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婚嫁歲時習俗

客家的傳統風俗,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帶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的風俗,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有現象,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儘管客家風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風俗的基本內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這無論是哪一個省、哪一個地區,也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處西方民族包圍之中的客家人後裔,都無一例外。

客家風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

婚嫁習俗

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原,而且歷代都保存中原的傳統文化,所以他們的婚姻禮俗深受古時風尚習氣的影響。也就是說,客家人的婚姻觀念,仍以傳統的「傳宗接代」為主要目的。而且客家人屬性成規,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為鄉閭譏笑。同時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客家社會對於男女的觀念,雖然也不免有重男輕女這種成見的存在,但是比起其他民系來,可以說男女之關係還是比較平等的,由客家女子在家中與男子同樣勞作,可見一斑。因此,女子在娘家的時候,與兄弟一視同仁,到了出嫁時,父母多隆重其禮,而夫家也務須依照傳統的禮節,畢恭畢敬,循規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婦。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其後,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來辦理。

客家的祝壽,分為兩種。一種是娘家為女婿做生日,有兩次:一次是新婚後的頭一次生日,叫做「新生日」;另一次則是在女婿31歲時,俗稱「做三十一」。岳父母都要饋送衣料等禮物,婿家則治酒席宴請岳父母及親友。

另一種則是60歲開始的祝壽,爾後每過10年就慶祝一番,叫做「做大生日」。

喜慶內容和形式多種多樣,一般都要宴請、歡敘一番。

1、婚嫁

客家婚姻習俗有保留中原民族古風的一面,又有變異的一面,表現在婚俗觀念上的幾個特點是:(1)客家是父當權的家長社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兒女婚姻起主宰作用。婚姻形式以「嫁娶婚」為主,男方向女方求婚,女方嫁入男家成婚。(2)客家宗族興盛和傳宗接代的觀念特彆強,希望多添男丁,家大業大。如果膝下無子,就常以女招郎(招贅婚)的辦法把男方招入女家,不致斷了香火。(3)客家女子從事家務和參加勞動的能力較強,所以地位比中原漢族的女子高。在婚嫁禮節上同樣受到父母的重視,隆重排場,嫁妝也儘可能豐厚。(4)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聯婚。鄉村基本是按姓氏聚居的,鄰村不同姓可以結婚,同村的一母子孫不許結婚,跟仇族也不通婚。 婚姻習俗各階層繁簡不盡相同,一般要經過「六禮儀式」:(1)說親;(2)送定;(3)報日子和送聘金;(4)盤嫁妝;(5)接親與送親;(6)拜堂與吃面碗雞。這是客家結婚姻的六個程序,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

2、說親

男孩長大成人,父母便託人作媒,尋訪適當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說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齡、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進一步相親,謂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則婉辭謝絕。所謂「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請幾位至親內戚前往男方觀看郎貌,了解家遷,男設宴款待並贈送禮品。過去女兒本人不去。經同意,女方將女兒出生年、月、日、時,俗稱「時辰八字」寫在紅帖上送往男家,謂「送庚」。男家將「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內諸事順遂,則進一步請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認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樣辦理。所以舊時男女青年終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來決定,有的還受門第條件的限制,因此,「先結婚後戀愛」者居多,同床異夢者也不少。

3、送定(札定)

說親合適後,女方提出條件,聘金若干,豬、酒、雞、魚若干,桔餅、糖果若干,農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則提出要妝奩若干,由媒人在男女雙方間調和講定。農村往往用書面形式,稱「寫婚約」或「寫合婚字」,正面寫「文字厥祥」,底面寫「天作之合」,由雙方家長及媒人親房簽字畫押,各執一份。寫字時要由男方備辦盛宴。在城關則由男方送桔餅、糖果並布料、鞋襪、戒指或手錶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給男方。有的還由男家請一二桌「訂婚酒」。從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後,逢年過節,男方要送禮物給女方,直到結婚為止。

廣東梅縣一帶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禮品外,還要送一公一母兩隻「兔子」。「兔子」是用豬肚翻個面,塞入米糠製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隻,回給男方一隻母的。俗謂「過了兔子禮即可吐子吐孫」。

4、報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擇定「斗床」和接親的日期後,告知女方,叫「報日子」,一般要在結婚一個月以前,同時男方將聘金送給女方。客家人對聘金的尾數喜歡用「九」,圖其諧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時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貴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稱「探子探孫」。男方要做許多大肉圓送給女方分贈親朋好友,以示結緣。

盤嫁妝 嫁妝豐厚儉樸相差很大。舊時一般人家嫁女的妝奩有五色衫褲、梳妝台、腳桶、尿桶、門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貴人家則加綾羅綢緞、被褥毛毯、金銀手飾等,招搖過市,極盡炫耀。送嫁妝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給予紅包。嫁妝送到後,男家宴請親朋「看嫁妝」。盤嫁妝的時間在日間,具體日期各地不同,城關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鄉間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在廣東及海外客家人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別開生面的「蔬菜嫁妝」之俗。客家女兒出嫁時父母必鄭重其事地把一些諧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蔥、韭菜等等,逐樣用紅繩或紅布條捆紮,作為陪嫁,以表示對女兒女婿的美好祝願。更有趣的是客家還有用「長命草」為陪嫁的習俗。長命草為一株野草,用紅繩紮好,陪嫁到夫家,掛在洞房床頭竹籃里,第二天栽於菜園中,以示紮根。

5、接親與送親

接親也稱迎親,舊時多在日間進行,現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間要備豬頭、雞公、魚及香燭、喜炮聲中到女方家中接親。「我是花轎抬到夫家的!」這是舊時婦女一輩子都值得驕傲的。俗話說:「破扇子扇扇也有風,破轎子坐坐也威風。」同去接親的人要雙數。女方家中看到接親人員前來要將大門關住,待接親者連放三次鞭炮以後,接過蠟燭火種,才開門恭迎。女方要備辦酒宴款待接親者,謂之「無塊席」,婿郎、陪客稍微動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後,由媒人和喜娘為之梳妝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雙數,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親友。出門時,女方父母應迴避。到男家後,若入門時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門外等待。入門時,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應迴避,到拜堂時相見,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後不和。跨進大門檻時,由廚子宰殺一隻公雞,叫「攔門雞」。一些鄉間習俗在門檻下放一把斧頭,新娘踏著米篩進入新房。

一些一些地區的客家人在迎親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轎車後面有個人拖著一條寓為百子千孫的榕樹枝。當花轎在路上遇上別家的的花轎時,便按俗規互相調換樹枝,雙方回祝多子多孫,俗稱「換青」。然後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樹枝拋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樹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則互換紅花。

6、拜堂與吃面碗雞、交杯酒

這是結婚姻最後的儀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後夫妻相拜。拜畢同入洞房,洞房內點紅燭,桌上放著煮熟的雞、麵條和兩個雞蛋,新娘新郎共同進餐,吃交杯酒。這是新入門第一次與新郎進食,需選吉時。新床上放的東西有講究,城關一般是放四個柚子,上貼喜字,「柚子」與「有子」諧音。鄉間放一個紅斗,裝滿白米,還有尺秤、算盤、剪刀之類,象徵婚後生活富裕,會劃會算;另有一盞紅燈,取「添丁」之意。

7、鬧房

鬧房不屬結婚儀式,或有或無。一般在賓客宴散以後,一些青年男女親友進新房與新郎新娘逗樂,要新人說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紅花(紅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顆糖果,唱歌跳舞等。過去還有「坎壓油堆」的陋習,就是一個個壓到新娘身上。這種現象多少帶有人類早期野蠻群婚的遺風,現已革除。過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狹窄,鬧房改在廳堂舉行。鬧房連續三天,這三天內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客家鬧房,還受一種觀念的支配,認為越鬧越吉祥。廣東客家人鬧洞房的習俗中特別突出說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戲的語言構成押韻四句詞,貫穿著整個鬧房過程,典雅、風趣。如有的說四句道:

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圓丁當,今朝下種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滿天香。這類既帶嬉戲又含祝福的四句詞常引人拜腹大笑。

8、圓房

台灣的客家人最風趣,圓房之時,新郎新娘剛剛躺下,床底下就會傳出公雞「喔!喔喔!」的叫聲,母雞「咯咯蛋」的報生聲。原來是在姑娘談定婚姻事後其母親精心地為其餵養一對雞,隨她出嫁之日作為「帶路雞」來到男家,直送洞房婚床底下。雞叫後,新郎會問新娘:「床下怎麼有雞叫?」新娘告訴他:「天快亮了,公雞啼明,雞下蛋了。」新郎掀起床單一看,床底下母雞真的下了個大雞蛋了。新郎觸景生情,緊緊地抱著新娘高興地說:「果然不錯,生了!生了!好兆頭,我們也會生的!」此俗俗稱「圓房催生」。 不少地舊俗還有圓房驗貞之陋俗。南方特別是廣東一帶,在三朝回門時隨送燒豬以示新娘貞節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為此而感到驕傲。。「吃燒豬」成了新娘子是否貞節的代名詞。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門,女方父母翹首盼望,在看到隨來的「燒豬」時才放下那顆久懸著的心。女兒是守身如玉的處女,婿家已表示對她滿意了,父母才為女兒終身有托而感到欣慰。對此舊俗,有嶺南雜詠一首云:

閭巷誰教臂印紅,洞房花影總朦朧;

何人為定青廬禮,三口燒豬代守宮。

9、請三朝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要設宴席請女兒、女婿。女兒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後當眾脫去紅衫,改穿普通新衣裳。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無論遠近都要趕回夫家,有的鄉間,娘家過幾天邀一些親戚(婦女)至女兒家中做客;有的結婚滿月時,做母親的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男女親家各擇定日期,設盛宴互相請酒,謂之「上門」。這些喜慶的餘音,可以加強兩家之間的往來。

婚宴隊 結婚宴請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尤其過去娶親更甚。 婚宴設於廳堂,桌位分尊卑。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賓客,新郎須一一到他面前恭請並帶到規定的席位,奉獻碗筷。嫁女宴席則由新娘家長禮請賓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為上賓,坐首桌首席。女方來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們來了,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斟酒從母舅開始。 農村娶親可以不請客,而嫁女不請則會被親友責怪,因為男家送了大量的雞酒魚肉給女家。喜宴除供給客人飲食外,都要讓客人帶點回家,讓家裡人分享,甚至讓鄰居分享,所以過去城裡請酒要大盤大碗,讓客人帶些回去。

其他婚姻形式

1、童養媳 長汀長期以來有帶童養媳的風俗,俗稱「新婢子」。過去產生童養媳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重男輕女;二是一些人家娶媳婦困難。生女孩者常在一二個月內將嬰兒送給別人,收養者只需出幾斤豬肉和細面。如果將來不做兒媳婦,也可將其出嫁,獲取聘金。

過去童養媳結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十五六歲結婚者不少。儀式也很簡單,一般不請客,不拜堂,除夕日吃過面碗雞便同房,俗稱「合巹」或「圓房」。婚後夫婦感情多不太融洽。

2、贅婚 男到女家結婚,長汀俗稱「打合同」或「招親」。女方多屬童養媳或等郎妹,前者指嬰兒時抱來長大後配童婚(有男孩匹配),後者指抱養來後等著生郎的。因無男孩將新生女兒與人「打合同」的則很少。「打合同」主要條件是生的孩子兩姓平分,男方對女方父母負責生養死葬。結婚儀式也較簡單,女方家長請本族親房和男方的家長商議簽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無所謂嫁妝,男方可繼承女方父母財產。 轉親 城鄉均有此種婚姻,但為數極少。

3、換親 兄妹雙雙互換結成夫婦。兩家均可省去聘金、送禮等費用,接親、拜堂等儀式照樣進行。這主要出自家長的意圖,雙方男女並無愛情基礎。

4、改嫁 寡婦再醮與離群眾觀婚的婦女再婚,過去在社會上受歧視。結婚儀式不能與普通婚姻相同,如不能穿紅衣,不能在廳堂正門出門,要提前一兩天離開原來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轎,接親時間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婦不改嫁他家,招男子來家結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並與翁姑有感情不願離開所致。離婚婦女也有離婚不離家的,與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與丈夫脫離夫妻關係外,其地位與離婚前相同。

歲時風俗

一個地方的歲時風俗,反映著當地人民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事象。從這些方面,正足以表現出綜合的文化意義。這種文化意義可以從文化要素和文化價值兩方面來加以觀察;文化要素含有:1、對神明及祖先的祭祀;2、節令的敘情、娛樂和競技;3、節令中的避忌。文化價值是:(1)景仰先賢的豐功盛德;(2)崇尚固有的民族正氣;(3)表達「慎終追遠」的思親之心;(4)發抒鄉黨聯歡和親友款敘之情。

客家人的歲時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信仰,地方性神明和雜審的崇拜,以及傳統的歲序節俗。因時間及空間的影響而又有所差異。透過這些民間習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化的淵源,還可以感受到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驚蟄

驚蟄這天,汀州民間有兩種習俗與衛生有關。一是炒豆子、炒麥子,或在熱水中煮連毛芋子,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叫做「炒蟲炒豸,沙蟲沙豸」;二是在櫥腳、桌腳、柱腳、牆腳等處撒一些生石灰,叫做「溻蟲溻豸」。驚蟄是冬眠昆蟲開始復甦活動之時,古人主張早期滅蟲。現在這種習俗已不多見了。驚蟄當天,人們有做芋子糍或芋子餃吃的。驚蟄節氣在一天中何時交,汀州風俗認為可推測糧價貴賤,清晨交,要驚三餐,意即要憂三餐的糧食,米價將貴;上午交,驚兩餐,下午交,驚一餐,米價可能下跌。

春社

農村長期以來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穀神的風俗。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每年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每年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古時城鄉各坊社用金銀珠寶和錦繡妝扮人物故事,鼓樂喧天。迎神在田間遊行,祈求豐收。延僧道打醮,俗稱「撐〔ts『ah54〕社」,認為撐社可保年成豐盈,人畜興旺。

親人亡故後三年內,遇到春秋社日要上墳祭祀,焚燒紙錢紙箔,叫做「欄社」。欄社的日期在春社前,秋社後。

入伏

入伏這天,城鄉許多人家熬「仙人凍」吃,親友鄰里互相饋贈。據說入伏吃了仙人凍能更好地度過炎熱的三伏天。「出伏」那天如果下雨,汀州風俗便認為會反伏。將來的一月中天氣更熱。

六月食新

所謂食新就是嘗新米,具體日期城鄉各地不一定相同。一般是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在鄉間,將割下的稻穀碾成米,做好飯先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請幫忙割禾的人一同吃嘗新酒。在城關則一般買少許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以新上市蔬菜和酒肉,也謂之吃新。供品主要有苦瓜、絲瓜、茄子。俗謂苦瓜保佑大家,亂績保佑大細,茄保佑老婆。

十月半

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田中作物大部分收成完畢後,人們紛做糍粑、米果,包芋子包,做豆腐之類的食品,美餐一番,俗稱「做完冬」。有些鄉村打醮祀神,延請親友宴飲玩樂,觀看演戲,提傀儡。


推薦閱讀:

F端午節特輯│節日傳統習俗知多少?
臨沭婚嫁習俗
合婚習俗的沿革
哈尼族「認乾爹」的習俗倫理(贈書)
有趣的蘇格蘭習俗(珍藏版)

TAG:習俗 | 婚嫁 | 客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