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閱讀:《巴金的「巴金」和別人眼裡的「巴金」》
巴金的「巴金」和別人眼裡的「巴金」
朱強劉建平
現在傳媒熱點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別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已經是在為別人活著。
1998年,巴金對前來採訪的趙蘭英說:「我一生沒寫什麼東西,不過就寫了《隨想錄》這一郜作品。」趙後來對此的評述是:「我感覺得出,這不是虛偽,而是清醒。這就是作家巴金。」對於巴金1999年的這句言說,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學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點所在。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們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並不放在眼裡。而這本《隨想錄》他看得那麼重,因為這是中國左翼知識分子反思的一個起點啊,此前的作品則幾乎是一條左翼文學延續線。而現在傳媒熱點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別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已經是在為別人活著。」《人格的發展——巴金傳》的作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曾對巴金作過訪談。據他回憶,巴金第一句話就說:「到現在我還不認為自己是個作家,我寫作是業餘的。」陳思和當時就問他:「那麼你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巴金說:「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對社會進步做點實際工作。」
如果聯繫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終是一個持有堅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設一個合理的公正的社會秩序,他覺得應該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從事社會的安際工作,推動社會進步。但是到後來(1930年代)、巴金髮現現實離自己的理想很遠很遠,只得將自己的悲憤、絕望、痛苦,通過文學表達出來。所以他的寫作從某種程度上說不是一種文學創作,而是一種政治情緒的宣洩,只是用審美的方式來完成。所以,後來當作為文學家的巴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時候,他內心的痛苦卻從來沒有減少過。
對此陳思和曾經在這部傳記中寫過一段話,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來自於他的人格的完滿,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從事的社會革命的事業,離他一步步地遠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學的事業,卻使他功成名就。文學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學創作就越有個性。這樣的一個循環,構成了巴金獨特的寫作道路。
陳思和說:「記得在那次採訪中,我故意問他,如果你從事實際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現在這個成就。還不如從事文學創作,能夠對那麼多人都產生過影響。」巴金笑了,說:「我還是覺得我應該去從事點實際的工作。」陳思和對巴金這句話的理解就是,巴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寫的小說是對社會進步有實際效益的,他寫作主要是發泄他達不到理想的悲憤,所以他覺得這是空洞的東西。而《隨想錄》則不同,對巴金來說,這是一部對實際生活產生了效應的書,是一部直接推動了社會理性、社會進步、促使人們反思歷史的書。
《隨想錄》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來了人生中又一次創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現出來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讀者的理解和尊重。對此,學術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縣有里程碑意義,即標誌著新時期文學結束了誇飾時代,進入了說真話的時代;標誌著文學真正進入了關心人、尊重人的時代。
但近年來,學術界對《隨想錄》的思想價值和成就開始出現一些不同觀點。比如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李歐梵先生認為,《隨想錄》更多的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並沒有達到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的深度,從一個大時代的背景來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歐梵說,人們為《隨想錄》這部作品所震動,多數是因為他在寫作中所體現出的人道主義情懷。
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友漁認為,說真話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國往往是最難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說假話求官獲利的人,尤其是相比於那些漠視苦難和不公正、粉飾現實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歐梵說,「這樣一個純真的人,一直做一個好人的人,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
【相關鏈接】
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歷時八年,寫完了《隨想錄》。這部四十二萬字的巨著,對於年屆八旬的巴金來說,不僅意味著工作的艱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對自已心靈的無情拷問,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懺悔。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覺和時代自覺的體現。
(百度文庫)
②《隨想錄》堪稱一本偉大的書。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經驗來傾心創作的。沒有對美好理想追求,沒有高度嚴肅的歷史態度,老年巴金就不會動筆。
(百度知道)
③我想《隨想錄》是一個以文學形式出現的知識分子的社會文化批判書……它與新時期國家意識形態存在某種方向上的一致性。
(胡景敏《巴金隨想錄與國家意識形態》)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本文圍繞巴金晚年寫的《隨想錄》,借趙蘭英、朱學勤、陳思和等人對巴金的評價,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創作成就和人生經歷。
B、對《家》《春》《秋》等有巨大影響的文學怍品,巴金並不放在眼裡,而對《隨想錄》卻看得那麼重,這表現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說巴金的寫作「不足一種文學創作,而是一種政治情緒的宣洩」,是因為在巴金先生看來,文學剖作並不是他想做的實際工作。
D、本文大量引用對巴金的採訪、研究者的話,目的是豐富文章的內容,使作者所表達的觀點建立在有理有據、無可辯駁的理論高度之上。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內涵不同:傳媒熱點中的「巴金」指的是作為文學家的巴金;作者眼裡的「巴金」指的是寫《隨想錄》的巴金。
(2)對文題「巴金的『巴金』和別人眼裡的『巴金』」應如何理解?請簡要分析。(6分)
(3)文章倒數二、三段,引用徐友漁和李歐梵的話,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4)巴金為什麼說「我一生沒寫什麼東西,不過就寫了《隨想錄》這一部作品」?請結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學創作等方面談談你的看法。(8分)
(1)答B得3分,C得2分,E得1分。
(A說「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創作成就和人生經歷」,過於寬泛,文章並沒有涉及那麼多內容。D目的是讓人們能夠更為深入地認識巴金,或者說認識「巴金的『巴金』和別人眼裡的『巴金』」。E說「作者眼裡的『巴金』指的是寫《隨想錄》的巴金」,理解過窄,作者通過寫作本文,認識的應該是一個更接近於巴金自己的巴金。)
(2)(6分)巴金的「巴金」,指的是在巴金自己看來,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個作家,他的寫作只是業餘的,他的理想是幹些推動社會進步的實際工作;別人眼裡的「巴金」,指的是在一般人看來,巴金是個作家,他因為創作出了人們喜愛的《家》《春》《秋》等著名文學作品而受到人們的尊重。
(3)(6分)①李歐梵對巴金的《隨想錄》思想價值和成就的評價,代表了近年來學術界不同觀點中的一種,更客觀地表現了學術界對巴金的《隨想錄》有不同的認識這一現實。②徐友漁的評價,是從中國現實狀況的角度,運用對比的手法,對巴金在《隨想錄》中敢於說真話給予高度讚揚。③這兩處引用,從具有不同認識的專家學者的角度來評價巴金的《隨想錄》,有一定的代表性,使評價更中肯。
(4)①從巴金對他自己文學創作的認識上看。巴金不認為自己是個作家,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寫的小說是對社會進步有實際效益的。②從巴金的人生理想上看,他是一個希望做對社會有用的實際工作、以實際工作推動社會進步的人,他的《隨想錄》中對內心的自我拷問和懺悔對人的基本品德的回歸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③從《隨想錄》的創作來看,巴金用八年的時間,以自己的全部人生經歷來傾心創作,表達了他的理想追求和嚴肅的歷史態度。④從《隨想錄》的社會意義來看,他在《隨想錄》中以文學的形式對社會文化進行了批判,與新時期的國家意識形態是一致的。
推薦閱讀:
※撲克專訪 | 吳衡:螺紋趨勢仍未明朗 逢高空鐵礦才是上籤
※你最欣賞《血色浪漫》里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漢代風雲人物36 反覆無常之陳平
※中國近代史有哪些有意思的人物?
※《巴啦啦小魔仙1》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