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之道:儒家養生三秘法(圖)

儒家聖人孔子一句「仁者壽」,把人們帶入了聖賢境界。

什麼是仁者壽?諸葛長青認為,孔夫子的仁者壽,提醒人們行善積德,造福社會、關愛他人,如此自然會有長壽之道。

儒家學問,就像山泉水,看似平淡,實際上包含了深深天地之道。

就那樣生來說,如極愛養生,也是養生的行家。

諸葛長青把侯全福先生研究的儒家養生經驗分享給有緣者。

人們總是對佛道醫武等養生之法津津樂道,而對儒家養生之法卻很少道及,陌生的很。其實,儒家養生法最貼近生活,而且直指人心,與佛道醫武有同有異,有其獨特之處。今就儒家的修身養性方法作如下詮釋。  一、德潤身仁者壽

諸葛長青,行善積德、仁愛之心的人,心和天地融為一體,自然長壽。儒家主張做人要做君子聖賢,心懷仁義之道。  儒家養生首重修心養德,認為具備仁德之心的人一定會長壽。即所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

那麼,什麼是「仁」呢?

諸葛長青,有仁愛之心,就與天地融為一體,自然長壽。

孔子說「愛人」。就是說只有內心充滿愛人之心的人才會達到「仁」的境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

孟子也進一步證實道:「仁,人心也」(《孟子·萬章章句下》)。看來儒家的「仁」即人之本性,是愛心,是人心。只有真正具備了愛心和真心的人,才會具備「仁」的美德。

那麼,什麼又是「德」呢?

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樹,德即樹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財富只是樹的枝梢。「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釋「治國平天下章」》)。

根深才會葉茂,樹才會生長旺盛。品德高尚的人才會得到社會的讚許,世人的尊崇,才會獲得真正的財富,健康長壽。所以儒家認為「仁」為德本,德為人之本,這才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釋「治國平天下章」》)。有錢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樣裝飾豪華的房屋,住得舒舒服服,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空虛的,而往往又為錢財而憂慮。而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寬廣,性格開朗,做事光明正大從不做違心的事,自然心情愉悅,吃得下睡得著,所以身體自然就好。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釋「誠意章」》)。水有載物包容之德,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往往以水為鑒,經常勉勵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夠胸懷大志兼善天下。

山嶽巋然巍立氣勢雄偉,往往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鍾愛,只有大山那樣博大胸懷的人才能夠審時奪勢立於不敗之地。聰明的人經常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強了大腦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都喜歡過恬靜悠閑的生活,無欲無求從不做有違道德的事,也不讓世俗煩憂的事來束縛自己。所以聰明的人總會心情愉快舒暢,沒有煩惱。

凡是胸中充滿愛心的人,能為社會和大眾作出貢獻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會長壽。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那麼怎樣才能達到「仁者愛人」之心而又能長壽呢?孟子說:一個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養性加強道德修養,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確對待天命即自然發展規律,無論壽命長短都要有一顆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態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章句上》)。

孟子又說:一個人的禍福不是無端而來的,是由於自己的作為而來的。善者自會多福,惡者多有禍事。所以一個人的禍福無不是自己招來的。「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二、慎交友善養生

諸葛長青,結交朋友要慎重,好朋友就好像營養,使你越來越好。好朋友就像病毒,使你陷入絕境。結交有品德的人,心態好,自然長壽。  儒家不但重視自身修養,而且還提醒人們在交友和生活方面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因為這些方面的負作用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和身體健康。

對於交友方面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第十六》)。

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知識淵博見聞廣的人交朋友是有好處的。反之,與虛偽做作的人交朋友,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對於生活方面孔子也提出: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把能夠經常得到調節生活的樂趣作為快樂。心胸開闊,不妒嫉別人的成功,把讚揚別人的長處作為快樂。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為樂的賢良朋友作為快樂。這是有益的。把喜歡驕縱放肆,不顧社會公德,任性妄為的行為視為快樂的;把喜歡縱情遊盪,遊手好閒,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行為視為快樂的;把喜歡徹夜宴飲,姿情縱慾,花天酒地,喪失道德的行為視為快樂的。這些都是既損害於社會又損害於己身的行為。

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季氏第十六》)。孔子不但讚揚了一些有益社會,有益健康的優良作風。也痛斥了一些自私自利、虛偽狡詐的人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不良行為。警示人們那些該作,那些不該作。只有懂得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作為。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章句下》)。  儒家不但重修心也重修身,修心為養性,修身為立命,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發揮聰明才智,所以修身養性二者不可缺一。

因此,孔子認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時時警覺。

年輕的時候血氣尚未穩定,要警覺貪戀女色,要惜精保命愛護身體,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精力旺盛,要警覺爭強好勝,不要為一些小事就吵吵鬧鬧,甚至拳腳相向,於己於人都不好。

年老了血氣衰退,應警覺貪得無厭,要常懷平常心,不計得失,經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暢快,精神愉悅,這樣才能健康長壽。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第十六》)。

為什麼古代得道的人能夠健康長壽,是因為他們注重養生,因而長壽,能夠長久地享受人間快樂和美味。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他們能早樹立節慾長生的觀點,懂得愛護身體,愛惜精力,所以精力不會枯竭。人和大自然都是息息相通的,雖然萬物形態各有不同但它們都和人類是相互感應溝通的,是相互倚持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以,古代修身養性的人和治理天下的人都效法天地。「古人得道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知早嗇則精不竭……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呂氏春秋·情慾》)。  孔夫子不但注重精神修養和形體修養,而且對起居飲食也非常重視。他喜歡做工精細的食品,對菜肴要求刀工嚴格,肉絲要切得細而勻稱,一是要達到形、色、味俱佳。這樣能增加食慾,使人看得滿意吃得香。

他還認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與養生有關的地方,不但要對飲食提出高要求,而且對睡覺姿勢和衣著梳妝也要符合保健要求。

如睡覺時不要長時間仰面朝天躺著像死人一般,這樣對內臟運化活動和呼吸都有障礙,會造成不良後果。正確的姿勢應以側卧為宜而且以右側卧為佳。這樣不會使心臟受壓,呼吸也正常。再者在家中應全身心放鬆,給自己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這樣有利於健康。「寢不屍,居不容」(《論語·鄉黨第十》)。 三、人與天同心誠則靈

諸葛長青,人要經常親近自然,體會自然,和自然融為一體,於是你就會身心和諧,自然長壽了。這也是古代人為何總是偏愛自然,總是喜歡環境優雅的地方隱居。現代科學分析,森林多的地方,氧氣充足,會使人身心愉悅。森林氧吧是以森林、清泉、山石、溪澗、瀑布為基點,以高含量的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的森林空氣負氧離子和植物精氣等生態因子為特色,輔以各類簡約、樸素且與環境格調相一致的遊憩設施。有時間,你可以經常到森林中吸收充足氧氣。  

那麼怎樣才能進入養生的最佳要求和狀態呢?

首先需要有歡欣的情感即心情愉悅,心靜意寧。而這種情感產生於平和的心情,而平和的心情又產生於道,這個道就是大自然。所以我們要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它雖然是看不見聽不到的而又無法形容它的形態,可是它確實存在的。

如果能和這個「道」也就是大自然融為一體來修身養性的人,一定會免除災禍,終享天年,保全天性。

「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壽,全其天」(《呂氏春秋·大樂》)。要達到這個境界首先要有誠意,心誠才能心思端正,只有心思端正而後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除了端正內心和具備誠意外,還要認識明確,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經文章》)。所以只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去認真思考研究並親身體驗,才會明白其中之奧秘,才能達到「終其天年,保全天性」的效果。

參考資料:儒家如何養生,作者侯全福先生。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福生無量天尊。孔子。耶穌。穆罕默德。

十方三世諸佛菩薩。

三界十方一切神仙。

古今中外一切聖賢。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持之以恆、有求必應。

推薦閱讀:

三教合一:「拿來主義」,是想拿就能拿的嗎?
孔子「克己復禮為仁」與朱熹「存天理滅人慾」差別在哪裡?
最好的社會入門教材:《大學》新讀
中國是儒家治國還是法家好,抑或黃老?
儒家仁愛的五個層次和四大關係

TAG:健康 | 養生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