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腰及定勢的練習
說起練腰,拳友們可能都有這樣那樣的體會和感受。我在練腰過程中,受師傅李和生的啟發,用腰生活。這句話聽起來有些新鮮感。其實,我們練太極拳的人大多是有些年紀的,自然生活了幾十年,習慣於用手腳行動和生活。用腰生活,有助於練腰,有益於促進腰關節放鬆。如何用腰生活呢?關鍵一點就是時時處處用腰帶動四肢百骸。首先用腰走路。用腰走路即用學會集中精力用腰指揮和帶動大腿行走。走路時,想著用腰。說白點,就想拳用左腎帶動左腿,右腎帶動右腿。如此想著腰來走路,人會覺的非常的輕盈,走起路來也會有一種飄然的感覺,非常的輕鬆。其次用腰動手。主要是用腰指揮帶動雙手生活。無論雙手如何動作,都要用腰來操作。如:手的上舉或下擺,要想著用腰(腎)推動或拉動雙手的肘部上舉或下擺;雙手端捧東西時,也是想著用腰(腎)來端捧。其它動作也如此。想著用腰動手時,自己會感覺雙手沒有前臂似的,雙手非常輕鬆,只有上臂在活動。再次用腰起卧。生活中難免經常前腑後仰、下蹲起立、左轉右扭的。這些動作,太極人也是用腰來完成的。與前面所述一樣,欲做這些動作時,只要多想想腰,想想是腰在前腑後仰、下蹲起立、左轉右扭,身體自然就會完成這些動作。也許拳友們聽起來有些彆扭,做起來也有些不適應,甚至會認為我胡說八道、誇其談呢。呵呵。交流嘛,無話不說,起碼我是這樣練過來,我也有過疑惑,也曾差點放棄,還好挺過了枯燥期,才找到太極內功的路子,看到太極內功的門。
學習太極拳多年,年少時師父力教,但悟力差,以致無所成。師父歿,己在反覆習練,對太極有新認識。聽友人常言「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再觀拳譜「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由此,太極何不理解為找到支點後,則能四兩撥千斤?吾曾漫無目的畫圈,毫無追求比劃,一無所得,偶覺腰胯分離,上下離分,噢,莫非支點找到乎?反觀支點,手臂引對方落空是膀為支點還是腰胯支點,如言上下相隨則為腰胯支點;軀幹卸力同為腰胯支點,無過乎胯分左右已。腰胯分離,即為胯關節和腰部脊柱旋轉靈活;上下分離,即為上身軀幹輕鬆落在雙胯上,雙腿輕靈,蹲馬需找最省力結構,並能隨意轉換。「 立如平準,活如車輪」言身軀正直,腰胯活如輪,需尾閭有上翻之意。如撅臀哈腰皆為不可取之形體。「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頂貫,滿身輕利頂頭懸」。蓋緣由在此爾。
李大師經常強調練拳先練腰,要把腰練松、練活,也就是把腰子(腎)練的「動」起來,能前後、左右、上下的轉動。通過近半年的刻苦練習,我慢慢地找到些感覺,腰(指命門穴附近部位)被我練疼了、練熱了、練出汗了。我的腰越練越松、越練越活,也從中體會幾多樂趣。一、為什麼要練撤腰。太極拳以化為發、為進。練習太極推手的拳友都知道,接手伊始幾乎都是先化,化其實就是先走腰、撤腰的意思。其目的就是讓對方摸不到自己的勁端,找不到自己的勁源,這是太極內功推手的首要原則之一。再者,練習撤腰有助於防範後仰摔倒帶來的不利。通常情況下,人在受到外力作用時,不是頂抗,就是後仰。若先撤腰,就會降低人體重心,使人的身軀整體前腑弓形後撤,以防重心失衡、後仰跌倒的危險。二、怎麼練撤腰。練習撤腰可以單練,也可兩人助練。單練時可前後腳分開站立,重心居中,兩手向前平伸。雙練即一方雙手平伸,另一方雙手拉住對方的雙手。撤腰時,意想對方外力作用於己兩手或身體,自己為避開勁源被對方摸到,驅使身體重心慢慢轉移到後腳致腳掌著力踏實,但力點不能過於腳掌後跟。隨著對方外力作用的推進,慢慢弓腰,意想命門即兩腎所在位置向後方遠撤,含胸垂肘,極度弓腰,後移身體重心。此時,前腳自然輕浮,腳跟緩慢離地浮起,隨即腳尖也懸浮離地,隨重心後移向後方撤步。依此反覆練習,兩腳交替撤換。三、撤腰的程度。練習撤腰應練到什麼程度才算靈活、放鬆。我的體會是,腰要練到能覺察羽毛和蚊蠅的份量,即拳論所說的「一羽不能加,蚊蠅不能落」的地步,即風吹草動,腰就會像兔子一樣跑的最先、最快。練到松靈的程度,腰神經最為敏感、最為靈活,撤腰也就成了人體自身的本能反應,也可以說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如此,對方無論如何突然襲擊、使多大的氣力,都將無濟於事,都將如墜深淵。四、練習撤腰應注意的問題。練習撤腰重在練腰,不是練腳。每一步的後撤,都是腰先動。腰不動,腿不動,腳不撤。腰動到極限才開始動腳,也就是說,腰是主動的,腿腳是被動的。腰是先動的,腿腳是後動的,腿腳是由腰帶動的。再者,撤腰時的含胸、弓腰,不是哈腰,不能低頭。撤腰時,仍應保持立身中正,此立身中正,是意念上的立身中正,頭頂的百會穴與尾閭穴要保持相對應的直立關係。只有這樣,撤腰時才不會破壞自己的中心線,才能始終保持自己中心和重心的穩定。
如何將生活中的腰練成太極腰呢?太極腰又有何要求呢?我所經歷過的練腰過程:老老實實的先練撤腰,再老老實實的練松腰功。松腰很關鍵的一點是要松胯。說實在的,我的感覺松胯比松腰還要難,胯松不了,腰就無從鬆起,腰是立於胯中間,胯不松,腰難動也。松胯要注意用意念去松,用意念想著胯關節鬆開,往兩腳方向松,松到腳掌,松到湧泉入地,感覺胯與腳是一個整體,胯就好像生在腳掌上似的,腰杆子就像直接插到腳底,紮根於大地。腳的陰陽變化就能直接驅動腰的轉動,腰的轉動不會因胯關節而造成任何消耗。這需要一個相當的訓練過程,要練、悟結合,不斷揣摩。太極腰的松,我感覺的體表特徵為:腰椎輕鬆、靈活,有膨脹感、熱氣感、涌動感,脊椎內尤如有一股無形的力大無比的源流,能隨著意念的變化而上下左右的涌動,不斷衝擊著體表,甚至時而無限拉長,時而無限縮短,作用於四肢百胲。腰功訓練之初,要注意步伐小些,盡量與肩同寬,架勢要高些,支撐腳微曲即可,記住所有動作皆由腰帶動,腰不動,手足不自動,腰帶多少,手足動多少,不可過份強調高度、角度、力度,不要求姿勢好看與否,有時到放鬆狀態,姿勢會像老人家一樣腰弓背駝的。這一切,皆屬自然,任其自然才符合拳理。前期練習可能毫無感覺,不可放棄。隨後因人而異產生各種各樣的體表感覺,有的可能有局部熱感,甚至灼熱感,有的可能會手掌脹麻感,有的還會出現像螞蟻啃骨頭或爬行的感覺,有的也會出現局部疼痛感,等等這些,都屬正常現象。我當時請教過氣功師傅,他稱這是人體經絡循環的自然現象,等到這些現象逐漸消失了,經絡也就打通了,氣脈循環也就順暢了,至此,腰功也就開始見成效了。日久必越練越精,越練越松。
太極拳的腰如何修鍊,一直以來是太極拳愛好者關注的話題。我在修鍊太極腰的過程中略總結點滴體會。一是用物理運動促進腰的運動。物理運動,我的理解是用主動的方式強調腰的運動,使被動的腰逐步放鬆,直到靈活。我在練習腰的過程中,通常採用李和生師傅教導的拱腰法,也就是找把老式木質靠背椅,人端座椅子,臀部和腰部盡量往靠背靠邊,使腰強直性垂直,再全身放鬆,有意用腰力使腰部,即命門穴部位往靠背椅下方空檔後拱,能拱多少就拱多少,久而久之,腰就能像彈簧似的,張弓自如。靠椅子拱要注意的問題:拱腰時不要哈腰,不要低頭。前期練習可能因人出現腰部疼痛現象,這是正常現象,隨著練習時間會逐漸好轉的。二是用拳架運動方式促進腰的運動。拳架運動,就是通過盤拳架來運動腰椎關節。但通常的盤拳架對初練者來說,或是腰未放鬆者來說,很難起到放鬆腰的作用。我在《練拳先練腰練腰應先練撤腰》體會文章中已介紹了撤腰的具體方法,不再重複。三是用意念導引腰的運動。意念導引,通常難以理解,通俗的說,就是用思維的方式引導和激發腰椎神經活動。意念較為複雜,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意念導引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心靜體松,即保持心情舒暢,全身骨骼關節放鬆。在身心放鬆的基礎上,用意念思維去想腰,幻想自己的腰在轉動,時而往前,時而往後,久之亦可左右轉動。我要說明的是,用意念導引來促動腰椎神經,應因人而異,有的人可能一時難以找到感覺,需拳師的幫助,慢慢引導啟發,逐步體驗意念的作用和腰產生的各種效應。練腰是練松練空的前提和基礎。太極拳愛好者想在太極拳方面取得些成就,腰功修鍊是少不了的。
我在練習李和生內功太極拳老六路的過程中不斷揣摩和研究,發現松腰的關鍵在於松「意腰」。何為松「意腰」,本人的理解為用意念來松腰。練習中,要把自己的真正的腰忘卻,練腰時,想著自己的腰杆子尤如一顆參天大樹,把自己的腰當成樹來砍代,其實松「意腰」是想著松自己的「虛腰」,卻能起到倒對方的「實腰」之作用。我們在砍樹伐樹時總是先確定好倒樹的方向,再選擇砍伐樹木的具體部位,把確定好的樹榦砍伐出缺口,然後稍微用力拉樹,樹就會往既定的方向傾倒。 松腰也是如此。若意想讓對方向右側傾倒,自己就意想著將與對方的對應側的腰掏空或砍伐空,這就是將自己腰的一側充分放鬆,對方就會不由自主的向我放鬆的一側傾斜傾倒;若自己意想將腰的正面(肚臍)周圍掏空砍空,對方(假設兩人面對面,下同)就會向正後方仰倒;若自己意想將腰的後方(命門)周圍掏空砍空,對方就會向前腑倒;若自己意想將腰的右後側掏空砍空,對方則會向其左前方側歪;總之,自己意想將腰如何放鬆,對方都會不由自主的朝相對應的方向傾倒,這種傾倒是不由自主的、不可抗拒的,其力量從腳根而起,先漂浮再傾倒,且倒的很舒服很自然。
練功苦難挨,曾經想自殺 那時候練拳練的很苦。傳統的太極拳有一種形式的練法叫定式。比如攬雀尾分六個動作,按每個動作去練定式。定著不動要定多少時間呢,定六個呼吸,然後再換勢。攬雀尾要用三十六個呼吸,差不多兩分鐘才能定完。正常人每分鐘營十八個呼吸,以此類推,全套拳有二百六十八個動作,你看要定多長時間?所以那時定的我筋疲力盡,汗流浹背。到冬天天氣嚴寒,練完拳穿的鞋像淌過水一樣,一脫掉可以倒出汗水。可是這麼一定,把肝炎、肺結核、癲癇全定沒啦,身體逐漸強壯起來。也不一著急就死過去了。我的兩條腿因為抽瘋,左腿比右腿短二寸,後來練拳要練碘筋,結果也碘好了。提起碘筋好厲害,找一棵樹,叫我背靠著樹,我的兩隻手向後反抱著樹,身體扳直,老師在前邊用腳把我的底腿勾住,樹上釘一滑車,有一皮兜兜住我一條腿的腳後跟,往上拉,把腳趾拉到腦門,再把拉繩拴住,定住不動。這樣還好些,住後碘筋要把腳心拉貼在後腦勺上,這個罪真夠受的。那時我做夢都害怕它。如此類推,什麼撼腰、踢腿、鐵板橋……等等,先折騰出來弄好了才開始練拳。過去練拳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開始就去摸魚。要把上面說的功夫練出來,其實人人練都能成,就看你練不練,如真練就能成功。那時像我這麼個病孩子,一折騰實在是受不了。我曾經想跳井自殺。有時老師看見我怕苦,責備我說:又想病好父怕吃苦,沒出息。後來我想一個人為什麼叫人說沒出息呢。我是蒙族人,我的祖先在元朝時曾經打到日耳曼。我怎麼變成沒出息的,—定要有出息的。
陳沛菊:我們怎麼才能做到立身中正?軀幹部位是由腰在連接的。怎麼理解腰的概念?外面很多人練腰都是練的腰以上,一說腰的轉動,都是上邊轉動,這個概念是錯誤的。太極拳指腰的運動是講腰以下運動,腰胯是講後腰,而不是在前腹,這個一定要注意。老師說「以腰為軸」,是說後邊兩個腰眼兒、胯這個三角體的運動。
向下是兩個髖關節的運動,因為髖關節向下直接連著我們兩條腿的兩個支撐力力量的變化。我們不管做任何運動,力量只在兩腿之間,沒有第三個地方。兩腳是負責我們力量的變化和轉換的,
所以腰的運動首先得講腰以下。那麼就得出結論,所有我們練拳的順序是從下往上的,而不是從上往下的,這是很多人練反拳的問題所在,一說到以腰為軸,都動上身。很多練陳氏大架太極拳的好晃身子,都是從上邊開始晃的。上面不動,下邊托著上邊走,就像整體樓得移動或是桌上放著一摞書,拿上邊的書,下邊的不會懂,可是推下邊書的時候,雖然它是一層層摞的,一層層擺的,不連接,但整體都動了。切記,下面要是不推動,上面整體就不動。
所以在移動重心和做腰部變化的時候,腰以下,「下在上先」。是以腰為界線,腰以下先動,腰下面在「上」之前。這樣才能保持立身中正。
我們如果做樁功或定勢的時候,做的很端正,一個動作很到位,一松合對著了,但是一移動就開始偏,就是這個問題,就是上面動了,下面沒動。有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犯毛病。只要移動,腰胯動,肩相隨。上下相隨是指兩肩對著兩胯。
這是我們的第一步,做到立身中正。四個關節非常重要,只有在四個關節、兩個大關節對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到肘、膝、手腳的對應,因為它直接影響到我們四肢的協調運動。
所以練拳時,第一是意念,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方法,初級階段有初級階段的方法;第二就是腰,就是四個關節的協調運動。我們的運動順序這就找到依據了。在上下協調的時候,下在上先,下面托著上面走,或者反過來上面隨著下面走,做到上下相隨,協調運動。
第二層我們要講的道理是,在我們協調運動的過程中,我們要知道充分利用好人體結構的特徵,要對人體結構有個準確的認識。這四個關節都是圓球形關節,都是球面關節,可以做繞環運動的,是運動幅度最大的,兩肩和兩胯這個部位必須保持最松活。分開來說,兩胯的松活變化直接影響到步伐的靈活性和穩定性的,是非常重要的。根基不穩定、不靈活的時候,不利於變化,不利於穩定性,這個一講大家就都明白了。兩肩的轉換如果不靈的話,不能夠使得下面的力量通過腰的變化而達到手。肩關節的松非常重要,所以在太極拳中講「沉肩墜肘」就是這道理,是必須做到的。這樣做到肩、胯對應,肘、膝對應,手、腳對應。「對應」是講大家一起走,大家一起找,力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就是我們平常老百姓經常說的話,人人都知道的,你把它用到身體協調運動當中去就對了。所以在練習過程當中,這些都是我們的要訣,必須遵從的,這就叫合理運動、協調。
我們在這上面主要講的是腰以下運動。凡是處於初級階段學習的,一定要在大腦里反向思維。你最多看到的是老師手的運動,很多練太極拳的人都犯這個毛病,都看老師手的運動,學了很多手的變化,以為學了好多動作,恰恰相反,一定要從腰以下開始學起,這不是太極拳的要領,是整個武術的要領,叫底盤功。底盤不穩,上肢不穩,你不會發力,不會掌握力的變化,上邊都是空白的,都是飄的。這個方法非常有道理,任何武術都非常講究的。腰以下做好了,堅實穩定了,手隨著腳走,初級階段必須應該注意的。相反的,外面練的大部分人是學手上動作,運用手上動作,……使得我們下面也歪了,手一動上面就跟著晃,下面也跟著晃,這個過程特別多,除了陳氏很特殊之外,在二十四式健身的,也很明顯,二十四式第一個野馬分鬃,腦子就想著手,手去開野馬分鬃,上邊跟著就扭,一移重心,這個手一偏,就站不穩了。你不練太極拳站的非常穩,人人都能站穩,你為什麼不站穩了,你自己把自己帶歪了,你上邊飄了,跑了,(演示)所以你不能形成穩定。腰部往後邊一坐踩住,腰胯到位,你看,我不用手,我沒有用手,人已經很穩定,很中正,所以很多動作都被上肢的動作所誤導了。
一個老師在教的時候,沒有注意給學生提示到方法問題,這些易犯的錯誤動作,是在教學當中老師必須講的,這個動作的要領是什麼,易犯錯誤是什麼,必須要提醒到的。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教拳,還沒有規範的教學理念,不會解釋,而學生呢,大部分人就是眼先看手,腳就一個方向,腳去哪了,往左去了還是往右去了,進步還是退步,只想這兒,沒想到下盤的穩定性。它的決定性因素對我們整體運動力的變化非常重要,起決定性作用。所以很多人練拳是歪的、晃的,左右橫擺的,一說左右轉換,向左就全體向左,向右又全體向右,沒有形成右轉左合和左轉右合,這些他們都沒有。
所以跟大家講合理運動、有序運動這些道理,肩關節的繞環運動過程當中,和髖關節旋轉的能力就形成了我們初級階段的螺旋纏絲運動,是在肩關節這兒形成的。因為我們肩關節可以做正反兩個方向的繞環運動,所以在初級階段的訓練過程當中很注重肩關節的轉動,不要從手開始。我們很多人練四十二式的是翻手,雲手練成翻手,而不是整個胳膊的旋轉,肩關節的球面的轉動沒有運用到,髖關節的松合以及旋轉沒有運用到,沒有把螺旋纏絲運動從最基礎給建立起好的運動概念。所以我們知道關節的特性,能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從哪開始練這些動作,是從四大關節開始這些運動的。我們再往下說,兩肘和兩膝都屬於平面關節,只能做屈伸運動,肩關節固定了以後,前手臂就只能做局部的旋轉…….
來自:陳沛菊太極拳網 http://www.chenpeiju.com/
要中正
在習拳過程中,經常發現習拳者身體不中正,東倒西歪,前俯後仰,周身彆扭,初習拳者尤甚。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頂平頭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氣正。其次,為了使身體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必須做好外三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以摟膝拗步為例,左腳在前成川字步,右肩與左胯合住,右肘與左膝合住,右手與左足合住,右腳在前相反之。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豎門窗時,為了不變形,首先打個"X"來固定框架一樣。當然,我們習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來實現了。太極拳的中正,並不是絕對保持身體中心與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體平衡。以"金雞獨立"為例,一定要身體略有傾斜,才能保證身體沉穩,即"斜中寓正"。在行拳過程中,保持身體動態平衡。足下有根盤架推手時,總是頭重腳輕,站立不穩,單腳難以自控,甚至雙腳在地也不穩當。主要表現為虛實變換得不好。前後虛實全靠前倒後移,左右虛實也靠左右搖擺,所以這是造成足下無根的根本原因。關鍵主要依靠松腰落胯,重心下移,自然站立穩當。具體做法:如弓箭步,後足實變前足實時,後足要蹬,前足要撐,松腰落胯,在松沉中實現重心轉移,虛實變換。用我們的話說,在松沉中進退,在進退中松沉。這樣既可防止硬腿,又可防止軟腿,足下自然穩當有根。要轉換輕靈,避免雙重。雙重是病,其表現為:盤架時邁步遲重,起落不穩,老像重生,難以自控;推手時,攻哪守哪,頂抗有餘,不明化取。雖練拳多年,仍處處受制,皆因雙重所致。首先明陰陽之理,劃清自身虛實,邁步輕靈如貓行。虛實的變換主要靠兩腎兩胯來完成。正確地變換虛實,腎應能夠自然出入,腎的出入在推手中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腎怎樣才能出入呢?比如說,騎自行車時,一腳松沉下蹬,下蹬之腿一邊的腎胯隨之下降為實;另一腳沾粘吸提,胯腎隨之上升為虛;如果雙腳齊蹬則滯,犯了雙重之病。那麼在習拳過程中,向前邁左步時,左腎左胯升起為虛;同時,右腎右胯下降為實,左右反之。概括講,凡是虛腿的一邊腎胯升起;凡是實腿的一邊腎胯下降。無論盤架子和推手都必須做到這一點,就能實現拳論所說"出腎入腎是真訣"之要求。防止腹緊,防止憋氣,腹鬆氣騰然。從我學拳的人中,有幾位練功配氣,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開合,結果有的腹痛,有的胸悶,有的血壓升高,更有甚者每當想練拳但尚未練拳時腹部就痛。後來他們向我說明了情況,我讓他們忘記呼吸,讓它越自然越好。實踐證明,太極拳的氣不是配出來的,而是通過長期練功練出來的。吳圖南老前輩完成每個定式要五、六個呼吸,我們練拳每式也要五、六個呼吸才能完成一次開合。然而我們在單式練發勁時,呼吸和開合自然配合起來了。楊班候老前輩發人時,哼哈二氣定輸贏就是有力的見證。呼吸以細、勻、深、長為宜,但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強,望同學者細心揣摩體會,有所受益,我以此為樂!太極拳第一著金剛搗碓,其實最難學,這一著學會了,往下就沒有大難題。學拳理也是這樣,開始不點透要害,下邊的事不好辦。
我在紀老師家收穫最大的,是對腰的理解,老師說,一切練拳毛病,皆可從腰中化解。後來看陳慶洲先生的書,談到「培根」「瑞腰」是兩項入門基本功,都是經驗之談
在這年的春節,每天從早晨六點到晚上十點,除了用餐與中午休息一個半鐘頭外,用五天的時間真的把「老架一路」七十二式,六百多個分解動作學會了。天才大哥很高興地說:「五天可成,本來只是理論!你是第一個真的只花五天練成的…」
以敬來克己、治怒
其實,就像程顥所說的,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情之中,易發而難治者,惟怒為甚!如何治怒?程夫子曾說:「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懼」。
她的智慧了解到:只有太極拳才能根治我浮躁、易怒的大毛病。事實上,習練太極拳六個月以後,我就有新的口頭禪,凡事都會說「不要急,慢慢來」。到最近這一兩年,自己覺得浮躁的習性,幾乎已經徹底根除了,連發脾氣的頻率跟習練太極拳之前相比,都已去掉八、九成了所謂定勢。是把每個式子分解成幾個小動作,每個動作不但要求姿勢正確,中規中矩,而且動作到位後,姿勢不變,停頓一至六個呼吸,如同站樁,名之曰「耗」。這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下去,直至整趟架子練完。經云:「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吳老認為,所謂「開展」,起初指的是動作的開展,從外形上看要舒伸到極限,不能像病患者比劃太極拳疲疲軟軟、鬆鬆垮垮的樣子。因此開始習練吳老傳授的太極拳定式,看上去一式一式方方正正,有楞有角,身手動作似乎都緊繃繃的。但久而久之,「重陽必陰」,竟能「緊而不僵」,會感到肌肉、筋骨十分輕鬆。吳老講「若身,手舒伸到極限都能放鬆,還有什麼狀態下不能放鬆的呢」?這就是從開展中求鬆柔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全套架子共三百多個動作,然其相同的姿勢在不同的階段,由里到外又要有不同的注意要點。很多人開始不明白其中的奧妙,總覺得這樣練進展太慢,太費勁了。不如一上來就劃道道,那樣學起來痛快。殊不知定勢乃太極拳傳統的練法之一,是吳家練習太極拳基本功的功架。吳老曾笑談「寧願把人練跑了,也要按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教」。隨著習練者對定勢一板一眼的練習,日復一日,體氣逐漸增強,素質、悟性日益顯露,吳老方酌情進一步授以「太極勢的守一術」和靜態中的「蓄外意」,以及從輕鬆到蓬鬆等內功心法。其目的是使練習者在加強體氣修鍊的同時為逐步掌握太極內功打下基礎。 連勢是將定勢各式中每個動作連接起來,勢勢送到家,處處不走樣,要求抹掉稜角,連綿不斷,如同行雲流水。它不單單是外表上的連貫和動作上的有開有合,更主要的是要求習練者在連綿不斷的動態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的太極狀態,從而做到動中有靜,體悟到各式著法內意氣的進退抽添和動作變化中的往複摺疊(詳參吳老嫡傳徒孫李璉著《太極拳練架真詮》)。精髓一、老拳師告誡筆者,七尺布做褲衩,寬打窄用。意為下苦功夫,流大汗,吃大苦攻練太極拳。一要有百折不回之毅力;二要有脫胎換骨之精神。不要看輕緩慢、輕靈、鬆柔的太極拳。重視練拳,從定式到聯動式,牢牢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往最高境界修鍊。 精髓二、太極拳從定式起步,定勢是將一個拳式分若干動作,按動作一動一動教學,每一動定住呼吸1-6口氣。定勢,可記牢每個拳勢的一招一式先後次序,明確每動的方向、方位,一勢定6口氣也是樁功,牢固底盤功夫。 初學太極拳者往往有貪多求快,一兩個月學會一套拳之心態。必須讓學者明白,學拳容易改拳難。草草快快學一套拳,有「一年學拳三年改不完」之說。更甚者幾十年改不好。一套拳定勢學正確了,再聯動習練,一套拳扎紮實實,功底深厚。 精髓三、松為太極拳之靈魂,修鍊到最高境界,周身空無,「無形無象」。從進入拳場第一天開始,應受太極拳之鬆柔、輕鬆、松空、虛凌的教育,認識什麼是太極拳的松。吳老拳師有周身上下十八松功。可見,太極拳松之重要。現將松之要義介紹一二。 初練時,如果你剛剛學會「起式」,那你在平時自己練習的時候,一定要反覆地練習同一個也是你唯一一個能夠練習的東西。不要小看「起式」這個不起眼的動作,太極拳的每一勢每一動都是可以實用的。其實在古代練習太極拳是有大講究的,一勢練成,可以應用,可以變化,之後師傅才教你第二勢,不是一上來就教你一大套,然後讓你天天跟著一起練著玩兒!這樣是很不負責任的!當你已經把全套功架都學會之後,那你就應該進一步打好勢功的基礎了。怎麼打基礎呢?就是練習定勢!在練習整套拳法時,從無極勢開始,每一動,都要定住外形,保持不動,一般可以從三息一直定至十二息。什麼叫息?一呼一吸謂之息!初練時,一般定三息就可以了,漸漸的加至六息、十二息,反正根據本人的經驗,一般定十二息整套太極拳打下來需要三個小時的時間。非常的吃功夫!
推薦閱讀:
※三上第二單元練習
※四個瑜伽體式練習,鍛煉背部脊椎,緩解背部疲勞
※《水滸傳》練習題
※跳步練習的要點
※標準舞練習對女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