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道路上的頓悟
2013-08-19 12:06閱讀(870)評論(0)理論基礎偶爾翻開松田道雄先生的《育兒百科》,看到p680上的一節「感情脆弱的孩子」,真的有雪中送炭的感覺,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感到迷茫的地方,松田先生寫道:「有的孩子不管對什麼都敏感,稍有點事就哭,因此母親認為他是個懦弱的孩子。有的孩子就是聽童話故事,也能被裡面的內容感動得掉下淚來。在外面和大家玩也是稍被人家說了點不愛聽的話,就哭著跑回家。...「不僅是感情脆弱敏感,感覺上也過敏。「夜裡很不容易入睡。...「對待這種敏感的孩子,要特別注意。如果母親也是這種敏感類型的人的話,想起自己小時候就是這個樣子,就會很同情孩子。但是如果孩子像父親,而母親是一個性格非常粗獷類型的人,就不能體會孩子的心情。不能認為這樣的孩子是劣等生,不要說孩子懦弱、小心眼等,最好不要下結論。...「在人類中就有這種生性敏感脆弱的人,使世界美好起來的也正是這樣的人。父母要珍惜這類孩子所具有的善感的心靈,即使孩子長大後也要繼續加以保護。」我突然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是啊,雖然燦燦不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孩子,但還真的是一個比較愛哭的孩子,愛哭的原因有時候是因為弄不好什麼東西,就急的要把它弄爛,恨不得扔掉,即使是自己比較喜歡的東西,每每這個時候,我也替她著急,但是無計可施,其實我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什麼東西弄不好,我就氣的恨不得扔了它,舉個例子:給燦燦做上幼兒園的被子的被罩,燦爸買來了材料,趁他午休的時候,我想試試,可是弄了好久都弄不好,縫紉機好像是故意跟我做對似的,總是斷線,(其實我本來就不會蹬縫紉機)氣得我把布料一扔,狠狠地把燦爸弄醒,然後大聲地說:我要去超市裡訂購,幹嘛非得要自己做呢,真是太折磨人了。燦爸一聲不吭地,起床,裁剪,蹬縫紉機,最後做出來了,雖然不是像我媽媽做的那麼完美,但是也很不錯了,我一下子就沒氣了,還很愧疚。所以,我能夠理解燦燦當時的心情,可內心深處只是不願意讓孩子也這樣,或者說我太苛求燦了,想讓他像她爸爸那樣理智,可惜的是燦燦在這方面很像我。那麼僅僅是母親給與理解就好了嗎?怎樣理解呢?我看的書很多,知道要耐心,全心地給與愛和理解還有自由,但是每到燦燦發脾氣的時候,我也很著急,也會失去理智,不願理她,想讓她一個人呆著,自己哭去吧,可是只要我一離開她,她會哭的更厲害,我也會感到精疲力盡,有時候也批評她幾句。就在近幾天,我又在網上看到了小巫的《接納孩子》,其中有這樣的幾段話:兒童的思維具有片面性和單一性,對於幼兒來說,他們不能理解兩種感情可以並存,因此,當父母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認為父母不愛他們了。因為他們不能理解「我愛你,但是我不喜歡你剛才做的事情」這兩種感覺可以並存。我們必須反覆對他們強調這一點,在更正他們的錯誤行為的時候,採用平和、愛撫的態度,並且反覆告訴他們我們的確仍然愛著他們,千萬不能使用「你這麼著,我就不喜歡你了」這種威脅。這樣到了七八歲,兒童初步掌握守恆的概念,也初步感知情感守恆之後,我們對他們進行批評的時候,他們就不會驚恐地以為我們不愛他們了。這一點做得不好,會導致孩子在成年之後,仍然將任何人對自己行為的批評,誤解成對方不喜歡自己,甚至是要拋棄(開除)自己,因而表現得不能容忍不同意見,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錯誤或者失敗。在中國這種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社會裡,通常人們比較排斥強烈的情緒反應和表達,更趨向認同平和、中庸、不慍不火。每當體驗到激烈的情緒時,人們往往首先感到恐懼和羞恥。在這種傳統文化氛圍里,大家都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不能平靜地接納它們,更不能自由地宣洩它們。因此,當有了孩子時,對兒童那種未受壓抑、無拘無束、奔放自如的情緒表達,人們不免感到恐懼、驚慌,乃至羞恥。幾乎出於本能,父母們千方百計約束、壓制、否定、拒絕孩子的情緒。我覺的這些話就像是一個心理醫生那樣,找到了我的心理癥結,為什麼我會對孩子負面情緒的表達感到害怕,感到無助,感到無力。這些話猶如醍醐灌頂,使我猛然驚醒。記得看武志紅的博客,有一句話,大意是:如果父母由於從小的受教育經歷,不具備現代家庭教育所需要的愛的給與能力,這真的是難為他們了,這就正如肚子里沒有東西,卻非要倒出東西來一樣,很難。我感覺我就是那樣,小時候不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還記得被大人呵斥著說:別哭了,再哭...。然後我不哭了,大人的態度也就好了,所以我總是控制著自己的情緒,這就是為什麼別人看我總是覺得我一臉燦爛笑容,其實我心理很多時候也很惱火,也很不高興啊,但是表現出來總是很高興的樣子,當然了,總的來看,這並不是什麼壞事,至少大家看到我的笑容,感覺跟我在一起很放鬆吧,但是我有時候會因為心理的難受發泄不出來,而自己心理很壓抑啊。然而,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對自己情緒體驗得越多,孩子的心態發展越成熟。每一次強烈情緒的經歷,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如果我們允許兒童完整地體驗自己的情緒,接納並認可自己的感受,有助於他們認知事物、總結規律、提煉經驗,有助於他們今後遇到同類境況時做出理智的分析和恰當的反應,有助於他們獲得堅實的自信心。如果我們不允許孩子體驗或者表達情緒,並非意味著他們面對同樣狀況時就沒有情緒了;我們只是暫時地壓抑了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這些情緒是可憎的,甚至認為自己是可憎的。然而他缺乏控制情緒的能力和經驗,強行忍受著內心的煎熬,絕望地感到自己無能為力,從而產生自卑。孩子將來長大了,面對內心依然會產生的強烈情緒反應,會感到不知所措,也會感到羞愧難當;既不知道怎樣表達,也不知道怎樣處理。壓抑良久,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人們通常將理智和感情放到對立面,認為非此即彼。其實,任何理忄生思維都需要感情的參與。離開感情,我們就不能進行理智的思考,也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以及符合邏輯的決定。理智和感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兒童道德感的發展,除了需要認知領域的進步之外,也需要感情領域的參與。自我規範是生理、認知、感情三大領域的綜合成果。幫助我們的孩子開發良好的情商,我們要牢記幾個重點:——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所有的情緒都是合理的;——情緒依據個人秉忄生而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我們需要接受孩子天生而來的個忄生;——接納孩子的情緒,需要我們首先做到接納自己的情緒。還有就是在孩子發脾氣的大哭的時候不要離開孩子,要共情、陪伴。綜合松田先生的理解敏感的孩子,還有小巫女士的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心理感覺坦然了,也好像找到對待孩子負面情緒的方法了。理論聯繫實踐就在昨天晚上,燦燦讓我試了一下這個方法。我家的地墊又被燦燦從地下室拿了上來,她開始開動腦筋,用地墊搭成了一個小房子,一開始還好了,玩的開心極了。時間一長,地墊就有些變形了,小房子就歪了,燦燦看到歪歪扭扭的小房子,想把它弄好,尤其是想把它弄得完美,怎麼弄都不行,她開始大哭,邊哭邊嘟囔著發泄自己的憤怒:你看媽媽,你看啊,這裡怎麼都歪了啊,我怎麼弄也弄不好,這裡都露了,你看,這裡也掉下來了....!@#$%%」這個過程中,燦爸不時地說一句:地墊就不是搭房子的材料。試圖跟她解釋,讓她理智地對待這件事。她根本就不聽,就這樣她哭了足有半個小時,就這麼邊嘟囔邊哭,還不斷地埋怨媽媽,說:都是媽媽弄得。這一次我倉中有梁,心中不慌,我當時正在擦地,先是沒有理她,後來我坐在她旁邊看著她哭,她一開始還不讓我坐在地墊上,我就坐到了板凳上,我耐心地等著她發泄,期間偶爾站起來去別的房間轉一圈,不過很快就回來了,我想起來以前我總是在她哭的過程中提出來抱抱她,總是遭到她的拒絕,這也是用錯了方法吧,《完美教養》里有過這些事情的描述,也有方法的介紹,我當時沒有那麼明確的理解。這一次我不動聲色,只是靜靜地看著她哭,半個小時候,她沒勁了,說:媽媽抱抱。我抱住了她,心平氣和地而且是高興地說:來,媽媽抱抱這個大寶。絲毫沒有批評的意思,反而是很高心地跟她說話,她也高興了,後來發生的事情很和諧,完美,要求我講了兩遍《肚子里有個火車站》,吃了點東西,洗完澡後,自己拿了本書躺在床上蓋著被子看書了,好乖啊。我想這一次我是讓燦燦比較完整地發泄了自己的情緒,最重要的是我沒有失去理智,沒有批評她。我感覺這一次做的很好。
推薦閱讀:
※靜聽歲月,頓悟豁然
※劉明: 夫妻相處的愛及其頓悟
※乘一法師講《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輪》續5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從《六祖壇經》看頓悟與漸悟
※《禪定指要》86 | 附錄:《頓悟入道要門論》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