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楞嚴經要義

楞嚴經要義       

發布時間:2009年04月12日來源:不詳 作者:陳延進博士楞嚴經要義  陳延進博士  楞嚴經這部書,頗不容易理解,文字也很難會意,古今來大德們解釋了很多,但也不是一般普通初學的人所能懂得。  太虛大師,夙具慧根,對這部經的解釋,比較容易令初學的人知道,所以本人特抽出一點時間,將大師所 著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楞嚴經大意,計共三本,摘取要義,用最簡單的語法,加上個人的淺見,縮成這篇短文,欲使初學的人,從理論方面,先得一個印象,以後再去看虛公名著,以 及其他的解釋,或許會較易體會!拙見欠周之處,及讀者見諒!  一、楞嚴經的緣起   楞嚴經這部書,是釋迦牟尼佛世尊,因為阿難誤入淫舍,要開示阿難及大眾,使持凈戒,來達到由凡夫成 佛之希望的,所以經文說:「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又曰:「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 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又曰:「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卻漏不先除,菩蓄聞成過誤!」又曰: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經中顯示阿難承認過失,發願進修,所以佛陀用心施教,勸其修證,嚴持戒律,滅顛倒想,由多聞而思而 修,合乎法性,從凡夫開始,達到常樂我凈,直趨無上菩提,這是本經一貫的宗旨。  又因天魔專欲把人拘留在欲界里,所以導人行淫(參考維摩詰經),天魔要眾生生生不息,盡留在六道中兜圈子,永不出離,因此鼓勵人(及其他眾生)的愛欲!若修行人,能澈底莊嚴修戒,那麼天魔就無能為 力了!由此也自可脫盡煩惱染,而成正覺。太虛大師曾說:「雜居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淫慾故愛,貪愛無厭故盜,違愛故憎,憎慢凌毒故殺。……生一念法愛者,皆淫愛也。……真定,必因真慧而得,真 戒,必因定慧而成。真戒即是金剛心地,真戒即是妙莊嚴海。無邊功德,皆真戒相。無上菩提,唯真戒體。故成佛度生,盡未來際,除持凈戒斷淫愛業外,更無餘事!」(見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三冊第一六八一頁)。  法華經曾說:「三界眾生,貪慾為根。」圓覺經也說:「欲界眾生,皆以淫慾而正性命。」佛陀制戒,在 使眾生永斷一切貪慾,從而改發大願,以渡眾生,斷煩惱,學正法,成佛道!把污染的心,化為純凈的心,做到究竟成佛的地步,本經的山精神,始終在此!六祖惠能也說:「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又云:「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 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淫性本是凈性因,降淫即是凈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 性剎那即是真!」離欲即得見性,離欲即心清凈,故六祖又云:「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六祖的話,實可作這部經書緣起的一種解釋。  二、破妄立真  依照本經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乃在澈底建立一種唯心論的體系。故經言「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 水火風,均名六大(地水火風四大,力上空大,識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見(楞嚴經 卷三),地水火風空及識(即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等識),乃是包括物質精神在一塊,亦可說 包括無情有情在一塊。所以宇宙全體,就是一個心,這心名為如來藏(如指空,來指不空,藏指空不空〕。對這心的解釋,大乘止觀法門有下列的話:「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為體。望於諸法,……以虛妄因緣,而有生滅之相。然彼諸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滅,故名之為真……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實。」  法字何解?太虛大師曾云:「法界之法,通括一切法為名。近之如各人本身,遠之如十方法界;小之如一微塵,大之如全地球。法雖普遍於一切,但法之真實相,一切眾生迷而不知,不能認清法之實相,因雌心起顛倒執著。俏能如實覺知者即為佛陀。」此點一切學佛者,應先明白,要不被法相所迷惑或顛倒,才能 變為覺者,金剛經言:「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六祖云:「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心中所起虛妄萬法,要澈底斷除,除妄心即真心顯現,而佛陀成!大乘止觀法門云:「如來之藏,從本已來,俱時具有染凈二性,以其染性故,能現一切眾生等染事。……復具凈性故,能現一切諸佛等凈德。……亦名性凈涅盤也。」)見大藏經卷四六,頁六四二至六四七)。此心迷著,便永在六道輪迥中,此心一旦覺悟,便是菩提成佛的原因!所以六祖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見法寶壇經),理極明顯。觀此則可知楞嚴經鷚著重的話如:「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眾生用攀緣 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涅盤菩提元清凈體,汝今識精元明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自本明(凈德),雖終日行,而無所覺。……虛妄相想,惑汝真性。……念念生滅,遺失真性。」又曰:「迷已為物,為物所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身心圓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 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無漏真凈。……本覺圓凈,非留生死。」妄起染性,生滅法,我見,塵思,分別觀念……就是生死,煩惱,輪迥的總因!真起凈性,無相,無念,無住,舍我,舍法的明心見性正覺,也自可彈指成佛了!  三、與西哲唯心論比較  上述楞嚴經主張唯心論,如欲依佛看法,仍可以參考大涅盤經,心經等,來闡發它的論據。這點「三界唯 心」,「一切唯心造」的大道理,古聖今賢,論之孔多,不必再贅。茲但欲將當前西哲的世間法,對唯心問題,摘要一述,藉得與佛主張的看法,作一對照 。  世人對宇宙萬有的看法,即對宇宙本體的觀察,約可分為唯物唯心兩大派。唯物論者主張宇宙萬有隻有物質,即認宇宙之根本性質,到底乃屬物質的。唯心論者,認宇宙萬有的根本性質,到底系精神的。唯物論 發展的結果,自然反對神的存在,這非本文討論的範圍,故不必提。  唯心論 Idealism 只承認精神世界,為真實的存在,物質世界,不過是精神的幻現或表象罷了。唯心論最 初的解釋,是依據主觀的經驗來的。認主觀所直接感觸的經驗,是真實的。而物質現象,不過是主觀精神的表現而已。依據西洋哲學史,明顯提出唯心論的,首推希哲柏拉圖 Plato,他分世界為二,一為本體,一為現象。本禮為理念的 Indea,沒有絲毫物質的要素,欲知事物之真相,只靠理性的思惟而已。希臘末期新柏拉圖派代表勃羅 丁那 Plotimus 進一步主張一切真實存在的根源和起因是神,神是盡美的精神實體。禮以其自身的發展力量,創造世界理性。這理性,依其順序,繼續發展,創造世界精神;世界精神,復產生可感覺的形體,形體之後,才有純粹的物質。物質非實體,胥是神創造的最低級的東西而已。  近世德國哲學家萊布民滋 Leibniz 也說,物質現象,不能獨立存在,乃是精神能力特殊的表現。萊布民滋是以精神的單子 Monads,作為真正的實在。無數的單子,依神的豫定,互相調和而活動,這活動就是宇宙的表現,此種見 解,是純粹的唯心論。(見 B.Russell 的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P.606-610〔。巴克列 G.Berkeley 認色聲香味,固為主觀的感覺,即物體的運動形狀等,也屬主觀的感覺。他說一切事物之存 在,皆不可得。他認存在等於知覺。依他見解,真實在即知覺的存在,知覺的存在,即心的存在,所謂物 質存在,也就是精神存在而已!此後闌明唯心訥一的,有費希脫 J.G.Fichte,謝林克 F.W.Shelling,黑格爾 Hegel,海巴爾 J.F.Herbart,叔本華 A.Scho penhauer,羅采 H.Lotze 等等,皆說明宇宙現象,以精神為本質。新康德學派,不論是西南學派或馬布熹學派,都依康德的先驗 觀念論而發揚之,皆為驗的唯心論。康德所說的先驗 A Priori,從人事面看,一切道德觀念,系出自良 知,如父知慈,子知孝,夫知對妻的責任,皆不必由後天的經驗才曉得,都是來自先天之理性的。再如說 人的舉動言行,乃受人的意志所指揮的,這也是一樣對的,是先驗的理解。又從本體方面看,空間時間的 觀念,凡人一生下來就知道,尤其對於空間,無人不一見而知是空間,用不著什麼解釋,無人不知沒有空間是不可想像的,這些都是先驗的智識,純粹直覺的 Pure intuition。更從數理來看,幾何學的定理,例如說兩點間的最短線為直線,兩條平行線是永遠不會相交 的,這是從純理推知的,毋須後天的經驗。數學上的數字也是如此,二力二永遠是等於四,那需外邊的經驗?此先驗的見解,發展為唯心論的起源。(參考 Bertrand Russell 的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P.737-739)。德國近人倭鑒 Rudolf Eucken,1846-1926 更主張人生的精神生活,有深遠的 絕對的要求。可說是絕對欲或無限欲。道德、科學、藝術、宗教、……等等無限的追求,是這絕對欲激發 的匚現。有這絕對欲,才可激發人生徐向上發展,直至最高的領域,最高的領域是統一的,他稱之為神。西哲的唯心論,比我佛所示的唯心,大有不同,約列如左:  1、西哲所論的唯心,只限於人世間而已,佛說的唯心,則可通於六凡四聖。  2、西哲所說的,大都順著人慾的發展,就是佛所反對的劣欲,順欲發展,很易流入殺、盜、淫、妄…… 等顛倒煩惱的苦海。  3、西哲所說的,順欲發展,編不能從濁世,做到人心凈化,達致世界澈底和平的可能!  4、西哲的唯心論所說的,沒有脫離五濁惡世的辦法,也沒有修行的方針。想依西哲的唯心看法,來脫俗 入聖,永斷煩惱,究竟離苦,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佛法是可貴的!  5、西哲的所謂神,是指造物者,這造物者,是一位萬能萬知的神,笛下見 R.Descartes 說,這神能創造 天地萬物。而他既是萬能,乃是不必父母生的,是自己作為原因的 Self Cause,換一句話說,就是自己創造自己。這種解釋,是很獨斷的,那能令人置信!從論理學來說,是 不通的!因為有果必定有因,絕沒有無因之果的!佛解釋世界現象,是共業所成,非任何人所造,自是一種合乎真實的言論。故西哲的唯心論,到底難免陷入獨斷論的毛病,獨斷論就是不合論理學的,也就是失去正理。  四、重視真心  太虛大師云:「心既無在……特以阿難未能了知,謬指其處,故與一一破除。則心究為何在?答:佛意只要發明此心耳。心若發明,在不在都了無交涉。何者?若明妄心,妄心等於空華,原來全無,何論乎在不在?若明真心,真心充於法界,絕對不二,何論乎在不在?」(見太虛全書第十四本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 第一七七二頁),此意對真心的看法與禪宗二祖慧可所說的,「覓心了不可得,」六祖所說的「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譬喻而已),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 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旨意可以互相發揮。心量廣大,無有邊畔,佛對阿難及大眾,說這一段話,尤可資證明,佛云:「此十方微摩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頭妄想安立。當如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大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楞嚴經)。文殊菩薩言:「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意亦相近。經中又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色身外洎山河 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足見真心是無限的!金剛經叫人應生無所住心,這樣才能配合真心,而大成正覺,自心與真心,圓融無間。經中又說:「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非因緣,非自然的意思,是說唯心所現,生性無故,真心當體空故。大乘止觀法門云:「三世諸佛,及諸眾生,同以此一凈心為體,凡聖諸法,自有差別異相,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以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實,亦不如是,即為為異相也。是故起信論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異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怙矢名真如。」以此義故,自性清凈心,複名真如也。」(見大藏經卷四六,頁六四二)。真心本屬清凈,六祖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可以顯露上述意義!發人深省!明白真心,才好悟道修證。  五、認識妄心  楞嚴經第二卷有一段最重要的言論,先錄如下,乃加檢討。這段經云:「色0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  ,唯心所現。……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實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昧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這明世間及出世間一切事業因果,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的東西,到底心包含萬法。六祖曾云:「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可作這經文的注釋。這妙明心性,本來無相,乃是眾生於昏擾擾中,忽起無明,因此一切煩惱塵勞,種種顛倒,應運 而生,賓士不已了。應知眾生,比之如來,心雖同一體,但如來不迷,故成正知正覺;眾生迷惑,故墮顛 倒輪迥。經中文云:「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生死因……本覺常住。」要遠離諸和合緣包括不和合緣,才能守住六根,不同外物遷流,否則定招苦果,輪迥永無了期!  經言:「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死結根,唯如六根,更無他物。汝復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六根遂妄,才有煩惱,六根清凈,自致菩提。從遂妄的一面來說,六祖曾云:「邪心是海水……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由妄生妄,必極盡顛倒煩惱之苦報,經中明白指出:「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覺非所明……卯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因空生搖,搖明風出,……火騰水降……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此先言器世界,悉由妄心所現,繼言一切有情及十二類生等等,亦系妄心所現。經中續云:「所妄既立,明理不喻,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僧,同想成 愛,流愛為種,納想成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 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愛業,遂其發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各類生命,既然相續,為維持生命,自然必起種種競爭,甚至互相殘殺,造成北慘現象。經云:「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刖欲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愛我心,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由十二亂想,成十二生類,互相殘殺,這些殺盜淫妄,種種罪行,愈演愈多,科學越進步,罪惡越嚴重,所以必須用戒定慧的方法來對治,使妄心息而真智生,才能成就佛道。  六、修持大定  應修持大定,銷盡無土始妄幻亂想,顯成本來圓常真心,才華了脫生死,永離輪迥,這是本經宗旨。修定 必先持戒,本經以戒淫為首,斯是本經特點。蓋本經認定一切生死根本,皆由淫愛而來,倘能澈斷淫心,那就是成清凈身的基礎,去佛也不遠了。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阿難)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我 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令諸眾生,落愛見抗,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定、如來禪),先斷心淫,是名如來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盤,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 ,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太虛大師云:「身淫不斷,不出地居,心淫不斷,不出欲界。……故不能斷淫,則身必難解脫生死;有之唯帶業往生之一凈土法門耳!」太虛大師此言,旨在勸人照楞嚴宗旨去做,一了百了,若帶業往生,還是不能究竟的,未算完成佛道。  殺、盜、淫、妄、等戒,依本經看法,較之戒淫,自稍容易。戒殺所以方免相殺,相吞,相食。如取眾生血肉充食,怎能說是慈悲呢?戒盜所以斷除奸欺,免去社會紛亂,乃常人所共知的,戒妄語所以維持信用,使心地光明,佛言:「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凈……,失如來種」。其他戒律,自應嚴持,才能究竟成道!  能持所有凈戒,方可做到大定,修定法門甚多經中有廿五圓通門,此經特重由耳根修起。因而一門深入,則六根都得解脫了。所以觀世音菩薩說:「憶念我昔無數怛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候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從 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由耳根入,制心一處,法音一歷耳根,聞慧圓通,自悟有聲是幻,無聲是空,於是遼然生滅亦無了,心能依此大定,不為魔擾,便能到達十方圓明的地步,所謂由一圓根深入無妄,十八界也一時清凈二。聲動有遠近,聲動有遠近,聲靜無邊際,不限於一方,而又離諸相也,何謂初於聲中,入流亡所?即一念不生,迥光返照,專註聞自性,是為入流,若順聞奔聲外注,便為出流,而非入流。亡、脫掉的意思,所、乃指聲塵,能內返聞,便能不緣外物外境,是為亡所。太虛大師云:「反聞以聞如來藏妙真如性,融化聞根,入人空境界。見聞覺知六根,融化成一體圓明妙覺,證生空真如涅盤法。進到覺所覺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滅,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滅對待,悉皆超脫……法法悉成解脫,塵塵俱證菩提。」(見楞嚴意)。這是由耳根修定的辦法。反聞自性,要在守護根門,不讓六根放逸到 六塵上去。持自性六根戒,身口意業,自然清凈。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則是此意,此與經中所云:「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旨意相同。六祖 云:「外若離相,(六塵不染、不緣),心即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六祖的解釋,可作這修定的良好 參考。  七、謹防魔障,自致涅盤  初修禪定的人,每於得著定境現前的階段,好似到了一個新奇的地方,很容易起迷惑若不覺察,以為這是佛的境界,那就錯誤了。自心若被這境界束縛或誘惑時,那不怛不能再上進以達到真佛的領域,反而容易 墮落魔境,所以佛說:「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迥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定),毗婆舍那(觀)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等不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者鬼神,或遭魑魅;心中贗,認賊為子。汝應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這話未經弟子請 求,佛先自說,為性學人不知,自墮魔障,反阻正仲耳!經中詳言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各有多種魔障,致修行人一不小心,便墮無間地獄;這是修禪的人,不可不特別注意的。經中這部份文字,只是舉 出事實,理論不多,較易了解,故不多述。這部份重在實際修證,滅盡妄想,不為外物所惑所誘,自失正 見真悟而已,經云:「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欲護持禪定,除念楞嚴咒外又可依靠乾慧地(不緣塵,自凈六根),十信,十住,十行,十迥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地 ,金剛後心等法修行,自然得成圓滿菩提,獲無上道入於如來妙莊嚴海了。始自明了真心,終於成就無上正覺,方法則在修持大定,這是本經的要求,願學佛者共勉!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卷一 第一篇
《楞嚴經》簡介 叩鐘偈 視頻 -
【楞嚴經】---【127】----整個攀緣心的相貌,就是「前塵虛妄相想」
釋清凈:楞嚴經講記:緣起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17

TAG: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