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散文和駢文簡介

宋代的散文和駢文,繼承唐代的優良傳統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寫作技巧,增強了抒情和表現的能力,有著突出的成就和顯著的特色。

從開國到宋仁宗時期,散文家們舉著韓愈、柳宗元的旗幟,柳開、穆修、尹洙、石介等人大力提倡古文,對西昆體侈麗浮華的文風進行了抨擊。但創作上還不大成熟。歐陽修是宋代散文的奠基者。他以豐富的創作實踐揭開了中國散文發展史上新的一頁。他的散文平易暢達、從容婉轉,筆端飽含著充沛、真摯的感情。和唐代散文相比,宋代散文增強了抒情性。形象性和抒情性的完美結合使得歐陽修的散文具有鮮明的個性和醇厚的詩意,成為反對當時流行的時文的最好典範。在理論上,他較好地解決了文和道的關係,認為文章必須「明道」,文和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這些觀點有利於散文的發展。同時,由於他擔任朝廷要職,在政治上和文壇都有聲望和影響,周圍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宋代的六家中,除他之外的五家,都和他有師承關係。所以,他領導詩文革新運動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開啟了一代文風。

北宋後期,散文的發展出現了黃金時代。三蘇、曾鞏、王安石、陳師道、黃庭堅等人沿著歐陽修開闢的道路闊步前進。特別是蘇軾的散文,各種體裁俱備。談史議政的文章縱橫馳騁,氣勢磅礴;敘事記游的散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含理趣。著名的《赤壁賦》等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他的創作有力地推動了散文的發展。

南宋時期散文作品大都是在激烈的民族鬥爭中有感而發。李綱、岳飛、胡銓 [quán]、辛棄疾、陸遊、陳亮、葉適直至文天祥、謝翱 [áo]等人,在作品中抒發了激昂悲憤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道」與「文」、內容與形式、思想和藝術結合得密切而完美。所以,南宋雖以散文名家的作者不多,但作品的水平一般都比較高。

宋代的筆記文很發達,尤其是史料筆記作品多,價值高。這是因為宋代的文學家、史學家不少都是朝廷重臣,他們常用筆記記敘本朝的軼事和掌故,而所記又多為親身經歷或見聞。著名的作品有司馬光的《涑[sù]水紀問》、歐陽修的《歸田錄》、蘇軾的《東坡志林》、趙令畤[zhì ]的《侯鯖 [qīng]錄》、朱弁 [biàn]的《曲洧 [wěi]歸聞》、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岳珂的《桯[tīng]史》、陸遊的《老學庵筆記》、羅大經的《鶴林玉露》、孟元志的《東京夢華錄》、周密的《武林舊事》、沈括的《夢溪筆談》、洪邁的《容齋隨筆》等。

宋代的駢文經歐陽修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也有很大的改革。主要是以古文之氣勢,運駢文之詞句,促使駢文散文化。到了北、南宋之交,駢文漸漸打破四、六格式,多用長句,形成了宋代駢文最突出的特點。南宋後期的駢文寫得流麗精當,不用古律,有的還用駢文敘事,語言渾然天成。

宋代筆記文

筆記文是一種隨筆記錄的文體。筆記文始於魏晉,盛於宋,包括史料筆記、考據筆記和筆記小說。 宋代的文學家、史學家不少是朝廷大臣,他們常用筆記記敘本朝的軼事和掌故。而所記又多是他們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所以,宋代的史料筆記比較發達,所載史料一般都比較可靠。 宋初的五代舊臣記敘唐五代故事的,有鄭文寶的《南唐近事》、《江南余載》,張洎的《賈氏談錄》,錢易的《南部新書》等。

進入宋朝以後,有司馬光的《涑水紀聞》,雜錄了從宋太祖到宋神宗這一歷史時期的國家政事。歐陽修的《歸田錄》,記述了朝廷遺事、職官制度、社會風尚和士大夫的趣事軼聞。王辟之的《澠水燕談錄》分17個門類,記述哲宗紹聖以前的軼聞雜事。趙令畤的《侯鯖錄》,詮釋名物、習俗、方言、典故,也有詩詞創作、文人交往方面的內容。其他還有蘇軾的《東坡志林》、彭乘的《墨客揮犀》、范鎮的《東齋記事》、張耒的《明道雜誌》、王君玉的《國老談苑》等。

南渡以後,不少筆記追述北宋的舊聞,如朱弁的《曲洧[wěi]舊聞》、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等。記載南宋朝政得失的有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岳珂的《桯史》、王明清的《揮麈錄》等。張端義的《貴耳集》、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周密的《齊東野語》、羅大經的《鶴林玉露》等都是南宋有名的筆記。其中有很多關於文學的記述和評論。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了都市的繁榮及生活習尚。

考據筆記最有名的要數沈括的《夢溪筆談》,從故事、考證以至器用、技藝,涉及面極廣。洪邁的《容齋隨筆》、王應麟的《困學紀聞》、吳曾的《能改齋漫錄》、黃朝英的《靖康緗素雜記》都是考據與記事間雜、多有可取的筆記。

筆記小說有洪邁的《夷堅志》、吳淑的《江淮異人錄》等,保存了不少小說史料。

宋代志怪與傳奇

宋代的文言小說,是六朝志怪和唐代傳奇的餘波。從總的方面來看,思想和藝術的成就不如唐傳奇。其特點是專集多,單篇少。 宋代志怪與傳奇較早的都收在《太平廣記》中。這部類書是北宋初年朝廷組織大臣文士編纂的,共500卷。保存了大量的野史、小說、傳記。其後輯錄的專集有徐鉉的《稽神錄》、吳淑的《江淮異人傳》、劉斧的《青瑣高議》、皇都風月主人的《綠窗新話》、張君房的《乘異記》、張師正的《括異記》、秦再思的《洛中紀異》、畢仲詢的《幕府燕閑錄》(僅存殘帙)、洪邁的《夷堅志》等。大都是記詭異,談巫鬼,講圖讖靈驗、因果報應等方面的內容。有的記述了多方面的生活現象,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某些側面。

單篇傳奇從題材內容來看,大致分兩類:

一類揭露封建帝王奢侈荒淫和昏庸腐敗的。主要是寫漢成帝、隋煬帝、唐玄宗和宋徽宗。如秦醇的《趙飛燕外傳》,通過趙飛燕和昭儀受漢成帝寵愛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荒淫和殘暴。託名顏師古的(《隋遺錄》(又名《南部煙花錄》、《大業拾遺記》)和無名氏的《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記述隋煬帝開運河、游江都、造迷樓、修西苑等暴虐荒恣的罪惡。樂史的《楊太真外傳》、秦醇的《梅妃傳》暴露了唐玄宗的驕奢淫逸。無名氏的《李師師外傳》則寫宋徽宗的縱情逸樂。

另一類是寫愛情故事和表現妓女生活的。秦醇的《譚意歌傳》寫譚意歌和張正字曲折的愛情故事。結構和描寫明顯地受唐傳奇《霍小玉傳》的影響,但以團圓結束。張實的《流紅記》,根據唐代「紅葉題詩」典故渲染成篇。寫書生於祐在宮牆外御溝中揀得一片紅葉,上有宮女題詩,後來得此宮女為妻的故事。柳師尹的《王幼玉記》寫王幼玉流落風塵,愛上柳富後一往情深。經過種種曲折,最後憂鬱而死。這些作品裡的妓女大多是歌頌對象,作者總是賦予她們多才多藝、貌美多姿、感情真摯等美好的外貌、性格和感情,在她們身上傾注著同情。具有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意義。

宋代的志怪和傳奇,由於理學的盛行,多含有勸誡、說教的因素;又由於統治者迷信神仙方術,使其具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再加之作者脫離現實生活,往往模擬前人。所以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宋一代文人之為志怪,既平實而乏文采,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之言矣。」當然,作為一代小說作品,對以後的元、明、清三代的小說、戲曲,還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三、宋文

(一)王禹偁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詩部分第(一)「王禹偁詩」

2.藝術特色

(1)王禹偁反對五代浮靡的文風,提倡文學韓愈、柳宗元;

(2)其散文風格清麗疏朗,言之有物,在宋初文壇上獨樹一幟;

(3)他的議論文和敘事文繼承了韓、柳的傳統而文字較為平易,顯示出一種新文風的徵兆。

3.文集 《小畜集》、《小畜外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1)《待漏院記》

①本文寫作當在宋太宗淳化初年,作者兼任大理寺判官的時期。

②古代百官早晨在殿廷外等待朝見皇帝時休息的地方曰待漏院。漏,漏刻,古以計時,此指時刻。宋朝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的待漏院,據朱彧的《萍洲可談》卷一說:「在皇城外仗舍(儀仗警衛處)。」

③本篇用正反對比手法,箴規宰相必須勤政安民,公正無私,使天下臻於治平,人民生活康泰,而不應私心用事,諂君固位,以敗亂國政,或竊位苟祿,庸碌無為。辭氣嚴正,文體駢、散相雜,筆致細密。

(2)《唐河店嫗傳》

①宋太宗端拱元年,遼(契丹)軍大舉南進,佔領唐河以北諸州,唐河一帶成為遼軍經常出沒、騷擾的地區。端拱二年,作者曾上書皇帝陳述備邊之策。後又寫了這篇《唐河店嫗傳》。

②本文描述了唐河店嫗的機智、勇敢,藉以說明邊地人民「習戰鬥而不畏懦」,是勇於殺敵守土的,抗遼戰爭之所以失敗,在於政府軍事措施之不當。

③唐河,即瀘水,源出山西省渾源縣,流經河北省唐縣,謂之唐河。唐河店,唐河附近的小市集。

(二)范仲淹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詞部分第(一)「范仲淹詞」

2.藝術特色 范仲淹的文章注重反映社會現實,風格質樸醇正。

3.文集 《范文正公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岳陽樓記》

(1)本文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作者時遭貶知鄧州(治所在今河南省鄧縣)。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王象之《輿地紀勝·岳州》引《岳陽風土記》:「岳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寬廣。」自唐代建成以來,即負盛名,為歷代才士登臨賦詠之所。

(2)篇中通過寫景以抒情,又轉而言志,頗具匠心。最後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積極有為的抱負與憂國憂民的思想。作者的憂、樂有其特定的階級屬性,但在自身正「處江湖之遠」的境地中,仍能堅持進步理想,則是可貴的。

(3)文體亦駢亦散,用駢語描繪,以散文論敘,偶亦用韻,自成一格。

(三)歐陽修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詞部分第(四)「歐陽修詞」

2.藝術特色

(1)歐陽修為文以韓愈為宗,大力反對浮靡的時文,倡導有內容的古文。所作多議論當世事,切中時弊。

(2)文筆紆徐委曲,條達疏暢。敘事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

(3)立論富於現實意義,感情飽滿。無論狀物寫景,敘事懷人,都顯得搖曳生姿。風格清新,具有較強的感人力量。

(4)語言明白易曉。語句圓融輕快,略無滯澀窘迫之感,語氣輕重和聲調和諧。

3.文集《歐陽文忠公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1)《五代史伶官傳序》

①《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七十四卷,歐陽修撰。這是其中《伶官傳》的序文。《伶官傳》記載後唐庄宗寵車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門高等敗政亂國的史實。

②這篇文章是把「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作為教訓,說明「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指出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主要決定於人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意義。

③本文文筆抑揚低昂,感嘆盛衰,發人深省。

(2)《秋聲賦》本文作於宋仁宗嘉佑四年

①文章以秋聲發端,描繪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蕭條景象,極渲染之能事。

②篇中抒寫作者對於因人事憂勞,形神日漸衰老的悲感,表現作者深受老、庄一派思想的影響。

③作為賦來說,這是以散文為主,雜以駢偶、韻語的變體,別稱為文賦,形成宋朝賦體的一種特色。

5.文論 歐陽修的文論主張主要體現在「文」與「道」的關係上,他提出了「道勝文至」與「事信言文」的觀點。具體內容為:

(1)他把道的內容,也就是把文的內容同時代社會現實聯繫起來,強調實踐意義與能為人們所接受的重要性。

(2)歐陽修認為文學必須反映現實,針砭時弊,積極發揮它的社會作用。

(3)歐陽修重道也重文 他強調「道勝」,但終於還是要落實到「文至」上去。他把內容的真實、關係的重大和藝術優美緊密地結合起來,認為真能流傳廣遠的作品,三者不可缺一。

6.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時期八位著名的散文名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詢、蘇轍、曾鞏、王安石。

(四)蘇洵文

1.簡介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慶曆七年,舉進士及茂才異等,皆不中,歸而盡焚前所為文,閉戶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嘉佑初,重遊京師,因歐陽修的薦舉,除秘書省校書郎,後為霸州文安縣(今河北省文安縣)主簿,預纂《太常因革禮》,書成而卒。

2.藝術特色 蘇洵對《孟子》和《戰國策》深有研究,文章縱厲雄奇,風格雄壯俊偉,尤長於策論。

3.文集 《嘉佑集》

4.名篇賞析 《六國論》

(1)嘉佑元年,作者再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幾策》、《權書》、《衡論》二十二篇於仁宗,本文即《權書》十篇之一。

(2)文中申述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意在借古喻今,對於宋代統治者自真宗景德元年 「澶淵之盟」以來對遼國、西夏歲輸銀絹,屈辱妥協的政策,進行諷誡。中段為六國劃策,也正是對當局的委婉進說。文中以封謀臣、禮奇才作對敵上策,雖有局限,但突出為國者不應以賂敵求苟安,要力圖自強,勿為敵人積威所劫,則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3)文筆縱橫恣肆,造語古勁簡切,表現出作者政論文的特有風格。

(五)曾鞏文

1.簡介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宋仁宗嘉佑二年進士。通判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知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濟南市)、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均有政聲。官至中書舍人。

2.藝術特色

(1)鞏深於儒術,文章溫醇典重,雍容平易,能窮盡事理,得歐陽修稱賞,歐陽修門下士中,曾鞏風格與歐陽修最為相近。

(2)其文章長於議論,議論委曲周詳,文字簡練平正,結構嚴謹而舒緩。

3.文集 《元豐類稿》

4.名篇賞析

(1)《戰國策目錄序》

①本文主要在駁斥劉向《戰國策書錄》中所論該書是「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一點,進而闡說儒家所尊先王之道的因時適變,無疵無弊,遠勝於游士之說。

②所論法以適變、道以立本和批判戰國游士的尚詐、言戰等處,雖不無是處,但篇中盛稱「先王之道」;對《戰國策》一書,意在放絕,都反映出作者的偏見。

③文章謹嚴明潔,考竅精詳。作者對古書的認識,於此可見一斑。

(2)《墨池記》

①本篇借墨池故跡,指出王羲之書法的達於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並非出於「天成」。因而推明學之不可以少,要深造道德,尤其不可廢學。

②全文借事立論,小題短篇,而開拓深宏,多作詰間唱嘆,筆調委婉有致,可見出曾文特色。

(六)司馬光文

1.簡介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歷知諫院、翰林學士。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出知永興軍(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後退居洛陽多年,主編《資治通鑒》。宋哲宗初年為相,起用舊黨,盡廢新法。卒贈太師、溫國公,謐文正。

2.藝術特色 司馬光為文記敘周詳,詞句簡練、通暢。

3.文集 《司馬文正公集》(亦題作《獨樂園集》、《傳家集》)

4.名篇賞析 《肥水之戰》本文選自《資治通鑒》卷一〇四~—〇五。所敘為有關東晉、前秦存亡的關鍵性的戰爭,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資治通鑒》全書二百九十四卷,又《考異》、《目錄》各三十卷,總計三百餘萬字。由司馬光負責總撰,劉邠、劉恕、范祖禹等助編,歷時凡十九年始定稿。取材廣博,組織謹嚴,語言文字如出一人之手。書名《資治通鑒》,乃以歷史上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的意思。肥水,一作「淝水」,源出安徽省合肥市附近紫蓬山,西北流經壽縣入淮河。肥水之戰就發生在壽縣的肥水上。

(七)王安石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詞部分第(七)「王安石詞」

2.藝術特色

(1)他的文學觀點以重道崇經為指導思想,重視文學的實際功用。

(2)他的散文論點鮮明,邏輯謹嚴,辨理深透,筆力雄健,語言簡練,極峭拔、奇崛之致。

3.文集 《臨川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1)《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載宋神宗熙寧元年四月:「詔翰林學士王安石越次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為先。』又問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無大變,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安石退而書奏。」所奏即此文。

(2)文中主要闡述仁宗在位四十一年間政治措施的得失。其指陳時弊,深中肯綮,已體現王氏的變法思想。全文綱舉目張,組織嚴密,這也充分顯出作者政論文的特色。宋朝自太祖建隆元年建國至此為一百零九年。此舉成數。劄子,即札子,上皇帝的奏章。

(八)蘇軾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詞部分第(八)「蘇軾詞」 2.藝術特色

(1)蘇軾散文氣勢雄放,語言平易自然。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2)蘇軾的散文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①他擅長寫議論文,史論有較濃的縱橫家習氣;

②其雜說、書札和序跋等,善於翻新出奇,形式更為活潑,議論更為生動,往往夾敘夾議,兼帶抒情;

③敘事記游之文,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結合得水乳交融;

④小品文以短小精悍著稱,當行即行,當止即止,很少有蕪詞累句。

3.文集 《蘇東坡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赤壁賦》(前、後兩篇)

(1)兩篇《赤壁賦》都是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在黃州貶所之作。前篇通過主客問答,議論風生,表現出主人公胸襟曠達,不以得失為懷。給他這種精神作支柱的是「物與我皆無盡」、「造物者無盡藏」的觀點。

(2)後篇以記游為主,取景仍不外秋江、夜月,而以客為陪襯,但描寫的著重點和表現的情趣與前篇都有所區別,更多流露出遺棄塵世的思想。

5.文論

(1)文理自然 注重文藝的自然本質,講求創作的自然天成,是蘇軾文藝思想是否突出的方面。就文而言,反對務奇求深和雕琢經營,要求行文自然。

(2)創作論 蘇軾認為創作的實現是道與藝的結合。將「道」與「藝」關係轉化為實際創作時的「心」、「手」關係。在藝術思維的過程中,外界的客觀物象轉化為主體心中的審美形象和意象。並最終表現為物態化的圖畫和語言文字。

(3)形神理論 前人的「傳神」的美學思想在蘇軾的立論中得到了發揮。他從詩與畫得共通規律入手,探討形似與神似的關係,強調藝術地表現客觀對象時,要「得其意思所在」。

(九)蘇轍文

1.簡介 蘇轍,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十九歲考取進士。官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晚年居穎川(今河南省許昌市),自號穎濱遺老。在政治上他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文章與父洵、兄軾齊名,並稱「三蘇」。

2.藝術特色 文章風格委曲明暢,很有氣度。

3.文集《欒城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1)《上樞密韓太尉書》

①此為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轍考取進士後,上樞密使韓琦書。(據孫汝聽《蘇穎濱年表》)韓琦,字稚圭,安陽(今河南省安陽市)人。為當時名臣,宮至宰相。樞密使,執掌全國兵權,職位等於漢、唐時太尉,故稱。

②本篇著重表示仰慕求見之忱,闡明作為一個文章家,其本身的胸襟修養、生活經歷,和文章風格有著必然的聯繫,具有獨到的見解。文亦疏盪有奇氣。

(2)《黃州快哉亭記》

①本文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時蘇轍謫監筠州(治所在今江西省高安縣)鹽酒稅。

②篇中極寫形勝與覽古之快,以抒發其不以得失為懷的開朗心境。

③文章雄放而有風致,筆勢紆徐而條暢。

(十)李清照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詞部份第十三「李清照詞」

2.文集 今人輯有《李清照集》(中華書局編校本),作品合編

3.名篇賞析 《金石錄後序》

(1)《金石錄》,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撰,著錄所藏三代至隋、唐、五代金石拓本二千種,為目錄十卷、辨證二十卷,跋五○二篇。

(2)這篇後序追敘他們夫婦一生辛勤積聚的圖書古器,在大變亂中散失的經過,作者生平志趣及其不幸遭遇於此可以概見。同時也反映出在金人威脅下,南宋統治者束手無策、倉皇奔逃所形成的社會紊亂面貌。

(十一)胡銓文

1.簡介 胡銓,字邦衡,號澹庵,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高宗建炎二年進士。為樞密院編修官。以上書反對與金議和,忤秦檜,除名編管新州(治所在今廣東省新興縣),移謫吉陽軍(治所在今廣東省崖縣),前後達二十年。宋孝宗時復起用,後官至兵部侍郎,端明殿學士。力主恢復失地,始終如一。

2.藝術特色胡銓所作多政論文,以籲請抗敵、謀劃復國大計為主要內容。氣勢磅礴,言辭懇切。

3.文集 《澹庵文集》

4.名篇賞析 《戊午上高宗封事》

(1)宋高宗趙構紹興八年(歲次戌午)宋、金和議垂成之際,作者上書,極力反對向金人屈膝投降,請求斬王倫、秦檜、孫近三人頭,並羈留金使,興師問罪。辭意激切,表現出堅強的民族氣節與戰鬥精神。據史傳記載,此書一出,到處傳誦。

(2)楊萬里《胡忠簡公文集序》:「紹興戌午,高宗皇帝以顯仁皇太后(高宗生母)駕未返,不得已以大事小,屈尊和戎。先生上書力爭,至乞斬宰相,在廷大驚。金虜聞之,募其書千金,三日得之,君臣奪氣。」封事,密封的奏章。蔡邕《被收時表》:「每有災異,輒令百官上封事。」

(十二)陸遊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詞部分第(十七)「陸遊詞」

2.藝術特色 陸遊多寫遊記小品文和筆記散文,內容生動有趣,形式靈活,語言清麗。

3.文集 《渭南文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跋李庄簡公家書》

(1)李光字泰發,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人。宋徽宗崇寧五年進士。宋高宗時宮至吏部尚書、參知政事,以不滿秦檜「盜弄國權,懷奸誤國」,憤而去職。後來受到秦黨的陷害,一再貶謫,遠徙海南,十一年始放還。卒謐庄簡。有《庄簡集》。今集中家書有《示孫文》一篇可資參考。

(2)本文寥寥數語,刻畫李光剛毅不屈的氣概,神情如畫。跋,是宋朝新起的文章樣式之一,體例與書後相似。

(十三)陳亮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詞部分第(十九)「陳亮詞」

2.藝術特色 陳亮的散文以政論文為主,往往氣勢雄偉,見解深刻,筆鋒犀利。

3.文集《龍川文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上孝宗皇帝第一書》

(1)宋孝宗淳熙五年,陳亮至京師連上皇帝三書,朝廷為之震動。此為第一書。

(2)全文長達四千五百餘言,規模宏大,脈絡貫通,引證博洽,語氣激昂,強烈地表現出作者要求奮發圖強、恢復中原的愛國思想。

(3)文中指出天命人心不可恃以為常,反對儒士們安於君父之讎,低頭拱手以談性命,語極精當。

(4)作者所謂中原秉天地正氣,吳、蜀秉偏氣,以及「天道六十年一變」等等,都是唯心之論,但在當時卻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

(十四)朱熹文

1.簡介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人。宋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歷知南康軍、秘閣修撰、寶文閣待制。他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一生講學不倦。世稱朱文公。

2.藝術特色 為文以窮理致用為主,反對浮華無實,語言簡潔、明白。

3.文集 《朱文公文集》(亦稱《晦庵集》)

4.名篇賞析 《詩集傳序》

(1)《詩集傳》二十卷(後人並為八卷),朱熹撰,是宋以後《詩經》的重要注本之一。內容雜采諸家之說,解釋各篇題旨,出以己見,不用傳統的《詩序》(指小序)。

(2)這篇序簡括地說明了詩的所以產生,《詩經》的教育意義,風、雅、頌內容體制上的區別及其流變,以及學詩的大旨。還可以看出,作者從維護封建倫理的觀點出發,十分強調《詩經》對於修身、治國的政治作用。

5.文論及影響

(1)文學主張 朱熹主張文道一貫,但把道放在首位。他明確地強調道是第一性的,道是根本,而文不過是輔助手段而已。但並不認為文與道是毫不相干的,他曾說:「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文與道是相統一的。

(2)文論影響 朱熹的文論對南宋的古文創作有深刻的影響。

①散文被置於理學的規範之下,文成為從屬於道的表現工具。這妨礙了作家對藝術作深入的研究,並導致了一些粗糙鄙俚的語錄體散文的產生。

②朱熹又沒有完全抹煞文學的價值,仍然為文學在理學思想的支配下保留了一席之地。

(十五 )文天祥文

1.作者簡介,見前宋詞部分第(二十五)「文天祥詞」

2.藝術特色 文天祥後期的文章主要寫時事,抒發愛國之情,表現出了堅貞的民族氣節和昂揚的鬥爭意志,慷慨悲壯,感人至深。

3.文集 《文山先生全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指南錄後序》

(1)《指南錄》詩四卷,為文天祥自編詩集,編次了他出使元營,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脫險,顛沛流離,到達福州這一歷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二篇。

(2)此為《後序》,追敘其抗辭犯敵、九死一生的歷險經過,表明作者守義不屈、艱苦奮哄的愛國精神,始終不渝。

(十六)謝翱文

1.簡介謝翱,字皋羽,自號晞髮子,原籍長溪(今福建省霞浦縣),遷居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試進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今福建省漳州市及泉州市),倜儻有大節。元軍南下時,曾參文天祥戎幕,任咨議參軍。宋亡不仕,漫遊兩浙山水以終。 所作詩沉鬱悲憤,為南宋一家。

2.藝術特色 謝翱文章接近柳宗元,長於記敘。情文並茂,藝術感染力很強。

3.文集 《晞髮集》,作品合編

4.名篇賞析 《登西台慟哭記》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南宋遺民謝翱為悼念故丞相文天祥殉國而作。為了避免元朝統治者的文綱,故詞語多隱蔽。張丁《登西台慟哭記注》謂:「若其慟西台,則慟乎丞相也;慟丞相,則慟乎宋之三百年也。」西台,在浙江省桐廬縣西富春山,與東台對峙,相傳為漢朝隱士嚴光釣魚之所,亦稱釣台。

(十七)林景熙文

1.簡介 林景熙,字德暘,號霽山,平陽(今浙江省平陽縣)人。曾住泉州(治所在今福建省泉州市)教授、禮部架閣等職。宋亡不仕,隱居家鄉,教授生徒。生平以文章風節著稱於時。

2.藝術特色 林景熙的文章多托物述志,風格樸質自然,不事雕繪。一起在一起3.文集 《霽山先生集》

4.名篇賞析 《蜃說》

(1)李時珍《本草綱目·鱗部》載「蛟之屬有蜃」,「能吁氣成樓台城郭之狀,將雨即見,名蜃樓,亦曰海市」。按蜃樓是在海邊或沙漠中所見遠方景物的倒影,乃空氣疏密不同光線折射而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古人誤以為蜃吐氣。

(2)本文作於宋亡後約十年,似在記異,實藉此以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是指北宋繼唐代古文運動之後興起的,旨在反對西昆體文風的文學運動。早在唐代中葉,韓愈、柳宗元就針對六朝以來駢文中的形式主義和浮華輕靡的文風,倡導了古文運動、到了晚唐五代,內容空洞的駢文又泛濫起來。

宋初的文壇,以楊億為代表的西昆體風行了半個世紀。一批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文人如王禹偁、柳開、尹洙、石介等,勇敢地舉起了唐代古文運動的旗幟,提倡韓柳散文,為革除五代舊習、擊敗西昆體浮華的文風進行了鬥爭。真正領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是歐陽修。因為這場運動是適應當時進步的政治改革的要求興起的,歐陽修既有理論上的傑出建樹,又以大量的優秀創作影響著、帶動著一代文學創作。他能夠站在時代的高度,對韓愈的理論和實踐作具體分析,吸收其好的一面、摒棄其不好的一面。他正確地解決了文與道的關係,確立了文道並重、道先文後的寫作原則。一方面繼承了文以載道的傳統,另一方面糾正了柳開、石介等人文道混為一談的偏向,廓清了西昆體造成的空洞無物、形式主義的流弊,引導詩文革新運動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作為北宋文壇的一代宗師,歐陽修的周圍團結了一大批文學家。在幾十年的仕宦生涯和文學活動中,他對後起的古文家熱心提攜,其中包括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和王安石、曾鞏等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他們和歐陽修一起,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作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把詩文革新運動推向了一個全盛時期。


推薦閱讀:

辣齋駢文選
南朝(陳)徐陵駢文輯集 銘
南朝(梁)·陶弘景駢文集 銘

TAG:散文 | 駢文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