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游風(脂溢性皮炎)中醫診療方案

面游風(脂溢性皮炎)中醫診療方案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8-94)、

《中醫外科學》(李曰慶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

(1)面部皮損處多為淡紅色或黃紅色如錢幣狀斑片,上覆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干

性皮脂溢出,多見乾燥脫屑斑片。自覺瘙癢。

(2)常發於頭面、鼻唇溝、耳後、腋窩、上胸部、肩腫部、臍窩及腹股溝等皮脂

溢出部位。

(3)多有精神易興奮,皮脂分泌異常或有偏食習慣。

2.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臨床診療指南-皮膚病與性病分冊》的診斷標準(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

生出版社,2012年),皮膚性病學》第七版(張學軍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

(1)臨床特點

①皮損初起為毛囊性丘疹,逐漸擴大融合成暗紅色或黃紅色斑,被覆油膩鱗屑或結

痂,可見滲出、結痂、糜爛並呈濕疹樣表現,伴有不同程度瘙癢。

②好發於頭面部及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

③本病慢性經過,可反覆發作。

(2)輔助檢查

真菌鏡檢:可見菌絲或孢子。Auspitz征及束髮征(陰性)。

(二)證候診斷

1.血燥證:皮損為淡紅色斑片,皮膚乾燥,有糠秕狀鱗屑,瘙癢劇烈,頭髮乾燥無

光甚至可見脫髮。舌質紅質干,苔白或少苔,脈弦或細數。

2.濕熱證:皮損為潮紅斑片,有油膩性痂屑,並有滲出、糜爛、結痂,瘙癢遇熱加

重。舌質紅,苔厚膩,脈滑或滑數。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選擇口服湯劑、中成藥

1.血燥證

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256—

皮膚科中醫診療方案

推薦方葯:當歸飲子加減。當歸、生地、白芍、川芎、何首烏、荊芥、防風、苦參、

白鮮皮等。風熱血燥加桑白皮、地骨皮、僵蠶等;陰虛血燥加知母、麥冬、天冬、夜交

藤等。

中成藥:當歸苦參丸、潤燥止癢膠囊等。

2.濕熱證

治法:疏肝健脾、清熱除濕。

推薦方葯:四妙丸加減。蒼朮、牛膝、黃柏、薏苡仁、陳皮、半夏等。熱重於濕加

梔子、龍膽草、柴胡等;濕重於熱加茯苓、冬瓜皮、赤小豆等。

中成藥:二妙丸、四妙丸、龍膽瀉肝丸、芩連片等。

(二)外治法。

1.外洗療法

濕性皮損可用香附、側柏葉、土槿皮、肉桂、丁香、皂角、透骨草等與洗髮香波混

勻後局部外洗,隔日1次。或者薑黃消痤洗劑外洗,隔日1次。

2.外搽療法

①乾性皮損可用苦蛇酊、重樓解毒酊、白屑風酊或外搽,日2次。

②乾性皮損可用青黛膏、青鵬膏等外搽,日2~3次。

3.濕敷療法

濕性皮損,少量滲出者應用馬齒莧、苦參、黃柏、蒼耳子、野菊花、大青葉、龍葵、

丁香等中藥煎水局部濕敷。每次20~30分鐘,2次/日。

(三)針灸療法。

1.血燥證:取膈俞、血海、風池、曲池穴,用平補平瀉法活血祛風。

2.濕熱證:濕重於熱:選足三里、豐隆、三陰交、陰陵泉、天樞穴。豐隆、三陰交、

陰陵泉、天樞用毫針瀉法,足三里用灸法。熱重於濕:選太沖、陽陵泉、日月、期門、

風池毫針瀉法。

(四)健康指導

1.飲食調理:注意營養飲食,以水果、蔬菜等清淡之品為主,少食油膩、辛辣食物、

忌煙酒濃茶咖啡等。

2.生活起居:生活規律,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暢。

3.皮膚護理: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洗滌。

4.情志調攝:保持心情樂觀,釋放心理壓力,避免情緒過激。

三、療效評價

(一)評價標準

—257—

皮膚科中醫診療方案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8-94)。

皮損綜合療效評價標準:

以皮損形態、靶皮損面積、皮損瘙癢程度為總積分。

①臨床痊癒:治療後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5%;

②顯效:治療後積分較治療前下降≥70%;

③有效:治療後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

④無效:治療後積分較治療前下降<30%。

(二)評價方法

治療前後,根據皮損形態、靶皮損面積、皮損瘙癢程度等進行皮損綜合療效評價。

應用尼莫地平法計算,計算公式:[(治療前積分-治療後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推薦閱讀:

【治療皮炎最好的方法】皮炎治療方法
濕疹?皮炎?瘙癢症?朱仁康
什麼蔬菜會導致日光性皮炎?
冬季皮炎
皮炎

TAG:中醫 | 方案 | 脂溢性皮炎 | 皮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