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赤城歷史之《楊洪傳》

赤城歷史之楊洪傳

在河北省赤城縣城東南七公里的寨頂山下,青樂崗畔,有一座肅穆莊嚴的古墓。坐北面南,形制極好——滾滾沽水南繞墓地而蜿蜒東去,厚厚土原北依高山而沐日南來。開闊的神道兩旁散落遺存著諸多石像生和石牌樓、望柱,歷經五百餘年的風雨剝蝕,雖斑駁陸離,但仍然氣勢雄偉,栩栩如生。墓地碑刻林立,字跡可辨,記載著墓主一生戍衛北國邊疆、屯墾良田、建立社學、修築城堡、振起荒頹、寧息邊事、誨撫邊民的輝煌業績。他就是明永樂至正統間昌平侯、鎮朔大將軍、宣府總兵、後軍都督府左都督——楊洪。

楊洪( 1381——1451)字宗道,祖籍山西太原。是北宋名將楊業(即電影、戲劇《楊家將》中的主人公楊繼業的原型)的後代。據墓碑記載:楊業與宋贈封太師的播州(今貴州)楊端屬同譜同宗,楊端於唐末以撓勇應募,並應詔攻陷播州後,子孫仕官,從而繼守播州,人稱「楊播州」。楊業生莫州刺史(莫州:河北任丘·一帶)楊延朗;延朗生廣州刺史楊充廣;充廣生德州刺史楊貴遷。楊充廣曾持節廣西,見楊播州之孫楊昭無子,甚為憐憫,便以其子貴遷過繼給楊昭而嗣之。從此,守播州者都是楊業的嫡傳後代。貴遷生促義即光震;楊光震生武節大夫文廣;楊文廣生三子,長子名惟聰,楊惟聰生子楊選;楊選生十三子,有一子名叫楊輔,南宋時曾為江蘇六合縣令。自楊(車周)之後因其家久居六合,遂稱為六合人(《明史》也稱楊洪為六合人)。楊(車周)又傳約約四至五代至楊順,楊順(楊洪曾祖)正值元代,因其注重氣節而「隱德弗耀」,終身不仕。其子楊政(楊洪祖父)倜儻有志,又值元末,從明太祖朱元璋勇起義師,積有戰功,被授為(陝西)漢中衛百戶令。其生三子,長子名楊景(楊洪父),魁偉豪邁,咄咄英姿,不同凡響。明初,楊政隨主帥常國公(常遇春)攻克姑蘇(蘇州),正值楊景及冠,楊政有意為楊景在蘇州城擇配完婚。部屬都說:若要擇媳唯城中施氏之女最好。楊政採納眾言,遂娶世居姑蘇府城洛駝橋的大姓施氏子良之女施妙岩(楊洪母)。施子良,吳私人。唐袁州宜春施尉旭的後代,世為官族。子良有隱德,其女施妙岩聰慧賢淑。「生而端瑾,寡言笑,惟日事閨門,足未嘗至中庭,習知女史,為子良所鍾愛。…『楊氏即納聘,施氏妙岩遂聘於楊氏」《施氏墓表》。楊洪母施妙岩與其父楊景成婚後;?事舅姑(公婆)致孝敬;待妯娌以輯睦,撫子=女,慈而如教;持家務,寬而有制。秀外惠中,是儀是則,咸稱賢淑」《施氏墓表》。

建文四年(1402年),即「靖難」之戰的最後一年。在此戰役中,楊洪父楊景為南軍中_百戶令,於四月廿七日戰死於靈璧(今安徽省靈璧縣)。洪母施氏得知這一惡噩「絕而復甦,號慟不止,聞者感泣」。然而洪母不僅端謹賢淑;且昭然剛烈,深明大義二丈夫歿手主事。家道中微,她毅然挺立。對其子女則辛勤撫其幼,嚴教訓其長。顯現了一個熟讀女性的剛』烈和母愛的偉大。一永樂元年。( 1403年),楊洪襲父職,遠戍塞外開平(今內蒙正蘭旗東北),而後回蘇州迎母就養口楊洪每奉命出剿敵寇,其母必恆誠日:「捐軀國家,乃吾楊氏之家法也!汝父歿於戰,吾雖常痛其不幸i然無益之,汝當奮身以紹續前人之烈,吾有汝弟在,慎毋以我為意也!」《施氏墓表》二楊洪奉承唯謹。凡戰則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後來以功而官拜都督,爵至封侯;位登極品,萃茲二門,芳聲偉績邁於當世,皆以其母教誨之力所致也!『在正統十年(11445年)楊洪為其母立的墓表中,後人會深深地感到、:楊母把一腔濃濃的母子之情,都寓於在那報效國家的深明大義之中二』因此,楊洪對其母敬重異常。

永樂元年(1403年),22歲的楊洪襲父職 (百戶令),從蘇州而遠戍塞外開平衛。臨行,眾人問:「你北上數千里之外的開平戍邊,那裡寒風荒野,地瘠民苦,戰火連年,生死難測,你果真不害怕嗎?」楊洪說:「大丈夫立功揚名,寧有在百步之內!」遂談笑而往6當時成安侯郭亮守備開平。郭亮,合腮人,「靖難」戰役初為永平衛千戶。永樂七年(1409年)守開平(即開平衛),永樂二十年卒,贈興國公,謚忠壯。郭亮當時一見楊洪甚為喜悅,置之幕下資論軍一事,深見器重。永樂八年(1410年)四月,楊洪率部隨永樂;帝北征,經威虜鎮,渡飲馬河,追擊本雅失里。五月十六日追至斡難河,大敗之,本雅失里以七騎逃遁。在這場激戰中,楊洪搏殺陷陣,獲人馬而還,永樂帝甚為喜歡並日「此乃將才也!」令識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楊洪便開始了他由百戶至都督四十餘年的征戰生涯。

永樂十一年(1413年),永樂帝封阿魯台為和寧王以牽制瓦刺。同年冬十一月,瓦剌馬哈木兵渡飲馬河,阿魯台告警。永樂帝命邊將嚴加守備,命陝西、山西及潼關等五衛兵駐宣府(今宣化),中都、遼東、河南三都指揮使司及武平四衛兵會北京,應城伯孫岩備開平。永樂十二年三月,永樂帝率大軍兵發北京,親征瓦剌。六月追擊馬哈木殘部至土刺河,馬哈木宵遁6自此直至永樂末,年過六甸的永樂帝曾先後五次取道宣化、赤城、獨石或張家口、大同親征迤批最後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駕崩在征途中的榆木川。但對迤北諸部尤其是瓦剌,始終未造成毀滅性打擊。以致其還乘隙休養生息、厲兵秣馬,由此,在二十五年後即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

洪熙元年至宣德二年(1427年),楊洪隨從陽武侯薛祿征大松嶺。薛祿,後軍都督,山東膠縣人,排行第六,軍中間為鎮朔大將軍,巡邊並充總兵官,多次備御宣府、開平等地。宣德五年(1430隼)薛祿向朝廷上書,建議在永寧衛(今北京市延慶縣永寧鎮)團山及鵰鶚、赤城、雲州、獨石宜築蝴星,以利守御,宣宗准此奏,並發軍民三萬六千人赴工築城,粹府一千五百人護之,皆昕薛祿節制。由是,赤城、雲州,獨石等城堡拔地而起,其中獨石、雲州古城至今還巍然屹立曠大松嶺之戰,楊洪首沖敵陣,擊敗敵眾,獲其人馬而還,升為正千戶(正五品)。宣德五年冬,敢當時開平衛已從塞外舊治遷入獨石(今赤城縣獨石口鎮)。楊洪正征戰、鎮守在獨石一帶,隨從都督方政追擊敵寇,獲其人馬器械而還。宣德六年(1 43 1年)敵又犯大石門,楊洪系命迎敵,列營相向,徉示不動,以麻痹敵人。然後密選輕騎,繞道出奇後方,敵陣大亂,無一逃遁。遂解甲投降。其部下士卒欲殺降兵,楊洪制止說:「殺降非勇武者所為,不能濫殺。」並親自救起平章(即:平章政事,元時地方高級長官)脫脫等。敵虜盡服,奏聞朝廷,對其褒獎有加。

宣德七年(1432年),朝廷針對敵情,計議在西貓峪(今馬營城)這一戰略要地,置兵馬營,以備邊塞。此時楊洪在塞外永寧、赤城、獨石一帶徵戰、駐守已有二十餘年,對該地的地形、地貌,備御形勢十分熟悉,且朝廷對其戰績亦多有奏聞,認為其可當此任。遂命楊洪築城並駐守。楊洪系命率士卒約萬人於荒山野嶺之間,荊棘叢林之中「披榛莽、築城堡、立峰堆,逾月而成」《楊洪神道碑》。若大的一座城且西部城牆全築在山上,不足兩月就已築成,真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時至五百多年後的今天,若登上城內西山俯瞰全城,面對那高大的起伏於平川與山樑上的城牆,感嘆之情會悠然面生。城築好後,楊洪召集眾將士。說:「現在城已築好,吾與爾等一樣孤懸一城,從此就要長期駐守在這裡了,在這窮荒邊塞,人在則城在,城毀則弦亡毛我們大家一定齊心協力、死守此城,切不要懷有二心。」楊洪遂與廣大將士同甘共苦、憂喜相關;對部下士援固資助嫁娶、治療疾病,關懷備至。從此,人心安和、士氣高昂,使眾將士卒不覺得自己是在窮荒的塞外孤城。也正是從此,便有了「馬營」這一名字,赤城北部馬營一帶便有了人煙而得以開拓發展至今。宣德八年(1433年)楊洪以馬營城為大本營,率兵追剿邊寇,敗敵於紅山。九年( 1434年)追襲剿邊以功升指揮僉事(正四品)。十年( 1435年),朝廷以問邊計驛,召楊洪至北京升指揮使(正三品),並命其充游擊將軍、統率萬全都司(今萬全縣)精兵二千、廄馬一千二百。巡備北邊至開平舊治簸箕河一帶,因大破敵眾,生擒敵首脫脫白曖台,以功升都指揮僉事(正三品)。

正統元年(1436年)英宗即位,兵部尚書王驥(束鹿人),奉命巡邊督軍,斬臨陣脫逃者都指揮使(正二品)安敬,使邊境肅然。回京後向英宗帝進言:「邊軍怯弱,應速選人加強訓練,楊洪可當此任。"當時先朝宿將已盡,楊洪後起,又以敢戰而著名,為人機變敏捷,善出奇搗虛,雖為偏將,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能力。也有個別人想詆毀他,但總是被英宗帝曲護,由此楊洪則得以施展其才華。正統二年(1437年),刑部尚書魏源督邊事到馬營,楊洪部下指揮使杜衡、部卒李全皆奸佞之徒,因私憾向魏源誣告楊洪,魏源奏聞朝廷後,英宗帝採納魏源直言,明其真相,將杜街貶謫廣西,將部卒李全交給楊洪處置。由此還引出一段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馬營的佛爺——狗吃了」。即:久戍邊關的楊洪,不僅力倡修武,更圖文治。他極好建廟宇以行

高,台款化;立社學訓育邊地軍民。在他的倡導下,於馬營城中興建備胂廟宇6值此,杜:衡、李全之輩誣告楊洪意在馬營城中修築宮殿樓台。想擁兵自立稱主稱帝,與朝廷夯懿撓禮。英宗帝信以為真,速派人調查此事。消息由京師傳到塞外,急壞了正在督工修廟的楊洪。面對一座座沒有佛像的廟宇、殿堂,怎麼辯解呢?情急之下有人建議,用蕎面捏聖像可速干而不裂,且馬上就能彩繪。楊洪採納此言,令所有彩塑工匠一夜之間用蕎麵塑好了各廟宇中的所有佛像。京師來人見城中井然有序,廟宇櫛次鱗比,聖像妙好莊嚴,一派和平景象,決無構築宮殿、分庭抗禮之兆。使杜衡、李全之輩誣告休矣!待欽差走後,廟內看護鬆懈,城中獵狗嗅到蕎面香味,諸多佛像有的被啃壞,有的被吃掉,這就是「馬營的佛爺——狗吃了」。

奸人誣告未成,反使楊洪深得朝廷信任,當時都督僉事李謙守赤城、獨石,楊洪被命協助李謙守之(即為協守.)。李謙年老膽怯,當楊洪每調兵出戰,李謙都面色沮喪,冷嘲熱諷;當楊洪鼓勵士卒殺敵,李謙便冷笑說:「北

敵如野草,你能殺盡嗎?」後來由御史張鵬彈劫罷免了李謙,即命楊洪代其鎮守赤城、獨石。正統三年(1438年),兀良哈犯邊,楊洪率部與其戰於伯顏山,激戰中楊洪落馬傷足,但仍越戰越勇,生擒敵首也陵台等九人,以功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充右參將,守宣府邊塞要地。此間,楊洪逢議加築開平城(今獨石口城)、拓龍門所:即:龍門守御千戶所(今龍門所),其為龍門衛(今龍關)派出機構,屬中北路二其主要任務是統領牧馬堡『趙家莊等城堡,守御四海(今北京市延慶境內)至獨石段長城的中部。還建議『自獨石至潮河川,增置堠台六十。因建議功,又進都指掙使(五二品)正統四年秋,追殺阿木狼,斬獲可列歹等,以功進都督僉事(正二品);正統七年充左參將,移守獨石,此處極為要害,非宣府能比。在明代諸多論及防禦的軍事奏章中,總要提到「獨石」、「張家」,二口,而且首先要論述獨石之險。可見其重要之極。正統八年春(1443年)出哨苦乞河,敗敵於只比嶺,以功進都督同知(從一品)九年春,兀良哈再犯延綏,楊洪與韓政等出大同,追襲敗敵於應昌的別兒克。敵盡棄所掠,遁去。楊洪復追至克列蘇,敵得險欲拒之,楊洪督兵進攻,敵大敗,擒斬打剌孩等,以功進左都督(正一品)。其部下軍士蒙賞者九千九百餘人。自正統改元至此,九年間楊洪戰功累累,屢屢升遷,由偏將至都督,而位居朝中宿將,聲震朝野。

正統十年至十二年,官拜都督、位居一品的楊洪在邊事寧息的閑暇里,出私幣重建了(赤城)雲州崇真觀並請於朝廷賜名「靈真觀乃o此觀為元初全真道繼丘處機之後的大宗師祁志誠之道場,統領全國諸路道教,聲赫南北。於元、明,清歷代皆由朝廷直接撥銀擴建和修葺(今天被開發為金閣山森林度假村);於龍門衛城(今赤城縣龍關鎮)唐代古剎的幗』址上主持重建了重光寶塔;今天的重光學曬依煞屹立在龍關城中,為省保文物單位。還重修了赤城顯泉瑞雲寺(即今天的瑞雲賓館處)和赤城城內的靜寧寺等;並為其母墓前增修了神道及石像生;這些名勝古迹至今仍保存尚好-,為塞北赤城平添一份歷史的厚重與歲月的蒼茫。正統十三年(1448年)秋,受命掛鎮朔將軍印-充總兵官,取代郭弦鎮守宣府,府城將士歡聲動地,喜得良帥。自宣德以來,二十餘年間,迤北諸部未曾大舉入寇,只一有朵顏三衛之小股敵人乘隙擾邊,多不過百騎或數十騎亦不足為患。此期間的邊事寧息,在諸多因素中,楊洪坐鎮宣府,戍衛京北邊塞亦應為重要因素。自永樂初至此,楊洪在邊已四十餘年,並以敢戰、善戰至大將,聲震南北,迤北諸部敵人深知其厲害,都十分懼怕他,稱其為「楊王」。瓦剌部首領脫脫不花、太師也先都曾與其修好,經常寫信問

候他,並送以良馬,每遇此,楊洪便奏請朝廷,英宗帝敕令讓他接受,並讓他對迤北諸部如瓦刺部等以禮相往,以維護邊塞的和平與安寧。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尋釁並誘脅迤北諸番分道大舉入寇。七月,英宗皇帝被瓦刺兵俘虜,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前後,楊洪正鎮守宣府。英宗帝御駕北征至沙嶺(今宣化沙嶺子)時,召楊洪入見,命他隨駕西行,繼而又命他守陽和山二口,英宗帝師還至宣府時,命他為殿(殿前將領),繼而又命他還守本鎮。如此朝令夕改,出爾反爾,,足見英宗帝恐慌至極。土木一戰,親征大軍全軍覆沒。瓦刺太師也先掠英宗帝由土木西行至宣府城下,再施詭計,企圖用英宗手諭詐開城門,攻佔宣府城以作為其寇犯北京的根據地。楊洪識破此計,命守城士卒收下皇帝手諭,並命其對城下人說:「吾等所守之城乃皇家之城,吾域,霸主帥乃皇帝親敕的封疆大帥。責任在封疆者重在封疆;豎守城池乃吾等天職;況且吾帥又不在城中,無帥令城門絕不能開。請恕罪。,?也先見詐不開城門無奈掠英宗帝經大同返回漠北。八月末,太后命廊王監國,九月廿日,鄖王即皇帝位,尊其兄英宗帝為太上皇帝;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九月廿一日,抄王振家,殺其全族。十月也先詭稱奉上皇英宗帝還京,由大同、陽和(今山西陽高)而來。也先復令英宗帝諭書與楊洪,楊洪不敢自置,將諭書封好,急送京師呈與景帝,景帝馳使告諭楊洪說:「上皇諭書,乃敵人詭計,切不可信,至今即是真書:也不能私自受理處置。」於是,楊洪一意堅守宣府城池。也先復無奈,取道西南由紫荊關攻入,直逼北京。在兵部尚書于謙的指揮下,楊洪應急詔率精兵二萬入衛,馳至,敵兵已退。復令其與孫鏜、范廣等追殺余寇,追至霸州(今河北霸縣),擒獲敵首阿歸等四十八人,奪還被掠人畜數以萬計。敵寇敗去,京師無恙:京城保衛戰大獲全勝。論功÷楊洪由昌平伯進為昌平侯,兼掌左軍都督府事。並賜有金織綺文玉帶、冠帽等。復令其率所部暫留京師,督練京營軍馬。此時楊洪已高齡六十八歲,且戰功赫赫,位登極品,朝廷也以其為宿將,諫言多被採納。其曾向景帝呈陳禦寇三策;又奏請簡汰三千諸營將校;建言:不得以孤弱充伍等,皆被景帝採納。景泰二年(1 451年)三月,朝廷賜楊洪浩券勛階,即授為「奉天翔衛宣力武巨」。食祿千一百石,子孫世襲其爵。

景帝即位後,任原兵部左待郎于謙為兵部尚書(于謙,字廷益,錢塘人)。景泰元年(1450年)秋,也先知中原實力仍厚,謀無勝望,遂願請和,後幾經互使,八月,也先送英宗還。至此,英宗帝北狩整一年。英宗還京後,威儀不減朝幣重臣間矛盾日趨激化,以景帝和英宗分為兩派。楊洪因「土木之變」時未曾出城救駕,且對瓦剌挾帝入犯又屬主戰派,並率部予以抗擊,又因入衛京師有功,深受景重等,隨著英宗帝復辟跡象日趨明顯,而終日心有餘悸。就此,他向景帝流露了離京還塞的願望。景泰二年(1451年)五月,景帝及兵部尚書于謙慮邊警未息,恐敵情反覆,宜有大將在邊。遂命楊洪掛鎮朔大將軍印,統領禁衛兵復鎮宣府。其侄兒楊能、楊信充左右參將,其子楊俊為右都督,統『管三千營,隨其赴塞北苦楊洪復鎮宣府,軍聲為之大振,關北之人士氣高昂,人心穩固,都以為敵寇不足為其思慮;關南之人也高枕而安二,人人都說:「有楊公鎮守宣府,我們還有什麼可怕的呢√7.楊洪在離京復鎮宣府時,沿途軍民耄兒爭先恐後以求.睹其面,以致擁塞道路使大軍不能前進。因故未能一睹者,財決怏終日,憾嘆萬千。由此可見其身價之高,聲望之重。

楊洪再鎮宣府--月佘,因年邁體弱、心境不寧,終於郁閭成疾二『奏聞景帝:歹帝急召遣御醫臨視寧療效不佳,又急命丕京醫之。然終因年事已高,病情漸重。楊洪自知此次病重非同尋常,即命其子楊俊奉其遺表以明其志。遺表大意為:雪恩未報,臣職未盡』,願朝廷以宗社為如,民生為慮,崇文參武,以安攘於萬萬年!臣即死亦瞑目矣,余無所及。。表奏襲景帝閱後,,嘆惜良久占第二天;楊洪怡然而逝,其時為景秦二年(1451年)九月十三日,享年七十歲。 訃告奏聞,爨籽輟朝.日,命賜賻祭甚厚_還命有司為其營喪。朝中公鬻

叭伯二大夫皆前往弔祭。其生前麾下將士無不為之哀命贈「穎國公氌」,敬謚.「武襄」。於同年冬十一月六日葬於京都西山之原。初娶潘氏贈夫人(繼吳氏,周氏皆先手楊洪卒(繼魏氏封夫人。別室有一姓葛氏者為楊洪自盡殉

身,詔贈淑人。長子楊俊(吳氏生)前軍都督府右都督。次子楊傑(魏氏生),嗣父爵。侄兒楊能,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楊信,都督僉事;楊仁,錦衣衛指揮僉事;楊智,開平衛指揮使。後來楊傑早卒,其所嗣爵位(昌平侯)又由其兄楊俊嗣。楊俊生平詳見《楊洪史跡錄及其遷墓考》。

楊能,天順初以功升左都督,充宣府總兵官,封武強伯。楊能,字文敬。楊洪弟楊淋長子。.沉著剛毅。能騎善射。隨從伯父楊洪,屢立戰功。由開平衛指揮使,進都指揮僉事。景泰元年(1450年)進都指揮同知,充游擊將軍,沿邊巡羹,寇犯蔚州(今蔚縣),楊能膽怯,畏懼不前,復與紀廣禦寇野狐嶺,戰敗且傷右膝。為御史張吳所劾,而被宥之。因戰事頻仍急需用人,遂獲釋,命與石彪各統精兵三千訓練,以備調遣。再加都督僉事,累進左副總兵,協守宣府。巡撫李秉劾其貪惰,上不問。景泰五年,召還北京,統領神機

營。天順元年(1457年),以左都督為宣府總兵官與石彪破寇磨兒山,封武強伯。時也先已死,以孛來為首的韃靼部日見強悍,楊能欲約兀良哈共襲劫之,兵部劾其非計,莢宗帝以楊能志在滅賊,不問其罪。寇犯宣府,楊能失利。復為兵部腑功,其又被宥之,是年卒,無子,弟楊倫襲羽林指揮使。

楊信,景泰五年充左參將鎮守宣府,天順初升都督同知,封彰武伯。天順四年(1460年)冬,掛征西前將軍印,充總兵官替代李文鎮守大同。成化十三年(1477年)冬,卒於大咄贈、?彰武侯」,謚「武毅」。楊信,字文實,楊洪二弟楊忠長子。自幼隨伯父楊洪四處征戰,從小就習慣於兩前廝殺。一次隨從楊洪追擊敵寇於興州,敵將方躍馬丑楊信勇猛直前,將其擒獲。由此,以楊家小將知名軍旅。後來累功至指揮僉事(正四品)。正統十四年(1449年)升都

指揮僉事(正三品)o守備柴溝堡(今懷安縣城)。同年十月「土木之變』?後,也先挾英宗帝寇犯京師,楊信應詔入衛。景泰元年(1450年),升都指揮同知(從二品),奉敕領軍前往懷來、永寧做土木戰後復創安撫工作。同年秋升都指揮使(正二品)。景泰二年春,升都督僉事(正二品),充右參將,分守懷來等處。景泰五年(1454年)春,充左副總兵,鎮守宣府。他以自己多年的征戰實踐,上奏進言:「『鹿角』之制,臨陣可捍敵馬,結營可衛士卒,每隊宜置十具。遇敵,團牌拒前,鹿角列後,神銃、弓矢相繼迭發,則守無不.固、戰無不克。』被朝廷採納。天順元年(1457年)充總兵官,移鎮延綏。同年秋,進都督同知(從一品)。天順二年(1458年)春,破寇青羊溝,大獲全勝;封彰武伯,佩副將軍印,充總兵官,仍鎮守延綏。延綏設總兵官、佩將軍印也正是由楊信開始的。天順四年(1460年),敵寇二萬騎入榆黿

林,楊信擊敗之,追嗇至金雞峪;斬平章阿孫帖木耳,奪其所掠人畜以萬計d同年冬,掛征西前將軍印,充總兵官李文鎮守大同。成化元年(1465年)憲宗即位,楊信向朝自呈前後戰功。憲宗帝欽賜世襲伯爵,誥券追封三代仉同冬,禦寇延綏。成化二年夏,召還北京,總督三千營。同年秋,毛里孩佔據河套,命楊信佩將軍印,總諸鎮兵前名御,寇即渡北去,未幾,復還佔據河套,分掠水泉營廈朔敗之。寇遂東入大同,楊信又應詔還鎮大同。成化六年(1471年),楊信與副將徐恕,參將張瑛分道出塞,敗寇於胡柴溝"獲馬五百匹,受到朝廷璽書獎勵。《明史》也曾贊道:「楊信在邊三十餘年,鎮以安靜、人為樂用。」成化十三年冬,卒於所鎮大同,贈「彰武侯」,謚「武毅」。

景泰八年二月,楊洪長子楊俊獲罪下獄被殺後,「昌平候」爵即廢。楊能「武強伯」爵也未能流傳於後,獨有楊信「彰武侯」爵,傳其子楊瑾,於弘治初(1 488年),佩將軍印宿衛京師。三傳至曾孫楊炳,隆慶間協守南京,後又奉詔掌管京營戎政,屢加少師。逝後敬謚「恭襄」,並傳子至孫,直至李自成攻陷京師戰死。

楊洪墓前《神道碑》中贊道:「洪健在時,在邊巡哨,潛藏在山谷間的敵人,只要窺見旌旗知為楊洪,便奔竄相告:楊王來也!不可出!甚至急急而匿遁。"其鎮塞神威可見一斑。「楊洪二十二歲從江南到塞外,以士卒而為將帥,還常到京城向皇帝呈陳憂國為民、兵戍御衛之策,所呈則屢見嘉納。」由此可見:「楊洪為人,孝友忠信,果敢剛毅。在邊四十餘年,悉以邊事為心。自始有眾五百,以至於領三千.之眾;自統一方士卒,以至於總天下之兵。不以一將

者寡,而屈於人下;不以所率耆眾,而旁若無人。敵強不以自怯,必熟計而後戰;戰勝不以自驕,必量敵而後安。有功不專諸已;有惠必分諸人。故其馭下維嚴,而人樂為之用。整飭邊防、屯墾良田,訓練士馬、振起荒頹。建立廟學,以教兵戎子弟;賑恤孤寡,以慰士卒死亡。尤為有仁義之政禱。』』《明史·楊洪傳》也贊道:「洪父子兄弟皆佩將印,一門三侯伯『,當時稱名將者,因首推楊氏。」 「洪久居宣府兵嚴肅,士馬精強,為一時邊將冠,然未曾專殺,又頗好文

學,嘗請建學宣府等處,以教諸將子弟。"

楊洪一生得壽七十,然在赤城、馬營、獨石、宣化、懷來一帶徵戰,鎮守、屯墾、開拓就有整整四十八個春秋。赤城帶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社學廟壇,馳道良田,無不留有他的足跡。他創築馬營城,固築獨石、龍門、赤城諸城堡:修葺溫泉瑞雲寺;重建金閣山靈真觀;請建龍門等八城袖學;興建龍關重光塔等,其勝跡比比皆是。與此同時,赤城一帶的民風淳樸、士卒真誠,熱土忠魂又使他遺情依戀,以致死後不辭山高路遠,由京西而遷葬於塞外赤城。縱觀楊洪一生,守邊撫民,御外誨內,勛功卓著,位登極品。碑石木

銘,史書有傳。塞外各地民間老幼有口皆碑,以致相傳五百餘年而不衰。

楊洪所處的永樂至正統間,正是明王朝由鼎盛漸趨蘧微,邊防問題又一直困擾著明王朝的始終。尤其是迤北邊境『,元亡之後,蒙古各部退敗漠北,但其復辟之心不死,入犯、反撲彼伏此起。「靖難」,之戰後,永樂帝即位,首先就夫

迂都北京以固邊防。然而北京三面近塞,鞏固北方邊境就更顯得尤為重要。宣德初,開平衛內遷至獨石,宣府遂成為屏蔽北京的要鎮。宣府統領著東起四海(今北京延慶縣四海鎮),西至馬市.口(今懷安縣馬市口),綿亘千里的八嶺外圍邊城,為北京的門戶所在。邊牆起伏於峻峰深墼之間,烽堠相接、隘口相連,沿邊屯兵守御的延慶、永寧,懷來、鵰鶚、赤城、獨石、馬營、龍門、趙川,宣化、寧遠,萬全,柴溝,渡口等諸城堡星羅棋布、衛所林立,是阻擋由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南侵之敵的第一道山地防線。楊洪從士卒到將帥,佩鎮朔將軍印充總兵官長期鎮守宣府,戍衛獨石、張家二口,征戰、開拓在赤城、宣化、馬營、獨石一帶,特殊的時代背景,特殊的戰略區位,造就了楊洪及其楊門父子,成為明代五朝戍邊大將。同時,透過楊洪在塞外征戰開拓、戍邊衛國的不凡經歷,也可以看到張家口,宣化、赤城一帶數百年來作為軍事、戰略要地開發、拓展、興衰、變遷的縮影。

了解更多赤城新鮮事兒 歡迎關注 微信公眾號:chichengshi


推薦閱讀:

偶入絕美神佛之境——聳入雲端的二十四諸天:遇見、仰望和折服
鄭莊公:有一種壞,需要博大的胸懷和強悍的能力
他是諾貝爾化學獎的祖師爺,卻絕對想不到自己的發明在中國被用作.....
七月流火
大漢秘史:劉盈為何不寵幸張嫣,原因有哪些?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