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彖

2013青島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即將於十月九日開幕。謹以此文獻給我最尊敬,也是最懂中國文化,並懷有東方心靈的衛禮賢、榮格。再過三天也是孔聖人的誕辰紀念日,此文也算是對聖人的一個小小記念吧!孔子誕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廿七,依西曆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兩千五百六十周年紀念日。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曾有一嘆,是什麼呢?就是眾親可能都熟悉的孔子嘆觚。記在「論語·雍也篇」里。"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此嘆啥意思呢?二千多年來似已無善解!現在學界多把觚解為,上圓下方,有棱的古代青銅盛酒器。此解文獻記載很多。如「說文」"觚,鄉飲酒之爵也。一曰觴受三升者謂之觚。"「大戴禮記」"執觴觚杯豆而不醉"。「儀禮·燕禮」"坐取觚洗"。還有「文選?酒德頌」" 幕天席地 ,縱意所如 。 止則操卮執觚 ,動則挈榼提壺 "。因有「史記」"破觚而為圜"。

朱熹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簡。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蓋當時失其制而不為棱也。觚哉!言不得為觚也。"如此就把孔子的這千年一嘆,與孔子主張的正名學說連起來了,若方棱用舊磨圓了,還能再稱觚嗎?如果還稱那就是名實不符!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樣解總覺得文不對題。並不是剛才看到的青銅酒器稱觚有問題而孔子說的那個觚,是不是酒器。我覺得不是!是什麼呢?史游「急就篇」之開篇就有"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分別部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勉力務之必有喜。"。顏註:"觚者,學書之牘,或以記事。削木為之,蓋簡屬也。孔子嘆觚即此之謂

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書。觚者棱也,以有稜角故謂之觚。言學僮急當就此奇好之觚,其中深博與眾書有異也"。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急就者,謂字之難知者,緩急可就而求焉。"這裡觚所指的物,是將木材做成稜柱形多面的書寫材料。日用,習字者多用。哪孔子所嘆之觚的物件,是否就是它呢?無可嘆之由。只是這急就奇觚四字,有些奇巧?似與日常書寫之木觚不符。是何原因呢?不過這書寫木觚,卻讓我想起了兒時吃的帶稜角兒的絲瓜。哦!這就是觚從角從瓜的造字原由吧?是的。不過您說原型是帶棱的大南瓜我也不反對。孔子嘆瓜嗎?當然不是!再看可稱觚的另一物。「兩都賦」"設璧門之鳳闕,

上觚稜而棲金爵。"呂向 註:"觚稜,闕角也。"「後漢書·班固傳」作"柧棱"。 宋 王觀國「學林·觚角」:「所謂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謂之觚稜。"會不會是這東西呢?與文意似也不合。再接著,「漢書?郊祀志」"甘泉泰時紫壇,八觚宣通八方"。顏師古註:觚,角也。「黃圖」"上帝壇圓八觚"。這可有意思了!「大雅·靈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這八觚壇,是否就是古代的靈台呢?從彩陶、凌家灘土玉器中,都可以看到象徵宇宙模式的八角星式圖。會不會孔子之觚是這帝壇靈台?不能說孔子對天地宇宙之嘆不可能!當然可能!但與觚不觚,觚哉!觚哉!所強調的不確定性,及前面幾句強調變的文脈,還是間接。哪有更直接的嗎?「論語鄭玄注」早已亡佚。但上世紀五十~七十年,從敦煌及吐魯番出土了幾件殘片。王素先生曾編著一本「唐寫本論語鄭氏注及其研究」。該本在"觚不觚,觚哉!觚哉!"下面注曰"觚,爵名,容二升。孔子削觚,志有[]觚哉!觚哉!嘆觚"。哼!志,可是孔子所尚的。再看王素先生的注可有秘密要透露了!注曰:庚本為"所念觚,不時成,故曰"八字。又:"[]所小[],心不專一,尚不時,況於大事乎"十六字。「御覽」卷七六一引作"觚,小器耳,心不專一,尚不時成,況於大事乎"。"所念觚,不時成"、"觚,小器耳"、"心不專一,尚不時成,況於大事乎",,,難道於占卜有關。孔子雖言"不佔而已矣",但他還有十佔七成的自述。這種不純粹,使其反思,最終找到了坤乾,成就了其德義易道。這也可能即是造成其早年,與晚年易理念張力的分水嶺。啊!你這又要造反嗎?你想說,嘆觚之觚是孔子占卜的工具!?是的。這可要證據,只有鄭注新發現可證據不足!那接著看「淮南子·主術」"操其觚,招其末,則庸人能以制勝"。可否與占相關?哼,這不太肯定?好的再看,揚雄「太玄摛」"故玄聘取天下之合而連之者也。綴之以其類,占之以其觚,曉天下之瞶瞶,瑩天下之晦晦者,其唯玄乎"。這揚子可是明確提出:"占之以其觚"了。鐵證吧?再看王安石在「毛詩名物解」中,有一段關於觚描述的更給力:"觚又為操觚之字,觚奇則孤,偶則角,所謂譎觚如此"!到此看來古代確實是存在觚佔了,無任何問題。不對?哪孔子占卜道底是什麼樣子呢?如何占卜呢?這只是外圍證據,易學材料里有記載嗎?問題還多著呢?好吧?我們起碼應該有個共識,不管實體物件如何,觚其屬物的多稜角的幾何形狀是相近的。並由此也可以證明,古代名實論分類方式不靠譜,是雜亂的。而形名的範疇方式,倒可以把我們帶出黑暗!哦,應該是。下面請親們看一下民國時期,由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莊學本,找來的占卜工具,親們看看,是不是哪占卜之觚?此物來自青海土族,前兩年我往青海去過一些土族村寨,找過,自然是什麼也沒有找到。讓我們還是看看「庄學本全集」(上冊)吧,在1936年庄先生對青海土族進行了深入的考察,文章曾發表於「申報(1936?3月12~16日),題目為「青海土民考察」,到了一個三川(民和)的古村落,

留下了大量的照片。記錄了各類法師的法事占卜活動。併到了三川二郎神廟,留下一張占卜工具的照片,記曰:"三川二朗神廟中的木卦,擲此卜吉凶"。木卦,兩枚,八面棱形,呈梭狀,中間大,兩頭小,,,上面有占辭"上上大吉",,,其他面不清楚。這個有意思但為獨證。雖有照片,一樣不知道咋用。可以說,天不滅孔。孔子說禮失求諸野,離開青海我們到,伏羲老家天水去看看!中國社科院有一位民俗學家安德明,安先生1994~1997年就讀於著名民俗學泰斗鍾敬文教授門下。出生在人文始祖的故里天水。「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這本書,即是他隨鍾先生做的博士時,被他老師派回老家所做的博士論文

__「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__甘肅天水地區的農事禳災研究」。安先生被其師稱為"土著學者"。鍾老這樣評價他的學生:"他是天水人,他研究天水民俗。可以說在這方面他是佔有很大優勢的,因為有許多的知識,他根本就用不著專門進行訪談,他從小就親眼看到、親身經歷那些習俗活動了。"土著之學"作為民俗學者或者民族學者,是最有資格來進行這類工作的"。只因為有這樣的土著優勢,才能給我描述了一個完整的天水求雨的神秘儀式。第二章第一節即是一個好題目:地上的水與天上的水__求雨。其實寫到這,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相信喜歡衛禮賢、榮格的朋友,一定也記的那個衛禮賢講給榮格的,中國求雨故事:大概是一老者,為乞雨,躲進小屋,閉門靜修,當別人不可理喻時,卻下起了大雨。問為何,老者曰:當其本人達至內在極致和諧時,天地亦會同時和協,並自然下雨了。這個故事以致於使榮格只要講共時性,就必講這個例子。有意思今天即是一個天水的乞雨的故事。安先生本書記述詳實,極其難得。"整個儀式由一系列複雜的環節構成。由法師來具體主持。第一環節稱做"肅壇"。~在神廟、街市或村中廣場上懸掛"過街吊子",即用紅、綠、黃、白、黑五色紙裁成的小旗,數個一組~上寫:上施行雲,下救黎民,布雲施雨,澤潤生民~一靈百敬,萬物回生,上行下效,萬應靈丹~大顯神通~有求必應~~在方神及其他各神廟門,還要貼紅紙對聯:龍神有感普降雨澤,諸真顯應大賜雨霖。~稽首九天衛房宮,子孫聖母至靈神。等等。同時,貼出告示,要求全村(方)之人齋戒,禁止殺生。~~禁止買賣蔥、韭、蒜、肉等~稱做"清街"。~所有人~戴柳條帽~當做求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標誌。~~然後,~在方神廟中設置香案,案上安置各重要神祇的牌位。~~~眾人即於廟中日夜供奉香火。~然後,陰陽先生念誦「靈寶懺」、「救苦經」。同時,依神牌次序請眾神,高呼神名並每呼一拜。~由師公唱誦「請神經」並跳神。~~肅壇期間,~由法師主持,不斷進行"考卦"或

"要卦"活動,以求了解神靈的意願。卦有陰陽卦和八卦兩種。陰陽卦為劈成兩半的牛角,~八卦為一木製八面稜柱,長約四寸,每面均刻有一句四字讖語,依次為"下下中平、上上大吉、所求遂意、不合神道、遠行大吉、有願不還、三日雨足、五男二女"。使用時由法師將卦放在香盤中(或師公圓鼓的鼓面上),左右傾斜香盤(或傾斜圓鼓的鼓身,用鼓槌連續輕震鼓面,使卦滾落在旁邊人托著的香盤中),待八卦靜止後,其朝上一面的內容,即代表神的意旨。平時"卦"揣在神像胸前衣內,每逢求雨~才取出。肅壇共三天~三天內下了雨~活動並酬神。但如果無雨,則要進入下一步"安湫""。

安德明先生在後來「重返故園__一個民俗學者的家鄉歷程」里,也有近似的描述。感謝安先生,使使觚占恢復了其神秘的用法,更重要地是讓觚占進入了一個宏大而神奇的情境,彷彿使我們深入到,兩千年前的古老世界中去了。讓"急就奇觚與眾異"、"占之以其觚"、"觚又為操觚之字,觚奇則孤,偶則角,所謂譎觚如此",更重要的讓孔子"觚不觚,觚哉!觚哉!"之兩千五百多年的嘆觚,賦予了靈魂。觚占之不確定性、或詭譎性、神秘性,史上也成為奇衺詭秘的象徵。「周禮·天官」"去其淫怠與其奇衺之民"。鄭玄註:"奇衺,譎觚非常。"正義:"兵書有譎觚之人,謂譎詐桀出,觚角非常也。"王昌齡 「上李侍郎書」"今或者譎觚旁礴,以為己任,發心不中,中無不通,雖大愚之人猶知不可,況賢智之士乎!"趙南星「正心會選文序」"假使譎觚焉而以為異,矯亢焉而以為高~此皆奇之類也。"哪,是不是觚只有這奇譎一面了呢?當然不是!觚同時還有其極為精極理性的維度。親請看數學中的觚。「漢書·律曆志」"其演算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看來古代竹籌之長短粗細是很標準的。一握271枚,正好可以被籀成六稜柱形,便可稱為"六觚"。六觚一握,截面呈六角形。六觚,此天地之數也。「繫辭」之"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事能畢矣"。其中乾坤之數即是通形的。也即觚占與筮占相通的形數之秘了!「繫辭」"初率其辭,而揆其方, 既有典常"。揆方求典常,可能就是算籌何以入六觚的原因吧。哪進入六觚,又有什麼天地之秘呢?請看劉徽在「九章算術」里的割圓術吧!"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徑,因而三之,得十二觚之冪。若又割之,次以十二觚之一乘一弧之半徑,因而六之,則得二十四觚之冪。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觚面之外,猶有餘徑。以面乘余徑,則冪出弧表。若夫觚之細者,與圓合體,則表無餘徑"。劉徽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依次把邊數加倍,直至圓內接,,,以近似於圓。也就是把圓周分割得越細,所差就越少,其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就越是接近圓周。如此不斷地割分下去,以致於無限,,,也即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多,便與圓周也就合而"為一"了。「莊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劉徽同樣創造出了運用極限思想的佳構。後祖沖之依劉徽極限術,得出了圓周率,成為獨步千年的"祖率"。哦!劉徽創造的這由方極圓的過程,也可以反之,即由圓而方。無論哪一個方圓濟濟過程,都是形數流行的呈現。這也是先秦萬物流行及品物流形思想的具體體現。歷史上的數不但沒有與天地方圓的思想離開過,也從來沒有與大易離開過,下面就看看這些數學大師之言吧!劉徽「九章算術原序」"昔在包犧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九九之術以合六爻之變。暨於黃帝神而化之,引而伸之,於是建曆紀,協律呂,用稽道原,然後兩儀四象精微之氣可得而效焉。~雖曰九數,其能窮纖入微,探測無方。至於以法相傳,亦猶規矩度量可得而共,非特難為也。"秦九韶「數書九章序」"周教六藝數實成之。~其用本太虛生一而周流無窮,大則可以通神明順性命,小則可以經世務類萬物。~天地之大囿焉,而不能外況其間。總總者乎,爰自河圖、洛書。闓發袐奧八卦、九疇,錯綜精微極而至於大衍、皇極之用。~聖人神之言而遺其粗常人昧之由而莫之覺。要其歸則數與道非二本也。"「周髀算經」"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天數之為笠也。~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聖。智出於句,句出於矩,夫矩之於數。其裁製萬物,惟所為耳"。「孫子算經原序」"夫算者,天地之經緯,群生之元首,五常之本末,~觀天道精微之兆基,察地理從橫之長短,采神祇之所在,極成敗之符驗。窮道德之理,究性命之情。立規矩,准方圓,謹法度,~歷億載而不朽,施八極而無疆。散之者,富有餘;背之者,貧且寠。心開者,幼沖而即悟;意閉者,皓首而難精。"宋沈作吉「寓簡」「物之成敗皆寓乎數。知數者以數知之,知道者以道知之,物不能離乎數,數不能離乎道。以數知之則通矣,以道知之則玄矣。」數學大師華羅庚也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事萬休"。吳文俊先生也說「我國傳統數學有其自身的發展途徑與獨到的思想體系,而以機械化為其特色;~這與遵循古希臘傳統的西方數學的公理化演繹體系大相徑庭,旨趣回異。"據吳先生所論,中國傳統數學是"從實際問題出發,總結提煉出簡潔易明而應用廣泛的一般原理、原則與方法。~以演算法為中心,形成以算為主以術為法的演算法體系,具有構造性、演算法化和機械化的性質。~形數合一,幾何代數化。即幾何問題往往化成代數形式,而代數問題往往具有幾何背景,空間形式與數量關係始終融為一體"(李曙華)李曙華先生並認為"吳先生所科學揭示的中國古代數學的機械化演算法體系之基本特徵與河洛、周易之象數演算法作一比較,則不難發現其中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此論確是。「周易集解」引崔憬"其用四十有九者,法長陽七七之數也。六十四卦既法長陰八八之數,故四十九蓍則法長陽七七之數焉。蓍圓而神象天,卦方而智象地,陰陽之別也。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極,虛而不用也。"「楊升庵全集·希夷易圖」引陳摶說:「易學,意、言、象、數四者不可缺一。其理具見於聖人之經,不煩文字解說,止有一圖,謂「先天方圓圖」也,以寓陰陽消長之說,與卦之生變圖,並非創意所作,孔子「繫辭」述之明矣」邵子「觀物外篇」也云:"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故於此乎?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范也。"對方圓之術徹底放入大易系統成就最大的當屬明未黃道周的天方圖。其創造的天地盤,由無無數個方圓格組成,"方圓相削,凡十八變而反於極"。

把萬物流行,陰陽流替,變成了方圓濟濟的幾何數碼世界,從而使人可以進入三維、四維乃至多維空間的想像。其弟子劉漁仲說:"先生家屏風上刻天方圖,為四周天方百二十九度,刷圓削方,凡十八變而歸於極。每謂門人日『天地鬼神,奧堂精室,盡在於此』。今書中亦無此圖,然則書所不言者尚多矣。"秦九韶:"數術之傳,以實為體。其書九章,唯茲弗紀。~聖有大衍,微寓於易。"不但數離不開形,易也離不開形。可以說中國的真正學問,既不是形而上學,也不是形而下學,而是形而中學!這套學問,就是莊子所嘆自古有形名的形名學,為諸子學問之共同文化其礎。名實分類是意識的,形名範疇是無意識的。需要我們一代一代的學人去揭示。如果說原來只把易學分為義理之易與象數之易的話,別忘了她們還有一個共拱石,那就是心靈幾何。可稱為心靈之易。即孔子易道的德義之易。而親們看到的合於靈台之觚,也就是合於心靈模式或宇宙模式的占觚,才是我們民族心靈真正的曼陀羅。她可以讓分散了的象數歸極!寫到這兒,親們會問你把占觚說的過頭了吧!既使如此,在古代是否有大面積存在呢?當然是的!只不過被盛行的筮數之占遮掩了。王家台秦簡,1993年3月出土於湖北江陵荊州鎮邱北村王家台15號秦墓。內容有「歸藏」、「政事之常」、「日書」等。尤其「歸藏」約4000餘字。其出現轟動了整個易學界,使被史上多視為偽書的「歸藏」上古易,重見天日。儒家學者自古有一個特點,只要是不合己轍,或讀不懂的文獻,就視為偽書。害苦了子孫們,可嘆的是這個傳統還在延續,悲哉!文獻中關於觚占者,多稱枚占、枚卜或殳占。「說文」"枚,枝幹也"。「釋名」"竹曰個,木曰枚"。「廣雅」"枚,條也"。這很符合對占觚形狀的命名。王家台秦墓,就同時出土了兩種占卜工具,一為六十根兒用於筮占的算籌。既不是五十根兒,也不是五十五根。這極為重要,對數卜之挑戰是明顯的。另外還出土了帶有數字的骰子,23枚。這自然是用於枚佔了。這套枚占工具是更近於數,而與占觚差距還滿大的。但只少直觀證明,

除筮占之外,確實還有一套枚占系統。看看秦簡「歸藏」關於枚占的記載:"昔者穆天子卜出師而攴(枚)占,,~「明夷曰:昔者夏後啟卜乘龍以登天而攴(枚)占□。」~「歸妹曰:昔者恆我竊毋死~~奔月而攴占。其實關於枚占的文獻很多,而且很早。「尚書?大禹謨」"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從。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於元龜。朕志先定,詢謨L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孔傳:"枚謂歷卜之而從其吉」。「左傳昭公十二年」"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左傳·哀公十七年」"王與 葉公 枚卜 子良,以為令尹。"「太平御覽」引「歸藏」等:"昔夏後啟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曰不吉」。~"昔者穆天子卜出師而枚占於禺強,禺強佔之曰:不吉。"~"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昔女媧筮張雲幕而枚占,神明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極。平均土地,和合萬國"。「路史?後紀」十四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於熒惑曰:「不吉。不利出征,惟利安處,彼為狸,我為鼠,勿用作事,恐傷其父。」「路史?後紀」"武王伐商,枚占耆老曰:不吉。"再者枚占還不只存於先秦。隋煬帝「遺陳尚書江總檄」"接以鋒刃,則烏驚鹿走。理在必然,不假枚卜"。唐 李邕「鄭州大雲寺碑」"觀其肇允枚卜,爰適底居"。「明史」"國家最重無如枚卜。 忠賢 一手握定~豈真欲門生宰相乎?" 錢謙益「內客小識序」"厥後規制小變,枚卜閣員,多用部銜推舉"。如此,枚占的傳統從大禹謨,便可直貫隋唐明清,及三川木卦、天水占觚了。另外,親們還可以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先秦之枚占之載,多屬「歸藏」。哪孔子的嘆觚占觚,是否也屬這一古易呢?是的。「禮記」有"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孔子豈止是長居宋,本來就是宋人,當然也屬商人的遺老遺少了。「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那也就是恆其德而佔了,與「易之義」中的德義之易自然契合。不過前面講的是巫醫,與占卜似無甚關係。再看「禮記」"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知也,而況於人乎"?啊這就記為卜筮了。而在出土的「郭店簡緇衣」中"南人"則為"宋人"。"巫醫"也同「禮記」為卜筮。"子曰:宋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為卜筮也。其古之遺言與?龜筮猶弗知,而況於人乎?"第一這充分證明宋人保留下了商人好占、好卜的傳統。再者雖無提及枚占,但也更加支持孔子德義之易道與商人的傳統了。「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鄭玄注曰:"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是亦以「歸藏」為殷易矣"。哦,這些與孔子在「禮運」里自述的宋之坤乾,又合轍了。「帝王世紀」"黃帝、堯、舜引而申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山」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文王廣六十四卦心著九六之爻,謂之「周易」"。朱元升「三易備考」曰:"「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藏於其中。「說卦」曰:坤以藏之,蓋造化發育之真機,常於此藏焉"。那孔子德義來自「歸藏易」,當也無問題!另外,從可以看到的八角占觚推斷,孔子之嘆觚也不會複雜。但其木卦之物雖小,之辭雖簡。卻也合「歸藏?初經」為八之本旨。朱震「漢上易傳」曰:"「歸藏·初經」者,伏羲初畫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經:初乾、初(坤)、初艮、初兌、初犖(坎)、初離、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畫,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曰:昔神農氏既重為六十四卦,而《初經》更本包犧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農氏因之也。"又「叢說」曰:"考之「歸藏」之書,其「初經」者,庖羲氏之本旨也"。親們會問,哪觚占之德義傳統在「周易」裡面有什麼遺留嗎?親知道傳本「繫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但在「帛書易傳」里則為:"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此"古物定命",雖不敢斷古物即占觚,但其心跡是相通的。「荀子?解蔽」"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故導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小物引之,則其正外易,其心內傾則不足以決粗理也。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荀卿傳」中還有一段鄒衍關於小物引之的記載:"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其語宏大不驚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先序今以上黃帝,學者所以共術。"小物引之,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原型思維模式了。小物引之,在「繫辭」里便是"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了。「繫辭」"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聖人四道之一的"以制器者尚其象",又何嘗不是這一思維模式的運用呢?聖人所制之器,是否就是占觚呢?其尚其象是否就是孔子德義之基石心靈幾何呢?我想是有可能的。或問那時的人有心靈幾何這玩意兒嗎?曾反覆說過,從墨子之規、圓、意及「莊子」"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禮記」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圓"所論中可以斷定。以坤主形的「歸藏」傳統看,更為確定。「傳本子夏易傳」"以制器者尚其象,得易之智也。以卜筮者尚其占,當其數而斷其疑也。~故制器者,取之此天下之至變者也。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遷其方,而無適不利,此天下之至神也。~乾坤,物之祖也。易,物之理也。~以易之為道,始終以明文~是故形之上者,至無之運也。故能體萬物而不遺,而出其首物,無不由也,謂之曰道。至於形可象者,謂之器。治其器化而裁之,使得宜之,謂之變。~夫易,明其旣往而察其將來,顯其微而闡其幽,開物之狀,而當名辨物正言,而吉凶備,斷於辭矣。其稱名者,小可以藏其取類也。大可以廣其陳也。~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睽小事吉象不合,而爻用也。是其全用而外合,以為用。得其小用也。睽眾才以為小器,睽之象也。利威遠而合諸睽者,睽之義也。是以取諸睽"。「周易略例 」" 睽者,睽而通也。 於兩卦之極觀之義最見矣。極睽而合、極異而通,故先見怪焉,洽乃疑亡也。"弦木為弧,也即指觚了。至於睽卦何與觚相關,看看癸之甲金文對角線造型也就明白了?「說文」癸,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史記」"癸之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

熟悉周易常識的朋友,覺得我把癸、睽與弦木為弧聯繫起來,有些牽強。當親看到馬王堆帛易所載:"弦木為柧,剡木為矢,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者乖"。哦,弧皆寫為柧,前面講過的,柧即觚之異體,即木觚。為何又寫弧呢?親想一下,木觚左右轉動起來,就自然滾出一個虛的圓來,而八觚面,則會對著八個弧。睽,則寫為乖(有言旁),即占觚之奇譎了。所以傳本「子夏易傳睽卦」還有"~小得其中,睽而應其正,故小事,用之吉。古者聖人之治也。用天下之物成天下之事,取異物相制,或以相合,其類多矣。則天下無不同也。至於天地之殊,男女之別,體異而事同,況乎小物也。子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蓋取諸睽合眾材。各睽其小體而成其大器。觀是而他可知也。夫濟天下之務者,豈止於一材乎。非聖人不能合睽而為功也。~睽,異類而同也。未合而悔生也。故六爻初皆咎,而能免之者,以其小事同也。小事同者,何往不同哉,故皆有終也。~怪異之先張之弧,不願之極,後說之弧,思合之深也"。且不論其傳本為子夏或韓嬰,也或他人,就其文本看確實揭示了,弦木為柧/蓋取諸乖(睽)的深層聯繫。子夏是孔子學生中,最為純粹的一個學問家,對後世影響極大。傳本,保存了大量古易信息。因為讀不懂或錯斷句或誣其偽,到現在無一好的校本流行,惜哉!有機緣,我會重注傳本「子夏易傳」。上文中其小物引之的思想,當屬子夏派古易。總之有其傳本在子夏古易之脈,也是孔子德義之脈可傳矣!另外熟悉式占的朋友,一定也覺得把制器尚象,只斷為占觚是不足的。當然式盤之制器也早,與卜筮之術共存時間也很長。式名最早見於「周禮」"大師,抱天時與大師同車"。鄭玄注"鄭司農雲大出師則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時處吉凶,史官主知天道"。「史記·日者列傳」分策定卦,旋式正棋"。唐司馬貞索隱按:"式即栻也。旋,轉也。栻之形上圓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則轉天綱加地之辰,故云旋式"。「王莽傳下」"紺袀服,帶璽韍,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拭於前,日時加某,莽旋席隨斗柄而坐,曰: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式佔在漢代應該說是盛行的,其力量一定是超過了觚占或枚占。但後來也失傳了,只到清人才見到古物再現。1972年在甘肅省武威縣磨咀子漢墓中出土了一件完好的漆木六壬式盤。1977年在安徽省阜陽縣漢代汝陰侯墓中又出土了一件完好的漆木六壬式盤

和一件完整的太乙九宮式盤。後朝鮮也有出土。這些讓我們才一睹了式盤全貌。但古人的佔法,沒有觚占幸運,沒能保留下來。式盤皆有天地二盤。(後來的遁甲式還加上了人盤)天盤在上,呈圓形;地盤在下,呈方形。武威磨咀子式盤,"天盤圓徑5.9-6.0 厘米,天盤中央以竹軸和地盤相接;地盤方邊為 9厘米,中央穿孔,以便插入天盤的轉軸。天盤中央以竹珠鑲嵌北斗七星,外列兩圓環;內圓環刻寫十二月神名;外環刻寫天上二十八宿星名。地盤刻寫為兩層:內層刻十天干之八干。外層刻寫二十八宿星名,每邊七宿"。「四庫全書總目」"六壬與遁甲、太乙,世謂之三式,而六壬其傳甚古"。古代宇宙模式的蓋天說,是建立天盤、地盤,或順行、逆行,,,的依據。王孝通「上緝古算經表」"六藝成功,數術參於造化"。三式為太乙、奇門、六壬,皆屬於易經形數之學。「靈憲」"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定靈軌,尋緒本元。先准之於渾體,是為正儀立度,而皇極有逌建也,樞運有逌稽也。乃建乃稽,斯經天常。聖人無心,因茲以生心,故靈憲作興"。「文心雕龍?書記」「式者,則也。陰陽盈虛,五行消息,變雖不常,而稽之有則也」。其實無論占觚還是式盤,皆契合於古人的宇宙模式。也或說是古人天地之心的靈憲之用。「六壬神定經」"「乾鑿度」曰: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象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形質已具,謂之太極。~「桓譚新論」曰:天以為蓋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虞喜曰:天確乎在上,有常安之形,故天行健而不息也。「尚書考靈曜」曰:觀二儀之旋,昏明之時。「禮記」曰:天之道,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易曰:天垂象,見吉凶。故後世聖人造式,以楓子為天,圓其質,法天而動,以取其義也。~昔大禹觀於洛河而受錄,於寰瀛之內,可得而言也。地有四表四瀆,八紘之外,名為八極,地不足東南。~則「周易」所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者也。故後世聖人造式。以棗心為地,方其體。法地而靜,其義在茲爾"親們看到了,「六壬神定經」對天地二盤的抽象意義,有了一個極好表述。朱震也有:"形而上者謂之道,變通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執方也。~氣聚而有見故謂之象,象成而有形故謂之器。~在天成象者,陰陽也,在地成形者,剛柔也,天變則地化。~陰陽,氣也,剛柔,形也,氣變而有形,形聚而有體"。朱震從古易,因而對象/氣與形/器及柔/剛之關係,給出了清楚的疏理。對於我們理解式盤占觚都有一個很好的易學基礎。親們一定要抗議了,咋都寫了一萬多字了,還未講到彖呢?這觚與彖,到底沒有關係?好,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彖與觚的契合是何關係!親們可能也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枚占、觚佔在史上如此之早,而觚字卻很晚,只見於秦小篆。會問了,哪占觚之古文又是何字呢?我可以告訴親,那就是彖。關於彖字的金文論證,這裡就不多談了。大家請看復旦大學陳劍教授的「金文"彖"字考釋」,極為精彩。我們還是一起看「說文」吧!「說文」"彖,豕走也"。「玉篇」引「說文」:

"彖,豕走挩也"。「廣雅·釋言」"彖,挩也"。咋與豕走有關?這是什麼意思呢?或者說是一個什麼意象呢?「韻府群玉」引「說文」:"刻,鏤也。一曰豕跡"。哦,彖與豕相關。亥與刻相關。刻是豬之行跡!那一定與豬蹄子的形狀有關了?是的。「呂氏春秋·慎行論」"豕與亥相似"。「論衡·物勢」"亥,豕也"。「左傳·襄公三十年」"亥即豕,故曰首曰身也"。大家看看豬蹄兒長的什麼樣兒吧,當然了許多親也是常啃的。毎個蹄兒,有兩個落地的三棱的確指甲,形似刻刀。另外每個蹄兒上還有兩個懸指兒,也硬甲如稜角刀。如此落地的三角棱形指就是八個。同時懸指也是八個。會問,這又怎樣呢?

咋講起豬豬蹄子來了?親您再看亥之甲文咋寫吧?看完了甲文亥,再看看甲文方,大家發現什麼秘密了嗎?噢!亥乃方之半!對了,方對四角,亥自然就是八角了!會問,你又把古人看聰明了吧?不信,再看楚霸王死於垓下的垓字。「說文」"垓 ,兼垓八極地也。「國語」曰:「天子居九垓之田。"段註:

"兼晐八極地也。晐各本作垓。今正。~凡四方所至謂之四極。八到所至謂之八極。~兼備八極之地謂之垓"。哦,這亥字確實與八有關。哪九垓呢?天子居九,與前面講的八卦上之用九,不是一樣嗎?其實這即乾坤和合之象了。當然豬之典型性還不只豬蹄子。再看「說文」"豬,豕而三毛叢居者"。段註:"~三毛叢居,謂一孔生三毛也"。大家可別以為這就完了,再細看看豬鼻子與太極圖像不像。圓型,二孔,一呼一吸,一出一反。這二,便是氣之秘。三,便是易之秘、道之秘。八,便是形之秘,八方之秘了。如果再加上懸蹄兒懸指八呢?您再做一下積極想像,哦!實八虛八,八八六十四卦。

親您再看看那占觚,由於其中折之棱,轉動起來,不也是八實著地,八虛空轉向天嗎!如此再看彖從豬好理解了吧!哼!彑即示豬鼻子了,也就是示太極,示氣了。豕即示豬蹄子,也就是示方,示八,示形了?是的。這便是彖字之秘。與觚之貞一與八角、式之天盤之左右旋轉及地盤之八方八向,就完全合轍了!

「繫辭」"彖者,材也"。在「帛書繫辭」為:"緣(彖)也者,制也"。這與亥之刻之挩,完全都合的起來。與孔子聖人之制器尚象的德義之易,也就更通了。另外,親們也看到南越熊腳及豹爪的排列了吧?雖不是豬蹄兒,但可見古人關注四蹄之數的思維模式。如此,我們雖然不能把觚與彖,在字形上打通,

但確已看到形名與名物的完全契合。如此之論證,當無可疑了吧?下面再看看與豕有關的字吧!「說文」掾,緣也。段註:"易卦辭曰彖,謂文王緣卦以得其義,然則彖者,掾之假借字與?"。段大師還是有見地的。在馬王堆「帛易」里,彖皆寫為緣。如「帛易繫辭」"緣者言如馬者也,餚者言如變者也。~緣也者,制也。~知者觀亓緣辭而說過半矣"。「易之義」"子曰:~渙之緣辭,武而知安矣"。另外「帛易」的遯(遁)卦,就寫為掾卦。遁逸之遯又為何從豚呢?遯之古字還有從走從彖者。豚在「集韻」里"亦作腞"。與豕及彖確是有關係的。「說文」"豚,小豕也"。「方言」"豬其子謂之豚"。皆指稱豬仔。親們知道前面「中孚卦」里的"豚魚",我們已解為充氣之河豚了。「禮記」"凡祭宗廟之禮,豚曰腯肥"。「周禮」"春行羔豚,膳膏香"。這豚還指豬仔嗎?似不像。「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這段文字,是談隱遁與出仕的。千年來似沒有讀懂,斷句也多誤。核心是豚字的訓詁出了問題。多解為送禮的豬仔了。大錯,特錯!這裡的孔子豚再用豬仔或河豚,皆為不妥。哪又是什麼呢?其實也簡單,就是長期在水下,偶而露尊容的江豚或海豚。俗稱即為江豬。這種神出鬼沒,見首不見尾的神物,才是孔子的象徵,也即孔子豚的原意。由於江豚或海豚長期生活下水下,其演化的結果,眼睛耳朵都退化的極弱極小了。到現在可以說基本是既眼瞎,又耳聾。因此也成為易學中,

與可聽可看的象對待而立__隱彖象徵。再者其尊貴還不止這些。孔子豚,一定不是指灰黑豚。而是指白鱀豚或白海豚。「爾雅」"鱀是鱁。註:鱀,屬也。體似鱏魚,尾如魚,大腹,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上,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長丈餘,江中多有之"。這"體似鱏魚,尾如魚,大腹,喙小銳而長",其紡綞形體態與彖占之觚不是很像嗎!其"鼻在額上,能作聲",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海豚音了。您會說,海豚音是人耳聽不到的!古人確實記載了,可能是聖人能聽到吧,恐怕聖人們也知道其用這"超音波"來探測判斷。這一定是據其耳聾眼瞎,又如此靈逸,而推斷出來的!究竟為何?我也就不知道咋會事兒了。其核心之秘還不是音,而是發音的部位__"鼻在額上,能作聲"!在圓圓天靈蓋上發聲的特殊性,一定是讓聖人與天蓋及天籟聯繫起來了,所以成為神物、成為孔子豚、成為彖的象徵。親們可以從「序卦傳」"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里,看到孔子豚的相關表述。還有「彖傳」"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當我們把豚遯與江遯、海遯的文脈通達之後,再看「遯卦」爻辭,就會便得十分清楚了!"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九三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九五:嘉遯,貞吉。上九:肥遯,無不利"。前面講過了孔子坤乾/德義之易就是或源於「歸藏易」,孔子豚與歸藏之易,也完全相符了。藏之非土,而是水,而是海!這也是馬王堆帛易坤寫為川的深秘所在了。看來孔子的宇宙境界也並非天地,而是天地海。與古道家並無分別。還是看看證據吧!「禮記?禮運」"孔子曰:吾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我得坤乾焉"。鄭註:"殷陰陽之書,存者有「歸藏」是亦以「歸藏」為殷易矣"。「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朱元升「三易備考」"「歸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藏於其中。「說卦」曰:坤以藏之。蓋造化發育之真機,常於此藏焉"。蔣君實有"商之序易,以坤為首,其尚質,尚白之制,皆自此出也"。司馬遷有"「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隱"。「九家易」曰:"隱藏謂之神,著見謂之明。陰陽交通,乃謂之德"。崔覲曰:"言巽申命行事,是稱揚也。陰助德化,是微隱也"。項安世「周易玩辭」"凡卦辭皆曰彖,凡卦畫皆曰象。未畫,則其象隱,已畫,則其象著,故指畫為象"。焦循「易通釋」訓遁條:"文王作卦辭,名為彖,彖即遁也,遁為挩而去也"。劉勰「文心雕龍」:"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常娥奔月"劉勰其實已參透「歸藏」及孔子德義之深層秘密了,不然不會有「隱秀」之篇!鄭玄還有:"「連山」、「歸藏」占彖,本其質性也;「周易」占變者,效其流動也"。隱,繁體為隱。內藏方圓之工。在彖象之辨為彖;秀,自然歸於象了「文心雕龍·隱秀」古本已殘,十分可惜。錄於後以參易彖之秘。"夫心術之動,遠矣,文情之變,深矣。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夫隱之為體,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始正而末奇,內明而外潤,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贊曰∶文隱深蔚,餘味曲包。辭生互體,有似變爻。言之秀矣,萬慮一交。動心驚耳,逸響笙匏。"劉勰最後也把文隱與方圓與水聯通了。「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淮南子?記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百川歸海之必,合於坤之川,合于歸藏。歸的過程也是洗的過程。上邊談及的易藏易隱思想,其實在「繫辭」里已有表述。「繫辭」"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孔子早已將蓍與卦兩種占卜工具之德義,做了極重要的區分。"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在工具層面區分明顯,但到了江脈、海豚之象徵層面,似又合和了。紡綞形圓堆與方鰭方尾,完美地組合在一起。白色豚於江于海潛藏於隠密水下,以象徵洗心,似也易於理解。先秦洗心思想也並不孤單。如「左傳·襄公二十一」"在上位者洒濯其心,一以待人,釸度其信,可明徵也,而後可以治心"。「莊子·知北游」"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間,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齋戒,疏瀹爾心,澡雪爾精神,掊擊而知"。只是"六爻之義易以貢",難以理解了。再看這一名段兒,在「帛易繫辭」里咋說的吧?"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也~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工。聖人以此佚心,內藏於閉"。親們看到了,兩個本子差距確實很大。古物定命,前面講過了。另兩個重要差距就是,易以貢/易以工,及洗心/佚心。如何理解這一差距呢?洗心/佚心,據「經典釋文」記載:"京荀 虞 董 張蜀才作"先",石經同"。哦,麻煩了,先心/佚心/洗心,哪一個更近坤乾歸藏,更近孔子德義之易之本意呢?我們先看佚吧!「荀子·宥坐」"身不佚者志不廣"。「荀子·堯問」"舍佚而為勞"「孟子」"四肢之於安佚也。註:同逸。又隱遯也"。「說文」"佚,民也。一曰佚,忽也。~忽,忘也"。「論語·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鄭玄注曰:"民,冥也,其見人道遠"。鄭玄這裡"其見人道遠"的民,用愚民解之恐怕就不行了。應解為冥想、冥密、冥契的冥。「說文」"佚,民也"之民,也應該解作冥。"佚,忽也。~忽,忘也"我想這裡的冥當是最近於榮格心理學個人"無意識"理念的了。如有不妥還請申師及其他朋友批評。侁心之秘,在揚雄「太玄文」里,似有所揭示:"故罔者、有之舍也。直者、文之素也。蒙者、亡之主也。酋者、生之府也。冥者、明之藏也。罔舍其氣,直觸其類,蒙極其修,酋考其親,冥反其奧。罔蒙相極,直酋相勑。出冥入冥,新故更代"。哪先心呢?用古語自然就是亙先或恆先的宇宙之心、天心或天地之心了。用心理學語言表述,是否更契於深層的集體無意識呢?我想是的。哪洗心呢?還是有執的,應該層次較低,更偏向意識層面了。這些只是一些個人見解,如有不妥還請申師及其他朋友批評!我很樂意看到。我在此對古本做一個大膽的推測。即古本為先心,如易之三意一樣,"先",也有先、侁、洗三意。您會問,哪這三者如何聯通呢?接下來,則看易之工吧!「說文」"象人有規矩也。與巫同意"。「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聖人謂庖犧以蓍神知來,故以先心"。這時大家不止會想起巫吧?一定還會想起「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想起伏羲女媧手執規矩,造天地方圓,造流形萬物,造人,,,這是中西文化的核心差異。這些在聖經里都是上帝用口說出來的。西方因此也就有了音本位或語法本位或邏格斯本位的文化體系。而中國不是,是方圓工具本位,是心靈幾何(心法、文法)本位,是漢字本位的文化體系。這些思想也出現在孔子德義之易中。「帛易繫辭」"其明於天道,察於民故,是闔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見之謂之象,形謂之器,□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謂之神。"「易之義」:"子曰:易之義唯陰與陽,六畫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剛。六剛無柔,是謂大陽,此天之義也。~六柔無剛,此地之義也。天地相率,氣味相取,陰陽流形,剛柔成(章)。萬物莫不欲長生而惡死,會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這裡的"曲句焉柔,正直焉剛",親想到了什麼?哦!是指古易陰陽二卦的符號形狀!是的。古易陰符即曲句或曲勾,為"??"形,象徵圓。因此古坤字也寫作巛。古易陽符為"一"形,象徵方。始終未變,即"正直焉剛"!其"陰陽流形,剛柔成(章,也或符或文)。~會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當是指「繫辭」里的三先之心了。「子夏易傳」"此天道之變,陰陽相更,聖人象之而分陰陽,迭用剛柔,故易六爻位而成文也。~以易之為道,始終以明文也。其不可以施邪,是故形之上者,至無之運也。故能體萬物而不遺,而出其首物,無不由也,謂之曰道。至於形可象者,謂之器。治其器化而裁之,使得宜之,謂之變。這裡的"是故形之上者,至無之運也"的至無之運,也就佚心、先心了,這不但屬形而上,也在形而中。這裡的形易,自然是指前面講的象數之易與義理之易的拱心石__心靈幾何之易或孔子德易了。又會問,三先之易不可能只屬於靜態幾何吧?如果這樣便只有分衍之形數,不會有太極之數,或河洛之數了,更何況氣數了?!是的!古人在古經里早已解決了這一問題。你不會說,既濟/未濟或咸/恆二卦吧?當然這四卦,對於理解易之太極,會有很大幫助。但不屬於"易以工"的範疇。哪又在何卦中?我可以肯定地告訴您,在剝復二卦。「雜卦傳」:"剝,爛也。復,反也"。「序卦傳」"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剝,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從序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剝復二卦的內在聯繫,但剝卦之秘到現在並沒有一個善解,也就是說,並沒有為剝卦找到原型,如果剝卦的原型能找到,剝復二卦的關係如「詩?小雅」之"或剝或亨",復卦即會自然冰釋。先看剝卦。「說文」剝,從刀從錄。錄,刻割也"。段註:"~從刀彔。彔,刻也。說從彔之意。彔下雲。刻木彔彔也。破裂之意。~一曰剝,割也"。親們可以看到,彔與彖的相似性,更可以看到彑符的一致,其實二者在金文里就不分。「荀子·強國」有一段描述,其中剝復關係,揭之最細。"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這是對青銅器鑄好後,剝落泥范的場景。這是剝卦原型嗎?似與剝卦__"不利有攸往"之狀態不契合。哪又是什麼呢?剝卦:"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凶。 六三,剝,無咎。 六四,剝床以膚,凶。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核心之秘就在這"剝床"。是什呢?「彖傳」"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子夏易傳」"剝,柔乘剛也。君子之道僅存也。何所往哉,順其時止而止之,可以觀其象,而適其變也。夫道,無定體也。唯時行之,消而息之,盈而虛之,天之道也。君子之尚也。故當其道往,而不吝焉。應其時而不自得焉"。其實很明顯的,就是古代的砣玉車。上有天干,干中心有帶鑽石的圓砣盤,下有方蹋板,似地。天地之間,有反覆以辨的兩根兒皮條。天干天盤轉動起來,"天行也","柔變剛",玉硬度高,"不利有攸往"。正轉反轉似太極式,即"夫道,無定體也。唯時行之,消而息之,盈而虛之,天之道也"!正轉刻玉錄錄,反轉極而復的"剛反動"。

「彖傳」"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子夏易傳」"陽反入於下而復其所出,而動以順行,出入而無間,何疾之有。一陽長而群陽至焉,君子之道通也。其何咎乎。易六位而成文也。乾之姤,剝。陽之初九,陽道消也。極六位而反於坤,之復其數七日,其物陽也。陽統陰之理也。陽雖消而復之,不遠之而不絶也。其天道之行歟,反而復行其道也。剛長也,君子可以利攸往矣。夫易者,易也。剛柔相易,運行而不殆也。陽為之主焉,陰過則陽滅,陽復則陰剝,晝復則夜往,夜至則晝往,無時而不易也。聖人是以觀其變化生殺也,往而復之也。而無差焉,謂陽生而為天地之心,天地之心與物而見也。將求之而不可得也。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聖人之與天地並也。以萬物為之心也。何已心之往哉,故有以求之不至矣。無以求之,亦不至矣。是聖人無而有之,而易行乎。其中矣,可無辨乎"。「三德」"順天之時,起地之材,□民之力。」「繫辭」"彖者,材也"。材,裁也。「帛書繫辭」"是故~彖也者,制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緣似即從剝床之兩根兒皮條也。彑,天干天盤之反正轉也。豕,砣盤之割玉鑽石也。您也可以說彖或占觚,就是剝床原型的理想型。合而為「列子黃帝第二」"於事無親,雕彖復朴,塊然獨以 其形立;?然而封戎,壹以是終"。及「文始真經」之"圓爾道,方爾德,平爾行,銳爾事"也!「文始真經」"惟聖人知我無我,知物無物,皆因思慮計之而有。是以萬物之來,我皆對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無心則無意矣。曰:心應棗,肝應榆。我通天地,將陰夢水,將晴夢火。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純純各歸。~曰:五行之運,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行迴環不已,所以我之偽心流轉造化,幾億萬歲,未有窮極,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幾萬株,天地雖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這可芽的天地間的棗核,不就是像那紡綞型的占觚嗎!「論衡正說」 "周人曰「周易」。其經卦皆六十四,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大爻。"這裡的十即立中的一。一統於八,即為占觚,轉而為九。占觚其實是將乾一與坤八合一了。或者說是用九與八卦合一了。也或說是將天干一與地支八合一了。剝床的太極式轉動原型,在占觚,即方圓濟濟的小神物的旋轉滾動。在占式中,變成了天盤左旋右轉。二占,雖皆屬剝床原型及孔子制噐尚象的路數,然而當式盤在更加星象複雜化,也更為儀器化的過程中,雖然天地二盤也有個中軸,然天行健而不息的天干貞一之秘,也同時被談化了。小物占觚自然保留了,天干貞一如棗核如剝的基本特徵,也就是帛易乾皆寫為鍵的秘密了!「繫辭」對貞一之述,最為詳盡。"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王弼的「明彖」是講彖最為明細的文獻之一,看看與我們談的能否契合!"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夫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故眾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動之所以得咸運者,原必無二也。~故處統而尋之,物雖眾,則知可以執一御也。由本以觀之,義雖博,則知可以一名舉也。故處璇璣以觀大運,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據會要以觀方來,則六合輻湊未足多也。故舉卦之名,義有主矣。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品制萬變,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為盛矣!~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宗也。~繁而不憂亂,變而不憂惑,約以存博,簡以濟眾,其唯彖乎?亂而不能惑,變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乎?故觀彖以斯,義可見矣"。嗯,其實與義理也是合轍的。親或許還會問,你找了這麼多原型沒有能升天的呀?莊子曰"唯蟲能蟲,唯蟲能天"。先看荀子兩篇隱語式的賦吧!"有物於此,??兮其狀,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人屬所利,飛鳥所食。臣愚不識,請占之亞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歟?屢化而不壽者歟?~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謂蠶理。蠶。」這段是寫蠶的,下一段是寫箴的,也就是寫蜜蜂的:「有物於此;生於山阜,處於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反覆甚極。丄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為父,管以為母。既以縫表,又以連里:夫是之謂箴理。」實際上,蠶與箴是對著的,即象徵著縫衣服時的針與線。縫線形是走「8」字的,蜜蜂跳舞也是「8」字的,蜜蜂之鋒,蜇人之針也。另其蜂房是六角型的,縱有理,橫有理,斜也有理。我們前面講過萬之原型,即開天門的蠍子,更是或八或十,還有一個反蜇之尾,此九也。皆為大數,雖不能飛,所以也與蜜蜂一起,在古代象徵帝王,其針,也就象徵用九之九針了。你講這些與彖有何相干?「文獻通考」董仲舒說:蝗子也。劉向以為蝝,螟始生也。「爾雅·釋蟲」"蝝,蝮蜪。註:蝗子未有翅者"。「春秋宣十三」冬蝝生。註:以冬生,過寒而死,故不成螽"。啊,蝝,也就是昆蟲之未成蟲了,或繭中,或土中,或木中,,,也可以蚴蟲,或叫蛹。或者說是還不能飛之前的昆蟲。此之謂蟲之隱,蟲之藏也。會飛了也就不成其為蝝了。哪會飛的呢?那便是蟓了!又為何呢?且看下篇文章__象。再為您詳細論證。
推薦閱讀:

[轉載]短壽人的面相特徵
[轉載]魯迅對「國民性」的批判與蘭德公司對中國現狀的分析
[轉載]拳,就是這樣毀掉的
(412)[轉載]風水師的「三步曲」
[轉載]《青玉行氣銘飾》新譯及煉功方法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