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相當嚴重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學語文界與魯迅研究界疏於聯繫,新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時轉化到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中,形成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保守和滯後的局面,使魯迅作品教學缺乏生氣。 「文革」結束後,魯迅研究不斷突破多年的政治圖解模式,逐漸扭轉魯迅研究中的「左」的傾向,力圖還原魯迅以本來面目。但中學魯迅作品教學與魯迅研究界多年隔絕,使得新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時進入中學魯迅作品教學。改革開放後相當長的時間裡,關於中學魯迅作品的思想主題解讀,仍然基本沿用五六十年代的階級分析方法,進行抽象政治觀念的說教。這就造成了一種尷尬的現象:在中學語文界,一方面,大家都承認魯迅及其作品的偉大,另一方面,卻有許多教師和學生不喜歡魯迅,認為這個人尖刻,愛罵人,動不動就對人「打棍子」「扣帽子」,其作品則「深奧」「難懂」「怪僻」。所以,中學語文界普遍對魯迅持一種抵觸情緒,對魯迅作品教學不是積極鑽研,而是消極應付;這使得中學魯迅作品教學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氣。這直接影響了中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率,也影響了魯迅這一民族精神遺產的傳承。
二、教師的文化積累不夠,業務修養欠佳,對魯迅了解膚淺,教學中無法深入理解和正確把握魯迅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色,影響了中學魯迅作品的教學質量。可以說這是影響中學魯迅作品教學質量最主要的原因,是制約中學魯迅作品教學的「瓶頸」。 據調查,現在全國仍有相當一部分中學語文教師沒有受過正規專業教育,很少讀魯迅作品,對魯迅了解不多,他們因此感到魯迅作品難教,分量過重,有畏難情緒。看來教師業務修養是問題的癥結。要勝任魯迅作品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第一,要有紮實的中外歷史知識,特別是對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有較為清楚的了解;第二,要有一定的中外思想史和文化史知識,特別是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和豐富複雜的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要有所了解;第三,要了解魯迅的生平、思想及創作道路,特別是對魯迅的思想發展軌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第四,不僅要反覆閱讀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還必須閱讀《魯迅全集》,特別要多讀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魯迅作品和有關的書信、日記、回憶錄等;第五,不僅要讀魯迅作品,而且要讀研究魯迅的論著,特別要關注與課文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看看對每一篇課文的解讀是怎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以上這些要求,借用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先生的一句話來概括:「說到底,要提高魯迅作品教學的質量。關鍵還是教師自己先要讀懂魯迅作品,並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這樣才可能較為準確深入地理解魯迅作品中的思想文化內涵,而不至於斷章取義,人云亦云,甚至肆意歪曲。但實際情況離我們以上所提的要求差得太遠。
三、用抽象的政治觀念和階級觀點來機械地分析魯迅作品的思想主題,把生動的魯迅作品變成了某種政治觀念的圖解和符號。 1981年9月23日,上海《文匯報》刊登了一篇署名過傳忠的文章,題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材料——談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教育作用》。作者說:「歷史發展到今天,真正的愛國主義,必然要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相統一,魯迅先生早就用他光輝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文章進而批評有些教師在語文課的教學實踐中,容易忽視魯迅作品的思想教育作用,而「把主要的乃至全部的精力花在語文知識的傳授上」。這位作者也認為語文課不應上成政治課或魯迅思想研究課,「但把這份精神食糧的養料儘可能充足地傳授給學生,無論如何是很可惜的。」 在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中加強政治思想教育,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是怎樣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如果把一篇篇深刻的魯迅作品圖解為某些空洞、抽象、深奧、難懂的政治觀念的符號並強行灌輸給學生,甚至把魯迅作品課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課,這是我們所不贊同的。時至今日,仍然還有部分教師這樣說:《孔乙己》是批判封建科舉制度戕害讀書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扼殺兒童天性,《社戲》是歌頌勞動人民純樸自然,《葯》是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祝福》是揭示勒死祥林嫂的三條「繩索」……這些不能說錯,但僅限於此是遠遠不夠的的。
1903942
推薦閱讀:
※『針艾作品』分享親子圖
※韓寧寧十二生肖文化書法作品欣賞
※逼真傳神的玉雕作品欣賞——龜
※作家作品論 | 從《福地》看葉煒小說創作的基本立場
※徐曦山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