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十要·第四——凈土十疑論 九
凈土十疑論講記
隋 天台智者大師 說
智圓法師 講解
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傳
釋法照,不知何許人也。大曆二年,棲止衡州雲峰寺,勤修不懈。於僧堂內粥缽中,忽睹五彩祥雲,雲內現山寺。寺之東北五十里已來,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入可五里,有寺,金榜題云:大聖竹林寺。
僧人法照,不知知道是哪裡人。大曆二年,他住衡州雲峰寺不懈地勤修。一天在僧堂內用齋,在吃粥的缽里,忽然睹見五彩祥雲,在祥雲之內顯現出一座山寺。在寺院的東北五十里之內有一座山,山下有一處水澗,澗北有石門,進去大約五里又有一座寺院,匾額上有金色的字:「大聖竹林寺」。
雖目擊分明,而心懷隕獲。他日齋時,還於缽中五色雲內,現其五台諸寺。儘是金地,無有山林穢惡,純是池台樓觀,眾寶莊嚴。文殊一萬聖眾而處其中。又現諸佛凈國。食畢方滅。
法照雖然眼睛看得非常清楚,但心裡還是感到失落,不知這是哪裡。又一日用齋時,又在缽里五色祥雲中,顯現五台聖境的諸多寺院。裡面都以黃金為地,沒有山林草木等穢惡之處,純粹是池台樓觀,並以眾寶作莊嚴,真是微妙凈土。文殊聖尊為主的一萬聖眾安住其中,又顯現諸佛清凈國土。等到飯食完畢才隱沒。
心疑未決,歸院問僧,還有曾游五台山已否。時有嘉延曇暉二師言曾到。言與缽內所見,一皆符合,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法照大師心裡疑惑不決,於是回到寺院問僧眾,有沒有人曾遊歷過五台山?當時有嘉延、曇暉二師說曾經到過。他們所談論的情景與大師在缽中所見的景象完全符合,然而他們還未得到五台山有關文殊菩薩的消息。
暨四年夏,于衡州湖東寺內有高樓台,九旬起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未時,遙見祥雲彌覆台寺。雲中有諸樓閣,閣中有數梵僧,各長丈許,執錫行道。衡州舉郭咸見彌陀佛,與文殊普賢,一萬菩薩,俱在此會,其身高大。見之者皆深泣血設禮,至酉方滅。
到了大曆四年夏天,在衡州湖東寺中有一座很高的樓台,法照在九旬即三月期內建起五會念佛道場。到了六月二日未時,遠遠見到祥雲彌覆整個高台寺宇。雲中出現了諸多樓閣,閣中有數位梵僧,各個都身長一丈多,持著錫杖行道。衡州全城的人都見到阿彌陀佛,和文殊、普賢一萬菩薩都在此道場會中,他們的身形很高大。見到的人都非常感動,泣血恭敬禮拜,到酉時方才隱沒。
照其日晚,於道場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師先發願往金色世界,奉覲大聖,今何不去。照怪而答曰:時難路艱,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無留難。
那天夜晚,法照在道場外面遇到一個老人,告訴他說:「師父先前發願前往五台山金色世界,覲見文殊大聖,現在為什麼不去?」法照非常驚訝,回答說:「現在時局不太平,道路很艱難,怎麼能到呢?」老人說:「只管快去,道路沒有障難。」
言訖不見。照驚入道場,重發誠願,夏滿約往前,任是火聚冰河,終無退衄。
老人說完就不見了。法照很驚奇,再入道場,重新發起至誠的誓願:等到結夏期滿後一定要前往,縱然路上有猛火堆或者河水結冰,終究無有退卻。
至八月十三日,於南嶽與同志數人,惠然肯來,果無沮礙。則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縣,遙見佛光寺南,數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果如缽中所見,略無差脫。
到了八月十三日,在南嶽和幾位志向相同者順利安然地前往,果然沒有阻礙。到了大曆五年四月五日來到五台縣境內,遠遠見到佛光寺南邊有數道白光。六日到了佛光寺,果然如缽中所見,沒有絲毫不同。
其夜四更,見一道光,從北山下來射照。照忙入堂內,乃問眾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
當夜的四更天,見到有一道光從北山射下來照在法照身上。法照連忙進入堂內,問大眾說:「這是什麼祥瑞?是吉還是凶?」
有僧答言:此大聖不思議光,常答有緣。
有僧人答覆說:「這是文殊大聖不可思議的光明,常常回應有緣者。」
照聞已,即具威儀,尋光至寺東北五十裡間,果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一石門。見二青衣,可年八九歲,顏貌端正,立於門首。一稱善財,二曰難陀,相見歡喜,問訊設禮,引照入門。
當時法照聽後,立即整束威儀,尋著光明來到寺院東北五十里左右的地方,果然有一座山,山下有一道澗,澗北有一扇石門。見到兩位青衣童子,約八、九歲,相貌端正,站在門前。一人自稱「善財」,一人名叫「難陀」,法照見到他們,彼此都非常歡喜,互相問訊作禮,之後二位童子引著法照進門。
向北行五里已來,見一金門樓。漸至門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一如缽中所見者。
法照在二位童子的帶領下,走了五里左右的路,見到一座金門樓,漸漸來到了門邊,乃是一座寺院,寺前有一個很大的門榜,上面題有金色字:「大聖竹林寺」,完全如當初缽中所見那樣。
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華樹,充滿其中。
寺院裡面方圓約二十里,有一百二十個院落,都有寶塔作莊嚴。地面純是黃金鋪成,流渠花樹在寺院中充滿。
照入寺,至講堂中,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之座,說法之音,歷歷可聽。
法照進入寺院,來到講堂里,見到文殊大聖在西邊,普賢大聖在東邊,各自坐在獅子座上,他們說法的音聲可以歷歷清晰地聞見。
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無數菩薩圍繞。照至二賢前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
文殊大聖左右有一萬多菩薩,普賢大聖也為無數菩薩所圍繞。法照到二大菩薩前作禮問道:「末世的凡夫,距離古聖時代很遙遠,善知識也轉而低劣,垢障特別深重,佛性無由開顯。佛法浩瀚沒有邊涯,不知道修行哪種法門最為切要?唯願大聖為我斷除疑網。」
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
文殊大聖回答說:「你現在念佛正是時候。各種修行法門沒有超過念佛和供養三寶,依此二門福慧雙修的。這念佛和供養兩門最為徑捷要妙。
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
為什麼說這最為直捷要妙呢?我以自身的修證作證。我於過去無數劫中,正是由於觀佛、念佛、供養三寶,如今得到了一切種智。(它是成就種智的正因妙道。由於念佛就開發本性,由於供養就圓成佛道。)所以,一切諸佛的法要,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無上菩提,都是從念佛而生。由此可知,念佛是一切法中的王。你要常念無上法王,使心念無有間斷。
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法照又問:「那應當如何念佛呢?」文殊大聖回答:「在此世界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凈念相繼地念,使之無有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西方凈土,永不退轉。」
說是語已,時二大聖,各舒金手摩照頂,為授記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語已,時二大聖,互說伽陀。照聞已,歡喜踴躍,疑網悉除。
這樣說後,當時兩位大聖各自舒展金色手臂,摩法照頭頂,為他授記莂:「你以念佛的緣故,不久將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速疾成就佛道的話,沒有比念佛法門更殊勝的,由念佛能疾速證得無上菩提。」這樣說後,兩位大聖互說偈頌。法照聞已,歡喜踴躍,疑網盡皆斷除。
又更作禮。禮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詣諸菩薩院,次第巡禮。
法照再次作禮,禮拜後合掌。文殊大聖說:「你可以前往拜詣諸菩薩的別院,次第地參訪禮拜。」
授教已,次第瞻禮。遂至七寶果園,其果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
法照得到文殊授教後,次第瞻仰禮拜諸菩薩的院落。之後到了七寶果園,裡面的妙果才成熟,像碗那麼大,就取過來吃,吃後身心安然。
造大聖前,作禮辭退。還見二青衣,送至門外。禮已,舉頭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記,至今存焉。
之後,法照來到大聖面前,作禮辭別。又見到先前那兩位青衣童子,他們把法照送到門外。禮拜後,剛一抬頭,先前的境相就全部消失了。當時法照離別聖地、諸聖,心裡感到格外悲傷,就在那裡刻立碑石記下此事,直到現在還存在。
復至四月八日,於華嚴寺西樓下安止。洎十三日,照與五十餘僧,同往金剛窟。到無著見大聖處,虔心禮三十五佛名。
又到了四月初八,法照大師在華嚴寺西樓下安居止住。到了十三日,法照和五十多位僧人一同前往金剛窟,到了無著菩薩見文殊大聖的地方,虔誠禮拜三十五佛。
照禮才十遍,忽見其處廣博嚴凈,琉璃宮殿,文殊普賢一萬菩薩,及佛陀波利,居在一處。照見已,惟自慶喜,隨眾歸寺。
法照才禮拜十遍,忽然見到自身所在之處廣博嚴凈,有琉璃宮殿,文殊、普賢與一萬菩薩,以及佛陀波利尊者居住在這裡。法照見後,深自慶幸,之後隨著大眾返回寺院。
其夜三更,於華嚴院西樓上,忽見寺東山半有五聖燈,其大方尺余。照咒言,請分百燈歸一畔,便分如願。重謂分為千炬,言訖便分千數。行行相對,遍于山半。
到了此夜的三更天,在華嚴院西樓上,忽然見到寺院東邊半山腰處有五盞聖燈,大小約一尺多。法照咒願說:「請分成一百盞燈歸在另一邊。」燈就這樣如願地分成了一百盞。又說:「分成一千燈炬。」言畢就分成一千燈炬。一行一行排列整齊,遍滿了半山腰。
又更獨詣金剛窟所,願見大聖。三更盡到,見梵僧,稱是佛陀波利,引之入聖寺。語在覺護傳。
法照又獨自前往金剛窟處,願能見到諸大聖。三更終了的時候到達金剛窟,見到一位梵僧自稱是佛陀波利,引他進入大聖竹林寺。當時所說的話都記在《覺護傳》(《佛陀波利傳》)里。
至十二月初,遂於華嚴寺華嚴院,入念佛道場,絕粒要期,誓生凈土。至於七日初夜,正念佛時,又見一梵僧入乎道場,告云:汝所見台山境界,何故不說。言訖不見。
到了十二月初,又在華嚴寺華嚴院,進入念佛道場,絕食克定期限發誓生到凈土。到七號初夜時分,正念佛的時候,又見到一梵僧進了道場,告訴說:「你所見的五台山境界為什麼不給別人說?」說完就不見了。
照疑此僧,亦擬不說。翌日申時,正念誦次,又見一梵僧,年可八十。乃語照曰:師所見台山靈異,胡不流布,普示眾生,令使見聞,發菩提心,獲大利樂乎。照曰實無心秘蔽聖道,恐生疑謗故,所以不說。
法照對此僧人心存懷疑,仍然不準備說。第二天申時正念誦時,又見到一位梵僧,約八十高齡,對法照說:「法師所見的五台山靈異境界為什麼不流傳,普示眾生,使見聞者同發菩提心,獲廣大利樂呢?」法照說:「我也沒有心要隱秘聖道,只是怕人們生疑謗,所以才不說。」
僧云:大聖文殊,現在此山,尚招人謗,況汝所見境界。但使眾生見聞之者,發菩提心,作毒鼓緣耳。照聞斯語,便隨憶念錄之。
僧人說:「大聖文殊現今就在此山,尚且招人疑謗,何況你所見的境界呢?只要使見聞此事的眾生同發菩提心,作塗毒鼓的因緣就可以了。」(「塗毒鼓」指過去印度有大鼓,上面塗了一層毒,作戰時一擂擊,聽到的鼓聲人全部斃命。這表示一聽到此事都結了無上勝緣,終究發菩提心得解脫。)法照聽到這個話,就按照自己的回憶紀錄下來。
時江東釋慧從,以大曆六年正月內,與華嚴寺崇暉明謙等三十餘人,隨照至金剛窟所,親示般若院立石標記。於時徒眾,誠心瞻仰,悲喜未已,遂聞鐘聲。其音雅亮,節解分明。眾皆聞之,驚異尤甚,驗乎所見不虛。故書於屋壁,普使見聞,同發勝心,共期佛慧。
當時江東的僧人慧從,在大曆六年正月之中,和華嚴寺的崇暉、明謙等三十多人,隨法照到了金剛窟所在處,親自指示般若院的所在,並立石為標記。當時的徒眾都誠心瞻仰,悲喜不已,於是聽到鐘聲,音聲清雅哀亮,節奏分明。大家都聽到了,特別驚異,也驗證了法照所見境界真實不虛。於是把這段經歷寫在房屋的牆壁上,使得一切見聞的人同發殊勝菩提心,共同期求證得佛智慧。
自後照又依所見化竹林寺題額處,建寺一區,莊嚴精麗,便號竹林焉。又大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與弟子八人,於東台睹白光數四。次有異雲叆叇,雲開見五色通身光,光內有圓光紅色,文殊乘青毛師子,眾皆明見,乃霏微下雪,及五色圓光,遍于山谷。
此後,法照又依自己見到的化現的竹林寺題額之處,在當處建了一座寺院,莊嚴、精妙、華麗,便稱號為「竹林寺」。又在大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法照跟八位弟子在東台四次睹見白光。接著有奇異妙雲在四周繚繞,雲開之後見到五色內外瑩徹的光明,光中有紅色的圓光,文殊大聖騎著青毛獅子現在其中,大家都很清晰地見到了。接著落下了細小的雪花,和五色圓光遍滿整個山谷。
其同見弟子純一、惟秀、歸政、智遠、沙彌惟英、優婆塞張希俊等。照後篤鞏其心,修鍊無曠,不知其終。絳州兵掾王士詹,述聖寺記雲(高僧傳三集感通篇)。
當時同見此境相的弟子有純一、惟秀、歸政、智遠,以及沙彌惟英和居士張希俊等。法照後來堅定其心,修行從無荒廢,然而不知其所終(無人知道他結局如何)。絳州副官王士詹記錄了《聖寺記》說明此事。
文殊菩薩開示的修行門,無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福慧雙修,這念佛和供養兩門最為徑要。憨山大師在《夢遊集》里有一段解釋,闡述了其中的要義。
大師說:修智慧在於觀心,修福德在於萬行。觀心以念佛為第一,萬行以供養為先要,這兩者是總持。我們日用一切起心動念都是妄想,是生死根本,所以召來苦果;現在以妄想心轉成念佛,那念念成為凈土之因,是樂果。如果一念心接一念心不間斷念佛,這樣妄想消滅,心光發露,智慧現前,就能成就佛法僧。眾生之所以貧窮沒有福慧,是由於生生世世不曾有一念供養三寶來求福德,只是做一個生死苦身,念念貪求五欲之樂來資助苦的根本。現在以貪求一己的心,轉而供養三寶,以有限的生命,隨心量力供養十方,乃至供一香一花、粒米斤菜,都能得無窮的福德。以此感得佛果,華藏莊嚴,作為將來自受用地。舍開正念佛和供養兩門就沒有成佛的妙行了。我們從中可以體會文殊菩薩教導的涵義。
唐洛陽罔極寺慧日傳
釋慧日,俗姓辛氏,東萊人也。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
釋慧日,俗姓辛,東萊人。在唐中宗的朝代得度為僧,出家後便登壇受了具足戒。
後遇義凈三藏,造一乘之極,躬詣竺乾,心恆羨慕,日遂誓游西域。
後來遇到義凈三藏,因而在一乘佛法上有了極深的造詣,對於義凈三藏親自往赴天竺西印度,慧日心中常常羨慕,於是便發誓要遊學西域。
始者泛舶渡海,自經三載,東南海中諸國崑崙佛誓師子洲等,經過略遍。乃達天竺,禮謁聖跡,尋求梵本,訪善知識,一十三年,咨稟法訓。思欲利人,振錫還鄉,獨影孤征。雪嶺胡鄉,又涉四載。
他前往印度最開始是乘船走海路,經過三年,在東海、南海當中的諸國,像崑崙、佛誓、師子洲等,基本都經過了,才到達印度。到後朝禮佛誕生、成道、涅槃等的聖跡,尋求梵文經本,參訪善知識,在十三年中諮詢稟受法要。由於心中想著要利益人,就振錫返回東土,獨自一人長途遠征,走陸路經過雪嶺、胡鄉,這樣又經過了四年。
既經多苦,深厭閻浮。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遍問天竺三藏學者,所說皆贊凈土。複合金口,極於速疾,是一生路,盡此報身,必得往生極樂世界,親得奉事阿彌陀佛。
由於一路經歷了很多辛苦,他深深地厭棄閻浮提世界,心想:哪個國土、哪個方所唯樂無苦?修哪種法行能速疾見佛?就以這個問題到處詢問印度的三藏學者,而回答都是讚歎西方極樂凈土。他們的回答都符合釋迦佛金口的教授,念佛法門是一條極其快速、一生成就的路,這一生的五蘊身窮盡之時,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親自得以奉事阿彌陀佛。(當時印度的三藏學者們回答慧日法師,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有樂無苦,修念佛行能速疾見佛。)
聞已頂受,漸至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大山。山有觀音像,有志誠祈請,多得現身。
慧日法師聽後頂戴受持。之後逐漸地來到北印度健馱羅國。在此王城的東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觀音聖像,凡是一心志誠祈請的人,很多都感得觀音現身。
日遂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且未央,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長一丈余,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日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回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當知凈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
慧日於是在七天中叩頭,並斷食,以畢命為期(哪怕生命斷絕也不中止,一直磕頭祈禱)。到了第七天夜裡,夜還沒完的時候,觀音在空中現紫金色身相,一丈多高,坐在寶蓮花中,垂下右手摩慧日的頭頂說:「你想傳法自利利他,要知道在西方有凈土名叫「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應當勸導眾生念佛誦經,把一切善根都回願往生西方。到了彼國之後,就會見到阿彌陀佛和我觀音,得大利益。那時你自己自然會知道,凈土法門勝過其他修行。」說後忽然隱滅。
日斷食既困,聞此強壯。
先前慧日斷了七天食,身心特別虛弱疲憊,現在一聽到觀音的法語,身心頓時強壯起來。
及登嶺東歸,計行七十餘國,總一十八年。開元七年,方達長安。進帝佛真容梵夾等,開悟帝心,賜號曰慈愍三藏。
再說,慧日登蔥嶺往東返回東土,總計經歷了七十多個國家,前後經過十八年。到了開元七年才到達長安,向皇帝進獻佛的真容畫像以及梵文經典等,並說法使皇帝的心得以開明覺悟,皇帝賜他名號為「慈愍三藏」。
生常勤修凈土之業,著往生凈土集行於世。其道與善導少康,異時同化也。
慧日大師一生恆常精勤修持凈土法業,著作《往生凈土集》流行於世。他當時闡揚凈土法道,可謂與善導大師、少康大師異時同化,在不同時期同樣以念佛法門教化眾生歸於凈土。
凈土十要系列
凈土十要·第四——凈土十疑論 四
凈土十要·第四——凈土十疑論 五
凈土十要·第四——凈土十疑論 六
凈土十要·第四——凈土十疑論 七
凈土十要·第四——凈土十疑論 八
小提示回復凈土十要可查看所有堪布益西彭措《凈土十要》講記
推薦閱讀: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0三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六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七0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六五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四四八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