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大觀 [和訊博客]

一.先秦書法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圖為《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洒。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西周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儘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毛公鼎銘文       毛公鼎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498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散氏盤銘文       為西周后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鍊,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 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秦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裡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迹,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本圖為《石鼓文》局部。  

二.秦漢書法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稱得上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泰山刻石》的書體是秦統一後的標準字體,小篆。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徵,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

雲夢睡虎地秦簡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古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   

西狹頌       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篆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 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寧四年 (公元171年) 六月刻,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摩崖。此石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   

埔閣頌       漢代隸書摩崖。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埔閣頌》,與《西狹頌》為姊妹篇,建寧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刻,在陝西略陽縣白崖。此石字體多含篆書意味,筆畫圓潤,波磔不大明顯,但字形結體多取橫勢,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風格古樸中含沉鬱,所以清代萬經曾說字樣險怪,下筆粗鈍,而康有為評云:「吾嘗愛《埔閣頌》,體法茂密,漢末已渺,後世無知之者。惟平原(顏真卿)章法結體,獨有遺意。」(《廣藝舟雙楫·本漢》,可見此石對後代書壇的影響。   

張遷碑       全稱《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東漢碑刻。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今山東東平縣。字體嚴密方整而多變化,於樸厚中見勁媚。用筆以方筆為主,方勁沉著、力氣雄健。碑陰的題名,書法更是流暢自然,為書家所稱道。

禮器碑       漢代隸書。全稱為《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故又名《韓敕碑》,永壽二年 (公元156年) 刻,在曲阜孔廟,此碑字體工整方縱,大小勻稱,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用筆瘦勁剛健,輕重富於變化,捺腳特別粗壯,尖挑出鋒十分清晰,是漢隸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極為精彩。書勢氣韻沉靜肅穆,典雅秀麗。翁方綱誇為漢隸中第一。此碑對以後唐代楷法的形成影響很大。

史晨碑       東漢隸書。碑體兩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後碑》,前碑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後碑全稱《史晨饗孔廟碑》。靈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東曲阜孔廟。書法工整,造型豐美多姿,波挑神采飛逸,章法疏密勻適,結構謹嚴而氣韻靈動,蘊藉跌宕,筆法筆意二者俱全。  

三.魏晉書法      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書。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於首位。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

蘭亭序       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中秋帖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詢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 《中秋帖》釋文: 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 等大軍。  

鴨頭丸帖       王獻之行草書。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全帖用墨枯潤有致。《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 「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宣示表      鍾繇小楷。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

伯遠帖       東晉王洵真跡。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鑒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伯遠帖》是王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 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為「三希」之三。 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四.南北朝書法      爨寶子碑       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雲南「二爨」(《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可謂燦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寶子碑》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仿效漢制而樹碑立傳的。此碑刻於東晉大亨四年(405)。 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它的結體以方整為主,但轉折處已使用圓轉筆法,而不象《爨寶子碑》那樣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書的特徵。我們可以從《爨龍顏碑》筆畫的圓潤剛強,窺見其運筆實源於篆法,起筆雖有方圓之分,但筆劃均極為厚重。《爨龍顏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讓,疏密相間,在結構上姿態奇逸,舒斂自如。   

鄭文公碑       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年)刻。書寫者是鄭羲的兒子鄭道昭。書法多用圓筆,變化巧妙;結體寬博,氣魄雄偉。   

始平公造像       《龍門二十品》是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北魏書風的代表作。而《始平公造像》又是龍門石刻中的代表作。立於太和二十二年(498)。此碑與其它諸碑不同之處是全碑用陽刻法。筆畫折處重頓方勒,鋒芒畢露,顯得雄峻非凡。

張猛龍碑       此碑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是魏碑後期佳作之一。《張猛龍碑》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鐵,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風格的延續和發展。如橫、直劃的方筆起筆,折處的方棱及三角形的點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舊貌;但也並非筆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比《始平公》更精美細膩。此外,較之早期魏碑,我們不難看出魏碑由粗到細的演變過程。  

石門銘       北魏摩崖碑,王遠書。在陝西褒城縣。此銘書法飛動疏宕,出自《石門頌》,《西狹頌》等碑。有拓本及石印本。近人康有為以臨此銘而擅書名。他曾有「《石門銘》為飛逸渾穆之宗,《鄭文公》,《瘞鶴銘》輔之」的說法。       

瘞鶴銘      南北朝摩崖刻石。刻石的時代和書寫者的姓名,向來沒有定說。《瘞鶴銘》的原刻,在江蘇鎮江焦山崖石上,曾崩落在長江中。清代康熙中,移置在山上的定慧寺。銘文筆勢開擴,點畫飛動,前人評價很高。

泰山金剛經       即《經石峪》,在山東泰安。南北朝時刻於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塊平整山石上,藏於水下約千年,後經發現,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來。何人所作,至今尚無定論。字徑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現存一千零六十七個字,前人評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   

五.隋朝書法      真草千字文   

龍藏寺碑

僧傑大士塔磚銘

曹植廟碑

邑志碑

董美人墓誌

張通妻陶貴墓誌

青州舍利塔下銘

啟發寺碑

蘇慈墓誌

優婆塞經

常丑奴墓誌

寧贊碑

董穆墓誌

高昌任謙墓誌

六、唐代書法      顏勤禮碑       1922年10月在長安出土,現藏於西安碑林。 此碑是顏真卿為其曾祖所立,因久埋土中,故未受損,歷歷如新,雄邁遒勁能傳顏書之本來面目。  

金剛經       是柳公權早期的書法作品,原石於宋代已被毀,現僅見敦煌石窟發現的「唐拓孤本」。柳公權早年曾廣采眾家之長,而且特別注意向前輩書家學習。從《金剛經》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取法諸家的痕迹。  

上陽台帖       《上陽台帖》墨跡,李白書。行草書,5行,24字,有款,款署「太白」二字。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 《上陽台帖》為李白書自詠四言詩,也是其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上陽台帖》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於蒼勁中見挺秀,意態萬千。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帖後有宋徽宗趙佶一跋,跋文為:「太白嘗作行書 』 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 』 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晉祠銘         《晉祠銘》全稱《晉祠之銘並序》,唐太宗撰文並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碑額高106厘米,上刻「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書九字。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八月刻,碑現存山西太原晉祠貞觀寶翰亭內。此碑行書28行,行44字至50字不等。此碑書法渾然天成,筆畫結實爽利 ,無做作之態,實開八大山人之行楷書先河。

孔子廟堂碑       為虞世南撰文並書寫。原碑立於唐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 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潤雅之象。  

皇甫誕碑      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稱《皇甫君碑》。唐于志寧撰文,歐陽詢書。此碑現在陝西西安,無書寫年月。楷書28行,行59字。碑額篆書「隋柱國宏議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謂此碑立於隋朝,當為歐陽詢早年所書。此碑在明代已斷為兩截。 《皇甫誕碑》用筆緊密內斂,剛勁不撓。點畫重在提筆刻入,此為唐初未脫魏碑及隋碑的瘦勁書風所特有的筆法特點。此碑用筆研潤,雖為歐陽詢早年作品,但已具備了「歐體」嚴整、險絕的基本特點。  

雁塔聖教序       亦稱《慈恩寺聖教序》。凡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21 行,行42字。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二石皆為楷書,萬文韶刻。現所選為前石拓本。《雁塔聖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範。在字的結體上改變了歐,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在運筆上則採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  

古詩四貼      《古詩四帖》傳為張旭所書。紙本,草書,寫在五色箋上,共40行。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前兩首詩是庾信的「步虛詞」,後兩首為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原跡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盛唐時期,以張旭為代表的一派草書風靡一時,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採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此幅草書,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劃沙」,無纖巧浮華之筆。   

皇莆涎帖

卜商帖

張翰帖

夢奠帖

汝南公主墓誌

孔子廟堂碑

幽州昭仁寺碑

李壽墓誌

五言蘭亭詩

等慈寺碑

伊獗佛龍碑

雁塔聖教序

溫泉銘

晉祠銘

善見律經卷

崔敦禮碑

李靖碑

王居士磚塔銘

蘭陵長公主碑

道因法師碑

泉男生墓誌

升仙太子碑

敦煌題記

書譜

楊大智租田契

姜暇碑

信行禪師碑

夏日游石宗詩

孝敬

論語鄭氏注釋抄本

古詩

郎官石記序

靈飛經

大智禪師碑

王之渙墓誌

李思訓碑

梵山寺碑

嵩陽關帖

多寶塔感應碑

張好好詩卷

七.五代書法      韭花帖

神仙起居發帖

夏熱帖

王建哀冊

批牘合卷

妙法連華經卷

八.宋代書法      赤壁賦       蘇軾真跡精品的代表作。紙本,行楷書。其書法豐腴勁秀,結字在方整中有流動的氣勢,特別是用墨雖濃,而靈活不滯,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無窮 。

花氣熏人帖       黃庭堅作。草書,紙本。此帖第二行還斤斤於行草之間,似覺拘謹,從第三行開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於點畫亦不大注意,而極得天然之妙。   

論書帖       米芾草書墨跡。此幅草書,基本上是取法晉人,字裡行間流露出米芾書法顛放舒展的獨特風格。  

羅池廟碑     蘇軾書。行楷。此碑據蘇軾所書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詩」真跡上石,刻於宋嘉定十年(1217)。楷書十行,字大四寸。  

珊瑚帖       米芾作。行書。為其晚年所書。據帖後施光遠跋,此帖為米書中銘心絕品。

作者:隨山到水源回復日期:2006-3-18 13:47:00

  楷書尺牘       蔡襄作。其楷書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筆不苟,似乎全用顏法,只是結體略扁。       

李白憶舊遊詩卷       黃庭堅作。草書墨跡。洋洋洒洒五十二行,三百四十餘字。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洒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

九.元代書法      汲黯傳      趙孟俯作。小楷。他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云:「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引自《書林藻鑒》),用筆不下於智永,虞世南,得稱一世之冠。   

洛神賦       趙孟俯作。行書。紙本。是趙氏四十七歲時所書。其書法運筆和間架出自王羲之,書風清新妙麗,兼得《蘭亭》、《聖教》兩序的法度。元人倪瓚稱此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 原作現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

草書尺牘     康里夔夔作。草書。該信札極為精彩,雖草草不工,卻筆筆合於法度。疏密欹正,隨性所至。寫到最後因語長而紙短,越寫越密,甚至字裡行間時有添加補寫,但並不覺得充塞擁擠,相反因字與行間能揖迎避讓而顯得通靈透氣,密而不悶。   

 臨神仙起居帖      鮮於樞作。草書。這是他臨寫的楊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跡,一方面我們可以對照原帖去發現鮮於樞在臨帖時如何達到形神兼備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能體會到只有博臨眾帖才有可能獨立門戶的道理。

十.明代書法      大行書七言詩軸       文徵明作。行書。結體開展奔放,有黃庭堅的神韻,清人梁獻說文徵明「晚年作大字宗黃,蒼秀擺宕,骨韻兼擅」,此書即可為證。   

唐寅落花詩      祝允明作。草書。紙本,縱21.2厘米,橫248.3厘米,每字有一寸見方。此卷瀟洒飄逸,神韻洋溢。有不少章草的筆法。用筆渾厚,含筋骨於筆畫之內。是祝允明草書中含蓄一路的代表作,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行書七律詩軸     唐伯虎作。紙本,高146.5厘米,寬36.2厘米,共四行,釋文是:「龍頭獨對五千文,鼠跡今眠半榻塵。萬點落花都是恨, 滿杯明月即忘貧。香燈不起維摩病,櫻筍消除穀雨春。 鏡里自看成大笑,一番傀儡下場人。漫興一律,晉昌唐寅書。」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此幅更見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洒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  

前、後赤壁賦       祝允明作。狂草書。紙本,現藏上海博物館,內容是宋代蘇軾的兩篇散文。據考證,此卷為祝晚年傑作,千古絕唱之文,經生華之筆,構成變化萬狀的「畫圖」,堪稱「雙絕」精品。此卷下筆變化豐富,行筆沉著痛快,信手而作,隨意而行。結體上也大小相間,修長合度,引領管帶,疏密成趣。縱觀全卷,神采似行雲流水,飛動自然,形跡如行立坐卧,意態樸素。

滕王閣序     王寵作。小楷。疏朗空靈,皆不與時人同。極為疏淡恬靜圓潤虛靈,有晉人遺意。   

唐宋詩卷    宋克作。今草。是他三十四歲的早期作品,雜有章草的筆意,鋒芒畢露而精神外耀,然而也因此遭來「波險太過,筋距溢出,遂成佻卞」之議。不過從每個書法家都應該追求自己的個性這一角度出發,這些貶詞恰恰說明宋克的草書具有了強烈的時代感,而所非之處也正是宋克學古能化的明證。   

王洗煙江疊嶂圖跋

虞世南摹蘭亭序跋

十一.清代書法      石鼓文四屏條       清末吳昌碩《石鼓文四屏條》之三、四,恣肆縱橫,用筆圓厚蒼勁,老辣深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風。

行書七絕詩軸       從康有為的這件行書作品可以看出,他的運筆全無章法,皆從碑出,逆筆藏鋒,遲送澀進。轉折之處常常提筆暗過,圓渾蒼厚。近代許多書家受他的影響。

篆書扇面 清趙之謙書。他以北魏造像法入篆。他抓住篆書的起迄處以造像之方法起筆、收筆,在提按中使鋒芒得以微妙的顯露,其間氣機流宕,令人叫絕。

行書臨河序冊      清代「八大山人」朱耷行書。  

四體帖(一)(清·鄧石如)

草書詩軸       清傅山草書。傅山的草書正是在王鐸草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書法上有一段著名的論斷:「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此件草書軸為其代表風格,現藏上海博物館。   


推薦閱讀:

七劍之「莫問」 房價瘋了 我們傻了 [和訊博客]
疾病研究:重症肌無力醫師指南 - 慕容聽雨工作室 - ctfysj - 和訊博客
投稿秘笈——如何向SCI投稿? - 核心期刊論文發表 - lunwenwh - 和訊博客
酒之詩話 - 乾記博客 - charki - 和訊博客
《有錢是教出來的》 - 閑人閑事閑話 - 53010 - 和訊博客

TAG:中國 | 書法 | 博客 | 和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