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不得不學的餐飲禮儀

「吃」是一門藝術,很多時候,做生意,交流信息,採訪等等都是在飯桌上完成的。這也是一種餐桌的文化。

圖片發自簡書App

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禮記、禮運》中也有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之》中更是說「食色,性也」,很好的詮釋了,在人類這個族群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繼續生存和繁衍下去的,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飲食文化在中國文化,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今還沒有哪一種文化,可以如同飲食文化這樣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便是政治家,統治者都會非常的關注飲食文化。比如孫中山先生就在《建國方略》中對中國的烹飪,進行了情有獨鐘的說明。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的執政綱領中,也著重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其實各朝代的統治者無一不把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放在首位。

「吃」一直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一種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更上升為一種政治活動。「吃」對於我們的文化心理結構,有深刻的影響,存在於潛意識之中。平時注意留心我們的日常語言和辭彙構成,都可以發現。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比如,見面打招呼的時候,說「你吃過飯沒有?」;罵人的口頭禪,是「你這個飯桶」;讚揚什麼東西,則說「膾炙人口」;得意滿足的時候,是「吃香的,喝辣的」;沒有意思的文章,形容為「味同嚼蠟」;生活艱辛,則表示是「酸甜苦辣」。由此可見,飲食文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關注飲食禮儀文化可以幫助我們在社會上更好地與人交往,獲得他人的認可。

中國飲食講究禮的是「禮、情、精、美」。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相聯繫,「禮」是一種知趣與規範。在餐飲禮儀當中,包括坐席的方向,筷子、勺子等餐飲器具的排列,上菜的秩序等等,都體現著「禮」。我們不能簡單的把它只作為一種禮儀的形式,更應該把它理解為一種精神,這種里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中。可見,吃吃喝喝,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著天,也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精」與「美」側重與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他們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才能符合時代風尚的領域。

飲食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風格和特點。具體表現在「風味多樣、四季有別、講究美感、注重情趣,食衣結合」等方面。只有掌握中餐禮儀,對飲食文化的特點,以及我國的各大菜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夠在生活中對中餐禮儀的規則靈活運用。

飲食文化的風格,主要是指十美風格,也就是「質、香、色、形、器、味、適、序、境、趣」。這十美風格意味著中餐飲食不只是一種生理活動,更是一種美妙的心理活動,是一種充分體現文化特徵的身心享受,它表明中國飲食文化不僅是一種物質文化。同時也是一種精神文化。

飲食觀念的差異,中國的飲食觀念主要講究的是感性,注重「味、色、香、形」,中國人的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而西方講究是理性,注重營養,考慮熱量、維生素、蛋白質。

圖片發自簡書App

餐飲對象的差異,中國人講究吃「味」,用料隨意,素菜為主。中國人的體型大部分「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膚質細膩」屬於植物型體格;西方人則講究的是硬菜,如說大塊肉整塊雞,葷菜為主。西方人的體型「高個、長腿、寬肩、肌肉發達」屬於動物性型體格。

飲食方式不同,中國喜歡團團圍坐、共享一桌、相互尊重,禮讓,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範疇;而西方,更多的是自助餐,各取所需,位置不固定,走動自由、主要體現對個性、自由的尊重。

長期以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享受著東、西方各具特色的飲食,已經成為當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談論這個話題,是希望大家關注中華傳統的飲食文化,傳播禮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用餐形式進行不同的劃分,根據用餐的規模,可以分為國宴、正式宴會、家宴和便晏。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同規模的宴會,它的禮儀規則是不一樣的,從他的正式程度規範度都會體現不一致。如果根據餐具的使用劃分,可以分為分餐式、公筷式、自主式、混餐式。關於分餐式,我們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實際上遠古時代人們吃飯時,一直是使用「分餐制」,原因是原始社會遵循著一條共同的原則,就是對財務共同佔有,平均分配,食物也不例外。

後來,到了階級社會,雖然事物不再公有,當時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繼續保持著「分餐制」,到了隋唐以後,實行了三千多年的「分餐制」才退出江湖,到了宋代以後,才真正的普及「和食制」,如今算來已經了好幾百年了。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我們有時候可能會特別想請自己心儀的人,或是重要的客人吃頓飯,這時候就要體現你的邀約藝術,首先,你得學會讚美和觀察的被邀約的人,你要學會投其所好,讓對方對你有好感,接下來就要注意邀約的時間,需要給對方選擇思考的時間,當然還要注意你邀約的地點和環境。

我們可以先當面邀約,第二天再電話跟進,如果對方不答應,過幾天電話跟進。邀約過程當中要注意態度,一般來說,經過幾次的邀約,基本上邀約都可以成功。不信,試一試就知道了,在具體的執行中還要注意溝通的話術。不過,這裡排出了完全無交集的兩類人,比如說男女之間完全無好感,沒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的特殊情況等等,或者是完全不同頻道的兩類人,外界因素太多,具體情況具體看待。

我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與其說是請吃飯,還不如說是請吃菜,所以對菜單的安排尤為重要,它主要涉及到點菜和準備菜單兩方面的問題。點菜的時候,不僅要吃飽、吃好,而且必須量力而行。被請者在點菜時,一是要告訴做東者,自己沒有特殊要求,隨便點,這實際上正是對方歡迎的。一頓標準的中餐大菜,不管什麼風味,上菜的秩序大體都相同,通常,首先是冷盤,接下來是熱炒,隨後主菜,接著上點心和湯,最後果盤。了解中餐標準上菜秩序,不僅有助於在點菜時早做安排,而且還可以避免因為不懂而出洋相,鬧笑話。

一般而言,如果是你來買單,客人也不太好意思點菜,都會讓你來做主,如果你的老闆也在酒席上,千萬不要因為尊重他,而讓他來點菜,除非他主動要求點菜,否則他會覺得沒有面子。如你是赴晏者,你應該知道,你不要點菜的時候太過主動,而是要讓主人來點菜,如果主人盛情要求,你可以點一個價格適中,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並記得徵詢桌上人的意見,特別問一下「有沒有什麼是忌口的」或者拿出菜單,問一下大家喜歡吃什麼,讓大家都感覺被照顧到了。點完餐以後,可以請示「我點了菜,不知道是否合幾位的口味?」

點菜有三個規則,一看人員組合,我看二看菜肴組合,三看宴請的重要程度,從而來決定點菜的具體情況。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點菜時最好不要當著客人面詢問服務員菜肴的價格或是討價還價。如果是商務宴請,這個讓你公司在客戶面前顯得有點小家子氣,而且客戶也會覺得不自在。

點菜時,一般要注意「三優四忌」,優先考慮的菜肴,一般指具有中餐特色的菜肴,本地特色的菜肴,還有本餐館的特色菜。當然,如果是家宴的時候,可以是主人的拿手菜。其實,只需要讓對方感覺到你的尊重和友好就夠了。

實際生活中,還必須要考慮一些特殊人群,宗教的禁忌;出於健康的原因,對某些食品不適合;不同地區偏好不同,比如貴州,湖南等省份的人喜歡吃辣;英美國家的人通常不吃寵物、稀有動物、動物內臟、動物的頭部和腳爪;還有就是特殊職業,比如說國家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不準吃喝。駕駛員,工作期間不得喝酒,要是忽略了這一點,還有可能讓對方的犯錯誤。

中餐餐具包括筷子、勺子、盤子、碗、水杯、餐巾等。我想特別說一下筷子,作為「筷子」起來說,它的普及可以追溯到明代中葉以後,筷子一直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誌。在2003年因為非典事件的爆發,做了一個調查,十大陋習中有六條體現宴會場合上,而最主要的問題是筷子的問題,因此,當時提出了中餐的改革,要求改成「雙筷制」。這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安全衛生減少疾病的傳播。筷子作為中餐中最主要的餐具,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筷子的用法等等細節問題,比如說筷子只能拿到筷子的三分之一處,一方面是,看著會比較優雅,另一方面也是運用科學的,筷子的槓桿的原因。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於筷子的規則,無論筷子上是否殘留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過的筷子去夾菜是倒人胃口的;與人交談的時候,要放下筷子,不舞動筷子;不要要把筷子豎插在食物上面(這種插法是祭奠死者的時候用的);嚴格筷子的只能只能是夾取食物,不能用來剔牙,撓癢之類的。

接著說餐巾的問題,會比較正式的中餐,在用餐前會上一塊濕毛巾,這個是毛巾用途是只能用來擦手,而不用不能用來擦臉或者是擦汗。在正式宴會結束後,有些餐館會再上一個濕巾,和前面不同的是,它只能用來擦嘴,卻不能用來擦臉和抹汗。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一場飯局見人情,希望大家從今天起,我們一起關注餐飲禮儀,養成一個文明,儒雅的用餐習慣,讓我們吃出文化、吃出修養、吃出品位、吃出優雅、吃出格局。

有些人,因為不注意餐飲禮儀中的小細節,而與一個好的前途擦肩而過,看似冤屈,其實也是自己平時不注意積累,修養。

我們有一個學長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她的同學琪琪,學習很優秀,四年成績,平均績點接近5分,但是保研的時候,卻沒有被她們學院最好的導師選中,她覺得很鬱悶,大家也都很同情她。我們學長後來跟那個導師吃飯,才知道,原來,有一次聚餐,琪琪剛好跟導師一桌,導師也久聞琪琪同學的優秀,就特別留意了她,發現一頓飯下來,每次琪琪從服務員手裡接菜的時候,從來都沒有一句道謝的話。導師說「做學術,首先得學會做人。」學長們,恍然大悟,卻不知道怎麼跟琪琪說這個實事。

還有就是室友隔壁家的劉哥哥,劉哥哥特別喜歡他的女朋友玉米姐姐,玉米姐姐的爸爸媽媽去劉哥哥他們工作的城市,劉哥哥趕忙聯繫了熟悉的飯館,熱情招待了玉米姐姐的爸媽,可是玉米姐姐的爸媽,卻不喜歡劉哥哥。

原來,劉哥哥訂餐的時候,忽略了玉米姐姐爸媽的口味,吃飯的時候,剛好是高峰期,服務員上菜慢,劉哥哥催菜次數比較多,態度不太好,動不動就是投訴經理之類的。席間,劉哥哥手機響了,他一邊吃飯,一邊講電話,弄得玉米姐姐的父母很尷尬。

其實,劉哥哥他可以向對方表明自己有事,稍後聯繫。如果是急事也可以說聲「抱歉」,離席處理。可憐不學禮儀的理科生劉哥哥,熟悉的人,可能會覺得無所謂,但是桌上坐的可是從未見過面的岳父岳母啊。

有人曾說「男人婚前對待服務員的態度就是婚後對待老婆的態度」,此話雖有點極端,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無論在商務飯局,還是私人飯局,你怎麼對待服務員,反映的不僅僅是禮貌和教養,還有情商。因為心理專家曾在文章中寫道「對服務員一味的威脅和指責,可能會讓上菜速度會變得更慢,因此你需要展現的是,鼓勵和讚美,這對任何人都有效,這也是輕鬆化解事情的能力。」

在用餐禮儀當中還需要注意,要考慮別人的感受,比如說,定讓大家都方便的餐廳,點大家製作的口味的菜,安排舒服座次;和客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一定要細心的配合客人的吃飯的速度,在客人靜靜吃完之前。不可以放下筷子,因為主人一旦停筷,客人,就不好意思繼續吃下去,其實,體貼和周到,藏在每個餐飲細節中。

當然,禮儀絕不是恪守規矩,雖然在餐飲禮儀規矩當中,按規矩一定要喝了這杯酒,按規矩一定要給對方布菜。如果整個過程中,什麼都強調按照規矩來,那這頓飯,就沒法吃了。所以說在實際運用之中,規矩往往是破環飯局的。禮儀絕不是恪守規矩,而是要靈活運用。只要不讓對方感到不快,就是最好的禮儀。餐桌上吃這簡單的行為,呈現的多種態度,有些人吃相粗野,有些人吃飯優雅,有些人吃獨食,有些人喜分享,有些人不顧禮節。有些人處處周全。

各個國家的飲食都有自己的傳統習慣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比方說過年少不了魚,表示年年有餘的意思,和漁家,海員吃魚的時候,忌諱把魚翻身,因為那有翻船的意思。

圖片發自簡書App

「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更可以成為一種修養不僅僅是吃的內容,「吃」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這種人格,就是教養,用餐過程當中,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反映了每個人的教養。每個人的吃相,不是個人的私事,在社交場合與朋友一起吃飯的吃相,就成了社交禮儀。

餐飲禮儀有這樣那樣的講究,但是在實際用餐的時候,不管同你用餐的人違,違反的用餐禮儀的哪一條,哪怕他全部都沒有做對。請不要放在心上,忽略掉就可以了,因為一旦你因為餐桌禮儀。而產生的對別人輕視的念頭,那就是最大的失禮了。

台灣作家林清玄說過「人總是選擇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以自己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最近借用一句話「我始終相信。一個在吃上講究道德的人,骨子裡一定也有個高尚的靈魂,因為,其實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嚴肅到很多時候,它在不經意間,就毫不留情地顯示了你的修養。」

點喜歡唄,鼓勵我堅持下去,謝了先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的餐飲店不斷燒錢補貼,復購率卻反降不升?
32歲正美麗!單身女子記錄小生活,合理飲食,更是愛上八仙驢客!
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如何通過一個漢堡的定價讓利潤最大化?
年賺106億!火鍋霸王海底撈即將上市,你會買么?
餐飲業張一碗過橋米線已經升級為現代管理技術的比拼

TAG:人際交往 | 禮儀 | 餐飲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