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對明朝精準預言——你相信嗎?
野史秘聞 2017-05-261評
《燒餅歌》是中國著名民間預言書之一,是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與明太祖朱元璋對話時所著。至今民間仍認為其概括了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各種大事。《燒餅歌》和《推背圖》等,都是中國讖緯文化的代表之作。
1.預言明朝的氣數
帝問曰: 「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長享否?」
基答曰: 「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他最為關心的,當然是朱家王朝的問題。因此,他叫劉基預卜朱家王朝可以延續到什麼時候。明朝的江山是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為止的,此後便是滿清王朝的天下。祟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而死,明王朝宣告滅亡。而這個明思宗便是明神宗(朱羽鈞)萬曆皇帝的孫子。很明顯,劉基回答朱元璋的問話,是一句雙關語,表面上是一句恭維話,說明朝江山將會傳至千秋萬代,實際上是明確預言:明朝的江山將會傳到萬曆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為止。這裡可以看到劉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準確無誤地回答了天子的問題,預言了未來。 改朝換代,自有天意。
2.預言燕王朱棣篡位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機,臣罪非輕,陛下恕臣萬死,才敢冒奏。」
帝即賜以免死金牌,基謝恩畢,奏曰:「我朝大明一統江山,移南偏北闕, 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孫。」
帝曰:「朕今都城築得堅固,守甚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觀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江山永樂平,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
朱元璋於1368年在南京正式稱帝,改元為洪武元年。天下太平後,人們都議論遷都北京。可是,遷都事關重大,勞費巨大,營建不易;而且,金陵(南京)歷來是興王之地,開國功臣也大多來自江淮;更重要的是南京地處江南,有財富之饒。因此,遷都北平之事被擱置了下來,從明太祖到明惠帝之時都沒有變成現實。不過,朱元璋也注意到,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對於防禦蒙古軍隊的入侵,經營東北廣大地區,都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於是,朱元璋便有一個折中的方案:明朝都城定在南京,北方軍事重鎮便分封兒子們為王去防守。因此,劉基所說的「移南偏北闕」便是預言大明國都將會遷移到北方,這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本來應是由太子標來繼承皇位,可是太子是個短命鬼,早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死去了,因此皇位只好由太子標的兒子允炆來繼承。允炆於1399年即位為惠帝,年號建文。太孫允炆繼位,是劉基死後二十多年發生的事情。當時劉基預料,太子標沒有當成皇帝,太孫繼位後仍有許多麻煩。因此,劉基所說的「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孫」,意思是:太子標雖然是嫡出,是正嗣,可是文星(建文)卻要繼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孫子。所以,這句話自然是應驗了。
可是,當時劉基沒有具體指明是哪個孫子來繼承帝位,只是說「文星高拱」,而且用了「防乃孫」的字眼,朱元璋沒有聽懂這句話,認為是攻城守戰的問題,因此說了「都城築得緊固』,「何防之有」的話。
那麼,劉基所言「防守甚密似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又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朱元璋先後分封了二十五個王,分別在全國各地鎮守。諸王都擁有一定的武裝力量,特別是鎮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個兒子),其擁有的軍事力量最強,朱元璋的本意,是通過分封制度來確保明朝天下的長治久安。可是太孫允[ ]繼位為惠帝後,麻煩事就來了。由於諸王大權在握,擅權跋扈,對中央王朝造成威脅。於是惠帝根據大臣的建議實行「消藩」政策,諸王中有的被廢黜,有的被處死。這就惱怒了燕王朱棣,朱棣以「靖難」為名,興兵殺到南京,發動政變,自己當上了皇帝,史稱明成祖,改元永樂。因此,「除非燕子飛入京」,「一院江山永樂平」,便由這個歷史事實來應驗了。它預示著城內皇族內訌,骨肉相殘,最後整個江山在永樂年由燕子所平定。
劉基的答話中還有「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這是暗示什麼呢?原來,協助燕王朱棣發動政變的,有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他就是姚廣孝。姚廣孝本是醫學弟子,十四歲剃度為僧,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聰明好學,能詩能畫.又精通「陰陽術數之學」。洪武年間,朝廷命精通儒術的名僧集中禮部會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為官,可他僅受僧服之賜。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談甚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隨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慶壽寺。其實,他是以佛事來掩人耳目,暗中與燕王密謀,醞釀奪權。所以,燕王朱棣發動政變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謀劃。朱棣當上皇帝後,並沒忘記這位第一號謀臣,於是恢復他的本姓,賜名廣孝。此外還要他蓄髮還俗,給他送來美女、房子。然而,姚廣孝都沒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後來,他又受命監修太祖實錄,參與編纂《永樂大典》。這麼一來,劉基說的「禿頂人來文墨苑」就完全應在他身上了。至於「英雄一半盡還鄉」一句,大約是指燕王朱棣篡位後,原屬於建文皇帝的文臣武將大半返回故鄉。
3..預言明中後期宦官亂政
這裡說的明朝中後期是指明英宗至明熹宗之間一百多年的社會歷史。
帝曰:「此時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基曰:「天下饑寒有怪異,棟樑龍德乘嬰兒,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老揀金精尤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閹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
英宗複位後,明朝政權又一次落入宦官之手。繼英宗之後為帝的是憲宗(公元1465年——1487年)。這憲宗,專用小人,宦官汪直更是擅權橫利,以致當時的人「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接下來是孝宗(公元1488年一1505年)。號稱弘治,可是仍然與閹人狼狽為奸。孝宗的兒子武宗即位後,宦官劉瑾專權,朝廷大政的辦理不由內閣,而出劉瑾。他還可以把大臣的奏章帶回家去處理,其氣焰之大,可想而知。當時北京城內外都傳說.有兩個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立皇帝;一個朱皇帝,一個劉皇帝。由於朝廷腐敗,民不聊生,以致變亂蜂起,尤其是黃河南北鬧得最厲害。孝宗的侄子世宗嗣位後,又是剛愎自用,任性專橫。他在位共四十五年,其中後二十餘年沒有親臨視朝,只是在宮中煉丹,求長生不老之葯,而讓權奸嚴嵩掌握大權,取斂貨賄,極盡貪污之能事;所有忠賢之士,幾乎全部遭到殺害.明朝的國基早己危如累卵了.
明神宗即位時,明朝的氣數早己亮了紅燈.好在神宗即位時剛剛十歲由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主政前後十年.確實使明王朝有了一番振作。可是神宗親理朝政後,政治就更加黑暗了。他深居宮中,荒淫享樂,幾十年中不上朝。幾乎所有大臣都找不到他,有奏章只好放在家中發霉,哪個地方出事,只好由它自生自滅。當時朝廷幾乎是奸臣當道,聽任幾個太監在那裡作威作福。總之,劉基預言的:「任用閹人保社稷」,便把英宗至神宗一百多年間的社會問題給說透了。本來,朱元璋在明朝初年規定,宦官不準識字,如干預政事則處斬。而朱棣起兵時,由於曾得到建文帝左右宦官的幫助,於是對宦官漸次信用,並設特務機構「東廠」,由宦官提領;明宣宗時設內書堂,命大學士陳山專門教宦官識字。從此以後,朱元璋不許宦官識字、干預政事的規定便被廢棄了,而且宦官的權勢越來越重,以致明朝天下大亂,劉基預言可謂不假。明神宗宦官的頭子叫魏忠賢。所謂「八千女鬼」,就應了一個「魏」字。當時神宗皇帝天天在深宮和妃子美人玩得天昏地暗;哪裡還顧得上國家大事,哪裡還曉得百姓的痛苦和憤恨」因此,那些太監便在朝中胡作非為。吃得腦滿腸肥了,他們便擔心皇帝一旦臨朝查出底細來不好。又買通宮裡總管魏忠賢,求他在皇帝面前欺哄一下。於是,魏忠賢對神宗說: 「國家大事自有百官料理。天子玉食萬方,極應享受人間的極樂。前人說得好 『人生幾何』,陛下若不趁年富力強的時候及時行樂,那百年以後,和草木同朽,豈不可惜!」這句話可打進了神宗的心坎,激發了神宗的風流天性,於是越發日夜尋起快活來。
也許,劉基預言中的「長大金龍太平時」。是指張居正為相首輔的時期,而「老練金龍精旺壯」則是指神宗整天沉溺在脂粉堆中的時候了。
總之,明朝的中後期確實是「天下大亂」.其原因就是皇帝昏庸.太監控權。特別是魏忠賢,他在神宗、光宗.熹宗這三代胡作非為.擾亂政綱,把明王朝引到了滅亡的邊緣。應了「八千女鬼亂朝綱」的預言。
推薦閱讀:
※劉伯溫神機妙算超凡脫俗導致他被人們神化
※劉伯溫:(1311—1375)【辛亥、乙未、乙卯、壬午】
※明朝時久不下雨,劉伯溫獻上計策,要下雨先殺此人!
※《形氣章正訣 》 明。劉伯溫撰
※奇門遁甲秘笈大全 | 奇門遁甲秘笈大全 卷九 | 劉伯溫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