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圖的起源與復原

太極圖是古人長期觀測太陽活動時,記錄的太陽活動規律圖,這一點勿容質疑,用立竿測日影說,能對太極圖作出科學的復原和解釋,一定程度上可填補古人畫太極圖的依據,這對研究中國古代科學發展史至關重要。為研究太陽在地上的投影規律,探索太陽運動規律對生物生長的影響。古人製造了原始的立竿測日影儀:晷儀。晷儀中心及圓周有圓孔,以備立桿用(桿分圭和表:直立的桿叫表,用來測日影,平放的尺叫圭,用來量影長。)。中心立定表,圓周立游表逐日流動。定表和游表在南北方向上。每日午時測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以冬至日所測日影長度為圓盤半徑。夏至太陽由北回歸線往南回歸線移時,用游表測日影,並在日影盡頭作記號,這時游表在定表南邊,圓盤按逆時針方向轉動,日轉一孔,直到冬至日太陽南移到南回歸線為止(整個過程是每天正午時,太陽在天上的高度由最高點向最低點移動,逐日南移。)。游表在圓盤上的日影逐日增長,到冬至日時日影最長,由游表點達定表點。這樣圓盤上留下了太陽從夏至→秋分→冬至的運動投影。

夏至→秋分→冬至太陽運動投影圖

然後將圓盤和游錶轉1800,將游錶轉到定表的北邊(目的可能是說明太陽的運動軌跡在天空上開始了相反的過程,正午時的太陽在天上的高度由最低點向最高點移動。)。太陽由南回歸線往北移動,這時用盤中心的定表測影,圓盤仍按逆時針旋轉,日轉一孔,直到夏至太陽北移到北回歸線為止。日影逐日縮短,到夏至則無影。這樣就在圓盤上留下了太陽從冬至→春分→夏至的運動投影圖。將四季投影圖合起來看,就是幅完美的實測太極圖。

冬至→春分→夏至太陽運動投影圖

現將《周髀算經》記載的二十四節氣所測日影數列於下(損益率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夏至:晷長一尺六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處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冬至: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驚蟄: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 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穀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滿: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芒種: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在那不具備精確測量儀器的遠古時代,其尺度只能是基本的估計。而且這些數據是在黃河流域測得的,故記載夏至日影長一尺六寸。然據有關專家考證,伏羲氏曾生活在我國西南區,正是北回歸線經過區域,而在回歸線上夏至立竿是無影的。今減去地區差影長一尺六寸,設以一尺為2個單位長,並按四捨五入處理,則二十四節氣的晷長數為:

夏至:0 小暑:2 大暑:4 立秋:6

處暑:8 白露:l0 秋分:l2 寒露:l4

霜降:16 立冬:18 小雪:20 大雪:22

冬至:24 小寒:22 大寒:20 立春:18

雨水:16; 驚蟄:l4 春分:l2 清明:l0

穀雨:8 立夏:6 小滿:4 芒種:2

根據這些晷數製圖,就可獲得復原後的原始太極圖。這樣,便揭開了太極圖起源的千古之謎,有關太極圖的科學涵義也就可迎刃而解了。將圓盤按二十四節氣劃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顯示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縮情況。再將圓盤用六個同心圓等分半徑成六,每等份代表四個影長單位,表示一個月的影盈縮情況。將二十四節氣日影長度點(圖中的紅點)用曲線連接起來,陰影部分用黑色描出來(表示天氣由至熱向至冷),即成太極圖。圖中大圓圈表示太陽運動的軌跡(實質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跡),稱為黃道。圓盤逆時針方向移動(左旋),被古人稱為天道左旋。就象齒輪轉動原理,太陽帶動地球左旋,則太陽右旋矣,所以游表順時針方向移動,表示太陽右旋。太極曲線(圖中二十四個紅點連接而成的曲線)表示太陽運動在一年中位移的軌跡,實質是地球自轉的軌跡,稱為赤道。黃道與赤道之間的交角,叫做黃赤交角。即兩條陰陽魚的魚尾角。這個交角現在為23026′21″ (黃赤交角隨著年代有微小差異)。黃赤交角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相應地南北往返移動,稱為回歸運動,使地球表面出現春夏秋冬四時季節,以生萬物。所以太極曲線是生命線,太極圖表示太陽回歸年的陰陽節律周期。太極圖中心點為北黃極點,陰陽魚眼則表示北赤極點。黃極不動,乃中天之極心,《呂氏春秋·有始》稱作「天極」,謂「天極不動」。黃極(天極),就是圖中定表所在位置(即圓心)。北赤極緩慢地圍繞北黃極作圓周運動,這個圓的半徑等於黃赤交角23026′21″ (或2300』50」)角距離。本圖證實上古時代日心說的存在,展示了以太陽為中心的天體運動,所以可稱之為宇宙模擬圖。反映了宇宙本體運動規律。本圖是幅實測實象圖,即流傳後世的天地自然太極圖,是唯一正確的太極圖。這幅實測實象圖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誤傳成流行的太極圖。流行的太極圖無論是其圖形位置,還是圖形形狀都已失去真實面目。只能說是抽象化的太極圖。太極圖是古人研究太陽運動規律的成果,其中太陽由南回歸線往北回歸線移動的過程,即冬至→春分→夏至太陽運動投影圖為陽儀,表示春、夏二象;太陽由北回歸線往南回歸線移動的過程,即夏至→秋分→冬至太陽運動投影圖為陰儀,表示秋、冬二象。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原始實測太極圖(天地自然太極圖)流行太極圖

北赤極緩慢地圍繞北黃極旋轉示意圖

附錄:

關於立桿測日影的起源,《山海經》中有多處記載。陸思賢在《神話考古》中認為,古有大汶口的鳥圖騰柱及半坡羊角柱用於測日影。馮時先生認為,濮陽西水坡仰韶先民已使用了立桿測影求二至二分。知道了太極圖的來源,就可分析太極圖的原始蘊義了。

1.太極圖為太陽視運動實測立體投影實象圖,即原始的天文圖。揭示了《周易》與古代自然科學技術的密切關係。

2.太極圖外圈的大圓是太陽一周年運動的軌跡線,稱黃道。人們站在地球上看太陽是在作圓的運動,稱之為圓道。古人稱圓道為圜道,《呂氏春秋》有「圜道」篇,並以日月的運行、氣的運動、生物的生、長、壯、老、死等為例,說明圓道運動的性質和規律。日月運行在天上,日月的圓道運動昭示天是圓的,這就是中國古代觀念中的「天圓」說。故《說卦傳》有 「乾為天為圜,之說。《彖傳》乾為「大明終始」說,大明為日。天道是圓的,地、人法天,天道又是涵括地道、人道的。所以地和人都存在著效法天道的圓運動,如人體的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循環運動。天道的主要蘊義是黃道。郭占楚墓竹簡《大一生水》篇即有圜道的論述。

太極圖的圓道運動,來源於太陽的運動規律,也就是宇宙的本體運動規律,昭示宇宙間的萬物都具有圓道運動,故太極圖能成為描述和解釋各種物質運動大規律的總的理想圖像。

在太陽系中,太陽的光氣主宰著萬物,萬物生長靠太陽,昭示太陽光氣為天地間的元始之氣,東漢劉歆稱之為「太極元氣」。太陽在黃道上一邊運動,一邊輻射著光氣,即古人所說的一元之氣。太陽在不停地運動,即光氣也在運動,故有人稱之為元氣運動。太極元氣即太陽光氣,所謂「元氣」,實質上是「光氣」。黃道運動的中心軸,可用黃極來表示,黃極相應於太極圖中的中心點。若以「中」統之的話,這個黃極非等閑之輩,乃是至為重要的。在「元氣之中,黃極比起北極來,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因為,在歲差的長河中,北極最終還得繞黃極作緩慢的圓周運動。這最終說明,太陽視運動是我們天球運動的主宰,即萬物生長靠太陽。從微觀看,若把天球比作一個細胞,則北辰便是細胞核,而黃極則可比為核仁,它才是細胞生化的最根本的根基。」

由上述可以推知,所謂太極圖,即是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運動規律圖,反映的是「日月星辰,弦望晦朔,寒暑推移,萬物生育皆復始」的圓道規律。這個圓道周期循環規律,《繫辭傳》稱作「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人類掌握了此變化規律,就能「樂天知命,故不憂」。孔穎達解釋說:「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不憂也。」「原始反終」概括了圓道運動的特點。圓道運動任何兩點都為因果,原因和結果可以互為轉化,始點就是終點,終點就是始點,首尾相接,循環往複,但不是機械論。從「原始反終」而「知死生之說」,可知太極圖蘊含著宇宙的生命規律,而生命的本源是太陽。

3.太極圖陰陽魚中間的連接曲線呈現「S」結構,S曲線表示太陽周日視運動一年中在地面上投影長短移位的軌跡線,實質是地球自轉和公轉所得的軌跡線,稱謂赤道。s曲線昭示地球表面在不同時間所受太陽光照射面的大小及光的強弱情況,影短光強照射面大,影長光弱照射面小,光之強弱用陰陽多少來表示,面之大小用陰陽魚形來表示。

關於這方面的資料則載於《周髀算經》中:

冬至,晝極短,日出辰而入申,陽照三不覆九(由上圖可知,從辰時到申時,兩個時辰之間的日照時間剛好有三個時辰。)。夏至,晝極長,日出寅而入戌,陽照九不覆三(由上圖可知,從寅時到戌時,剛好有九個時辰。)。故冬至從坎,陽在子(陰極而陽生,由上圖,子時為冬至最陰之時,對應文王八封中的坎位。),日出巽而入坤(冬至,晝極短,日出辰而入申,辰時對巽位,申時對坤位。),見日光少,故曰寒。夏至從離,陰在午(陽極而陰生,由上圖,午時為夏至最陽之時,對應文王八封中的離位。),日出艮而入乾(夏至,晝極長,日出寅而入戌,寅時對艮位,戌時對乾位。),見日光多,故曰暑。

春分之日夜分(日夜分:與夜晚對半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極下常有日光(春分至秋分之時,北極為極晝。)。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極下常無日光(秋分至春分之時,北極為極夜。)。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時,日所照適至極(適宜之極,說明不冷也不熱。),陰陽之分等也(春分、秋分之時,白天與夜晚一樣長。)。冬至、夏至者,日道發斂(發斂:往返。)之所生(所生:開始發生之所。)也,至晝夜長短之所極(指夏至白天最長,冬至夜晚最長。)。春、秋分者,陰(陰:夜晚。)(陽;白天。)之修(修:等長。)也。

晝夜之象:晝者陽,夜者陰。春分以至秋分,晝之象(極晝。)。秋分至春分,夜之象(極夜。)

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萬九千里,萬物盡死,是以知極下不生萬物。

夏至之日去北極十一萬九千里,北極左右,夏有不釋之冰。

中衡(北斗七星也叫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長之類(到夏天生長成不同種類。)。此陽彰(彰:越來越強。)陰微(微:越來越弱。),故萬物不死(陰極總是陽生,故不死。),五穀一歲再熟(再熟:一年有兩次收穫。)。凡北極之左右,物有朝生暮獲。

在春分和秋分兩天,日夜等長時太陽光照的面積,《周髀算經》的記載是:日照四旁十六萬七千里。又載冬至光照的最大面積為:四極徑八十一萬里。江國棵先生對此作過深人研究,並與《周易》筮法作了對比研究。認識到《周髀算經》闡發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日道與光照,像太陽與生命緊密地結合起來,並通過對晝夜問題的闡述,以此探究太陽光氣的基本因素與數值,以構成具有深遠影響的科學體系,它就是二十四節氣。由此可知,光氣、生命皆是太極圖的核心內容,它所體現出來的二十四節氣,正是曆法與律法的複合反映。

為什麼說s曲線是生命線呢? 因為s曲線是赤道,是地的代表。而太極圖外圈大圓O是黃道,是天的代表。天為陽,地為陰。《素問·天元紀大論》說: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由此可知,萬物的化生,生命的形成,在於天地之氣的化合。而S曲線正是陰陽魚交接之線,即天地陰陽交合之線,故稱其為生命線。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氣交的過程,也是一種循環圓道運動。萬物隨之,而生、長、壯、老、死,也是一種循環圓道運動。由於太陽的周日圓道視運動和周年回歸視運動,所以s生命曲線呈螺旋、迴旋狀態,這正是宇宙的一般運動規律。宇宙由無數星系組成。它們大多與太陽系一樣呈螺旋、迴旋狀態,其大的星系則稱為螺旋星雲。宇宙體的S曲線運動規律,影響著萬物的生化,這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本運動形式。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肽鏈的基本構造就是雙螺旋狀態。生物的遺傳蜜碼DNA也是雙螺旋結構。

理解了太極s曲線的蘊義,也就明白了研究生命科學的中醫為什麼要把太極圖作為闡述中醫生理、病理及辨證施治的工具了。太極S曲線結構,上下左右顯示了對待互補、對立統一的宇宙生命運動規律。所以丹麥著名物理學家玻爾就用太極圖表達了他的量子力學互補原理。

4.太極赤道s將太極黃道O分成陰陽魚兩部分形態。魚尾為黃赤交角,為23026′21″。由此造成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相應的南北往返移動,使地球表面出現春、夏、秋、冬四時季節及陰陽的消長轉化。陰陽魚的形狀就形象地描繪出了陰陽的消長及轉化規律,顯示的是否定之否定、陰陽盛衰轉化、螺旋迴旋等運動規律。魚頭部分為北極,北極環繞中心黃極在旋轉,白魚頭顯示北極半年為晝,黑魚頭顯示北極半年為夜,昭示了《繫辭傳》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及「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的「死生之說」。同時也說明,宇宙間的各種周期運動都是由正反兩種運動組成的。

5.魚眼——赤極繞中心黃極的運動變化,反映的是極移變化(故魚眼形狀不是圓的),也是月地體系的變化,是氣候千變刀化的根源。

6.立竿測日影建立了二分二至四個標準時間點,客觀上獲得了回歸年的長度。因此,二分二至四點是標準時體系,也就是曆法體系。所以我們稱太極圖是太陽曆。總之,太極圖揭示了日月地體系即太陽系的運動規律,它代表了宇宙本體運動規律。太極圖黃道日月五星的運動及二十八宿的布列是制定曆法的基礎,是氣象變化的根源。太極圖赤道s曲線所表示的回歸運動、四時代謝、晝夜陰陽消長、節候交替,日光照射時間長短與寒暑,揭示了宇宙萬物生命循環往複,對待互補、對立轉化的基本規律。太極圖表示的是一幅時空圖,黃道0表示時間,赤道S表示空間。太極圖模型是宇宙的動態模型,是古聖人探索天地自然的知識積累和原始反終的理性推求的產物,體現了宇宙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一陰一陽之謂道」,揭示出決定萬事萬物運動軌跡的內作用力——「陰陽不測之謂神」。而「陰陽之義配日月」,所以這「神」不是別的,就是太陽神、月亮神,即日月之神。日月運動對地球產生一種特殊作用力,行乎萬物運動變化的過程之中,造化萬物,決定著萬物各具生命和特性,故《繫辭傳》說「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所謂「神道設教」,即講人道要法天道——日月之道。太極圖既然是宇宙的動態模型,以日月地體系為模擬對象,故可以與天地齊准,包涵自然界萬物運動變化規律。所以《繫辭傳》據此太極理論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易與天地准」三個命題,受到歷代思想家的重視,並不斷豐富與發展它,成為中國傳統哲學辯證思維的獨特表達形式。有人說太極圖始見於宋代,標準太極圖出現於明代,其實不然。據王大有先生考證,印第安人鳥形冠上已有中國的太極圖。王大有等考證,鳥形冠相當於中國少昊時期的文物。這就是說,太極圖最遲在少昊時期已經出現。

太極圖是古人在立桿測日影的科學實踐中的產物。那麼,古人為什麼要測日影呢?僅僅是為了掌握二十四節氣嗎?不,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呢?那就是為了探討天道規律、掌握災異變化規律。關於古人在這一方面研究的成果,《易緯·通卦驗》有詳細記載,這一經驗總結,尚未引起災情研究人員的重視,敬請災情研究人員關注。

印第安人鳥形冠上的太極圖

本文由李衛宇收集、編撰並整理翻譯。

2013-8-16


推薦閱讀:

月夜歸航05-【太極】
太極拳的發勁
楊式太極拳的3種境界——張世昌
吳式108式太極拳譜
陳氏太極拳發勁的關竅

TAG:起源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