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與楚國之糾結和相關的屈原事迹

張儀與楚國之糾結和相關的屈原事迹

張儀與楚國之糾結和相關的屈原事迹

.《史記》記張儀的事迹、年代大多正確,但是「把蘇秦的經歷提早了約三十年」。《戰國策》中,又把好多張儀的傳說,混在史實之中,致使張儀事迹含混不清。現就張儀與楚國和屈原相關的問題,略加梳理,以求教於方家。

一張儀得勢前的傳說

.(一) 「盜璧之冤」 .《張儀列傳》:「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楚國的和氏璧失落,後來流入趙國是公認的史實。《張儀列傳》此記,當有一定根據。.據傳,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昭陽率兵攻打越國,殺死越國國君無疆,今興化一帶併入楚國。為此,楚威王將「和氏璧」賜給昭陽,又將「古勃海之地」(即興化一帶)封為昭陽食邑,看來《張儀列傳》之「嘗從楚相飲」,可能是指昭陽。.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卻說張儀自離鬼谷歸魏,家貧,求事魏惠王不得,後見魏兵屢敗,乃挈其妻去魏游楚,楚相國昭陽留之為門下客。昭陽將兵伐魏,大敗魏師,取襄陵等七城。楚威王嘉其功,以「和氏之璧」賜之。……秦王用張儀為相。時楚威王已薨,子熊槐立,是為懷王。張儀乃遣人致書懷王,迎其妻子,且言昔日盜璧之冤。楚懷王面責昭陽曰「張儀賢士,子何不進於先君,而迫之使為秦用也?」昭陽嘿然甚愧,歸家發病死。」.《東周列國志》九十回開始所說與史實不符,又與「張儀賢士……」之後文矛盾。「昭陽大敗魏師取襄陵」,是楚懷王六年(前323年) 的事,前328年張儀已任相秦,更元二年(前323年),張儀「與齊、楚之相會嚙桑。」其時不可能為昭陽「門下客」。.昭陽任令尹不是問題。《楚世家》:「今君已為令尹矣!」P337《楚世家》:「周王赧使武公謂楚相昭子曰:「三國以兵割周郊地以便輸……」《戰國策·秦一》3.13: 「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陽賢相也。」P504《戰國策·齊二》:9 4「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矣」。(P557)此記誤。.(二) 「張儀之楚,貧」 .《戰國策·楚三》16.4: 張儀之楚,貧。舍人怒而歸。張儀曰 :「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歸。子待我為子見楚王 。」當是之時,南後、鄭袖貴於楚。 張子見楚王,楚王不說。張子曰。「王無所用臣,奉朝請請北見晉君 。」楚王曰:「諾。」張子曰:「王無求晉國乎? 「王曰:「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寡人無求於晉國。」張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而也?」張子曰:「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黑,立於衢閭,非知見之者,以為神 。」楚王曰:「楚,僻陋之國也,未嘗見中國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獨何為不好色也?」乃資以珠玉。 南後、鄭袖聞之大恐。令人謂張子曰 :「妾聞將軍之晉國,偶有金千斤,進之左右 ,以供芻秣。」鄭袖亦以金五百斤。張子辭楚王曰 :「天下關閉不通,未知見日也,願王賜之觴。」 王曰 :「諾。」乃觴之。張子中飲,再拜而請曰:「非有他人於此也 ,願王召所便習而觴之 。」王曰諾。「乃召南後、鄭袖而觴之。張子再拜而請曰 :「儀有死罪於大王。」王曰:「何也?」曰 :「儀行天下邊矣,未嘗見人如此其美也。而儀言得美人,是欺王也 。」王曰:「子釋之。吾固以為天下莫若是兩人也。」P610.《戰國策》有些篇章歷史真實性較差,為了聳人聽聞,情節上有編造和誇張的小說家筆法。各篇之間、甚至一篇之中,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可以對不上口,體現了由歷史向文學的過渡。.此篇「南後、鄭袖貴於楚」,楚王當是懷王。.自懷王元年張儀任秦相後,張儀在諸侯中的威望,無人能及。懷王十六年,「張儀詐楚」「謂楚王曰:「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懷王大悅,乃置相璽於張儀」。[《楚世家》.P338]。可見《戰國策》「此篇大背史實」,顯然是假託。[見《戰國策考辨》P148-149] .黃崇浩教授說:「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張儀被秦王派到楚國,目的是遊說楚之君臣,使之絕齊事秦。但據《戰國策》載,張儀初到楚時並不受歡迎,住在客館多日,連經費也快花光了。如何設法見到懷王並取得其好感,是當務之急。……」[《屈子陽秋》P41]黃崇浩把《戰國策?楚三》「張儀之楚,貧」的傳說當成歷史,定位於懷王十六年,顯然欠妥。黃教授還把「南後之死」,定在「前309年(懷王二十年)」(P42),也沒有依據。《楚世家》之:十八年(前311)「張儀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鄭袖,袖所言無不從者。』」;《新序》:「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上及令尹子蘭、司馬子椒,內賂夫人鄭袖,共譖屈原。」——懷王十六年以後,未見南後出場的記載。

TOP

2樓 發表於 2011-3-25 23:56 只看該作者

二張儀相秦後與楚國的交往

..《秦本紀》:秦惠文君十年,「張儀相秦」。十三年「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十四年,更為元年。「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三年,「張儀相魏。」八年(前317年),「張儀相復秦。」十二年「張儀相楚。武王元年,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P48)

.

(一)張儀相秦史略.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張儀由趙國入秦國,被秦惠王任為客卿。十年(前328年、楚懷王元年),張儀與公子華帶兵攻打魏國,得勝後張儀乘機推出連橫之策,讓魏王把上郡十五縣和河西重鎮少梁獻給了秦國,從此秦魏和好。至此,黃河以西地區全部歸秦所有。張儀即被秦王任命為相。十三年(前325年)命張儀為將,攻取了魏國的陝。更元二年(前323年),張儀與與齊、楚之相會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楚相正是昔日冤張儀「盜璧」之昭陽。其時屈原可能不到二十歲,多半沒有參於嚙桑之會。更元三年,「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魏與秦戰,敗。」更元六年魏人公孫衍得到齊、楚、韓、趙、燕等國的支持,出任魏相,張儀被驅逐回秦。八年(前317年),「張儀相復秦。」十二年(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張儀相楚」欺詐懷王。前311年(楚懷王十八年)至楚被囚,懷王惑於鄭袖,赦張儀。回秦後,秦武王立,張儀出之魏。 . (二)《新序》屈原章與《屈原列傳》的異、同.《新序?節士》屈原章:「秦欲吞滅諸侯,併兼天下,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貨楚貴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屬,上及令尹子蘭、司馬子椒,內賂夫人鄭袖,共譖屈原。……屈原遂放於外,乃作《離騷》。張儀因使楚絕齊,許謝地六百里。懷王信左右之奸謀,聽張儀之邪說,遂絕強齊之大輔。楚既絕齊,而秦欺以六里。懷王大怒,舉兵伐秦,大戰者數。秦兵大敗楚師,斬首數萬級。」.《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P627]

.

《新序》與《史記》的異、同:

A、《新序》:「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此事《史記》未記。

B、「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史記》也未記。

C、《新序》在「上官大夫、靳尚之屬,……共譖屈原」和懷王十六年「張儀因使楚絕齊」之間嵌入了「屈原遂放於外,乃作《離騷》」。而《史記》則記「上官大夫讒屈原」,「懷王怒而疏屈平」。

D、懷王十六年「張儀詐楚」,《新序》與《史記》所寫基本相同。

E、懷王十八年「張儀至楚」。《新序》與《史記》基本相同。

.

黃崇浩教授說:「子蘭為令尹乃襄王初之事,不宜置此。」[《屈子陽秋》(P181)];或曰,「《屈原列傳》載:此時,『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這裡沒說『令尹子蘭』,只說『稚子子蘭』。……劉向此說不妥。」

.

此乃似是而非之論。古籍中以某人後期的官職、封號敘稱前期之事,較為常見,《屈原列傳》中也有:懷王「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1第628頁] 可見這裡不存在「稱謂不妥」的問題。

[ 本帖最後由 lst 於 2011-3-26 00:01 編輯 ]

TOP

3樓 發表於 2011-3-26 00:06 只看該作者

(三)《新序》與《史記》可以互補。

.

1、懷王十四年

.

《新序》:「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屈原首次使齊可能在楚懷王十四年(前315年)。只有這樣,才有十五年的「……共譖屈原」,「王怒而疏屈平」。

.

2、懷王十五年

.

《屈原列傳》記載,「屈平既絀」在懷王十六年「張儀詐楚」之前。

《新序》:「秦國患之,使張儀之楚」。——懷王十五年,張儀首次之楚,「貨楚之奸臣,共譖屈原」。目的是離間懷王與屈原,屈原不在懷王身邊,張儀才能售其奸計。

前314年的「國際形勢」是:「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孟子·梁惠王下》、《戰國策·趙三》「齊破燕,趙欲存之」、《戰國策·魏策一》 「楚許魏六城」等]。懷王要「伐齊」,屈原主「聯齊」。這時「張儀之楚,貨上官大夫靳尚之屬」利用這個「君臣意見不合」的機會,「共譖屈原」至使「王怒而疏屈平」。田耕滋先生說:「屈原被疏,當在懷王十五年齊國破燕之後,楚國首謀聯合趙、魏伐齊之前。」[《屈原被疏原因探幽》]可信。

.

黃崇浩教授說:「劉向《新序·節士》,乃知當張儀使楚時,適值屈原使齊,故不得參與朝論。其文云:『秦欲吞滅諸侯,併兼天下。屈原為楚東使干齊,以結強黨。泰國患之,使張儀之楚。』可以清楚地看到,屈原使齊在前,而張儀使楚在後;當張儀來時,屈原使齊尚未得歸。」[《屈子陽秋》(P181)]

.

黃氏所引《新序》片段,「可以清楚地看到,屈原使齊在前,而張儀使楚在後」,但是根本沒有「當張儀來時,屈原使齊尚未得歸」的任何信息。相反,從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新序·屈原章》的總體看,齊楚交好在懷王十五年以前,懷王不可能在齊楚交惡的十五年、十六年,派屈原使齊,故「東使於齊,以結強黨」當在懷王十五年以前。

.

張儀之楚,「貨楚之奸臣,共譖屈原」的後果,是「王怒而疏屈平」。這件事屈平應當在場,而不是「使齊尚未得歸」。

.

《屈原列傳》先言「王怒而疏屈平」,繼曰「屈平既絀」, 又稱「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可見「既絀」就是「既疏」,這裡「絀」與「疏」是同義詞,並沒有「可玩味之處」。再說在短短二、三年內,也不會「先疏後絀」,「再絀而疏」這樣的來回折騰。.

TOP

4樓 發表於 2011-3-26 00:07 只看該作者 3、 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A、歷史上有名的「張儀詐楚」,各處所記類同。《新序》「張儀因使楚絕齊,許謝地六百里。」與前面的「張儀之楚」,致使懷王「怒而疏屈平」,不是同一件事。正因為「屈原既絀」不能參於國是,所以「張儀詐楚」時,屈原才「未能出面拆穿張儀的詭計。」《楚世家》:「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P338)《張儀列傳》:「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B、「楚、魏王來,過邯鄲。」《趙世家》:武靈王十三年(前313年)「楚、魏王來,過邯鄲。」黃崇浩教授認為此記:「實為楚與魏二國之君訪趙。楚、魏、趙三國之君聚會,必非無事,而密謀秦,此最為秦所慮。」[《屈子陽秋》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P181)]黃氏又說:「楚懷王十六年『楚、魏王來過邯鄲』是繼懷王十一年『楚懷王為縱長』之後的又一重大外交事件,是六國合縱活動的延伸」。[《屈原是否到過趙魏兩國》光明日報2006-05-12] 此論這顯然與《史記》所記抵觸:《魏世家》:「六年(前313年),秦(求)〔來〕立公子政為太子。與秦會臨晉。七年,攻齊。」[(P387)]《泰本紀》:(前313年)「十二年,王與梁王會臨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張儀相楚。」[(P48)]《韓世家》:(前314年)「十九年,大破我岸門。太子倉質於秦以和。」.一系列事件都說明,前313年 魏、韓已公開投入秦的懷抱;「張儀相楚」後,楚「北絕齊交」。——在這種形勢下,何來「六國合縱活動的延伸」?.楊寬《戰國史》曰:「(前313)魏襄王就入秦和秦惠文王在臨晉相會,魏王按照秦王的意見,立了親秦的公子政為太子(《史記·泰本紀》、《魏世家》)。同時秦又攻取了趙的藺(今山西離石西),取得大勝,俘虜了趙將趙莊(《史記·秦本紀》、《趙世家》)。於是張儀所主持的秦和韓、魏連橫的形勢再度出現」。[第359頁].可見,黃教授不但不熟悉《史記》,連「戰國史」的常識也不甚了了。.4、 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楚懷王恨透了張儀,十八年張儀至楚時,原本要殺他,被靳尚、鄭袖所迷、復釋張儀。《新序?節士》:「秦使人願以漢中地謝懷王,不聽,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曰:「以一儀而易漢中地,何愛儀!」請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屬共言之王,王歸之。是時懷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於此,於是復用屈原。屈原使齊,還。聞張儀已去,大為王言張儀之罪,懷王使人追之,不及。」 《屈原列傳》、《楚世家》所寫類似。《張儀列傳》略異:「懷王曰:「許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後而倍之,不可。」故卒許張儀,與秦親。」P547.黃崇浩教授說:「張儀兩度使楚,都是選擇屈原使齊未歸的時候。他們並未見面,卻在暗中較勁兒。」(P51)此論似乎與《新序》、《史記》之記皆不符。.前311年張儀回秦後,惠王卒,張儀為武王厭惡,出之魏。[ 本帖最後由 lst 於 2011-3-26 00:09 編輯 ]

TOP

5樓 發表於 2011-3-26 00:11 只看該作者

三懷王十八年「赦張儀」以後之事

.

《戰國策.楚二》15.6: 「楚王將出張子,恐其敗己也。靳尚謂楚王曰:「臣請隨之。儀事王不善,臣請殺之。」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謂張旄曰:「以張儀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窮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必大怒儀也。彼儀窮,則子重矣。楚、秦相難,則魏無患矣。」張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楚王大怒秦,構兵而戰。秦、楚爭事魏,張旄果大重。」[2 P606] .解讀1:《戰國策.楚二》與《楚世家》所寫,都是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之事。二者可以相互補充。 可能情節:「懷王赦張儀以後,靳尚奉命尾隨張儀。二人剛走不久,屈原從齊國回來,問為何不殺張儀。楚王悔,再派人追殺張儀。未追到張儀,卻發現靳尚被張旄所使之人殺死。楚王誤以為是張儀所為,大怒,欲發兵攻秦。」這本來很可能會引起楚秦之戰,但是,正好趕上「秦惠王卒,子武王立」,武王厭惡張儀,張儀去了魏國……。楚國沒有「構兵而戰」。.解讀2:此事《楚世家》、《屈原列傳》、《張儀列傳》等均未見,也沒有「恐其敗己」的跡象。故不可信。 .解讀3:此記部分內容經不起推敲。例如:「楚王將出張子,恐其敗己也。靳尚謂楚王曰:『臣請隨之。儀事王不善,臣請殺之。』」此論並不可信。尾隨張儀,解決不了「儀事楚王不善」的問題。以張儀之智,不可能在楚國境內、在有人尾隨的情況下作不利於自己之事。而且靳尚根本不是張儀的對手,只能聽憑張儀耍弄。歷史上也未見「秦、楚爭事魏,張旄果大重」之事。

但是《屈原列傳》、《楚世家》、《新序?節士》均記有「懷王使人追之」,這追張儀之人,或許就是靳尚。再者,《屈原列傳》、《楚世家》、《張儀列傳》一致記載的為張儀開脫的靳尚,懷王十八年以後再未出現。可見《戰國策·楚二》記靳尚被殺,有一定依據。

推薦閱讀:

你還在相信吃粽子是紀念屈原嗎?
同樣是忠君,宋江之比屈原如何?
對屈原的仰望與理解
屈原投江的紀念里 尋訪戴望舒的雨巷
屈原過不過端午節?

TAG:屈原 | 糾結 | 張儀 | 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