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雜談:教師莫要步入師愛的誤區

教育雜談:教師莫要步入師愛的誤區

師愛在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是通向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樑,是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途徑;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前提。但有些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注意方式,不講究藝術,步入了師愛的誤區。

  誤區一:兩極式的愛  大多數教師的目光總是投向少數學生:表現好的學生吸引教師的注意,惹人喜歡;表現欠佳的學生也吸引教師的注意--不要鬧出亂子來,而教師對班上佔大多數的中等生則不太過問。於是這批似乎無需教師操心的學生便被"合情合理"地遺忘了。王某在周記中寫到:"除了上課提問偶爾『光顧"到我之外,上學期班主任一句話都沒與我講過......"

班主任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教師呢!這種兩極式的愛,使中等生產生有沒有我都無所謂的感覺,因而變得冷漠,不關心集體,甚至為了吸引教師的目光而故意搗亂。對於中等生,決不能因為他們表現平平而放任自流,冷落了他們;應積極教育,使他們步入優秀生的行列。  

誤區二:家長式的愛  許多人認為教師是"嚴父慈母",事實上,很多教師也的確將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以"全面包辦"的姿態來愛護他們。當然,在教師的滿腔熱情之下,學生也許會非常聽話地沿著教師指明的方向前進,有利於班級秩序穩定,有利於提高學業成績。但是,學生如果過分地依賴教師,他們將喪失獨立思考問題、協調各種關係、處理事情的能力,不利於他們人格、心理的成熟。

魏書生帶的兩個班在他外出講學時,學生把班級管理得非常好,可納入優秀班級之列。這種效果得益於魏書生的管理理念:以民主作風對待學生,引導他們,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管理班級。這種不包辦的愛,使學生成為有能力、有追求的、完整獨立的人。  

誤區三:強制式的愛  一位從大學畢業不久的語文教師,認為學生的自覺性不夠,因而花了大量的精力關心學生:每天下午放學後都要將學生留下來,讓他們背誦當天所學的字、詞、段,隨後進行默寫,引起學生的不滿,而這位老師卻說:"如果我不這樣看著你們背誦,回家後你們會背嗎?這是為你們好啊!"

其實這種情況不是個別現象,很多教師都有這種想法。他們認為這是對學生的愛,但事實上這種不民主的強製做法只會激起學生心中的反感。在學生眼中,這不是愛,而是一副沉重的枷鎖,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對這種愛,學生常常會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對這些教師所教的科目產生厭倦感,不想學習,這非常不利於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誤區四:施捨式的愛  有位學生家中貧困,父親又有病,一家的重擔全落在母親身上。班主任獲悉後,表現出極大的"愛":他在班會上向全班同學講述了這位同學的家庭情況,要求班上同學多多照顧這位同學,而且以後每次講述"幫助他人""團結友愛"等話題時,必然會提到該生的家境,繼而發動其他同學幫助他。對於學生交納班費、獻愛心的費用等,他均以該生家貧為由而拒收。在他以為這是對學生的愛,其實已經將這位同學的自尊心一點點的傷害了。

這樣的愛使學生心中總有一種抹不掉的自卑感,使他漸漸產生反感。興許這位教師還在納悶:我對他這麼好,他怎麼那麼不知趣呢?這位教師只把學生當作施愛的對象,而未考慮到年輕人異常強烈又極脆弱的自尊心。  

誤區五:姑息式的愛  有些教師認為:批評學生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會帶來負面影響。於是乎,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他們總不願意當著旁人的面批評學生,甚至當只有自己與犯錯誤的學生兩個人時,他也不大願意用批評的方式,即使是批評,也是隔靴搔癢的。

這對於懂事的學生來說也許是一條完美的法則,但對於一些調皮的學生來說,這不是好事。溫柔的態度常常不能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因而對於教師的規勸也不當回事,下回照樣犯。在學生眼中,你的愛就成了縱容。久而久之,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他們會越走越遠,這不是愛學生而是害學生!

  走入誤區的愛不僅會影響教育教學效果,還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那麼,如何才能走出師愛的誤區呢?

  首先,提高對師愛的認識。

馬卡連柯在概括師愛的本質時,用了一個極其簡單的公式:"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這就表明師愛是有原則的,愛不是對學生的缺點姑息遷就。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在於讓每個兒童感受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並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教師應多看些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不斷地充電,提高自己的素質。只有明白了師愛的真正內涵,才能避免步入愛的誤區。

  其次,全面充分地了解每位學生。

馬卡連柯說:作為教師,應當了解每個學生的生活與個性,了解他們的志向、疑慮、弱點與長處,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對同學的態度、閱讀什麼書、有什麼樣的才能等等。每個學生心中都有自己獨特的世界。因此,面對每一位學生,我們有必要提醒自己:他在想什麼,我是否尊重他的想法。像上文中所講的那位家庭貧困的學生,教師往往以生活上的照顧與要求上的寬鬆來體現對他的愛,但教師不曾想過,那位學生首先需要的不是憐憫,而是自尊,是平等關係下的一份愛。由此可見,了解學生是"因生施愛"的前提。

  再次,"因生施愛"。

對不同的學生應採用不同的愛的方式。如前文所提到的那位貧困學生,教師只要稍作了解便會發現:該生的自尊心較強,那麼他不妨換一種表達愛的方式,遞張小紙條,講幾句悄悄話。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能讓他感受到濃濃的師愛。這樣"對症下藥",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師愛是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並成熟起來的。因此,教師應在實踐中培養師愛,真正做到管如嚴父,愛如慈母,導如朋友,把愛灑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感到處處充滿愛。


推薦閱讀:

對喜歡的老師表白是一種什麼體驗
幼兒教師教育格言
風險最高的職業,教師
如何提高教師職業德修養
教育部:今年全國招9萬名特崗教師,年齡不超過30歲

TAG:教育 | 教師 | 誤區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