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十四節氣之第五:清明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承至今的民族傳統節日。先說它的節氣意義。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排行第五,時間為每年公曆的4月4日或5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清明與冬至相隔108天,處在仲春與暮春相交之時。清明是表示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曆書》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春光明媚。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濃濃,但時有冷空氣入侵、氣溫下降,為避免中稻爛秧、早稻死苗,水稻的播種、栽插應避開暖尾冷頭;西北高原,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有春旱;華南東部春雨雖較多,但4月上旬的降雨量,一般情況下,不能滿足農業生產之需,往往要靠年前蓄水補充。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至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春播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開花,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小麥也進入拔節期,人們正在抓緊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再說它的節日意義。清明,作為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說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什麼是節氣、什麼是節日?清明為什麼能把二者融和而一?簡單的說:節氣管農時和農事,節日展現民族風俗和某種紀念活動,二者本不是一回事。據史料記載:清明,最開始時僅是一個節氣,由於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兩個日子緊挨著,古人過寒食時,常常把活動延續到了清明,久而久之,寒食與清明合為一體,並以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據說,被清明節取代的還有上巳節。這是時間上的融和。另外,二者合一,還有其內在的文化淵源。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一陰一陽,一息一生,透露出季節交替、辭舊迎新,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清明節又稱:寒食節、祭掃節、踏青節、植樹節、四月節,是我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其習俗中,除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體育活動。清明,是一個既含祭奠悲酸、又有遊樂歡愉的節日。自古以來,清明節就受到當政者和民間的廣泛重視。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民族掃墓節;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延續至今。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的民俗活動,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清明祭掃的來歷和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始於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清明之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成為民族的一種固定風俗。第二,紀念介子推。介子推原是晉文公手下的一名臣子,在晉文公極端落魄、餓暈過去時,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熟給他吃,以此救他一命。可當晉文公登上君位,榮享富貴時,介子推卻遠離了他,最後,寧肯被山火活活燒死,也不肯出來受封。介子推死後,晉文公為了紀念他,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和祭掃。這個故事,據今已很久遠,可從來不曾被人遺忘。為什麼?介子推留下的血詩,為他的行為作了詮釋:「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救人,不圖回報;救君,只圖為國為民。這是貫穿於介子推故事中的魂,也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美德。清明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流傳下來古文詩詞甚多。節日來臨,隨意擷取幾首,與朋友們共享。
推薦閱讀:

清明節掃墓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清明
清明古詩、古詞大集合,帶家裡的學童過個有意義的清明節
【記事本|話清明】  那些永不消逝的記憶
12星座清明掃墓辟邪方

TAG:清明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