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之馬與方法之車
06-16
摘 要:教育研究能否像自然研究那樣,成為一門嚴格意義上的「科學」,這是教育研究領域中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其突破口在於研究方法的創新。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任何知識的學習、整理、貫通、應用,任何研究的入門、推進、深入、突破,離開方法都無從進行;不掌握科學的方法,即便再認真努力也可能做無用功;而掌握科學的方法,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學方法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教育研究者不僅要重視方法論學習,更要與時俱進地學習具體方法。 關鍵詞:教育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研究方法創新 隨著我國教育進入內涵發展的關鍵期,強教必先知教、知教必重科研成為時代的要求,教育研究面臨難得的機遇——機構不斷健全、經費迅速增長、人才逐漸聚集、學科逐步齊全、社會更加重視,同時也面臨提升質量、擴大影響的挑戰。當前的教育研究越來越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問題意識越來越得到強化,但囿於過於傳統的研究方法和相對落後的研究手段而缺少標誌性成果,方法創新成為制約教育研究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一、科學方法影響研究水平 教育關係國計民生,教學是一種基於信念的行為,教育研究是探索育人規律的學問。當前,我國教育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越來越專業化,學歷層次和技術職務層次越來越專業化,捕捉和思考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專業化,但依然缺乏專業化的研究方法訓練,難以確立教育學科的獨立性、科學性和發揮其更大的作用。我國教育學人常常為教育研究方法的落後而痛心疾首,又對經濟學、社會學等顯學的方法突飛猛進而羨慕不已,常常為國外同行在研究方法上的領先而惆悵。 (一)科學方法是通向教育真理的唯一入口 凡事皆有其道理,積累知識以探索真理是人類的不懈追求。作為社會實踐的教育研究活動必然要有如下四個意識:問題意識、歷史意識、對話意識和方法意識。「方法」一詞源於希臘文,意為「遵循某種道路」。感悟、思辨和實證都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對於個體來說,這也是認識世界、獲取真知的三種能力。對教育實踐的認識活動和經驗總結形成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這兩個概念背後都涉及「事實」與「價值」。 思想是有意義的命題,思想的系統化構成理論。理論揭示出事物之間的關聯,是人類對於世界的描述、解釋和預言,通常包括描述、分類與命名、定義、推論。理論的三個基本標準是:一套清晰明確的假設;理論中關鍵術語的明確定義;源於假設的具體命題的檢驗。理論的作用包括:作為研究的框架;為具體的知識項目提供組織架構;揭示出看似簡單的事件的複雜性;過去經驗的重組。儘管對問題的猜測是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成熟的理論必定建立在合理研究的基礎上,而不是主觀臆測。研究的過程其實就是證實或證偽猜測(假說)的過程。理論不是一個目的地,它只是一個可能的出發點;理論不是一個解決辦法,它只是提供了處理問題的可能性。良好的理論修養會使得一個人思路開闊、思維嚴謹、思想豐富,考慮問題系統、周到、細緻。 理論的完善性取決於其全部理論證據的力量,取決於科學的方法。方法總是運用知道的事實去了解一些不知道的事實。科學方法的一般順序是識別問題、描述問題、確定問題、收集信息、解釋結果。科學作為一種思維方法,不應該把它看作存在於書本、機械和含有數字的報告中。在某種意義上,科學方法是一套標準,用於決定如何解決不同現實觀之間的衝突,為研究者提供問題研究的策略。科學方法為運用研究結果的人提供一種能力,使他們能批判地評估如何提出和使用證據來達到結論。概念、變數、假說、測量和理論等科學元素的組合方式構成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是利用可觀察的證據,以一種訓練有素的方式來檢驗思維,並且在該過程的每一步都做到明晰。 事實上,如果缺乏對理論的關注,那麼教育研究將充滿偶然性因素;如果缺乏對問題的關注,那麼教育研究將會失去方向;如果缺乏對方法的關注,那麼教育研究將止步不前。 (二)科學方法決定教育學科的科學化 對於任何一項學術研究而言,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都對研究的水平起著決定性作用。教育學科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問。就社會影響而言,教育學科在整個社會科學中佔據優勢;就學術影響而言,教育學科的科學性飽受質疑。研究方法進步是一門學科進展的最直接顯示,它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有無獨特的研究方法,二是運用先進研究方法的水平。 教育學作為一門現代社會科學,只有受到科學研究方法的支撐,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研究成果,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可信,言之可行。方法的哲學意義構成方法論,方法論作為指導學術研究的宏觀要旨,它就像指南針或者羅盤一樣,能夠確保研究進程的準確性。不同的研究領域需要不同的方法論;不同的研究課題需要不同的方法論;不同的研究對象、不同的研究主體、不同的研究背景等都需要不同的方法論。因此,選擇適合研究的方法論對於研究的科學性而言是尤為重要的。不使用或者盲目使用方法論都會造成學術研究的不理想甚至失敗。方法意識不強,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教育研究的深度和結論的可靠性。 作為教育研究探索的成果,教育學科逐步成為「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研究方法即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相關素質,構成一個人的學術能力,具體表現在對問題的發現與提出、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概念的生成與釐定、形成命題假設、設計研究過程以及對學術前沿的敏感等方面。發展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消除一些無謂的爭論,或者使人們對問題的討論具有共同的基礎。量化分析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通過它得到更準確和更有效的定性結論,以深化人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優化教育決策。 (三)科學方法決定教育研究的影響力 教育學是經世致用之學,其作用體現在對教育決策的服務、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對教育輿情的引導等方面。只有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之策,方能對教育政策和實踐發揮積極影響,促進科學決策和理性實踐,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例如,美國1966年發布的《科爾曼報告》(Coleman Report)對推動美國教育公平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而它之所以產生如此重大的效用,是因為研究組用兩年時間收集了全國各地4000所學校60萬學生的數據,進行了教育領域最大規模的調研,抽樣科學,分析合理,結論可信。教育投入佔GDP4%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影響廣泛而深遠,就是因為由厲以寧、陳良焜、王善邁和孟明義等專家組成的課題組,首先解決的是方法論問題,選用經濟計量學方法,主要參照39個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市場經濟國家20年的政府教育支出和人均GDP,歷時兩年於1985年取得成果,計算出同等經濟發展水平下政府教育支出比例,令人信服,至今仍然是檢驗政府重視教育程度的晴雨表。 方法論意識薄弱、模糊及對方法論缺乏研究等弊端,致使教育研究不深、不透、不連續,形成的研究成果似是而非,影響對教育現象的客觀描述,影響對教育現狀的準確判斷,影響對教育未來的準確預測。 二、研究方法在不斷發展中 教育研究經歷了四個發展水平,每一階段都有其相應的研究方法:一是直覺觀察水平的研究,即「發生了什麼事」;二是探索原因水平的研究,即「為什麼發生這樣的事」;三是遷移推廣水平的研究,即「在其他條件下還會發生這樣的事嗎」;四是理論研究水平的研究,即「研究中有哪些潛在的理論基礎」。 教育研究經歷了思辨階段、經驗總結階段和科學實驗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互相補充的。經典的教育研究的「大方法」只有兩個:一是哲學研究(主要包括思辨研究和價值研究);二是科學研究(也稱實證研究、經驗研究)。二者的研究過程都顯示為「問題與假設——資料與證據——結論與討論」。二者都從「問題與假設」開始,以「結論與討論」結束,其區別只是:思辨研究以「邏輯思辨」的方式提供「資料與證據」,強調「邏輯推理」;而實證研究以「調查」的方式提供「資料與證據」,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拿證據來」「說話要有證據」。模型階段是教育研究方法的綜合發展階段。 (一)思辨階段 思辨研究是最能顯示人文社會科學精神的研究方法。思辨不是教育研究的專利,自古至今,社會科學基本上是沿著思辨的邏輯軌道,在與前人和同時代的人艱苦詰難、反覆對話中構建富有時代氣息和個人色彩的思想的,進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從「思辨」一詞的本義可以看出,思辨是以思辨邏輯為形式、以思想演繹為靈魂的人之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人之德性活動的最高峰,是研究者永無止境的人性追求。從邏輯形式視角分析,思辨邏輯體現的是對人之普遍理性的信仰和對主體思想的捍衛。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思辨邏輯素養,其研究中的邏輯起點必須清晰、明確、一致,思維的推理必須嚴謹、細緻,思辨的概念、範疇必須尊重基本的邏輯規範。 雖然思辨研究具有不可或缺性,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最大的問題是研究者在個體理性認識能力和主觀經驗基礎上,通過對概念、命題進行邏輯演繹推理以認識事物本質特徵,如蘇格拉底的「產婆術」,結果容易見仁見智。 (二)實證階段 實證研究作為一種研究範式,產生於培根的經驗哲學和牛頓、伽利略的自然科學研究。孔德(A.Comte)是實證哲學的開創者,最早提出有關實證研究的構想。他的著名的關於人類歷史發展三個階段論就是涉及實證哲學的,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實證階段是最高的階段。「實證的」即依據事實,依據經驗,依據後驗概念,與依據先驗概念的相對,如實證科學。具體來說,「實證」具有以下內涵:真實的而非虛幻的;有用的而非無用的;確定的而非猶豫的;精確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根據孔德的觀點,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具有下列幾個特徵或原則:一是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一樣,具有一些特定的規律;二是科學的研究對象只能是可觀察、可檢驗的經驗事實;三是社會現象的研究需要把經驗的觀察和理性的思辨結合起來;四是科學研究的任務或目的是尋找經驗事實之間的關係,探究現象背後的規律。 按照實證研究的可檢驗性、可測量性、可重複性和可控制性,教育實證研究的特徵如下:第一,研究對象是教育現象;第二,教育現象具有客觀性;第三,可以採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第四,教育研究的目的是揭示類似自然規律的教育規律;第五,教育研究過程具有可重複性;第六,教育研究過程遵循假設——檢驗的邏輯;第七,教育研究結果具有推廣性;第八,研究者價值中立。 實證研究方法可以通過對研究對象大量的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但其缺陷在於教育對象(即人)的複雜性,難以準確測量。 (三)模型階段 把模型用作研究客體的一種手段,這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塑造世界的實踐中的一大創造。從20世紀60年代起,教育研究越來越多地使用模型,並進行模型建構。一個模型的最基本特徵就是模型的預期結構,這個結構可以用來查明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模型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抽象概括性和推廣演繹的功效,而不在於模型的簡單化和對模型表達形式的過度強調。一個有用的模型包含理論或來自理論,不僅能夠預言,而且能夠進行驗證和解釋,在探究過程中,可以被建構、檢驗,必要時還可以重構。在現代科學認識活動特別是在理論研究中,大量地使用著思維形式的科學模型,如理想模型、數學模型、理論模型、半經驗半理論的模型等。模型的主要類型有類比模型、語義模型、示意性模型、數字模型、匯合模型、因果模型等,在教育研究領域,語義模型依然佔據支配地位,因果模型還不具有普遍性,而數字模型非常少見。 教育研究發展到今天已經出現一些共同的趨向: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的研究者,都先以哲學研究的方法確認「價值」和「假設」,再以實證研究的方式提供「資料與證據」。至少在教育研究領域,實證研究已經成為主流,而哲學研究(主要是價值研究)只是實證研究的輔助方法。當哲學研究顯示「價值研究」時,它的使命就是為科學的實證研究提示什麼是「值得」關心的問題與什麼是不「值得」關心的問題。它幫助科學研究者和實踐者建立「什麼事情有價值什麼事情無價值」的是非標準和「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善惡觀念。這些是非標準和善惡觀念成為科學研究者和實踐者做事和選擇的「方向」。 哲學研究的話語方式是價值判斷,其研究報告的標題往往顯示為「論……的價值」「應該……」「必須……」,等等。而實證研究的核心精神是只作「事實判斷」,不作「價值判斷」;只作「實然判斷」或「或然判斷」,不作「應然判斷」。研究者即便在心中悄悄地暗含「價值關懷」,但在文字中總是保持「價值中立」。實證研究者從來不寫類似「論……的價值」或「論……的意義」的文章;研究報告的標題不會出現「應該」「必須」「大力弘揚」等情態動詞。實證研究只負責「分類」和尋找「因果關係」。如果說哲學研究(教育哲學)的典型話語方式是「論……的價值」,那麼實證研究(教育科學)的典型話語方式是「……對……的影響」,其重點是探察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或相關關係。 實證研究方法包括觀察法、談話法、測驗法(測量和統計)、個案法、實驗法等。實證研究方法強調用證據和材料說話,有幾分證據,就說幾分話。通過實證,研究者既有可能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或某種態勢,也有可能對經驗感悟和思辨所獲得的真理性認識得以確認。 重定性輕定量、重思辨輕實證的傾向在教育研究中非常明顯。總結經驗是我國教育研究的一大特點,雖然這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教育科學畢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思辨也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缺乏事實的亂髮議論是科學的大忌。從鄭日昌和崔麗霞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電視大學》《課程·教材·教法》《湖南教育》1981-1998年的調查,到有學者對1999年16種教育科學核心期刊2098篇論文的調查,再到鍾秉林選擇2000-2006年13種國際知名教育類期刊[1]和2006-2008年32種國內學術期刊中涉及高等教育研究論文的抽樣量化分析[2],表明國內高等教育研究論文中採用實證研究方法的比例尚不到5%,調查法在國內高等教育論文中使用的比例不足3%,而國外實證研究方法運用最為廣泛,處於絕對主導地位,偏重實證研究的論文所佔比例接近70%,調查法所佔比例超過40%。可見,我國教育研究30年來的主要方法依然是傳統的定性思辨方法,少數用量化方法(使用表格、百分比的一般量化方法),極少量論文應用方差分析、假設檢驗、回歸分析、一般函數等傳統定量方法。其他如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模型方法、系統科學方法、模糊數學方法和灰色數學方法等,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至今極少有人使用。計算機技術雖已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計算機似乎大多用於文字輸入和排版,用專用計算機軟體作數據處理、建模、分析的寥若晨星。 我國教育研究成果中定量研究所佔比例極低,大多數是思辨研究,而且實證研究者往往瞧不起思辨研究者,思辨研究者對實證研究不滿意。1971年2月,美國哈佛大學卡爾·多伊奇(K.Deutsch)和兩個同事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列舉了1900-1965年62項社會科學方面的進展。在他們的研究中引人注意的是,早期的成就全部都是理論性的和定性的,而後來的成就甚至早期發現的後來發展,都主要是數學和統計方法的革新,或者是由定量分析推導出來的理論。可見,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突破性成就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定量研究或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數量化研究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趨勢,特別是統計學和模型方法的發展以及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加速了這種趨勢。對於這種趨勢,教育研究領域也不能例外。 三、研究方法在不斷規範中 行有行規,研究者要完全而且專業地掌握工作範式,探索構建研究技能的練習,發展理解研究的核心技能。教育是一種複雜的人文現象,教育研究需要把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教育研究方法應從一元走向多元。 20世紀以來,獨立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意識已經孕育、形成,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研究方法的發展主要體現為:此時的教育研究方法大多是從其他學科移植而來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論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進步派與傳統派,也就是主張實證與看重思辨、主張實用與看重理論的兩個派別進一步分道揚鑣,它們各自的研究為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這一時期,美國大學率先開設教育研究方法課,並且相繼出版了一批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專著。例如,芝加哥大學1909年開設了教育入門」「教學法」,以實際問題為材料,以研究方法為內容。1917年吉特(C.H.Judd)寫出《教育之科學的研究》一書。我國最早的教育研究方法著作有羅廷光的《教育科學研究大綱》、朱智賢的《教育研究法》,還有作為大學叢書的鐘魯齋的《教育之科學研究法》。這些著作闡述了教育科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列舉了當時的通用方法,表明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已初步形成學科結構體系。20世紀以來,研究方法在教育領域取得很大進步,各種教育研究方法紛呈異爭,讓人目不暇接。綜觀教育研究的整個歷程可以發現,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貫穿教育研究的兩條主線。早在20世紀初,瑞典教育學家胡森(T.Husen)就提出教育研究中存在兩種主要的研究方法:一種範式是模仿自然科學,強調適合於用數學工具來分析的經驗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因果關係並作出解釋;另一種範式是從人文科學推演而來的,所注重的是整體和定性的信息、通訊說明的方法。在整個20世紀,定量研究是研究方法中的主流,定性研究處於研究方法的邊緣。 邊緣與主流無所謂好壞之分,它只是說明事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態勢。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也無所謂孰好孰壞,它們只是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在20世紀,由於過分偏重定量研究、缺乏對定量研究局限性的了解、忽視對定性研究的關注,以致人們對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有過偏之嫌。為此,教育研究者要更深刻地了解這兩種研究方法,準確把握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從而使教育研究開始從迂執一種理論範式轉向多元,促進教育研究方法向更深層次發展。 定性研究適合研究個案層面的主題和關係,而定量研究適合考證樣本和人群研究中的主題和關係,平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比重非常必要。 (一)觀察法(觀其行) 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就是觀察法,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離不開研究者的仔細觀察。對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所使用的觀察方法應該是有區別的。定量觀察一般是辨別三類觀察變數:描述性的、推論性的和評估性的。對於定量觀察,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充分培訓觀察者,使其分數與專業觀察者的分數基本一致,觀察者在其觀察編碼中保持一致性,觀察者彼此之間在實際數據收集中要一致;二是要採取足夠的預防措施避免觀察者干擾或改變他們將觀察的情境,確定觀察數據的效度和信度,保證觀察者彼此獨立地工作,避免數據收集觀察者產生污染,即讓觀察者遠離污染性信息,避免觀察者產生傾向影響信度。定性觀察與定量觀察的不同之處:一是定性觀察在闡釋觀察內容時可能會融入自身的情感和經驗;二是定性觀察的重點更明確,定性觀察可以在新研究的問題出現之際將注意力轉移到它所要觀察的新現象上;三是定性觀察的重點通常要廣泛得多。對於定性觀察,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通過三角剖分程序使觀察數據有效;二是實地調查筆記應詳細具體;三是要考慮到觀察者對研究參與者的影響及觀察者對目擊情境的個人反應。對定量研究中的內容分析,要確定與研究者研究目的相關的文獻,確定研究問題、假設和目標,選擇文獻樣本來分析,形成類目編碼程序,進行內容分析,詮釋結果。而對於定性觀察中文獻和記錄的分析,定性研究者認為,文本的意思存在於作者和讀者的頭腦之中,因此一種文獻和記錄在分析的不同層次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同一種文獻和記錄可從不同視角、為不同目的而加以分析。內容分析中需要注意的是,收集用於分析的文獻要代表確定人群,要考慮特定文獻或記錄的其他含義,要考慮從非強制性測量、內容分析及物質文化的定性研究中獲得數據的效度和信度。 需注意,觀察法並非平常進行的觀察,研究者要確保觀察數據的信度和效度,首先要培訓觀察者分析觀察數據。運用觀察法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才能收集到最後有效的數據,並且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調查法(聽其言) 調查法包括問卷、訪談、測量等方法,主要測量三個因素:變數、與變數相關的數據具有意義的幾率、變數間的關係。每項測量任務都有獨特的途徑和統計技術。 (三)實驗法(析其因) 教育科學中有兩種廣泛的研究傳統:實驗的和非實驗的。儘管兩者都尋求對人類習得行為的說明,但在對資料的控制程度上它們有著關鍵性的差別。原則上,實驗是找出因果關係的唯一的研究設計。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各有其發展的傳統,量化研究受實證主義影響甚深,早期質性研究也有濃厚的實證意味。但一般而言,質性研究側重自然情境的探究,重視人們意義的建構與情境脈絡的影響以及研究本身含涉的價值等;量化研究則側重於變數的控制,重視探索變數之間的關係甚至進行預測,強調價值中立。 量化研究側重且較多地依賴於對事物的測量和計算。質性研究則側重且依賴於對事物的含義、特徵、隱喻、象徵的描述和理解。 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不是回答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相反,這兩種方法構造不同的途徑來回答不同類型的問題。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形成一個連續統一體。事物的量決定著事物的質。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量的多少常常能夠標識出「質」的特性。定量分析是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其著眼點在於用數量關係揭示事物的根本特性,即通過精確測定的數據和圖表反映事物的現狀、類屬和相互關係,從而使不確定的、模糊的事物變得相對確定和清晰。 四、研究方法在不斷革新中 近年來,在網路、資料庫、雲計算等先進技術支持下,教育研究方法不斷創新發展,呈現多元化、綜合化發展趨勢。 (一)知識圖譜 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也稱知識域可視化或知識領域映射地圖,是顯示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係的一系列各種不同的圖形,用可視化技術描述知識資源及其載體,挖掘、分析、構建、繪製和顯示知識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具體來說,知識圖譜是把應用數學、圖形學、信息可視化技術、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與計量學引文分析、共現分析等方法結合,用可視化的圖譜形象地展示學科的核心結構、發展歷史、前沿領域以及整體知識架構的多學科融合的一種研究方法。它把複雜的知識領域通過數據挖掘、信息處理、知識計量和圖形繪製顯示出來,揭示知識領域的動態發展規律,為學科研究提供切實的、有價值的參考。迄今為止,其實際應用在發達國家已經逐步拓展並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它在我國仍屬研究的起步階段。 潘黎、王素運用文獻計量可視化軟體CiteSpace繪製8種CSSCI來源教育學期刊2000-2009年刊載文獻關鍵詞的知識圖譜,探測我國教育研究熱點領域。[3]王素、鄒俊偉基於科學知識圖譜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研究了1970-2010年國際比較教育研究的演進。[4]如果沒有先進技術的支持,那麼進行如上研究是難以想像的。 (二)網路調查 網路調查又稱在線調查,是指通過互聯網及其調查系統把傳統的調查、分析方法在線化、智能化。網上調查將從一股新生力量向主流形式發展,並將最終取代傳統的入戶調查和街頭隨訪等調查方式。當前市場上還開發出一些網上調查軟體。網上市場調查的實施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作為信息溝通渠道的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廣泛性和直接性的特性,使得網上市場調查具有傳統市場調查手段和方法所不具備的一些優勢:及時性和共享性;便捷性和低費用;交互性和充分性;可靠性和客觀性;無時空、地域限制;可檢驗性和可控制性。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承擔的教育滿意度調查和教育行風調查就採取了網路調查方式,運用清華大學和數字100北京調查公司設計的調查軟體,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網上調查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現在調查表的設計、樣本的數量和質量、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 (三)虛擬實驗 實驗研究方法正成為教育研究的嶄新手段,開啟著教育實驗研究的新局面。一些有遠見的研究者紛紛採用各種科學實驗方法來開展各自的研究工作,並相繼建立了一些實驗室,主要分為保留思辨性質的思想實驗、引入計算機技術的模擬實驗以及採用測量儀器的真實實驗三大類別。 思想實驗(心靈實驗室):是指由於現實限制無法實際完成的、用於檢驗一種假設或理論的思辨性實驗方案,其目的是要考察給定問題的潛在原理。思想實驗主要源自近現代科學研究特別是物理學的研究,並對科學理論的構建作出巨大貢獻。但思想實驗還是象徵意義上的實驗,其本質依然是思辨式的,易錯性是思想實驗的主要問題。 模擬實驗:是指採用計算機編程手段來模擬實驗進程的一種實證研究行為,以便通過機器強大的計算與顯示能力更直觀地了解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如模擬「囚徒困境」博弈。可以預計,對於教育學這門古老的學科而言,計算機模擬必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實驗手段。真實實驗:是指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實驗,即通過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的方法來取得對事物本質的了解和理解。腦科學對於心靈的物質基礎研究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各種腦探測儀器與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對教育學關心的與此相關的問題開展真正實驗性的研究。方法無先進與落後之分,而技術有先進和落後之分。問題決定方法,因此,研究者應該根據所要研究的問題選擇方法。無論在研究中使用何種方法,研究者都需要記住「方法應該是根據問題得出的」,努力避免唯方法論。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但是一些方法會比其他方法更接近自己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定性研究是在對定量研究的反思與批判中成長起來的。運用定性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於從整體上把握教育活動,另一方面有利於對教育現象作比較全面和正確的認識。但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定性研究對研究者的要求過高,這不是一般的研究人員所能達到的;其次,定性研究的主觀性的確存在,研究者的參與會導致角色和情感衝突也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因素;最後,定性研究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而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但在教育研究領域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單獨使用,都無法解釋或回答所有的問題。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間不應該對立,而應互為補充、互相支持。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只是從不同側面、用不同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的研究。定性研究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而定量研究又為進一步的定性研究創造條件。 定性研究特別適合教育這種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因為它強調對社會現象的深入了解,尊重實踐者對自己行為的解釋,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促進教育實踐的發展。強調加強定量研究時,並非否定定性研究。克服那種非此即彼的做法,把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使教育研究方法從對立走向統一與多元,這應該成為進行教育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發展的方向。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應正確看待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以多元的方法論指導教育研究,使我國教育研究水平儘快進入世界前列。教育研究不是一個脫離現實的、抽象的原則或晦澀難解的技術領域,相反,它是一個生動的、鮮活的發現和創新知識的過程。教育研究有一種氣質、一種心態、一種視野,通過適當的努力,大多數人都能夠掌握教育研究或至少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因此當前急需加強教育研究方法的學習和傳播。 陳震東1964年撰寫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本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專業教材。此後,各種教育研究方法書籍紛紛面世,至今長盛不衰,將近百種。其中,本土佔大多數,國外翻譯的只有美國和德國的幾種;大多數是教材,著作是少數。教育研究方法進入大學課程,或成為研究生教育專業方向,講座論壇亦不少見,論文發表很多,標誌著教育研究越來越重視研究方法,越來越專業化。但每年出版的上千部著作,方法總是語焉不詳;每年數萬篇學術論文,方法總是軟肋;在每年數千篇教育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方法問題總是短板;在每年申報的數萬項教育研究課題中,方法問題總是成為問題。顯然,方法制約研究的突破,方法影響水平的提高。 因此,我們急需致力於以科學方法為基礎的教育研究,要注重經典著作和前沿創新的學習,關注國內外出版的教育研究方法經典著作,如李秉德1986年編寫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該書先後印刷17次,在全國30餘所師範院校使用,是目前國內影響最廣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之一。國外的經典之作,如美國學者威廉·維爾斯曼(W.Wiersma)的《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於1963年出版,先後出版了9版;美國學者弗林克爾(J.R.Fraenkel)和瓦倫(N.E.Wallen)合著的《美國教育研究的設計與評估》出版了4版;美國學者詹姆斯·麥克米倫(J.H.McMillan)和薩利·舒馬赫(S.Schumacher)合著的《教育研究——基於實證的探究》先後出版了7版。這些極為暢銷的教科書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是,上述著作堅持運用最精彩的案例闡釋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思路,並對案例作出精闢的評論;廣泛介紹了多種實用教育研究方法,除了重點介紹基本原則外,還介紹了一些技巧性的方法,以使讀者對教育研究方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相信通過提高教育研究方法素養,我國教育研究水平會有一個大的提高。參考文獻:[1]鍾秉林,趙應生,洪煜.國際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基於國外期刊高等教育研究論文量化分析[J].教育研究,2010(1):29-38.[2]鍾秉林,趙應生,洪煜.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現狀分析與未來展望:基於近三年教育類核心期刊論文量化分析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9(7):14-21.[3]潘黎,王素.近十年來教育研究的熱點領域和前沿主題:基於八種教育學期刊2000-2009年刊載文獻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的計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47-53.[4]王素,鄒俊偉.1970~2010年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之演進:基於科學知識圖譜方法的實證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11(9):37-44. (責任編輯:高教學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秋天露大腿也不冷的操作關鍵點(內附挑款方法)
※家居風水:六種常見的尋找財位的方法
※牛皮癬的艾灸方法
※算命, 哪種方法最准?
※追女孩不妨試試這3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