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46%剖腹產:利益驅動還是盲目從眾?(中國青年報 2010-2-24)
2008年8月8日,在海口瓊山婦產科醫院,鍾月卿開心陪護在她當日8時8分剖腹產下的「奧運寶寶」身邊。
當羅女士被兩個男護工抬回病床時,她還在慶幸自己「沒有嚎叫幾天才生下孩子」。2010年新年剛過,這位29歲的母親在上海市紅房子婦產科醫院生下一名女嬰。本來,這位準媽媽的各項指標符合自然分娩的要求,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剖腹產手術。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產婦作出了和羅女士同樣的選擇。2010年2月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上發布報告,稱在針對中國、印度、日本、越南、泰國、菲律賓、尼泊爾、斯里蘭卡、柬埔寨9個亞洲國家的調查中,中國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的剖腹產率高達46%,而9個國家的平均值僅為27.3%。
該報告同時顯示,在中國,並未出現剖腹產手術指征就進行剖腹產手術的比例佔全部剖腹產案例中的11.7%,同樣在抽樣國家中排名第一,而剖腹產率達35.6%、排名緊隨中國的越南,未出現手術指征而進行手術的病例僅佔1%。
「這個比例應該是有的。」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蘇妍說。她目前正在紅房子婦產科醫院實習,數月後將成為一名產科醫生。
四處瀰漫的順產恐懼症
事實上,羅女士並沒有幸運太久。手術結束後當晚,麻醉藥勁過去了,她被傷口的痛感折磨得難以入睡。直到鎮痛泵開始發揮作用,藥物「涼涼地順著管子流入體內」,疼痛才有所減輕。這個時候,她開始明白醫生所說的「順產是痛苦在前面,剖腹產是痛苦在後面」。
「剖腹產手術聽起來像個小手術,人們覺得它很安全,甚至比陰道分娩更安全。」報告的聯合作者之一、WHO生殖健康與研究部門的Gulmezoglu博士說,「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分析了11萬例生產後,這位博士指出,在沒有醫學必要的情況下選擇剖腹產手術的產婦,比自然分娩的產婦患產後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增加了3倍之多。剖腹產產婦更容易大出血,接受重症監護的幾率增高10倍。對於新生兒來說,未來患呼吸系統疾病的幾率也比順產生下的嬰兒要高得多。
但這些科學數據常常被孕產婦忽視。在國內許多育兒論壇上,蔓延著准媽媽們對於順產的諸多恐懼。
一篇題為《產房裡的尷尬事兒,你知道多少》的帖子里列舉了順產可能遇到的各種窘境,包括產婦被插尿管、被灌腸和會陰處被切一刀,以及大小便失禁。該帖後的留言者們,除了表達對生產的恐懼外,幾乎無一例外會補充一句「還是剖腹產算了」。
「聽說順產的時候醫生用產鉗把孩子拽出來會傷害腦部。」准媽媽間還互相傳遞著類似信息。她們甚至相信「剖腹產的小孩比較聰明」。
除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少孕婦及家屬對嬰兒的出生日期有著特殊要求。有時候,為了滿足家屬對「生辰八字」的「執著」,醫生甚至會在任何一個指定時間趕往醫院對產婦實施剖腹產手術,「就算是凌晨也得做」。
目前,紅房子醫院的剖腹產和順產比例大致對半。儘管如此,有時候仍需要幾個手術室、幾個醫生24小時連軸轉才能滿足需求。
「好在剖腹產手術風險雖高,但是整個過程往往很快。」據蘇妍介紹,熟練的醫生「一刀子切下去,兩分鐘孩子就出來了」,手術檯面上的時間最短僅需15分鐘。從對產婦進行消毒、麻醉,一直到手術結束做完清理準備進行下一台,整個過程一般在1小時左右。
羅女士的經歷與此相符。她的「產後日記」里清晰記錄著自己的手術過程:11點半進手術室,主刀醫生大約在15分鐘後到達,寶寶出生於12∶03,被推出手術室則是12∶40。
除了失血大約400毫升,彼時的羅女士還頗滿意於剖腹產的快捷便利。這也是如今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進行剖腹產的原因。儘管醫院會告知她們剖腹產術後恢複比順產慢,但職業女性更願意接受1小時的「快刀斬亂麻」,而不是「有可能幾天幾夜的漫長等待」。
「生完孩子本來就要坐月子,手術後恢復也不會浪費時間。」羅女士的話或許代表許多工作繁忙、惜時如金的都市孕婦的現實考量。
醫院逐利推高剖腹產?
5年前,WHO曾針對拉丁美洲的孕婦進行類似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35%的孕婦通過剖腹手術分娩,其中比例最高的國家為巴拉圭,達42%。
據參與拉丁美洲調查報告的Shah博士介紹,許多要求剖腹產的孕婦都是為了挑選合適的日子住進醫院,有些甚至算好自己何時能參加排隊再決定手術日期。而在剖腹產率為26.3%的加拿大和31%的美國,更多的情況是高齡產婦以及多胞胎。
這一次,WHO沒有對亞洲的調查報告給出明確解釋。他們推測,「泛濫的剖腹產率」部分源於醫院意圖牟取更多利潤。
一名在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下簡稱國婦嬰)進行產檢的孕婦告訴記者,她自懷孕後就在國婦嬰進行孕期檢查,各項指標都不錯。為了方便父母照顧,她原本準備回離上海不遠的家鄉生產。但在家鄉醫院,她被一次次建議乃至恐嚇必須預約剖腹產。最後,她決定仍舊回國婦嬰待產。「在我們那兒生孩子的,幾乎全都是剖腹產。」被問及大致概率,她表示「搞不太清」,但「九成總有的」。
一些前往紅房子醫院進修的外地醫生在和本院醫生聊天時笑稱:「這裡還有些順產的,我們那裡,一天都在往外剖。」
「大城市不可能這樣亂。」蘇妍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解釋道,「做手術必須本人和家屬簽字同意,醫生不可能逼你手術、逼你簽字。」
在紅房子和國婦嬰,更多的場景是孕婦苦苦哀求剖腹產,醫生一次次勸導「你的情況適合順產」未果,最終拿出手術單讓對方確認手術可能帶來的風險並簽字。
「一台剖腹產手術,產婦所需支付的費用為800元,最後到醫生手裡能有多少?何必為了這點錢誘導產婦進行剖腹產,還有被投訴的風險。」蘇妍說。
那位被家鄉醫院嚇退的產婦認為醫院「推銷」剖腹產必定有利可圖。在她富庶的家鄉,手術後選擇單人帶獨立衛生間乃至小客廳病房的產婦不在少數,這種病房收費高昂。她還聽說,醫生會勸那些麻醉藥勁過去後耐不住痛的新媽媽「打一針杜冷丁」。她並不知道,杜冷丁在醫院的處方價極為低廉,一般在1~5元不等,以此賺取利潤的猜測並不可靠。
更多為準媽媽們所熟知的「傳說」還是「一剖難求」。她們小聲嘀咕著某個身邊的朋友當年為求剖腹產找了多少醫生主任幫忙的故事,並毅然踏上剖腹產之路。
中國特色的剖腹產指征
親歷過各類分娩場面的蘇妍,對46%也有自己的看法。
她曾替一個歐美人接生。宮縮疼痛時,孕婦「叫得極慘極慘」,丈夫也一再要求醫院「剖腹產算了」。然而一旦宮口張開上了產台,孩子一眨眼就出來了。當時在場的醫生護士們都覺得,「白種人骨頭架子大,身體結構也不一樣」。在紅房子生產的不少歐美人甚至連八九斤重的胎兒都能「一下子就順產」,「連側切都不用」。
可能中國人在先天條件上不如歐美人適合順產,但僅此仍不足以解釋高居不下的剖腹產率。蘇妍還記得一名日本產婦。在懷孕期間她嚴格遵循日本對於孕婦的各類指導,保證營養、控制飲食,將懷孕期間體重增長牢牢控制在10公斤以下。
「中國的規矩是,孕婦能吃就吃,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盡量補,這樣問題可就太大了。」蘇妍說。與那名日本產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孕婦孕期體重增長動輒「超過30斤」,胎兒個頭越長越大,初生嬰兒往往在七八斤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斤。這也給順產帶來了風險。
對於報告中11.7%並無剖腹產手術指征就進行剖腹產手術的案例,紅房子和國婦嬰的醫生則大多表示,「產婦要剖,怎麼攔著她?」
根據北京衛生法研究會醫療糾紛調解中心的數據,過去5年中該部門受理了近6000例醫療糾紛調解,其中產科糾紛約450例,佔8.6%,排名第3。一位婦產科醫生說,有醫生不得不小心從事,為避免讓喜事變壞事,甚至會向孕產婦推薦剖腹產,「否則一旦出事,就麻煩了。」畢竟,陰道分娩不可預測的意外情況也很多,而且這些意外情況在深更半夜時也可能發生。對於實踐經驗本就不多的年輕醫生而言,這更意味著嚴峻的挑戰。
實際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剖腹產率畸高的巨大風險。天津市就要求其一級助產機構剖腹產率控制在40%以內,二級和三級助產機構則分別控制在50%和60%以內。這個目標已經遠遠高出WHO建議的15%警戒線,即便如此也很難實現。天津市衛生局1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該市一級助產機構實際剖腹產率為65.6%,二級為66.9%,三級為73.8%,無一達標。
儘管各醫院對剖腹產手術都有一份詳細的指征,列明除出現如「孕婦生殖道受到感染」、「孕婦骨盆狹窄或畸形」、「胎位不正」、「胎兒過大」等各類醫學指征,否則「原則上最好不要選擇剖腹產」,但這很難實現。
羅女士就是在各項指標正常的情況下選擇了剖腹產。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的她孕前經常熬夜,她很是擔心自己如果順產的話「到底熬不熬得下來」。聽說許多在產房裡的產婦順產到一半哭著說自己「不行了」、求醫生「還是剖腹產吧」,她覺得與其兩種痛苦都承受,不如選擇風險更可控的剖腹產。
「WHO的剖腹產指征里一定不會包括社會因素,但這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裡占很大比重。」蘇妍說。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2/24/content_3098386.htm
推薦閱讀:
※2017年報速遞:感知未來,大華股份
※男性長壽的秘訣 浙江老年報
※40名被拐嬰兒獲救的前前後後(中國青年報 2007-9-11)
※五礦發展,第一批2017年報里的一股泥石流
※一張圖看懂2017長安汽車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