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柳絮的古詩詞名句總結
柳絮,又叫柳棉,即柳樹的種子,上面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如飄絮,因以為稱。宋蘇軾《蝶戀花》詞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之句;清納蘭性德《山花子》也有「魂是柳綿吹欲碎,繞天涯」等,這裡的柳棉指的都是柳絮。在古詩詞中「楊柳」這一意象是很常見的,它是離愁別緒的象徵,又是思鄉思親的觸媒。楊柳並不是楊樹和柳樹的並稱,專指柳樹,一般指垂柳,隋代無名氏《送別》詩有「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之句,庾信《春賦》也有「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落滿飛」等,其中的「楊花」亦是指柳絮。
描寫楊花的詩詞,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了。當時其好友章質夫曾寫了《水龍吟·燕忙鶯懶芳殘》一首,內容是詠楊花的。因為該詞寫的形神兼備、筆觸細膩、輕靈生動,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因而受到當時文人的推崇讚譽,盛傳一時。蘇東坡也很喜歡章質夫的《水龍吟》,並和了一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寄給章質夫,還特意告訴他不要給別人看。章質夫慧眼識珠,讚賞不已,也顧不得蘇東坡的特意相告,趕快送給他人欣賞,才使得這首千古絕唱得以傳世。
我們先看一下章質夫的原詞: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綉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遊盪,有盈盈淚。
這是被蘇軾贊為妙絕的楊花詞。然而蘇軾的和詞更為人們所激賞,一些評價對這首原詞頗有微詞,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實際上,這首詞清麗和婉,把楊花的情思寫得極為細膩,不失為詞中精品。
楊花雖無艷麗之色,清幽之香,但它飛舞的「功力」是其他花無法匹敵的,它「輕飛亂舞,點畫青林」,還像個頑皮的孩子一樣「閑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作者言柳花好奇心強,他深入庭院,想探個究竟,簡直把柳花的形象寫活了。「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這是很多評家較為讚賞的兩句。南宋黃升和魏慶之就非常欣賞這兩句,黃升說它「形容居」,魏慶之說它「曲盡楊花妙處,東坡所和雖高,恐未必能及」。這兩句寫的是楊花的好奇「心理」,它不僅深入庭院,還緊貼著珠簾,試圖在珠簾散開的時候,飛落到美人的閨房裡。可是,東風不作美,它一次次地「嘗試」卻一次次地被風吹起來。最終,還是有「幸運」柳絮被吹到玉人閨房中的。作者在這兩句中,以傳神靈動的語言,刻畫出柳絮輕盈的體態,並將其擬人化,賦予它神情、動作。心理,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備。下片改從閨中玉人寫起,通過閨中少婦的心眼,進一步摹寫柳花的形神。這裡,柳絮成了一個陪襯,閨中人成了主角,從這方面來看,詞的上下片主題不一,從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詞仍值得用心玩味。
再來看一下蘇軾的和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這是蘇軾的一首詠楊花的婉約詞,詞人幽怨纏綿而又空靈,將毫不起眼的楊花寫得十分惹人愛憐。
「似花還似非花」開篇即出手不凡,耐人尋味。楊花即柳絮、柳棉,說它「似花」是因為它可以像其他花那樣開落有序,它既可以裝點人間春色,也可以飽含深情地送春歸去。說它「非花」是因為柳絮既沒有其他花的美麗色彩,也沒有怡人的花香,更是形態細小,開時不與人看,從不引人注目。這句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的獨特風格。「也無人惜從教墜」句寫楊花的飄落,也是楊花的歸宿。因為不被人重視,它的零落也不教人覺得可惜。天下或美艷或清雅的花兒千千萬萬,幾乎每一種花的凋謝都會惹人憐惜,唯獨楊花沒人憐愛。「墜」字,寫楊花的零落,作者用這個極為沉重的詞來形容輕盈的楊花,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流露出對楊花「無人惜」的哀憐;一個「惜」字,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這裡用反襯法,以無人相惜來襯作者對楊花的拳拳之情,並為下片雨後覓蹤伏筆。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三句從柳絮的「遺蹤」蕩然無存生髮,以簡潔洗鍊的詞句,以極度誇張的手法,寫出了春光易逝的傷感。作者把楊花寫成「春色」,想像奇妙,足見對其的讚美與偏愛。柳絮最終成為了逝去的春色,二分混於泥土,一分付於流水,最後都漸漸消失,不復存在。作者由惜柳絮進而惜春光,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詞的抒情題旨也達到了高潮。「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別出心裁,把光景分為若干份並不是蘇東坡的創造,唐徐凝《憶揚州》有「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無賴是揚州」之句,宋葉清臣《賀聖朝·留別》也有「三分春色兩分愁,更一分風雨」等。相比之下,蘇軾語意表達得更加蘊藉、含蓄、巧妙。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收束全詞,既乾淨利索,又餘味無窮。它將眼淚與楊花融為一體,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妙趣橫生。
《全唐詩》中詠楊花、柳絮的佳作不勝枚舉,有描摹柳絮的形態的,也有借柳絮抒惜別傷春之情的,而雍裕之的一首《柳絮》詩二者皆無,尤為人稱道。柳絮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輕盈,詩人說柳絮「無風才到地,有風還滿空」,沒有風時,它才能剛剛落到地上,如果一有風它就飛滿了天空。這兩句,借「風」傳神地將柳絮的輕盈之態描摹得淋漓盡致。柳絮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潔白似雪,東晉謝道韞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贏得了「詠絮才」的美名,其他以絮喻雪的詩詞更是屢見不鮮,所以作者為了避免重複使用前人用過的比喻,就以「莫近鬢毛生」一句加以補足。這一句顯得十分俏皮,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自古以來,詩人多喜以霜雪喻白髮,而作者以柳絮似雪,轉了一個彎以柳絮隱喻白髮,構思實在是新奇。末句的俏皮之言,表面是說不願柳絮粘在自己鬢前的毛髮上,讓他人誤為是自己生了白髮,實則間接巧妙地道出詩人對時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楊花漫漫愁滿天
柳絮輕盈細小,隨風飄浮,如煙如霧,它是古代遷客騷人、漂泊遊子、閨中女子等寄託感情和哀思的信物。它生於暮春時節,此時百花凋殘,雖有滿眼春光,卻抵不了詩人們對韶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因此楊花飛舞為人平添了不少愁緒。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描寫暮春時節楊柳青蔥、楊花漫漫的情景。春已經深了,楊柳十分蔥蘢,柳條青翠綿長,從高處垂下,直貼到地面上,盡展纏綿依依之態。楊花忽然間就被春風吹落了,紛紛揚揚,揮之不去。楊花非常輕盈,如果風力稍猛,便向一個風向飛去,只有微風之下,才會忽高忽低,飛來飛去,攪得滿天都是。一個「攪」字,寫出楊花煩亂的樣子,給人以「剪不斷,理還亂」之感。這兩句純是景物描寫,先寫柳條,再寫柳絮,讀起來十分流暢自然,毫無人工雕琢之感,然細品之下可以發現,兩句的詞性、音調、意象、情思,無一不對,實在是異常工麗的對偶句。這兩句渲染分別時的愁情,其中蘊藏的感情,讀者隱隱可感。那低垂的柳絲,帶著無限的惜別之意;那飄浮的楊花則是離愁別緒的真實寫照。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兩句寫汴河岸邊的景物,以隋堤楊柳轉寫愁緒。隋堤之上是無數青翠的楊柳,柳絮飄飛如雪,這是令人舒暢的春色,同時也是令人惆悵的觸媒。那飛舞的柳絮凝結著多少興亡之嘆,它是隋煬帝荒淫亡國的見證,代表了歷史的滄桑、繁華的逝去。所以作者說,行人千萬不要在隋堤上遠望美好的春景,春風一吹,那飄舞的楊花會讓人愁腸百結的。不過,對於作者來說,更讓人感懷不已的不是繁華易逝,而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儘管隋的覆轍在不遠之前,但當代統治者卻並沒有從亡隋中汲取教訓,這怎能不「愁殺人」呢?這兩句詩人將詩人的憂國愁緒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委婉曲折,感情深沉。
「何處一春遊盪,夢中猶恨楊花」,兩句詞借景抒情,表面上寫閨中女子夢中都在怨恨楊花,實際上是在怨自己的丈夫。女子怨楊花,是因為它整整一個春天都在外遊盪,從不肯消停,更不會留戀故土,楊花的這種特性和她的丈夫是一模一樣的。閨中女子的怨恨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在受到無數次的傷害後才產生的,她「醉魂幾度兒家」的痴癲神態,她的丈夫不會知道,至於自己酩酊醉了「幾度」,想必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吧。「何處一春遊盪」,這句是對楊花無情的質問,更是對自己丈夫無力的詢問,當然楊花不會回答她,她的丈夫更不會回答她。就像沈從文《邊城》里的那句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可是誰又能知道呢?李白《怨情》詩有「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其實恨就是愛的體現,是另一種形式的關心,無愛則無恨,最大的不關心就是冷漠了吧。閨中女對楊花、對丈夫的「恨」,歸根結底都是愛的最深沉的表現。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揚子江即是長江,古時專稱南京以下的那段,這裡的揚子江也照應題目裡面的「淮上」,即揚州,同屬長江的下游。起句「揚子江」點明了詩人送別好友的地點;「楊柳」、「春」、「楊花」點明了送別的時間。這句用筆簡潔,畫面清新,富有情韻,給人一種天然風韻。「楊花愁殺渡江人」句借紛亂飛舞的楊花抒發離愁別緒。從最後一句可知,詩人的好友要去的是瀟湘一帶,而詩人自己則要去陝西一代,二者同為行人,同為送別之人,此地一別相見之期非常渺茫,那青青的楊柳,那漫天飛舞的楊花無一不是離愁的象徵,實在是「愁殺人」。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承接上句「試問閑愁都幾許」,是對此句的巧妙作答。詞人的愁,是「閑愁」,不是離愁,也不是秋愁,更不是鄉愁。也正是因為愁之「閑」,所以才漫無邊際,飄飄渺渺,讓人捉摸不定,卻又無處不在。愁本是無形之物,可是作者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將之有形化,說那閑愁,大概就像那一川無際的煙草,那滿城無形的風絮,那梅子將要黃熟之時的綿綿細雨吧。作者妙筆生花,用極其巧妙的手法化抽象為形象,變無形之虛為有形有質,情感表達十分妥當到位,真實可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展現了超人的藝術才華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楊花零落月溶溶」句是對院中環境的描寫,乍一看是一種十分清幽迷濛的景色:楊花在空中飄浮著,在朦朧的月光照耀下更顯得難以捉摸,就像煙霧一樣輕盈。然而緊承之的是「塵掩玉箏弦柱畫堂空」,玉箏無人弄,積了一層厚厚的塵埃,畫堂空洞洞的,十分冷清寂寥。因此,那「溶溶」的月色帶給人的並不是美感,相反,它更容易引起人「月圓人缺」的惆悵之感,而那濛濛飄飛的楊花帶給人的是揮之不去的哀愁。詞人以零落的楊花、溶溶的月光、積塵的玉箏及空空的畫堂等多種疊加的意象,極力渲染人物的孤獨失落之感,為全詞注入了無限悲涼之情。
雖無才思也是春
王國維說柳絮「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它是非常不起眼的,雖名為楊花,卻沒有花的姿色,連花開時都是隱藏在枝頭的,只有飄落時才亂濛濛地飛舞在空中,為春天增添一絲生機。
韓愈說得好:「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筆下的草木都是有靈性的,它們知道春天不久就要走了,於是就爭奇鬥豔,就連那沒有「才思」的楊花、榆莢都毫不示弱,它們飛的滿天都是,為春天增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兩句以擬人手法,刻畫出柳絮飄飛的景象。「無才思」是說楊花、榆莢姿色平平,沒有艷麗的色彩,更沒有迷人的芳香。它們不畏「班門弄斧」的譏諷,避短用長,為「晚春」添色。就是這麼不起眼的自然界的一員尚且懂得珍惜時光,更何況人呢?作者讚賞柳絮、榆莢的勇氣,其實是說: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會辜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無才思」三字還有多種解讀: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有所諷喻等等。以作者本身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應該是欣賞楊花榆莢那樣敢於表現自我大的勇氣的。
暮春時節,是百花遜色的時候,卻是楊花盡顯風情的時候。晏殊說「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將春風擬人化,是它不好好管教住這些楊花,任由這些楊花亂蓬蓬地扑打人面。一個「亂」字,不僅是寫楊花的狀態,更是道出了詩人內心的煩亂,一語雙關。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住」,只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裡雖寫暮春景色,雖然有憂愁情緒卻沒有衰頹情調,富有生趣。
張先,世稱張三影,以「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三句為平生得意之句。其中的「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描寫的就是楊花飛舞的情景。這二句,乍一看寫得有些稀鬆平常,作者只是將眼前之景,直率寫出,了了兩句,淡墨一痕,並不能讓人眼前為之一亮。但這兩句的妙處也正在這裡,以平淡的句子化入意境,才見功力。尤其是「墮絮」加了「無影」二字,最是生花之筆,整個畫面立即就靈動起來。你看那柳絮身子飄忽,動作輕盈,兼有形神之妙,而且隨著微風吹拂,花絮到處翻飛,微暗的樹蔭中,依稀看見它們遊盪迴轉,若隱若現,忽有忽無,一點影子也不留在地面,真有一種捉摸不定的妙趣。他還寫過「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之句,描寫柳絮飄浮的月色,以寫景工絕著稱,尤為後人稱道。夜色沉沉,萬籟俱寂,院中的月色十分清亮,這時空中漂浮著無數的柳絮,楊花點點飛舞,花過後卻看不出有一絲兒的倩影。「無數」言楊花之多,「無影」言柳絮細小、輕盈,是虛寫,以楊花的無影來寫月的皎潔而又朦朧的特點,使全詞別有一種迷離之美。這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恬淡而又舒暢的心情。朱彝尊認為這句十分工絕,在「三影」之上。
賀知章在《詠柳》一詩中把春風比作一把精巧的剪刀,它裁出了柳葉,而無名氏的《暮春》卻說,春風是一把鋒利的剪刀,竟然把楊花全都剪了下來,同屬比擬,一個是裁,一個是剪,一個說柳葉,一個說楊花,都是對春風的讚美,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吹作滿城輕雪飛」,春風把楊花全都剪了下來,這還不算,還要把它們盡數吹起,楊花滿城飄灑,像下起了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無名氏的《暮春》比賀知章的《詠柳》更妙的是,春風不僅有造物者之巧,更有一顆情趣之心,不僅把春風比作剪刀,還要把楊花比作雪花。此詩借楊花歌詠春風,同時又借春風歌詠楊花。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把楊花比作雪花,說她是美的表現者,讚歎她裝點了春天。詩中洋溢著詩人對春天的欣喜之情,比擬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溫情脈脈非輕薄
杜甫在一首詩中說「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雖然沒有惡意貶低柳絮的意味,卻總讓人對楊花有種不好的印象。而在某些詩人眼中,那「輕浮」的楊花卻是十分多情的。它撲面沾衣,待人熱情,雖然隨風飄蕩,卻無癲狂放蕩之態。
辛棄疾詩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的安危而奔走,可是報國無門的惆悵也糾纏了他的一生。在他遭遇貶官,生活困頓,貧病交加之時,唯有楊花對他不離不棄。「楊花也笑人情淺,故故沾衣撲面」,它睥睨人間,卻對作者充滿深情,它亂濛濛地撲到人臉上,沾到人衣上,十分熱情親昵。這兩句以擬人手法描寫楊花對人的深情厚誼。楊花是不被人重視的,更是容易被人鄙夷的,人們慣以稱之為「水性楊花」,以諷刺它的輕浮不專。可是在內心失落的作者看來,楊花卻是十分有正義性的,它對人的情感是至始至終的,不會因為人的落拓而遠離,也不會因為人的顯貴而靠近,它還會為作者打抱不平,去嘲笑那些淺薄的世人。這一「笑」字,極其冷峻,流露出作者對那些享樂的妥協派無限鄙薄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麻木的世情充滿了無可奈何之感。
海南是蘇軾被貶之地,在宋時被視為「天涯海角」的蠻荒之地。被貶此地,前人多發飄零流落的悲慨,而蘇軾卻以熱情洋溢的筆觸,歌詠海南絢麗的春色,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之情。他說海南的春景「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表現作者對海南懷有強烈的親切感。楊花輕盈,遇風即飛,將楊花比作雪花的構思,在詩詞中並不少見。但對於被貶在海南的蘇軾來說,如此作比,還有另一番意趣。在中原,楊花多出現在暮春時節,此時春寒減卻,天氣和暖。而海南地處熱帶北緣,氣候偏暖,早春時節楊花便已飄飛,而早春時的中原還可能是大雪紛飛呢。因此,作者用中原的飛雪來比喻海南的楊花,意在說明海南與中原的景色相近,那楊花讓人如回到了故鄉,「不似天涯」,十分溫馨。作者這樣寫,顯得趣味盎然,給人親切之感,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襟。更多有關柳絮(柳樹)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
「清波門外擁輕衣,楊花相送飛」,「擁輕衣」,說明天氣已經回暖,作者輕裝上陣,心情比較愉悅。「擁」與「輕衣」的搭配十分完美,寥寥數語,就把一種清風動袂、衣帶飄然的風致,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素衣潔足的詩僧,徜徉在西湖柳岸的花徑上,周圍是繽紛的花雨,耳邊是紛亂的鶯聲,是一幅多麼協調美麗的畫卷!「楊花相送飛」點明暮春時節,運用擬人手法,寫楊花一路「護送」行人,為行人引路的情狀。「送」字極為傳神,寫出楊花撲面沾衣的熱情之態,將楊花寫得深情款款,表明作者對楊花的喜愛。這句表面上寫的是楊花相送,實際上暗示了春風的和暖,一筆兼寫春風、楊花,充滿詩情畫意。
「未信此情難系絆,楊花猶有東風管」兩句,以否定詞「未信」領起,雖說「未信」卻有不得不信之意,表現了女子的孤獨寂寥,同時也寫出她敢於向現實挑戰,不屈服於命運的堅強性格。她不信自己的愛情就這麼落空了,那最不被人看重的楊花尚且有東風的管束,自己怎麼能不如楊花呢。楊花似花又非花,姿色平平,身價不高,且隨風飄蕩,身不由己,居無定所,好像薄命紅顏,一生無法寄託。女子以楊花自比,將悲涼之情以曠達之語道出,更顯凄惻動人。蘇軾可能借楊花的漂泊無依來寫自己喪妻之後的失落之感。
楊花雖小,色淡無香,但它也是春的一員,為春天增添了不少情趣。至於它的品格,除了待人熱情之外,還有就是不慕富貴、潔身自好。王安國說它「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它不像有的花兒一樣飄落到名貴望族之家,它是自在逍遙的,隨春風流轉於空中,無所羈絆,十分飄逸。當然,詩中的柳絮本身是沒有什麼感情與品格的,只不過是詩人們的移情而已。千百年以後,我們看到漫天飛舞的柳絮,同樣能夠感同身受,「風起楊花愁殺人」,不一定非得有愁苦,有一絲感動終究都是好的。
(責任編輯:夏素箏)
推薦閱讀:
※什麼是「興」——讀《秋興八首 其一》
※古詩詞名言名句
※古詩詞精品賞讀
※(2)人生必須背誦的古詩詞(精華版)
※40句勵志古詩詞名句,適合孩子看,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格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