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歷史畫面是有船的

什麼歷史畫面是有船的清涼snowy3級分類:歷史話題被瀏覽137次2017.11.26

檢舉

孤獨尤里來自團隊:快樂助人

樂幫達人採納率:55%49級2017.11.26

鄭和下西洋——這個歷史事件與船就是緊密相聯的!海上的絲綢之路!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此前在青島舉行有關紀念性論壇上,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認為,紀念鄭和、研究鄭和,是全球華人的榮耀,也是世界海洋文明的驕傲。

鄭和下西洋迎來600周年

鄭和,姓馬,小名三保,1371年出生於雲南昆陽(今普寧縣)寶山鄉和代村;11歲時,父親去世,他被擄入明營,遭閹割,成宦官侍衛;19歲時,被燕王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28歲時,明建文帝朱允文即位,派軍攻打燕軍,他隨朱棣作戰;31歲時,隨燕王朱棣大敗建文軍,攻陷南京;32歲時,朱棣在南京稱帝,為明成祖,年號永樂;33歲時,因戰功顯赫榮獲成祖賜姓「鄭」的殊榮,從此由馬和改名為鄭和,並擢拔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7月11日,年僅34歲的鄭和奉成祖命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在此後的28年間,鄭和七下西洋。1424年,明成祖朱棣駕崩。次年,明仁宗朱高熾即位,視下西洋為弊政,廢止遠航活動,任命鄭和為南京守備。1431年,受朱宣宗之命,鄭和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時年62歲的鄭和在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鄭和遠航七次,每次航行約兩年,總計航程逾30萬公里,訪問40餘國,到達印度洋周邊地區及非洲東海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兩岸學者:鄭和是「世界海洋第一人」

在近日舉行的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暨海洋觀論壇上,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了明代航海家鄭和的航海壯舉,認為他們當之無愧的「世界海洋第一人」。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此間說,鄭和不但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航海家,而且是「世界海洋第一人」。首先,鄭和下西洋時隔87年後,才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93年後,達伽瑪才發現新航路;116年後,麥哲倫的船隊才離港出航。其次,鄭和七下西洋從1405年至1433年,長達28年。第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每次都多達百餘艘,隨行人員多達2.8萬人。而據資料記載,哥倫布遠航船隊只有3艘船,隨船人數90人;達伽瑪船隊有船4艘,隨船160多人;麥哲倫遠航船5艘,隨行人員不足300人。

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在世界歷史上是空前的。正如英國李約瑟教授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所描述:當世界變革的序幕尚未揭開之前,即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在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面,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一幅中國人在海上遠航的圖景,這一光輝燦爛的景象,就是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緣何成為「被遺忘的航程」

國際著名海洋學家、台灣成功大學教授吳京近日在有關鄭和研討 會上說 ,600年來,鄭和遠航的事迹雖曾經被探討,西方國家亦有論著發表,但相對於航海家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等人事迹的廣為流傳,鄭和更偉大的七次遠航卻似乎在世界上成為「被遺忘的航程」。

中國海洋石油報社原總編輯王佩雲認為,當年的鄭和下西洋,僅僅是執政者少數人朦朧的意念和行動,並非國家和民族的真正覺醒。在整個航海過程中,還不斷招致來自朝廷上下的反對,甚至被視為弊政。在鄭和去世以後,中國的航隊便退出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最終蜷縮於長城腳下閉關自守,直至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國門。聲勢浩大的鄭和下西洋,成為空前絕後的曇花一現。中國從此被世界前進的腳步遠遠拋在後面,這個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特約研究員劉達材說,西方國家的世界地理大發現和全球在航海探險,僅承認狄亞士、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的航海探險,只承認歐洲人逐一揭開了地球的面紗,改變了世界秩序,而完全排除中國「海上絲路」的成就和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而另一方面,中國人海洋意識淡薄,對祖先的海洋成就缺乏正確認識而不自知。正是由於鄭和下西洋被朝廷視為弊政,致使鄭和七航檔案紀錄均被焚毀,給以後的考證增加了難度。後來,明朝甚至實施嚴厲的「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中國以前的歷史上,鄭和從未像哥倫布一樣受到世人應有的尊敬,這是不爭的事實。

鄭和是「海上絲路」的擴張者

台灣成功大學教授吳京認為,鄭和是「海上絲路」的擴張者,他展示了真正國際關係中「維護和平、共享繁榮」之王道精神,也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經貿交通產生了深遠影響。

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特約研究員劉達材說,中國歷史記載,早在西漢年間就已在開闢「海上絲路」,由中國沿海港口出口絲綢、瓷器、茶葉等產品,經過東南亞、印度進入印度洋,遠到阿拉伯地區和非洲,至少有兩千年的歷史。唐、宋、元年代,海上交通頻繁,海上貿易鼎盛,鄭和七下西洋使之達到頂峰。鄭和航海圖,是「海上絲路」千百年來航海經驗與技術積累的成果,是踏著中國先民冒著風險、揮汗灑血得來的。

台灣成功大學教授吳京認為,鄭和七次遠航,造訪40餘國,但並未使鄰國感受威脅,純系友好邦交的「和平之旅」。這一觀點得到了兩岸學者的一致贊同。中國大陸學者王佩雲說,鄭和將中國的一些農桑和百工技術帶到海外,造福所到國家。其所到之處,很多地方都將其奉為能夠給當地人民帶來福祉的神明,為其塑像和建造廟宇,至今香火不絕。台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王桂嚴也認為,鄭和下西洋,固然是以強大的海軍為其拓展、維護海權的主要工具,但就貿易而言,鄭和艦隊並非是搜刮、榨取、掠奪所到之處人們的財富和資源,佔據土地而為殖民地。

此回答由管理員好東西不分享 推薦為最佳回答。 補充回答00

  • x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分享

    推薦閱讀:

    2018居然號稱「襪子年」?眾星齊齊露襪出鏡,這畫面可是相當美觀
    你只知道黃蠟石以質地細膩著稱,可曾見識它的美艷畫面。
    新一代CP出世 畫面太甜我不敢看
    雖然畫面血腥,但它卻能讓萬千網友,齊刷5星…
    《財經》記者王曉璐受調查畫面曝光(圖)

    TAG:歷史 | 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