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家姓》注釋(二)

《百家姓》注釋(二)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姜。戚謝鄒喻,柏水竇章。雲蘇潘葛,奚范彭郎。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仁袁柳,酆鮑史唐。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樂於時傅,皮卡齊康。伍余元卜,顧孟平黃。和穆蕭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計伏成戴,談宋茅龐。熊紀舒屈,項祝董粱。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江童顏郭。梅盛林刁,鍾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萬支柯,咎管盧莫。經房裘繆,干解鷹宗。丁宣賁鄧,郁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程嵇邢滑,裴陸榮翁。荀羊於惠,甄魏家封。芮羿儲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烏焦巴弓。牧隗山谷,車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寧仇欒暴,甘鈄厲戎。祖武符劉,景詹束龍。葉幸司韶,郜黎薊博。印宿白懷,蒲台從鄂。索咸籍賴,卓藺屠蒙。池喬陰鬱,胥能蒼雙。聞莘黨翟,譚貢勞逄。姬申扶堵,冉宰酈雍。卻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溫別莊晏,柴翟閻充。慕連茹習,宦艾魚容。向古易慎,戈廖庚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匡國文寇,廣祿闕東。毆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那簡饒空。曾毋沙乜,養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後荊紅。游竺權逯,蓋後桓公。万俟司馬,上官歐陽。夏侯諸葛,聞人東方。赫連皇甫,尉遲公羊。澹臺公冶,宗政濮陽。淳于單于,太叔申屠。公孫仲孫,軒轅令狐。鍾離宇文,長孫慕容。鮮於閭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車。顓孫端木,巫馬公西。漆雕樂正,壤駟公良。拓拔夾谷,宰父谷粱。晉楚閆法,汝鄢塗欽。段干百里,東郭南門。呼延歸海,羊舌微生。岳帥緱亢,況後有琴。梁丘左丘,東門西門。商牟佘佴,伯賞南宮。墨哈譙笪,年愛陽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終。

注 釋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百家姓》雖然稱為「百家」姓,實際上,其中記錄的不僅一百個姓氏,而是共講述了504個姓(其中含複姓60個)。因為古人常常用「百」來作虛詞,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這本書被簡稱為「百家姓」。據說,《百家姓》原是北宋初年錢塘(今杭州地區)的一個書生所編。認字、了解姓氏知識、同時學習歷史知識,這一舉三得的作用,使《百家姓》備受歷代文人與孩子們的喜歡推崇。

杜:舜封堯之子丹朱於唐。周成王時,唐國因不服王命被滅,成王改封唐國後人於杜(今西安市東杜陵)。宣王執政後,杜國君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因得罪了宣王的寵妃,被宣王屈殺。杜伯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一支以杜為姓。杜姓另一支為北魏時期鮮卑人獨孤渾氏改姓。

阮:出自偃姓。東夷族首領皋陶的後人在商朝時被封在涇水與渭水之間的阮國(今甘肅涇川縣東南),商末時被周文王所滅,國人便以阮為姓。

藍:現在多寫做「蘭」,其實「藍」與「蘭」本不一宗。史料記載,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封邑在藍田(今陝西藍田縣),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藍氏。而蘭姓則出自姬姓,春秋時鄭穆公名蘭,他的一支後人以王父名為姓氏。

閔:源於姬姓。魯庄公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不到兩年便被慶父所弒,因年紀尚輕,謚號魯閔公。古代閔與憫、愍字義相同,都有憐惜之意。魯閔公的後世子孫以其謚號為姓,稱為閔氏。

席:為籍姓所改。春秋時晉國大夫伯黶,掌管晉國的典籍,因官職得籍姓。到了秦末,他的後代籍瓖在項羽手下為臣,項羽名籍,因此籍瓖避諱改姓席(古代籍、席同音)。席姓更早的記載是在堯帝時,有一位席氏老翁作了一首擊壤歌,堯帝聽後很佩服,稱他為席師。季: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為季連,他的後代以排行為姓,稱為季氏;季姓另一支為魯桓公之子季友之後。季友曾避難逃到陳國,後季友回國,做了國相,其子孫以「季」字為姓。

麻:春秋時期,楚國有一熊姓大夫,曾食邑於麻(今湖北麻城縣),他的一個後人叫熊嬰,做了齊國的大夫,他以祖先食邑為姓,改姓麻,史稱麻嬰,其後世子孫都從了麻姓。

強:強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公叔強,其後人以祖字為姓。鄭國大夫強鉏即為公叔強裔孫。另有一說,十六國時前秦苻堅的後代亦稱強氏。

賈:周朝康王時,封唐叔虞的小兒子公明於賈(今山西襄汾西南),稱賈伯,他的後代以賈為姓。到了春秋時期,賈國被晉國所滅,晉襄公把賈邑封給了舅舅狐偃的兒子狐射,狐射因與晉國大臣趙盾爭權,失勢後被迫逃亡,他的子孫便以賈為姓。

路:古代傳說中黃帝後裔玄元,因有功,被封為路中侯,他的好幾代子孫都延承這個爵稱,後來漸漸變成了這個氏族的姓。他的後代以路為姓;此外,春秋時有潞國(在今山西潞城東北),公元前594年被晉國所滅,國人稱潞氏。因「潞」又寫作「路」,所以也稱路氏。

婁: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把夏帝少康的後代東樓公封於杞國(河南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西南),後來以婁為姓。此外,北魏時匹婁氏、伊婁氏、乞婁氏、乙婁氏都有人改姓婁。

危:出自我國古代南方部族三苗族。三苗族原居於河南南部至洞庭湖、鄱陽湖一帶,曾與丹朱聯盟與舜爭奪天下,戰敗後舜將三苗族人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今甘肅敦煌東),三苗後裔以危為姓。

江:出自嬴姓。顓頊裔孫伯益之後被封在江(今河南正陽西南),江國後來被楚國滅掉,國人便以江為姓。

童:相傳古帝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他的後代以祖上名字為姓,稱童氏。另有一說出自胥姓,晉國大夫胥童因與周朝權臣欒書積怨很深,欒書受寵於厲公後,胥童於是被殺害,他的後代為避仇殺,於是改姓童。

顏:古帝玄孫陸終第五子名安,周武王封其後裔挾於邾(今山東曲阜南陬村),後有邾武公名夷父,字顏,稱之謂顏公。他的後代以祖字為姓,稱顏氏。

郭:周武王滅商後,分別封叔叔姬仲、姬叔於東虢和西虢。周平王東遷以後,把西虢強行劃歸鄭國,引起其他諸侯的不滿,楚王藉機興師問罪,平王大為恐懼,忙把姬叔的後裔姬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辦法。姬序號為虢公,因虢與郭同音,轉化變音,其後代便稱為郭姓。

梅:梅姓出於子姓,是商湯的後裔,發源於今天的安徽省亳州東南。商朝國君太丁封他的弟弟為伯爵,封地是梅,世稱梅伯。他的支庶子孫便以封地的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盛:出自姬姓,起源於今天的山東省泰安市南的華豐一帶。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分封了許多同姓諸侯國,在這些諸侯國當中有一個盛國,春秋時期,該國為齊國所滅,後來這個國家王公貴族的後裔就以國名作為姓氏。

林: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後代。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他的叔叔比干因屢次勸諫而被殺害。當時比乾的夫人身懷有孕,為了避難逃到了牧野(在今河南省汲縣境內),並且在樹林中的一座石屋裡生下一男嬰。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因其生在林中而賜林姓。還有一支林姓是出自姬姓。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林開,林開生子叫林英,其後世子孫便以林為姓了。

刁:出自姬姓。周文王時有一個雕國,國民多姓雕,後來簡化改為刁姓。還有一支刁姓源於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童刁的後代,以祖上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據記載,另外有一支刁姓的祖上,是具有很高雕刻技藝的人,其後人則 「雕」作為姓氏的,後來也簡化改為刁姓。

鍾:發源於安徽省的鳳陽東北。春秋時期,宋桓公的兒子敖在晉國做官,敖的孫子伯宗是晉國的大夫,因為敢於直諫而被害。伯宗的兒子伯州犁逃亡到了楚國,後來任楚國的太宰,食邑在鍾離,其後人即以鍾離作為姓氏,後簡稱鍾。

徐:出自贏姓,發源於今天的安徽省泗縣。東夷部落首領陶之子伯益,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於徐國,春秋時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國國君的後代,便以國名作為姓氏,於是有了徐姓。

邱:出自姜姓,發源於今天的山東省昌樂。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於齊地,並且建立齊國,都城在營丘,幾年後又遷都臨淄(今山東省境內),不過姜太公的子孫仍然有一支留在營丘,後來這一支就把地名作為了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丘姓。到清雍正帝時,為了避諱孔子的名(丘),改丘為邱。

駱: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後代有一個名叫公子駱,他的後世子孫以他的字作為姓氏,這樣就有了駱姓。周朝有一個名叫大駱的人,他的祖上曾經做過商紂王的臣屬,其長子成建立了大駱國,周厲王時被西戎所滅,他的後世子孫就以國名為姓氏,於是,又形成了駱姓的另外一支。

高:一支源於遠古時代高台宮殿的建築者,其始祖是黃帝時的大臣高元。還有一支是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被封於高(今河南省禹縣),人稱公子高,後來他的孫子傒就把祖父的封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另外,春秋時期,齊惠公的兒子人稱公子祁,他的字叫子高,其後世子孫就以他名字中的「高」字作為姓氏,這是高姓的第三個來源。

夏:源於姒姓,是大禹的後裔。西周初年,大禹的後裔東樓公被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建立了杞國,其後凡是沒有被封的大禹的後裔基本都姓夏;杞國到杞簡公時被楚國所滅,杞簡公的弟弟佗逃亡到魯國,佗的後世子孫也以夏作為自己的姓氏。夏姓還有一支源於媯姓,春秋時期,陳宣公杵臼的小兒子子西,字叫子夏,後來,子夏的孫子就以祖父的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從此,他的後代也就姓夏了。

蔡:源自姬姓,發源於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周朝時,周武王的弟弟叔度之子胡,為魯國的卿士,後來被封於蔡,稱蔡仲,並且建立了蔡國。其後人以蔡作為自己的姓氏。

田: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大禹的後代胡公滿於陳(今河南省境內),並且建立了陳國,其後代都以陳作為姓氏。胡公滿的十世孫陳厲公有一個兒子,其字叫敬仲,史稱陳敬仲,陳宣公因為要立嬖姬的兒子款為太子,殺死了原太子禦寇,陳敬仲擔心災禍殃及自己,就逃亡到了齊國,改稱田氏,從此,他的後代子孫也就姓田了。

樊:出自姬姓,發源於今天的河南省濟源縣。虞仲有一個孫子叫仲山甫,因為他戰功顯赫,被封為樊侯,後來他的子孫後代,便以祖上的封地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胡:源於姬姓和歸姓。在周朝之時,同時存在著兩個胡國,其一是在今天河南省漯河市東的姬姓胡國,另一個是在今天河南省阜陽的歸姓胡國。在春秋時,它們先後被楚國滅掉,而兩國國君的後世子孫仍然姓胡。除此之外,胡姓還有一個起源,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大禹的後裔胡公滿,並且建立陳國,後來楚國滅掉了陳國,王公貴族們或者以國名為姓而姓陳,或者以先祖的名字作為姓氏而姓胡。

凌:出自姬姓,發源於今天的河北省。周文王的第九個兒子康叔受封於衛,並且建立了衛國,在康叔庶出的兒子當中,有一個人曾經擔任周朝掌管冰室的官——凌人,其後人便以其官職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凌姓。

霍:出自姬姓,發源於今天的山西省霍縣西南。周武王在位時封叔武於霍,並且建立了霍國,世稱叔武為霍叔,春秋時霍國被晉獻公所滅,此後,霍國王室的後世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虞:舜的兒子商均封於虞城,建立諸侯國虞國,其後世子孫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還有一支虞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執政後,封仲雍的庶孫於虞,並且建立了虞國(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陸),春秋時期,虞國被晉國所滅,虞國的王族子孫就以國名作為姓氏。

萬:出自姬姓,發源於今天的山西省芮城。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中有一個芮國(在今天的陝西省大荔縣朝邑城南),這個國家傳到芮伯萬的時候,因為寵姬太多,被母親芮姜趕出國去,住在了魏城,其子孫就以祖上的字作為姓氏。還有一支形成於春秋末年,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大夫名叫畢萬,因輔佐晉獻公有功,受封於魏地,並且建立了魏國,其後世子孫便以祖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支:來源比較複雜,而且模糊。傳說堯舜時期有一個叫支父的人,他的子孫後代以支為姓。另外,據記載,周朝的後代中有一個支姓的家族。再有,古代正室妻子的長子稱嫡子,其餘的兒子都被稱為支子,於是,古代王公、諸侯的支子分支的時候,就以支為姓了。還有一種說法,稱支姓人為月支國人的後代。

柯:出自姜姓,發源於齊國(今天的山東省境內),是傳說中炎帝的後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此外,柯姓還出自姬姓,春秋時期吳王有個兒子叫柯虜,其後世子孫就以他的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昝:是由咎姓發展而來的。商朝時朝廷里有一個大司馬,他的名字叫咎單,其後世子孫都隨他姓咎。最初的咎字是多義的,後來演變為專指災禍。於是,咎姓人便認為自己姓咎不吉利,就在咎字的「口」加了一橫,這樣便有了昝姓。另外一支昝姓是由後魏時的叱盧氏改姓而來的

管:出自姬姓,發源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之後,封他的弟弟叔鮮於管,建立了管國,歷史上稱叔鮮為管叔鮮。他的後代便以其封地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管姓。

盧:出自姜姓,發源於今天山東省的長清縣。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文公有子名高,高又有孫名傒,傒的封邑在盧,他的後世子孫則以地名作為姓氏。此外,古代廬姓中有人改廬為盧,這就形成了盧姓的另一支。

莫:出自高陽氏,發源於今天河北省任丘北部。上古時的「五帝」之一顓頊曾經建有鄚城,居住在這個城裡的顓頊的支庶子孫,都把城名作為自己的姓氏,並去掉右偏旁,這樣就有了莫姓。

經:春秋時,鄭國公子共叔段被封於京(今河南滎陽縣東南),其後代以封邑為姓,於是有了京姓。到了漢元帝時,大臣京房因得罪朝內權貴被冤殺,他的後代為避仇而改姓經。另外,春秋魏國有經侯,他的後世子孫也以經為姓。

房:舜帝後來封丹朱的兒子陵於房國,陵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

裘:春秋時,衛國一大夫受封於裘,他的後代以封邑為姓,稱裘氏。另有一支始於周朝,周朝負責製造皮革衣物的官稱為裘官,任此官職的後人便以官名為姓,也稱裘氏。

繆:古代「穆」與「繆」同音通用,所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稱作秦繆公,他的庶子以謚號命姓,稱繆氏。

干:春秋時,宋國有個大夫叫干,他的後代以他名字中的「干」字為姓,稱干氏;另外,北魏紇干氏改為干氏;戰國時有干隧之邑,這一帶的百姓多以地名為姓,也稱干氏。

解:出自姬姓,周朝貴族良的封地在解(今山西解縣),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解氏。此外,解縣本是古地名,春秋時屬晉國,當地居民因地為姓,也多姓解。另有複姓「解毗」改為單姓「解」。

應:周武王克商後,封他的第四子於應(今河南魯山縣境內),他的後代以封地為姓,稱應氏。另外,歷史上西域人姓氏中有應氏。

宗:周朝時設有輔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的春官,春秋時魯國改稱宗伯,負責宗廟祭祀禮儀,有世襲此職者,其後代便以「宗」為姓。另外,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敖在魯國為官,敖的孫子伯宗被三郤所害,伯宗的後代為避仇,便以祖上的字為姓,稱宗氏。

丁:周朝時,姜子牙的兒子伋死後謚號為丁公,他的子孫以謚號為姓,稱丁氏。三國時,吳國將軍孫匡因不慎燒毀了軍需用品,惹得孫權大怒,認為孫匡有辱孫姓,勒令他改姓丁,其後代多未恢復祖姓。另外,古代西域人名中,最後一字多為丁字,後代遷入中原與漢人融合後,多改姓丁。

宣:出自於謚號。周朝時有個周宣王,他的子孫以宣為姓;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僑如,曾企圖除掉季孫氏和孟孫氏,失敗後逃往衛國為卿,死後謚號為「宣伯」,他的後裔以宣作為姓;春秋時宋國一位名叫力的國君死後謚號為「宣」,史稱「宋宣公」,他的子孫有的以宣為姓。

賁:賁還有一個讀音為Féi,今不多見。春秋時有位勇士叫孟賁,是賁父的後代,孟賁的子孫以賁字作姓,這個賁字讀作「奔」;另據《風俗通》載,秦非子之後有賁氏,這個賁字讀作「肥」。

鄧:殷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於鄧國的曼城,稱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攻滅,其後裔以鄧為姓。鄧姓另一源頭為李姓,南唐後主之子李從鎰被封為鄧王,南唐滅亡後,李從鎰之子李天和逃匿,改姓鄧。

郁:古時有郁國,春秋時為吳國大夫的封邑,其國人多為郁姓。春秋時魯國有宰相郁貢,他的後人以郁為姓,稱郁氏。此外古時西域有郁立國,國人多以郁為姓。歷史上還有郁夷縣、郁秩縣、郁致縣,當地人也有以郁為姓的。

單: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少子於單邑(現河南孟津縣東南),單伯世襲周朝卿士,其後世子孫以封邑為姓,稱單氏。另外,北魏時鮮卑部族阿單氏、可單氏、謁單氏均改為單姓。

杭:源出於姒姓,是大禹的後代。傳說大禹治水後,剩餘許多舟航(即小板船),禹便讓自己的一個兒子統管起來,封為余航國(今浙江餘杭縣),其後人便姓航氏,因古代的船是木頭做頭,所以後人去舟字加木字,便成了今天的杭姓。

洪:上古時有共工氏,在黃帝手下負責治理水利,因不滿黃帝部族的排擠,曾幾次反叛。堯帝時天下洪水肆虐,因共工氏不與合作,使得治水工作很不順暢,堯帝於是命大禹負責治水,將共工氏放逐到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後人因先輩曾負責治水之職,便給共字加水旁,作為自己的姓氏。另外,豫章弘氏(或宏氏)為避唐高宗太子李弘之諱,皆改為洪姓。

包:春秋後期,楚國有個大夫叫申包胥。楚臣伍子胥蒙冤逃至吳國後被吳國重用,他領兵攻破楚國都城。申包胥到秦國求援兵,在秦廷滴水未進,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他感動,派大軍援楚,終使吳國退兵。楚國安定後,申包胥拒絕厚賞,躲到山裡隱居起來,他的子孫以他名字中的「包」字為姓,稱包氏。

諸:春秋時,魯國大夫受封於諸(今山東諸城西南),其後裔以封邑為姓,稱諸氏。西漢時,歷代名人有:無諸被封閩越王,他的後代以其名字中的「諸」為姓。五代後周人諸葛十朋,在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不願做宋朝臣民,隱居在會稽山。

左: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世襲左史之職的後人便以官職為姓,稱左氏。另外,春秋時,齊、宋、衛等國公族中都有左、右公子的稱號,左公子的後代便以左字為姓,形成左氏。

石:春秋時衛國有一賢臣叫石碏,石碏因兒子石厚幫助公子州吁刺殺了衛桓公,篡奪了君權,便設計請陳侯將二人抓捕,送回衛國處死。石碏的大義滅親之舉傳為佳話,後世代為衛國大夫。石厚的兒子石駘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稱石氏。此外,鄭國大夫石癸,宋國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後代也都稱石氏。

崔:春秋時,齊丁公之子季子,把君位讓給了兄弟叔乙,自己去了崔邑(今山東章丘),從此稱為崔氏。崔氏子孫一直是齊國公卿之一。西漢時崔氏裔孫被封為東萊侯,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山東臨清一帶)。東漢以後崔氏成為山東望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

吉:周宣王時有個大臣叫做尹吉甫,因赫赫軍功而聞名,他的後代以他名字中的「吉」字為姓,稱為吉氏。另外,黃帝裔孫伯儵封於南燕(今河南延津),賜姓為姞,他的支庶子孫去女旁改為吉姓。

鈕:《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東晉有鈕滔,其後為鈕姓。

龔:周厲王貪婪暴虐,被國人趕出都城,這就是歷史上的「國人暴動」。當時有個王室貴族名叫姬和,因封地被稱為共(河南輝縣)伯,他受人愛戴,便由他代理朝政,史稱「共和行政」,直至厲王的太子長大成人後,共伯歸還了政權,又回到封地,他的子孫因國命姓,稱共氏。古時「共」、「龔」同音通用,後來傳為龔姓。另有一說龔姓為上古共工氏為避仇而在共上加龍而成。

程:程姓出自風姓,發源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部。顓頊有兩個孫子重和黎,西周建立以後,重和黎的後代被封於程,並且建立了程國,後來程國被滅,其子孫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程姓。春秋時期,晉國有個貴族叫荀驩,他的采邑是程地,其後世子孫就以「程」作為了姓氏,於是有了程姓的另外一支。

嵇;嵇姓出自姒姓。大禹死後埋葬在會稽山,他的後代在會稽山上建立了宗廟。少康即位,封王子為會稽首領,稱會稽氏,後會稽氏一族人被遷往譙郡嵇山,於是就改姓嵇,此後,會稽氏的後裔就以「嵇」作為姓氏了。

邢:邢姓出自姬姓,發源於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西周時成王封周公旦的兒子於邢,並且建立了邢國,春秋時被衛國所滅,其後邢國國君的後代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就有了邢氏一族。還有一支邢姓出自韓姓。

滑:滑姓出自姬姓,西周時有一個滑國,國君與周朝王室是同族,最初建都於滑(今天河南境內),後又遷都於費,再後來被晉國所滅。亡國後,滑國的子孫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滑姓。

裴:裴姓出自贏姓。舜時東夷部落首領伯益的後代中,有一名叫飛廉的人,他的裔孫被封於邑(今天山西省的聞喜縣),其後人即以其作為姓氏。後來,去掉邑字,改加衣字,這樣就產生了裴姓。

陸:陸姓發源於今天的山東省平原縣一帶。古代部落首領顓頊的孫子吳回,在堯時任火神祝融。他有一個兒子叫終,被封於陸鄉,所以叫陸終。其後世子孫就以「陸」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就有了陸姓。陸姓的另外一支產生於戰國時期,當時齊宣王的小兒子田通受封於陸邑,他的後代便以陸為姓了。

榮:黃帝時,有一個叫榮援的人,黃帝封他為諸侯,並且建立了榮國,他曾經奉黃帝之命鑄鐘十二個,其後世子孫都以榮為姓。西周時期,周文王原大夫榮夷公先人的采邑是榮邑(今天河南省鞏縣),他因此而取榮姓,其後世子孫也隨之姓榮,這就形成了榮姓的另外一支。

翁:在夏朝初年,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他可以說是翁姓的始祖。另外一支翁姓則出自姬姓,西周時期,周昭王有一個庶子,他的采邑在翁山,其後世子孫就把先祖的采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荀:相傳在遠古時期,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個兒子有十二個姓,荀姓就是其中之一。荀姓還有一支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被封於郇(今山西省臨猗縣),並且建立郇國,史稱郇伯,後來他的子孫就把封地名作為自己的姓氏並改為荀字。另外,春秋時期晉國的隰叔被封於荀邑,為荀侯,其後世子孫也以封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是荀姓的又一個來源。

羊:西周有一個種官職叫羊人,擔任這個官職之人的後世子孫,就以此為姓氏,這樣就有了羊姓。另外一支羊姓出自祁姓,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盈的後裔,最初因為封地為羊舌,其後人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羊舌氏,後來又去掉「舌」字,而成為羊氏。

於:發源於今天的河南省。相傳黃帝時有一臣屬發明了用麻編織的鞋子——履,他名叫於則。於則因為結束了古人赤腳歷史的大功,被封於於,他的後世子孫便以封地之名作為姓氏,這樣就有了於姓。另外一支於姓出自熊姓,黃帝的一個孫子被封於商於(今天河南省淅川),他的後人就以祖上的封地作為姓氏。

惠:遠古時期的部落聯合首領顓頊有孫子叫吳回,吳回的兒子當中有一個叫陸終,陸終的二兒子叫惠連,他的後代子孫就以「惠」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惠姓。惠姓的另外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惠王姬閬的後裔,他們是以祖上是謚號作為姓氏的。

甄:甄本是制陶所用轉輪的名稱,古代製作陶器的人叫做甄工。相傳舜曾在黃河之濱指導東夷部落製作陶器,他的後代子孫有的以這種職業技術為姓,稱甄氏。上古部落首領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在夏朝時為卿仕,受封於甄,他的後裔也取姓為甄。

麴:麴本是釀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時成為掌管釀酒業的官名,世襲此職的人便以麴為姓。另外,漢代鞠譚的兒子因避難改姓麴,他的後世子孫亦稱麴氏。

家:源自於姬姓。周朝時,有個大夫叫家父,是周孝王的兒子,曾作《節南山》一詩諷刺幽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他的後世子孫以他名字中的「家」字為姓。春秋時,魯庄公的孫子名家駒,他的後代也稱家氏。

封:炎帝的後代有一人名鉅,曾是黃帝的老師。夏朝時,封鉅的後代於封父(今河南省封丘),為諸侯國,後來以地名為人名,封鉅的那個後代就被叫做封父。到了周代,封國滅亡,國人分為兩姓,一支為複姓封父,另一支便以單字封為姓。

芮:源於姬姓。周武王封姬良夫於芮,後為諸侯國,為伯爵,稱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曾作《桑柔》一詩諷諫周厲王不要搜刮民財。春秋時,芮國被晉國所滅,芮伯後裔以國名為姓,稱芮氏。

羿:為夏朝著名弓箭射手后羿的後代。后羿,原為東夷有窮氏部落首領,善於射箭。夏朝帝王太康貪戀田獵,不問朝政,被后羿逐殺。但后羿奪得王位後仍然以狩獵為樂,不理民事。神話傳說堯帝時十日並出,植物枯死,猛獸長蛇為害,后羿射去九日,射殺猛獸長蛇,為民除害。

儲:相傳上古時有儲國,儲國人的後代以儲為姓,稱儲氏。又有一說,春秋時有齊國大夫儲子,曾與孟子相交,他的子孫也以儲為姓。

靳:戰國時期,楚懷王有一侍臣名尚,深得懷王的夫人鄭袖的信賴,官至大夫,後又被封於靳江(今湖南寧鄉),也被稱作靳尚,靳尚的後代便以靳為姓。另外,十六國時匈奴族也有靳姓。

汲:源自於姬姓。春秋時期,衛宣公的公子居住的地方叫汲(今河南汲縣),他的後代以汲為姓;另外,齊宣公的子孫中有受封於汲的,他的後代以封邑為姓,也稱汲氏。

邴:《通志》載,邴也作丙。邴姓始於春秋時期,有兩個源頭。一支出於晉國,晉大夫豫的封邑在邴,他的子孫以邴為姓;另一支出於齊國,齊大夫邴的封地也叫邴(今山東省費縣東南),他的後代以封邑為姓,也稱邴氏,也有去邑成姓,稱丙氏。

糜:最早始於夏代,是以穀物名稱命名的姓氏。黍的一個變種稱為「糜子」,當時專門種植豆黍之類農作物的人,有的以「糜」為姓。另有一說來源於封邑名,楚國有大夫封於南郡糜亭,他的後世子孫以糜為姓。此外,楚國工尹糜之後也稱糜氏。

松:起源於秦朝。秦始皇率眾登泰山封禪,途中遇雨,正好山上有五棵大松樹,枝葉繁茂,圍起來像個大亭子。秦始皇便躲避在松樹下。後來這松樹被秦始皇封為「五大夫」,此松至今仍屹立於泰山山腰。後來居於泰山的人有的便以松為姓。

井:源自姜姓。周朝建立後,姜子牙被封於齊,他的後代有人在虞國為大夫,受封於井邑,因是伯爵,便被稱為井伯,他的子孫便以井為姓。後來晉國假途滅虞,井伯的後代井奚逃到了秦國,被秦穆公重用為大夫,封於百里,被稱做百里奚,他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百里為姓,有的仍用井姓。

段:春秋時,老子李聃的孫子李宗在晉國為官,封於段干,他的後代一支姓段,一支姓干。段姓另一源頭為春秋鄭武公的兒子叔段。因長子寤生出生時難產,因此母親討厭寤生,對叔段卻百般溺愛。寤生後來繼位稱為庄公,叔段企圖奪取君位,結果被庄公打敗,逃到了共國,被稱為共叔段,他的後裔形成了共、段兩姓,因此古稱「段共一家,干段同族」。

富:起源有二,黃帝、炎帝之後各一支,都出自春秋時期。周襄王時有姬姓大夫名富辰,直言敢諫,不避貴胄,為人稱道,他的後代有的以其名字為姓,稱富氏。另外,魯國有公族大夫富父終甥,為炎帝之後,後來富父氏一支簡化為單姓富氏。

巫:遠古之人信奉神靈,巫被看做神的代言人,掌握著祝禱、占卜、治病等技能,後代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職業,被稱做巫人、巫祝、巫臣等等。擔任此類職官的後人有的以巫字為姓。

烏:出自金天氏,相傳帝少昊以鳥名任命職官,其中就有烏鳥氏,掌管高山丘陵,其後人便以烏為姓。金天氏少昊為黃帝後代,所以烏姓也是黃帝的後裔。另外,北魏時代北烏石蘭氏改姓烏氏。

焦:起源有二。《廣韻》載,周武王滅商後,追封上古聖王的後裔,封神農氏的後人於焦,其子孫以焦為姓,今山東嘉祥縣南焦城村是其遺址。另據《通志》載,周朝初年有同姓諸侯國焦國,後來被晉國所滅,王族便以國名為姓,稱焦氏。

巴:相傳伏羲氏有個後裔叫後照,他來到四川東部的巴水上游,見此地山清水秀,便定居在這裡,他的子孫以巴水為姓,稱巴氏。過了幾代後,巴氏出了個英雄叫務相,他當上了巴水上游五個氏族的領袖,號稱廩君。在廩君的領導下,五個氏族和睦相處,逐漸興旺起來,建立了巴國。在戰國中期,巴國被秦國攻滅,巴人便以國名為姓,稱巴氏。

弓:一個來源為職官名。傳說黃帝之子揮負責製造弓箭,受封於張,後來主管製造弓箭的職官叫弓正,揮的後代一支姓弓,一支姓張。弓姓另一來源為祖輩名。春秋時魯宣公的弟弟後代名叔弓,曾任大夫,多次出使列國,他的後代中有以祖上名字為姓的,稱弓氏。

牧:相傳上古時期,黃帝為部落首領時一直想統一天下。他曾夢見一人能開千鈞之弓,驅趕上萬隻羊。於是便四處尋訪這樣的人,終於在大澤找到,便任命他為將,並給這個人取名為力牧(即有神力並能牧萬羊之意)。力牧助黃帝治理天下,立有大功,他的後代便以祖上名字為姓,一支姓力,一支姓牧。另外,春秋時衛國國君之後有放牧為生的,也稱牧氏。

隗:有兩個讀音,為二姓,其中kuí音出自商代。湯滅夏桀後,封其後人於隗,建大隗國,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隗氏。Wěi音原為周朝北部少數民族赤狄人的姓氏,春秋時晉國大舉進攻赤狄諸部落,赤狄人後裔漢化後沿用隗姓。

山: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烈山,他的兒子柱稱為烈山氏,柱的後代有以「山」為姓的。周朝掌管山林的官員叫山師,又稱山虞,有人世襲此職,子孫便稱為山氏。後魏時有少數民族複姓時難氏,進入中原後,改為山姓。

谷:源自於嬴姓。古帝顓頊的後代被虞舜賜為嬴氏,其後代非子被周王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市西南),他的後代以谷為姓。春秋時,諸侯伯綏受封於谷(今湖北谷城),後谷國為楚國所滅,谷郡後裔以國為姓,稱谷氏。另外,古代有姓,後去邑改為谷姓;北魏鮮卑複姓谷合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

車:春秋時,秦國大夫子車仲行輔佐秦穆公,因政績突出被稱為賢良,與子車奄息、針虎並稱「三良」,穆公死後,以「三良」殉葬,子車的後代大多改為車姓。漢武帝非常迷信,其晚年時,逼太子劉據自殺。天下人對此事甚為不平,大臣田千秋為太子辯明冤屈,武帝非常後悔,封田千秋為大鴻臚,並任命他為丞相。昭帝即位後,顧念田千秋年高德勛,特允他乘小車出入宮廷,號稱「車丞相」。他的子孫有的便以這引以為榮的事件為姓,改成車姓。

侯:春秋時,晉哀侯和緡侯均為晉武公所殺,哀侯和緡侯的子孫逃難他國後,便以祖上受封爵位為姓,稱侯氏。另有一說,上古黃帝時的史官倉頡本為侯岡氏,他的後代中有一支簡稱侯姓。

宓:源自於伏羲氏,伏羲古時作宓羲。宓與伏二字,古時同音通用,因此宓姓與伏姓同出一宗。孔子弟子宓子賤,也作伏子賤;漢代人伏生,也作宓生,他是子賤的後人。

蓬:源自姬姓,西周時封君主支庶子於蓬洲(今四川蓬安),其子孫以蓬為姓。另據《姓氏考略》和《太平圖話姓氏綜》記載,蓬姓為以草命姓。

全:古時稱錢幣為泉,西周時有泉府之官,負責管理貨幣交流和集市貿易。泉府官的後人以職官為姓,便有了泉姓,又因「全」、「泉」同音通用,於是也便有了全姓。另外,古代有全椒(安徽)、全州(廣西)、全山(福建),當地有人以居住地為姓,稱全氏。元代有位少數民族首領叫萬全,其子以父字為姓,改姓為全氏。

郗:周武王時的司寇叫蘇忿生,負責訴訟事宜,有清正之聲。蘇忿生的後代受封於郗(今河南沁陽),其後人便以封邑命姓為郗姓。

班:春秋時,楚國若敖的孫子出生後曾被母親棄於野外,吃虎乳長大。因虎有斑紋,其後代子孫以此事件命姓氏,為班姓。仰:仰姓一支出自舜帝時大臣仰延之後。仰延精通音樂,當時瑟為八弦,仰延將其改造為二十五弦。仰延的後世子孫以祖上名字為姓,便形成了仰姓。另一支源自於嬴姓,為秦惠王之子公子卬之後(卬,古仰字)。公子卬的後裔以祖字加「人」而成仰姓。

秋:秋姓為少昊氏之後。少昊是黃帝後代。春秋時,少昊後裔仲孫湫在魯國為大夫,他的裔孫有人名胡,世稱湫胡,在陳國為卿士。湫胡的支子以祖字去水為秋姓。另有一說秋姓一支以職官為姓,西周時有職官司寇,時稱為秋官,居此職人的後裔有的以秋字為姓。

仲:仲姓源出有四:古帝嚳時,有八個極善良的人,號稱「八元」,其中仲堪、仲熊的後人以祖上名字為姓,稱仲氏。商湯王左相仲虺的後代和春秋時宋庄公之子(字子仲)的後代,也以祖上名字為姓,稱仲氏。

伊:相傳堯出生在伊祁山,他的後代有的以伊為姓。商朝大臣伊尹曾居伊川,他的後代以地名為姓,稱伊氏。伊尹曾助商湯滅夏,在商初曾輔佐四代五王,他的兒子伊陟也是商王太戊的賢相。伊尹為後世公認的伊氏之祖。另外,後魏鮮卑族人中有伊婁氏,後分為二姓,一姓為伊,一姓為婁。

宮:周朝時有專門負責宮廷修繕和清潔事宜的官,名宮人,世襲此職的後人便以宮為姓。春秋時魯國孟僖子的兒子韜食邑於南宮,其後代以南宮為姓,後又化為南、宮二姓,孔子的弟子南宮适便為此支後裔。另外,周朝初年有封國名宮阝(今山西平陸東),後為晉國所滅,國君族人去邑成姓,稱宮氏。

寧:出自贏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的曾孫去世以後,謚號為「寧」,稱為寧公,他的後世子孫當中有的人就以先人的謚號作為姓氏,於是,就有了寧姓。另外,寧姓還有一支出自姬姓,發源於今天河南省的修武縣。周文王的兒子康叔被封於衛,並且建立了衛國,他的後人中有一個衛成公,衛成公的兒子又被封於寧邑,此後,他的後代子孫便以祖上的封地名作為了自己的姓氏。

仇:出自九吾氏。在夏朝時,有一個諸侯九吾氏,商朝時立國號為九,商朝末年,九侯被紂王所殺,其族人被迫外逃避禍,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的九姓旁加了「人」字而成為仇姓。此外,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仇牧,他為了替宋公報奪命之仇,親自帶兵討伐宋萬,結果經過一番生死拼殺,仇牧在宋萬的家門口被宋萬摔死。後來,仇牧的後代就以他的名字作了姓氏。

欒:出自姬姓,發源於河北欒城一帶。西周時期,周文王的兒子唐叔虞被封於晉,並且建立了晉國,後來有晉靖侯,其孫子名叫賓,又被封與於欒邑,世稱欒賓,他的後世子孫便以封地名作為姓氏。還有一支欒姓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後輩中有一位叫子欒,後來其支庶子孫就以他的字作為姓氏。

暴:最初形成於商朝,發源地在今天河南省境內。商朝時,有一位名叫辛的大臣,被封為公爵,封地是暴邑。他建立了諸侯國暴國,世稱暴辛公。到了春秋時期,暴國併入鄭國,暴辛公的後世子孫即以原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暴姓。

甘:最早產生於夏朝,發源地在今天河南省的洛陽市西南。那時在眾多的諸侯國當中有一個甘國,後來,甘國被其他諸侯國所滅,亡國後的甘國君主後裔,便以原封國名作為姓氏,於是就有了甘姓。商朝時,甘盤為相,甘盤的後世子孫則以祖上的名字作為姓氏,這樣就形成了甘姓的另外一支。此外,周惠王的弟弟被封於甘地,他的後代子孫以封地名作為姓氏。

鈄:出自姜姓。周朝時,姜太公為周武王打天下,後受封於齊,建立齊國。到了戰國時期,田和篡奪了齊國的君位,這在歷史上叫田氏代齊。原來齊國的君主康公被迫流落於海上,他與同行者的生活十分艱難,不僅要經常住在山洞裡,而且要依靠野菜充饑,甚至把酒器鈄當做飯鍋來烹煮食物,於是,其支庶子孫為了紀念先祖,就以酒器名「鈄」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鈄姓。

厲:出自姜姓。在周宣王時,姜子牙的後代姜無忌去世,謚號為厲,歷史上稱之為齊厲公,其後世的支庶子孫便以他的謚號作為姓氏,於是就有了厲姓。此外,西周時有一個諸侯國叫厲國(在今天湖北省隨縣),春秋時期改為隨國,原來厲國君主的後代們則以原國名作姓氏,形成了厲姓的另一支。

戎:出自姜姓。在西周時期,有一個戎國,它是齊國的附庸,後來戎國滅亡了,其公族便以國名作為了姓氏。此外,在西周時,有一名管理軍械的官員名叫戎右,他的後世子孫也都以「戎」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戎姓的另外一支。戎姓還有一支是出自少數民族,在商朝以後有一個戎族,他們居住在燕北地區,後來這族人當中有不少人把族名作為姓氏。

祖: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他的後人祖乙、祖辛、祖丁等都先後做了商王,其支庶子孫以「祖」作為姓氏。另外一支祖姓是奚仲的後代,祖己、祖伊都在商朝為相,其後世子孫也以祖作為姓氏。

武:發源於今天廣西省的水淳縣北部,在夏朝時那裡有一個武羅國,後來這個國家的子孫後代就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武姓還有一支出自姬姓,據傳說,周平王的少子出生時手掌心有一個篆體的「武」字形手紋,因而賜他姓武,其後人也就隨之姓武了。

符: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裔。「符」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和調遣軍隊的憑證。春秋時期,魯頃公的孫子在秦國擔任符璽令,專門掌管符信璽印,其後世子孫則以「符」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符姓。

劉:遠古堯帝的子孫中,有個叫劉累的,據說他能馴化龍和駕龍飛奔,他就是劉姓始祖。另外一支劉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後裔,西周時期,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今天河南省偃師西南),其支庶子孫以封邑名作為姓氏。

景: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大夫叫景差,屬於楚國公族中的一個大族,他的後世子孫便以景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景姓。還有一支景姓出自姜姓,是戰國時期齊國公族的後裔,齊國君主杵臼去世後,謚號為「景」,歷史上稱之為齊景公,他的支庶子孫就以其謚號作為了自己的姓氏。

詹:據傳說「五帝」之一的舜,曾經封黃帝後裔中得詹(受尊敬)的人為詹姓,這樣就有了詹姓。另外一支詹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在位時,封支庶子孫於詹,為侯爵,並且建立詹國,其後世子孫以封國名作為了自己的姓氏。還有一支詹姓是以官職作為姓氏的,古代稱管理占巫的官員為詹尹官,他們的後世子孫多以祖上官職中的「詹」作為姓氏。

束:戰國時期齊國有一疏姓部族,漢代的廣就是這一部族的後裔,廣的曾孫孟達為了避免西漢末年「王莽之亂」帶來的災難,從東海遷居陽平,並且去掉了姓的足字旁,改為束姓。

龍:相傳上古之時,舜做部落聯合首領,他的手下有一大臣名納,為龍氏,他的後世子孫都姓龍。另外一支龍姓,傳說黃帝有重孫名叫董父,他生性好養龍,因此被賜為豢龍氏,於是,他的後裔便把其祖上的職業和姓名作為了自己的姓氏。

葉:發源於今天河南省的葉縣。春秋時期,楚莊王有曾孫沈尹戌,生一子名叫沈諸梁,諸梁被封於葉,建立葉國,為公爵,世稱葉公,其後世子孫都以封國名作為了自己的姓氏。此外,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也有葉氏,他們則構成了葉姓的另外一支。

幸:起源據說與幸臣有關。古時候,有大臣得到君王的寵愛信任而成為幸臣,其後世子孫引以為榮,於是就以「幸」作為自己的姓氏。

司:部落首領神農氏的屬下當中,有專門負責占卜的大臣名司怪,他的後世子孫便以「司」作為姓氏。春秋時期,鄭國有大夫名叫司成,其後代以祖先的字作為了姓氏,於是形成了司氏的另外一支。還有一支司姓也形成於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後世子孫也把「司」作為自己的姓氏。

韶:部落首領舜的屬下有樂官,曾經創作了名曲《韶》,優美動聽。據記載,孔子在齊國聽了《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樂官的後世子孫以其祖上所作樂曲的曲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韶姓。此外,古代有韶州,居住在那裡的人們則以地名「韶」作為了自己的姓氏。

郜: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發源於今天山東省的成武。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被封於郜,並且建立了郜國,後來宋國把郜國給滅掉了,於是郜君的後世子孫就以原來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黎:發源於今天河南省的浚縣。當年顓頊的裔孫因為戰功受封於黎陽,建黎國,後來黎國滅亡,其後世子孫便以故國名作為姓氏。還有一支黎姓出自陶唐氏,是堯的後裔,商朝時,在今山西省黎城一帶有黎國,商朝末年被周武王所滅,西周建立後,曾分封商代遺民,堯的後代就被封於黎,為侯國,世稱黎侯,其後世子孫則以祖上的封國名作為姓氏。

薊:發源於今天的北京市西南,是黃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西周以後,曾經封黃帝的後裔於薊地,並且建立了薊國,薊國後來被燕國所滅,於是,原來薊國君主的族人,便以故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薊姓。

薄:相傳上古時,在今天山東省的曹縣東南有薄國,是炎帝後裔的封國。薄國君主的族人,便以封國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有了薄姓。此外,在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大夫被封於薄城(今天河南省的商丘),他的後世子孫以封地名作為姓氏。

印:源自於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字子印,子印的孫子名段,在鄭國為卿大夫,以其祖父的字中的「印」為姓,稱為印氏。

宿:周武王克商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伏羲氏的後裔被封在宿國(今山東東平),其後人以國名為姓,遂成宿姓。

白:上古炎帝時有大臣名白阜,曾協助炎帝治水、疏通江河,他的子孫以祖上名字中的「白」字為姓。白阜被尊為白姓始祖。此外,秦國名臣百里奚的後代白乙丙、秦文公的後代公子白、楚平王的後代白公勝,他們的子孫都以「白」為姓。

懷:相傳上古中原地區有個部落叫無懷氏,那裡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古代人理想中的社會。據說懷姓就是無懷氏的後人。另外,周武王封文王之子叔虞食邑於懷(今河南武陟),後又改封於晉,其後代有的以原封邑為姓,取為懷姓。

蒲:源出有二:禹建立夏後,追封先賢和先王的後代,因舜曾在蒲邑建都,便把舜的後代封於蒲(今山西永濟),舜的後代因此以地名為姓,成為蒲氏。另一支源於有扈氏,有扈氏為羌族的酋長,因家裡水池中生有蒲草,長五丈,形似竹子,人們以為吉祥之兆,都稱之為蒲家,故以蒲為姓。

邰:傳說少女姜嫄見田野上有一巨大的腳印,好奇地踏上去,因此懷孕生了個男孩。將他丟棄在小巷裡,牛羊小心地從他身邊繞過;將他丟棄在冰河上,成群的小鳥用羽毛為他保暖。姜嫄改變主意將孩子養大,為其取名為棄。棄長大後成了種莊稼的能手,帝堯任命他為大司農,封於邰(今陝西武功),其子孫以地名「邰」為姓。

從:從姓源自於姬姓。東周時期,周平王的小兒子精英被封於樅(今安徽桐城),建立樅國,為侯爵,世稱樅侯。樅侯的後代便以國名「樅」為姓。樅侯後代樅公在漢代為大將軍,他的後代有的去「木」改為「從」姓。

鄂:春秋時,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晉,奔至鄂,稱為鄂侯,他們的後代以鄂為姓;春秋時,春秋時楚王熊渠之子熊紅被封於鄂,其子孫以鄂為姓;還有一支為岳飛之後,岳飛曾被封為岳鄂王,他遇害後,兒子岳霆、岳震逃至江南,子孫後散居各地,其中黃梅的一支以祖輩封號為姓,改姓鄂。

索:索姓是湯王的後裔。商朝建立後,其王公貴族逐漸成為七支,形成七姓公族。周朝克商,為了削弱商族的舊勢力,把殷商遺民分封給幾個同姓諸侯國作為臣民,魯侯伯禽分得「殷民六族」,其中就有索氏,他們是索姓的先人。

咸:帝嚳為部落首領時,有個大臣叫咸邱黑,是咸姓的始祖。咸姓另源於巫者,商朝有賢臣名咸,因以卜祝巫事為職業,被稱為巫咸,他的後代以祖先名字為姓,稱為咸氏。另外,春秋時晉獻公的王妃驪姬發難,欲立奚齊為嗣,驅逐公子重耳和夷吾,導致晉國內亂,後廢其晉國公族,稱為咸氏。

籍:春秋時期,晉國貴族名伯黶,管理晉國典籍文獻,他的後代以職官為姓,形成典姓和籍姓兩支。另據《廣韻》記載,古時「籍」與「藉」二字相通,藉姓也稱籍姓。

賴:賴姓,是炎帝的後裔。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後代於賴(今湖北隨縣),建立賴國。春秋時,賴國被楚國所滅,原賴國君主後人被迫遷至鄢(今河南鄢陵),後人便以原國名為姓,稱賴氏。

卓:是春秋時楚國王族的後裔。楚威王有兒子名公子卓,他的後代以祖字為姓,稱卓氏。

藺:是春秋時晉國王族的後裔。晉穆公的公子建立韓國,為子爵,被稱為韓子,他的子孫以韓為姓。傳至韓厥(韓獻子)時,他的玄孫名康,在趙國為官,食邑於藺,其後裔便以食邑命姓,成為藺姓。

屠:遠古時,黃帝等部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大戰,擒殺九黎族首領蚩尤之後,將其族中人遣散各地,其中一部分被安置在鄒、屠(今山東境內)等地,他們的後裔以地名為姓,成為屠姓和鄒姓。又有一說,古人有以屠宰為業者,他們的後代以屠為姓。

蒙:一支是顓頊的後裔。夏朝建立後,封顓頊之後於蒙雙,有子孫以地名為姓,成為蒙姓和雙姓兩支。蒙姓另一支來自職官。周朝有專門主持祭祀蒙山的官吏,稱為東蒙主,其族人世居蒙山,便以山名為姓,成蒙姓和蒙山姓。


推薦閱讀:

周易正讀之十一:"坤"卦注釋 - 易經基礎 - 周易頻道 - 藏風得水
詩經·國風·邶風·北風(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1111.羊寶寶取名禁忌用字(帶注釋)
《箴言》注釋正文 第四章

TAG:百家姓 | 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