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時期,趙雲只是個雜號將軍!歷史上真實的趙雲究竟如何?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一方有「五虎上將」, 分別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
許多人對此提出了異議,因為歷史上劉備只封過四虎將軍,即前將軍關羽,後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和右將軍黃忠,並沒有給趙雲封號。在劉備屬下趙雲始終是一個雜號將軍,直到劉禪繼位,趙雲才逐步升遷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失利於箕谷,貶鎮東將軍。歷史上的趙雲爵位還不如魏延。
陳壽最早作《三國志》時,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並列合為一傳,但還並未提出五虎上將的概念,而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將,並在文學作品、歷史書籍、個人作品集都有不同程度的記錄,在民間更是以藝術的形式被廣為流傳,隨著時代的發展,五人的人物順序也出現各種版本的改變。清乾隆皇帝主持修訂的《四庫全書》也將五虎收錄。
雖然在劉備時期,趙雲只是個雜號將軍,但在歷史上,趙雲的確是一員虎將。在《三國志·趙雲傳》注引的《雲別傳》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黃忠一戰斬夏侯淵後,曹操親自統兵來爭奪漢中,運米北山下,約有數千萬囊。黃忠帶兵去奪,也帶走了趙雲的大半隊伍。但過了很長時間,他還是沒有回來。趙雲帶著幾十騎人馬前去探巡,正趕上曹操大軍出動,趙雲且戰且退,曹軍散而複合。趙雲殺出重圍後,發現部將張著被困,又殺回去救出張著。曹軍追趕趙雲到蜀軍營寨,趙雲進營後,命令大開城門,偃旗息鼓。曹軍以為有埋伏,急忙撤退,趙雲令軍中擂鼓吶喊,又用弓箭從背後射殺曹軍,曹軍大為驚駭,自相踐踏,墮漢水而亡者不計其數。次日,劉備前來巡視,觀看了昨天雙方交戰之處,讚歎道「子龍一身是膽也」!於是封趙云為虎威將軍。這便是成語「一身是膽」的來歷。
這件事在《資治通鑒》中也有記載,可見確有其事。《三國演義》將其稍加改動後寫了進去,大體符合歷史原貌,包括劉備稱讚趙雲的話也是原封不動地搬了過來。從此,趙雲就成了大膽英雄的代名詞,民間也有「膽大趙子龍,膽小毛毛蟲」的說法。
趙雲之所以「一身是膽」,這和他的過人之勇是分不開的。《三國演義》中對趙雲超凡的武藝進行了重點描寫。長坂坡大戰自不必說,重來他將陷入重圍的黃忠救了出來,「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第71回)再後來,諸葛亮一出祁山,趙雲已滿七十,仍隨之出征,力斬五將,大敗魏軍,馬謖失街亭後,漢軍全線退防。趙雲、鄧芝一軍兵退箕谷,趙雲親自斷後,刺死魏軍先鋒。魏將萬政又帶數百騎壯士趕來,行至一大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趙子龍在此」,「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余者皆越嶺而去」,最後連萬政也被趙雲一箭射中盔纓,驚跌於澗中。趙雲一生中的最後一戰,仍使敵軍聞風喪膽,真是威風不減當年。
小說中描寫趙雲之勇的情節還有不少。這些情節有虛構,有誇張,但大體上和史實相符。歷史上的趙雲的確是一員虎將,陳壽在《三國志·趙雲傳》的總評中說他和黃忠「強摯壯猛」,是劉備得力將領。
除了勇,趙雲還有識。趙雲雖然膽略過人,卻不是魯莽的匹夫之勇,他的膽是建立在識的基礎之上的。這裡的識,含義很是豐富,既可以指趙雲行事周密、見識不凡,也指他的廣闊的胸襟。
歷史上的趙雲就是膽識兼備的英雄人物。
這從幾件事就可以看出。趙雲剛起兵的時候,袁紹為冀州牧,勢力相當大,當時本州的人都去投奔他。但趙雲早就看出袁紹性格剛愎自用,成不了氣候,於是他一心想要去尋訪一個能夠施行仁義並且能夠成大事的人輔佐。在那個唯實力說話的時代,趙雲這個的志向是很了不得的。
正因為他有這種志向,趙雲才肯在劉備患難時生死相依。劉備佔據益州後,當時一些人提出要將成都城內外的屋舍園地桑田頒給眾將,趙雲堅決反對,認為國賊未滅,還不是眾人安逸的時候。此時的益州的百姓經過戰亂,應該將田宅還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最終,劉備採納了他的建議。
關羽死後,劉備要攻打東吳,又是趙雲力勸劉備先討國賊曹操,不要輕易與東吳交戰。可惜劉備最終沒有採納,最終慘敗而歸,致使元氣大傷。
街亭之役,蜀軍敗退,趙雲一路人馬由於他親自斷後、損失最小。諸葛亮要他把剩餘的軍資絹物分賜給將士,他又以軍事無利為由拒絕,將這些物資捐入府庫,做為冬天的軍需品。這樣的胸襟見識著實是難能可貴。
再比如劉備南征取下四郡,任命趙云為桂陽太守。桂陽原太守趙范提議趙雲娶他的寡嫂樊氏,被趙雲拒絕。倒不是趙雲迂腐,而是他看出趙范只是被迫投降,心機難測,後來他果然逃走。再如劉備與東吳結親後,新娶的孫夫人仗著有孫權做靠山,十分的驕縱,手下的那些東吳吏兵也驕橫不法。劉備認為趙雲嚴正,於是讓他執掌內事,對這些人嚴加管束。後來孫夫人要帶阿斗還歸東吳,又是趙雲截江奪阿斗。
這些事,大都被寫進了《三國演義》。事實上,作者正是根據歷史上的趙雲有膽有識這一特點來把握和塑造趙雲的。
《三國演義》中的趙雲,英勇善戰、身手不凡,但他的勇和別的勇將不同。如果說關羽是神勇,張飛是猛勇,馬超是驍勇,黃忠是老當益壯是,那麼趙雲就是智勇兼備。小事上謹慎細緻、慮事周全,大事上目光如炬、胸懷寬廣,處處顧全大局。
正因為如此,細心的讀者發現《三國演義》中最受諸葛亮賞識、配合最為默契的人物,不是關羽,而是趙雲。諸葛亮首戰火燒博望坡,分派趙雲前去誘敵深入,「不要贏,只要輸」,儘管不角,但他還是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這種交給張飛或者關羽都不行。
赤壁之戰,諸葛亮七星壇祭東風,又特指定趙雲前來接應,東吳徐盛駕船追趕,趙雲一箭射斷追船上篷索,既驚退吳兵,又不傷兩家和氣,能把事情做到這種地步,也非趙雲莫屬。東吳招親,劉備過江,諸葛亮明言「吾定三條計,非子龍不可行也」,因為趙雲既不魯莽,也不自傲,頭腦冷靜,謹慎細緻,能完成這種複雜的政治任務;周瑜死後,諸葛亮柴桑口弔孝,又是帶著趙雲。
最後當諸葛亮準備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聽到趙雲的死訊,跌足而痛哭失聲:「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樑,去吾一臂也!」而當初關羽死訊傳來的時候,劉備哭倒在地,諸葛亮只是在旁勸說:「主上少憂。自古道『死生有命』;關公平日剛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禍。主上且宜保養尊體,徐圖報仇。」兩相對照,其中的差別非常耐人尋味。諸葛亮賞識趙雲,正因為趙雲的忠誠、謹慎、顧全大局等品格與他本人驚人的相似。有趣的是,日本《三國演義》愛好者在評選「你最喜愛的三國人物」時,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恰恰是諸葛亮和趙雲。
《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大體符合歷史的原貌,但相比較之下,他的英雄業績更加豐富,更具傳奇色彩,形象更加飽滿,所以才深受中國民眾的喜愛。這樣的情形,主要歸功於《三國演義》傑出的藝術創作。
推薦閱讀:
※570.讀歷史23~善於失敗的劉備
※當年迎接我們回京的第一個親人——詹天佑
※世界歷史三大黑幫組織,日本有一個,中國有一個,最後一個好狠
※這歷史上令人感動的十張照片,哪些可以觸動到你呢?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