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說「不」的權力嗎?
ABC《摩登家庭》劇照。隨著年齡漸長,我就不再只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我還想要自由。我的朋友們每到周末就有機會在父母外出的時候單獨在家,可我在上大學以前從沒有「獨守空房」的時候。我的朋友多晚回家都沒事,我必須在晚上12點前到家,還有,我媽媽看管我像看管犯人一樣。我那時候青春年少,覺得自己沒面子,是個土妞,我感到很生氣。為什麼我媽就不能像別人父母那樣呢?在我眼裡,如果一個女孩子髮型正點,能在外面待到很晚才回家,她就會很受歡迎。但我媽在這點上拒絕讓步,不容半點討價還價的餘地,這讓我在整個青春期都十分記恨她。看看25年後的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定規矩的人了。我會給沒上學的孩子買Ugg雪地靴嗎?我會給上五年級的孩子買新款iPhone 5嗎?我會讓自己女兒和其他同學一起從學校走回家嗎?她到了可以獨自一人逛商場的年齡了嗎?我和丈夫都覺得,讓我們決定哪些事情孩子該做,哪些不該做,這不太難。難就難在自己孩子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別的孩子卻能得到,孩子不高興了怎麼辦?為人父母的我們很早就遇到了這種情況。在女兒上學前,她的幾個幼兒園小朋友都穿著Ugg的靴子。當我拿回家一雙山寨版的舊靴子時,女兒十分不屑,惱怒地說:這不是Ugg的鞋。我很詫異:啊?她的回答讓我不知所措。女兒說:真的Ugg商標是在鞋後面,小朋友都說我的鞋是假的。這種情況簡直司空見慣。如果把孩子在聽到我和丈夫說「不」之後的反應記錄下來,拼在一起,那聽起來應該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在YouTube上看視頻?為什麼我不能有手機?為什麼我不能吃第五個甜點?為什麼不能喝汽水?為什麼不能玩視頻遊戲?為什麼不能晚睡?為什麼不能加入鄉村俱樂部?等等等等。我一解釋,他們肯定又會說:那怎麼別的孩子就可以?孩子小的時候,雖然他們不樂意,做父母的還能管得了。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與他們融洽相處的難度明顯增加,教育子女的壓力也加大了。有時候我想,怎麼省事怎麼來吧,由他們去吧,做父母本來就讓人筋疲力盡,幹嘛為這點小事吵架?可每到這時候我就意識到,汽水事小,原則事大,如果在汽水問題上不能堅持原則,以後碰到網路安全和約會這種大事情,豈不是更難要求孩子了?雖然自己小的時候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現在我知道了,我媽當年真夠牛的。她知道什麼對我最好,根本不在乎我恨不恨她,這是虎媽式的教育。童年時的種種失意和約束實際上是我人生的寶貴課程,現在我要把這一課傳授給我的孩子。當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時髦物件,我就知道必須為此努力工作。我還學會了給自己理財。很多時候,只要媽媽說不,我就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那麼想要那件東西。長大成人後,我依然不需要那麼多「入時」的玩意兒,我更願意攢錢買自己確實想要或需要的東西。我還知道,即便一些小夥伴擁有我當時夢寐以求的所有東西和自由,那也是付出代價的。手上有了錢,人們有時會做出不明智的選擇,購買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東西,讓自己債台高築。最後我還明白了一點,一個人擁有了所有渴求的東西,並不一定快樂。有很多別的事情會讓我感覺充實。我努力工作,幫鄰居的忙,對朋友有情有義,烹飪美食,用粉筆在自家車庫前的空地上畫畫,坐在女兒身旁彈鋼琴,這些都讓我很開心。我覺得這種開心與我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當你的孩子在學校里和人攀比時髦商品、最新的電子產品或是最大的自由空間時,孩子會感受到來自同齡人的壓力,這種壓力又會轉移到父母身上。對我來說,最難的是我知道自己說「不」之後孩子心裡的感受,這會讓我難過。孩子不會理解,他們會生氣,會把氣撒在我身上。我只能提醒自己,有時候,最寶貴的經驗是用最痛苦的經歷換來的。Catherine Pearlman皮爾曼(Catherine Pearlman)是一位社會工作者,目前在新羅徹爾學院(College of New Rochelle)任助理教授。她創立了專門幫助家庭解決日常問題的組織The Family Coach。閱讀她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請訪問www.thefamilycoach.com,她的推特賬戶為thefamilycoach。
推薦閱讀: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 教育雜談 - 家長100教育論壇 做一個稱職的家長,我們也需要學習 ...
※生日在這5吉日的孩子,是父母的再世情人,有他在,家必紅!
※帶男朋友見家長是怎樣的體驗?
※哈佛教授坦言:這樣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不僅僅成績好,情商也高
※浙江蕭山母親街頭腳踩女兒,真相讓人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