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016:中國經濟進入風險臨界點
2016:中國經濟進入風險臨界點
去年的今天,我曾發表「2015:中國經濟走勢七大推演」,要點是,2015將是中國經濟滑向危機的年景,難逃七大定數:
一,股市:主力莊家賭印鈔,瘋癲病牛長不了;
二,樓市:開閘放水不冒泡,鋼沫破裂勢不妙;
三,財政:政府赤字空前高,央行惟有大印鈔;
四,匯市:人民幣貶值常態化,內外熱錢加速逃;
五,金融:民間信貸大崩盤,小貸機構八成倒;
六,調結構:大興土木走老路,結構調整成笑料;
七,總量:大頭下墜拖後腿,百業蕭條七難保。
一年過去了,如果說這個研判還有一點點靠譜的話,那麼,我對2016年的中國經濟同樣不大樂觀,基本判斷是:明年經濟下行壓力大於今年,經濟波動的風險進入臨界點,同樣有七大危機因素需要警惕:
一,經濟危機的四波連環衝擊進入第三、四波,將更多地波及大中企業和銀行;
二,資產泡沫削弱了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優勢,靠吹泡沫拉動經濟的風險也到了臨界點;
三,土木經濟挂帥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房地產和鐵公基已經透支了未來;
四,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上升,央行兜底唯有猛印鈔票;
五,海量庫存泰山壓頂,政府救樓市捉襟見肘,順市促降價大調整來臨,一線城市「庄股」或倒;
六,股市的「政治市」效應難持久,最終要回到經濟基本面和供求關係,明年依然是震蕩市;
七,警惕經濟「改革」為利益集團左右,「反市場效應」扭曲價格。
一,經濟危機的四波連環衝擊進入第三、四波,將更多地波及大企業和銀行
2013年,我曾發表文章談到:當大街上小貸、投資、擔保公司的網點比公共廁所都多的時候,金融風險就已經在我們身邊了,逃不掉了。完全市場化的美國,也沒有這般放開民間金融,全民炒錢放高利貸。我當時預計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小貸、投資、擔保公司將進入密集倒閉期,八成這類公司會倒閉,大媽大爺第一輪被洗劫,這是危機的開始,是第一波。緊接著第二波,就是小企業倒閉潮。儘管高層幾年前就一再要求解決小企業融資難,降低它們的財務成本,可咋落得了地?銀行也難了,資金成本越來越高,銀行也要規避風險,總得要有起碼的抵押或擔保,可現在擔保公司幾乎全垮了,整個擔保鏈都斷了,小貸投資公司也幾乎垮光了,小企業要借點吊命的高利貸都沒門了,所以小企業倒閉潮來了。接著是第三波:大企業出狀況的多起來了。因為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是繁榮共生的關係:中小企業是大企業的市場,大企業靠中小企業生存,中小企業日子不好過,就會減少技改更新,少買大企業的原材料和設備,相關大企業也一下子陷入危機。誰能想到兩年前還牛逼哄哄的三一重工、中聯重工、中國二重、中國鋁業、日照鋼鐵、威遠鋼鐵等大企業會一下子陷入困境,需要政府救助?這只是第三波的開始,大企業出狀況的高潮在2016年和2017年。緊接著是第四波:金融機構出問題。前三波危機,必然波及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導致銀行壞賬大幅增加,業績下滑,風險陡增。加上網路金融的衝擊和資本加速外逃,資金大量流出銀行體系。2016年之後,大銀行業績下滑幾成定局。部分中小銀行將陷入危機,需要求助。未來還可能衝擊大銀行,導致金融危機。中國內地過去雖然幾經經濟波動,萬幸的是銀行體系還沒出大問題,還沒有爆發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但這一次要警惕。
二,資產泡沫削弱了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靠吹泡沫拉動經濟的風險到了臨界點
前些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不能忽略的一個因素就是靠吹泡沫:你算算,30多年地價、房價、食品價格等漲了多少?從全球來比照,中國的資產價格,包括土地、物業、能源和生產資料等各種生產要素價格,還有水、電、氣和交運等公共服務產品價格,幾乎都是世界最高的了。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僅歐美的六分之一左右(若按貨幣真實購買力算還不到八分之一),可我們就把生產資料價格炒到世界最高了,那你還有什麼競爭優勢?高地價、高房價、高水電氣價和超高的交運價格,必然打擊製造業和服務業,削弱競爭力,使中國未富先衰。我在2005年出版的《中國房市警告》一書中曾預言:高地價、高房價和其他生產要素價格高企,將透支中國經濟增長空間,縮短中國經濟高增長周期。如今看來已經是這麼個局面。2009年我曾預言:下一輪經濟波動將從溫州引發。當時瑞安房價達到2.6萬多1平米,中心區地價上億,比當時京滬都高,這必然打擊溫州的製造業和服務業。而且,當時那裡售出的新房七成在炒家手裡,你炒給誰?即便高位套現握有大把現金的溫州人,他也不會繼續在當地炒了,他們會拿著現金,搬走工廠,到國內還便宜的其他城市去發展。資本往資產價格低的地方流是鐵打的原則,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為什麼熱錢會往美國流?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去美國買房子?就是因為人家的資產價格便宜。08年次貸危機,許多人都說美國經濟要長期蕭條,宋鴻兵等一直說美元要崩盤,我在《次貸風暴下的中國牌局》一書中斷言:美元還是全球最穩健的貨幣,美國還是全球最健康的經濟體。我當時敢下這樣的結論,依據就是:美國至今還是全球資產價格窪地,一句話:他的資產價格便宜,從土地、房產,到能源、車輛及水電氣和交運等公共服務產品價格,幾乎都是全球較低的,土地價格總體不到中國的十分之一,能源和交運價格不到中國的一半,所以,儘管人家人力成本高五六倍,企業依然有競爭力。假如中國的人力成本接近美國的三分之一,我們的企業還有競爭力嗎?可現在,一些部門和地方,還指望繼續吹氣泡,繼續拉高地價、房價等資產價格來穩住經濟,這是不可能的。地價、房價等資產價格泡沫不是可以無限吹大的,是有極限的,這個極限就是與社會經濟水平相適應的民生承受力和全球性價比。畢竟市場已經向全球開放了。當別國的進口煤到港價比你剛挖出坑口的煤價都低,你還能指望把煤價抬多高嗎。超越了民生承受力和遠遠高於國際市場價,你就很難吹動了。已經到了快吹破的臨界點了。中國高層也一直在講要降低企業成本,昨天還宣布工商企業電價每度降低3分錢,總算有了動作,儘管幅度太小。
三,土木經濟挂帥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房地產和鐵公基都已經透支了未來
都在說,今天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結構問題,是經濟結構失衡。那麼,經濟失衡節點在哪裡?以我看,就是土木經濟占的比重太大太大。中國內地佔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八分之一的GDP,可鋼材卻用掉全球的40%左右,水泥用掉全球產量的一半左右,經濟主要靠房地產和鐵公基來拉動,過去多年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年增幅都在30%左右,最高的一年房地產投資增幅達70%!這怎麼可能持續?我把當前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用一句婦孺皆懂的大白話講,就是:我們把未來若干年該建的房子都提前建了賣了,把子孫後代的市場空間都透支了,把未來若干年該修的公路和鐵路都提前建了。正如吳敬璉先生所言:靠投資拉動經濟是寅吃卯糧。從房子來講,近日有報道稱,中國內地戶均擁有商品住房1.1套,注意這裡僅指「商品房」,還有兩億多棟近二十年農民工回鄉建的「衣錦還鄉樓」(大都空著沒有人住)沒包括在內,因為那不是「商品房」——不能自由買賣,還有幾億套老農宅也沒算在內。大小城市到處是大片大片少有人住的空置房,沒有人算得清中國的房子空了多少,現有的無房戶搬進去也住不完。經濟學家鍾偉日前預估光是已建在建未售出的存量房至少有85億平米到90億平米,至少要7年才能消化。可在這樣嚴峻的市況下,有人還指望中央政府出台政策提振樓市來拉動經濟。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家連續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樓市的政策,甚至比2008年的救市政策力度更大,然而市場為何不冒泡?一句話:沒人買單。08年那會,你建再多的房子不愁賣,有人買單。現在空的房子太多了,有房子甚至有多套房子空著的人太多了,沒人買單了。你還想通過刺激增加房地產投資增加開工量來拉動GDP,只能是夢。房地產開工量不是政府能完全決定的,但政府可以拍板大幅度增加基建投資,儘管有智囊此前曾批評上一屆的4萬億刺激給今天留下了後遺症,可到現在還得走老路:刺激房地產和鐵公基,甚至超過4萬億的規模。今年年末的塵霾為什麼更嚴重?到各大城市看看就知道了:工地超多。所謂霧霾,不是霧,是塵,是灰,是有毒物,是工地揚塵加上車流尾氣和捲起街面的沙塵,是人造的。這麼大力度的基建,但同樣沒冒多少泡。因為大小企業技改和新建投資減少,政府的鐵公基投資補不了窟窿。公共投資最終也要有人來買單。政府投資靠舉債,銀行已經害怕買政府債券,於是就想搞PPP——吸引民資投資鐵公基,可是有多少人敢把血汗錢拿給政府平台公司的人操盤?要民資來買單,得有個前提:就是預期投資回報和風險因素。十年八年前修高速路容易找到投資人買單,因為那會主要修主幹線高速路,車流不愁,能收回投資還有錢賺,現在為了GDP多去修偏僻的縣際高速路,褲子都會虧掉,比如劉漢投資修的綿遂高速和成綿複線,人工費和維修費都收不夠。鐵路也不是修得越多越好,增加那麼多鐵路,可2015年鐵路貨運量卻將下降15%左右。並且鐵路也會受到公路和航空運輸的競爭,同樣有風險。同樣需要有人買單。要想通過大修公路鐵路機場來救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和建材業,本身就違背市場規律。海量舉債去建一些中長期都不可能盈利甚至會巨額虧損的鐵公基項目,將損耗國力民力並醞釀巨大的財政金融風險。
四,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上升,央行兜底唯有猛印鈔票
這一輪超過08年09年的基建大投資,主要靠政府舉債。與上一輪不同的是,這一輪大投資是在地方債務風險壓力山大的形式下再加碼大舉債。去年有分析指截至2013年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債務已經超過30萬億元,超過GDP的50%。而實際上,地方政府債務直線上升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有分析認為地方政府及平台公司的債務目前至少在40萬億左右,有的地方上報數不到實際債務數的一半。許多地方的財政收入不夠償付利息。煤炭大省山西因煤價大跌三分之二的市縣靠借債發工資。商業銀行對地方債已有忌憚。今年夏天連富裕的江蘇也出現了地方債發不出去的局面。央行和銀監會只好開口子,准許地方政府和企業債務展期,或增加新債還舊債。為了鼓勵商業銀行購買政府債,准許商業銀行將債權抵押給央行,從央行低息貸款,這等於讓央行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兜底,由央行來承擔風險。實際上等於地方債務還不了,由央行印鈔來填補窟窿。一些地方政府早看透這一點,不顧一切想盡辦法也要多舉債。清華一位資深公共金融專家分析認為,在一些成熟市場經濟體,地方政府相當於一級法人,要對自己的債務負責。所以舉債很審慎。中國內地不同,省、市、區、縣政府只相當於上一級政府的辦事機構,不需要對欠債負責。因此,誰負債多誰就佔便宜,誰借銀行的錢少了誰吃虧。大家都是債多不愁,一些地方政府知道,還不了錢有中央政府讓央行核銷,央行印鈔來解決。一些頭腦靈活的地方官,敢於動用各種資源多借債。像前幾年的重慶,債務接近萬億,按人口算人均負債三、四萬元。而一個江西省,到去年末總負債不過800億元。而西部有的一個區,債務就超過千億元,財政收入不夠財務成本。地方債務違約風險加大,從明年開始將大面積爆發。央行雖然可以印鈔兜底,但濫發貨幣支持落後部門的結果是加劇浪費金融資源,引發更大的金融風險。
五,海量庫存泰山壓頂,政府救樓市捉襟見肘,順市促降價大調整來臨,一線城市「庄股」或倒
目前樓市除個幾個一線城市還貌似堅挺,但多數二三四線城市樓市依然疲弱難振。今年前10個月按官方公布的資料庫存又增加了1億多平米。原來業界寄往政府下猛葯救市,諸如按揭貸款利息可以抵扣所得稅,或由政府兜底財政出錢收購庫存房屋用作保障房,然而等到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只低調地提出鼓勵降房價去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高層這樣做是明智的。樓市的海量庫存讓政府想要救市也力不從心,幾十億平米的庫存,政府哪裡兜得了底?財政本已捉襟見肘,能拿出多少銀子收購庫存房子?市場的問題還得靠市場解決,所以中央政府順市提出降房價消化庫存。要讓農民工消化庫存房那不過是一廂情願,農民工有幾個人買得起大城市的高價房,最多能幫助消化一點小城市和遠郊的便宜房。政府希望降房價的信號一發出,市場短期可能進一步走疲。因為買房子就像買股票,買漲不買跌。一、二線城市房市調整壓力將加大。特別是一線城市。目前,看起來京滬深一線城市還在漲,但已是強弩之末。在我看來,京滬深樓市已是最後的「庄股」。就像內地股市,就算整體已經是熊市,依然會有幾隻瘋狂的庄股在大漲:大面積的股票都走熊了,大家就拋掉走熊的股票去追買還在逆市上漲的強勢股。內地樓市也是這樣,今年以來,樓市整體已經走熊,所有三四線城市和大部分二線城市都賣不動,只有幾個一線城市還挺著,深滬京甚至還出現大漲,這恰恰類若庄股效應:別的城市的房價跌了,炒不動了,全國的炒房投機資金就集中去炒京滬深的樓市,這就像股市的買漲不買跌,只買強勢股。但房子不是股票,終究要看使用價值和性價比。京滬深高端物業比香港、東京一線樓市都貴了,產權只有70年,而且你城市人口密度大得多,環境惡化,將來可能不適合人居住,質量差的三四十年後就成為建築垃圾,只有70年土地使用權的房子過了30年要想降價賣掉也困難了。那麼高的房價,全球性價比最差。可是,利益集團包括不良媒體、黑嘴「專家」一直在包裝一線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鼓動人們「除了救命的錢全部拿去買房子」。一線城市樓市還能勉強撐幾天,是靠吸走其他地方的血——把各地富人的資金吸去一線城市炒樓,人流資本流單嚮往大城市吸,這一方面造成區域經濟更加失衡,縣鄉凋敝,農村荒蕪;另一方面,特大城市人口爆髮式增長,我10年前就警告過的城市生態危機大爆發,擁堵、霧霾、水體質量惡化日益嚴重,癌症等惡疾大幅增加,舉世罕見。一些霾都若不能很好治理的污染,遲早變成廢都。可一些一線城市當局,還在追求房價超香港。香港樓市本是一個病態的樓市,房價世界最高,靠內地灰黑資金撐著。超高房價造成民生重壓,民眾怨聲載道,直指「地產霸權」。同時,高房價打擊當地服務業和製造業,削弱經濟競爭力。近年港府不得不增加供應降樓價,港澳商用房租金開始暴跌,今年已暴跌40%以上。而內地一些吊在樓市一棵樹上的一線城市,對房地產的嚴重依賴就像對海洛因上了癮,一刻也離不得。還想不斷吹大泡沫來挺住樓市,這幾乎不可能。泡沫是有極限的,不可能無限吹大。就像股市的庄股,偏離價值區太遠股價離譜的股票,再強的庄也會轟然崩塌。深圳前一陣房價大漲,買家90%是炒房客,你炒給誰?從10月以來深圳樓市已經走疲。一線樓市已經危若壘卵。明年還繼續去炒一線樓市的房子,多半是傻冒,沒準就是接最後一棒。明年的機會依然是股市大於樓市,賣房炒股將再現。花上千萬去霾都買套公寓的人將會後悔莫及。性價比和環境好的遠郊房和部分三四線城市的房市將可能回暖。
六,股市的「政治市」效應難持久,最終要回到經濟基本面,註冊制可能使新股海量發行的擔憂與公司業績整體下滑的雙重夾擊,註定了2016年的中國股市將劇烈震蕩
2015年中國內地股市從「超級狂牛」,瞬間變身需要政府強力拯救的大熊,應了我去年關於2015年股市「瘋癲病牛難長久」,年中可能暴跌的預判。如果說,從去年底以來的大漲是政策市的效應,那麼,暴跌救市後走出的震蕩攀升,則是「政治市」效應。目前A股已成「政治市」——比政策市還敏感,就是:不允許股市大跌已經上升到政治高度,不允許機構「惡意」做空,否則可能人被抓。這樣一來,A股才恢復了流動性,甚至再次走出了慢牛的震蕩行情。但「政治市」的效應不可能持久,市場最終要回到經濟基本面和供求關係。政府的目標是讓市場穩定保持一定熱度,可以多多發行新股增加直接融資,因而市場稍一穩定就恢復新股發行,匆匆推出註冊制。市場對實行IPO註冊制後可能出現海量新股發行,與2016年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可能進一步下滑的雙重夾擊,加上宏觀經濟走勢不樂觀,2016A股仍然會維持劇烈震蕩走勢,但結構性行情依然可以期待。經濟大調整時期,恰恰也是各行各業汰弱留強市場集中新龍頭崛起的時期,也就是新生大牛股出現的時機,投資人應精心留意高成長確定、估值又不高的新龍頭標的,牽小牛犢。股市的魅力在於:再熊的市場也有牛股。A股市場的特點是股價波動幅度遠遠大於成熟股市,這帶來了機會很多同時風險也很大。永遠不要買高估太多的股票,只買被低估的高成長股,才是制勝之道。祝大家猴年多逮牛犢。
七,警惕經濟「改革」為利益集團左右,「反市場效應」扭曲價格
高層力推又一輪經濟改革,出台的舉措涉及諸多領域,然而落地的改革有幾項真正讓企業和基層產生了興奮點和希望的貨真價實的改革?誰都知道中國的企業和經營者負擔沉重,可是,除了電價降了3分錢,其他的許多「改革」落到下面只是維繫過去的利益格局。比如,能源市場「改革」不過是維持全世界最高的油價,發改委兩次違背自己制定的油價調價機制,拒調油價,其荒誕的理由不惜砸掉一個國家機構的公信力和聲譽,最後乾脆要把規則也改了。他們難道不知道,比美國高一倍的油價和昂貴的交通過路費會影響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嗎?只有貨真價實的市場化改革,才能有利於民生,有利於經濟。比如真正完全市場化的領域,老百姓才真正得到實惠,如家電等發改委不管價格的充分競爭領域,人們才享受到物美價廉,家電行業完全靠市場崛起成為在全球有一席之地的國家優勢產業。而那些被發改委管著價格的行業,甚至出現「反市場化」現象,給民生帶來侵害。市場化的核心是優勝劣汰,價廉物美者勝出;「反市場化」則是劣勝優汰,質差價高者勝出。最典型的是醫藥行業。照理,充分競爭會使真正管用又便宜的好葯佔領市場,可內地醫藥市場不是,每一輪所謂降葯價的「改革」實際上都使葯價大幅上漲,而且,越是價高藥效並不咋的的山寨葯,因為提成空間大,醫生願意開,藥店樂意賣。商業腐敗在醫藥行業最盛。葛蘭素、史克、楊森、拜耳等世界大廠的管用的原創葯,由於價差低,醫生不願開,藥店也不樂意賣,有賣的也藏在角落裡。這種看似保護本土企業的經濟民族主義,實際上是保護落後,損害民生。改革屈從於利益集團,以「改革」之名維護腐敗的商業利益,這是特別需要警惕的現象。
另外,2016年人民幣貶值壓力將更大,兌美元破7將是大概率的事情,資本外流將成常態。經濟企穩回升需要強力財政政策支持,即推出萬億規模的大幅度減稅,但這未必是政府想做的。
祈望新的一年國泰民安!大家發財!扎西德勒!(羊慧明)
推薦閱讀:
※禁食法可以治療糖尿病嗎?風險有哪些?
※活路-互聯網金融未來存活之道
※房產證上寫子女名合適嗎?這些風險必須要知道
※為什麼女人出軌比男人偷腥的風險大?
※這一風險再不重視,未來中國經濟地位或被印度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