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四單元 血氣精神

一、名詞術語

1、淫泆離藏:淫泆,指七情過度,任情放恣。離藏,指五臟精氣散失不藏。

2、兩精相搏:男女兩性生殖之精相結合。

3、僻邪:即致病的邪氣。

4、長生久視:即長生不老,健康長壽之意。

5、怵惕:驚恐不安。

6、動中:動搖內臟使其不寧。

7、破 脫肉:形容肌肉極度消瘦。 ,隆起的大肌肉塊。

8、毛悴色夭:毛髮枯槁,面色晦暗無澤。

9、悗亂:心胸鬱悶煩亂之意。悗,同悶。

10、意不存人:精神失常,旁若無人狀。

11、經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12、胸盈仰息:胸部滿脹,仰面呼吸。

13、太陰主內:太陰,指手太陰肺經。內,指營氣。營行脈中,始於手太陰而複合於手太陰,故曰:太陰主內。

14、太陽主外:太陽,指足太陽膀胱經。外,指衛氣。衛行脈外,始於足太陽而複合於足太陽,故曰:太陽主外。

15、陰陽相貫:營氣循行主要沿十二經脈之序,陰陽表裡迭行相貫。

16、合陰:夜半子時陰氣最盛,營衛二氣俱行於陰而大會,故曰合陰。

17、晝精:白天精力充沛,精神飽滿。精,精明。

18、衛氣內伐:衛氣內擾而營衛運行紊亂(衛氣內擾,克伐營氣)。

19、毛蒸理泄:皮毛被風熱之邪所蒸而腠理開泄汗出。

20、其氣未定:飲食進入胃中,尚未化生精微之氣。

21、漏泄:外傷於風,內有熱飲食入胃,而致腠理開泄汗出如漏的病證。

22、迴腸:小腸後段,上接空腸,下連大腸。

23、有兩死:兩,指奪血、奪汗。有兩死,指既奪血,又奪汗,預後不良,故是死證。

24、無兩生:謂奪血而不奪汗,或奪汗而不奪血,奪血、奪汗只見其一,尚有回生之機。

25、濟泌別汁:指小腸分清泌濁的功能,清者滲於前(膀胱),濁者注於後(大腸)。濟泌,過濾的意思。別汁,分別清濁。

26、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宣發布散水谷精氣的功能,如同霧露瀰漫灌溉全身。

27、中焦如漚: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漚漬食物,使之變化。

28、下焦如瀆:形容下焦腎和膀胱如同溝渠排泄水液的功能。

29、兩神相搏:即男女媾合。搏,交、合的意思。

30、宣五穀味:宣發布散水谷之精微。

31、熏膚:溫煦肌膚。熏,同薰。

32、汗出溱溱:形容汗出很多。溱溱,眾盛貌。

33、淖澤:指水谷精微中質稠濁如膏澤的部分。淖,泥沼。

34、泄澤:即滲出汁液而滋潤。

35、壅遏:限制、約束。

36、營復陰陽:指血脈運行,往複於周身。營,營運。復,往複。陰陽,內外。

37、分肉解利:意指肌肉滑潤,通利無滯。

38、精神專直:精神集中而無雜念。

39、三隧:指水谷入胃後,其精微糟粕輸布的三條途徑。糟粕之道出於下焦,津液之道出於中焦,宗氣之道出於上焦。

40、以應刻數:指營氣運行節律。古代用銅壺滴漏法計時,一晝夜水下百刻,營氣一晝夜運行人身五十周次,即營氣運行人身一周,水下二刻,故曰以應刻數。

41、上焦出氣:指上焦宣發衛氣。

42、中焦出氣:指中焦化生營氣。

43、谿谷:肌肉之間會合之處。肌肉之大會為谷,小會為谿。

二、單選題

1、據《靈樞·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謂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慮

(B)

2、據《靈樞·本神》篇所述,心有所憶謂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慮

(A)

3、據《靈樞·本神》篇所述,意之所存謂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慮

(C)

4、據《靈樞·本神》篇所述,因志而存變謂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慮

(D)

5、據《靈樞·本神》篇所述,因思而遠慕謂之( )

A、意 B、心 C、志 D、思 E、慮

(E)

6、據《靈樞·本神》篇所述,因慮而處物謂之( )

A、意 B、智 C、志 D、思 E、慮

(B)

7、據《靈樞·本神》篇所述,神傷的癥狀是( )

A、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A)

8、據《靈樞·本神》篇所述,魂傷的癥狀是( )

A、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當人股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C)

9、據《靈樞·本神》篇所述,意傷的癥狀是( )

A、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B)

10、據《靈樞·本神》篇所述,魄傷的癥狀是( )

A、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E)

11、據《靈樞·本神》篇所述,志傷的癥狀是( )

A、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色夭 B、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C、狂妄不精,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D、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

E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

(D)

12、《靈樞·本神》篇指出,肝藏血,血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E)

13、《靈樞·本神》篇指出,脾藏營,營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D)

14、《靈樞·本神》篇指出,心藏脈,脈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C)

15、《靈樞·本神》篇指出,肺藏氣,氣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B)

16、《靈樞·本神》篇指出,腎藏精,精舍( )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A)

17、《靈樞·本神》篇所述,腎氣虛的癥狀是( )

A、耳鳴 B、形寒 C、手足厥冷 D、面 白 E、腰膝痠軟

(C)

18、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肝氣虛的癥狀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腹脹經溲不利 D、面 白 E、腰膝痠軟

(A)

19、據《靈樞·本神》篇所述,心氣虛的癥狀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腹脹經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D)

20、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脾氣虛的癥狀是( )

A、恐 B、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C、腹脹,經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B)

21、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肺氣虛的癥狀是( )

A、恐 B、四肢不用 C、鼻塞不利 D、怒 E、笑不休

(C)

22、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脾氣實的癥狀是( )

A、恐 B、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C、腹脹,經溲不利 D、悲 E、笑不休

(C)

23、據《靈樞·本神》篇所述,肝氣實的癥狀是( )

A、恐 B、怒 C、笑不休 D、腹脹,經溲不利悲 E、思

(B)

24《靈樞·營衛生會》中「太陰主內,太陽主外」之「內外」是指( )

A、營氣與衛氣 B、體內與體表 C、白天與晚上 D、氣與血 E、陰經與陽經

(A)

25、《靈樞·營衛生會》中「血者,神氣也」的含義( )

A、神氣是血產生的物質基礎 B、血是中焦化生的精汁奉心神化赤而成 C、血就是神氣 D、血受神氣支配 E、血是心神所化

(B)

26、《靈樞·營衛生會》指出,營衛五十而復大會的部位在( )

A、足少陰腎經 B、足陽明胃經 C、足太陽膀胱經 D、足太陽脾經 E、手太陰肺經

(E)

27、《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夜半為( )

A、陰衰 B、陰隴 C、陽衰 D、陽隴 E、陰陽俱衰

(B)

28、《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營衛之氣在體內一晝夜各運行( )

A、二十五度 B、三十五度 C、四十五度 D、五十度 E、四十八度

(D)

29、《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夜半後為( )

A、陰衰 B、陰隴 C、陽衰 D、陽隴 E、陰陽俱衰

(A)

30、《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日中為( )

A、陰衰 B、陰隴 C、陽衰 D、陽隴 E、陰陽俱衰

(D)

31、《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日西為( )

A、陰衰 B、陰隴 C、陽衰 D、陽隴 E、陰陽俱衰

(C)

32、《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老年人表現為( )

A、晝不精,夜不瞑 B、不晝瞑 C、夜瞑 D、晝精 E、夜晝不瞑

(A)

33、《靈樞·營衛生會》篇認為少壯之人表現為( )

A、不夜瞑 B、晝不精,夜不瞑 C、晝瞑 D、夜瞑 E、夜晝不瞑

(D)

34、《靈樞·營衛生會》篇指出,血與營衛之氣( )

A、同名異類 B、異名同類 C、異名異類 D、同名同類 E、以上均不是

(B)

35、根據《靈樞·決氣》篇,「常先身生是謂精」的「精」指的是( )

A、先天之精 B、後天之精 C、水谷之精 D、天地之精氣 E、以上均不是

(A)

36、根據《靈樞·決氣》篇,不屬於「液」的功能的是( )

A、淖澤注於骨 B、熏膚、充身、澤毛 C、骨屬屈伸 D、泄澤補益腦髓 E、皮膚潤澤

(B)

37、《靈樞·決氣》篇認為「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屬於( )

A、津脫 B、精脫 C、液脫 D、血脫 E、氣脫

(C)

38、根據《靈樞·決氣》,精脫者的表現是( )

A、目不明 B、耳聾 C、腠理開、汗大泄 D、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 E、色白、夭然不澤

(B)

39、「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出自( )

A、《素問·上古天真論》 B、《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C、《靈樞·邪客》 D、《靈樞·本藏》 E、《靈樞·本神》

(D)

40、《靈樞·邪客》認為營氣的功能主要有( )

A、分泌津液 B、剛悍衛表 C、營養四肢 D、宣發汗液 E、抗禦外邪

(C)

41、根據《靈樞·邪客》「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指的是( )

A、宗氣 B、營氣 C、衛氣 D、中氣 E、水谷精微之氣

(A)

42、據《靈樞·本藏》具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合」作用的是( )

A、衛氣 B、營氣 C、腎氣 D、志意 E、五臟

(A)

43、《靈樞·邪客》篇中,「以應刻數」指的是( )

A、營氣運行失常 B、營氣運行節律 C、衛氣運行節律 D、營氣的作用

E、衛氣運行失常(B)

三、多選題

1、《靈樞·本神》認為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可出現( )

① 腹脹 ② 四肢不用 ③ 五臟不安 ④ 經溲不利 ⑤ 少氣

(②③)

2、《靈樞·本神》指出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可出現( )

① 鼻塞不利 ② 少氣 ③ 喘喝 ④ 胸盈仰息 ⑤ 經溲不利

(①②)

3、《靈樞·本神》認為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 )

① 狂忘不精 ② 陰縮 ③ 攣筋 ④ 兩脅骨不舉 ⑤ 毛悴色夭

(①②③④⑤)

4、《靈樞·本神》認為肺,喜樂無極傷魄,魄傷則( )

① 狂 ② 意不存人 ③ 皮革焦 ④ 竭絕失生 ⑤ 毛悴色夭

(①②③⑤)

5、《靈樞·本神》所述,在五臟虛實病中,引起五臟不安的臟是( )

① 肝 ② 心 ③ 脾 ④ 肺 ⑤ 腎

(③⑤)

6、《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必做到( )

① 和喜怒 ② 順四時 ③ 節陰陽 ④ 安居處 ⑤ 調剛柔

(①②③④⑤)

7、《靈樞·營衛生會》篇主要論述了( )

營衛二氣的生成、運行與會合 營衛與血汗的關係

營衛與痹證的關係 營衛與三焦的關係及三焦的部位和功能

老人不夜瞑和少壯人不晝瞑的機理

(①②④⑤)

8、據《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述,營衛二氣運行的規律是( )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

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

衛氣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

營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①②③)

9、據《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述,「老人之不夜瞑者」的主要機理是( )

氣血衰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 肌肉枯,氣道澀 五臟之氣相搏 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

(①③④⑤)

10、據《靈樞·營衛生會》篇所述「少壯之人不晝瞑者」的原因是( )

氣血盛 肌肉滑 氣道通 營衛之氣相搏 營衛之行,不失其常

(①②③⑤)

11、《靈樞·決氣》篇指出,液脫的主要表現是( )

骨屬屈伸不利 色夭,腦髓消 目不明 其脈空虛 痠,耳數鳴

(①②⑤)

12、《靈樞·決氣》篇指出,津脫的主要表現是( )

耳聾 目不明 腠理開 汗大泄 其脈空虛

(③④)

13、《靈樞·決氣》篇指出,液的生成和作用是( )

谷入氣滿 淖澤注於骨 骨屬屈伸 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 若霧露之溉

(①②③④)

14、《靈樞·決氣》篇指出,氣的生成和作用是( )

腠理髮泄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 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 補益腦髓

(②③④)

15、《靈樞·決氣》篇指出,脈的作用是( )

變化而赤 壅遏營氣 發泄腠理 補益腦髓 令無所避

(②⑤)

16、《靈樞·本藏》篇認為六腑的主要作用是( )

化水谷 通陽 生氣血 行津液 傳瀉糟粕

(①④)

17、《靈樞·本藏》篇認為衛氣的作用是( )

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 司關合 濡筋骨

(①②③④)

18、《靈樞·邪客》篇認為宗氣的循行及作用是( )

積於胸中 出於喉嚨 以貫心脈 而行呼吸 泌其津液、注之於脈

(①②③④)

19、《靈樞·邪客》篇指出營氣的循行及作用是( )

① 泌其津液,注之於脈 ② 晝行於陽,夜行於陰 ③ 化以為血,以榮四末

④ 積於胸中出於喉嚨 ⑤ 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

(①③⑤)

20、《靈樞·海論》認為人身有四海,它們是( )

血海 津液之海 氣海 水谷之海 髓海

①③④⑤)

四、簡答題

1、如何理解《靈樞·本神》篇中「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

大凡使用針刺的治法,必須以病人的神氣狀況做為根本,即一定要本源於病人的神氣。因為神是臟腑精氣的外在表現,故病人神氣盛衰、有神無神直接表達臟腑精氣盈虧及功能狀態。治療方法的施用及取效與否,除了治療措施正確外,更主要的取決於病人的神氣盛衰。如果病人氣血精神竭絕,神機衰敗,則高超的治療技術也將無能為力,故病人神之盛衰,決定治療效果及預後。此句強調了神在診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靈樞·本神》篇中「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德,法也。指規律。氣,指成形的物質。流,流動。薄,相交。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則與物質。天德下流,地氣上交,陰陽相錯,升降相因,才能有生命的產生。這是古人的自然觀與生命觀。

3、你對《靈樞·營衛生會》篇中「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是怎樣理解的?

營衛二氣是水谷精微之氣所化;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水谷精微之氣奉心神化赤而成。營衛二氣與血是同源而異名,均來源於水谷精微。張志聰注云:「營衛者,水谷之精氣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氣之所化也。血與營衛皆生於精,故異名同類焉。」也就是說,血與營衛二氣皆生於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質不同,所以名稱也不同,故曰:「血之與氣,異名同類。」

4、如何理解《靈樞·營衛生會》篇中「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兩,指奪血、奪汗。有兩死,謂既奪血,又奪汗,是死證。無兩生,謂奪血而不奪汗,或奪汗而不奪血,兩者不同見,尚有可生之機。

5、《靈樞·營衛生會》篇中「五十而復大會」指的是什麼?

五十,指營衛二氣在一晝夜中各在人身運行的周次。大會,指營氣與衛氣的會合,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二者雖別行兩道,但在一晝夜各行五十周次之後,便要會合一次,於夜半子時會於手太陰肺。「五十而復大會」說明了人之營氣與衛氣的運行與晝夜陰陽變化息息相關,是人體適應晝夜變化而形成的一種人體生理日節律。

6、如何理解《靈樞·營衛生會》篇中「血之與氣,異名同類」?

《靈樞·營衛生會》篇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張志聰注云:「營衛者,水谷之精氣。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氣之所化也。血與營衛皆生於精,故異名同類焉。」也就是說,血與營衛二氣皆生於水谷之精,但因各自作用、性質不同,所以名稱也不同,故云:「血之與氣,異名同類。」

7、據《靈樞·營衛生會》篇,談談營衛二氣的生成。

經文指出:「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說明營衛之氣均化生於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所化生。

8、結合《靈樞·營衛生會》,談談老年人「晝不精、夜不瞑」的道理?

原文曰:「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即老年人營衛之氣不足,運行不暢,尤其是衛氣不能按時出表入里,營氣不足,故白天精力不充沛,夜裡睡眠不安。

9、結合《靈樞·營衛生會》,試述少壯之人「晝精夜瞑」的道理?

原文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即少壯之人氣血盛,氣道通,營衛運行正常,尤其是衛氣能晝行於陽,夜入於陰,五臟之氣調和,故白天精神飽滿,夜裡睡眠得安。

10、據《靈樞·營衛生會》,簡述營衛二氣的循行規律及會合。

營衛二氣的運行規律:營氣沿十二經脈之序,一晝夜運行五十周次。衛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營衛二氣周而復始有規律運行,如環無端。兩者雖各行其道,但於夜半子時會合於手太陰肺。

11、如何理解《靈樞·營衛生會》篇中的「太陰主內,太陽主外」?

太陰,指手太陰肺經。內,指營氣。營行脈中,始於手太陰而複合於手太陰,故曰太陰主內。太陽,指足太陽膀胱經。外,指衛氣。衛行脈外,始於足太陽而複合於足太陽,故曰太陽主外。

12、簡述《靈樞·營衛生會》篇中的「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含義。

上焦如霧,形容上焦心肺宣發布散精微之氣的功能,如同霧露瀰漫灌溉周身。中焦如漚,形容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漚漬飲食物,使之變化。下焦如瀆,形容下焦腎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如同溝渠。

13、如何理解《靈樞·營衛生會》篇中的「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

「營出中焦」的立論有二:一從營氣的化源來看,營氣源於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一從營氣的運行始於手太陰肺經,而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

「衛出下焦」的立論也有二:一是衛氣根於腎中陽氣,一是衛氣的運行,白晝始於足太陽膀胱經而行於陽分,夜晚始於足少陰腎經而行於陰分,其經氣自下焦腎和膀胱出。另外,還有人提出「衛出上焦」的觀點。《靈樞集注》云:「下當作上。」指出「衛者,陽明水谷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於表陽,故曰衛出上焦」,並引《靈樞·決氣》等篇內容作證。從有關文獻分析,實際上衛氣乃生髮於下焦腎氣,化源於中焦脾胃,宣發於上焦心肺。這些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不可膠執拘泥。據此,不必將原文「衛出下焦」逕自改動,否則改不勝改。

14、據《靈樞·決氣》篇,簡述「精脫者,耳聾」的機理及證治。

精脫:腎藏精,開竅於耳,腎精耗脫,耳失精養,出現耳鳴、耳聾之症。治宜補腎填精法,方可用耳聾左慈丸等,臨床可酌加丹參、當歸、石菖蒲、遠志等和血開竅之品,以提高療效。

15、據《靈樞·決氣》篇,簡述六氣之間的相互關係。

六氣在生理上關係密切,六氣皆源於先天,賴後天水谷精微不斷充養。由於其性質、分布部位及作用不同,故分為精、氣、津、液、血、脈六者。病理上相互影響。如臨床上大汗傷津者,亦有營血虧虛的表現;大失血者,亦可出現津液耗傷的癥狀。因此,在治療時,要根據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及相互影響,分清主次,兼顧治療,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16、如何理解「五穀與胃為大海」?

「五穀與胃為大海」,是指五穀與胃是六氣化生的源泉。「五穀與胃為大海」的觀點,體現了整體觀思想及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精神。強調了胃與飲食水谷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為臨床治療六氣虧損的病證從補益脾胃、資其化源角度著手提供了理論依據。

17、結合《靈樞·決氣》篇,簡述血液的生成。

《靈樞·決氣》篇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中焦受納水谷之氣、吸收水谷精微。其精微中柔和清純的精華部分,在心等髒的共同作用下,變成赤色的液體,入於脈中營養周身。

18、據《靈樞·決氣》篇,簡述精的生成及作用。

《靈樞·決氣》篇云:「兩精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精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物質,源於先天父母生殖之精,能發育成新的生命體,源於先天、賴後天不斷培育。

19、據《靈樞·本藏》篇,簡述經脈的作用。

《靈樞·本藏》篇云:「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指出經脈是血氣運行之道,通過經脈將血氣敷布到全身,從而達到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

20、據《靈樞·本藏》篇,簡述衛氣的作用。

《靈樞·本藏》篇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合者也。」指出衛氣行於陽,具有溫煦肌肉,充養皮膚,滋潤腠理,主司開合的作用,所以衛氣功能正常可以抵禦外邪的侵入。

21、據《靈樞·本藏》篇,簡述志意的作用。

《靈樞·本藏》篇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認為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氣的作用。神氣不僅可調節、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動,還能調節機體對外界寒熱變化的適應能力。

22、據《靈樞·邪客》篇,簡述宗氣的生成及作用。

《靈樞·邪客》篇云:「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說明宗氣積於胸中,走息道,貫心肺,有司呼吸、助心肺行氣血的作用。營氣運行於脈中,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流注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有營養全身的作用。

五、論述題

1、結合《靈樞·本神》試述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的概念,其與五髒的關係如何?

《靈樞·本神》篇云:「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本段指出生命源於天地陰陽之氣的相互作用。論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的概念,神的產生,以及從認識事物到正確處理事物的從感性到理性、由低級到高級的認知思維過程。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其產生與存在以形體為基礎。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皆統屬於心,並以五臟所藏之精為物質基礎。這些認識對臨床診斷治療心身疾病,以及中醫心理學研究與發展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2、結合《靈樞·本神》試述五臟虛實病證特點及病機。

《靈樞·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肝能貯藏血液,魂寄附於血液之中,肝氣虛的病人則表現驚恐,肝氣盛則出現善怒。肝藏血,血是神的物質基礎,而魂又是神志中的一部分,所以說,魂是附於血液之中,亦即「血舍魂」之意。肝氣虛,應理解為肝血不足。肝血不足,魂無所依附,亦即血不養心,故病人驚恐不安。

脾為後天之本,有化生和貯藏營氣的作用,精神活動中的意念是依附於營氣的,所以說「脾藏營,營舍意」。如果脾氣虛,不能化生水谷精微,營氣不足,四肢肌肉失養,故四肢不用。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土灌四藏」若脾氣虛則不能輸精於四臟,致使五臟功能不能調和,故曰:「五藏不安」。如果脾氣虛,氣機滯塞,升降失常,就會出現腹部脹滿,二便不利。

心氣虛,心血不足,營血虧耗,心神失養則心志不足而悲。心中有熱,煎熬成痰,痰火上擾神明,則神志不寧,狂妄,笑不休。

肺主氣,肺開竅於鼻。肺氣虛,肺失宣降故見鼻塞,少氣不足以息。邪氣壅盛,肺氣上逆,故見喘喝、胸部脹滿,仰面張口呼吸。

腎氣虛,陰氣或陽氣衰於下,則發生熱厥或寒厥。腎陽虛,氣化不利,水液內停,故見四肢腫脹,腹部脹滿,或全身腫脹,甚至最終影響五臟。

3、結合《靈樞·營衛生會》篇談談營衛二氣循行會合規律是怎樣的?有何意義?

營氣運行的主要路線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沿十二經脈循行次序運行,又複合於手太陰肺,如此「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一晝夜運行五十周次。此外,尚有一「支別」,與其並行,即從手太陰肺經始,經過督脈、任脈,復入於手太陰肺經。營氣一晝夜如此運行五十周次。(見圖4—1)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督

任↑

其支別

圖4—1

衛氣晝夜調節運行的規律是:衛氣循脈而行,晝行三陽,夜行三陰。綜合《靈樞·五十營》、《靈樞·衛氣行》等篇,可知其具體循行。即每日平旦陰盡陽受氣時,衛氣由陰出陽,出於足太陽膀胱經之睛明穴,其氣經面部手足三陽經穴位,一部分散行於手三陽經,一部分沿著足三陽經的路線由上向下運行,從足三陽抵足入足心,經內踝下,循陰蹻脈,上行至目內眥之睛明穴,此為衛氣晝行於陽一周的路線,衛氣在白晝如此運行二十五周。衛氣夜行於陰分,即傍晚陽盡陰受氣時,衛氣從足心經過腎經進入腎臟,之後以五行相剋之序周流五臟,即腎→心→肺→肝→脾→腎,此為衛氣夜行於陰一周的路線,黑夜如此運行二十五周,次日平旦陰盡陽受氣時、衛氣從腎經通過陰蹻脈出於足太陽之睛明穴。此為衛氣一晝夜循行人身五十周次的順序。(見圖4—2)

晴明—→足太陽(晴明→至陰)

手太陽(聽宮→少澤)

足少陽(童子髎→竅陰)

手少陽(絲竹空→關沖) 入足心

足陽明(承泣→厲兌) 足少陰經

手陽明(迎香→商陽)

平旦陰盡陽受氣, 傍晚陽盡陰受氣,

衛氣晝行於陽二十五度 衛氣夜行於陰二十五度

陰蹻脈

圖4—2

4、你對「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是如何理解的?

無者,勿也。是說失血的病人,勿再發其汗;大汗傷津的病人,勿再耗其血。這是根據血與營衛之氣異名同類的理論,提出的治療原則。

因為在生理上兩者關係密切。汗為津液所化,血由營氣所生,二者均來源於水谷精微。而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成分,故二者關係密切。在病理上兩者相互影響。若出汗太多,必然傷津,化血無源而血少;而失血之人必傷津液,津液虧損,汗出無源而少汗。在治療上,對失血、血虛患者,不能妄奪其汗;對於脫汗者,也不宜用動血之品或針刺放血等療法。

此論點對臨床實踐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如《傷寒論》中的「衄不可汗」、「瘡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發汗」等汗法禁忌原則,即導源於此,告誡醫生對血虛或失血感受外邪者,當用養榮發汗的治法。後世醫家據這一理論,提出了「血汗同源」的論點。

5、結合《靈樞·營衛生會》篇,簡述三焦之氣發出的部位及其功能特點?

上焦:「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一般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兩臟,以及頭面部,稱作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說明上焦宣發敷布水谷精氣如霧露那樣瀰漫灌溉至全身,實際上主要是心肺輸布氣血的作用。

中焦:「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所指的是胃。現一般認為中焦是指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其所屬臟腑主要是脾胃。其功能本節指出:「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說明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並輸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所謂「中焦如漚」,實際上是指脾胃對飲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和輸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指出中焦是氣血生化之源。

下焦:「下焦者,別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明代虞摶說:「臍之下曰下焦。」現一般以臍以下的部位為下焦,包括小腸、大腸、腎、膀胱等臟腑。肝的解剖部位雖在臍之上、膈之下,但從肝腎精血同源的觀點出發,特別是清代溫病學說的三焦辨證將溫病後期出現肝的病證列入「下焦病」範圍後,肝亦歸屬於下焦。下焦的功能,本節指出:「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即將胃傳下的穀食經小腸分清別濁,其清者即水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其濁者即糟粕歸入大腸排出體外。所以概括為「下焦如瀆」。

6、結合《靈樞·決氣》試述六氣的生成、作用及臨床意義。

《靈樞·決氣》云:「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髮泄,汗出溱溱,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精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原始物質,源於先天,賴後天之精不斷培育。氣在上焦宣發作用下,輸布全身,溫養臟腑肌腠皮毛。津較清稀,能變為汗,滋潤肌膚。液較稠濁,注於骨骼與腦,滑利關節,補益腦髓,潤澤皮膚。血由水谷精微變化而成,具有營養、滋潤和維持生命活動的作用。脈是血液運行的道路。六氣同源而異名,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為臨床治療六氣虧損病證從六氣相互關係角度分清主次,審因施治,提供了依據。

7、結合《靈樞·本藏》試述經脈、衛氣、志意的作用。

《靈樞·本藏》云:「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經脈: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經脈是血氣運行之道,通過經脈將血氣敷布到全身,從而達到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

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衛氣行於陽,具有溫煦肌肉,充養皮膚,滋潤腠理,主司開合的作用,所以衛氣可以抵禦外邪侵入。

志意: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暑,和喜怒。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氣的作用。神氣不僅可調節、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動,還能調節機體對外界寒熱變化的適應能力。

8、試述《靈樞·本藏》關於健康的標準及其意義?

《靈樞·本藏》提出健康的標準即「血和」、「衛氣和」、「志意和」、「寒溫和」。從中可領悟《內經》關於健康的標準有三條:一是人體機能活動正常,以血氣運行和暢為標誌,具體表現在「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二是人的精神活動正常,即「志意和」,具體表現在「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三是人體能適應外界的環境,即「寒溫和」,具體表現在「六府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體得安」。此三條內容,聯繫近年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①軀體無異常;②心理活動正常;③能適應外界環境。其與《內經》所述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對於二千餘年前的《內經》來說,實屬難能可貴。

9、後世將五臟稱為「五神臟」,你是怎樣理解的?

文中指出五臟藏五神,後世將五臟稱為「五神臟」。有兩層含義:一是五神活動以五臟功能活動為前提,二是五神狀態可以視作五臟功能活動的表現。故五神過用則傷五臟,五臟病變則五神異常,體現了「形神合一」的學術思想。五臟所藏之精又是五神活動及五臟功能的物質基礎,五臟藏精、藏神、藏氣相互為用,密不可分。現代精神醫學研究認為,原發性精神疾病大多緣由情志所傷而誘發,而繼發性精神疾病多因內臟病變繼而導致精神異常,可見《內經》理論是建立在長期臨床觀察基礎之上,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推薦閱讀:

快樂其實是一種心境,一種精神狀態
命盤推論---前世可能為修行人---精神特異之人
純粹與悖謬:克爾凱郭爾的精神世界
魯迅:反抗者的精神文本
有沒有這麼一個時期,學習生活工作處處不順,心中總覺有石頭壓著,做事也提不起精神。你是怎麼度過的?

TAG: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