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傻賣傻———保全術(職場不敗術)
以傻賣傻———保全術
------------
在位高權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難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權重的領導者,你怎樣才能平安無事地在他身邊做事呢?你要知道,領導最忌諱的就是握有實權的下屬,惟恐下屬會藉手握兵權之際突然發難,將領導架空或者趕下台去。對於這樣心有疑慮的領導,你一定要表現出自己大度的胸襟,交出實權來換取太平日子。
要善於保護自己
在位高權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難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權重的領導者,你怎樣才能平安無事地在他身邊做事呢?這就有必要探討封建社會那些處世圓滑、左右逢源,尤其善於拍上司的馬屁的官僚。他們想的並不是如何辦好公事,而是怎樣討好上司,保住自己的官職奉祿、榮華富貴。這些人沒有什麼建樹,在保官保祿方面卻有一套阿諛奉承、明哲保身的辦法。清代道光朝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曹振鏞就是這類官僚中的一個典型人物。
曹振鏞在乾隆朝中進士,點翰林,官至侍讀學士,至嘉慶朝便飛黃騰達,升為尚書、大學士。道光皇帝繼位後,他更是紅得發紫,晉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傅,圖形紫光閣。當他以81歲高齡去世後,又得到「文正」的謚號。這是清朝對故世大臣最高的評價,在清代享受這種殊榮的只有七八個人。曹振鏞作為一位漢族官僚,既沒有顯赫的武功,又沒有出眾的文采,在重滿輕漢的清朝時代,能夠在充滿兇險和傾軋的仕途上一帆風順,自然有他的「訣竅」。有一次,他的門生向他討教,問他成為三朝元老,深受皇帝寵信靠的是什麼。他回答六個字:「多磕頭,少說話。」意思是對皇帝、對上司,只需要表示順從,不用發表自己的意見。真是圓滑到了極點。「少說話」不等於不說話,而是把話說到關鍵的時候,說到點子上,對此,曹振鏞是深有研究的。
清朝進入道光時期就已經暴露出許多衰敗的跡象,積重難返,地方官員紛紛把這些情況上報朝廷,等待皇帝拿主意。每天堆在皇帝面前等待批閱的文件就有好幾大撂,道光帝看得頭昏腦脹,為此,他感到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看吧,實在不願整天泡在文件堆里,不看吧,又怕留下荒廢政務的壞名聲。曹振鏞敏銳地察覺出道光帝的這種心思。他討好皇帝說:「今天國家在陛下的英明治理下,太平無事。可是一些大臣偏偏好無事生非,在奏章中講一些危言聳聽的事情,無非是為了博取敢於直言的虛名,對於他們又不能降旨怪罪,這樣會使陛下蒙受拒諫的名聲。依臣之見,陛下今後只要在批閱奏章時,選擇其中的細枝末節上的錯誤,降旨嚴厲斥責,臣下就會懾於您的天威聖明,知道陛下對天下事早已明察秋毫,一定不敢再呈上那些搬弄是非的奏章。」曹振鏞的一席話,正中道光帝的下懷,果然照他的辦法做了。不少人因此丟了官職,文武百官謹小慎微,盡量不向朝廷報告或少報告,甚至出了大事也隱匿不報,即使報告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蓋事情的真相。於是,官場上形成互相欺瞞,報喜不報憂的惡劣作風。國家的許多弊政得不到及時解決,最後形成了全國性的內亂。然而,道光帝卻少看了許多奏章,免去了大量的伏案之勞。
曹振鏞這麼一「說」,實際上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地位,成功地施展了逢迎上司的小手腕,這種人只能給自己帶來某些私利,對國家來說,卻是埋下了可怕的隱患。這種人整天想著自己的名譽如何,根本不考慮國家的安危。更可憐的是道光皇帝沒有看透這一點,反而把曹振鏞當成言聽計從的股肱之臣。曹振鏞的舉止無疑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雖然不能以曹振鏞為楷模,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學到認識像曹振鏞這樣一些舍公為私的、禍國殃民的小人的本領,防備受其謊言所惑,誤了勤政為民之大計。
位高權重後就該退避三舍
自古以來,領導最忌諱的就是握有實權的下屬,惟恐下屬會藉手握兵權之際突然發難,將領導架空或者趕下台去。對於這樣心有疑慮的領導,你一定要表現出自己的理解,交出實權來換取太平日子,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宋太祖奪了天下不久,他問趙普:「自唐末以來的幾十年間,換了十幾個皇帝,征戰不息,其原因何在?」趙普回答:「因藩鎮的勢力太強大了。皇帝勢弱而臣子勢強,自然無法控制局面。今天只有稍微削減他們的權力,控制他們的錢糧,收編他們的精兵,天下才能安定。」
話未說完,太祖就說:「你不用再說了,我已經知道。」過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將石守信等飲酒,酒酣耳熱之時,命令左右侍候的人退下,對他們說:「我如不依靠你們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我將永遠銘記你們的恩德,每時每刻都不忘懷,然而作天子也十分困難,簡直還不如當節度使快樂。我現在整夜睡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問:「為什麼呢?」太祖說:「這不難知道,身居這個位置的人,誰不想將他幹掉。」石守信等人都惶恐萬分,向太祖叩頭說:「陛下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太祖說:「事實難道不是這樣嗎?你們雖然沒有這個野心,但你們手下的人想富貴啊!一旦他們將黃袍給你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啊。」石守信等人都叩頭哭泣道:「我們雖然愚蠢之至,還未到這種地步,只求陛下憐憫我們,給我們指一條可求生之路。」
太祖說:「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想求富貴的人,不過多得些金錢,使自己優裕享樂,使子孫不受貧乏之苦。你們何不放棄兵權,選擇些好田宅買下來,為子孫創立永久的產業。多多購置一些歌兒舞女,成天飲酒作樂,以終其天年。如果這樣,我們君臣之間,也就可免卻互相猜測懷疑不也很好嗎?」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謝太祖,說:「陛下替臣等想到這種地步,真所謂同生死的親骨肉啊!」第二天,他們幾個人都說自己有病,不能繼續任職,請求太祖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不難想像,如果石守信等自恃位尊功高,不採取退讓措施,他們的結局自然可以預料。
當然,在今天這樣一個民主與法制都比較健全的社會裡,自然不可能出現故事中的這種情況。可是,要想在政界叱吒風雲,也不得不引此為戒。
好管閑事受人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這些利益不外是由職權或地位而來。不論你是出於公心還是另有想法,只要是你的所言所行超出了自己的許可權,必然要帶來別人的猜忌。因此即便是出於好意也要謹慎從事。
唐朝的王叔文經常陪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時,太子和人議論政事,談到了宮市的弊端。所謂宮市就是宦官在民間以低價強行購物。太子說:「我正打算向聖上反映此事。」在場的人都稱讚太子賢明,只有王叔文沒有說話。眾人走後,太子留下王叔文,問他為什麼不說話。王叔文說:「太子的職責就是侍奉皇上的飲食起居,早晚問安,不宜議論宮外的事。皇上在位久了,如果疑心太子是在收買人心,如何辯解呢?」太子聽了這話後大吃一驚,說:「不是先生指點,我哪能明白這個道理。」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古代人們在兇險的官場中用以自保的韜略。雖然消極的成分有不少,但也不是沒有一定的道理。處高位的人往往喜歡參與,顯示自己的權威、才能、存在,似乎自己無所不能。他不知道自己做多,他人就做得少了;自己的才能太顯露了,他人的才能就發揮得少了。做領導的不是要和他人比試才能,而是要讓他人發揮才能。所以《尚書》說,對司法方面的事,不要越俎代庖,要讓有關的官員去治理。太子與皇上本為父子,王叔文還非常鄭重地提醒太子要避嫌,更何況其他的人了。這一招不謀其政術高就高在尊人之位,尊人之言,既留有餘地,又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好管閑事受人磨」,是的,不該你去管的事你偏要去操心,這不是沒事找事做,自討苦吃嗎?如果我們本職工作尚未做好,就去做一些與自己職務不相干的事,這就是越俎代庖,這就是多此一舉。這樣做,你不但當得不到眾人的承認,而且還影響他人工作的正常開展。所以,不在其位就當不謀其政。
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耀眼
當領導的,沒有哪個人不想美名遠揚的,殊不知這裡面都潛伏著無數的危機。因此,古代大臣中的一些智者,總注意把握住一個分寸,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為耀眼、以致使得君上的形象顯得相形見拙、暗然失色;要有意識地掩飾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甚至故意干出幾件不大得人心的事,自毀名聲,以使君上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從而釋疑化妒,以求得自身的安全,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道理。
蕭何是最早支持並參與劉邦起事的親信,在後秦滅楚興漢的事業中立有大功,劉邦在論功行賞時,將他排在功臣之首,並給了他可以佩劍穿履從容入宮朝見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寵。
後來韓信被誣為謀反,當時劉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蕭何為呂后設計除掉了韓信,解除了劉邦心頭的一大患,蕭何由此從丞相提升為相國,封地增加了五千戶,還給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衛。朝中大臣無不向他表示祝賀,只有一個叫召平的秦朝遺老獨去致哀,對蕭何說:「你不日將有大禍臨頭了,如今主上風餐露宿轉戰於外,而足下坐鎮京師,並未立有戰功,主上之所以給你增加封地,設置衛隊,是由於韓信剛剛謀反,主上對你心存懷疑,以此加以籠絡,並非是對你的寵信。請足下讓出封賞不要接受,並將自己的家產拿出來資助前方軍隊,主上必然高興。」蕭何認為他說的十分有理,依計而行,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又過了一年,英布謀反,劉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卻從前線一再派回使臣打聽蕭何在幹什麼。蕭何在京師盡心盡責地安撫百姓,籌備糧草,輸送前線,如同他多年來所作的那樣。又有人對蕭何說道:「足下不久將有滅族的大禍了。足下如今位為相國,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關中十幾年來,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來打聽足下的情形,是擔心足下名聲太大,對他構成威脅。足下何不到處壓價買田,高利放債,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會對你放心。」蕭何聽從了他的意見這樣作了,劉邦果然十分高興。
當劉邦班師回朝時,老百姓紛紛攔路上書,狀告蕭何,劉邦一點兒也不怪罪蕭何,反而將老百姓的狀紙交給蕭何,笑著對他說:「你自己處理吧!」
蕭何是劉邦的貧賤之交,劉邦親口將他封為第一功臣,為什麼劉邦對他還相信不過呢?這是因為,政治鬥爭是一個不斷地一分為二的裂變過程。當年項羽、劉邦共同對付秦朝,秦朝滅亡了,項羽、劉邦這一對盟友翻了臉,打了起來;項羽被消滅了,劉邦集團內部又發生了裂變,中途入伙的韓信、英布又被劉邦視為異己的力量;韓信、英布垮台了,劉邦的核心集團又該找出新的打擊對象了。蕭何樹大招風,自然首當其衝。蕭何雖然不斷地自毀名聲,卻並未能消除劉邦的猜疑,就在劉邦將狀紙交給蕭何的同時,因蕭何順便請求將皇家花園中的荒廢土地撥出一些交給百姓耕種,劉邦立刻變了一副面孔,說蕭何故意討好百姓,將他收進監獄。劉邦之類最高掌權者的邏輯是這樣的:你盤剝百姓,結怨於民,那是不足掛齒的小事一段,他不僅不會管,還會加以縱容;你要真正想替百姓辦一兩件好事,說一兩句公道話,而影響了他的權威、名聲,他便非要整治你不可。
所以,幹些蠢事、壞事,有意識地掩飾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也不失一種保全自己的策略。曹丕當了皇帝以後,對他的兄弟們十分刻薄,防範也十分嚴密,雖然這些兄弟們都被封為「王」,卻都是徒有其名。他們全都被打發到遠離首都的封地,不許隨便回到首都來;每個人手下只有百十名老兵作為守衛,使他們無法憑藉武力作亂;還派了官員來監督他們,有點兒小錯就被上報朝廷,遭到譴責。這些兄弟雖然貴為天潢貴胄,實際上連個平民百姓也不如。
只有北海王曹表,為人謹慎,勤奮好學,沒有任何過錯。那些監督他的官員說:「我們奉皇帝的命令來監督大王的行動,有過錯就應當舉奏,有善行也應該據實報告。」於是聯名寫了份報告,稱讚曹表的美好品德。
曹表一聽到這個消息,嚇得大驚失色,指責官員們說:「嚴格要求自己,這是任何人都應該如此的,而你們卻報告了朝廷,這豈不是給我增加麻煩嗎?如果我真的有什麼好品德,朝廷自然會知道,你們這樣聯名上書,只怕要適得其反了!」
曹表曾對兒子說:「與其因受到寵愛而遭受災禍,不如貧賤而無災無難。」他的生活十分儉樸,並讓妃妾們親自動手紡線織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樣,因此他得以保全性命。
佯裝遲鈍給人安心之感
遲鈍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反應相當敏銳的人,最好也不要完全顯露於外,而要佯裝遲鈍一些。
頭腦太聰明、個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難應付。由於腦子整天轉個不停,不論什麼事情都會事先預測好,讓人有鬆懈不得的感覺。同時,一發現別人的缺點,便會立即指出來,即使沒有當場表明,也會讓對方覺得:「這個人不知道有什麼企圖!」警戒之心油然而生。這種讓人隨時心生警戒的人,怎麼還有魅力可言呢?所以,如果讓這種類型的人物登上領導者的寶座,部下們恐怕再沒有好日子可過了。
領導者的主要任務,即是讓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
領導者必須從部下身上得到以自己的立場無法思及的想法,同時也要讓部下在自己無法照顧到的方面充分活動才行。
如果領導者的作風太過敏銳、精明,與之接觸的人都會受其指責,如此一來,部下當然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訴領導者,並將自發性的活動壓抑下來。如果領導者雖沒有實際採取指責部下缺點的行動,但平常所表現的行為過於敏銳,部下也會自然畏縮,因為他們的內心會認為:「我何必自找麻煩,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由此可知,領導者的表現如果過於敏銳,便成為使部下充分發揮所能的障礙。如果領導者能稍微掩飾自己的鋒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發揮,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領導者。例如,被稱為「裝有電腦的推土機」的田中角榮,即屬於這類型的人物。由於他兼備極其精密的計劃能力,以及超群絕倫的實行力,所以才得此稱號。
不過,何以田中角榮只被稱為「電腦推土機」,而沒有被稱為「電腦刮鬍刀」呢?因為推土機的馬力雖然很大,但卻不很敏銳,而田中的表現也略微遲鈍,正好和推土機的性質相同。田中角榮就任總理大臣之後,倡導「日本列島改造論」,並加以實行。觀其實踐方式,便使人產生一種其並不是依賴敏銳頭腦,而是依靠踏實的作為進而成功的感覺。
但後來的田中角榮,不再堅持過去那種單純和有些遲鈍的形象,而將內面的敏銳確實顯露於外。據專家研究,田中角榮現在所表現的敏銳作風,多半是由於他依靠財富力量所獲得的強大權力引起的。其實,田中角榮本身至今仍保有相當濃厚的遲鈍性格色彩。從他牽強地使用強力壓迫有關單位改變洛克西德事件對他的不利裁判,結果反使自己不得不下台的情形,即可充分證實這一點。
大平正芳也是位因未將內心的敏銳顯露於外而獲得成功的人物。其實,他是個相當聰明,且反應靈活的人。由於生性酷愛讀書,當他就任池田首相的秘書官時,不論多麼忙碌,都會抽空逛逛位於神田的書店街,並買幾本中意的書回家品味。大平正芳一向以說話速度慢條斯理而聞言,其實這可能是他故意隱藏敏銳的真面目,佯裝成反應遲鈍,而予人安心之感,此乃避免受人攻擊的巧妙方法。
如此看來,遲鈍不光可以成為點燃下屬智慧的火花,而且還可以隱藏鋒芒,使自己逃脫眾矢,從而成功地保全自己。
保全自己先保全實力
無論是體育競技場上,還是在軍事戰爭中,實力總是決定一個人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許多人始終將保持自己的軍事實力作為用兵第一大法。
在戰場中,如何做到保我軍於萬全呢?有人通過長期思考,總結出如下幾條:其一是不強交戰。意思是說,在與敵軍交戰時,如果沒有取勝把握,不要強行交戰以減弱我軍實力;其二是該退則退。其實,用兵的方法,是以保全自己的軍隊為上策,其次是保守自己的城池。在戰鬥中,將領要靜靜地考慮一下,究竟應當怎樣做才能保全自己的部隊。如果不退兵才能保全部隊,那麼就不退兵。如果必須撤退才能保全部隊,那麼就堅決撤退;其三是要將我軍置於戰鬥的有利位置中。在戰鬥中,如果有招降的軍隊,應將降軍放在攻打敵軍的最前線,一則能夠有利於監督降軍,二則有利於保全我軍實力,減少傷亡。
在有多種力量參加戰鬥的複雜形勢上,清代名將曾國藩更提出了富有創見的主兵客兵制度。他指出,在主客兵相對時,為保全我軍實力,一定要主兵強於客兵,例如他在給九弟的信中寫到:
「只要李少荃另調所謂的常勝軍前來助陣,這絕不是我的本意。常勝軍以前是華爾統率的,我已經不願意與他合作共事。現在華爾已死,白齊文接替他統率常勝軍,能戰不能戰不得而知,但是他們的軍風完全不同,難以與你部合處,這是顯而易見的。這支軍隊既然已向這邊開來了,現在我們再去攔阻也來不及了,只好聽任他們自己開來。但是,絕不能讓他們進入你部的長濠之內,只能令他們先去攻打九江伏州、下關等處的敵人營壘,希望能夠以此稍稍牽制一下敵人的力量。如果下游不能取勝,就令白齊文等由金柱關、採石上游夾擊而下,雖然未必能夠收到大的成效,但也不會給你那裡造成損失,或許這倒是雙方善處的一個方法。白齊文的部下,名義上是洋兵,實際上都是廣東、寧波的人,驕奢成性,餉銀也極貴,你的部隊絕不能與他們相處。無論什麼時候,在長濠之內,總是要保證主兵強於客兵,一切都要由你作主,號令統一,然後才不至於壞了大事。你千萬要記住,務必要記住。」
曾國藩對於主客兵的思考是有其軍事眼光的,也確實是經驗之談。在其後幾十年中,北洋軍閥孫傳芳正是玩弄了一套「主兵客兵術」,採用主兵強於客兵的方法,不費一槍一彈就佔領了軍事要地———福建。
1922年秋,曹琨命令孫傳芳帶兵去搶福建這塊地盤。曹琨是直系軍閥,而當時福建的軍政大權卻在非直系的王永泉手裡。孫傳芳屯兵在福建省的邊界上,只帶了少數隨從進入福建,編造一大堆謊言訴說吳佩孚如何排擠他,說得聲淚俱下。他向王永泉表示,只要兩人同心合力,一定能在福建保境安民。他的甜言蜜語使王永泉漸漸相信了他。他還與王永泉結拜為異性兄弟,指天發誓,這樣,孫傳芳就把這兩個旅的重兵開進了福建,王永泉不但不疑,還以為壯大了力量。
1923年3月,曹琨正式委任了孫傳芳為福建的軍務督理,孫傳芳一面仍和王永泉周旋,一面暗中調兵遣將,在一個夜間突然將自己的軍隊開進了省城。此時,城中孫傳芳的兵力已經大於王永泉的兵力,王永泉這才知道上當,但為時已晚,只得聲明下野,逃到上海。為此,人們都稱孫傳芳是笑面虎。曾國藩關於主兵客兵制的理論得到了成功的證實。
所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學會保全實力。實力沒有了,你就難以得到保全了。
身處逆境不妨韜光養晦
韜光養晦,讀來讓人覺得它有些古而庸的味兒,在古代史籍中,常看到「稱病不朝」、「稱疾不起」、「願乞骸骨」之類的字眼,其實,這些「疾」、「病」之類,都是假的,用一句現代俗話說,是「泡病號」,是政治病。
「稱病」動機和目的都是十分複雜的,有的是鑒於朝政黑暗,稱病以求自安;有的是鑒於對手太強,稱病以避鋒芒;有的是由於目的未能達到,稱病以向朝廷示威;有的是時機尚未成熟,稱病以掩飾其野心……總之,稱病是作為「韜晦」的一種主要表現方式而被時常應用著。
殷紂王的昏暴,千古以來,人所共知。他這個人不痴不呆,而且天資敏捷,才力過人,敢於徒手同猛獸搏鬥。可惜他的才智勇力都沒用在正當地方,他沉溺女色,寵愛妲己,作酒池肉林,使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作長夜之飲。而且他為人極其殘忍,對敢於對他表示不滿的人,他施以重刑,其中炮烙之刑,即令犯人赤足行走在炙烤得火熱的銅柱上,尤為殘酷。
這樣殘酷的統治,終於導致了天怒人怨,眾叛親離。對於大臣們的進諫,他一概不聽,大臣們多棄國而逃。他的叔父比干嘆道:「主上有過錯不去進諫,這是不忠;害怕處死有話不說,這不算勇敢;敢進諫,不怕死,這是最為忠誠的行為。」他於是去向紂王進諫,紂王不聽,他一連三天都不離開。紂王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叔父算得上是聖人了,我看看你的心倒有幾個竅!」竟將比干剖心而死。
箕子也是紂王的叔父,擔任大師之職,他看到紂王昏暴如此,國事已不可為,便假裝瘋狂,去給人家作奴隸,就這樣也沒逃脫紂王的魔掌,還是被囚禁起來,直到武王伐紂以後才被釋放。
這是歷史記載上第一個裝病以避禍的事例。在一個病態的、瘋狂的社會,正直的人既無力救助,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以此來避禍遠害,潔身自好,雖不免顯得消極,但總比貪戀祿位,與世浮沉要好。
朱棣則以裝瘋作傻的方式騙過了朝廷的使臣,最後發動軍事政變,奪取了政權。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孫子朱允文,這個二十一歲的年輕皇帝接到手的,是一根利刺攢集的權杖,這些利刺不是別人,而是他的二十幾個輩尊位高的皇叔,他們一個個都被封為藩王,割地而據,坐擁強權,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必須削奪這些藩王。別的藩王倒還不太難辦,最使朱允文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生性堅毅沉穩,機智多謀,既英勇善虞,又能以誠待人,在創建大明王朝的鬥爭中屢立戰功,頗為朝野所推重,連朱元璋也對他另眼看待。由於前面的三位兄長俱已死去,如今諸王之中以他為長,若能先將這根利刺削掉,其他諸王自然會乖乖地聽命。於是,一道削藩的詔書下到北平。
朱棣接到詔書後輕蔑地一笑,他十一歲被封為燕王,二十一歲就鎮藩北平,至今已近二十年。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朱元璋建國之後,把國都定在長江之南的南京,這裡便成了偏遠的邊陲,被驅趕的元蒙殘部還不斷地前來襲擾,朱元璋將他封到這裡,是將保土安民的重任交給了他。他果然不負所望,不但擊退了元蒙的侵犯,還多次率部出征,深入沙漠腹地,將蒙古人趕到大漠之北,他的實力也因此而大大地擴張。
他滿以為朱元璋會將帝位傳給他的,當年朱元璋也曾這麼表示過,沒想到最後交給了朱允文,他不得不對這個侄子稱臣,對此他耿耿於懷。他一點兒也看不上這個嘴上沒毛的年紀皇帝,生於深宮之中,長於文人之手,拉不得弓,馳不得馬,不識稻粱菽麥,不辨善惡賢愚,滿腦子裝的都是一些什麼子曰詩云,仁呀愛的迂談腐論,哪裡有一點兒帝王的氣魄和治國的才氣!他正等著朱允文擺撥不開的時候來收拾殘局的,沒想到這小子一出手就這麼老辣。
但朱棣明白,他現在還不能公開同朱允文抗衡,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內,秘密訓練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發,朝廷派來使臣查問。使臣們來到北平,卻發現北平街頭有一瘋漢,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在大街鬧市之上,邊走邊狂呼亂叫;走到酒樓飯鋪門前,便闖了進去,奪了酒肉飯食就吃,同時還顛三倒四地胡說八道;吃飽了,喝足了,便倒在街頭之上呼呼大睡,有時從早睡到晚也不醒來。這個瘋漢,便是燕王朱棣。使臣命人將他護送回到王府,並親自前去探視。那時已是六月盛夏,天氣極為炎熱,人們赤膊搖扇,還是揮汗如雨,他卻圍爐而坐,一邊烤著火,一邊還嚷著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就這樣裝瘋作傻,騙過了朝廷的使臣,於公元1399年7月7日,突然發動軍事政變,逮捕了朝廷的使臣,此時,他的病態病容一掃而光,對眾人宣佈道:「我哪裡有病,迫於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著興兵南下,經過三年內戰,推翻了朱允文,朱棣稱帝登基,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了。
現在看來,韜光養晦也不是古人「政治病」發作時的專利。在工作中,如果你發現你的上司是個無惡不作之人,而你又一時無法抓住其把柄,你也不妨來一場病———韜光養晦,待條件成熟後揭穿這種上司的老底,還社會以清白。
隱忍不爭也堪稱大丈夫
有關「士可殺不可辱」、「寧可站著生,不可跪著死」之類的關於受辱之言詞可真不少。是的,人應該活得有志氣,活著就不該受人侮辱。但是,如果你身上擔負著重任時,對辱就不可大義凜然了。你應該以大任為重。這一點,漢高祖劉邦做得非常不錯。
劉邦一生最危險的時候,恐怕就是在鴻門宴上。
以後,當他在彭城被楚軍狂追猛攆的時候,雖多次因情況緊急將一對兒女推下車,但楚軍到底離他有些距離而未能追趕上他;當他被楚軍包圍在滎陽城中猛攻勁擊的時候,雖形勢危機萬分,但畢竟他還是在漢軍陣營之中;當他在平城被匈奴人包圍七天七夜的時候,雖險些餓死,但畢竟身邊有十幾萬大軍保衛著他。
但是,在鴻門宴上,他身邊僅有張良一個人,加上後來闖入大帳為他叫冤的樊噲,也不過兩個人而已,外面雖還有百餘騎,但項羽卻有四十萬大軍,而且對方已經心懷殺害之意。此時,他的小命完全掌握在項羽手上。殺掉劉邦,如果項羽願意的話,他自己就能對付劉邦這幾個人,而無需任何人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只有卑躬屈膝,隱忍不爭,並充分利用對方的矛盾,來解救自己了,稍有不慎,後果顯而易見。此時,任何大丈夫的豪言壯語、英雄舉止都無疑會給他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鴻門宴是劉邦經歷的最為危險的事情。後世也沒有幾個人能經歷過這個場面。從這個角度上是說,劉邦還應該很自豪呢!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沒有必要再嗦一番,關鍵是看劉邦都幹了些什麼,如何避免災難的發生?
在此事的前前後後,劉邦都做了哪些「大丈夫能伸能屈」的事情呢?
首先,在赴宴的前一天晚上,他死氣白賴地拉著項羽的叔父項伯認作兒女親家,並求他在項羽面前替自己美言美言。結果還是不錯的。項伯回去後先把項羽的工作做通了,項羽答應第二天劉邦來時會善待他。如果沒有這道「工序」,劉邦第二天肯定凶多吉少。
其次,第二天見面後,趕緊先說好聽的。劉邦一見到項羽就說:「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戰於河北,我戰於河南。但我沒想到能先入關中,並與將軍在這裡見面。請將軍不要聽小人的中傷與挑撥。」這段話里沒有一句是真的。
當初,劉邦從今江蘇向西進發,直奔今天的陝西,沿途雖遇到一些麻煩,但不過是秦軍的地方部隊和少量的精銳。而項羽先往北走,去今河北救趙國,又在那裡與秦軍二十萬精銳糾纏日久,經過多次大戰,最後將秦軍全部殲滅後,兜了一個大圈子,才進入關中。僅從路程上說,項羽也不會比劉邦早進關中,劉邦竟說自己沒有想到。
劉邦說小人挑撥他與項羽的關係,但事實是有人給劉邦出主意,讓他派兵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關,在關中稱王,他聽信了。結果,不僅函谷關被項羽一仗就攻破了,而且還將項羽惹得大怒,這才使他陷於鴻門宴的險境之中。
不過,劉邦這幾句話雖然不實,但是「卑躬」味兒十足,讓項羽聽了十分舒服。而且,此時劉邦已經五十歲上下了,項羽才二十六歲,能當劉邦的兒子。劉邦如此卑躬屈膝,怎能不讓項羽動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以他們為楷模。如果你是領導者,在工作時遭到侮辱,就應當以工作為重;受辱便進行打擊報復,那不是大丈夫所為。須知,隱忍不爭也是大丈夫之舉。
推薦閱讀:
※不會反思自己的助理不是好的協調員
※職場中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到老闆重用?
※HR口述:職場上12條絕對禁忌[給未來入職的你] -
※過了29歲,有些事再做就丟臉了(首先,這寫的是雞湯文,愛看不看)
※職場心術之「聽」話「看」人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