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涅槃禪》 菩薩品第十六

菩薩品第十六

本品文意:此品是北本如來性品的最後一部分,重點說大涅槃在佛法中的尊勝地位,並開示眼見佛性開悟的禪機。佛說,大涅槃光在諸經三昧光明最為殊勝。若得聞是《大涅槃經》,雖犯四禁及五無間,猶故能生菩提因緣,一闡提輩則不如是。世尊說「雲雨流注大地喻」、「焦種徒勞遇雨喻」等諸譬喻,一方面說明上述觀點,另一方面開示見性開悟的機鋒。佛說,本經最為尊勝,乃「眾經中王」。佛說「大海擺渡喻」、「一名四物喻」、「牛乳轉輾摻水喻」,以此凸顯《大涅槃經》在諸經中的殊勝地位。「女人貪慾無厭足喻」,說明身自內證眼見佛性者,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無論該佛子現男子身或女子身。當來之世本經隱沒不現是正法欲滅的標誌,隨之「一切諸餘大乘經典皆悉滅沒」。佛說,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佛說「牛異色乳同色喻」,牛異色比喻佛菩薩緣覺聲聞眾生悟迷福慧等差別,乳同色比喻佛眾生凡聖的真如佛性相同,都具本來清凈涅槃的自性。「金礦淘煉成金喻」,金礦比喻為眾生的如來藏,即因地真如;淘煉滓穢比喻斷除見思塵沙煩惱種子習氣;銷融成金比喻轉識成智,圓滿成佛,即果地真如。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的差別只是修行佛菩提道途中所顯現的差異,故有小中大涅槃之別,他們到佛菩提道終點時都將入大涅槃門。佛以乳酪酥醍醐來比喻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的差別性;隨發速願故與速記,護正法者為授遠記。若知如來是常住者,如是之人雖有肉眼,佛說是等名為天眼。

複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一切諸明所不能及。大涅槃光亦復如是。於諸契經三昧光明最為殊勝。諸經三昧所有光明所不能及。何以故。大涅槃光能入眾生諸毛孔故。眾生雖無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緣。是故複名大般涅槃。

世尊以日月光為喻,日光白晝最明,月光黑夜最明,大涅槃光在諸經三昧光明最為殊勝。因為,「大涅槃光能入眾生諸毛孔故」,能為眾生作菩提因緣。佛說這些不僅是凸顯大涅槃經最為殊勝的比喻,而且是引導見性開悟的禪機密語。

在<序品>中,諸大阿羅漢「各於晨朝日初出時,離常住處方用楊枝,遇佛光明更相謂言:仁等宜速澡漱清凈。作是言已,舉身毛豎遍體血現如波羅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惱」。若人會得「用楊枝」「見佛光明」和「舉身毛豎」的如來禪機鋒,會得宗門「毛吞巨海,微塵里轉大法輪」,就打開見性的頂門法眼,方能在自己的「毛孔」中見到大涅槃光,亦見到觸目菩提道了。大家需參究,何為能見性之「毛孔」?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大涅槃光入於一切眾生毛孔。眾生雖無菩提之心。而能為作菩提因者。是義不然。何以故。世尊。犯四重禁作五逆人及一闡提。光明入身作菩提因者。如是等輩與持凈戒修習諸善有何差別。若無差別如來何故說四依義。世尊。又如佛言。若有眾生。聞大涅槃一經於耳。則得斷除諸煩惱者。如來云何先說有人恆沙佛所發菩提心。聞大涅槃不解其義。若不解義云何能斷一切煩惱。

迦葉代眾提出二個疑問:一是大涅槃光入於一切眾生毛孔而能為作菩提因?二是大涅槃一經於耳則得斷除諸煩惱?

大家可能已注意到,世尊在本經中「三句不離本行」,時時處處開示佛知見的眼見佛性之大事因緣,若明心見性者真正遵循四依原則,就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反之則觸處滯礙、四處碰壁。其實,迦葉此二問都歸結為,悟入佛知見的諸佛涅槃門者,就能見到大涅槃光入於毛孔的如幻法境界,亦會得大涅槃一經於耳斷除諸煩惱的見性境界。

佛言。善男子。除一闡提其餘眾生。聞是經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緣。法聲光明入毛孔者。必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有人能供養恭敬無量諸佛。方乃得聞大涅槃經。薄福之人則不得聞。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聞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則不得聞。何等為大。所謂諸佛甚深秘藏如來性是。以是義故名為大事。

見聞相信大涅槃經者,得福不可思議。佛在讚歎許多大乘經典的功德時,都說到聞經受持的巨大難思功德。但從真實究竟了義上說,見聞此經是指明心見性開悟,身自內證本身的正法眼藏。然而此開悟者必定是供養恭敬無量諸佛的大德之人,正如達摩初祖所言:「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法華經》說,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那就是開示佛之知見。本經則進一步明確說,此「大事」就是開示「諸佛甚深秘藏如來性」,亦即開示眼見佛性的大涅槃義。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未發菩提心者得菩提因。佛告迦葉。若有聞是大涅槃經。言我不用發菩提心。誹謗正法。是人即於夢中見羅剎像心中怖懅。羅剎語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發菩提心當斷汝命。是人惶怖覺已即發菩提之心。是人命終若在三趣及在人天。續復憶念菩提之心。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摩訶薩也。以是義故。是大涅槃威神之力。能令未發菩提心者作菩提因。善男子。是名菩薩發心因緣。非無因緣。以是義故大乘妙典真佛所說。

讀者可能有疑:現代社會資訊發達,聞《大涅槃經》後,不發菩提心甚至誹謗大乘佛法者大有人在,未曾聽聞有誰在夢中被羅剎逼迫而發菩提心,即使有之,這種被迫發菩提心者怎麼會是「大菩薩摩訶薩」呢?此段並非發一般菩提心的實際因緣,而是引導見性開悟的禪機密語。大多數人都搞不清楚自己發的是什麼「菩提心」。

筆者將發菩提心分為下面四種:

第一種,發起方便信願菩提心。這是初學佛者所發的菩提心,屬名字即佛的層面。比如,念佛人信受凈土經典後,所發起的願意往生西方極樂穩當成佛的菩提心。又如,研教者閱讀經論後,所發起的立志講經說教、弘法利生的菩提心。再如,參禪者聽聞祖師公案語錄後,所發起的決志明心見性開悟、傳續宗門大法的菩提心。還有,學密者接觸密教後,所發起的立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的菩提心。此種菩提心是意識心層面的發心,在世諦的方便的意義上,我們稱之為發菩提心。

第二種,發現觀行相似菩提心。初學佛人有了信願並進行相當長時間的修學後,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後發起的此種菩提心,屬觀行即佛或相似即佛的層面。比如,凈土行者認為,念佛修行到功夫成片甚至事一心不亂,此時的清凈心相當於此類菩提心。又如,教門法師認為,通過戒定慧的修學,兩邊不住中道不立,動靜一如無有執著,此時的清凈正覺心相當於此類菩提心。再如,參禪行者認為,通過參話頭和修習禪定,一念不生、身心寂靜、靈光閃現等,此時的心境類似於開悟的菩提心。此種菩提心仍是意識層面的境界,是在相當的觀行之後出現的相似於中道空性之心,但還不是我們的真心自性。

第三種,發明中道空性菩提心。這是唯識宗行者通過修行參究發現的第八識心,或稱如來藏,或稱阿賴耶識等,屬相似即佛向分證即佛的過渡階段。此類行者在蘊處界運作中,發現如來藏真心雖與五蘊六根七轉識協同運轉,但如來藏不入六塵無見聞覺知,具有本來清凈涅槃的真如自性。他們還觀照到如來藏的執持根身、流注蘊藏種子、生起分別識等無漏有為的諸多功能性。也就是說,他們發覺了人人具有的、不用修行本來具足的、清凈平等中道空性的菩提心,真正超越了意識乃至意根的層面,因而大體解悟般若部佛經中的義理部分。

第四種,發覺實相無相菩提心。這是宗門眼見佛性開悟者的境界,屬分證即佛的層面。在我國佛教史上,見性開悟者大多出現在禪宗門下,教下等其他宗派則鮮少有之。此類行者通過參禪等方式,大部分人是在善知識的逼拶引導下開悟的。他們見性開悟後,身自內證本具的正法眼藏,親見自佛世界的般若波羅蜜如幻法,或多或少明白了諸佛在菩提樹下所證法以及諸佛密藏。若假以十年或更長時間的差別智提升,自然智和無師智得以現前,就能大體通達傳燈錄中的公案語錄,就能融會貫通佛言祖語宗門教下,能夠深刻體會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共吾一體的境界。

本經此段表面上似說發起世諦菩提心,其實在隱復說發起實相無相菩提心,類似《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的境界:「菩薩始發廣大心,即能遍往十方剎,一切法門無不入,一切國土悉能往,一切智境咸通達,一切功德皆成就」。如是方可說:「當知是人是大菩薩摩訶薩也」。

「是人即於夢中見羅剎像心中怖懅」。此句也是如來禪機鋒,下面舉出祖師禪一則,大家來對照參究驚怖中的佛法道理。

「洞山驚駭」公案。洞山良價祖師。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大似駭雞犀。」[《五燈會元》卷13]

僧人問:如何是從上祖師西來意呢?洞山祖出人意料地答:此事非常像雞兒和犀牛被驚嚇的心驚肉跳模樣。無獨有偶的是,道信四祖見到法融時,「遶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箇在。』祖曰:『這箇是甚麼?』師無語」。若人以為祖師這些作略言語只是為了截斷學僧的思維葛藤,如此知解就把自己的悟門堵死了。祖師此諸禪語不是截斷葛藤,反而是在懸崖峭壁上放下一根葛藤,讓學人順此葛藤攀爬向上一路,從而入流亡所。若人會得洞山祖的「大似駭雞犀」,並會得雪峰祖師的「莫寐語」,就心領神會本段中「是人即於夢中見羅剎像心中怖懅」的如來禪機鋒,這些都是見性者以法眼見到的自佛世界如幻法的境界相。

「汝今若不發菩提心當斷汝命,是人惶怖覺已即發菩提之心」,若人會得禪門「殺人刀,活人劍」,就領會此句的玄機了。本段若作菩薩發起實相菩提心的見性開悟因緣參究,「以是義故大乘妙典真佛所說」。

複次善男子。如虛空中興大雲雨注於大地。枯木石山高原堆阜水所不住。流注下田陂池悉滿。利益無量一切眾生。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雨大法雨普潤眾生。唯一闡提發菩提心無有是處。

此為「雲雨流注大地喻」。僧問:「一法普潤一切群生,如何是一法?」投子祖師曰:「雨下也。」若人會得此祖師禪公案,就大體明白本段的禪意了。天下雨後,高處不住,低洼悉滿,這比之投子「雨下也」機鋒句,是更為深細的見性境界。《法華經·藥草喻品》詳述此類如來禪機,讀者不妨參閱之。

複次善男子。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芽若生者無有是處。一闡提輩亦復如是。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若能發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斷滅一切善根如彼焦種。不能復生菩提根芽。

此為「焦種徒勞遇雨喻」。從大乘來看,定性聲聞緣覺是焦芽敗種,是故《楞嚴經》中佛說定性聲聞「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背涅槃城生纏空種」;定性緣覺「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但是從《大涅槃經》來看,定性聲聞緣覺人此「焦種」,若遇大涅槃甘雨少則一萬大劫多則八萬大劫,也會發出菩提心芽,從無餘涅槃化城中出來,回小向大行菩提道。但是一闡提此焦種,「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

學佛人若是會得此處的「焦種」,就打開了頂門正眼;會得「遇甘雨百千萬劫」,就身自內證自佛世界內的「法」性或「佛性」,於是就生出「菩提根芽」了!

複次善男子。譬如明珠置濁水中,以珠威德,水即為清,投之淤泥不能令清。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置餘眾生五無間罪四重禁法濁水之中。猶可澄清發菩提心。投一闡提淤泥之中。百千萬歲不能令清起菩提心。何以故。是一闡提滅諸善根。非其器故。假使是人百千萬歲聽受如是大涅槃經。終不能發菩提之心。所以者何無善心故。

此為「明珠置水泥喻」。祖師禪中,時有「老僧不惜入泥入水」句,在此機鋒中泥與水渾為一談。本段如來禪中,泥水混合中有不同的境界:水多泥少為濁水,水少泥多為淤泥。若人會得「明珠置濁水中,以珠威德水即為清」,就具有處於仰世界君位者之眼;若人會得明珠「投之淤泥不能令清」,就具備處於復世界臣位者之「正眼」。由上可見,如來禪比祖師禪的見性境界更為深細。「置餘眾生五無間罪四重禁法濁水之中,猶可澄清發菩提心」。此句相當於祖師禪透牢關句的境界。

複次善男子。譬如葯樹名曰藥王於諸葯中最為殊勝。若和乳酪若蜜若酥若水若漿。若末若丸若以塗瘡。薰身塗目若見若嗅。能滅眾生一切諸病。如是葯樹不作是念。一切眾生若取我根不應取葉。若取葉者不應取根。若取身者不應取皮。若取皮者不應取身。是樹雖復不生是念。而能除滅一切病苦。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眾生惡業四波羅夷五無間罪。若內若外所有諸惡。諸有未發菩提心者。因是則得發菩提心。何以故。是妙經典諸經中王。如彼葯樹諸葯中王。若有修習是大涅槃及不修者。若聞有是經典名字。聞已敬信。所有一切煩惱重病皆悉除滅。唯不能令一闡提輩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彼妙藥雖能療愈種種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

此為「葯樹滅諸病喻」。若人會得龐蘊禪師「十擔麻油攤上樹」,就品出葯樹「若和乳酪若蜜若酥若水若漿」的禪味了。若人會得王常侍居士的「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就明白「若末若丸若以塗瘡,薰身塗目若見若嗅,能滅眾生一切諸病」的密意了。若人會得「百草頭上祖師意」,就明白「如是葯樹不作」根身葉皮之念的禪機了。

複次善男子。如人手瘡捉持毒藥毒則隨入,若無瘡者毒則不入。一闡提輩亦復如是。無菩提因如無瘡者毒不得入。所謂瘡者即是無上菩提因緣。毒者即是第一妙藥。全無瘡者謂一闡提。

此為「手瘡毒入喻」。若人會得禪門「大似好肉剜瘡」,便能在此瘡疤上見到「塗毒鼓」和「向上菩提道」,就明白本段的如來禪妙義所在了。

複次善男子。譬如金剛無能壞者悉能破壞一切之物。唯除龜甲及白羊角。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悉能安止無量眾生於菩提道。唯不能令一闡提輩立菩提因。

此為「金剛不破龜甲羊角喻」。若人在龜甲內見到「金剛」,在白羊角上見到「金剛杵」之尾端,就悟入大涅槃門,並帶領眾生行向上一路菩提道了。

複次善男子。如馬齒草娑羅翅樹尼迦羅樹雖斷枝莖續生如故。不如多羅斷已不生。是諸眾生亦復如是。若得聞是大涅槃經。雖犯四禁及五無間。猶故能生菩提因緣。一闡提輩則不如是。雖得聽受是妙經典。而不能生菩提道因。……(略去約3500字)

以上略去三首偈和二十來個譬喻,其中雖有眾多禪機密語,譬喻內容大家不太熟悉,故不予解說,讀者可自行閱讀參究。

如是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經。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未曾有也。當知即是無上良醫。最尊最勝眾經中王。

佛說,本經最為尊勝,乃「眾經中王」。眾所周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主要說開示悟入佛知見的見性大事因緣,《大涅槃經》亦復如是,是故教下大師們將一代時教的第五時稱為法華涅槃時。相比較而言,《法華經》中從頭至尾都說見性開悟一事,但表述得半隱半顯,本經則更為明顯直截地開示眼見佛性的大涅槃境界。

複次善男子。譬如大船從海此岸至於彼岸。復從彼岸還至此岸。如來正覺亦復如是。乘大涅槃大乘寶船。周旋往返濟渡眾生。在在處處有應度者。悉令得見如來之身。以是義故如來名曰無上船師。譬如有船則有船師。以有船師則有眾生渡於大海。如來常住化度眾生亦復如是。

此為「大海擺渡喻」。此喻看似平常無奇,卻是宗門公案一樁。若人在自佛世界內,看到識藏大海,看到般若寶船;「從海此岸至於彼岸」,看出向上菩提道;「復從彼岸還至此岸」,看出從上佛祖西來意;「周旋往返濟渡眾生」,看出開示悟入佛知見的上下回互;看到船師處於仰位為君者,看到眾生處於複位為臣者;如是便「見如來之身」。為幫助大家體究此如來禪公案,特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

「岩頭擺渡」公案。岩頭全豁禪師。師住鄂州巖頭,值沙汰,於湖邊作渡子,兩岸各掛一板,有人過渡,打板一下。師曰:「阿誰?」或曰:「要過那邊去!」師乃舞棹迎之。[《五燈會元》卷7]

在唐武宗滅佛的會昌法難期間,岩頭禪師曾在某湖作擺渡的船師。他在湖的此岸與彼岸各掛一塊板子,有人慾擺渡,就在板子上敲擊一下。若是伶俐禪和以棒擊板時,就「見如來之身」了。船客打板後,岩頭問「阿誰?」伶俐禪和便答:「板棒上面佛祖意」,或說:「謝師指示」。岩頭或問:「要過那邊去!」便舞動船槳驅舟迎客,若人會得岩頭禪師的這一招,本段的如來禪公案就明白瞭然了。

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乘船欲渡。若得順風須臾之間。則能得過無量由旬。若不得者雖復久住經無量歲不離本處。有時船壞沒水而死。眾生如是。在彼愚痴生死大海乘諸行船。若得值遇大般涅槃猛利之風。則能疾到無上道岸。若不值遇當久流轉無量生死。或時破壞墮於地獄畜生餓鬼。……(略去約480字)

此部分請讀者自行閱讀參究。

迦葉菩薩贊言。善哉誠如聖教。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善男子。如來密語甚深難解。譬如大王告諸群臣先陀婆來。先陀婆者一名四實。一者鹽。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馬。如是四物共同一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鹽。若王食已欲飲漿時。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游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種密語。

此為「一名四物喻」。大王令大臣取先陀婆,有智之臣會隨機應變,奉上王想要的某先陀婆。這四種東西表正法眼藏內的三要素:器皿表「藏」,水表「法」,鹽表靜態的「眼」,馬錶動態的「眼」。若人識得石霜楚圓祖師室中常放的「一盆水」和馬祖的「看水」,就會得此處「器」和「水」的密意。若人會得趙州祖師「販私鹽漢」,就會得此處的「鹽」和「馬」。佛在本經中的譬喻大多數都是「綿中藏針」、「含沙射影」的禪機,故說「如來密語甚深難解」。

是大乘經亦復如是有四無常。大乘智臣應當善知。若佛出世為眾生說如來涅槃。智臣當知。此是如來為計常者說無常相。欲令比丘修無常想。或復說言正法當滅。智臣應知。此是如來為計樂者說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或復說言我今病苦眾僧破壞。智臣當知。此是如來為計我者說無我相。欲令比丘修無我想。或復說言所謂空者是正解脫。智臣當知。此是如來說正解脫無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學空想。以是義故。是正解脫則名為空。亦名不動。謂不動者是解脫中無有苦故。是故不動。是正解脫為無有相。謂無相者無有色聲香味觸等。故名無相。是正解脫常不變易。是解脫中無有無常熱惱變易。是故解脫名曰常住不變清涼。或復說言一切眾生有如來性。智臣當知。此是如來說於常法。欲令比丘修正常法。是諸比丘若能如是隨順學者。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善知如來微密之藏。如彼大王智慧之臣善知王意。善男子。如是大王亦有如是密語之法。何況如來而當無耶。善男子。是故如來微密之教難可得知。唯有智者乃能解我甚深佛法。非是世間凡夫品類所能信也。

本段有二處需加以解說:

第一,如來涅槃病苦及正法當滅,或無常苦無我,都是世尊針對小乘人的權宜方便說,此方便說中隱復著如來禪密意,只有眼見佛性者才能少分或多分了知。

第二,正解脫之空,有性空與空性之別。小乘解脫道理解的空,指緣起性空的「空無」,其修行苦空無常無我,最終滅盡蘊處界,進入無餘涅槃的灰身滅智的空寂境界中。大乘解脫道含攝在佛菩提道中,其說指的「空」是如來藏的「空性」,具有本段所說的「不動」、「無相」、「常住不變清涼」等真如性,即本來清凈涅槃的自性。這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後所住的境界,但那時祂們已滅掉前七識,無法親自體究到如來藏的空性為何物。明心開悟者卻能在不滅掉前七識的狀態下,就觸證到如來藏的本來清凈涅槃的真如性,此非聲聞緣覺的境界。明心並見性者是「善知如來微密之藏」的智臣,能夠了知本段中常無常、樂苦、我無我、空有各自在正法眼藏內的表法義趣。

複次善男子。如波羅奢樹迦尼迦樹阿叔迦樹值天亢旱不生花實。及余水陸所生之物皆悉枯悴。無有潤澤不能增長。一切諸葯無復勢力。……(略去約200字)

此部分請讀者自行閱讀參究。

複次善男子。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時有一人為子納婦。急須好乳以供賓客。至市欲買。是賣乳者多索價直。是人語言。此乳多水實不直是。值我今日瞻侍賓客。是故當取。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雖無乳味於苦味中猶勝千倍。何以故。乳之為味諸味中最。

此為「牛乳轉輾摻水喻」。此處的禪機要點有四處:

一是從牧場逐漸趨近鬧市,牧場-近城-城中-集市。若人會得「家家門前通長安」,在牛角之間見到鬧市的影像,就明白此處的玄機了。

二是都摻二分水。若人在摻假的水流中見到「披毛帶角」相,就明白文殊大士所說的「前三三」的見性義趣,亦明白「伊字三點秘密藏」了。

三是「賣乳者多索價直」。若人會得「東邊賤賣,西邊貴賣」的機鋒,就明白在集市裡貴賣的密意了。

四是買取牛乳「還家煮用作糜」。眾所周知,世尊大徹大悟前捨去無謂苦行,接受牧牛女供奉的「乳糜」,此為「臘八粥」的起源。趙州祖師有「喝粥去」的機鋒,大家可參究「乳糜」中的佛法道理,若人在「乳糜」上著得眼,就具備眼見佛性的大法眼了。

善男子。我涅槃後正法未滅餘八十年。爾時是經於閻浮提當廣流布。是時當有諸惡比丘。鈔略是經分作多分。能滅正法色香美味。是諸惡人雖復誦讀如是經典。滅除如來深密要義。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鈔前著後鈔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當知如是諸惡比丘是魔伴侶。受畜一切不凈之物。而言如來悉聽我畜。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諸惡比丘亦復如是。雜以世語錯定是經。令多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是惡比丘為利養故。不能廣宣流布是經。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貧窮女人展轉賣乳乃至作糜而無乳味。是大乘典大涅槃經亦復如是。展轉薄淡無有氣味。雖無氣味猶勝余經越踰千倍。如彼乳味於諸苦味其勝千倍。何以故。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於聲聞經最為上首。喻如牛乳味中最勝。以是義故名大涅槃。

上面說到,世人為牟取暴利,在牛乳中轉輾摻水;此處比喻說,末法惡比丘為名聞利養,在大涅槃經中「安置世間莊嚴文飾無義之語」。如彼牧牛貧窮女人展轉賣乳乃至作糜而無乳味,是大乘典大涅槃經亦復如是,展轉薄淡無有氣味,雖無氣味猶勝余經越踰千倍。此情景正如世語所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以此凸顯《大涅槃經》在諸經中的殊勝地位。

複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無有不求男子身者。何以故。一切女人皆是眾惡之所住處。複次善男子。如蚊蚋水不能令此大地潤洽。其女人者淫慾難滿亦復如是。譬如大地一切作丸令如芥子。如是等男與一女人共為欲事猶不能足。假使男子數如恆沙。與一女人共為欲事亦復不足。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天雨百川眾流皆悉歸注。而彼大海未曾滿足。女人之法亦復如是。假使一切悉為男子。與一女人共為欲事而亦不足。複次善男子。如阿叔迦樹波吒羅樹迦尼迦樹春花開敷。群蜂唼取色香細味不知厭足。女人慾男亦復如是不知厭足。

此為「女人貪慾無厭足喻」。在佛門中,一般而言,男身勝於女身,有男人比女人多修五百世的說法。

本段以四個譬喻來說明女人慾男不知厭足:一是如蚊蚋水不能令此大地潤洽,二是譬如大地一切作丸令如芥子,三是大海一切天雨百川眾流皆悉歸注,四是群蜂唼取春花色香細味不知厭足。

大家可能有疑惑:從感覺上說,男人對於色情的貪慾似乎更勝於女人。古來男性皇帝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百千佳人,很少聽聞女王有如此龐大的男寵隊伍的。有人可能反駁說,女王的隱私少有人知,但妓女的性貪慾可見一斑。俗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變壞就有錢。由此說明,男人飽暖富貴思淫慾,女人墮入風塵歡場,大多數主要是為了賺錢,而非為了縱慾。

但不可否認的是,女人的性能力或性承受力確實遠勝於男人,市面上充斥的壯陽葯,外道修行人中的各種壯陽術,就說明了問題。可是青壯年女人的性能力再強,也不至於如這四個譬喻那麼誇張呀!

大家要明白,本段的四喻,主要不是為了譴責女人性慾上的貪得無厭,而是在隱復說眼見佛性的禪機,大家不要被世尊的廣長舌瞞卻了,達摩祖師不遠萬里來東土的目的,就是接引一位不受瞞的人呀!

若人會得禪門「蚊子叮鐵牛」之機,就明白「如蚊蚋水不能令此大地潤洽」的密意了。若人會得「須彌納芥子」的機鋒,就明白「譬如大地一切作丸令如芥子」等句的密意了。若人會得雲門宗「隨波逐流」,就明白「譬如大海一切天雨百川眾流皆悉歸注,而彼大海未曾滿足」的玄機了。若人會得夾山善會禪師的「猿抱子歸青嶂里,鳥銜花落碧岩前」,就明白「群蜂唼取色香細味不知厭足」的奧秘了。在下文中,「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所知無上法味甚深難知,而能得知如蜂采味,汝亦如是」。由此可見,「如蜂採花蜜喻」就是一種如來禪之機鋒

克勤祖師聞法演和尚向人舉小艷詩作禪機,豁然大悟作偈道:「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

若人會得這些禪機密語,就不難明白以上四喻的玄機,也明白文殊夏居入淫室和國王后宮,還明白華嚴婆須蜜多淫室的奧秘,亦明白本經<四相品>中佛說「我又示現於閻浮提入淫女舍」的密意了。

話說過來,克勤祖師的開悟偈含蓄難解,古來少有人拈提舉唱,因此下面筆者用較為直白的方式來總頌本段的佛言祖語:杜撰騷客如麻似粟,魚貫攝入母邑桃源。參!

若人誤會曲解佛言祖語的禪機密義,真槍實彈搞肉搏戰的男女雙修,那麼大涅槃之無上醍醐翻成無上毒藥了。慎之再慎之!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聽是大乘大涅槃經常應呵責女人之相求於男子。何以故。是大乘典有丈夫相。所謂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為男子。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經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之聚。何以故。以說如來秘密藏故。是故善男子善女人。若欲速知如來密藏。應當方便勤修此經。

本段大意,身自內證眼見佛性者,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無論該佛子現男子身或女子身。這是就高標準而言的,若從末法的實際情況而言,發起方便信願菩提心者,就可方便稱為大丈夫了。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說。我今已有丈夫之相。得入如來微密藏故。如來今日始覺悟我。因是即得決定通達。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隨順世間之法而作是說。迦葉復言。我不隨順世間法也。佛贊迦葉。善哉善哉。汝今所知無上法味甚深難知。而能得知如蜂采味。汝亦如是。複次善男子。如蚊子澤不能令此大地沾洽。當來之世是經流布亦復如是。如彼蚊澤。正法欲滅。是經先當沒於此地。當知即是正法衰相。複次善男子。譬如過夏初月名秋,秋雨連注。此大乘典大涅槃經亦復如是為彼南方諸菩薩故。當廣流布降注法雨彌滿其處。正法欲滅當至罽賓具足無缺潛沒地中。或有信者或不信者。如是大乘方等經典甘露法味。悉沒於地。是經沒已。一切諸餘大乘經典皆悉滅沒。若得是經具足無缺人中象王。諸菩薩等當知。如來無上正法將滅不久

本段要點是,當來之世本經的流布面很有限,本經隱沒不現是正法欲滅的標誌,隨之「一切諸餘大乘經典皆悉滅沒」。若人會得法演祖師的「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就體會出此處「秋雨連注」的見性境界了。本段中「如蚊子澤不能令此大地沾洽」,其禪機同於前面的「如蚊蚋水不能令此大地潤洽」,如前所述,不再贅述。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純陀猶有疑心。唯願如來。重為分別令得除斷。佛言善男子。云何疑心汝當說之。當為除斷。文殊師利言。純陀心疑如來常住。以得知見佛性力故。若見佛性而為常者。本未見時應是無常。若本無常後亦應爾。何以故。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是等物悉是無常。以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有差別。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文殊師利贊言。善哉誠如聖教。我今始解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性無差別。唯願如來分別廣說。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佛言。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

文殊菩薩代純陀提出疑問,純陀示現心疑如來常住,以偈為根據,覺得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有差別,悉是無常。佛說,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文殊大士馬上領會世尊所說義了,迦葉請求佛對此分別廣說。

善男子。譬如長者多畜乳牛有種種色。常令一人守護將養。是人有時為祠祀故。盡構諸牛著一器中。見諸牛乳同一白色尋便驚怪。牛色各異其乳云何皆同一色。是人思惟。如此一切皆是眾生業報因緣令乳色一。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同一佛性猶如彼乳。所以者何。同盡漏故。而諸眾生言佛菩薩聲聞緣覺而有差別。有諸聲聞凡夫之人。疑於三乘云何無別。是諸眾生久後自解一切三乘同一佛性。猶如彼人解悟乳相由業因緣。

此為「牛異色乳同色喻」。牛異色,比喻佛菩薩緣覺聲聞眾生悟迷、福戒定慧等差別;乳同色,比喻佛眾生凡聖的真如佛性相同,都具本來清凈涅槃的自性。此非聲聞凡夫之人的境界,只有明心見性者才能身自內證。

本段中,牛色各異其乳皆同一色,一切三乘同一佛性,此句就是如來禪的機鋒。若人會得長沙祖的「一口針、三尺線」,或會得洞山守初禪師的「三斤麻」,就能心領神會本經此處的佛性義了。

複次善男子。譬如金礦淘煉滓穢然後銷融成金之後價直無量。善男子。聲聞緣覺菩薩亦爾。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以故。除煩惱故。如彼金礦除諸滓穢。以是義故。一切眾生同一佛性無有差別。以其先聞如來密藏。後成佛時自然得知。如彼長者知乳一相。何以故。以斷無量億煩惱故。

此為「金礦淘煉成金喻」。金礦比喻為眾生的如來藏,即因地真如。淘煉滓穢,比喻斷除見思塵沙煩惱。銷融成金,比喻轉識成智,圓滿成佛,即果地真如。

若人會得禪門「大冶洪爐」和法華龍女寶珠價值大千之機鋒,就明白「譬如金礦淘煉滓穢然後銷融成金之後價直無量」的密意了。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一切眾生有佛性者。佛與眾生有何差別。如是說者多有過咎。若諸眾生皆有佛性。何因緣故。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緣覺之人於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薩之人於大涅槃而般涅槃。如是等人若同佛性。何故不同如來涅槃而般涅槃。善男子。諸佛世尊所得涅槃。非諸聲聞緣覺所得。以是義故。大般涅槃名為善有。世若無佛非無二乘得二涅槃。迦葉復言。是義云何。佛言。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乃有一佛。出現於世開示三乘。善男子。如汝所言。菩薩二乘無差別者。我先於此如來密藏大涅槃中已說其義。諸阿羅漢無有善有。何以故。諸阿羅漢悉當得是大涅槃故。以是義故。大般涅槃有畢竟樂。是故名為大般涅槃。

迦葉代眾質疑,若諸眾生皆有佛性,為何聲聞緣覺菩薩諸佛有小中大涅槃之不同。眾生都具真如佛性,由此各自的善根福德、因緣志向等諸多差異,便有六道輪迴、穢土凈土,乃至小中大涅槃之不同。

迦葉言。如佛說者。我今始知差別之義無差別義。何以故。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未來之世皆當歸於大般涅槃。譬如眾流歸於大海。是故聲聞緣覺之人。悉名為常非是無常。以是義故。亦有差別亦無差別。迦葉言。云何性差別。佛言。善男子。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以是義故。大涅槃中說四種性而有差別。

迦葉領會佛所說義,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的差別只是修行佛菩提道途中所顯現的差異,他們到佛菩提道終點時都將入大涅槃門,此為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的意思。佛以乳酪酥醍醐來比喻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的差別性,這只是牛乳向醍醐相續轉變過程的不同階段罷了。天台宗將牛之五味比喻成佛之路不同階段,表達為佛一代時教的五個階段: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此判教法雖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與此處佛之五味四性說有所不同。

迦葉復言。一切眾生性相云何。佛言。善男子。如牛新生乳血未別。凡夫之性雜諸煩惱亦復如是。迦葉復言。拘屍那城有旃陀羅名曰歡喜。佛記是人。由一發心。當於此界千佛數中速成無上正真之道。以何等故。如來不記尊者舍利弗目犍連等速成佛道。佛言。善男子。或有聲聞緣覺菩薩作誓願言。我當久久護持正法然後乃成無上佛道。以發速願故與速記。

眾生的性相集中反映在如來藏上,即本來清凈涅槃的自性卻被七轉識的種子習氣所纏饒。「如牛新生乳血未別」,凡夫甚至小乘聖人都不能了知「自性清凈心而有染污」的藏識(如來藏或第八識)與識藏(八識全體)的區別聯繫。佛說,成佛遲速的因素中,還與護持正法等願力大小有關,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其實都是「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的隱性菩薩。

複次善男子。譬如商人有無價寶詣市賣之。愚人見已不識輕笑。寶主唱言。我此寶珠價直無數。聞已復笑各各相謂。此非真寶是頗梨珠。善男子。聲聞緣覺亦復如是。若聞速記則便懈怠輕笑薄賤。如彼愚人不識真寶。於未來世有諸比丘。不能精勤修習善法。貧窮困苦飢餓所逼。因是出家長養其身。心志輕躁邪命諂曲。若聞如來授諸聲聞速疾記者。便當大笑輕慢毀呰。當知是等即是破戒。自言已得過人之法。以是義故。隨發速願故與速記。護正法者為授遠記。

世尊鑒於末法出家人的根性,為諸聲聞弟子授久遠後成佛之記,大家可參閱《法華經》的有關章品。另外,那些「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的大阿羅漢,都有護持正法久住世間的大願。世尊對於發願儘快成佛者,則授予速成佛記,如上述的歡喜旃陀羅一發心,被授記為賢劫千佛之數。此「售賣無價寶珠喻」,也是如來禪公案,讀者可自行參究。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當得不壞眷屬。佛告迦葉。若諸菩薩勤加精進欲護正法。以是因緣所得眷屬不可沮壞。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眾生得此唇口乾焦。佛告迦葉。若有不識三寶常存。以是因緣唇口乾焦。如人口爽不知甜苦辛醋鹹淡六味差別。一切眾生愚痴無智。不識三寶是長存法。是故名為唇口乾焦。

應迦葉之問,世尊說,菩薩得不壞眷屬的因緣是,勤加精進欲護正法。接著迦葉又問一個奇怪的問題:「何因緣故眾生得此唇口乾焦?」佛說,「不識三寶是長存法」是其因緣。其實,本段還是禪機密語。若人會得禪門「剔起就行」和「全提向上」,就明白「菩薩勤加精進欲護正法」和「以是因緣所得眷屬不可沮壞」的密意了。若人不能會得前面所說的大涅槃「秋雨連注喻」,結果「眾生得此唇口乾焦」,會嗎?

複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不知如來是常住者。當知是人則為生盲。若知如來是常住者。如是之人雖有肉眼。我說是等名為天眼。複次善男子。若有能知如來是常。當知是人久已修習如是經典。我說是等亦名天眼。雖有天眼而不能知如來是常。我說斯等名為肉眼。是人乃至不識自身手足支節。亦復不能令他識知。以是義故名為肉眼。

本段也是如來禪的機鋒密語。若人會得臨濟祖的「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就明白「當知是人則為生盲」的密意。《法華經·法師功德品》說,受持法華者(即見性開悟者),能以父母所生清凈肉眼,見到大千世界內外的種種境界。這就是「如是之人雖有肉眼,我說是等名為天眼」的註腳。若具天眼者,不能在自佛世界內見到如來常住身,世尊說其只具凡夫之肉眼。

接著世尊說,具天眼但未見性者「是人乃至不識自身手足支節」,大家聞此一定莫名其妙:具天眼但未見性者,總不至於不認識自己身上的手足支節吧?大家需參究,何為「自身手足支節」?這些人體器官到底是長在眼睛上面還是下面?大家聞此可能更糊塗了,哪有長在眼睛上面的手足呀?筆者進問: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有眼,其手足支節是否長在上面?若人識得佛所說的「自身手足支節」,就悟入佛知見的向上菩提道了。

複次善男子。如來常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所以者何。一切眾生種種形類。二足四足多足無足。佛以一音而為說法。彼彼異類。各各得解。悉皆嘆言。如來今日為我說法。以是義故名為父母。

此為「如來父母喻」,是一則極難的如來禪公案。見性者在自佛世界內,見到慈父母如來以及一音說法,這只是祖師禪最初句的見性境界。難會的是,「二足四足多足無足」諸種眾生相,這可是祖師禪破牢關句的甚深細微的見性境界。若人在自佛世界內現量親證「世尊能以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的般若波羅蜜如幻法,就真的明白本段中的如來禪密意了。

複次善男子。如人生子始十六月雖復語言未可解了。而彼父母欲教其語。先同其音漸漸教之。是父母語可不正耶。不也世尊。善男子。諸佛如來亦復如是。隨諸眾生種種音聲而為說法。為令安住佛正法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種種形像。如來如是同彼語言。可不正耶。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所說如師子吼。隨順世間種種音聲。而為眾生勸說妙法。

此為「父母學兒音教語喻」,也是一則如來禪公案。若人會得法眼宗「問在答處,答在問處」啐啄同時的家風,就明白本段的玄機密意了。本段大意是,世尊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推薦閱讀:

索達吉堪布:很多善知識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講解 文珠法師講述
藥王菩薩聖誕日,諸佛菩薩給你送福啦!誰打開誰增福!
今天是藥王菩薩聖誕,持誦藥王菩薩咒,祈願家人朋友遠離疾疫,一生健康平安!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TAG:菩薩 | 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