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曝數百中國女性被騙到法國淪為妓女
06-16
2009-02-07 10:21:55 來源: 環球時報(北京) 核心提示: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一人道主義救援機構5日稱,中國數百名女性捨棄孩子去巴黎找工作結果被迫淪為「站街女」,很多人還感染上艾滋病。這些人通常都是強姦案和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大都在40歲左右,九成人說他們至少有一個孩子還在中國。 環球時報2月7日報道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一人道主義救援機構5日稱,中國數百名女性捨棄孩子去巴黎找工作結果被迫淪為「站街女」,很多人還感染上艾滋病。法新社5日報道稱,法國人道主義救援機構「世界醫生」(Medecins du Monde)的工作人員梅勒妮稱,他們在巴黎的移民區開辦的流動診所接診過500名女性,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國東北,有些人至少生過一個孩子。這些人去「流動診所」的目的就是索要「安全套」。「流動診所」稱,他們對93名「站街女」進行了調查,發現很多人在交付了7000至15000歐元的費用來巴黎找工作,結果都淪為「站街女」。這些人通常都是強姦案和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大都在40歲左右,九成人說他們至少有一個孩子還在中國。梅勒妮稱這些賣淫女一般接待外國嫖客,而且「非常便宜」,每次服務只要5歐元。1/3的賣淫女稱他們接受過性病治療,但依然有45%的人稱還沒有接受過艾滋病檢查。報道稱,這些賣淫女的居住條件非常惡劣,很多人擠在一間月租金在100至150歐元的狹小房間內。以下為《巴黎:溫州人「贏」了猶太人》未刪節版報道中的一段描述:直到今天,任姣莉還記得三四年前法國電視2台播出的一個記錄片《美麗城裡的流鶯》,片中講述了中國東北女人站街的情形,「女行者為避免被警察盯上,她們在人行道上神情自若,裝做溜達的樣子。有時是兩個人,手拉手肩並肩,但通常是單獨一個人。她們盡量小心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行走,不穿性感的衣服,也無拉客的舉動。她們不會說法語,很容易成為『小腳』騙子以及有組織犯罪集團的犧牲品。她們大部分是50歲左右,很小心,很難被人察覺,她們不養『小白臉兒』,不同於其它的巴黎妓女。」徐波在《法蘭西印象》中分析,「有些東北大嫂在國內還是體面的大工廠工人,現單身在外,把孩子和年邁的母親留在中國。由於找不到工作,淪落為風塵女子,十分可惜。」見刊報道如下:有學問、欠職業道德和「難懂的複雜事物」 巴黎:溫州人「贏」了猶太人 導語:中國人闖蕩法國,靠的是菜刀、皮刀和剪刀。溫州人在巴黎搶過了猶太人的天下,而華人集中式的商業片區經營方式,則在不斷的爭議中爭取自己的位置。 文/何雄飛 來源:12月1號新周刊(版權所有,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紙媒轉載請聯絡:hxfhnrb2002@163.com) 「尊敬的領導、同胞、朋友們:請您便後沖水,保持廁所清潔!勿將手紙、煙頭等雜物扔進馬桶中!」巴黎10區「川外川」菜館,一張簡體中文告示貼在樓梯拐角處。 「禁止抽煙!違者最高罰款可達203歐元。」巴黎13區中國城的伯爵酒店,一張繁體中文告示貼在電梯口。因「病」滯留巴黎的溫州市鹿城區委書記楊湘洪、赴法考察短暫「滯留」的上海市盧灣區副區長忻偉明,同許多混在法國的中國人一樣,經常會遭遇如此的文明警示。 在距巴黎140公里的諾曼底區魯昂市,林太的「東海龍珠」中餐館裡看不到這樣的提示,這裡只有招財貓、金魚缸、財神爺、土地龕、山水畫和纏著塑料枝葉的水泥樹。林太是溫州人,在改革開放之後興起的出國移民潮中,她隨丈夫來到巴黎,先在服裝廠打工,後在魯昂市郊開皮包零售店,直到5年前才開了這家中餐館。 據《歐洲時報》統計,歐洲目前約有150萬華僑華人,其中法國有40萬,人數最多,上世紀80年代陸續移民經商的浙江溫州、青田人佔去一半,剩下的40%則為上世紀70年代移民的東南亞華僑華人,還有一兩萬的留學生。 巴黎的溫州人 魯昂位於法國西北部,靠近英吉利海峽,號稱是「懸崖邊的城市」、「法國陶瓷中心」。 每年七八月是林太最忙碌的時期,此時正是法國的黃金度假期。這時,頭髮染成褚紅色、耳吊兩隻大圓耳環、身穿繡花紅綢上衣的林太,會一邊堆出一張笑臉,一邊用簡單的法語或英語問候歐美、日本遊客,一邊用戴著四隻戒指的手快速寫好點菜單。而她的丈夫和姐姐,因為不會法語,只能端茶遞菜。 林太說,一年生意最好的一天是「情人節」。餐館營業遵循法國作息,周一關門歇業,其餘每日上午11點開門,下午2點關門,晚上則是7點營業到11點半或12點。在魯昂,有30多家中餐館和外賣店,老闆多是溫州人。 從北方的里爾、東部的格勒諾布爾、南邊的馬賽到西南的波爾多,從中餐館、皮包店、首飾店、服裝店到小超市,到處都是溫州人。最多的溫州人是集中在大巴黎,佔據著巴黎3區、13區「中國城」、20區「美麗城」和巴黎北郊的歐拜赫維里耶市。生意涉及餐飲、皮具、服裝、首飾、進出口、倉儲物流、旅遊、計算機、地產、煙吧、商業刊物等,尤以服裝皮具、餐飲業為盛。開中餐館一直是混在法國的中國人的主業。「中國人走到哪兒,中餐館就一定會開到哪兒」,法國有8000多家中餐館,其中6000家都開在了大巴黎地區,其中粵菜、溫州菜、上海菜、川菜最為流行。 《歐洲時報》報道說,中餐業目前已經進入「低迷期」,越來越多的溫州人轉而從事進出口貿易,「一隻腳踩在溫州,一隻腳在歐洲發展」,大巴黎區的貿易公司接近2000家。此外,還有許多主要服務華人的食品批發和零售、店面裝修材料設備、法律和財務諮詢、旅遊、翻譯、小吃店、美容理髮、中醫診所等。少數的華人成為律師、科研人員、醫生,開始步入主流社會。 去年5月,溫州商人投資拍了一部《溫州人在巴黎》的電視劇,講述出一段老中青三代溫州人的巴黎創業史。事實上,溫州人在巴黎,就是一部溫州人PK猶太人的活生生的商業史,這兩個血液里天生就流淌著商業DNA的族群,到底會鹿死誰手? 巴黎3區的市長街、廟街,過去曾是猶太人的天下,如今,全是溫州人和青田人開的首飾、皮具、服裝、旅遊紀念品等批發零售店。1970年代末,溫州人以家庭團聚、繼承遺產和旅遊探親等方式來到巴黎,將11區變成了「華人服裝一條街」,將12區的聖·馬丁街變成了「華人童裝批發街」,池萬鋒和陳建友兩個溫州人成為巴黎童裝業界的牛人,蒙加萊街則成了聞名全法的「計算機一條街」…… 目前,以溫州人為主的華人在巴黎11區和2區開設了1100多家紡織品服裝進出口公司,打破猶太人壟斷市場的局面,成為中國紡織品在法國乃至歐洲銷售的主力軍。有消息稱,法國市場70%的紡織品服裝進出口生意由華人控制。 巴黎20區髒亂差的「美麗城」(BELLEVILLE),原來僅有少數東南亞華人經商,1985年後,隨著溫州人進入,如今處處是制衣製革、餐廳外賣、理髮、豆腐、鮮花、蛋糕、金飾、雜貨食品、中藥店和書店,超市裡經常能買到東海的黃魚、應季的楊梅…… 巴黎北郊的歐拜赫維里耶市,1970年代末,精明的猶太人利用廢棄的廠房倉庫做批發生意,但到了1992年,溫州人成為猶太人的噩夢,如今,這裡99%的店鋪都是溫州店,到處都是溫州人開的鐘錶、眼鏡、打火機、日用百貨、禮品、床上用品、服裝批發店,只剩幾家實力雄厚的大型猶太人批發公司還在繼續經營。 「溫州人很能吃苦,而且抱團取暖」,法國金棕櫚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李元元認為,這是溫州人成功的兩大因素,但是,文化水平低,語言不通又成為溫州人蜷縮在華人圈子裡的兩大障礙,有的人在法國呆了十幾二十年,甚至還不會一句法語,幾年前,李元元曾教過兩三個溫州餐館老闆的小孩鋼琴課,「他們願意花錢讓小孩學鋼琴,給他們最好的教育,希望孩子超過他們,有更好的前程。」 「只要賺錢他們什麼都做,而且不太有職業道德」,法國圖爾大學音樂系音樂文化遺產專業留學生任姣莉舉了個例子,「溫州人之間,同樣是經營服裝,他一看你這衣服的款式好賣,好,明天他就專門去那家批發商找來一模一樣的衣服,然後標更低的價錢。只要賺錢就可以,至於賺多賺少就不管了。」任姣莉認為,溫州人雖然沉溺親情社會,卻內耗嚴重,做生意時不像猶太人或阿拉伯人一樣會主動聯合,形成價格聯盟。 「三把刀」的移民史 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中國人闖蕩法國,靠的是「三把刀」:「菜刀」(餐飲)、「皮刀」(皮革)與「剪刀」(裁縫、美髮)。第四把刀就是:開雜貨鋪,貨源主要來自中國的廉價小商品。 中國人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移民法國? 在巴黎做電腦生意的張海萍清楚地記得,去年4月,法國電視5台曾播放了一部名為《凡爾登戰壕里的中國人》的紀錄片,裡面講道,一戰期間,14萬中國人以「參戰華工」的身份來到法國,戰後有3000人左右定居法國。曾經駐法四年的外交官徐波在《法蘭西印象》一書中證實了這一說法,「一戰華工史開創了華僑旅法的創業史。」 「沒有返國的華工來到塞納河左岸,離巴士底廣場百來米的里昂火車站,從而形成了巴黎第一個華人聚居區。」徐波分析。此後中國人陸續移民法國,以浙江青田人居多,原因是青田土地貧瘠,卻盛產蠟石,青田石雕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得獎後,價格飆升,青田人於是紛紛出國販賣青田石雕謀生。 1940年左右,里昂火車站附近出現中餐館。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溫州和青田人開始從大陸直接進口皮件、服裝,至今,皮件和服裝業仍是龍頭產業,除此之外,他們還經營旅店、各種進出口業務、保險、照相、會計事務所、專賣店、免稅店、影視商店和超市等,聚居地由原來的巴士底廣場向共和國廣場等地區擴展。 目前,巴黎的華人聚居地有三處:3區、13區的「中國城」和20區的「美麗城」。 3區以浙江的溫州人、青田人為主。這裡遍布浙江土特產商場和溫州風味的小吃店、中餐館,更多的是皮革廠商,批售皮製錢包、手袋、男女皮帶等等。20區「美麗城」的華人,大多來自柬埔寨、寮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則以下崗潮後的東北人、溫州人為主。13區「中國城」的華人,絕大部分是1975年因印支戰亂逃難至法國定居的華人,「他們中許多人以前是船務公司的董事、戲院老闆,或者珠寶行少東,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從餐館的跑堂做起,從零開始第二次創業。」徐波寫道。其中潮州人最多,其他則來自香港、澳門、泰國、新加坡。因此,這裡最具東南亞特色,這裡的餐館可以品嘗粵菜、柬江菜、潮州菜,還有越南、越北、泰國、高棉、寮國、馬來西亞、印度和日本的風味餐。 主要以探親、留學生、訪問學者身份或偷渡移民法國的中國人,一直面臨身份合法化以及融入主流社會的兩大難題。任姣莉曾經是法國憲兵隊的指定中文翻譯,她的主要職責是在法院開庭審理非法移民案時,為被抓獲的非法中國移民進行翻譯。她所翻譯過的「黑工」案例有,被人控制在超市偷東西的孩子,裝修工人,洗碗工,大廚,前台服務員,「每次翻譯回來,我都會連續幾天甚至幾個禮拜心情不好,我不理解,為什麼就是為了掙一點點歐元,找不到工作就要翻垃圾桶,睡大街上,被人喊來喊去;找份工作也要到一個暗無天日的地方去,不敢露出頭來;一些年輕貌美、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姑娘,就為了拿一個法國居留證,不惜低三下四地找一個法國人同居。這些都讓我都很傷心。」 除了黑在法國的中國人讓法國當局頭疼外,大量廉價中國商品的湧入,華人集中式的商業片區經營方式也引發了法國商家及居民的排華情緒。2003年5月,巴黎11區區長喬治·薩爾(Georges SARRE)帶領全體區政府公務員罷工,抗議部分華僑的服裝業壟斷社區,造成街區商業單一化,影響居民日常生活。運貨車阻礙交通,工人亂丟紙箱和垃圾,周末做工噪音擾民,將傳統的咖啡吧、麵包房、花店、藥房擠垮,推高店鋪和出租屋租金等是其中的幾大誘因。 除此之外,華人難以融入法國主流社會也造成彼此的深深隔閡,到今天,50歲以上的法國人對中國的認知還停留在《丁丁歷險記》。一個叫伯納·聖若弘的法國人曾在網上發表一篇題為《12億火星人》的文章,他就其在中國的見聞,將中國人描寫成一群不講個人衛生、不懂禮貌、大聲喧嘩、吃狗肉、到旅遊景點照人不照景的12億火星人。 徐波也在《法蘭西印象》中對法國人和中國人進行了對比:法國人貪玩,中國人愛幹活。法國人不太攢錢,不會為錢而拚命工作,中國人善於節儉持家,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腦子裡整天裝的是工作、家庭和孩子。法國人好社交,善於交際,愛聊天。中國人木訥少言,謹記「欲訥於言」的古訓和「禍從口出」的忠告。法國人請人吃飯、去銀行辦事、修車、看病、理髮、下館子都要預約。因公登門要預約,中國人喜歡突然造訪。法國人不刺探個人隱私,中國人愛管閑事,將為年輕人物色對象當成責任和道義。 法國《費加羅報》前駐京記者沙伯龍也認為,中國人不善於對外溝通與交流,在法國公眾中造成難以打交道的印象。在巴黎的社交場合,中國和中國人甚至成為有學問和難懂複雜事物的代名詞。 「中國人努力工作,努力賺錢,為的是達到個人生活安逸,卻不會想到為社會做一些貢獻。所以,法國人對中國人的評價就是安分守己,不鬧事,但是融入差。」 李元元說,近幾年,這種狀況正在得到改變,2008年初,在法國的市鎮選舉中,巴黎大區創紀錄地出現了5張華裔面孔,而其中呼聲最高的陳文雄成功當選為華人聚居的巴黎13區首位華裔副區長。參加巴黎20區區議員選舉的華裔參選人蔡垂彪表示,長期以來,華裔一直重商輕政,對當地政治生活不感興趣,甚至漠視各自的選舉權,「華人要想有作為,就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增強話語權。」法國華裔問題研究專家皮卡爾評價:「這是一個十分積極的現象。」 |
推薦閱讀:
※法國槍擊事件:槍手已被警方擊斃
※為什麼法國男人穿西裝都那麼好看?
※探秘高雪維爾1850 | 兩萬一晚的滑雪酒店長什麼樣?
※法國習俗禮儀
※法國第4周|行走的中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