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影視特效行業白皮書(上篇)

標籤: 研究報告特效電影產業 來源:藝恩作者:2016-12-16  本文為藝恩網原創專稿,尊重作者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摘要]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在狂飆突進中定格440.69億,其中國產片份額達61.9%,國產電影的整體爆發離不開多部視效大片的崛起。但相對於好萊塢電影特效,中國的影視特效行業還存在諸多問題,藝恩推出該報告,希望通過對中國視效行業現狀和問題的梳理。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在狂飆突進中定格440.69億,其中國產片份額達61.9%,單片產出突破8000萬。國產電影的整體爆發離不開多部視效大片的崛起,《捉妖記》、《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九層妖塔》、《尋龍訣》等國產視效大片的出現,不僅讓觀眾享受了一場場視覺盛宴,而且見證了特效技術成為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2015年是中國特效電影爆發的一年,據EBOT藝恩日票房智庫數據顯示,2015年國產電影年度票房前10的電影中,除《夏洛特煩惱》和《煎餅俠》兩部喜劇電影以小博大外,剩下8部均是投入較高成本的特殊制式影片,且多數主打特效。這些電影不僅在類型上各有側重和創新,而且從特效上打破了以往的「5毛」魔咒,票房口碑雙豐收。無論是暑期檔《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新型大聖,《捉妖記》中萌萌的胡巴,還是國慶檔《九層妖塔》的崑崙雪崩、紅犼怪獸,賀歲檔《尋龍訣》中的千年墓穴、人身殭屍,視覺特效的進步在一定意義上助推了這些電影的市場成功,也讓國產電影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下成功突圍,取得了61.9%的票房佔比。但相對於好萊塢電影特效,中國的影視特效行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低價惡性競爭、特效技術創新力不足,特效專業人才培養體制尚未成熟等。藝恩通過對業內多家特效公司、行業專家的深訪結合市場調研、藝恩智庫的多項數據最終完成該報告,希望通過對中國視效行業現狀和問題的梳理,能引起特效行業從業人員的關注,並以行動提升中國視效行業的水平,為蓬勃發展的中國電影市場貢獻更多力量。該報告摘錄部分內容分為上、

  先行分享,完整報告請點擊

  第一章 中國影視特效市場發展分析  1.1中國影視特效發展歷程  自2002年《英雄》一騎絕塵以來,中國視效大片的題材類型多以武俠功夫片為主,《英雄》、《卧虎藏龍》等不僅在國內市場回報頗豐,而且遠銷海外,頗負盛名。近年來,以特效吸引眼球的好萊塢科幻、動作、冒險類電影長期佔據中國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中國傳統武俠類電影日漸式微。但國產魔幻、驚悚、冒險等類型電影逐步崛起,成為對抗好萊塢電影的強大力量。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於2015年10月25日的「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上提出「中國電影要形成重工業產品推進,輕工業產品跟進,大劇情影片鑲嵌在中間的格局,這樣作為產品體系才是相對科學的,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這個構想在2015年的中國影市已經曙光乍現,多部視效大片合力推動了「重工業」電影的發展。據藝恩不完全統計,2015年投資規模在5000萬以上,主打視效的國產電影約有15部(包括合拍片),票房超過100億元。在多部視效大片的拉動下,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大盤量級最終突破400億,可謂中國視效大片元年。

  國產特效大片的爆發離不開中國電影技術的更新迭代和國家政策方面的扶持。從早期的膠片疊印到化妝彌補術,再到三維建模,CG技術等……電影工業科技日新月異,最終電影呈現的視覺效果是前期置景拍攝技術,後期特效技術、放映技術等多種技術協同的結果。與好萊塢超過40年的特效製作歷史相比,國產電影與好萊塢大片在後期製作上存在一定差距,但2015年一系列誠意滿滿,在特效上不斷突破的國產大片證明,國內電影製作工業整體水平在不斷提升,中國電影后期製作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越來越小。  國產電影特效上的進步一方面離不開國內本土特效公司的堅持和突破,如《戰狼》、《萬萬沒想到》等電影的特效主要由國內團隊操刀;另一方面,國內製片團隊善於取長補短,通過引入多家國際特效團隊合作,精心打磨國產電影的特效,如《九層妖塔》、《尋龍訣》、《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  支持國產電影技術升級換代也是國家層面的戰略政策。自2012年以來,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先後推出《關於對國產高新技術格式影片創作生產進行補貼的通知》等國產高新技術格式影片補貼政策,對票房在5000萬至5億之間的國產「3D電影」以及「巨幕電影」增加補貼金額。技術的發展和政策風向的支持促進了2015年國產特效大片票房「飄紅」,也將激勵更多電影人參與進來,在特效電影類型上做出更多探索。(《關於對國產高新技術格式影片創作生產進行補貼的通知》已經於2015年底停止實施。2016年3月16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推出《關於對優秀國產影片進行獎勵的通知》和《關於獎勵優秀國產影片海外推廣工作的通知》,標誌著《關於對國產高新技術格式影片創作生產進行補貼的通知》(及《補充通知》)的作廢。)  1.2中國影視後期與特效製作全流程  一般來說,影視後期製作流程主要分為如下幾個階段:現場DIT管理服務、剪輯、視效製作、後期聲音製作和DI數字中間片。其中DIT是DigitalImaging Technician的縮寫,中文大意是「數字影像工程師」。職責範圍為素材質量最優化的把控和數字數據的安全存儲及轉碼,主要包括現場調色數據管理備份、數據安全保障、數據備份、數據備份優化方案、樣片的現場回放、轉碼、剪輯和現場調色等。DI是數字中間片(Digital Intermediate)的簡稱,是採用數字形式對已拍攝的電影素材進行素材編輯、色彩調整、後期合成、特效處理、字幕混合等一系列處理,它經常以2K輸出(即一幅圖像的尺寸為2048*1556/1536),由於它處於拍攝完片和放映出片之間,因此被稱為數字中間片。

  影視特效或視覺特效與影視後期不完全相同,影視特效是整個影視後期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國內視覺特效不如美韓等海外視覺特效,其實技術是一方面,完善的VFX系統,不僅是要有清晰的產業流程和管理平台,還要有合理的製作周期和對應的預算,而國內的項目很多情況下是欠缺後者。相比好萊塢視效大片動輒視效成本上億美金,製作周期2-3年,國內的視效大片通常全部預算也不到1億美金,製作時間通常也只有1年的時間,所以才會導致在操作過程中捉襟見肘。隨著越來越多好萊塢團隊願意來中國拍攝影片,並把製作放在中國來完成,也正說明我們的製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在不斷的提升。  概括來說,影視特效全流程大致包含四個部分,即特效技術研發、前期視覺開發、現場視效拍攝和特效製作。  特效技術研發和前期視覺開發都屬於籌備階段,主要包括各類軟體技術研發、場景、流體、角色、生物等方面的研發,整體特效拍攝方案的制定、動態預算、分鏡故事版繪製和概念設計等。其中,前期概念設計主要是特效場景、CG物體等完全或者主要依靠電腦特效技術的物體的概念設計,由概念設計師根據導演的想法做出概念設計圖和Previz預覽。Previz是在正式拍攝之前將拍攝內容簡單製作一遍,用低模、簡單動畫展示出演員走位,取景、攝影機角度,攝影機運動等大方向,供導演、攝像指導等人拍攝時參考。它不僅將飄渺的創意具體化,而且確保了拍攝和後期製作的效率。  拍攝階段,主要是現場視效拍攝,主要分為物理特效和數字特效。無論是哪種特效,都要比一般常規的拍攝鏡頭複雜,雖然目前數字特效的使用越來越多,但是仍有很多鏡頭非常適合使用物理特效來完成,如特效組運用模型、動物機器人技術、煙火製作技術等其他傳統技術拍攝鏡頭等。數字特效比較複雜,它解決了很多物料特效和常規拍攝無法實現的場景,數字特效滲入到影視生產的方方面面,從劇本的創作、策划到前期的攝影、置景、道具,到後期的合成、剪輯,無處不發揮著它巨大的功力。  特效製作的大致流程如下: I/O數據製作、模型環節、貼圖環節、數字繪景、跟蹤匹配、綁定、動畫、特效、燈光渲染和合成等。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並不是每一部影片都嚴格按照上述流程執行,而是根據影片的不同需求,選擇合適的幾個環節。絕大多數情況下,一部影片的特效製作會由多家特效公司完成,不同的公司可能只負責完成其中的一個環節工作。

  1.4中國影視特效市場規模分析  影視特效內容市場中主要包括電影、電視劇、電視動畫領域,根據EBOT藝恩日票房智庫和行業調研結果,電影領域中,一般情況下,中等成本以下投資的電影后期製作預算比較少,中等成本及以上投資的動畫電影的後期成本通常為總成本的70%-75%左右,除此之外,電影的後期成本佔總成本的12%-25%左右,其中中等成本、中高成本、高成本、超高成本電影平均後期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分別為12%、15%、20%、25%。  電視劇領域中,2015年的出產量大致為15000集,總投資為102億,其中大約有62%數量的電視劇有後期製作的預算,平均後期成本占投資額的13%。  電視動畫領域中,2015年的總投資大概為43億,其中有超過一半數量的電視動畫有後期製作的預算(預算少的不納入估算範圍),平均後期成本占投資額的54%。  網路劇領域,2015-2016年上半年投資成本約為25億,但是由於網路劇整體投資規模較低,投資成本在千萬級以上的數量相對較少,其用於後期製作的成本平均不足8%,預計整體後期製作成本不足2億,但是隨著視頻網站對網路劇投資的重視,特別是視頻網站自身出品的自製劇越來越成為其重要戰略,類似像《盜墓筆記》、《老九門》、《九州天空城》等網劇將不斷增加,未來用於其後期製作的成本有上升趨勢。  依託中國影視產業投資的持續上升,中國影視後期內容市場逐步發展,規模總額不斷增加。

  近年隨著國產特效大片不斷刷新票房紀錄,中國影視特效市場投入規模也逐漸上升,2015年總規模約為33.68億元。具體來看,2015年度中等成本(3000-5000萬)、高成本、超高成本(1.5億以上)投資電影數量同比分別增加了16部、1部、4部,後期製作總成本約超過8億;2015年來自電視劇、電視動畫、網路劇的市場分別達8.2億元、12.15億元、2億,受「一劇兩星[1]」「限古令[2]」的影響,電視劇領域市場同比減少0.76億元。

  第二章 中國影視特效環境分析  2.1優勢:特效人才及運營成本相對發達國家較低  藝恩在對多家國內特效公司深訪了解到,根據特效人員不同的技術水平,業內初步將特效人才分為三個等級:  ● 初級水平:從業半年到一年,項目經驗較淺,但基本操作可以,月薪約為5000元。  ● 中級水平:兩至三年從業經驗,比較成熟,經歷項目有一定標準,月薪為6000-10000元。  ● 高級水平:該級別屬於專業技術人員,專業院校畢業,工作經驗3年以上,月薪10000-30000元,特效稿件人才也屬於稀缺人才。  由此可以知,現階段國內影視特效人員的平均薪資不足10000元,在同等級別情況下,根據美國勞工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歐美國家整體的特效人工成本可能是中國特效人工成本的兩倍左右。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相對較低的人力成本也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海外特效公司到中國發展,更多的影視項目到中國完成特效製作;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現特效人才的流失,據了解,目前已經有不少新生力量開始湧入遊戲行業、UI設計行業,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令特效公司面臨人才窘迫的境地。  特效工作是一個需要熱情和忍耐的職業,除了人員薪資的問題,國內特效公司已經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通過自主培養人才、國外引進人才、建立特效研發團隊等多種形式,為行業和特效公司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相信在未來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將會逐漸凸顯成效。

  2.4威脅:低價惡性競爭,沒有形成以技術為核心的良性競爭  據統計,在2005年之前,國內做特效的公司數量較少,在2008年之後逐漸增多。但是80%以上是只有幾十人的小公司或小工作室,公司規模超過兩三百人的僅有不到十家。很多公司並非專業做特效,而是從廣告、宣傳片等領域轉型過來。較大規模的公司能夠通過自身資源和人脈拿到較好的項目,而小公司因為缺乏資源和渠道,只能接「二包活兒」和「關係活兒」,行業競爭十分激烈。  「二包活兒」的利潤空間更加稀薄,因此小公司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開發新技術,招攬高技術人員,只能依靠低價格拿到項目,惡性競爭相當嚴重。  【注釋】  [1] 2014年4月15日,總局召開2014年全國電視劇播出工作會議。會上宣布,自2015年1月1日開始,總局將對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方式進行調整。具體內容包括:同一部電視劇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播出不得超過二集。  [2] 2015年《電視劇管理規定》中的「限古令」指的是:所有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裝劇總集數,不得超過當月和當年黃金時段所有播齣劇目總集數的15%。  編輯:vian
推薦閱讀:

最酷的電影大師梅爾維爾:昆汀為他痴狂,吳宇森為他打call
《鬼子來了》被禁的原因是什麼?
林正英殭屍電影全集,林正英和洪金寶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洪金寶會在林正英的葬禮上發火?
豆瓣的慢,會不會是一種戰略的懈怠?
在嗎?我想給你推薦一部美麗的電影

TAG:中國 | 行業 | 影視 | 影視特效 | 中國影視 | 白皮書 | 2016 | 上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