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從玉器看崧澤文化



崧澤文化距今約5800-4900年,屬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階段。

在崧澤發現的兩口 6000 多年前的馬家家族文化水井,均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豐富,遺有獸骨,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井。工藝也較先進,其形制沿用至今。

不少墓地陪葬品質精量大,豐富多彩,這都表示 6000 年前的崧澤人生產、生活、文化發展已達到一定階段。

從上述 20 世紀 50 年代末至 2006 年,經過上海考古工作者近 50 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上海已建立了人類活動之初至商代末期完整的考古年代序列: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為深化上海考古課題奠定了堅實的年代學基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其中有三個考古學文化是以上海地名命名的。

崧澤文化早期玉器基本延續了馬家浜文化晚期玉器的風格,所見器型仍較單調,以玦、璜為主,但玉鉞等突破裝飾品範疇的新器形也偶有所見。玉玦中豎直的管狀玦已消失,扁平的環狀玦除規整的圓形外,還出現了方形、勾形等變體。崧澤文化晚期玉器的出土數量大增,器型除沿續早期的璜、鉞、管外,還出現了環、鐲、小璧、墜飾、球冠形隧孔珠等新種類,早期流行的玦此時出土數量驟減,淡出視野。

從目前考古發現情況,可以確認崧澤文化時期尚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當時婦女在氏族社會中處於受尊重的地位。不僅在發掘的婦女墓葬中,陪葬品比較豐富,而且在口中還含有玉琀,在頸項間佩戴玉璜,在手腕上戴有玉鐲等。

崧澤文化玉玦

玉玦是古玉器名,「佩如環而有缺」謂為之玦。根據考古發現,玦飾很可能是起源於東亞的北部,我國發現最早的玉玦出土於距今 8000 多年前的興隆窪文化,其後玦在大陸由北而南徐徐擴散,又由大陸西而東向沿海的島嶼流傳。

崧澤文化玉琀

雞心形玉琀 墨綠色,扁平,一端橢圓,另一端尖凸,呈雞心形,中有一園孔,系單面鑽成,器表琢磨光滑。「琀,送死口中玉也。」使用口琀的寓意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質琀色美的特性來保護屍體不腐化,1976 年青浦崧澤遺址 92 號墓出土,長 4.2 厘米。

崧澤文化玉環

玉環 透閃石一陽起石制,淡綠色有明顯的白色沁,截面呈園角方形,由於開片的原因,厚薄略有差異。外緣稜角較明顯,內緣較圓潤,通體磨光,出土時佩戴於墓主右手手腕,墓主經測定為女性。《爾雅·釋器》:「肉(器體)信好(穿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但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器體與孔徑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而今習慣上將寬邊小孔的園狀器統稱璧,窄邊大口徑的稱為環。

玉項飾,崧澤文化,寬8厘米,江蘇省吳縣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玉璜,崧澤文化,寬9厘米,吳縣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璜是崧澤文化晚期出土數量最多的大體量玉器,並且由早期的窄條形,經由「橋形」,而發展成為璜體較寬的半璧形。窄條形璜呈半環形,橫截面多規整近圓形;橋形璜器體扁薄,兩端寬中間窄,宛似拱橋;半璧形璜的形體尚不規整,左右多不均衡對稱,背面常遺留未打磨乾淨的線鋸切割痕迹。

玉璜,崧澤文化,長7厘米,上海市青浦縣出土,上海市博物館藏

崧澤文化玉璜

玉璧,崧澤文化,徑4厘米,上海市青浦縣出土,上海市博物館藏

玉環,崧澤文化,徑5厘米,江蘇省草鞋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館藏

在器型發生較大變化的同時,崧澤文化玉器選用的質材也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太湖流域對閃石玉(「真玉」)的認識和利用,大致濫觴於崧澤早期,到了崧澤晚期,這種具交織纖維結構的新玉料,開始全面取代傳統的玉髓等美石類「假玉」,並成為玉器取料的寵兒,從而奠定了其後良渚文化玉器的選材標準。


推薦閱讀:

[轉載]曾侯乙墓出土玉器之一
本命年那些賣的玉是真的嗎?
慈溪摯愛的寶貝
遼金元玉器:春水秋山玉賞析
華夏遺珍_玉器15_白玉螭龍紋帶扣

TAG:文化 | 知識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