標籤:

尤德才:改革最大共識是什麼?

廈門 尤德才 本人在〖《易經》肩負著實現「中國夢」重任〗、〖《易經》思想最具有普世價值〗二文中闡述:《易經》是中華文化之源、哲學之根。《易經》的「和諧」精髓思想即是中華文化價值核心。中華文化核心「和諧「價值觀是人類文明史上最輝煌的成果之一,「和諧」最具有普世價值。在今天全球化的新時代,愈益顯示其智慧的光芒,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的世界」具有恆久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譬如,把握了「和諧」與「和而不同」的精神實質,就是把握了中華文化價值核心和政治文明精髓。「保合太和乃利貞」、「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合故而能諧」、天下為公、革故鼎新、「仇必和而解」、「協和萬邦」、「四海之內皆兄弟」等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的和諧理念,以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者愛人、 以民為本、義利合一、貴和明禮、慈孝敦親、持正守節、誠信篤實、修身養性等道德倫理背後,隱含的價值取向是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並成為指導性的原則。是中華民族之福,也是全人類之幸。 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從歷史與現實角度去深層地反思:改革開放、構建「和諧社會」所必需中化文化「和諧」價值觀、民主法治管理體制三者之間相互關係是實現「中國夢」的內在必然性。其中,構建和諧的社會是改革最大共識,為什麼? 改革開放30多年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容置疑。隨著改革的深入,政治改革滯後於經濟改革的弊端日益顯露,迅速積累社會矛盾導致社會矛盾和社會失序日益突出,改革的共識卻越來越少。當今中國,無論什麼領域,都面臨思想領域混亂,缺乏共識。社會逐步進入不協調、不穩定、不可持續階段,遺憾同樣巨大。靠危機導向來推動改革,恐怕就太晚了。回頭更不可能,人們不會放棄彩電去看黑白電視,改革這條河必須要過,深化改革往何處去? 今天的中國已處在社會發展的轉折點上,機會和危機往往並存,改革的結果可能是機會,也可能是問題。古語云:謀定而後動。沒有共識,何以定謀? 沒有共識,理念含糊,朝夕令攻,找不到標本兼治應對危機的方法,會使社會患「腦震蕩」。或者為改革而改革,或「摸著石頭過河」,到頭來令人失望、悔之不及!傳統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硬著走,最終將導致激進的變革,付出極高的社會成本。總之,一個缺乏共識,「撕裂」的社會是無法健康發展的。共識越強烈,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改革究竟是為了什麼?目的方向是什麼?眾說紛紜。目的方向錯了,儘管車輛的性能多好,途中風景如何優美,南其轅而北其轍,不僅毫無意義,必將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如果目的方向沒錯,性能和技術性的如何提高和改良,都不重要。只要不是壞車,終會到達目標。 本人認為,今天中國改革和社會轉型想付出的代價希望最低,中國改革之路應是「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是改革「最大公約數」的共識。 因為,不同的階層和黨派,很少人會說:「我們不要和諧社會」。而且,無論從那個系統看,與人和諧,與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諧,總是沒錯的,系統「和諧」才能產生1+1>2(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不「和諧」產生1+1<2(整體小於部分之和),這即是系統論的核心思想。「和諧」最具有普世價值,其內涵價值正如前面所闡述,遠遠高出「自由、平等、博愛、人權、民主憲政」觀,是天下普遍適用的道理。詳見本人拙寫《易經》思想最具有普世價值一文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52&id=12485404 所謂和諧社會正如六中全會有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論述:「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之所以成為和諧富裕的現代文明國家,就是朝著這個方向而努力。都非常注重和諧條件(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公道,寬容妥協、誠信、仁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公民價值觀。 和諧社會以公民教育、民主法治為基礎 所謂的改革就是革除與社會、自然環境不和諧的現象,革除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不公正、不公正的社會制度、組織形式或社會結構。改革是革除社會弊病,推動社會進步,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 所謂構建和諧社會,是指通過法律的途徑,通過制度的調整,通過協調和妥協,使利益各方的矛盾得到妥善解決,而不致引發劇烈衝突。尤其是引發暴力革命,任何社會和組織都要為之努力,社會只能在和諧中前進。和諧社會是改革主旋律,也是改革目的。不和諧的改革絕對不是有效的改革。 譬如,對於民主法治的政治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智慧而審慎。改革雖與「革命」賽跑,但一味追求激進的改革,就會滑向革命,走向動蕩混亂的危險,誤入冒險激進的歧途。特別是長期的唯物鬥爭哲學的思想教育,缺乏民主法制、寬容妥協、人權、契約精神等公民教育,嚴重缺乏民主政治改革所具備的條件、公民素質和環境,更易產生激進和暴力革命。 前幾年,發生在中山市雞毛蒜皮的小事件,演變成了大規模的官民衝突。足以看到社會內部潛藏的各種矛盾和衝突的程度和強度,潛藏的那種盲目的、瘋狂的、暴力、混亂、無理性的發泄、動蕩渴求,令人堪憂!它有別於根植於成熟的公民意識的〝公民社會〞,用公共精神、基本的公民倫理來考量和維護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如果進行激進的社會轉型必將付出很高的社會成本代價。 法國大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借鑒。在民主和法治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之前,都要警惕破壞民主和法制的極端做法。不可搞「唱紅打黑」等民粹主義,更不可搞「文革式」的暴民政治。激進和暴力革命往往是走回頭,以暴制暴,以暴易暴,重建專制獨裁政權。法國大革命沒有帶來自由,反而是更加中央集權的政治,原因在於「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法國大革命中陷入「麵包越貴,革命越激進,革命越激進,麵包越貴」的惡性循環的怪圈。大革命後法國遷延一百餘年的社會政治持續動蕩,直到1958年的戴高樂「第五共和」才算是大體穩定下來,法國人民為此吃盡了苦頭。革命後所謂的新社會,大都是烏托邦的夢想,吃虧的還是普通人民,甚至導致國家動亂和分裂。 目前,我們國家內憂外患,無論無何都需要共產黨,促其實行民主法治,穩步改革,反對暴力奪取政權的言行。逐步加強民眾對官員任免與升遷的影響力,逐步增加民主選舉程序,避免仍然「選」輕「拔」重流於形式……。根據國情積極穩妥進行,盡量避免只講立場,不講是非,能夠在理性基礎上互相妥協。沒有妥協就沒有民主,尤其社會的強者更要妥協,才是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實現雙贏,平穩地度過社會轉型期,至少會降低社會成本代價。任何黨派、團體組織應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致力於民主法治有序的平穩轉型。一個有責任感的政治家,更應該致力於執政黨的民主法治轉型和國家的現代化民主轉型,是對執政者的執政水平與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驗。 總之,改革出路關鍵要有共識、智慧和妥協。改革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是改革主旋律,也是改革目的,不和諧的改革絕對不是有效的改革!中國改革方向是建立「符合中華文化傳統和大國國情的中國特色公民教育和民主法治國家」。因為, 和諧社會是以公民教育、民主法治為基礎。
推薦閱讀:

重大教育改革與教育 規範管理必須於法有據
舒解誤會,欣賞寶藏:初論改革宗信仰與華人教會
清代的養廉銀改革為何失敗
從四大文明古國開始聯想
汪玉凱:加快省直管縣改革的五條建議

TAG:改革 | 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