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家奉專欄:你家的第一口飯,先讓誰吃?

六一兒童節到了,我們應該藉此節日想一想,你家的第一口飯是誰先吃?日前應邀到親戚家吃「山菜飯」,看到兩個孩子的不同表現,心生不少感慨。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男孩四歲,女孩三歲。男孩是主人家的,一直在北京;女孩是從外地過來的,是男孩的表妹,所吃的山菜都是女孩爺爺奶奶帶來的。菜擺滿了一桌,「山菜餡」的餃子也擺上來了。兩個孩子一見菜和餃子上桌,便伸手來吃。此時,只聽女孩奶奶厲聲喝道:「妞妞,不許!」那女孩便望著奶奶的臉色立即停住了手,而那男孩依然用手拿起餃子往口裡塞。看得出,女孩在家吃飯時是明白不該先吃的,這次跟著動手應該是一種模仿效應,聽到奶奶提醒便停了下來。按說,男孩也是有教養的,平時吃飯不知道怎樣,這次先動手也可能屬於「特例」。但是,這一幕,還是足以讓人感到「震驚」。這裡,引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你們家,每天吃飯時,第一筷子菜是夾給誰?這是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卻影響深遠。孩子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吃飯,很多媽媽往往將第一筷子菜夾給孩子,說:「寶貝快吃!這是媽媽特意給你做的。」爺爺奶奶也不示弱,紛紛夾菜到孫兒碗里,「這個菜也有營養,寶寶得多吃。」這樣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第一口菜不見得比第二口、第三口菜營養更多,卻讓孩子學會了自私,認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於是吃飯時,父母都還沒有坐到桌前,孩子已經撲上來,把喜歡的菜吃了一大半。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社會,總有一天會碰壁。因此,過度寵愛孩子,是一種「非慈之慈」,「愛之足以害之」。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榜樣。父母若只顧疼愛孩子,而忽略了長輩,孩子學到了,長大後他也會只疼愛自己的孩子,而不會孝敬父母。所以,家庭生活里的每個細節,其實都不是小節。在如今倒金字塔結構的家庭里,人們戲言:「有了兒子做兒子,有了孫子做孫子。」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要將第一筷子菜夾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樣,孩子從小學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長輩,將來走上社會,也會時時尊重、關心、禮讓他人,就很容易惹人喜愛,得到欣賞和重用。《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這樣解釋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教子始作善也」。所以我們的家庭教育應當是一點一滴的言傳身教,一點一滴的善的熏陶。不妨向過去良好的社會風氣學習:吃飯一定要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先上桌;哪怕很餓,也要等在廚房裡的媽媽忙完坐上了桌才吃飯;父母動筷子了,孩子才可以開吃……真正懂得愛的次序,才能營造一個和美幸福的家庭氛圍,也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孩子應從餐桌禮儀開始。自小受到禮儀禮節禮貌教育的寶寶,比那些沒有受到這方面教育的寶寶會更惹人疼愛,長大了也會更懂事理。禮儀教育在寶寶教育中佔據一定的地位,而餐桌禮儀,屬於禮儀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培育一個乖寶寶,餐桌禮儀不能少。有人這樣說,你要不想讓你的孩子成器,你就縱容他吧,嬌慣他吧,放任、縱容他搶吃第一口飯,讓他滿桌子挑著吃、滿盤子抓著吃!這裡還是提醒小朋友們,應該首先懂得:人齊再動筷。和家人一起吃飯時,飯前盡自己所能幫爸爸媽媽做點事,例如擺放碗筷、端菜端飯等。一切都幫忙準備好了以後,要向其他長輩或是客人說一聲:「開飯啦!」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更加惹人愛!
推薦閱讀:

儒家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的糟粕有哪些?| 「浩」然專欄 暢談儒學
【黃蠟石專欄】河底精靈——黃蠟石籽料欣賞
名醫專欄丨危重患者的代謝營養支持
曹英峰先生答《易筋經》讀者問(1) - 易筋經研究專欄 - 內丹學與易筋經論壇
【陳兵教授專欄】人無我論(三)

TAG: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