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為青山獻此生——序田良玉先生詩詞文集《瓦屋山水情》 田良玉 田良玉紀念館 紛紛雨紀念網
願為青山獻此生
——序田良玉先生詩詞文集《瓦屋山水情》
本世紀初,筆者由南海之濱退休後,回家鄉隱居,終日讀書著文怡情養性。2005年偶然讀到田良玉先生髮表的七律《瓦屋山群瀑詠》,令人耳目一新:
瓦山之瀑絕塵寰,竟自成群斷壁巔。
素練高懸迎日月,飛流直下挾雲煙。
半天隱隱春雷動,一路悠悠白浪翻。
借問同奔何處去,東方過眺大洋寬。
全詩氣勢磅礴,一氣呵成;層次分明,聲情並茂;平仄有致,對仗工整,沒有對瓦屋山長期細緻入微的觀察,缺乏厚重文學功底,是寫不出如此佳作的。書法家柳惠均老師告訴我田良玉的一些情況,使我萌生了訪問他的念頭,兩年後才得以實現。
2007年8月初,柳老師邀請我、攝影家王堯卿和寓居洪雅的資深俄文翻譯家田大畏去瓦屋山避暑,由田良玉接待。8月8日上午,我有事未隨大隊同行,下午獨自乘客車去田家。在瓦屋山鎮拱拱橋下車後,沿周溝水泥村道步行約一公里,水泥路盡頭便是田宅。院門兩側以石碑、石缸作圍牆,「毓秀」、「田宅」、「如意」碑文及矩形石缸上鐫刻的「浣花濯月」,筆鋒剛勁有力、瀟洒流暢,使這所農家小院,籠罩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細看碑文,「田宅」是柳惠均老師的墨寶;「如意」是田良玉外甥、洪雅知名書法家唐質斌的大作;「浣花濯月」是唐質斌的妹夫孔祥森的手筆;「毓秀」則是田良玉18歲孫子田盛然習作。唐質斌、孔祥森曾師從柳惠均學習書法,田盛然習書多受祖父和唐、孔等長輩的影響。毫不誇張地說,田宅門前的碑刻,展示了洪雅現代書法傳承。
田家宅院小巧玲瓏,洋溢著耕讀傳家的書香氣息。主體建築是座磚木結構,五開間二層樓房,房柱、門枋、窗欞上貼滿楹聯,紅紙雖已褪色,字跡清晰可見。室內外牆壁上,到處貼著田盛然寫的字。主人房間里「文房四寶」齊備,書籍滿架盈箱;兒子的卧室里安裝了電腦,可與外界溝通。樓前小院壩里,左側有株造型古樸似盆景的銀杏樹,枝繁葉茂冠蓋如雲,為半個院子遮擋住陽光;右側花木扶疏,秀色滿園;院牆邊「祥和」、「劍」等碑刻和石缸上「溢美淌詩」的題刻,令小院更具書卷氣。
我想像中的田良玉是舉止文雅的教書先生,實際外表卻象地道的莊稼漢子。他穿一身老藍布中山裝,臉膛黑里透紅神采奕奕,精力充沛談吐不俗,給我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他對我們的行程安排得周密緊湊,接待也無比周到熱情。三天旅遊他一直作陪,與我們日夜相伴,天南地北神聊。可能是「趣味相投」之故,我與他成了朋友,頗有相逢恨晚之感慨。他傳奇的人生經歷令人為之動容;他自學成才的毅力和勇氣使我敬佩不已;他為瓦屋山區民間文化事業的發展無私奉獻的精神更令人感動。對於他的熱情接待,我無以回報,但取「秀才人情一張紙——千里送鴻毛——禮輕仁義重」之義,撰了《贈田良玉老師》詩一首,由柳老師書寫成中堂相贈:
丁亥避暑瓦屋行,柳公薦引方識君。
半世坎坷志未折,一生勤奮願終伸。
滿腔忠義報桑梓,含辛茹苦育後人。
晚霞如火燃天際,且喜接班有後昆。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田良玉老師的身世有了進一步了解。1942年5月,他出生在洪雅吳庄鄉一個耕讀傳家的農家,父親是當地受人尊敬的知識分子擔任過鄉保國民小學校長等職,解放後遭清算。1952年「鎮反」時,雖無罪惡劣跡,因其擔任的偽職上了肅反「死刑」線而被處決。他14歲時母親去世成為孤兒,家徒四壁無以維生,只得寄人籬下靠姐姐、姐夫幫助讀無小學,又在助學金和親戚的支持下讀完初中。1959年,也就是連續三年全國性大饑饉災害的第一年,他正好初中畢業回鄉務農,在窮困落後的山區整整呆了20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沒有消磨掉他求知的意志,農閑時常以讀書打發時光。寧心矢志,飽嘗了種種辛苦;學會了種種勞作;經歷了無數風雨;細嚼了百味人生;練就了強健體格;積累了豐富知識。當「科學春天」來臨之際,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年,即1978年10月,他被吳庄中學聘為民辦代課教師,以老初中的資格和20年農民的資歷,充任了兩個初中畢業班的語文兼一個班的班主任。代課103天後,參加了樂山教育學院函授部的招生考試。他早早答完試題,在試卷的空白處寫詩一首,發抒心中感慨:
耕耘二十年,代課百餘天。
痛感時將晚,深慚學不淵。
兵藏鋒亦銹,水滴石能穿。
喜趁東風急,撐開萬里船。
他順利考取樂山教育學院成為函授生,並以優異成績畢業,1984年以民辦代課教師身份,被選聘為吳庄中學校長,這在洪雅教育史上當屬首例。1986年因有大專畢業文憑和工作實績卓越轉為公辦教師。為發揮個人所長,1988年他主動辭去校長職務,以「潛心能治學,懿德可為師」作座右銘,任專職語文教師直至退休。
對家鄉風光細緻入微觀察的積澱,苦難曲折的人生經歷,為他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紮實的古典文學功底,給他鋪就了創作的康庄大道。改革開放30年來,他創作了傳統詩詞上千首,新體詩數十首,楹聯千餘副,雜體文若干,匯成《瓦屋山水情》等集待梓。2004年4月,《迴文七律·崑崙》在第三屆「中華頌」全國老少文學藝術大賽中獲一等獎,孫兒田盛然,外孫余浩也在此次大賽中獲書法獎。祖孫三人在人民大會堂同台領獎,一時傳為文壇佳話。其後相繼在建黨85周年和諧杯、首屆太白杯、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文學獎等多次全國大賽中獲一等獎、金獎等多個獎項。對他作品的分析,《人民公僕·紀念劉少奇主席誕辰110周年》大型文獻組委會的「作品點評」最具代表性:「一個藝術家除了在學識上有所成就外,還得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的愛國情懷,要以自己的作品反映社會現實,表現真、善、美,以期達到鼓舞、激勵人們,促進社會的進步。我們通過對您詩作的研究,可以看出您才思敏捷,狀物抒情,一揮而就。您的詩作清麗絕俗,汲唐追宋,琅琅上口,格律嚴謹,講究用字,別具一格,充分展示了其鮮明的積極主題和深刻的思想內容,可謂上作。」他有詩詞聯賦等數百件作品入編這些大賽作品集和諸如《中國國學集成》、《中國詞人辭典》、《中華詩詞大全》、《類編國學大系》、《開國大典》、《嫦娥奔月頌詩大典》、《八榮八恥詩詞鑒賞》、《奧運之歌》、《炎黃詩典》、《春聯寶典》、《中華楹聯年鑒》等若干專輯;《八榮八恥箴言錄》、《中華名格言》等也有多則入編,其業績還載入了人民畫報編輯出版的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型文獻《輝煌三十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史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建國六十周年大型紀念文獻《人民的驕傲》中。
他對瓦屋山充滿感情,他不只生於斯、長於斯,而且在他最最困難之時,是瓦屋山收容了他,撫育他成人,他願為瓦屋山的繁榮奉獻一生。近20年來,他團結瓦屋山區文化人,為提高瓦屋山旅遊的文化底蘊嘔心瀝血。他幫助外甥劉芝華夫婦,在倒流溪畔興建起雕樑畫棟全木質結構的農家樂「樂樂居」;指導同鄉青年霍華祥修建高檔「雅趣園」農家樂;還幫助表弟周宗璞舉辦起縣境內規模最大的杜鵑花培植觀賞基地「薈萃園」。現在「樂樂居」、「雅趣園」和「薈萃園」已成為聞名遐邇觀賞杜鵑花的景點和避暑勝地。瓦屋山區眾多翰墨飄香的楹聯、匾額、碑刻大多由他組織完成,有的還是他親手編撰,如「樂樂居」楹聯:「得依名山秀水而居,何其幸也;常來雅士高相聚,不亦樂乎」,「時共溪風品妙句;亦陪山雨話家常」。「雅趣園」楹聯:「雅自天成,雅自人成,雅然獨具;趣由景蘊,趣由情蘊,趣也無窮」,「雅山雅水雅雨雅風居雅士;趣談趣聞趣聯趣對有趣人」詞義新穎,對仗工整,滲透他的心血。他還組織指導家鄉文化人著文寫詩,攝製光碟對外宣傳瓦屋山,為家鄉旅遊的開拓,默默無聞地奉獻光與熱。瓦屋山電站竣工時,洪雅縣委書記和縣長作主編出版過兩本書,一本叫《寫在瓦屋山上的答卷·論瓦電精神》,書里登載了他的文章《放眼瓦屋慨而慷》;另一本書《瓦屋脊樑》則記載了他為推動和提升地域文化所作的努力,對「瓦屋山區民間文化帶頭人」的讚譽,他當之無愧。
他有個和睦溫馨的家做堅強後盾,相濡以沫的妻子是文盲,但從不阻止他為鄉親辦事;兒子、兒媳對他非常孝順,用實際行動支持他造福鄉梓活動;孫輩學習努力、積極向上,孫女已於2009年獲雲南中醫學院醫學學士學位,並考取成都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孫兒同年考上西華師範大學,其課餘愛好之書法作品,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15周年全國書畫大展中,從近一萬二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在北京展覽五天的一百一十五件作品之一,最終評為金獎。在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翰墨頌偉人全國書畫大賽中,其書法作品又獲金獎。談及孫兒孫女情況,他眉飛色舞,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2007年夏天的相交,奠定了我與田老師間的友誼基礎,隨著見面次數的增多,互相了解的深入,遂成知己。我初中同窗好友、國防科工委前辦公廳主任楊可強將軍,退休後回洪雅採風,深入民間了解家鄉人文底蘊,請我為他推薦耕讀傳家鄉土文化的採訪對象,我首先想到了田良玉。2008年9月30日,我陪同楊可強夫婦專程去瓦屋山鎮周溝採訪,受到盛情接待,田良玉的至親唐質斌、孔祥森等人也來作陪。田家宅院的文化氛圍,讓楊將軍憶起兒時在中保農村讀私塾的情景。田老師高聲詠唱他的詩作《瓦屋山歌柬》,令人感受到耕讀傳家的熾熱文風。午飯後以文會友,唐質斌遵從「席前美酒先敬客」的待客之道,率先揮毫作書示敬,可強也欣然命筆寫下「詩書緣」三字回贈主人。此後楊將軍與田良玉書信交往,遂成文友。
2009年春節後,田老師請我為「詩書緣」撰寫銘文,記述他與楊將軍以文交友的過程,我欣然應允,竟一氣呵成:
人世相交憑緣分,情深義篤在知心。
羊左一宿刎頸交,高山流水覓知音。
先賢典範成過去,瓦屋流芳詩書情。
周溝田翁名良玉,重教興文育後人。
鍾情翰墨有成就,祖孫領獎北京城。
開門廣交天下士,高朋滿座多名人。
我與田翁昧平生,推薦相識柳惠均。
邀約文友田大畏,前年季夏訪山村。
吟詩揮毫興難盡,推心置腹成知音。
初中同窗楊可強,投筆從戎萬里行。
雖為文職也上陣,半世功勛成將軍。
去歲金秋回洪雅,深入民間訪文人。
我推瓦屋田良玉,可雖欣然周溝行。
一見如故話詩書,將軍興起留墨痕。
田翁將之勒石上,我亦著文述其情。
詩書結緣成佳話,傳承千載啟後昆。
2004年4月底,我再訪周溝時,將軍墨寶已鐫刻成碑,豎立在田宅院內。正面是書卷氣濃郁的行草「詩書緣」三字,背面是《詩書緣銘文》。田老師告訴我,他將楊將軍題詞刻碑留念,絕不是附庸風雅,更非附鳳攀龍,其本意是告誡子孫後代,永遠保持耕讀傳家傳統,有知識、有文化、有抱負、有作為才能朋友遍天下,受到世人尊敬。
可強得知消息後,在電話中謙虛地感嘆到:「我的字寫得不好,所以過去不願給人家題詞。我欣賞田良玉先生的人品、文品,高興結識這位家鄉文友,也願為他題詞留念。」
2009年秋,青壯年時間飽受生活煎熬,落下病根的田良玉老師,積勞成疾病倒了,從此卧床不起。他頑強與病魔抗爭,生命不息,寫作不止,雖卧床仍筆耕不輟,令人肅然起敬。
今年清明節後,他通過女婿向我轉達了要出版《瓦屋山水情》的強烈願望,委託我聯繫出版事宜,並請為之作序。冥思苦想多日未曾動筆,因不管我怎麼想,序言內容都難脫《願為青山獻此生》窠臼。該文情深意切、樸實無華,是筆者同田良玉老師友誼的結晶。思考再三,電話獲得田老師首肯後,只好將《願為青山獻此生》權充序言,完成文友之託。
李成忠
2010年5月2日於洪雅筆耕軒
作者簡介:李成忠,高級經濟師、民俗作家。1940年11月出生於四川省洪雅縣城關,1962年北京石油學院畢業,留校任教16載,從事海洋石油鑽井多年,常駐香港8年,對外採購周遊列國,閱歷豐富。退休後隱居家鄉,以發掘洪雅人文底蘊為己任,厚積薄發,潛心寫作,從2001年至今,在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龍門陣》上發表文章39篇,在國內多家知名報刊和網站上發表文章400多篇,已出《天南地北》、《發現洪雅》、《夢縈家山》、《降龍伏虎》和《大千世界五味人生》等文集。現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楹聯學會會員和「中國藤椒文化博物館」名譽館長。
推薦閱讀:
※一位奇妙的算命先生
※古琴老八張作品欣賞【平沙落雁】沈草農先生作品
※《世界知識》雜誌:中美之爭,時間在誰一邊?——與美國學者薛理泰先生一席談 / 曉岸(安剛)
※風水先生看風水會用到四種神秘工具,其中有尋龍尺
※【3.05】每日誦讀 好詩好詞【書湖陰先生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