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公司的力量》,堆砌的庸見

《公司的力量》,堆砌的庸見

標籤:公司的力量市場經濟國有私營分類:經濟2010-08-30 10:05

我的兒子正在上大學,前幾天問我,中央電視台正在播齣電視系列片《公司的力量》,知道嗎?我說在網上看到了大力宣傳。兒子問我有什麼看法,我說我只知道那是幾年前拍《大國崛起》的同一班底製作的,我還沒看過,談不上什麼看法。我兒子已經看過幾集,我問他有何感想,他說不出什麼意見,或者說,只有說不清的感覺。這讓我決定要關注一下這個片子,於是,從網上看了前面6集。因為全片還沒有播完,網上也看不到完整的,只能就已經看到的內容說點看法。估計後面幾集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大國崛起》前幾年很轟動,議論很多,我因為不同意它的主要觀點,開始寫一系列評論文章,後來成為本人《中國沒有榜樣》一書的主幹。《公司的力量》把關注的焦點從「大國」轉到了大國的「公司」。基於《大國崛起》的基調,以及《公司的力量》主創人員多次重複的一句話:「公司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對《公司的力量》的主要觀點有一個概括:公司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公司是西方人的發明,西方的強大離不開公司的強大,中國要強大也要向西方學習,從公司學起。而且,按照當前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公司的基本原則就是私有化、市場經濟等。雖然在我看到的前六集中,也有一些對西方公司負面影響的評價,但《公司的力量》總的基調是謳歌公司,謳歌市場經濟,謳歌企業家。該片主創人員說,該片同時也是想給中國的年輕人起到一個勵志的作用,這已經定下了該片弘揚向西方學習的基調。 我不反對向西方學習,但我希望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能夠搞清楚一些基本的事實,否則,在一堆自相矛盾的庸見和偏見中,所謂向西方學習,只能學到皮毛,而離真相越來越遠。比方說,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在片中說:世界上找不到一個公司不發達,經濟卻可以發達的國家(大意)。對此我先不做判斷,先說事實。現在連西方人也承認,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經濟的總量和人均長期都是世界第一。在這樣一個事實的基礎上,再來看張維迎斬釘截鐵的判斷,第一,如果張維迎的論斷是對的,那麼,必然的結論是,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的公司比西方更發達。第二,如果中國古代公司並不發達,那麼,張維迎的論斷就是錯的。我不知道編導是否發現這種自相矛盾。 說起公司的發達,自然要說到市場經濟,自從亞當-斯密發表了《國富論》,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就成為它的標籤,也成為西方人觀念領先的標誌之一。我再說一個事實。了解一點歷史的都知道,西方從古希臘、古羅馬開始,就一直以黃金等貴金屬為貨幣,金幣在西方社會長期都是財富的象徵,哥倫布到達美洲最大的願望也是發現黃金。但是,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之後,主要就是以賤金屬為貨幣,例如銅或鐵。我不知道著名的經濟學家們有沒有考慮過:貴金屬貨幣與賤金屬貨幣,對於社會經濟有什麼影響?在我看來,兩者的影響是巨大的。例如,要到武大郎的攤子上買一隻燒餅,貴金屬貨幣就很難,賤金屬貨幣就很容易。所以,西方社會長期都以貴金屬為貨幣,造成的必然結果是,小商品經濟不發達,只有海外貿易之類大宗商品經濟才能進行。反過來說,中國從2000多年前就大量使用賤金屬貨幣,恰恰說明中國平民百姓之間的小商品經濟極為發達。從這個角度說,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完全是無知的偏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提出「看不見得手」,迄今為止,最符合這一理論模型的社會經濟狀態,只有中國古代社會。亞當-斯密毫無疑問是站在古代中國這一市場經濟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他的學術成果。直到今天,西方經濟中極為明顯的壟斷傳統,依然在時刻挑戰亞當-斯密的理論。而在中國古代,抑制私人壟斷的結果使得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極為充分。到今天,中國溫州地區的商人們,依然能非常適應充分競爭條件下的「微利」經濟,而西方經濟更多是壟斷下的暴利經濟。 《公司的力量》的主創人員說,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公司史」,他們的這個系列片也算是一個嘗試。有這樣的心愿應該說不錯。但我覺得,既然要做這件事,是否應該首先搞清「公司」這個概念是怎麼出現的?在英文中,公司叫做「Company」,查一下字典你會發現,它與中國文字中的「公司」,幾乎找不到關聯。當今著名經濟學家都以推崇公司的私營性為正確方向,但是,「公司」這個中文譯名,為何一點也看不出「私營經濟」的特徵?本文不對這個問題做考據研究,只簡單說一點。翻譯肯定是一個原因,但是,當初中國人為何要用「公司」作為中文翻譯?事實上,當時英國、荷蘭、法國的公司大都是官辦機構、國營機構,才是導致這一翻譯的原因。那麼,如今我們跳過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那種國營公司的歷史階段,只強調私營公司,把公司的罪過,例如對殖民地的奴役,都推到「國有公司」的頭上,我們是否可以想像:如果沒有東印度公司這樣的國營機構,英國有沒有可能強大,有沒有可能積累那麼多財富? 《公司的力量》還強調西方的公司給世界經濟帶來的一個巨大成就,那就是管理。它以美國通用汽車為例,強調管理的意義。這沒錯。片中也提到了注重管理的結果,當一個幾十萬人的巨大企業推行嚴格的管理,當這種公司化的管理推行到政府,它的必然結果就是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管理。在這裡,《公司的力量》只是沒有提到一個呼之欲出的辭彙,那就是計劃經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推崇管理,就應該接受計劃經濟是它必然的結局。事實上,現代很多西方大公司內部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等等弊病,同計劃經濟沒什麼兩樣。那麼,一方面推崇公司的管理,或者管理學,另一方面又反對計劃經濟,提倡市場經濟,我不想說兩者是矛盾的,我只想說,主創人員是否應該將兩者之間的關係搞得光滑一點?但我認為,他們在一些庸見的影響下,難以真正面對這個問題。 《公司的力量》一片還講到西方公司的另一大貢獻,即上市公司和職業經理人。我不得不指出他們對於歷史知識的嚴重欠缺。職業經理人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比片中所舉美國的例子早幾百年應該沒有問題。查一查明清時期的晉商、徽商,職業經理人的事迹很多。如果說它是榮耀,這個榮耀完全應該在中國人頭上,而輪不到美國人。美國職業經理人的出現,也像是亞當-斯密一樣,是站在中國古代經濟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會有的結果。從更深遠的角度說,中國古代經濟領域中職業經理人的出現,源自於中國古代政治。西方歷史上長期都是等級社會的貴族政治,用經濟術語來說,等級制度的貴族政治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不分。而中國很早就是一個財產相對平均分配的平民社會,除了皇帝家族之外,沒有永久世襲的貴族,中國古代社會的管理者,是大批來自平民社會的知識分子。用經濟術語來說,中國古代政治就是國家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此後,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的所有形態,都是中國古人的創造。中國後來為何落後了?只有一個原因,中國的「公司」都是用和平手段,都是公平交易。西方的「公司」正像片中所說那樣,是像東印度公司那樣藉助武力,或像現在一樣,藉助壟斷。西方的後來居上,是野蠻戰勝了文明。 《公司的力量》一片,顯然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他們只以歐洲人的結論為絕對正確的結論,片中充斥大量來自西方社會自以為是的庸俗見解。有如此眾多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輪番出鏡的這部片子,在一些基本事實和基本理論問題上照搬照抄西方,對於歷史真實和歷史事實,要麼是視而不見,要麼是無知地不了解,因而,很多地方都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例如,片子第一集說到公司的一個偉大作用是「創造需求」。然而,看看當今世界,環境、生態的一系列問題,難道不正是這種肆無忌憚「創造需求」的必然結果?對於「公司」的確應該好好地研究和認識,但是,在當今西方世界,有良心的學者已經指出「公司帝國」已經造成政府權力私人化的結果,已經成為對社會民主的巨大威脅與傷害。我在《中國沒有榜樣》一書中也已指出,大型跨國公司就是新的殖民地方式。而我們在《公司的力量》一片中,還在津津樂道於某一個企業,某一個企業家的個人財富超過多少國家的總和,還在謳歌偉大的企業家對人類的巨大貢獻,眼界是否狹隘了一些?


推薦閱讀:

指導案例第15號的一些細節
領導為何不喜歡能力強的下屬?
你努力工作的樣子,真的很像影帝
有沒有財務人員舉報自家公司的?
準備註冊一家醫療器械公司,若干問題求教?

TAG:公司 | 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