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客家博物館(下)
中國客家博物館(下) 松齡
第四展廳 人文秀區
居於無名指峰的位置並非無名,相反,卻是客家人心中最重要的事情:讀書。
這是我很喜歡的書香味特別濃的地方。中廳有一個複製場景,客家私塾先生深彎著腰,孜孜不倦地教著,幼小學童有的聚精會神地聽著,有的胸有成竹地抬頭背誦著,有的側起頭來看先生沉吟文章的生動表情,這些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三味書屋,當初的古文學習給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書香滿堂,牆壁上掛有東山書院、梅州學宮、興寧學宮、長樂學宮、祠堂前為表彰及第者在家族宗廟祠堂祖屋前所樹石旗杆(石筆)等圖片,古時梅州的舉人進士多達234位,私塾、社學、書院遍地都是,昔日先輩科舉考試入選而金榜題名者眾多,展出有宋湘、黃遵憲、丘逢甲、張弼士、葉劍英、羅香林等圖片,更難得的是這裡有珍貴的文房四寶:晉代的青瓷水盂,唐代張九齡的陶制風字硯,清代宋湘、黃遵憲題詩端硯,近代孫中山的「四方風動」端州名硯等,從中可以看出客家的學風自晉唐以來由來已久。還有古人怡情所用的古琴、白瓷象棋,還有抒懷言志的扇面、書畫作品都在展廳可以一飽眼福,我特別有感情的是宋代「廣東第一才子」宋湘手書的對聯、題壁,因為兒時曾見外祖父是多麼的珍愛才子佳作,還有孫中山「廣慈博愛」手書,更是客家人支持革命的象徵,彌足珍貴。
我們的長輩常說:肚裡有文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25年,周恩來第二次東徵到梅州時曾說:「梅縣教育之發達,恐匪特為粵省各處縣城,如縣立師範、東山中學、縣立中學、學藝中學。辦理頗有精神,其餘各校成績亦佳,教育尤為普及,即至貧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學。」 客家人地區山多田少,經濟落後,但重視教育,學文化是客家男兒重中之重。客家貧窮的父母常常說:再窮、再苦,就是折鍋賣鐵賣屎缸,也要繳子弟讀書,才好出門賺食。不斷的遷徙,特別是近代,遠遷海外等地的客家男丁不斷增多,文化成了他們謀生手段。阿太不是常說:有子不讀書,不如養大豬;不讀書,日後就會瞎目珠(眼睛的意思)。梅州院士廣場的石碑上,刻下了客家人要讀書的古老教誨: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山鵓鳩,咕咕咕,唔讀書,大番薯。……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放條鯉嬤八尺長。鯉嬤頭上承燈盞,鯉嬤肚裡做學堂。做個學堂四四方,兜張凳子寫文章。……」我剛會說話時,阿太就是這麼教的。 有了文化的客家子弟,對自己民系的遷徙苦難牢記在心,在自己出外謀生的歲月里,是非常重孝道的,家中的長者就象皇帝,尤其敬重勤勞的客家母親。對有了地位有了財富就高高在上的人,是極其憎恨的,常常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要「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來認爹和娘」。 我們還常常要背誦:人帶面目樹帶皮;莫做虧心事,莫貪不義財。如此教育出來的子女,重名節,名譽重於金錢。在家對先祖對父母對夫妻要孝要忠,在外對國家對民族忠誠,以大家為重。 如此的教育,讓客家人在人際關係中世代以信義為重,對「小人」特別地憎惡,做到了親君子遠小人。客家文化就是這樣洗滌著我們的心靈。 從以上可以看出,客家人在遷徙中既及其謹慎地保持了中原文化,又吸收了遷徙地土著文化,取長補短,形成了自己多彩的客家文化,從北宋劉元城興建書院始,梅州慢慢走上了人文秀區的路。乾隆十三年(1748年),梅州因「人文為嶺南冠」,而掛牌真正成為令人矚目的人文秀區。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為百花魁首,激勵著莘莘學子要歷苦寒後成為文章的魁首。梅州地區教育的特別發達,也贏得了「文化之鄉」、「足球之鄉」、「華僑之鄉」的美譽。
第五展廳 客家騰飛
小拇指峰亮出來了,客家人說好貨沉底。客家人在經過這麼多的努力後,快步騰飛了。
千餘年來為了生存和發展,客家先民輾轉遷徙,顛沛流離,世事多艱使客家人養成了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團結奮進的特質。也逐步擺脫了中原「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觀念,四海為家。海外客家人更是艱苦拼搏,團結互助,他們將客家人的開拓進取愛國忠義的優良傳統進一步發場光大,像國內大遷徙一樣,與僑居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創業,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 梅縣籍僑民羅芳伯在1777年來一到西婆羅洲一片荒蕪的坤甸地方進行開發,使坤甸日益繁榮。並領導華僑和當地民眾,抗擊荷蘭殖民主義者的入侵,他創建蘭芳大總制,任「大唐總長」,這是客家人靠奮鬥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繼任總長均為梅州籍華僑,這個國家傳10代,歷 108年。清乾隆年間,梅縣人吳元盛在印尼加里曼丹島率眾平定了當地土蠻的攻擾,被人奉為王。 在泰國重鎮合艾市,人稱客家鎮,它的開埠元勛是梅縣客家人謝樞泗先生。20世紀初他利用承建泰南鐵路而躍居僑界富翁。1917年,在合艾首開謝樞泅路後,先後開通24條街道,使合艾市成了泰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泰王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1985年在合艾市為其樹立銅像,供後人瞻仰。在合艾市,商店招牌十有七八是用泰文和中文並列書寫的,還辦有中國學校,發行中文報刊。在商店、市場上,客家話通行無阻,市內客家團體常有活動,生活上保留了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姚德勝,梅縣平遠客家人。早年遠遷到馬來西亞經營錫礦開採而成南洋巨富,使怡保變成馬來西亞的錫都。為壯大華人經濟,在當地創辦了中華商會、嘉應會館等團體,為維護僑胞權益和發展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904年,怡保大火成災,災後他斥巨資新建街市,使怡保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商埠。為表彰他的功績,新建街市命名為姚德勝市場與姚德勝街,並在市區為他立碑鑄像,英皇授予他「和平爵士」稱號。客家的孝悌文化使他時時關心多災多難的祖國,清光緒年間黃河決口,他捐資賑濟災民,光緒帝封贈他為「資政大夫」。後來,為了改變舊中國落後面貌,他捐巨資支持辛亥革命,孫中山為他頒發「一等嘉禾勳章」。1910年他回鄉定居後,捐資創辦紡織廠,開客家農村地區發展現代工業的先河。還獨資興建了芝蘭小學,1913年又捐白銀10萬元,興建平遠中學,他不幸於 1915年病逝。其子孫繼承他的遺志,按計劃於 1916年建成平遠中學。 張弼士,愛國華僑領袖,梅縣大埔客家人。15歲起到南洋謀生,經過30年奮鬥,富甲東南亞。從1894年起在祖國投資多家公司,實現他從小受到的客家教育:為國效力振興中華。1910年,斥巨資創辦的我國第一家以科學方法釀酒的煙台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生產的「可雅白蘭地」和「味美思」等葡萄酒,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牌,成為中國首個在國際上獲獎的商品,影響至今。1904年10月,他第三次被清光緒帝召見,提出了興辦實業的12條建議,被清廷採納,賞給他頭品頂戴。後來他看到清政府腐敗無能,轉而大力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為民族為國家竭盡全力。 到現代,更是有曾憲梓、田家炳等等愛國僑胞,支援家鄉梅州,心繫祖國。轉唐山,報效祖國母親是客家華僑的最大心愿,他們以先祖的剛強弘毅的精神作後盾,刻苦耐勞終於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客家人,從先祖始,都在從事著墾闢大業,包括這些險歷巨浪漂洋過海的客家華僑,大家恪承先志,齊心協力,起步騰飛,騰飛著永遠的客家精神。 中國客家博物館從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方面介紹客家,客家人是天下為家,開拓進取,敬祖睦宗,愛鄉愛國的漢族民系。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用梅縣口音、興寧口音、蕉嶺口音、平遠口音、河源口音、連平口音、龍川口音、揭西口音等客家口音一一演繹,在中國客家博物館裡迴響著迴響著。
推薦閱讀:
※上海震旦博物館歷代玉器及先秦兩漢動物玉雕展(一)
※半夏:意料之外的博物玄機——讀蘇軾《惠崇春江晚景》|文史知識
※唐繪手鑒 筆耕園(2)東京國立博物館藏(60幅精品)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瓷器圖賞(四)
※青州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