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返鄉筆記, 一千個遊子心中有一千個故鄉

  春節期間,一位博士生的回鄉筆記在朋友圈流傳,成為網路熱議的話題。筆記記錄了鄉村發展的困難、知識在改變命運時的無力感。隨後,有人感慨「感同身受」,也有人批王博士「矯揉造作,一股子文人酸腐氣」。很快,一位高校青年教師也貼出了自己的返鄉感受,認為「城鎮化進程,實際上給多數人帶來了更多機會,而不是相反」。之後,網路中還出現「一個農婦眼中的中國農村」。

  返鄉筆記引起強烈反響,無論彈還是贊,返鄉筆記都激起了無數遊子的發言衝動,這是因為,在每個遊子心裡,都有一個記憶中的故鄉。特別是疏闊故鄉已久,鄉愁便越濃烈。無論是否認可那些返鄉筆記中的相關細節,但對故鄉的眷戀之情都被激發出來了,對自己處境的種種感慨也萌動了起來。無論過得是否如意,都兀自多情起來。

  誠如有論者所稱,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從來就不簡單。加之地域發展的不平衡在農村同樣存在,這也決定了中國農村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成績必然伴隨著各種問題,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信息社會的跨越,社會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在這樣背景下,不同經歷、不同性格的人眼中就會有不一樣的鄉村,差異客觀存在,無所謂對錯。換言之,每個回到家鄉的遊子心中,都有一種返鄉筆記。正因如此,在萬千思緒中,我們應該通過更為開闊的視野,梳理屬於自己的返鄉筆記,在保留差異的同時,探討一些共識性的命題。

  返鄉的前提是離開故鄉,離鄉趨勢不可逆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劇,農耕社會必然向工業社會邁進,越來越多的人會告別故土,湧進城市。只要離開家鄉,就難免思念家鄉,特別是離開家鄉時間越久遠,對家鄉就越思念,古往今來這是最樸素的大眾情感之一,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與古代乃至國外相比,我們的城市化進程更迅疾,鄉愁熱自然更常見、更醇厚。

  記憶的故鄉不是真實的故鄉。懷念故鄉的一草一木,懷念故鄉的食物,甚至年少時的飢餓感。留在記憶里的故鄉,往往是被美化的故鄉,其實,這未免過於詩意化故鄉了。也許所謂的距離產生美,也許因為在異鄉並不如意,才越發覺得故鄉美好。實際上,那時候的故鄉,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是貧瘠的,連吃肉都成了奢侈,甚至常有填不飽肚子的苦日子。懷念故鄉,會懷念那種赤貧嗎?

  應理性審視故鄉的改變。一方面應看到故鄉變好了,從飲食到建築再到精神生活,都遠超以往;另一方面不應迴避故鄉變差了,比如村前清澈的河流乾涸了,數百年的古樹被砍伐了,甚至因廠房林立,環境變得污染了。這固然是發展的代價,但是令人備感沉重,鄉村的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如果鄉親改善生活以付出巨大的環境成本為代價,無疑讓更多的人懷念曾經的美好,甚至認為寧願不發展也不要污染。

  還應正視鄉村的另一種改變。毋庸諱言,鄉村越來越空心化了,由於出外打工的青壯勞力越來越多,在平時鄉村並沒有多少人,只剩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即婦女兒童和老人。哪怕到了春節,也不是所有的打工者都返家過年,他們有的在城市裡定居,成為城裡人,他們的後代更是不願意回去,他們對故鄉的感情日漸稀薄。這很正常。問題是,面對空心化的農村,誰來種地?誰來照顧留守兒童和老人?

  如何關注離開家鄉的打工者?學者梁鴻曾以紀實手法,寫過一本名為《中國在梁庄》的書,影響很大,記述了其河南老家梁庄的變遷,被譽為「還原一個鄉村的變遷史,直擊中國農民的痛與悲,讓你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鄉村!」其實,梁鴻的另一本書《出梁庄記》同樣值得關注,書中記述了離開梁庄的進城農民。據悉,有近2.5億農民和梁庄打工者一樣,他們是中國特色農民,長期遠離土地,他們的生活狀態不值得關注嗎?

  當然,談及故鄉需要正視的變化很多,如果看了焦波的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無疑更會唏噓不已。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我們念念不忘,我們依依不捨,她的每一點變化都值得關注,都值得論述,也都值得研究,因為她與這個時代有關,與中國有關,與當下的價值坐標有關。

  無論是留在故鄉還是離開家鄉,總有原因。「青春不是眼前的苟且,還有夢想和遠方」,對於我們這些靠讀書而改變命運離開故鄉的人來說,除了抒情之外還有什麼?能不能為家鄉做點什麼?能不能為離開家鄉打工的鄉親做些什麼?也許我們過得並不如意,漂泊多年,故鄉已是異鄉,異鄉還是異鄉;或者如毛姆所言,正是故鄉的陌生感,我們才遠離故鄉。不管何種情況,我們別止於懷念故鄉,更別止於煽情,否則就有點矯情,陷入私人化情懷的泥淖中不能自拔。


推薦閱讀:

《復仇筆記》一口氣看完22集,少女心炸裂!甜到打滾!
陽宅整理筆記
《天才假象》讀書筆記之一:成功的內在邏輯
第四章:名詞性從句
求百家講壇兩宋風雲每集的筆記(每集100字以下即可) 謝

TAG:筆記 | 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