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家:宇宙論者(下)【續】

新儒家:宇宙論者(下)【續】

在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上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先秦時代「易傳」對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已經有了一個解釋。其強調的就是宇宙萬物都在不停地「變化」、「變易」,並且把泰卦中的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作為萬物變化的「公式」。同時,「易傳」也從復卦中描述了天地運行的規律,即一種「往複」的運行規則。宇宙萬物都是處於「向自我否定」的運動之中,每個事物都包含著對自身的否定。這樣「往複」的運動過程構成一種連綿不絕的自然順序鎖鏈,無窮無盡的演化下去。所以《道德經》和「易傳」都講「反」和「復」,都體現了「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的宇宙規律。

邵雍通過對六十四卦生成方式的重新排列,在卦象和卦象的順序上也揭示出宇宙萬物的演化過程。如果把六十四卦按「樹形結構」的生成順序,最後排列成一個圓,就能對應宇宙的生滅過程。

對於一個卦象中的六條線(稱為六爻),連續的直線表示「陽」(陽爻),中斷的線段表示「陰」(陰爻),「陰」可以解釋為對「陽」的否定。「陽」可以視作宇宙中積極的建設性的力量,「陰」可以視作宇宙中消極的破壞性的力量。從這個角度來看陰陽作用的原理,六十四卦圓圖表示的就是陰陽不斷變化對應的宇宙萬物的生滅過程。

我們現在把六十四卦簡化一下,只考慮十二個重要卦象,來看「陰」「陽」的力量是如何對應卦象,表示宇宙萬物的生滅過程的。把《易經》中的十二個重要卦象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或者十二生肖),可以看到「陰陽」此消彼長的往複過程,極其對應的大自然的規律。

從「復」卦開始,此時對應的是十一月,或對應一天中的「子時」(鼠)。此時是節氣「冬至」,正是一年(或一天)中陰氣到達極點,陽氣開始初升的時候。最下方的一條「陽爻」表示開始初升的陽氣,取代了最下方的陰氣,而上方依然全部是「陰爻」。所以「冬至」又叫「冬至一陽升」,或叫「一陽來複」。

(復卦)

十二月(丑時)來到,陽氣繼續增加,此時的卦象對應「臨」卦。下方已有兩條「陽爻」,取代了下方的兩條「陰爻」,還剩下四條「陰爻」,表示陽氣升到較高的程度。

(臨卦)

正月(寅時)來到,此時對應「泰」卦,此時陽氣已經升高到與陰氣持平的程度,下方三條都是「陽爻」,與剩下的三條「陰爻」並肩。由於陽氣天然是向上漲,陰氣天然是向下沉,所以此時「陰陽」相交,開始調和,萬物開始生長。如果我們能回憶到《周易.繫辭上》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以及《太極圖說》描述的「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便可知道此卦象正好是「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的階段。因此「泰」卦又稱「三陽開泰」。

(泰卦)

二月(卯時)對應「大壯」卦,陽氣繼續上漲,達到四條「陽爻」,此時春雷驚蟄,萬物開始迎著春天的陽氣蓬勃向上生長。

(大壯卦)

三月(辰時)對應「夬」卦,此時陽氣已經漲到五條「陽爻」,只剩下一條「陰爻」,陽氣快要到達極點了。

(夬卦)

四月(巳時)對應「乾」卦,此時陽氣到達極點,陰氣全無,卦象上「陽爻」已經全部佔滿。根據「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的宇宙規律,從此時開始,陽氣將開始衰落,陰氣將逐漸上升了。

(乾卦)

五月(午時)對應「姤」卦,此時陰氣開始增加,陽氣開始消退。卦象上最下方開始出現第一條「陰爻」,取代了第一條「陽爻」。此卦象對應的是節氣「夏至」,夏至之後,陰氣出來,會開始有潮濕的現象出現。「姤」卦對應的節氣又叫「夏至一陰生」。

(姤卦)

六月(未時)對應「遁」卦,此時陰氣繼續增加,「陰爻」已經取代了下方的兩條「陽爻」。此時陰氣雖然已經有不小的力量,但是仍然被較多的陽氣所壓迫(依然有四條「陽爻」),這種壓迫就是「伏」。夏至(「乾」卦)之後,陰氣依然要潛伏一段時間才會積累到和陽氣持平的程度。這段時間依然是陽氣佔據優勢,這段時間就是「三伏天」。

(遁卦)

七月(申時)對應「否」卦,此時陰氣已經增加到與陽氣持平的狀態,三條「陰爻」和三條「陽爻」並肩。同時,由於陰氣天然向下,陽氣天然向上,所以此時「陰陽」二氣並不相交,是在往彼此相反的方向運行,處於「陽消陰長」的狀態(相比之下「泰」卦就能「陰陽」相交生萬物)。

(否卦)

八月(酉時)對應「觀」卦,此時已經有四條「陰爻」,「陽爻」只剩下兩條,陰氣開始超過陽氣,秋天的時節開始來到了。

(觀卦)

九月(戌時)對應「剝」卦,此時陰氣全面超過陽氣,只剩下一條「陽爻」。陰氣將要達到極點,陽氣也將要衰落到極點。

(剝卦)

十月(亥時)對應「坤」卦,此時陰氣全滿,陽氣全消,卦象全部被「陰爻」佔據。萬物也進入到冬天的蟄伏中,等待下一輪陽氣的升起,開始新的生命的循環。「坤」卦雖然全是陰氣,但也同時孕育著陽氣新的開始。「坤」卦的含義對應的是像大地一樣的淳厚德性,承載萬物,孕育萬物,在生命力生長和進取的「背後」孕育它,支持它。《周易.坤卦.象》寫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坤卦)

如此以來,十二個重要卦象就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可以排成一個圓圖),在「陰」「陽」兩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中,演繹著宇宙萬物的生滅過程。從最開始的「復」卦下方第一條「陽爻」開始,就表示著生的開端,到「乾」卦由「陽爻」佔滿,表示著生的完成;從「姤」卦的第一條「陰爻」開始,表示著滅的開始,到「坤」卦全部被「陰爻」佔滿,表示著滅的完成。每一個卦象內「陰陽」二氣的運動,表明「一個事物自身包含著對它自身的否定」。這個從生到滅,又從滅到生的過程,就體現了老子和「易傳」闡釋的宇宙原理:「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

所以,邵雍就據此判斷,「復」卦的「初爻」(「陽爻」)就表示世界的產生,而演進到「泰」卦就表示萬物在世界上出現(陰陽調和生成萬物),發展到「乾」卦,即象徵人類文明到達頂峰;從次以後,人類文明會不斷沒落,從「乾」卦沒落到「否」卦,再到「剝」卦。到了「剝」卦這裡,只剩下最後一個「陽爻」,此時表示一切事物都處於分崩離析的最後階段,而到達「坤」卦時,世界已經不復存在了。而從此,另一個新的世界又會像「復」卦的「初爻」那樣重新開始出現、發展、到達頂峰、衰落、崩潰、滅亡。這個生滅過程將永遠循環下去。

按照邵雍這個宇宙生滅的演化圖,以及他在《皇極經世》中的詳細時間年表,人類文明的黃金時代是在過去,特別是堯的時代,而當今所處的時代是在「剝」卦的時代,陰氣佔據了大部分,只剩下一點陽氣,是一個萬物沒落的狀態。邵雍的這個理論能夠恰好從「象數」上論證從先秦以來的中國思想家一直傾向的一種觀點,即理想世界在過去,而不是今天,所以應該效法「先王之制」,而不要過度改變傳統。

在佛教的宇宙論中,認為這個世界,是人內心造出來的「幻相」,而人生是處於一個不斷「輪迴」的過程中,「前世」和「來世」不斷地往複循環。人生的目的是要擺脫這個輪迴之苦。邵雍的宇宙論表明,宇宙萬物是一個不斷「循環往複」的生滅發展過程,這很像佛教的「輪迴」理念,但是邵雍的宇宙論並不認為世界是「幻相」,即從《易經》的根本出發,世界是由「太極」產生的,不是「空」,所以由此產生的宇宙萬物是有規律的,而「循環往複」就描述了這樣一個客觀的宇宙規律。既然這個宇宙規律能描述出來,那麼人就可以去把握這個規律積極入世,從而不是像佛教的「緣起」說那樣對事物的發展完全「無心」和「隨緣」。

邵雍的思想表明宇宙是無限的,而且是由周期單元不斷重複循環構成的。每一個周期內,事物都經歷發生、發展、消亡這個過程,到下一個周期單元重新開始。而我們當前生存的這個階段乃是整個宇宙無限時間序列中的一個片段。

同時,邵雍的思想體現了他的「象數」的特點,他認為宇宙的發展有「數」支配其間,「數」實際是宇宙演化的最高法則。而人要認識這個宇宙萬物的規律,就可以用一種「以物觀物」的方式,對整個世界去觀察、了解(而不是佛教的把世界看做虛無),這樣就能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原理,從而徹底改變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在《皇極經世》中他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他說:「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能反觀也。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既能以物觀物,又安有我於其間哉!」

當發展到邵雍的「象數」之理來看宇宙萬物的規律時,我們可以體會到新儒家對事物注入了一種「道理」,對這種「道理」的強調和認知,是把人從虛無主義中扭轉過來的方式。現在我們重新看朱熹批評佛教的這段話便可以理解,「理」和「空」在宇宙論中的爭鋒相對:「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但空裡面須有道理始得。若只說道我見個空,而不知有個實底道理,卻做甚用?譬如一淵清水,清冷徹底,看來一如無水相似。他便道此淵只是空底。不曾將手去探,是冷是溫,不知道有水在裡面。佛氏之見,正如此。今學者貴于格物致知,便要見得到底。」(《朱子語類》)

最後我們來看張載的宇宙論思想。張載最重要的思想是「氣」,即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氣」的流動而產生和運行。在這裡,「氣」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空氣」中的「氣」的概念,而是一種抽象意義的物質,是構成萬事萬物的原始混沌的「質料」。這裡有著道教思想影響的痕迹,道教就是把宇宙根本看做混沌的元氣,而氣聚氣散是這個宇宙萬物的變化過程。

張載同樣對《周易.繫辭上》的這句話做出了自己的宇宙論解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張載認為「太極」就是「氣」。是「氣」的內部「陰陽」兩端不斷運動,在「陰陽」的力量作用下,有沉浮、升降、動靜。而「氣」也會有聚和散。氣聚的時候,事物便生成,氣散的時候,事物變分崩離析,逐漸消亡。所以,宇宙萬物的根本不是佛教和道家講的「空」或「無」,而是有一個「太虛」,「太虛」就是「氣」,而不是「無」。「太虛」是宇宙的結構,「太和」則是宇宙的精神面貌。這樣,張載就用「太虛」、「太和」、「氣」的概念,描述了宇宙的結構、運行的方式。這同樣是一種與佛教和道教抗衡的宇宙論思想。

有了「氣」的理論基礎,張載就接著闡述宇宙萬物都來自同一個「氣」,因此所有人和萬物都是一體,從而,人應當像服侍自己的父母一樣來服侍宇宙天地,像看待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看待他人。人為社會大眾做的事情,就是在為宇宙父母做事情。人愛他人,不只是因為他人是同胞,更是因為大家都是宇宙父母的兒女。在這個理念上,人就不是在服務社會,而是服務宇宙。這便是張載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思想。

張載的思想把人和宇宙萬物看做一體,這與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非常相似,但是並沒有董仲舒儒學裡過多的神秘主義,對於「天人感應」並不強調。而「萬物一體」的思想,也早在名家和道家(莊子的「獨化」思想)的思想中已有體現,但是沒有注入儒家的價值主張。張載的「人與萬物一體」的思想主要是要告訴人們,做人做事不僅是為自己,為自己的親人,更是為了宇宙這個父母。這樣的價值觀把人生的意義超越到了一個極高的層面,真正從理論上達到了孟子說的做宇宙的「天民」的價值高度。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先秦時代的墨家就推崇「兼愛」,即像對待自己父母兄弟那樣對待他人,但是墨家缺乏如此系統的形而上學宇宙論高度來論證「兼愛」的意義,僅僅是從功利性的角度來論證,顯得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同時,墨家還不得不引入鬼神崇拜來形成約束,以彌補沒有形而上學宇宙論又要維持「兼愛」理念的缺陷。相比之下,張載的宇宙論更加完備與合理,又與人的本性有很好的結合,同時又與佛教和道教、道家的虛無思想有根本的不同,這就是張載的理論得到新儒家一致欣賞的原因。

從張載的宇宙論中,聖人無非就是對萬事萬物的過程充分理解的人,他並不需要像佛教徒那樣,自外於萬事萬物的流程,期望打斷因果的鎖鏈,結束生命的自然流程;他也不需要像道教徒那樣追求「長生不老」,刻意違背生命的規律。聖人洞察事物的本性,就「生無所得,死無所喪」,這就是張載《西銘》的末尾說到的:「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如此,聖人已經徹底的做到了「無為」,他不斷可以對「擔水砍柴」視作對宇宙規律的順應,也可以把「事父事君」視作對宇宙規律的順應。這樣就把禪宗「無為」修行的理念做到了徹底化,可以說,吸取了禪宗的思想後,新儒家自己實際上把禪宗思想真正推向了極致!

在如此崇高的宇宙論的價值指引下,張載提出了他流傳後世的最著名的「橫渠四句」,作為歷代儒家知識分子最推崇的至高人生價值: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飛鴻

飛鴻,理工出身,業餘愛好鑽研西方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

小慈悄悄告訴你:慈懷共讀簽到功能上線啦!

慈懷讀書公眾號菜單欄可找到,詳見下圖↓↓

堅持閱讀 | 堅持簽到 | 養成習慣 | 擊敗惰性


推薦閱讀:

蕭武:儒家復興是倉廩實而知禮節?還是階層分化之後想固化?
病非所醫 ---論「內聖外王」的概率邏輯斷裂
入門級的新儒家哲學書籍有哪些?
從複雜性的角度談談心物問題

TAG:宇宙 | 儒家 | 新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