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方遠古文化

  因記者閱讀過《紅山文化與遼河文明》一書,當見到此書主編、赤峰學院院長、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席永傑教授時,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走進他的工作室時,記者突然有了採訪他的動機——這裡散發著遠古文化的氣息:靠西牆壁的文物架上和東側長條案上,分別擺放數件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和紅山文化陶器和石器,工作台上放置正修復的殘破陶罐及陶片。因為,這些文物一定會引出故事。

  
席永傑教授(左)向吉林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孫樹林介紹採集的文物

  研究從採集遠古遺物開始

  赤峰學院的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的赤峰高等師範專科學校,2003年4月晉陞為本科院校。研究紅山諸文化被列為學院重點項目。

  2003年10月15日,赤峰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簽署協議,共同建立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從此,席永傑教授對於紅山文化研究傾注了大量的精力。

  赤峰地區史前文化遺址分布密集,有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富河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等重要遺址。其中,小河西文化年代距今8500年之遠;興隆窪文化年代距今約為8200年至7200年;趙寶溝文化年代距今約為7000年至6400年;紅山文化年代距今約為6500年至5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赤峰市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巴林右旗博物館、敖漢旗博物館、克什克騰旗博物館等館藏豐富的文物。席永傑教授多次到各遺址考察,採集遠古遺物,參觀各館藏文物,和有關專家學者交流,然後深入探索研究。

趙寶溝文化石耜

  在工作室,席永傑教授拿出兩個小玻璃瓶,給記者看瓶內分別裝著的已炭化的谷穗和黍穗。他說,這是在夏家店遺址中出土的人工栽培的谷穗和黍穗,鑒定年代距今約4000年。而且,早在興隆窪文化時期,該地區就已有人工栽培的穀物,是目前發現的世界最早的穀類,證明西遼河上游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耕作生產區。席永傑教授又指點一大一小兩件石耜(過去稱為石犁)向記者介紹:這是趙寶溝文化石耜,大小不同,是用於不同農作物耕作的,說明當時農作物品種多,生產多樣化。席永傑教授又給記者看一件從夏家店下層遺址採集的石鞋楦——約距今4000年至3500年的製鞋用模型。他介紹,這種石鞋楦發現較多,說明當時家家都有。

  年代距今約4000年的黍穗

年代距今約4000年的谷穗

  「中華先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在方方面面都有很先進的理念。」席永傑教授感慨地說。

  席永傑教授介紹採集的文物

  探索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

  赤峰地區史前文化博大精神,內涵豐富,從何處著手研究呢?席永傑教授獨研溪徑,從公益和科技水平發展上來研究其社會形態等諸多文化現象。

  精美的紅山文化玉器群,每件作品無不透閃著古代人類非凡的智慧。其中,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中華先民最早琢制的玉蠶——紅山文化玉蠶雕刻精美,有縱橫鑽孔。這是如何琢制的呢?

  席永傑教授介紹,對於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的研究,多年來是一個熱門話題,但是一直是從理論到書本,有些還處在臆測階段。玉器線切割技術,香港中文大學鄧聰教授曾做過實驗,但沒有發表正式的實驗報告;玉器鑽孔技術,還沒有見到過正式報告。席永傑教授認為,有必要對玉器線切割技術和鑽孔技術進行實驗,以探討紅山文化玉器製作的工藝水平。

  2008年5月11日上午,席永傑教授和有關研究人員做了玉器線切割技術和鑽孔技術實驗。實驗證明線切割技術是項成熟的玉器工藝製作技術,通過砂繩解玉,切割玦口,其玦口切面呈現的是弧線波浪狀,而用現代金屬工具加工的玉器,切面則不見波浪狀態。砂繩線切割技術所做玉器玦口與古人製作玉器玦口形態完全吻合。

  在做玉器鑽孔技術實驗時,是將玉料固定在操作台上,將摻水的「解玉砂」放到已確定的鑽孔點,手動鑽的鑽頭放到鑽孔點處的「解玉砂」上,接著操作手動鑽開始鑽孔。鑽孔175分時孔壁螺旋紋十分明顯,孔深為20毫米,與紅山文化玉器鑽孔形態吻合。

  實驗成功後,席永傑教授與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秘書長、赤峰學院歷史系副主任張國強教授共同完成了《紅山文化玉器線切割、鑽孔技術實驗報告》,在《北方文物》2009年1期刊發。

  揭開8000年前骨笛的謎底

  興隆窪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之一,是紅山文化的重要源頭。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現一枚有五個孔的禽類骨骼(長18厘米),起初並沒引起人們的注意,大部分人認為它是打獵用「骨哨」,一直存放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料庫。

  2008年8月,席永傑教授提出,這支五孔的「骨哨」可能是骨笛,應當拿回來研究。經過申請,今年將骨笛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借回來。骨笛取回後,席永傑教授委託有關專家通過技術手段對骨笛進行了復原修補。經鑒定,這支骨笛是由東北地區一種常見的禽類動物「貓頭鷹」的骨骼製成。席永傑教授請赤峰市竹笛研究會會長楊國慶演奏——8000年前的骨笛奏出悠揚的《草原牧歌》。楊國慶得出結論:骨笛有7個音級,與現在的7聲調式輕音樂音節的結構是一樣的。

  席永傑教授認為,製作管樂,需要有相當深的樂理知識和製作技術。這支骨笛的成功演奏,表明早在約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掌握了樂理知識和樂器的製作技術。對這支骨笛的研究,也使我們重新審視古代人類科技發展水平和古代人類的社會形態和物質生活、精神生活。

  今年4月13日上午,赤峰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稱:這一研究成果表明,8000年前的中華先民就掌握了製作樂器技術,從而把中國的樂器史提前了3000年。到場的考古學、歷史學專家們和媒體記者報以熱烈的掌聲。有人感嘆:太不可思議!今年6月,央視10套《人與社會》欄目專題介紹了席永傑教授揭開8000年前骨笛謎底的經歷。

  
席永傑教授採集的部分遠古石器
  對北方文化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從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編寫的《席永傑教授2004年至2009年科研成果目錄》上,可見席永傑教授的對北方遠古文化的研究成果非常顯著。

  席永傑教授承擔的「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青銅文化、游牧文化研究」項目,於2008年12月通過了專家組評審,獲優秀獎。同時,席永傑教授的課題成果——他主編的《紅山文化與遼河文明》、《西遼河流域早期青銅文明》、《古代西遼河流域的游牧文化》三部專著得到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專項出版經費支持,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紅山文化與遼河文明》一書對西遼河流域史前時代聚落形態、經濟模式、宗教信仰、文明信息的傳承,紅山文化的源流、性質、分期,紅山文化與中原仰韶文化的關係及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進行了深入探討。

  《西遼河流域早期青銅文明》一書結合近年來新的考古學資料、環境資料,對西遼河流域全新世早期環境變遷、夏家店下層文化性質、經濟模式、手工業技術、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中原地區考古學文化的關係及夏家店下層文化與北方文明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古代西遼河流域的游牧文化》一書在深入研究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至早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基礎上,利用廣博的歷史文獻資料,在赤峰學院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近年來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與解剖了西遼河流域游牧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本源,探究古代西遼河流域原始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間的具體聯繫和區別,並對古代西遼河流域這個獨特游牧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特點的形成進行了深入思考。

  此外,席永傑教授還擔任了《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內蒙古遼吉黑卷第一副主編、《紅山文化研究》主編、《紅山文化研究專輯》2008年第一輯主編;參與國家科技部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紅山文化玉器工藝研究》,主持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紅山諸文化時期的社會形態研究》等。席永傑教授撰寫的論文《紅山文化研究回顧與展望》、《紅山文化玉器造型的審美情韻》、《從考古材料看西遼河流域古代科技發展水平》、《紅山文化玉器造型藝術分析》等10餘篇論文在《紅山文化研究》等專集和《北方文物》等雜誌公開發表。

  席永傑教授介紹,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研究成果引起國內外關注,提高了赤峰學院的聲譽。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與赤峰學院建立了廣泛的聯繫。


推薦閱讀:

暖氣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南方女友VS北方女友?如此生動形象讓人難以抉擇
東漢雲台二十八將,上應28星宿,北方玄武之七位大將你知道嗎?
北方的雪飄過我心海
金鎖玉關風水八方斷語之論西北方乾卦

TAG:文化 | 北方 | 古文化 | 古文 | 遠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