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症

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症

  本病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了,多數人認為是病毒感染、精神因素、健康狀況下降等多因素導致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紊亂的結果。此外,與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精神高度緊張有關。

  疲勞超過3個月應就診

  文蕾主任說,因為本病來就診的患者中,大多是工作緊張、壓力大的上班族。她提醒說,一般情況下,自感疲勞的病人幾天後體力即可恢復。如疲勞超過一個月,可認為是持續疲勞。上班族如果常感疲憊乏力、頭痛、記憶力下降、心慌氣短,甚至腰背酸痛、失眠多夢、耳鳴、易感冒出汗、心煩等,持續3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疲勞綜合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針灸可改善疲勞狀態

  慢性疲勞綜合征的非藥物療法有針灸、拔罐、按摩等。在中醫看來,本病的發生主要是臟腑功能失調,加之長時間的身心勞累,耗損陰血,導致人體氣血、陰陽失衡。文蕾主任介紹,中醫的針灸治療可以疏通經脈,調整陰陽之間的不平衡,從而改善慢性疲勞狀態。針灸穴位要根據患者身體的具體情況而定,如艾灸中脘可提高機體免疫力,針刺膻中穴可改善心臟功能,針刺太淵穴可加強肺呼吸功能。

  上班族應時常減減壓

  文蕾主任提醒上班族,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規律地生活。同時,對負面情緒要正確進行自我調節,要學會自我減壓,保持身心健康。另外,適當的運動可舒緩壓力和減輕疲勞。

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辨證治療摘要: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一種以長期疲勞為突出表現,同時伴有低熱、頭痛、肌肉關節疼痛、失眠和多種精神癥狀的一組證候群,體檢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異常表現。目前,西醫學對本病的確切發生機理尚不清楚,認為是以精神壓力、不良生活習慣、腦和體力過度勞累及病毒感染等多種因素,導致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等多系統的功能調節失常而表現的綜合征。中醫在本病的治療研究等方面相對有一定的優勢。針灸等外治療法對本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慢性疲勞綜合征辨證治療研究中醫藥 前言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一種以長期疲勞為突出表現,同時伴有低熱、頭痛、肌肉關節疼痛、失眠和多種精神癥狀的一組證候群,體檢和常規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異常表現。 本病由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於1987年才正式命名[1]。一說1988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CFS[2]。 目前,西醫學對本病的確切發生機理尚不清楚,認為是以精神壓力、不良生活習慣、腦和體力過度勞累及病毒感染等多種因素,導致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等多系統的功能調節失常而表現的綜合征。中醫在本病的治療研究等方面相對有一定的優勢。針灸等外治療法對本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作用。 隨著當代社會競爭意識的增強,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臨床上以精神緊張、慢性疲勞為主訴的患者日趨增多,因而慢性疲勞綜合征日益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研究者們的一項最新調查,慢性疲勞綜合征已涉及到約50萬美國人,並估計每10萬成年美國公民中約有183人具有與慢性疲勞綜合征定義相符的癥狀。慢性疲勞綜合征雖一時危及不到生命,但已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工作能力、效率及日常生活,因此,開展關於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2]。 主體 本病屬於中醫學的「虛勞」「五勞」等範疇。疲勞是人體氣、血、精、神耗奪的具體表現,而氣、血、精、神皆由五臟所化生。外感病邪,多傷肺氣;思慮過度,暗耗心血,損傷脾氣;體力過勞或房勞過度則耗氣傷精,損傷肝腎;情志不遂,肝氣鬱結等。各種因素導致五臟氣血陰陽失調是本病的總病機[1]。 1.辨證分型及治療原則: 1.1樊敏[5]將本病分為氣虛證、氣血兩虛證、氣陰兩虛證、心脾兩虛證、肝脾不調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等七個證型,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確立了治療的基本原則是亦補亦疏,疏補結合,補虛損以疏調氣機。補是補益,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侯為目,辨清氣血陰陽虧虛的屬性和病及臟腑的所在,分別採取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葯。疏是疏調氣機,應根據氣機紊亂的程度和所涉及的臟腑而採取不同方法,如疏肝理氣,理氣活血,理氣和胃等。所謂疏補結合,即在補益時適當加入理氣行氣藥物,使之補而不滯,滋而不膩;而在以疏調氣機為主時,應適當加入一些滋陰養血或潤燥生津藥物,以防香燥之葯傷陰耗液。總之,疏補結合,取長補短,共同達到調氣機,理臟腑,補虛損,平陰陽,恢復身體健康之目的。 1.2胡兵[9]認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FS)的病理改變是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衡,而脾胃功能失調是致病關鍵因素,肝氣虧虛、真元不足是CFS發生的重要環節,貪逸少動及情志不遂在CFS發病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視.辨證分為脾胃失和、中氣不足,肝氣鬱結、氣陰虧乏,腎精不足、沖任失調等3型.主要治法有平調脾胃功能,益氣養陰、調和肝脾,填補真精、益其元氣及養心安神定志等. 2.治療: 2.1中藥治療 2.1.1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診斷教研室根據中醫理論及前期臨床實踐,認為肝脾功能失調是慢性疲勞綜合徵發生的機理之一。他們採用慢性束縛及冷水游泳加進食時電刺激的複合應激方法研製了慢性疲勞動物模型,並經行為學測定,結果與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進行進一步的臨床研究,結合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現代多元統計學方法、國際公認的統計軟體SPSS或SAS軟體及一些量表的運用,從中西醫兩個角度探討其病因病機,分析我國CFS的癥狀學特點及辨證分型,分析中藥治療CFS的機理,並對CFS病人定期隨訪觀察,研究其發展、轉歸及預後規律。運用以補氣理氣、調理肝脾為組方原則的中藥復方「消疲怡神口服液」治療後,多數CFS病人的癥狀有明顯改善[2]。
* 2.1.2劉繼芳[3]認為肝鬱氣滯,心主失養,脾腎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病機。本病實質上是本實標虛,虛實夾雜,以肝氣不舒,心緒不暢為本、為實;以心、脾、腎諸臟氣血陰陽不足為標、為虛。治療上當標本兼治,補虛瀉實,治療當遵《靈樞。客邪篇》云:「……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祛其邪。」補虛與祛邪並舉。以枸杞子、熟地黃、桑椹、黃精滋補肝腎之陰,以淫羊藿、蠶蛾溫陽化氣,二者陰陽並補為君葯。以黃芪、党參、山藥補脾益氣,刺五加、茯苓補心養血共為臣葯;以半夏解痰郁、澤瀉解濕郁、陳皮解氣鬱、山楂解血郁、砂仁解食郁,使五郁俱暢為佐,妙在加入馬錢子一味,於大隊補益葯中,取其「開通經絡,透過關節」(《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力,以利藥效發揮,兼有止痛之功,能提高各種感覺器官功能,為使。製成中成藥甜夢口服液。理論上全方氣血同補,陰陽並調,寓通於補,滋而不膩,溫而不燥,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效,正符合慢性疲勞綜合征肝、心、脾、腎、腦諸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病因病機,因而有良好療效。 2.1.3高榮慧編譯的《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漢方治療》[4]從虛實理論、氣血理論、臟腑理論多個方面認識CFS,並根據辯證使用加味逍遙丸,約60%的患者癥狀改善,證的變化繼而單用或合用十全大補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往往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1.4周永紅[8]根據慢性疲勞綜合征虛實夾雜的病機特點,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腎虛肝鬱、外邪侵襲.治療應以補腎調肝祛邪為大法,並結合臨床對具體用藥進行了探討. 2.1.5 2.2針灸治療  2.2.1李一新[6]報道針刺配合走罐治療,療效滿意; 2.2.2王衛紅;段希棟;朱玉景;劉安峰;庄新娟[10]報道針罐並用治療,主要選擇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第一側線、第二側線,從第7頸椎至長強穴,療效滿意; 2.2.3楊鵬里[11]報道採用磁圓針治療,方法:磁圓針叩擊,先沿背部督脈、華佗夾脊、膀胱經背部第一、二側線順序叩擊穴位,重點叩擊大椎、膏肓、命門、肝俞、膽俞,每穴叩10-20次,以皮膚微紅即可。然後根據疲勞程度,伴隨癥狀選叩氣海、足三里等穴,如伴周身不適,頸背腰、四肢酸痛,可循經叩頸、背、四肢。每次30-40分鐘,2-3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療效滿意; 2.2.4田盛頎〔13〕報道採用針灸治療,配合中藥,取穴百會、四神聰、合谷、太沖、足三里; 2.2.5潘元俠〔14〕報道用針刺加磁貼治療本病23例,療效滿意。 2.2.6有報道針刺和艾灸足三里、氣海、關元有健脾益氣,補虛安神作用;合谷、太沖、三陰交有調氣鎮痛功能;百會、四神聰能昇陽健腦; 2.3其他療法 2.3.1艾正海[7]報道採用敷臍治療36例; 2.3.2高榮慧編譯的《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漢方治療》[4]還採用了入浴、與醫生交談等方式治療CFS。認為通過入浴的溫熱作用、靜電壓作用、浮力放鬆身心、消除疲勞。對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通過與醫生交談,如果能從精神的重壓下解脫出來,也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恢復,以交談為治療方法而得到輕鬆感的患者也不少。 3.研究 3.1陳易新等[12]用慢性束縛的方法研製慢性疲勞動物模型,並在模型成功的基礎上處死大鼠,摘取腎上腺稱重並在電鏡下觀察其皮質的超微結構。在此基礎上觀察到腎上腺皮質的超微結構的改變、功能的受損,是使動物HPA軸活動受影響,並提出機體應激能力下降的潛在因素,可能是產生疲勞的原因之一。 3.2據《朝日新聞》報道日本關西福利科學大學教授倉恆弘彥等人發現,人體血液中一種特殊蛋白質阻礙大腦和心臟等神經信息的傳遞,是導致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原因。這對尋找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新方法大有幫助。 總結:慢性疲勞綜合征屬於中醫的「虛勞」、「不寐」、「心悸」、「郁病」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是因為煩勞過度、情志不暢、先天稟賦不足或大病之後失於調理所致。根據其臨床極度疲勞、乏力、虛弱、微熱、咽痛、淋巴結腫痛、肌痛、精神抑鬱、健忘失眠等表現,其病機可概括為臟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氣機郁滯。證屬本虛標實,虛在氣血陰陽不足,實在氣機郁滯。其發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化源不足,則不能榮養機體;肝氣不舒,則氣血不能暢通。故其治療原則在於辨清氣血陰陽的屬性及臟腑,採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以補其虛;根據氣機郁滯的不同分別採用疏肝利氣、活血利氣、和胃利氣之劑以疏暢氣機的郁滯。治療中注意補虛和疏肝利氣、條暢氣機藥物的配合使用,多採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非藥物治療可採用針灸、拔罐、理療、心理治療和生物反饋等方法。 參考文獻 [1]石學敏主編.針灸學(國家」十五」規劃教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天芳,張翠珍,王琳,劉雁峰,鄭君芳.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中西醫病理機制及其研究思路.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第22卷 [3]劉繼芳.慢性疲勞綜合征病因病機分析.中醫雜誌2000年第2期第41卷 [4]高榮慧編譯.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漢方治療.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2年第2期第24卷   [5]樊敏.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中醫藥診療現狀.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00年第9期第10卷   [6]李一新.針刺配合走罐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38例.中醫外治,2002,11(5):54   [7]艾正海.敷臍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36例.中國中醫藥科技(CHINESEJOURNALOFTRADITIONALMEDICALSCIENCEANDTECHNOLOGY),2001,8(2):93 [8]周永紅.補腎調肝祛邪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理論探討.新中醫(NEW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4,36(10):5 [9]胡兵。慢性疲勞綜合征辨治探要。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22(4):1-3 [10]王衛紅;段希棟;朱玉景;劉安峰;庄新娟.針罐並用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觀察上海針灸雜誌-2001,19(1)23-24 [11]楊鵬里。磁圓針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症。中醫外治雜誌-2001,10(2)52 [12]陳易新 王天芳 季紹良 康純潔 劉曉蘭 劉燕。慢性束縛致大鼠慢性疲勞模型的腎上腺皮質超微結構的變化。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第23卷   [13]田盛頎.淺談慢性疲勞綜合征.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7,10(1):23   [14]潘元俠.針刺加磁貼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針灸臨床雜誌,1996,12(10):11

中醫針灸的補瀉指什麼?具體操作時手法如何?

最佳答案

補法: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泛指能疏泄病邪僅幾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引刺補瀉:通過針刺腧穴,採用適當的手法激發經氣以補益正氣臟腑經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1.決定補瀉效果的三個因素:1.功能狀態,2.腧穴特性,3.針刺手法。1.功能狀態:入體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狀態下,針刺可產生不向的作用。如機體處於虛憊狀態而呈虛證時,針刺可起到補虛的作用。而機體處於邪盛而表現實熱,閉證的實證情況下,針刺可起到瀉實的作用。2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的特異性,例如補虛強壯的穴位有足三里等,瀉邪的穴位有少商、十宣等。3.針刺補瀉手法:單式補瀉手法有七種⑦捻轉補瀉:補法:得氣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瀉法:得氣後,捻轉角度大,用力重或:補法:左轉時角度大,用力重瀉法:右轉時角度大,用力貢⑦提插補瀉補法:得氣後瀉法:得氣後③疾徐補瀉操作時間短操作時間長先淺後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先深後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 ,操作時間長疾:快速之意 徐:緩慢之意。補法:徐徐進針,少捻轉,疾速出針瀉法;疾速進針,多捻轉,徐徐出針④迎隨補瀉:補法,近針時 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瀉法,出針時 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⑤呼吸補瀉:補法:病入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瀉法:病人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⑥開闔補瀉:補法:出針後迅速按揉針孔瀉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按揉⑦平補平瀉:稱導氣法進針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捻轉後即可出針複式補瀉手法:主要有二種:①燒山火:將針刺入腦穴應刺深度上1/3(天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待針刺入中1/3(入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將針刺入下1/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即慢慢地將針提到上1/3,如此反覆操作3次,即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在操作過程小,配合呼吸補瀉的補法.即為燒山火法。多用於治療冷痹頑痹,虛寒性疾病⑦透天涼將針刺入腦穴應刺深度的下l/3(地部),得氣後行捻轉瀉,再緊提至中1/3(人部),得氣捻轉瀉法,然後構針緊提至上1/3(天部),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緩慢地提至下1/3(地部)。如此反覆操作3次,將針緊提至1/3即可留針。在操作過程小,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瀉法,即為透天涼法。多用於治療熱痹,急性癰腫等實熱件疾病針灸異常情況的處理

  針灸異常情況包括暈針、滯針、彎針等,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一、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現象,這是可以避免的,醫者應該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飢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後或體位不當,或醫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而致針刺時或留針過程中發生此現象。

  現象

  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發冷,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處理

  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仰卧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後,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採用急救措施。醫 學 教育網搜集整理

  預防

  對於暈針應注重預防。如初次接受針刺治療或精神過度緊張、身體虛弱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對針刺的顧慮,同時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最好採用卧位。選穴宜少,手法要輕。若飢餓、疲勞、大渴時,應令進食、休息、飲水後少時再予針刺。醫者在針刺治療過程中,要精神專一,隨時注意觀察病人的神色,詢問病人的感覺。一旦有不適等暈針先兆,應及早採取處理措施,防患於未然。

  二、滯針

  滯針是指在行針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而病人則感覺劇痛的現象。

  原因

  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後,病人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針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而成滯針。若留針時間過長,有時也可出現滯針。

  現象

  針在體內,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捻轉、提插時,則病人痛不可忍。

  處理

  若病人精神緊張,局部肌肉過度收縮時,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於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而緩解肌肉的緊張。若行針不當,或單向捻針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並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即可消除滯針。醫 學教 育網搜集整理

  預防

  對精神緊張者,應先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顧慮。注意行針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單向捻轉,若用搓法時,應注意與提插法的配合,則可避免肌纖維纏繞針身而防止滯針的發生。

  三、彎針

  彎針是指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後,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

  原因

  (醫生與患者兩方面的原因)醫生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過速,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的組織器官,或病人在針刺或留針時移動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外力壓迫、碰擊等,均可造成彎針。

  現象

  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感困難,而患者感到疼痛。

  處理

  出現彎針後,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針柄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起出。若由病人移動體位所致,應使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局部肌肉放鬆後,再將針緩緩起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體折斷,留在體內。

  預防

  醫者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均勻,並要避免進針過速、過猛。選擇適當體位,在留針過程中,囑患者不要隨意更動體位。注意保護針刺部位,針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壓迫。

  四、斷針

  斷針又稱折針,是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和施術時加以應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進針前失於檢查;針刺時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肌肉猛烈收縮;留針時患者隨意變更體位,或彎針、滯針未能進行及時正確處理等,均可造成斷針。醫 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現象

  行針時或出針後發現針身折斷,其斷端部分針身尚露於皮膚外,或斷端全部沒入皮膚之下。

  處理

  醫者態度必須從容鎮靜,囑患者切勿變更原有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或稍凹陷於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應在X線下定位。手術取出。

  預防

  為了防止折針,應仔細地檢查針具,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針具應剔出不用;避免過猛、過強地行針;在行針或留針時,應囑患者不要隨意更換體位。針刺時更不宜將針身全部刺入腧穴,應留部分針身在體外,以便於針根折斷時取針。在進針、行針過程中,如發現彎針時,應立即出針,切不可強行刺入、行針。對於滯針等亦應及時正確地處理,不可強行硬拔。

  五、血腫

  血腫是指針刺部位出現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

  原因

  針尖彎曲帶鉤,使皮肉受損,或刺傷血管所致。

  現象

  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

  處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而且影響活動功能時,可先做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預防

  仔細檢查針具,熟悉人體解剖部位,避開血管針刺,出針時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

  六、皮膚灼傷(起泡)

  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於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消毒的毫針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針抽出水液,再塗以燙傷油等,並以紗布包敷。如用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要注意適當休息,加強營養,保持局部清潔,並可用敷料保護灸瘡,以防污染,待其自然癒合。如處理不當,灸瘡膿液呈黃綠色或有滲血現象者,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

人體的穴位要怎麼樣搭配來使用呢,如何針對各種病症選擇穴位及搭配穴位按摩或針灸?[標籤:人體 穴位,人體,針灸] 人的身體有許多經絡和穴位,不過在人有病痛和不舒服的時候,應該怎麼選擇各個穴位來進行刺激以達到治療或保健的效果,有什麼要點,應該如果選擇和搭配?

×信息提示

·風格控,你今天「艱難決定」了嗎?·手機寫博Word寫博LiveWriter寫博
推薦閱讀:

糖尿病患者應知的治療要點
乳癌的治療法 | 倪師筆錄
帶狀皰疹的治療
如何治療嬰幼兒缺鐵和缺鐵性貧血?

TAG:針灸 | 治療 | 疲勞 | 綜合 | 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