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智慧與慈悲的源泉——《佛子行三十七頌》講義之一
薩迦無住大師 造頌
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 講授
序
頂禮觀世音菩薩和三世一切上師三寶!
我非常高興大家能夠來了解和學習實踐佛子的法行。因為,對於一個個體的人來說,我們需要真誠、坦蕩、包容、直接,不論你是否有信仰,擁有一顆勇敢面對真理的心,都是必不可少的。我隨喜那些活在慈悲和理智中的人,也希望所有的眾生都有機會面對究竟的真理。
佛陀的教法並非常人所想像的那樣,僅僅依靠信仰或者興趣、善意便能夠達到究竟,他向我們揭示了整個輪迴的真相,一切萬事萬物的最初起源和最後的滅處,明了地告示我們每一瞬間的心靈狀態,並且展示出真正超越了輪迴——這個執著出來的假相——之後的真實境界。
這是事實,而並非以是否相信這麼原始的推斷來建立的。正像盲人的視覺難以顯示真實而廣袤的世間真相一樣,我們需要按照佛陀那智慧和慈悲的指引,去探索、發現、實踐和達到究竟智慧的彼岸!
佛陀的究竟智慧,體現在對我們無盡的慈悲、包容和愛護當中,他使我們了解、面對究竟的實相,浸注在佛法的智慧之中,教我們變得勇敢、自信、充滿慈悲和智慧的力量!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分享這種智慧和慈悲!
這部《佛子行三十七頌》,正是將所有的佛語和祖師們規範自身的教言濃縮而成的如意摩尼,其中包括了我們一生都需要努力的知識——從平常人的生活到成就究竟覺悟的道路。
對於闡述這樣一位大師之完備而深刻的法義,我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最初講述的時候,針對的對象是剛接觸佛法的人群,所以我力圖用淺顯和接近生活的言語來闡釋,這就更使我狼狽!畢竟,在 1999 年的秋天,我還沒有真正地學會運用口語,只是在盡量模仿別人所習慣的詞句,這之前,我只會之乎者也地引經據典而已!
因此,在闡述此頌的時候,出現了有些內容表述模糊不清,或是詞不達意,更或有傷害到其他人的言語……,在這裡,向上師三寶和接觸到我講的這個法的人們,尤其是我可能在無意間傷及到的人面前,表示發自內心的歉疚!
這不是故作謙卑的客氣,而是發自深心的自省,真誠地希望你們原諒我的過失,使真實無誤的佛子法行在希求具有勇敢的心靈的人群中傳布,使他們能夠獲得並享受智慧和慈悲的永久快樂!
我真誠地祝願它在現在和未來,都能煥放出神奇的光彩,令有緣聽到它、想到它、實踐它的眾生的內心都能夠真實地生起無偏的智慧和究竟的慈悲!
非常感謝傳給我這部法的上師們和勸請我講授這部法的弟子們!其中,令我發心講述和改正自己錯誤的蘇卡阿洛伽多羅,一直就像因果的明鏡一樣讓我在自警中體會心與法合的力量。此外,覺性金剛、仁愍、三摩地薩羅、慶平、海萍、成龍等人,盡心地輸入、排版、整理、校對,這促使了本書的問世。我由衷感激所有為此付出努力和隨喜的人們!
願上師們身壽穩健,廣開甘露喜筵之門,利益有情;願大家都能遵循正確的道路而圓滿福慧資糧,成就現見本來實相的自性的佛果!
祝願一切有緣者具有與至尊觀世音菩薩同等的力量!
生於世尊教法末世的勝乘瑜伽士迦那伽羅謹識
2004年5月8日(農曆二〇〇四年三月二十)
原文作者簡介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薩迦派大德無住大師為希求解脫而隨學佛法的眾生開顯的總釋佛子法行的珍貴教言。
薩迦無住大師,藏文全名妥美桑波(dNgulchu Thogsmed Sangpo)(1295-1369),意為水銀山洞的無著賢善,薩迦派歷史上卓有建樹者之一。
大師出生於西藏薩迦寺附近的「札迦」,父名滾丘巴,母名布卓。五歲開始學習語文、經論,十四歲受沙彌戒,十五歲起先後到著名的伯東埃寺與薩迦寺學習經論,精通了大小五明與三藏經續,二十三歲時已因出色的辯論才能而被稱為 「辯經無比尊」,深受各方大德的佩服和讚歎。
三十歲時受比丘戒,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應邀至伯東埃寺大轉法輪,培養出很多出色的弟子。四十三歲起在額曲秋宗山洞閉關靜修,歷時二十多年,以他修菩提心的力量,在他的周圍,出現了諸如猛獸與野兔一同嬉戲等的感人場面。七十四歲在靜坐中入定圓寂。
無住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菩提心,留下了大量關於菩提心的教誡,著名的有《佛子行三十七頌》、《入菩薩行釋·妙解大海》等。
那謨洛格瀟日阿雅!
(頂禮觀世音菩薩!)
誰能洞見諸法無來去
又能惟於利生作勤勇
殊勝師及怙主觀音前
恆以三門恭敬作頂禮
利樂生處圓滿大覺等
悉因修行正法乃出生
彼亦仰仗通達己應行
今當明示一切佛子行
獲此難得暇滿大舟時
為度自他出離輪迴海
故而當於晝夜不散漫
聞思修行是為佛子行
於親友方貪心如水涌
對敵怨方嗔恨似火熾
忘失取捨愚痴昏暗眾
遠離家鄉是為佛子行
遠離惡境逐漸煩惱輕
了無懶散善行自然增
心地明清於法生定信
依止靜處是為佛子行
常時相伴親友各自分
辛勤所置財物遺空痕
身房終被心識客所棄
舍今生念是為佛子行
與誰相伴能令三毒增
聞思修之功德退失盡
於令了無慈悲惡友眾
悉皆遠離是為佛子行
依止誰人罪咎能永盡
猶如上弦之月功德增
將此正士知識比自身
猶加愛重是為佛子行
自亦困於輪迴牢獄中
世間神祗其能救誰人
故於無欺皈怙三寶尊
至心皈命是為佛子行
極其難忍惡趣諸苦痛
是為惡業果報佛親雲
故於惡業縱然捨生命
永不積造是為佛子行
三有安樂草尖露水同
本即須臾壞滅之有法
為證永不變遷解脫果
致心勤勉是為佛子行
無始時來於我大慈憫
諸母痛苦自樂有何用
故為救度無量有情眾
發菩提心是為佛子行
無邊痛苦希求己樂生
圓滿大覺成由利他心
故將己樂與他諸苦痛
真實相換是為佛子行
若有誰人以大貪求心
盡奪我財或令他奪等
當以身及受用三世善
迴向其人是為佛子行
己雖未作絲毫過失等
他人卻欲令我身首分
藉大悲力將彼一切罪
受取自身是為佛子行
若人於我說諸不悅音
遍及三千世界作宣稱
然而當以慈憫之心力
說彼功德是為佛子行
即或有人從於眾會中
揭發過失宣說惡語等
於彼當生真善知識想
恭敬頂禮是為佛子行
若我猶如親子愛護者
返而視我如同見敵人
待之如母看護患病子
猶加慈憫是為佛子行
與己平等及或低下眾
以我慢力於我作欺凌
將彼如同上師置我頂
極其恭敬是為佛子行
生活貧困他人常欺凌
遭受艱辛病痛魔障頻
返將眾生苦樂攝自身
毫無畏懼是為佛子行
美名傳布眾皆作禮敬
獲得財寶等同毗沙門
但見世間豐譽非堅實
了無驕矜是為佛子行
自心貪嗔敵怨未調服
調服外界敵怨返增勝
故而當以慈愛悲心軍
調伏自續是為佛子行
貪之功德猶如鹽水同
隨所飲用乾渴亦隨增
故於一切生貪物品等
當即捨棄是為佛子行
此等一切顯現皆自心
心性從本遠離戲論邊
知已於彼執持標相等
決不作意是為佛子行
倘若值遇適意可愛境
猶如夏季所現之彩虹
雖現美麗見彼不真實
捨棄貪戀是為佛子行
各種痛苦夢中喪子同
惑境執為實有誠艱辛
故而值遇不順因緣時
視為迷亂是為佛子行
為證菩提尚需捨身命
何況身外區區諸物品
故當不圖果報異熟等
發放布施是為佛子行
若無戒律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誠乃失笑境
故當了無世間希求心
護持戒律是為佛子行
希求受用善果佛子眾
作惱害者皆與寶藏同
故於眾皆了無憎噁心
修行忍辱是為佛子行
即便專修自利聲緣眾
亦見如救頭燃之勤勇
為利有情進則功德生
故當勤作是為佛子行
依仗具足寂止勝觀力
知彼堪能摧毀煩惱境
於真超越四種無色定
當作修行是為佛子行
若無般若餘五波羅蜜
成就圓滿菩提非堪能
當具方便三輪不分別
修行智慧是為佛子行
倘於自身迷亂不觀察
行者外相或成非法行
故當時常觀察己迷亂
悉皆斷除是為佛子行
倘若由彼煩惱自在力
說他佛子過失亦損己
故於入大乘道士夫過
不作談論是為佛子行
為得利養相互起紛諍
聞思修之功德退失盡
故當於諸親友施主家
斷除貪心是為佛子行
即便粗語惱害他人心
亦能毀壞佛子所應行
故於他人不喜之粗語
悉皆斷除是為佛子行
成無明習對治亦難轉
念知士夫當持對治器
貪等煩惱初念才生起
當下剷除是為佛子行
總之於何威儀作何行
自問己心此時是何等
時時具足正知與正念
成辦他利是為佛子行
如是精進所成善業眾
為除無量眾生之苦痛
仰仗三輪清凈般若智
迴向菩提是為佛子行
追隨一切經續論典義
以及一切正士之所云
將諸佛子所行三十七
為利學彼道者而著成
智慧低劣所學寡少故
未作智者所喜之詩文
然依經及聖士所說語
想此佛子行論無違亂
然則佛子廣大諸法行
乃是劣慧如我難測境
若有相違未釋罪咎生
祈請一切聖士住寬忍
由此所生善業令眾生
仰仗殊妙勝俗菩提心
願成不住有與寂邊者
與尊怙主觀音悉同等
此乃為利自他故,由宣說教理之僧人無住(薩迦·妥美桑波大師)著筆於水銀寶洞之中也!
仰仗恩師親傳加持力
自心大悲所攝妙緣起
願諸趣入此道隨學士
速證佛果即刻生證知
此亦悲心業願攝集時
為省自心見行而興譯筆
圓滿於增長一切善妙緣起加持之方所也!
迦那伽羅譯於深圳小居
禮敬與至尊上師的自性無別的大悲自在觀世音菩薩!
我們可以把 《佛子行三十七頌》的 頌詞分成三個部分來講述。首先釋題義,解釋頌文標題的含義;其次是釋論義,了解頌文主體的內容;最後釋尾義,是圓滿迴向的部分。
為了幫助我們容易了解內容,所以僅僅是按照大概的順序來做講解,這會方便無暇研習經論的人。
現在先釋題義:
我們先解釋《佛子行》中的「佛子」這兩個字。
什麼是「佛」呢?我們要學習和修行佛法,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知道「佛」是什麼意思?佛具有什麼樣的功德?而佛又何以證明他自己是佛?他又是通過什麼樣的道路成佛且具有如此的功德?這種功德為什麼可以使我們得到解脫?
只有真正知道了這些,才能斷除疑惑而對佛陀產生真實的信心,只有當這種因了解而產生的信心確立之後,「佛」對於我們來說才有真正的意義。所以,我們要趣入修學佛法以求取解脫的道路,首先就要了解「佛」的含義。下面我們便根據這些內容梗概地作一介紹。
「佛陀」在梵文當中稱為「布達( Budhha )」,咱們翻譯成「佛陀」這個音 , 意思就是覺者、大覺的意思。
那麼,佛陀覺悟了什麼才稱為大覺呢?
佛陀之所覺悟,正如《金剛經》上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謂有為法,包涵了世間一切顯現----現象和心識所攝的一切,故稱之為一切法。
一切法又可以分成兩大類:即心識思想這一類,和沒有心識思想的物質這一類。無心識的物質的這一類,我們稱之為器世間;具有心識、思想的這一類,我們稱之情世間。情、器這兩個世間合稱為「一切法」。
按照這一定義,器世間就包涵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叢林等無意識的一切物質;而情世間則包涵了具有心識的六道一切眾生。情、器這兩個世間即是「一切有為法」了。而佛陀依靠他的智慧和禪定的力量,現量證悟這一切法如「夢、幻、泡、影」一樣,是空性的。
為什麼說它是空性的呢?因為佛陀現量覺知情、器世間所攝之一切法,皆依因果律而顯現,沒有無因而自現的法。
因為善和惡、有和無等因緣而產生一切法的因果循環。比如吃飯、睡覺等這些事情組成了人的生活,人的生活需要吃的飯,消化,然後累了要休息,休息好了又工作,所有這些行為和現象,都不是無因自現的,不是相互獨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由某種因而產生的結果,或者它們之間是互為因果的,而這些現象本身,既是某一原因的結果,同時又是另外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
這就是因果律。因為一切法皆依因緣而顯現,而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性,是由因緣「幻現」而生的,這是就因果的無常而說的。就本質而言,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相,因為對它執著的習氣,誤以為是真實存在的,當我們從這種習氣中覺醒的時候,那就像從夢境中醒來一樣,一切本來不存在,不曾存在,而只是對於幻相的執著。所以佛陀說它是空性的,也就是無實性的。
那麼,依據佛陀之覺悟,這一切如夢幻泡影一樣的「法」的來源又是什麼呢?
就一般情形而言,比如人類所建造的高樓、房屋等一切用具,所有的一切善妙的東西,都來源於人的創造。而人的創造出於自己最初的發心。
這種發心產生之後,在其付諸於創造行為的時候,那種「我要創造」的發心已經變成了過去而無常了;在創造過程中,我們執著於創造的行為,而在創造完工之後,人們已經在執著結果了,創造的行為也迅即「無常」了。
也就是說,在心念起現的當下,它即已成了會過去的「無常」。而這種無常的心念本身是不實的,我們不可能隨時把握住它。比如說你第一次見到一個人的時候,問:「你是誰?」知道他是誰的當下,對「他是誰」的疑問即成了無常。人們由不認識到認識,而認識了之後就不再是不認識,這樣「認識」這一行為即成為了「無常」。那麼建築、發心等等,這一切全部都是如此。
所以說一切法都是無常——不是常住不滅的,因而是空性的,所有的顯現並不是真實的,僅僅是來源於起初的動念和執著,再加以因果的交替穿插,形成了虛幻而又難以覺察的輪迴假相。
一切顯現的本質即是無常和虛幻。佛陀以其究竟智慧現見一切法皆是遠離常、斷兩邊的。比如以器世間的物質而言,這些物質是自然出生的——不依任何因緣而自生的?還是非自然出生——依其它因緣的和合而生的?如果物質是不依因緣而自生的話,它就應該不依任何條件而層出不窮,這樣一來物質會無窮無盡,既不需要有人的作為,也不需要其它什麼條件。
比如扔垃圾,如果垃圾不依其它因緣而能自生,那麼,還沒等你扔,垃圾已經堆滿了,因為你扔不扔與有沒有垃圾之間沒有因果關係,如果這種因果關係不成立,也會出現無論你怎麼扔,垃圾池也滿不了的現象。
這都會成為不符合事實真相的過失,就是不需要因緣而自己出現的過失和無窮無盡地出現的過失,而我們可以現量地了知,垃圾等一切物質並不具有這兩種過失,因此物質不是自生的。
那麼物質是不是由他人,或其它因緣產生的?如果其它人或物質能夠使它產生的話,那麼這種能生它的人或物質自己是什麼東西?當能生的力量變成了所生的東西,能生者又成為了什麼?有很多種這樣詳細的觀察的方法,皆可使我們了知一切法空無自性。
但是佛陀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個道理,就是「如夢幻泡影」。佛陀這樣開示我們:如果你有智慧,你可以通過辨析物質的本性來體察它的無實性;如果沒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去分辨它的話,你可以用透過一個現象來認識它的空性本質。
比如說夢幻,夢裡的事情是真的還是假的?每個人在夢中的時候,都認為夢裡情境是真的,但是夢醒了之後,都說是假的;沒進入夢鄉以前都說我絕對不會作噩夢,但是不管你醒的時候如何地堅信,但夢裡頭該做什麼夢照樣做什麼夢,你意想不到的各種夢境都會出現。
依此你就知道,在絕大多數時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夢境不由你自己控制。它由何而生呢?還是由你的心中而生。但是在它出現的時候,它真實嗎?誰都知道夢裡的東西不真實。但是如果你要是執著於夢境,就會認為夢是真實的,在這種虛幻的夢境里,你也活得很認真。但是你醒覺之後,就發現這只是一個夢,就會放下對夢境的執著,很快就把它忘掉了。三更之夢,過去就過去了,它只是一種虛幻的顯現,只能對你的心理產生一些影響,讓你覺得它是不是個好的預兆而已。
大多數人都不會承認說夢見的事就是真實的。如果夢見的就是真實的,那麼,一個男子夢見自己變成女的,或者是一個年輕人夢見自己成了老人,那麼醒了之後就應該變成那個樣子了,而事實並非如此。
因此,誰都不會相信夢境是真實的,只能說是按照自己對夢的執著和習氣的不同,感覺到這個夢給你的心情造成了一些影響而已。其實所有的物質也是如此,除了我們給他們起了一個一個分門別類的名稱之外,就當下而言,都是我們執著的夢境!試想,在夢裡,誰會知道山河大地也是自己的夢所幻化出來的呢!而輪迴,本來就是執著的夢境!
夢境是虛幻不實的。佛陀說,當你在夢境里看到一切虛幻的顯現時,不知道它是夢,執著它是真實的、實有的,現在就存在,並對你有作用。所以,夢見了站在很高的樓頂上的時候,你也很害怕,「呀,一跳下去就摔死了」,你按醒時的執著來執著夢境,等你夢醒了之後,你就想,夢裡頭又不是真正的樓,而夢裡站在樓頂的也不是真實的自我,在我們醒覺的現實世界裡,如果我們從樓上跳下會摔死,而在夢境中無論怎麼樣跳,也不會摔死的,因為它只是在做夢而已。
但是為什麼我們在做夢的時候就那麼執著、那麼恐懼呢?這來源於自己的無明、習氣、執著和分別心,因為這些給你造就了這種痛苦。其實不僅夢境是如此,其它還有很多事情都是來源於一種「夢」,即分別心的夢、執著的夢、還有無明的夢。
我們現在看見的種種外境,或者人生中經歷的種種事情,當你不能了知它們的實質是空性、虛幻的時候,你會以無明、分別的習氣而執著它,由這種執著而造就了輪迴,造就了苦。
所以,佛陀告訴你,如果你真正地懂得了一切諸法如夢幻、如泡影的話,那麼就不再會對它執著了。就像虛空一樣,虛空可以包容萬法,宇宙虛空之中可以顯現一切事物,任何事物也消融於虛空當中,就像烏雲也好,晴天也好,彩虹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所有的一切皆源於虛空之中,終歸還是要融入到虛空之中。
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顯現了無實義。如果你能夠斷棄了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分別、執著,你就能夠趣入真正的佛陀境界了。
佛陀把他證悟的這種境界,稱為本來覺悟的境界。什麼叫本來覺悟的境界?就是如虛空一般的平等、廣大和包容的智慧境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前所述,一切法的自性即是空性,既然是空性,則一切法從本即是平等的;一切法的自性既然是空性、平等的,就沒有了任何對立,沒有對立則能夠包容一切。
因為虛空是平等而沒有對立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於其中顯現,不管多、少,無論巨、細,都可以於虛空之中顯現。所以,虛空是平等的,因為平等,所以於一切顯現無有障礙;因為於一切法無有障礙,所以能夠包容一切法;包容一切法就表示虛空與一切法的本性即是空性;唯其空性,故能於空中幻化萬法,那就是它的光明本性。所以說,這就是一切法的究竟之處,佛陀所證悟的就是這一實相。
佛陀證悟的這一實相究竟有沒有用呢?佛陀覺悟了這種實相的真理之後,就開始去實踐它。在實踐中,佛陀通過觀察心與外境的關係,發現一切苦樂皆源於心對外境的執著,而外境本身並沒有真實、長存不滅的自性。
佛陀了知此義後,斷棄了這種執著,籠統地說,就是斷除了對於外境―― 一切諸法的法執,以及內心起心動念、執之為我的我執,見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佛陀現證內在的一切分別和外界的一切幻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時候,覺悟到了輪迴實際上是自心當中幻現出來的,而自心本來就像虛空一樣,所有的事物皆可顯現於自心的虛空之中,而所有的事物也可以泯滅於這種心的虛空,但是虛幻的存在和消失本身,除了是外在的緣起之外,其本質是明覺的智慧,僅僅因為我們不認識,所以誤以為是它導致的痛苦和輪迴。
認識它!這就是佛陀的本質,大覺的智慧!這就叫「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一種真實的智慧,於是佛陀在這種智慧之中進行了禪修,依靠禪修的經驗真正地趣入到了心如虛空的境界而成就了究竟的佛果!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宣講了一切諸佛的現證覺悟之精華,這就是般若理趣,在般若理趣中,佛陀說一切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而這種不生不滅之性是無法以言語來表示的。
佛陀為使眾生明白他所覺悟的這種真實智慧,而宣說所有一切外現境界和內心的一切苦樂感受等等都是眾生的妄想塵勞,倘若人們可以把自己的妄想放棄的話,就會現量見到我們的自性是本來清凈、本來平等包容的,本來就是光明的。佛陀將他所證悟並實踐的這種真理告訴弟子,這就是佛法。
那麼佛陀所說的這些道理本身能否得到證實呢?
無始以來,有無量的諸佛,依止這種見地,通過各種實踐,而成就了無上佛果;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也有無數的祖師們、菩薩們,他們依照佛陀所說的這種道理,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佛法,更加發現佛法的確是真實的,它在每一個角落當中都顯現出它自己的那種真實不虛。
比如,佛陀說過,如果能夠斷棄對一切的執著,你就會產生一種無執的智慧,這種智慧就是我們所說的空性和平等。既然是空性和平等,它就沒有障礙、沒有任何對立,所以才稱為空性,所以才平等。有和無的平等,軟和硬的各種平等。
但是,如果只憑一種理論,如果沒有實踐,就很難讓人相信這種事實。但是很多佛陀和佛陀的弟子們在修行的時候,他們真的能夠示現這種事實,比如在虛空中站起來,在空中來回行走。虛空不象大地能支撐你,但他卻能在空中能行走,足以證明就像彩虹在空中顯現一樣,虛空與大地的實相是沒有差別的,都是無依而生的。
像《米拉日巴傳》里講米拉日巴可以穿越岩石,穿越岩石,這表示岩石的堅硬對他的心來講是沒有堅硬的分別的,岩石對他來說就像虛空一樣,是通徹的、無礙的,岩石對於他的心來說,只不過就像是在空中觀想的一塊石頭一樣,根本砸不死人。
所以,如果能體會到這一切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佛法不止是一種空幻的理論,而是通過實踐能夠現證的真理。除此之外,還有虹光身的成就和伏藏教法等,都在顯示著佛法的真實。詳細的實例,可以從如今許多科學家和實踐教法的修行人的經驗里得知,尤其是將心靈和佛法的智慧結合之後,使物質的肉體在成佛的時候,轉換成如同彩虹顯耀在虛空一樣的虹光身,這是可以用凡夫的思想來衡量的真實境界!
佛陀的這種覺悟是可以類推的。為什麼呢?因為宇宙中所有物質都由四大組成:地、水、火、風,如果你能超越四大之中的一個,一切的四大都能超越。因為它只是一種代表、一種概念。
佛陀把握了這種規律之後指出,如果你知道了你墮入輪迴,是因為你執著了輪迴的幻相,那麼這樣返回去――你不再執著了,不就返回自己本來覺悟的境界了嗎?
所以佛陀覺悟的這種理論,從理論到實踐都是圓滿真實的,並且使很多隨學者都能達到了和佛陀一樣的智慧和自在神變,他們的心也真的能夠如佛陀一般平等包容,能夠顯現那種無緣的大悲。這些現量的成就更證明了佛法的真實不虛。
不是說心的力量、物質的力量等等的對立,而是說當心靈的真相被發現的時候,它可以導致創造、改變、超越物質這種假相。當今的物質科學也正在沿著發現這些真相的道路實踐,而且已經發現了許多有關這方面的確鑿證據。因此,佛陀當之無愧可以稱為是真實的覺者,而這種「覺」圓融廣大,周遍虛空法界,故稱之為「大」,因此「佛陀」即是「大覺」之義。
而「佛子」指的是為了讓諸佛的智慧在自心當中能夠現起,讓自己能夠真正地看破輪迴,讓自己真正能夠超出輪迴,得到和佛陀一樣的成就,證得和佛陀一樣的智慧,和佛陀一樣的大悲,來隨學佛法的人。這種發心,被稱為發菩提心。佛陀的究竟智慧,我們稱之為菩提。「菩提」智慧,不同於世俗中常說的那種以分別、我執而建立的世智辯聰,而是已經究竟了諸法的實相。發起了這樣的菩提心、能夠趣入佛法的修證的人,通稱為佛子。
當然,如果泛泛而言的話,可以分為佛陀身之子,即羅睺羅;語之子,即聲聞們;意之子,即大菩薩們。但是,我們這裡是講授菩提心的時候,所以專以菩薩道的實踐方式而講述。
對於證悟,我們可以把眾生從初發心學佛,直至證悟成佛的過程分為五道十地等層次。一個學佛者,在修學過程中,獲得了某一種層次的證悟,斷除了某層次的無明,即可稱其為某一道的菩薩或某一地的菩薩。因為在究竟成佛之前的證悟,有這種層次上的差別,所以隨學之「佛子」也就可以概括地分為兩種:勝義諦的佛子和世俗諦的佛子。
勝義諦的佛子,我們通常也稱之為菩薩,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指的是已經真正證悟了佛陀的究竟智慧的隨學者。真正地依止勝義菩提薩垛的法行來修行,現證菩提薩垛的智慧境界,即稱為一切諸佛的修行、佛陀的行境。如果真實證悟了這種智慧,並且對自心產生作用了,能夠真實地遮止自己的煩惱,對一切外境的顯現能產生覺醒的力量的時候,即是「真正的證悟」。
當菩薩實證了佛陀所證悟的某些境界、依靠這種智慧能夠斷棄煩惱、斷棄對輪迴的實執的時候,即稱為勝義的菩薩,也就是真正見到了佛性的菩薩,這個時候就入了聖位了。比如說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無著菩薩、龍樹菩薩等等是已經證悟了的,就稱為是真正的菩薩了。
世俗諦的佛子,是指雖已發了菩提心學佛,欲成就佛陀的智慧和果位,但是只具有證悟無上佛果的發心,還沒能全部斷棄煩惱,斷棄實執,就是我們現在隨學菩薩道的這些學子們,還沒有親眼見到佛陀所證悟的自在境界的人,我們稱之為發菩提心佛子,或是世俗菩薩。
當你這樣發心要成就無上佛果的時候,就等於說自己要成就和佛陀一樣包容、廣大、清凈、平等的智慧。這時我們要了知,我們修學佛法不是為了你自己,為什麼呢?沒有自他之相,才能包容,如果有我和他的這種分別執著,那就不能成為究竟,不能成為空性,也不能成為平等,也難以成為大悲,這樣當然不是究竟菩提心了。
「佛子」也就是「菩薩」的總稱了。這個意思是說,一切菩薩,因隨學於諸佛之智慧,依此而能產生成佛的果位,如同王子隨學於國王,亦將成為國王一樣。
為什麼有了菩提心的人就可稱為菩薩呢?因為佛陀所證悟的是究竟智慧,也就是菩提佛果,也稱為是菩提的智慧果。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我們要把菩提當究竟的意思來理解。具足了菩提心的人就是具足了一種究竟智慧心的人。因此,有了菩提心的人,即可稱為是菩薩。
這種智慧心――菩提心是什麼呢?菩提心是它是以空性為自性的,它是通徹無礙的,是平等心,是究竟的大慈心、大悲心,是具足無礙的心。就是說究竟的菩提心不為任何相所障礙。既然沒有任何的障礙,自他分別當然也不成為障礙。在這種菩提心中,你和一切眾生心靈的自性本來就是一體的,那就是法界。與一切眾生同成無上正覺的這種發心,這才叫菩提心。
菩提心也有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外表上是以大悲為相,實際上是以空性智慧為體的。因此真正證悟了勝義菩提心,也就證悟了它的本體。
在勝義菩提心中,菩薩了知一切眾生從本與佛無異,皆住於空性大平等的境界之中,無有能度的人和所度的眾生;而於世俗菩提心中,菩薩為令迷亂眾生覺醒本來之智慧,而發願以四無量心等無盡法行,度脫一切眾生出離輪迴苦海,而成就究竟的智慧。
簡言之,菩提心就是希望和實踐一切眾生成就本來清凈之智慧的願望和道路;菩薩,就是正在和已經實踐或者達到了這種道路的隨學者;而佛陀,就是已經究竟了這個道路的大覺者。
「行」是指一切諸佛都是因為修行佛法而得到成就的。修行佛法可分成見、修、行、果這四個部分。
所謂「見」,就是說,首先你要認識到佛陀所證悟的境界是什麼,知道了佛陀的境界,然後你向著佛陀的境界邁進,這才叫修行。
比如五台山是文殊菩薩聖地,你想要去五台山朝拜的時候,你必須要知道去五台山的路怎麼走。目的明確了,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往五台山走,才能夠到五台山。但是,如果你要去五台山,卻朝著北京的方向走,或者是走著、走著就翻山越嶺跑到東北,翻過長白山,又跑到莫斯科,或者跨洋渡海地跑到日本,到了富士山去了。這樣走下去,你永遠到不了五台山,因為你心中沒有這種目標,沒有趨向目標的發心,你就不會斷除對道路的懷疑,盲目奔走,走到哪兒就算哪兒,雖然口中說是要上五台山,而按照這種走法,誰知道哪天能到呢?這種道路的錯亂,是因為你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的緣故。
我們這裡所說的「見」,準確地說,就是對無上佛果的認識。當你認識到了佛果的真實不虛,確信自己也有成佛的可能,相信依此修行,可以斷去我們自心的痛苦輪迴,能夠使我們達到像虛空一樣無礙的境界、證悟同佛陀一樣的無上智慧、洞知三世因果和一切生死輪迴,並且於此之中「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於此種種,堅信不移,有這樣證悟的時候,這叫信佛,這也是對佛陀的認識,我們把它都稱為「見」,具有這樣的見,即是正見――正而不偏的見地。
確立了這樣的「見」,為了達到這種「見」所指引的目標,為了成就佛陀一樣的功德、智慧而依止佛法來修行的方式,我們稱之為「修」,也就是趣向目標――成佛――的道路。
修行的時候,我們不可能一說修行就不吃、不喝、不睡了。我們都有二六時中作息的區別,有行住坐卧的區別,所以我們不可能一直不停地坐在那修行。因此,在修法的時候就專註地「修」,在密法當中,我們把它稱為結座;修法之外的時間,我們叫「行」,比如行、住、坐、卧、吃飯等那些零散的事情。
在沒有修法的這些時間裡,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這就是具體的攝持自己的行為的問題了。修法的時候如何攝持自己的心,不修的時候又如何把握自己的行為,這兩個方面我們把它統稱為「行」 , 就是見修行的第三個部分「行」。
只要不斷地這樣修、行,不斷地在生活當中體會佛法、認識佛法,用佛法去印證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心不斷地改變,這個就是「修」和「行」的總體,簡稱為「修行」。
把見、修、行都總和起來,就叫修行佛法了。通過不斷地修行,使之純熟,達到了究竟的時候,也就是達到「菩提」的時候,你就成佛了,這時候就叫究竟佛果了,不叫佛子而叫佛陀了。
通過以上的講述,我們就明白「佛子行」的意思是:「為了成就無上佛果、成就廣大智慧,而追隨一切諸佛菩薩之後的隨學者們,應作修行之方法」。
無住菩薩把佛子的廣大法行,歸納為三十七個頌詞,就是說,一切佛子所應修行的精華應該如此,所以大家也應該如此奉行。
以上就是對《佛子行三十七頌》題目的解釋。
推薦閱讀:
※就算是善業或者善行,比如慈悲、出離、虔誠,這些仍然是無明
※陳衛華:為何僧人得慈悲為懷 也得金剛怒目?
※宗薩欽哲仁波切 | 做一個慈悲的人並不是佛法究竟的目標。
※佛教的慈悲觀
※果卿居士漫談慈悲梁皇寶懺連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