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論!]——第二十一天
思考題
1、明初詩文理論的基本內容。
(1)明初詩文理論以宋濂、劉基、高啟等為代表,他們同時也是詩文創作的代表。
(2)宋濂的詩文理論其實就是明初官方的理論,他建立了文道合一的文學觀,強調明道致用,宗經師古,注重實際,講究事功。
(3)劉基認為文學是情志的反映,而情志又受時代的制約;他重視古代的聖世雄偉之文,肯定怨刺之詩;在詩歌內容上,他主張反映時事,反映下層百姓的心聲;在詩歌的表現方法和藝術風格方面,反對溫柔敦厚的詩教,主張以詩諷誡。
(4)高啟在文學思想上重視詩歌的內容和體制、風格的多樣化。
2、簡述明代前後七子的文學觀。
(1)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提出「文必秦漢,文必盛唐」,嚴守古法,模擬形式,基本上是從復古到擬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張領會神情,臨景結構,不妨形跡,較為通脫。總體上說,前七子掀起的文學復古運動,對「台閣體」和「理氣詩」一類的詩歌,有一定的衝擊和批判作用,但由於其理論和創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擬,對文學的發展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2)後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他們在前七子的基礎上,變本加厲地宣揚復古、擬古的主張,給文學發展帶來了更消極的影響。
3、簡述「竟陵派」的主要理論。
(1)竟陵派的文學理論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明代文學理論向清代文學理論過渡的痕迹。
(2)該派的代表人物是鍾惺和譚元春,他們都是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故稱竟陵派。他們合作評點和編輯了《古唐詩歸》,在創作上喜歡用怪字,押險韻,追求「幽深孤峭」的風格,表現孤僻淡漠的情懷,是晚明消極心態的反映。
4、清初詩文理論的特點
(1)清初詩文與詩文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大家。
(2)他們強調文學與時代的關係,提出了比較明確的現實主義文學見解。
(3)他們對明代以來文學領域標榜門戶的陋習和摹擬剽竊的積弊進行了有力的針砭。有的對詩歌意境理論等藝術問題也作了深入的分析。
(4)清初另有一些文學家也有一些重要的理論觀點,如錢謙益等對擬古文學的批判,以及宗唐風氣和強調比興手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特色,文風也變得活潑自由起來。
5、翁方綱「肌理說」的主要內容
(1)翁方綱是從繼承並修正王士禎的「神韻說」與沈德潛的「格調說」的角度提出「肌理說」的。
(2)肌理說是一個以學問為本、通法於變,而一概求諸古人的詩學體系。儘管他對詩法的論述有不少合理因素,但其所謂「學」實際上就是「經術」,這正是當時乾嘉實證學風的文學反響。
(3)肌理說代表了多數樸學家的詩學觀點,因而形成了一派「學人之詩」。
6、簡述清初的散文理論
(1)清初散文以侯方域、魏禧、汪琬為三大家,其散文理論在明清之際起著重要的承傳作用。
(2)他們論文都宗唐宋八大家,侯方域即為這一風氣的先驅。
(3)魏禧重視文章的內容充實與獨創性,反對形式摹擬,主張積理與練識。
(4)汪琬特別重視才氣而又強調法度,崇尚古文藝術與維護唐宋古文雅正傳統的傾向,對稍後的桐城派文論很有影響。
7、簡述清代學者的文論觀點。
(1)清代不少學者如程廷祚、戴震、段玉裁、錢大昕、章學誠等,他們都提出過不少文學見解。
(2)崇尚漢學而反對桐城派的崇尚宋明理學;重視義理、考據而輕視辭章;力主表達詳盡而反對拘守法度和片面尚簡。
(3)他們對桐城派的批評,在某些方面矯正了其失誤,但其自身的文章往往文采不足。
(4)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綜合探討文學與史學,提出「義理」、「博學」、「文章」三者統一,充實了桐城派的內容;並重視文章的內部藝術規律;對當時的不良文風也作了有力的批評。
8、簡述陽湖派的主要理論。
(1)陽湖派出現於清代乾嘉時期,是桐城派的變種。其代表人物是陽湖(今江蘇常州)人惲敬和張惠言,故稱陽湖派。
(2)他們不滿於桐城派的貧瘠,追本求源,把向諸子百家學習作為起衰救弊的具體途徑,實際也是一種傳統古文自救的理論。
推薦閱讀:
※開戰第一天:中將旅長黃梅興,殉國;10個連長,7名殉國;傷亡一千餘人
※白髮有救了,每隔一天用它擦頭髮,不到一個月白髮變黑髮!太驚奇
※明天,全球極度危險的一天!一隻大黑天鵝即將飛出
※徐克往事:勞累了一天還連夜幫助電影新人剪片
※一天十二時辰,哪一個時辰出生的人,富貴雙全,如意一生!
TAG: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