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西方一流哲學家大多對中國哲學缺乏深入了解

▲楊國榮

2016年9月,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終身教授楊國榮,接到來自國際哲學學院(IIP)大會郵件,被告知「當選了IIP院士」(IIP,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被業界譽為哲學界參議院),中國此前有兩位:邱仁宗和杜維明。

在年前接受文匯記者採訪時,這位已經擔任了三年國際形而上學學會主席的哲學教授,強調了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後,中國哲學和中國哲人面對世界文明可做貢獻的優勢:「比起當代西方哲學家主要限於自身的單一傳統,中國哲學家具有並更注重多元的思想資源。」

西方哲學遭遇了資源瓶頸

59歲的楊國榮是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師從著名中國哲學家馮契先生,是其門下第一個招收的中國哲學博士。他歷來崇尚和踐行「史思合一、中西交融」,既注重康德、黑格爾以及當代的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學家,也對儒、道等中國哲學深下工夫。在他看來,當代西方哲學家或多或少都面臨著資源單一的瓶頸。

上個世紀,歐陸經歷了現象學、英美經歷了分析哲學的蓬勃發展,「但基本上是在自身傳統里兜圈子。」楊國榮舉例,海德格爾儘管對中國的道家哲學有過興趣,但其根底仍是西方的傳統,他之前研究蘇格拉底的思想、考察康德和尼采哲學,等等,都體現了這一點;分析哲學在將古希臘以來注重邏輯分析的傳統發揮到極致的同時,又陷入了思想的碎片化。「不接納其他文明的思想資源,其發展潛力必然受阻。事實上,自蒯因、羅爾斯、羅蒂、諾齊克等哲學家謝世之後,西方哲學界很少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儘管可能有不少出色的專家,但專家不同於哲學家。」楊國榮分析,分析哲學自限於語言的牢籠,現象學則陷入了「意識」之域,近年來成為「顯學」的政治哲學、倫理學則囿於特定的社會領域,「哲學作為智慧之思,需要追問『性與天道』等根本性問題。」

對於外界資源或者說中國資源的引介,在楊國榮看來,西方似乎缺乏開放的視野。「萊布尼茲所在啟蒙時代,中國哲學曾被引介到歐洲,但這似乎是如彗星閃現般的思想交流。從黑格爾開始,主流的西方哲學便趨向於貶抑或漠視中國哲學。人們津津樂道的所謂海德格爾之受老子影響,事實上往往被誇大。」

曾與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桑德爾、已故哈佛大學哲學家諾齊克、斯坦福大學哲學家羅蒂等有過對話的楊國榮坦言,「西方一流哲學家大多對中國哲學缺乏深入了解。」在海外近50年的新儒家代表成中英也曾和記者說,要西方一流哲學家學習中國哲學,這是不可能的。「只有中國哲學家自己辛苦一些,將中國哲學推進到世界舞台。」

中國哲學如何跨越不對稱,在解決當下世界發展困境中發揮「多元智慧」特長

相比較,中國哲學的開放性要更寬廣,楊國榮稱此現象為「不對稱」。2001年,法國著名後現代哲學家德里達到訪中國時,曾示好地說了一句:中國沒有哲學。楊國榮分析,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中國沒有西方形態的哲學,而是具有更廣意義上的智慧之思。楊國榮指出,一方面,從歷史上看,中國哲學吸收過佛教這樣的外來思想,並且融合得非常成功;另一方面,近代以來,中國哲人一直在努力學習西方,出現了熊十力、馮友蘭等著名哲學家,當代很多哲學人的西學功底也日漸紮實,呈現出「多重哲學資源相互融合」的格局。他讚賞熊十力、梁漱溟等人的貢獻,認為儘管這些哲學家也許不一定精通外語,對西方哲學細節的了解也沒有專家那樣到位,但是,他們對西方哲學的某些方面卻有整體的把握,在其自身的哲學中,也可以看到這種把握的影響。

「不對稱」現象近年來逐步在改變,談及遴選嚴格、要有英文著作、至少需要兩位國外院士推薦的IIP院士的當選,楊國榮坦言自己對其具體過程「渾然不知」。但他也指出,所謂佔據國際話語權歷來就不是僅僅表達意願或呼喊口號這麼簡單,這一過程一方面離不開文化背後的國家的綜合實力,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原創性的思考。

2012年,美國的英文期刊《當代中國思想》出版了「楊國榮的具體形而上學」專輯;2016年4月,曾出版了海德格爾眾多著作的英譯本、有100多年歷史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將楊國榮的形而上學著作《成己與成物》的英譯本列入「世界哲學系列」出版;同一年,荷蘭博睿出版社出版了其《人類行為與實踐智慧》英譯本,譯者特別指出,「該書邏輯性很強,不像其他中國哲學家的著作跳躍性較明顯。」

《人類行為與實踐智慧》所涉及的行動哲學是現代哲學家一再討論的話題,分析哲學側重於語言的邏輯分析,其考察往往基於各種邏輯假定,忽略了人類行動的現實過程,同時對人類更廣意義上的實踐領域並不關注。而楊國榮在注重邏輯考察的同時,引入了「實踐智慧」的概念。亞里斯多德曾涉及此概念,康德也有「實踐理性」的提法,而楊國榮則基於多元的思想資源,既通過創造性的思考豐富和推展了「實踐智慧」的概念,又對廣義的「行動理論」做了拓展。而這樣的工作在西方學者看來是具有原創和啟發性的。

在楊國榮看來,如何運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多元智慧來進行創造性思考,是今天的哲學探索所無法迴避的問題。在不同文明傳統已經彼此相遇的背景下,哲學無法僅僅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傳統之中,相反,它需要基於豐富、多元的智慧資源,以使自身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得到推進。

關於人類自身「為何存在,如何存在」這一類普遍的哲學問題,楊國榮認為並不空泛。在全球化時代,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的出現,它們自身的限度,以及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傳統哲學關於人類「大同」的思想獲得了新的意義,此外,基於各種形式的民族紛爭、宗教分異,以及意識形態的對抗而形成的國際衝突,使張載提出的「為萬世開太平」或康德的「永久和平」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也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同樣,在更具體的科學形態中,諸如基因、克隆、賽博格現象以及其中的倫理問題,也是哲學面臨的新的問題。「哲學離生活並不遠,儘管它不研究具體學科中的特定對象,但總是無法迴避涉及人類發展方向的諸種問題。」而哲學家的使命,在於借用哲學解釋和說明世界的同時,又努力多方面地實現其規範作用——引導人們更好地思考和行動。

而2018年8月,第24界世界哲學大會將首次在中國召開,作為IIP當選院士,楊國榮應邀將在關於「自然」的主題大會上發言,他將和杜維明等中國哲人一同向世界彰顯中國哲學的豐富思想。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人的力量
中國哲學的思想資源和思想傳統
中國詩歌形式與中國哲學
補充論證:主觀世界中的自我認識
太上老君煉出來的仙丹:《中國哲學簡史》

TAG:中國 | 哲學 | 中國哲學 | 西方 | 哲學家 | 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