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生病vs不生病 誰的免疫力更強?
本文特供零花費、無毒副、效果最佳的免疫力提升推薦。
作者|燕小六
來源|醫學界兒科頻道
流感爆發,帶火一系列話題。
看著家裡那個動不動就病、一病老不好的孩子,你會不會抱怨:唉,這個免疫力……
上海市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童呼吸免疫科副主任醫師陳嫕表示,免疫力,即老百姓通常所說「抵抗力」,是機體抵抗或清除外來病原體的能力。
「醫生所說的免疫力強,是希望孩子生病的頻率、程度可控。即,不能三天兩頭病,也不能一病兩三月。」陳嫕醫生說。
關於孩子的免疫力,陳嫕醫生主要解釋:
多病、少病,都是「病」?
如何把握「免疫平衡」?
免疫力「越強越好」?
懷疑免疫力低下,要查啥?
「不花錢、無毒副、適合所有人」的提升方法是?
不生病=免疫力強?
若是千防萬防地不生病,不利於免疫力形成。
陳嫕醫生介紹,免疫力有先天和後天之分。
先天性免疫源於娃從娘胎裡帶出來的免疫細胞、免疫分子。保護期是6個月。
後天性免疫有賴娃自身的免疫記憶。即B細胞接觸、記錄下病原體的各種信息,然後通知免疫分子(抗體):見到這些壞胚,主動攔截,不讓其興風作浪。
B細胞接觸到壞胚們的途徑有二:一是生病,和壞傢伙們正面抗擊;二是接種疫苗,讓極少量沒啥殺傷力的病原體進入體內,免疫力藉此練兵,今後就能從容應對。
陳嫕醫生指出,有的寶寶在嬰幼兒時期極少生病,根本是因為「生活在溫室」,家長保護零死角。冬天怕凍,於是閉門不出;趴地怕灰,於是到哪兒都抱著;出門怕感染,於是門把手都不讓碰;玩具怕臟,於是每天消毒殺菌。恰恰是這樣養大的孩子,一旦出遠門或過集體生活,分分鐘病倒。因為TA突然被陌生的病原體包圍,免疫力完全不知道該防誰、怎麼防。
如果娃放養式長大,一年跑不了一次醫院,恭喜你:這免疫力讓人眼紅。
多生病,才能多抗體?
有些父母心太寬,認為「要想身體棒,就得多病」。結果,免疫力也會崩。
斗完流感、斗肺炎,殺完細菌殺病毒,免疫力長期處於作戰狀態,持續亢進,會造成免疫系統沒時間休養,消耗巨大。
最終可能導致兩種結果:免疫力「干不動了」,越病越頻繁;殺紅眼,管你好鳥壞鳥,逮誰滅誰——此謂免疫「過強」。在過強狀態下,B細胞一接觸外來物質,就拉警報,這就是過敏反應。更嚴重者,「過強」的免疫力會破壞自身組織細胞,誘發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惡性貧血等。
列張表,看看免疫力「過強或過低」的結果。
多久病一次,合適?
臨床上有反覆呼吸道感染(RRTI)判斷標準。「如果孩子滿足RRTI的標準,一定程度說明其免疫力有問題。」陳嫕醫生說,如下:
哪些孩子容易免疫力低下?
父母口中的免疫力低下,多是後天性問題。和以下4個原因有關:
生理性因素
如新生兒未成熟,普遍存在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
發育不成熟
年齡太小。6個月後,寶寶從娘胎裡帶出來的免疫細胞消耗殆盡。同時,娃接觸過的細菌、病毒很少,自身還沒形成足夠豐富的免疫記憶。遇到新鮮玩意,就可能病一病。
營養因素
娃長期挑食、偏食、厭食,可能造成微量元素缺乏,影響免疫力建立。
吃沒吃母乳,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免疫力也會有差異。母乳攜帶大量母親生產的抗體,是孩子的第一針「疫苗」。在6-12個月,母乳能幫助孩子抵抗多種病原體。
若娃因為各種原因沒喝過母乳,也別太糾結。1歲後,母乳的免疫價值會打折扣,防病作用不大。且,母乳對後天性免疫力形成,影響不大。
疾病因素
包括血液病、先天性心臟病、腎臟疾病(藥物影響)等,會阻礙免疫力的發育、完善。手術(如脾切除)、外傷、燒傷也可引起繼發性免疫功能低下。
感染因素
各種類型的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如麻疹病毒),可導致免疫抑制。
如何篩查免疫力?
陳嫕醫生介紹,主要有兩項:
免疫球蛋白篩查,包括IgG、 IgA、IgM等指標;
淋巴細胞系列篩查,包括B細胞、T細胞等;
這是初篩內容,大多數醫院都能做。抽靜脈血即可完成。
初篩結果有異者,要結合病史,排除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娘胎裡帶出來的毛病)。此時,醫院可能加做基因檢測。「但這種情況很少見,1萬個孩子里只有1-2個人中招。從體格上也能看出異樣:這些孩子瘦小,有生長發育緩慢等問題。」陳嫕醫生說。
有些父母認為,鋅、鐵、鈣等微量元素缺乏,也能反映免疫力,因此也要查。事實上,孩子若沒有長期、嚴重飲食問題,沒有生長發育落後或矮小,沒必要查微量元素。一個簡單的判斷指標,就是生長曲線。若娃的生長曲線在中位以下,考慮生長發育問題,可以查查微量元素。
陳嫕醫生還提醒,篩查結果不是「唯一標準」。舉例來說,孩子經常感冒、生病,免疫球蛋白、淋巴細胞等不低、反高,這可能說明免疫大軍正在集結殺敵中。
提高免疫力的理想方法是?
效果優、花費少、無毒副、最普世的方法是:多喝白開水。
陳嫕醫生介紹,多喝水能保持黏膜濕潤,成為抵擋細菌的重要防線。呼吸道黏膜乾燥易受損,病原體更易種植,誘發感冒咳嗽;腸道粘膜受損,會誘發腹瀉。皮膚黏膜受損會招致濕疹。「我經常告訴家長,多喝水,比吃藥、吃保健品都管用。」
如今,市面上有一些「免疫增強劑」。在陳嫕醫生看來,噱頭大於實效。她建議,不管是用免疫增強藥物還是營養補充劑,一定要先就醫,諮詢醫生。「若在免疫亢進狀態下,你還去增強,很可能造成過強、超敏。」
此外,按時接種疫苗(流感季節打一針很重要),多運動(每天1小時戶外活動),多睡、睡夠,都對提升免疫力有好處。
(特別想呼籲:有了好身體,雞娃才有戲!別在孩子該玩該動的時候,盡把他摁在教室里某思某花!)
益生菌能提高免疫嗎?
補充益生菌能調節胃腸功能,休養黏膜,對營養吸收有好處。營養狀況好了,免疫功能會適當增強。
但長期、大量地額外補充,會打破腸道自有益生菌的平衡狀態。也可能造成「不補就罷工」的結果。
陳嫕醫生表示,不推薦長期補益生菌。有腹瀉、頑固便秘、飲食問題的孩子,在醫生指導下補充。
一病就用抗生素,會損免疫力?
抗生素是把雙刃劍。
好處是:機體發生嚴重細菌感染(孩子精神萎靡、持續高燒),該用抗生素就得用,還得足量、足療程用。
壞處是:抗生素會抑制免疫功能。若機體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只是輕微上升,說明免疫系統已經控制住局面。此時用抗生素,會剝奪免疫系統逐漸成熟的機會。此外,抗生素會破壞腸道內菌群,造成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增加過敏等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幾率。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還會導致耐葯。
孩子病後,建議先在家觀察。一病就去醫院,交叉感染風險高。若48—72小時內,一點不見好,甚至加重,應儘快就醫。
每天消毒是壞事?
陳嫕醫生強調,我們需要清潔、乾淨、整潔的環境,而不是無菌。頻繁用消毒劑,環境中的正常菌群會減少,孩子免疫力接受正常刺激的機會減少,沒法正常發育。「教孩子常洗手、飯前便後洗手,就夠防病了。」
在此,向各位父母們推薦一套「洗手口訣」:內外夾攻大力丸(腕)。
(特別感謝常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後記
多數孩子的童年都是在不斷生病中度過。父母心疼也好,頭疼也罷,這是必經過程。
有的孩子到五六歲,有的到七八歲,免疫力基本能達到成人水平。父母會感覺,突然地,孩子身體倍兒棒,不再每個月去醫院報到。
所以,曙光就在眼前。加油。
專家介紹
陳嫕,上海市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童呼吸免疫科副主任醫師
1993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2006年完成臨床碩士學位, 2008年9月曾赴香港大學醫學院進修學習半年。現擔任上海市兒科免疫學會的委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免疫學組成員,中華醫學會兒科呼吸學組肺間質疾病協作組成員,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協會急救與復甦分會委員。至今發表在核心源期刊上文章十餘篇。
在兒內科臨床工作長達二十餘年,對兒童的常見病有豐富的診治經驗,尤其擅長哮喘、反覆呼吸道感染、變態反應性疾病與免疫系統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門診時間:周一下午,周五上午兒哮喘及免疫副主任門診,周二上午特需門診
推薦閱讀:
※【肽健康】頤寧多肽與人體免疫力
※揭密:吃什麼可以提高免疫力?
※這些食物能增強免疫力,你造嗎?
※健康秘笈常吃10種食物,提高身體免疫力
※原來寶寶愛生病不是免疫力差,而是家長忽略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