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壁畫原址保護與展示研究的成果——《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保護修復研究》序

我國的古墓葬分布很廣,歷年來發掘出土了大量歷史價值較高的珍貴文物,尤其是墓葬壁畫,這是探討不同時代、地區和社會階層之間埋葬習俗以及所屬時代社會生活狀況的重要實物資料。太原徐顯秀墓就是其中的重要一處,「它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時期壁畫墓,彩繪壁畫保存完整,氣勢恢宏壯觀,形象生動寫實,色彩斑斕如新,畫家對造型的把握,對色彩和線條的控制運用令人驚嘆,是中國美術史上的傑作,代表了當時繪畫的最高水平,蘊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這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獲獎評審詞的評價。

古墓葬壁畫的原址保護,至今仍是個世界難題,影響因素多,保護管理難。能做到良好的長期保存,又能長久對外開放展示的案例,少之又少。相反,保護失敗的教訓卻不少。尤其在南方高溫、潮濕多雨,地下水位高的地區,埋藏在地下的古墓葬環境,對壁畫的保存十分不利,會造成壁畫的浸泡、塌落、酥鹼、空鼓、起甲等多種病害。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選擇拆遷異地保存,原址回埋充填。徐顯秀墓雖然地處北方,但甬道與主室壁畫以磚牆為載體,上抹1-2 厘米的白灰地仗層,便製作壁畫,而墓道、過洞、天井的壁畫是在土牆上刷白灰水,厚度僅1 毫米的白灰層上直接作畫。可見其保護的難度。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保護修復研究》一書是汪萬福博士和其敦煌研究院同仁以及徐顯秀壁畫墓原址保護研究團隊,從2007 年至今針對這一課題潛心研究的總結。本書以《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為指導,在全面評估徐顯秀墓壁畫價值的基礎上,系統介紹國外在壁畫墓原址保護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同時,凸現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工作者在古墓葬原址保護理論體系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工程實踐。本書從墓葬環境研究入手,在分析墓葬賦存區域氣水環境特徵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由於降雨入滲導致土壤分運移對墓葬遺址及其壁畫的影響,提出了治水的關鍵技術措施;研究墓葬營造工藝,分析了墓葬壁畫結構。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在保護修復工程中,堅持了不改變文物狀及真實性,完整性,最小干預等原則,經過反覆實驗、論證,對墓葬存在的沉降、變形等問題,壁畫的起甲。空鼓、龜裂、顏料粉化、酥鹼、植物根系破壞、鼠穴及生物危害等諸方面病害,都做了詳細的解決方案。在加固材料方面,選用了低黏度、黏性適宜、無眩光、無變色、耐老化、透氣性好,並具有兼容性、可再處理性的優質材料。歷時兩年四個月的維修工程,經驗收,質量合格,工藝成熟,技術參數翔實,資料記錄完整,取得了可喜成果。被評為2012 年度全國十佳文物維修工程。因此,徐顯秀墓保護工程的完滿竣工,並能總結,編輯出版,是值得慶賀的好事。

當然,這些成績的取得,還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作為東道主的支持、配合,與他們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其次,從墓葬開始考古發掘到實施原址保護的全過程,國內的一些著名高校、科研機構都參與了研究、評估和試驗、保護工作。各級領導與專家多次親臨現場,解決困難與問題,指導工作,整個工程才得以順利推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田野考古獎」等稱號的取得,也都是齊心合力,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是,我們的前程還任重道遠,要充分估計到壁畫墓葬保護與展示開放的複雜性與艱巨性。尤其是今後的管理與監測顯得十分重要。我們已有前車之鑒,就以日本的高松塚墓葬保護為例:此墓葬壁畫的時代,相當於我國的唐代,被發現時色彩亮麗,製作精美,文化價值很高,採用了原址保護方案。其控制溫濕度,防止污染氣體等設備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因而在幾十年間都是獲得成功的。曾是日本文物保護界的驕傲,也是各國同行考察的必選項目。但是到了2015 年,高松塚墓內的壁畫因無法抑製表面黴菌的繁殖,顏料褪色等病害,最終放棄了原址保護,隨後進行古墓葬解體工程,此事例震驚了文物保護界。這對於我們當前墓葬壁畫的小環境控制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對壁畫的健康狀況,就要做長期、細緻的監測工作,同時要解決好保持溫濕度穩定及通風調節等措施,還要防止因開放參觀,觀眾帶入的污染物與有害氣體。總之,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再接再勵,把這份珍貴遺產盡全力保持它益壽延年。

(《北齊徐顯秀墓壁畫保護修復研究》,汪萬福等著,文物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定價:560元)


推薦閱讀:

刑法觀點展示匯總
【詠歲寒三友 精品展示】二
第二課 展示自己的職業風采
不同年齡女人應展示的魅力 [圖片] [Flash]
展示幸福人生的八字

TAG:壁畫 | 墓葬 | 保護 | 展示 | 北齊 | 修復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