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皮整體勿相忘,整體得調疹得平——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同仁文章 作者/歐陽衛權

局皮整體勿相忘,整體得調疹得平——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同仁文章

作者/歐陽衛權;編輯/曉生

原文:

中醫學的最根本特點之一是整體觀。中醫學的整體觀,就是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密切聯繫,不可分割,同時認為四時氣候、地土方宜、周圍環境等因素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既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性,又重視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在皮膚病中,「有諸內,必形諸外」,局部的皮損表現必然與內在各臟腑器官、組織功能的失調有關,且相互聯繫與影響。所以,在中醫辨證治療上,決不能「見皮治皮」,僅僅以局部皮損辨證來代替全局、代替整體。如一見紅斑風團,即辨為風熱而疏風清熱;一見腫脹滲液,即辨為濕熱而清熱利濕;一見乾燥脫屑瘙癢,即辨為血虛風燥而養血潤燥等等,其結果往往導致臨床無效。而應從整體觀出發,從全局性考慮,將患者整體性的症候群與局部皮疹表現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的思辨,得出恰當的證,確定治法方葯,這樣,不但整體癥候得到改善,且局部皮疹亦能消退。古人云:「見痰不治痰,見血不治血,識得個中趣,方為醫中傑」,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治療皮膚病的時候,亦須「見皮不治皮」,非為不治皮,乃是不能為局部皮損所一葉障目。試舉例分析之:

1、當整體癥候非常突出時,辨證時不能僅僅著眼於局部皮損。

如治歐某,女性,52歲。慢性蕁麻疹反覆2月,於2006年1月20日來診。前醫先後予開瑞坦等抗過敏及中藥湯劑治療,控制不佳。至1月19日,風團發至遍身,瘙癢劇烈。急診給予地塞米松針等抗過敏治療。當晚稍緩,次日又甚。現遍身風團,色紅灼熱,瘙癢劇烈。患者素來怕冷,每至經期背冷。面色倦怠無華,面輕度浮腫,疲勞甚,手足冷,舌淡暗,苔白潤,脈沉細稍數。此非熱證,乃陽虛里寒,內有水飲,太陽太陰合病。故為疏真武湯4劑:白朮10g,熟附子5g,茯苓15g,白芍10g,乾薑5g,生薑2片。葯後風團瘙癢全消,且怕冷疲勞諸症明顯減輕。守方繼服9劑鞏固。3月1日以它症來診時,風團一直未發,且精神煥發,面部光澤許多。

討論:蕁麻疹醫者多從熱論治,多用涼葯。究其所因,皮膚鮮紅色風團,捫之灼熱,瘙癢劇烈,癢甚則心煩,見症多呈熱象,所以用涼葯居多,或清熱、或涼血。但並非所有蕁麻疹均屬熱證,其寒證者亦常有之,麻黃桂枝四逆劑等溫葯亦有適用之機。辨其屬寒屬熱當注重整體觀,不能僅僅以皮疹為憑據。本病人有紅色風團及皮疹灼熱,為何不辨證為熱證?原因就在於從整體觀來看,病人長期怕冷,經期背冷甚,疲勞倦怠,面色無華而浮腫,陽虛內飲之象十分明顯。雖然皮疹似乎表現為熱證,但整體的虛寒證非常明顯,顯示出機體的衰弱狀態,若仍用寒涼葯,輕則其病不解,重則更傷人體。故用真武湯1劑溫陽利水,雖無一味疏風清熱止癢葯,其病卻能迅速得解。

2、應當透過局部皮疹的表面現象看到內在整體病機的本質。

如治張某,女性,32歲。2009年6月17日初診。面部紅斑疹反覆6年。多方治療未效。紅斑伴灼熱、乾燥、細屑、瘙癢。手足冷,怕冷。舌體胖大,苔薄膩,脈沉細。常腰酸,痛經,口乾,大便干。予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黃湯:茯苓15g,五味子5g,乾薑5g,細辛3g,法夏10g,杏仁10g,酒大黃3g,苡米30g,炙甘草6g。7劑。面部灼熱乾燥好很多,仍瘙癢,手足冷好很多,口乾,舌體稍大苔薄脈沉細。繼服7劑。好很多,稍起小紅斑疹,灼熱感瘙癢減。改予潛陽丹合封髓丹加減:熟附子20g,牡蠣30g,龍骨30g,生龜板10g,知母10g,黃柏10g,砂仁10g,槐花15g,乾薑5g,甘草10g。7劑。葯後皮疹瘙癢基本消。繼服鞏固。

討論:患者皮疹乾燥灼熱,單從皮疹辨證考慮,很容易得出血虛血燥夾熱的病機,而以滋陰養血、潤燥清熱之葯對應之,其結果必至無效,原因就在於拋卻了整體辨證觀。患者的胖大舌,膩苔,以及沉細脈,反應出機體內有水飲,結合手足冷、怕冷等整體癥候,說明整體的病機本質並非單純的血虛血燥,治療亦不能用滋陰養血、潤燥清熱之葯。故透過這些表面徵象,深入其內在的病機應該是,由於水飲之邪內阻,三焦氣道不暢,氣血津液不能正常上承,導致肌膚失於濡養,故出現面部皮疹乾燥脫屑,口乾等癥狀。《內經》云:「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本病人即是由於腎虛,陽不化氣,膀胱不能蒸騰氣化,水飲內停而表現出乾燥之象。故治療亦是先祛其水氣,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黃湯辛溫之葯發散之。水氣得祛,三焦通暢,氣血津液自能運行無阻而上承,肌膚自能濡潤,而乾燥脫屑諸皮疹自能得愈。

3、整體癥狀與局部皮疹看似毫無聯繫,實則內在聯繫非常密切,不可忽略。

如治何某,男,63歲。09年3月27日初診。軀幹四肢散發暗紅色結節性丘疹,瘙癢10餘年。半球形隆起,瘙癢劇烈,夜間瘙癢難寐,胃納欠佳,心下痞脹,飲食不慎及腹瀉,時大便干。舌暗紅苔白,脈弦。予半夏瀉心湯加味:法夏10g,黃連3g,黃芩10g,党參10g,乾薑9g,大棗30g,炙甘草9g,全蟲7g,威靈仙10g,枳殼10g,白鮮皮30g。7劑。外用消炎止癢霜。葯後瘙癢明顯減輕,心下痞減輕,感胸悶,手麻,舌暗紅苔白脈弦。加厚朴10g,白鮮皮改用15g,改用枳實10g。5劑。瘙癢減,心下痞胸悶消。加皂角刺10g。瘙癢基本消失,胃納很好。再予10劑鞏固之。

討論:從現代醫學來看,患者有慢性胃腸炎,平素胃納欠佳,心下痞脹,飲食不慎即腹瀉,時大便干。似乎與皮膚結節性痒疹之病毫無關係,現代醫學治療亦是分而治之。但中醫的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系統,其內在的各臟腑器官之間及與皮膚體表是有緊密聯繫的,其生理病理都是互相影響的,故治療上亦需把握其內在聯繫而考量之,審度之。故中醫治病常常是一人身上各科不同之病,卻能用一方而統攝之,痊癒之,其關鍵要訣就在於中醫的整體辨證觀。本病人即是一例,綜合其症候群分析之,乃肝脾不調,兼夾濕熱,故用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調肝運脾,清濕熱,僅僅用白鮮皮、全蟲、威靈仙通絡止癢,不全治皮而皮疹瘙癢得治,且胃腸諸症亦得緩解。

綜上所述,整體觀是中醫的根本特點之一,對於指導臨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皮膚病辨證過程中,注重整體觀,運用整體觀的具體法則,不囿於皮疹的局部變化。把人體五臟六腑功能與體表、經絡等有機地聯繫起來考慮問題,把人體天人合一的大環境中來考慮問題,這樣,得出來的辨證結論才更為全面,更為可靠,處方用藥療效才會更高,更有效。

作者簡介:

歐陽衛權,男,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師從「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及中醫大家李可老中醫。

學術上主張遵循中醫自身規律發展中醫,回歸中醫傳統,用中醫思維指導中醫臨床。臨床致力於《傷寒論》經方及六經辨證方法在皮膚病中的應用研究,強調以六經為綱,方證為核心,「見病知機」,活用經方,重視發揮中醫整體調理及個體化治療的優勢。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參編專著5部,主持及參與各級科研課題5項。

臨床上擅長皮膚真菌病、痤瘡、濕疹、蕁麻疹、銀屑病、硬皮病、紅斑狼瘡、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及各類疑難皮膚病,以及內科外感發熱、咳喘、胃病、痹證、婦兒等各科疑難雜病。


推薦閱讀:

大前研一:考驗自我潛力,至死方休!
如何日常抵制慾望,靜心學習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八十五集)
[男式毛衣] 學習不斷線馬鞍肩的編織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三十九集)

TAG:醫學 | 學習 | 文章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