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楹聯書法欣賞 楹聯的文學欣賞

還有多少古代藝術品散落民間?在國內,鋪天蓋地的古玩鑒賞將七千萬收藏大軍個個變成了火眼金睛。這火眼金睛里。半是對古玩的真知灼見,半是對金錢和財富的慾望。對華夏燦爛文化藝術的熱愛和與之伴隨的「天價」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火焰,大有燎原之勢。一次次「海選」…

李庚自幼喜愛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對繪畫更加痴迷,秉承其父李可染訓教,鑽研水墨,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國際上聲譽日隆。清華大學教授王魯湘稱其「血液中流淌著父親李可染先生對神秘崇高的宇宙精神悠然神往的可貴品質。對自然神性有一種發自靈府的會意……山水風雲無言大美…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玉器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是中國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地區。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星羅棋布,出土玉器的時間沒有東北地區、東南地區早,數量相對也少,但佔有天時地利,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中華遠古文明、禮儀文化的重要載…

  楹聯小史   自從五代後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春聯貼出後。經明太祖朱元璋的御旨提倡,身體力行的弘揚,至今貼春聯一直成為我國春節最傳統的習俗之一。   清代梁章鉅在《楹聯叢話》首卷開宗明義地指出,「嘗聞紀文達(紀昀)師言:楹聯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桃符就是掛在門兩旁的兩塊桃木板,上畫驅邪的「門神」,如「神荼」「鬱壘」二神的畫像,以禳災祈福。孟昶(919~965)為蜀開國國君孟知祥第三子,在位三十年,每年除夕都更換桃符,初只題「元亨利貞」四字,他為太子時曾自題策勛府桃符「天重餘慶,地接長春」。《洛中記異錄》則記為「天隆餘慶,聖祚長春」,賜子孟喆「至於寢門左右」。   其實,對聯產生於東漢。最有力的證據是(《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孔融)及退閑職。賓客日盈其門,常嘆曰:「座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既而與(禰)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座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聯語對仗工整,既對又聯,聯意切合孔融(153~208)身份。這副經常吟誦的聯句,當是有意為對。有楹聯的特徵,成為我國第一副口語聯。如此說,產生於公元200年左右的這副楹聯要比孟昶(964年)早750多年。漢代末年,已具備楹聯產生的基本條件。孔融生活的建安時期,正是中國五言詩的旺盛時代。孔融能詩,與王粲等文學家齊名。他的聯句,正體現了這時期五言詩的特點。並與楹聯的特徵基本相一致。   經過魏晉、六朝的發展。唐代的楹聯始盛行於文人、士大夫間,逐步向民間傳播,尤其是反映民俗的春聯(時稱桃符)廣泛用於民間。唐代楹聯的創作者上至帝王官史,下至文人、僧俗各個階層。體裁有題贈聯、居室聯、春聯、山水聯等,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側面。這標誌著楹聯作為獨立的文體已經形成。   楹聯形成獨立的文體,為宋元兩代的楹聯發展鋪平了道路。楹聯伴隨著宋詞元曲的興盛而發展。由於受五七言律詩的影響,此前的楹聯多為五言聯、七言聯。宋元兩代楹聯的品類、內容和應用範圍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僅有春聯、勝跡聯、居室聯,還出現了壽聯、輓聯、書齋聯、書院聯、題贈聯、自題聯、燈聯、諧巧聯等。宋代春聯叫春帖子,寫春聯叫題桃符。北宋時,春聯得以日益推廣和普及。   楹聯到明代進入繁榮期。朱元璋大力提倡楹聯,且身體力行。楹聯打破五、七言的格局,聯文逐漸增長,作品逐趨靈活自由化。明代幾代皇帝、臣僚及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大都是楹聯家。楹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類楹聯品類均已出現,各行各業都普遍運用。   隨著楹聯自身的演變、發展、日臻完善和成熟,清代以降進入了鼎盛,楹聯成為有清一代格律文學中的主流文體。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的誕生100多年裡,楹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思想性、政治性、藝術性等方面都有所突破。新中國成立後,楹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走向復興。   楹聯的概念   楹聯俗稱對聯。所謂楹。即廳堂前的木柱。顧名思義,楹聯就是張掛或雕刻在楹柱上的一組對仗句。由於楹聯使用於宮廷畫閣,樓榭亭台,園林牌坊,廟宇寺觀,官邸衙署,貢院學堂,宅第書齋,又由於文人學士以雅為好,大抵到清代中葉,楹聯便作為對聯的雅稱。從廣義上說,楹聯即指書寫張掛的對聯。也包括只書寫不張掛的對聯,還包括印成文字的對聯或對旬。   楹聯別稱還有對旬、對子、對語,聯語、聯對、聯句、聯文、聯話、楹帖、楹語、桃符等,及不常用的聯偶、儷語、儷言、儷旬、對錦、柱對、韻對、楹句、抱詞、小品、小道、「兩行詩」。詩中詩」「袖珍詩」等別稱。   楹聯緣於對偶,凝聚了中華文化和中國哲學的精髓,其核心是對立統一,其本質是對仗。對仗旬用於文章稱駢文,用於詩歌稱律詩,單獨使用就是楹聯。故楹聯是獨立使用的對仗句,是一種獨特的文體。這樣的定義基本體現了「對」與「聯」的統一,即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對仗句」指上下聯兩邊的字句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體現r楹聯本身固有的詞語、結構,聲韻等因素在上下聯中的「對立」,「獨立使用」體現了楹聯本身的主題思想在上下聯文中相互的「統一」。這種既「對」又「聯」的對稱關係正是楹聯的本質屬性。所謂文體「獨特」,主要是由中國力『塊漢字所具有的音、形、義的特點決定的。   在楹聯的創作和理論闡述中,經常用到以下術語:   上聯:楹聯的前半部分,也叫上比、對公。上聯…般以仄聲收尾,張貼於面對的右側。   下聯:楹聯的後半部分,又叫下比,對母。下聯一般應以平聲收尾。張貼於面對的左側。   全聯:整副的楹聯,包括上聯和下聯。   言:即指「字」。以單邊計算字數時稱言。每邊5字者稱五言,每邊7字者稱七言,每邊12字者稱十二言,依此類推。一般短聯、中聯以單邊字數計算。但長聯不以單邊字數計算,而以總字數計算。不稱「言」,而稱「字」。如孫髯雲南昆明大觀樓長聯,不稱90言長聯,而稱180字長聯。鍾雲舫擬題四川江津臨江城樓聯稱1612字長聯。   句腳:在多句組成的楹聯中,前頭每一短句的尾字叫句腳。   聯尾:上、下聯的最末一個字。上下聯尾一般分別是仄平聲,即上仄下平。   出句:別人先出的半聯。所出的是上聯,也可能是下聯,均稱出句。   對句:與出句相反,是應對別人所出的半聯。別人出上聯(仄收),則應以下聯對之(平收)。別人出下聯(平收),則應以上聯對之(仄收)。   節奏:原指音樂中強弱、高低、緩急變化組合成的細小段落。在楹聯中指音、義的停頓規律。分聲律節奏(也稱聲調節奏或音步)和語意節奏(也稱意義單位)。前者是兩個字為…節奏,語意節奏是每個詞語為-一節奏。多數情況下,二者在聯句中是一致的,但也有很多五、七言的聯句中,二者是不一致的。   節奏點:每節奏中最末一個字為節奏點。   橫批:一般指配合春聯使用的文字。與名勝楹聯配合使用的稱橫額。橫批和橫額的語意十分凝練。成為楹聯內容的補充或概括。與上下聯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升華聯意。烘托主題。   橫批和橫額的字數。以四字為正格,也有用三言、五言的。鑒於與上下聯的珠聯璧合,應注意橫批和橫額的平仄協調,多化用成語、詩句或常用語。   楹聯欣賞的條件   楹聯欣賞就是人們在閱讀楹聯作品的過程中,通過感受、理解、聯想、想像等一系列心理活動而形成的認識、體味和感悟的審美活動。欣賞是檢驗楹聯作品社會效果的必要途徑。欣賞者是楹聯作品實現和確定自身價值的前提條件,如果楹聯作品沒有或失去欣賞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義。   首先,楹聯作品要具有藝術魅力。其次,欣賞者要具備審美能力。   另外。主客體之間要「心心相印」。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的楹聯作品,總是首先受到青睞。楹聯欣賞是溝通作者與讀者之間思想感情的渠道和橋樑。欣賞中有溝通,溝通了才有欣賞,才有審美的享受。   楹聯欣賞的規律   楹聯欣賞是一種相當複雜的思維活動,雖然有規律可循,但在具體的欣賞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階段很難截然劃分。在感性階段,在感受形象時,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較和審美判斷,在理性認識階段,又總離不開具體的藝術形象。   這裡從四個方面說明和概括楹聯欣賞的基本過程和規律。I一)欣賞中的感受與理解   楹聯的審美活動首先是從形象感受開始。作品的外部形象作用于欣賞者的感覺器官。通過眼看、口讀、耳聽,憑藉著自己對楹聯基本知識的掌握,對作品進行充分地感受。如一副小花園聯:「願他十邑諸公,清風扇野;容我一年四季,明月鋤花。」   這是副十言聯,中間斷句,成六四節奏,很富人情味的。願他」和謙和的「容我」為領字,可直接順讀,無須斷句。詞性、結構、節奏、對仗十分工穩。上下聯每邊各自平仄交替,上下聯平仄相對(領字除外)讀起來抑揚頓挫,節奏鮮明,清新悅耳,使人產生美感。從聯語的語意中,可以感受到它的藝術形象。「清風扇野」「明月鋤花」給人展示出無比美好的圖畫。使讀者「入目動心」。   理解是通過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繫和關係逐步加深對事物認識,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尋找作品與時代及作者的聯繫,以及作品各部分間的內在聯繫。具體到小園聯,此聯是為什麼花園所題,園主人是誰,作者何人,他們各是什麼身分背景,對以上問題了解了、理解了。整個欣賞過程才能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進行。查閱梁章鉅《楹聯續話》:「英觀察煥堂守登州時,築小園既成,屬嚴問樵代撰聯」。英煥堂為清代登州府的道員(俗稱道台),當時轄山東半島的蓬萊、棲霞、黃縣、招遠、萊陽等縣地。嚴保庸,號問樵。清江人。道光九年進士。入翰林,曾在棲霞做了二年的知縣,因母病憂歸故里。英氏小花園聯就是嚴問樵知棲霞時撰寫的,當時嚴是英道台手下的知縣。聯中的「十邑」顯然是指登州府道所轄的各縣,「諸公」即指各縣知縣。明白了楹聯內外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繫和關係,就形成了對此聯的完整印象,也就達到了一定水平的理解。這種理解在楹聯的欣賞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   每一副楹聯作品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上下聯的內容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要從整體做出評價,有時必須弄清時代背景、人物關係、創作過程、用典寓意等,聯繫人物所處的環境。從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中進行整體考察與評價。這就需要形象感受、情感體驗與分析思索的交織與互動,達到感受與理解的綜合。   (二)欣賞中的聯想與想像   嚴問樵題英觀察小園聯給人強烈的美感吸引力,不但對稱美、節奏美,而且語言美、聲韻美,在對作品有所感受、有所理解的基礎上就自然喚起欣賞者種種聯想和想像。   「清風扇野」當然可指大自然的清風吹遍原野。惠風和暢,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豐衣足食。我們還可以做這樣的聯想,清風指政治上的「清風」,即執政公正,為官清廉。「願他十邑諸公,清風扇野」,所企及的是這樣一種景象:希望在他轄管的範圍內的各縣諸位長官,個個清正廉明,勤於政務,公正執法,愛護百姓,無貪贓枉法、貪污受賄的腐敗現象,成為老百姓愛戴的清官,讓政績的清風吹拂到境內每一片土地,使人民受惠,安居樂業。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則可以「容我一年四季。明月鋤花」了。人民無憂,官場無訟,我則無愁。每天輕鬆地料理公務,晚上則有餘暇和閑心在月光下的自家小花園內鋤草澆花,既當好道員,又做個園丁,多麼瀟洒、悠閑、超逸的生活,又是多麼美好、理想的境界!   我們的聯想和想像是否符合作者的原意呢?可以這樣說,一副小花園聯,由於創作者和欣賞者兩次創作加工而變得更美,更富有美學效果和認識價值。   英氏小花園當是在庭院內,應當帶有官署的色彩。寫庭園而要言及政事,當道員又要做園丁,寫屬下還要說州道。殊非易事。嚴問樵是個制聯高手,作為園主人下屬的知縣,他恰如其分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小花園聯以一條自然的紐帶將道員與縣令連接在一起。上邊調動下邊的積極性,各縣治理好了,道台亦可自得其所,自得其樂。上聯是原因,下聯是結果,一氣流轉,串對得巧,自然天成。以一位地方行政長官的口吻表達了對政績的盼望和對牛活情趣的追求,為這位道台庭園增添了文化亮色。   嚴問樵的小園聯應看做官署聯。官署聯是中華楹聯文化和封建王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體現儒家倡導的「修、齊、治、平」學說和仁、智、禮、義,信的積極用世思想。欣賞古官署聯,應站在歷史的客觀角度,去審視、分析、品評。其中許多合理成分,諸如治國大道、為官正道、勤政治道、愛民仁道等,需要我們認真領悟。清代有一顏姓巡撫曾題官署聯自警:「兩袖入清風,靜憶此生官況;一庭來好月,朗同吾輩心期。」   一個「人」字,讓人如沐春風,乃傳神之筆。且暗喻廉潔之風長駐己懷。下聯將皓月照滿庭院來隱喻自己清正之心如同明月。用語蘊藉,立意清新逸遠,與嚴問樵聯有異曲同工之妙,自然而然地喚起欣賞者的聯想和想像。楹聯的欣賞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進行能動的積極的再創作。在楹聯的審美活動中,欣賞者用自己知識積澱,生活經驗。感情記憶,依照自己審美習慣和願望,給作品的內容以補充和豐富,使得許多表面上看來不大可能存在的現象,變成為可能(如「直上中天攬日月,欲傾東海洗乾坤」),使一些本來沒有生命的事物,變得鮮活起來(如「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通過欣賞者的聯想和想像,可以使楹聯中的景物、事物和人物從小見大,從個別到一般,從有限到無限;可以使楹聯作品的形象靜中生動,以假當真,栩栩如生,充滿活力。欣賞者還可以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對聯作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思接古今,溝通中外,讓自己的神思邀游在楹聯作品所創造的藝術世界之巾。   天仙都化美人來。問上界瓊樓,可有六朝新樂府?   韻士不隨流水去,看後庭玉樹,依然十里舊秦淮。   這是南京天韻樓聯。作者將天韻樓嵌入聯中,不寫天韻樓內外景觀,卻以浪漫的手法,評說前代的興亡。南京是六朝的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人長江,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游宴享樂的場所。上聯作者「神與物游,想落天外」,寫出這個六朝興衰之地,歷代帝王都沉迷於聲色,尋歡作樂,不思國事,最終六朝都壽終正寢。而這裡的美人都是天上下凡的「天仙」。作者向下凡的「天仙」突發奇問:上界玉宇瓊樓中的天帝怎麼樣?是否也像人間六朝國君一樣沉湎歌舞、紙醉金迷呢?下聯作者接著說明江山雖然易改,而高人韻士的名篇卻能千古流傳。六朝興亡雖成往事。但像。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樣的絕唱如十里秦淮一樣。長留人間。作者憑著海闊天空的想像,引導讀者神遊八方,思接千載。上下聯的一貶一褒。一諷一揚,表現了清醒的作者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情。   楹聯欣賞中的聯想和想像,可以完成對原作品內涵的復歸,更可以實現對原作品的意境進行新的開掘和升華,   (三)欣賞和感情相伴   楹聯的創作需要感情。欣賞亦同樣,欣賞總和感情相伴,欣賞過程中,如果不能動之以情,就不能產生美感。只有伴隨著情感狀態中的種種切身體驗。欣賞者對於楹聯作品美的感受才是深刻的,難忘的,對作品的理解才是到位的,對作品的感悟才是深刻的,   在楹聯欣賞過程中。感情活動不是孤立的心理活動。前面所談到的感受,理解、聯想、想像等屬於認識範疇的心理活動,都與情感活動緊密相連,彼此之間起著互相促進的作用。這樣才構成了完整的欣賞心理機制。它伴隨著我們走過欣賞的全過程,   在欣賞中。感覺與知覺往往引起感情的活動,如有一聯:「發上等懇,結中等緣。亭下等福;向高處立,在平處坐,從寬處行。」   上下聯每個分句中各用了一個相同的字,上聯三個「等」,字。下聯三個。處。字,既押了同字腰韻,又運用了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手法,讀起來給人聲律很美、表達效果很強的感覺。因而產生了繼續欣賞的興趣,   朱熹在江西廬山修復白鹿洞書院,為書院制定洞規,親自教導生徒。並題寫了書院聯。表達了復興儒學的真摯感情:「日月兩輪天地眼,讀書萬卷聖賢心。」   此聯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段。激發欣賞者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捕獲楹聯的內涵,欣賞過程中迸發出來的濃郁的興緻與歡暢的情緒都與感受、想像和理解交織在一起了,楹聯所以能成為你欣賞的對象。是因為你的感情移人了對象。於是主客融化。物我同一,情感使想像裝上翅膀,趨向理解。化為感知,逐步深入。實現升華。   情和景是不可分的。創作之「情」離不開「景」,楹聯欣賞之「情」的產生也離不開「景」。外界的客觀存在的「景」並非藝術中之景,只有當作者的思想感情注人以後,才成為藝術之「景」。而用楹聯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便成為楹聯藝術品了。原來是美的景,這時就會顯得更美,具有一種新的藝術魅力,如湖南邵陽雙清事聯:「雲帶鐘聲穿樹出。月移塔影過江來。」   作者是用感情寫出來的,讓欣賞者產生仙境般的感覺:白雲帶著悠揚的鐘聲穿樹而「出」。銀月悄悄地把寶塔的身影「移過江來」,以動寫靜。又化靜為動,有聲有色。動感強烈。又給「雲」「月」以人格化,使之變成了有靈性、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的化身。形象生動,意象深遠。給欣賞者以出神人化的美感享受。   諸多名勝聯中。多是上聯寫景,為下聯抒情作鋪墊。下聯的抒情又使上聯的景在欣賞者眼中得到升華,如岳陽樓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此聯為清代陳大綱撰,聯語說。登岳陽樓可俯瞰八百里洞庭,可眺望遠處的君山。四面八方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於是千家萬戶的憂愁和歡樂一齊湧上心頭,欣賞者頒略壯闊的湖山之景,自然聯想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   自然景色本身並無藝術可言。寫景的橇聯因為注入了作者的情感成為藝術作品。   (四)欣賞中的意境開掘   優秀的楹聯作品都有意境。這種意境是作者創造的。是藝術形象的比喻、象徵、暗示等作用的充分發揮造成的,它的境界比藝術形象本身更廣闊,更深遠,這種意境是意和境的和諧統一,而且又是一種。意想」中的境界。既是作者意想中的境界。又是欣賞者意想中的境界。這種意境需要欣賞者去體會和感受,達到和作者相默契,作品中的意境往往能夠意會。而難以言傳。   有些楹聯的意境往往不在藝術形象本身,而在形象之外。欣賞者要從「象外」去體味意境,如河北正定隆興寺聯:「雲籠夜月原無礙,鳥宿秋林亦放參。」   佛寺的夜月籠罩在薄薄的雲霧之中。月色的有無濃淡本都一樣,就連那棲息在枝頭的小鳥也閉眼垂頭。入定參禪。此聯的描寫形象生動,但其意境卻在形象描寫之外——秋夜的寧靜,作者以動設喻,卻取其不動之境,隱含著佛寺的清靜,更襯托出佛性的清靜。鳥兒垂頭閉目地「放參」。將人定參撣的專註境界巧妙地托出,似乎鳥兒也與眾生一道羽化登仙,   這時忘我的欣賞者也在寂靜中領悟著禪家空無寂滅的禪理,這種「景生象外」「意在言外」的清寂的意境,給欣賞者一種超然物外,心無掛礙的審美感受。   有些楹聯的意境是實境和虛境相結合的產物。實境是具體的,有形的、現實的;虛境是存在於想像中的無形幻境。它是由實境的暗示,象徵作用產生的,如碩慶題雲南昆明黑龍潭聯:「兩樹梅花一潭水,四時煙雨半山雲。」   上聯寫實境,描寫了黑龍潭的唐梅和潭水。點出了這個風景區的特殊景觀。並未對唐梅和潭水作細緻的工筆刻畫,下聯用虛寫的方式,給欣賞者一個奇特幻境——「四時煙雨半山雲」。欣賞者受作者現實的具體境界的啟發和誘導,自然地將煙籠雲鎖、溟瀠茫遠的虛景和梅花、潭水的實景完全契台一起,將一個優美的畫面推向極遠之處,並化畫面有限境界為廣闊天地,使欣賞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也就是突破有限,通向了無限。從作者的畫巾情。欣賞者體悟到畫外意;作者畫中取象,欣賞者畫外取境。   作者所描寫的現實的具體境界必然要導致欣賞者產生與作者所要傳達的相一致的想像境界,這是一種自然的默契。   「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   這是泰山壺天閣聯。上聯說,攀登泰山一半,就到了壺天閣,它既是實寫,又語意雙關,蘊含著對泰山的由衷讚美:才登上泰山一半就進入了令人迷醉的神仙境界——「壺天」。道家將「壺天」稱為仙境。道家經典(《雲笈七籤》載:「(施存)學大丹之道……後遇張申為雲台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稱『壺公』。」後來人們稱神仙為「壺天」。下聯為探幽攬勝者展現了一個美好前景,攀越那重重疊疊的千嶂萬壑,到達泰山極頂才是真正的「福地」!透過字面,可以領悟出聯語為欣賞者揭示出一種人生的真諦:只要不畏艱難險阻,只要不停步地攀登,就能達到光輝的頂點!只要追求並超越有限,就能達到無限,達到永恆,達到與大自然相融會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只有當人與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所謂「極樂」「至樂」的審美境界。   一個出色的楹聯欣賞者通過對作品的欣賞,所獲得的審美內容遠遠不止作品表面所顯現的含意,而是通過感受與理解,在原作品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開掘拓寬楹聯作品的內涵,擴展出一個新的審美世界,以獲得更為豐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人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坎坷,相知的朋友往往贈送這樣的楹聯,表永安慰和鼓勵:「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此聯對仗工整,節奏明快,語言曉暢,形象生動鮮明,給人以美的感受。再深入一步,我們了解到此聯是一副集句聯,集自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此濤的背景是,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此時白居易亦從蘇州歸洛陽,二人相逢揚州。白居易在筵席上賦詩相贈,其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句。對劉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劉禹錫在酬詩中有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此作為對白詩中二句的應答。劉禹錫以「沉舟」「病樹」自喻。固然身遭不幸,但沒必要為此消沉頹唐。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逢春。他從白詩中翻出此兩句。反而成了對白居易的勸勉: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變遷要從容應對,對宦海沉浮要達觀。該聯充分表現了劉禹錫堅韌不拔的意志。   以上所述,應該說欣賞者已對此聯做了整體的評價和欣賞。然而欣賞至此是否就結束了呢?還沒有,還應該進入更深層次的欣賞,去拓展楹聯作品更豐富的審美意境。欣賞者如果進一步放開眼界,作深層次的開掘。將此聯從原詩的情境中超脫出來,並將它置於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之中大膽地展開聯想和想像,就會賦於此聯以更新的內涵和意境:無論是自然界還是社會人生,世間一切事物都在運動中向前發展,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作為個體的人是微小的、有限的、短暫的。人生道路可能是曲折的、坎坷的,然而整個大自然和社會的新陳代謝卻是無限的、永恆的、美好而又充滿朝氣的,從而使欣賞者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感悟出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和宇宙感。   總之。在楹聯欣賞中,對原作品的內容、立意、意境等方面的主動開掘是很重要的,尤其對原作意境的開掘和「再創造」,是楹聯藝術欣賞的最高境界。   (責任編輯:阮富眷)

楹聯小史自從五代後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春聯貼出後。經明太祖朱元璋的御旨提倡,身體力行的弘揚,至今貼春聯一直成為我國春節最傳統的習俗之一。清代梁章鉅在《楹聯叢話》首卷開宗明義地指出,「嘗聞紀文達(紀昀)師言:楹聯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

「天目」一詞是對我國宋元時期所產的黑釉瓷的總稱。這一概念傳自崇尚茶道的日本。宋時在浙江、安徽交接的天目山脈,分布著徑山寺、昭明寺、禪源寺、萬壽寺等巨剎,聚集著許多來自日本的留學僧人。這些名剎里當時供茶、吃茶多用一種黑釉茶盞。這些黑釉茶盞被歸國的日本僧…

注重調解的理念植根於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是實體主義的傳統中華法系的重要表徵,其與西方形式主義法律中「以法律為準繩」、「捍衛每一寸權利」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①但自清末以來,在歷次以法律移植為主要特徵的「變法」中,調解都頑強地存活下來並得到了新的發展…

春節貼年畫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習俗,體現了中國人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其中的木刻年畫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大多先用手工刻版,然後手工套色刷印。具有主題突出、內容豐富、色彩鮮艷的藝術特點。傳統木刻年畫盛行於明清時期…


推薦閱讀:

業字的部首是什麼?
徐曉思:仇高馳書法品質論(一)
書法典藏|王陽明行書太極圖說
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聖典《石鼓文》欣賞
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

TAG:文學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