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平和心境七原則:不害怕的生活
《獲得平和心境七原則:不害怕的生活》
當我們缺乏安全感,或者不知道該向誰救助時,我們反而可能獲得出乎意料的成長、發現、甚至成功。在中文裡,轉折意味著機遇。如今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的人生支柱是什麼?我的安全感來源何處?我如何才能重新開始?我需要什麼,才能過上有意義的人生?」這些問題的答案是組成有意義的人生的必要因素。生活得順風順水時,我們往往會忽略這些因素。一旦生活出現危機,我們才會時時探究答案。我們正在面臨恐懼。就在幾年前,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機遇無處不在。當時,人們工作收入穩定,銀行業發展態勢良好,我們似乎可以依靠國家經濟的持續增長來讓孩子和自己的一生都得到保障。國家呈現出一片安定繁榮的景象,人人心懷希望。最重要的,我們不擔心來自外國的攻擊,信心滿滿地認為國家強大,領土不會受到侵犯。而9?11襲擊粉碎了這一切。那場強烈的撞擊不僅無情地讓我們遭受喪親的悲痛,而且剝奪了我們的安全感;頓時讓我們感到失去了基本的保護。9?11帶來的巨大創傷一直未能痊癒。9?11之後的大半年裡,我們每天都會探尋有沒有新的紅色或黃色警報,心裡惴惴不安。恐怖襲擊還會再來嗎?今天能不能平安度過?緊接著伊拉克戰爭暴發了,嚴重擾亂了我們平靜的生活,給我們造成更深的恐懼、更大的傷痛和更多的紛爭。國家與國際社會的分歧越來越大。到今天,我們曾經所倚仗的基礎——我們安全感的根源——已經離我們遠去。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危機時刻來臨了。因此,現在首要的是冷靜下來,釐清思路,排除恐懼,獲得力量。如果聽任恐懼來支配自己,我們會變得不堪一擊。事實上,我們所面臨的真正危險不是失去收入、房屋或安全。我們真正的敵人——頭號敵人——正是我們內心的恐懼。我們必須弄清以下幾個問題:1.究竟在擔憂什麼,2.憂從何處而來,3.如何能夠戰勝恐懼,將其摒除生活之外。做到這三點,內心恐懼消退了,我們才能以最寬闊的視角來審視所處的局勢,積聚自己全部的力量應對迎面而來的所有問題。我們能夠激發出所有的勇氣、創造力和智慧來指引我們一路前行。恐懼是什麼?據說世界上只有兩種情感:愛和恐懼。然而,荒謬的是,對許多人而言,愛令人恐懼,而習以為常的恐懼卻使人感到安全。我們學會了依賴恐懼,學會了把恐懼當作安全之所;我們認為恐懼是自然明智的情感,恐懼能保護我們。另一方面,我們也被灌輸這樣一種觀念:愛、信任和脆弱是危險的,因為它們削弱我們的能力,使我們軟弱。實際上,這些謬誤都是恐懼的「傑作」:製造混亂,編織謊言。恐懼不僅會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而且會削弱我們的信心和健康。恐懼使我們誤入歧途,淪為那些意欲以各種方法控制或傷害我們之人的獵物。目前,美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精神疾患是自怨自艾,而該病的罪魁禍首就是恐懼以及對自己本性的否認。此外,影響人們生活各方各面的偏執狂則顛覆了人際關係的核心,使我們淪為痛苦的囚徒。而我們與生俱來的對生活的熱愛、好奇、童心和歡樂則可能被徹底摧毀。恐懼何時、因何而起被恐懼控制的時候,大部分人都無法消除恐懼,他們缺乏技巧。於是,恐慌症、強迫症、偏執狂及其他各種精神疾患便會乘虛而入,我們只能任由它們擺布。恐懼特別青睞戀愛中的人,因為人們此時最容易受傷,因為他們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東西。而此時,許多戀愛中的人卻害怕獲得成功或幸福,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於是便親手毀掉自己或者戀情。是時候採取行動打敗恐懼了。首先,我們要擦亮眼睛全部了解恐懼的危害;其次,我們要了解如何有效地驅除恐懼。這正是本書的宗旨。人們都認為打敗恐懼很難,其實一點都不難!我們只需要心甘情願邁出新步伐採取行動,用嶄新的視角看待一切。恐懼不過是紙老虎——當你敢於與之正視,恐懼便再也不能左右你了。一旦做到這點,你會發現你曾經懼怕的不過是些塵土和夢境。愛的力量在探究恐懼的同時,本書還探究了戰勝恐懼的方法——愛的本質和力量。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愛的本質。人們常常把一時的迷戀、喜愛和依賴誤認為是愛。閱讀本書時,你會發現真愛與假愛之間的細微差別。而驅除恐懼的過程會讓愛在心中油然而生,愛也自然會消除一切恐懼。愛與恐懼是事物的兩個對立面。在探究愛的本質時,我們常常會接觸到愛的行為,學習如何去實踐愛行(而不是去感受愛)。而在實踐愛行的過程中,你又會獲得感悟,無懼生活中的一切風雨。本書結合中西方的哲學教義,從心理、精神和實踐的角度提出了激活自身的強大能量,從容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本書旨在指引大家發掘內心的寶藏,激發潛能和勇氣,樹立起人生信念。各章節分別討論了心態平和的七個步驟,研究如何解決恐懼並將其轉化為勇氣和信心。各章節除了擺事實講道理,還提出了讓人心情輕鬆愉快起來的獨特鍛煉方法。當你按照書中指引去實踐時,這些方法會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恐懼則會逐漸消失。如同你每天都去健身房鍛煉肌肉增強體質一樣,書中提到的鍛煉方法也必須持之以恆地進行。這些鍛煉方法是經過長年的研究試驗總結出來的,旨在重塑內心的自由、智慧、勇氣和創造力。堅持做下去,內在的各種因素會起作用,最終獲得真實的安全感、幸福感、對人對己的信任感和對生命的熱愛。
每個章節都總結了一條消除恐懼建立信心的規律。記下書中總結的經驗,認直揣摩其中深意,時時提醒自己、鞭策自己。一旦心中產生擔憂,就用這些經驗來鼓勵自己,讓自己得到解脫。這些經驗都是不斷被實踐證明的真理,能夠抵禦擔憂,能夠消除由於恐懼製造的可怕幻境。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斷實踐這些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你不能盲目地輕信,而是要通過親身實踐去獲取真知。戰勝恐懼的好辦法有:釋放、選擇的力量、直覺、化痛苦為力量、與內心的聲音對話、擺脫他人控制、放棄控制欲、培養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和全神貫注的習慣、學會感恩。當你準備要揚帆起航,開始轉變自己的旅程,我希望你擁有足夠的好奇心、決心和開明的心態,這樣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變化。恐懼植入我們心底的說教、觀念、束縛和混亂已經伴隨了人類數千年之久,致使無數生命受制於黑暗的魔爪。因此,若要打開門窗,直面恐懼,迎接光明,需要極大的勇氣。離開故土奔赴異國同樣需要勇氣。但是,當我們無法繼續在故國生存,無法再忍受恐懼這個沉重的負擔的時候,我們別無選擇。此時,我們的心靈尋求叛逆,我們的心智打開,一切都會迎刃而解。此時,在內心深處,我們想起了原來自己心裡還有一片無所畏懼的田野,它的力量可以挪動一座高山。是的,你能挪動一座高山!前往一個不熟悉的國度時,我們必須充滿好奇,心甘情願,摒棄成見。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驚喜,世界將從此變得美好。
保持心態平和之七步驟
直面恐懼恐懼是什麼?恐懼是一種忽如其來的感覺,會對我們的身體、大腦和心靈產生嚴重影響;其表現形式包括:情緒波動、心跳加速、緊張出汗、渾身發冷、呼吸急促、擔心害怕、預感厄運即將降臨。另外,恐懼還可能表現為麻痹、愣神、失控或者某項身體機能的異常。恐懼的誘因多種多樣:想法、觀念、記憶、味道、氣味、觸覺、無意識的聯想,等等。有時候,猛然間遇到一個人,此人使我們想起童年時某個兇殘之人,我們便會感到驚恐萬分;或者別人要求我們做什麼感到不安的事,恐懼亦會油然而生;抑或是參加會議或者聚會,本來心情舒暢,卻忽然碰到某個心驚膽戰的人,便會莫名其妙地渾身戰慄,原來的高興勁蕩然無存。還有在其他一些情況下我們同樣會受到恐懼的困擾;或許我們受到了他人有意無意的威脅,我們可能會覺得對方對我們抱有成見,不喜歡我們,因而便會產生恐懼。有時候是因為某些可怕的消息:我們聽說敵人即將發起進攻、經濟下滑、銀行破產、存款堪憂、摯愛之人罹難、戀人與別人調情。如果我們對這些壞消息信以為真,它們便會讓我們無力抗拒,恐懼便會乘虛而入。我之所以說「恐懼乘虛而入」是因為真正可怕的並不是消息本身,而是消息所產生的恐懼。如果我們不相信這個消息,或者不相信告訴我們消息的人,恐懼便不會出現。讓我們渾身冰涼的不是聽到的消息,而是所感受到的恐懼,消息只不過是恐懼賴以生存的載體而已。有些人告訴我們壞消息,就是企圖通過恐懼控制我們。當我們受制於恐懼的時候,便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感情、身體和精神,極易成為別人操縱或控制的對象。有時候,製造恐懼的人是故意為之,有時則是出於無心之舉。暫停:無論何時,如果某個消息會產生恐懼,應立即拒絕。即便你認為消息是真的,也不要相信它。因為,當你受制於恐懼的時候,便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等到恐懼消失之後,再判斷該消息的真實性。只要你拒絕這個消息,恐懼便無處藏身,而你則會保持頭腦清楚,以後有充足的時間判斷消息是否屬實。(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是真的。)與其相信恐懼的力量,為何不相信真相的力量呢?除了受制於恐懼之外,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可供選擇——擺脫恐懼,無所畏懼。不過,在消除恐懼之前,在重獲內心自由,徹底了解自己之前,我們必須首先坦然面對恐懼。我們不能盲目地任由恐懼擺布,必須願意後退一步,熟悉了解這個將許多人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致命力量。只有後退一步,我們才能逐漸明白恐懼的險惡用心,知道它是如何產生的,它靠什麼生存;它是如何偽裝自己的,它又是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的。在這個過程中,恐懼的某些原則便會逐漸浮出水面,越來越清楚。首先,最關鍵的是要明白:恐懼是個欺軟怕硬的傢伙這句話千真萬確,應該成為每個人的至理箴言,成為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越退縮,賦予恐懼的力量就越大,它對我們的控制力就會越強。恐懼捕獲的目標是那些心甘情願的或者以各種方式逃避恐懼的人。我們逃得越快,恐懼就追得越緊,直至我們精疲力竭,不得不束手就擒。我們逃避恐懼的方法不一而足,比如吸毒、酗酒、濫交及上癮等方式。我們的一個本能就是避開危險,但我們卻不是任由本能控制的傀儡——我們可以停止逃避。對許多人來說,生活的一部分就是逃避恐懼。但是,他們不應該盲目地跟隨恐懼指引的歧途,不能愚昧地聽信恐懼無所顧忌的信口雌黃,他們必須選擇一條嶄新的道路。他們必須停下腳步,真正明白自己面對的只不過是個欺軟怕硬、頭腦簡單的傢伙。暫停片刻:看清恐懼外強中乾的本來面目,想像著自己逃避恐懼的狼狽相。現在,別再逃避,轉身直面恐懼。眼下你需要做的就是這個:停下來,轉過身。欺軟怕硬之徒的力量都是從你身上,從你的恐懼、逃跑和痛苦中奪來的。只要不再逃避,不再逃跑,你就是在消滅恐懼。我自巋然不動又有何難?
亨利?米勒曾經說過:「真正的奇蹟只有一個,那就是巋然不動。」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心裡當然非常清楚自己指的是什麼。巋然不動:不要逃避內心的恐懼,讓它知道你不願逃避。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恐懼會怎麼樣呢?我們大部分人深受恐懼的折磨,成為恐懼的受害者,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根本不曾考慮自己的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某些巨大的潛能——自由、勇敢、強壯、創新、快樂、愛心、追求夢想、分享夢想、享受完滿的生活,然而,這些潛能我們卻極少觸及。恐懼不允許我們享受滿足,它以我們的痛苦為樂。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們將會發現,許多人都深深依戀著恐懼,以為恐懼會帶給他們安全感。他們一方面與苦難作鬥爭,一方面卻又依戀著苦難。他們不明白的是,痛苦的生活並非他們自願的選擇,而是恐懼控制他們的直接後果。不過,要想擺脫恐懼的束縛卻並非難事,只要我們敢於直面恐懼,就會更清楚地看清它的陰謀詭計,擺脫它也就更加容易。記住:儘管恐懼假裝關心的最佳利益,但其實它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它想方設法引誘你,最終將會置你於萬劫不復之地。現在,仔細想想恐懼是如何一步步把你引入陷阱的吧。它給了你什麼虛假的禮物?它給你許諾的又是什麼樣的空頭支票,卻永遠無法兌現?只要你後退一步,轉身直面恐懼,這個恃強凌弱的傢伙必然會心虛膽怯,乖乖地逃走,因為它知道自己已經被揭去了偽裝,露出了欺軟怕硬的本性。現在就做順便說一句,你應該現在就做。恐懼欺騙我們的另一種伎倆就是不停地說,我們可以以後再做,我們有的是時間。但事實是,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現在就是最佳時機,這是消除恐懼的最佳良藥。如果我們現在就著手去做需要做的事,恐懼便沒有機會膨脹擴張了。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應該知道,恐懼會隨時隨地以各種形式襲擊我們。每次恐懼來的時候,在它虛張聲勢的偽裝下,它真正問的問題其實是:「你能看清我的真實面目嗎?我們不期而遇後你會變得強壯嗎?你會利用自己巨大的勇氣看透我,反抗我嗎?抑或在我面前垮掉?」有趣的是,如果我們知道如何聰明地利用恐懼,它甚至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可是,有多少人能聽到恐懼的這些無聲的問題?又有多少人能意識到我們已經被恐懼牢牢控制,而我們也在以各種方式屈服、退縮或者自閉?暫停片刻:
回憶一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恐懼的巨浪向你撲來的時候,你並沒有被捲入浪中,而是巧妙地讓它從身邊咆哮而過?因為你看到了事情的真相,獲得了無限的勇氣。沉浸其中吧。
現在,再想想類似的其他經歷。做以上練習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我們正在開始發現、想起並展現真正的自我。恐懼是騙子若要進一步擺脫恐懼的束縛,我們就要從各個方面看清它的真面目,特別要注意它說的謊言。恐懼是個徹頭徹尾的大騙子。如果我們相信它的謊言,它就會無情地奪去我們的時間、希望和生命力量。為了獲得恐懼承諾的虛幻的幸福,我們卻付出了自己與生俱來的權利。在《聖經》中,以掃用自己與生俱來的權利換來了一碗粥,可我們換來的卻還不如一碗粥呢。恐懼奪走的是我們的安全感、善良、幸福以及繁榮興旺、解決困難和體味完滿的固有能力。如果聽信了恐懼的謊言,聽從了它的蠱惑和警告,你就會一步步滑向深淵,你就會誤入歧途,喪失寶貴的時間、精力和判斷力。為什麼要任由恐懼胡作非為呢?以掃要換那碗粥是因為他飢腸轆轆,無法忍受飢餓,而我們也同樣饑渴,我們渴望得到的是安全感和好的東西。但是,一旦陷入恐懼的陷阱,我們就根本不可能看清什麼才是好的,哪裡才有真正的安全感。你相信恐懼,恐懼便會無限膨脹。恐懼需要你相信它灌輸給你的故事、觀點、看法、災難性期待、各色的幻覺以及催眠式的暗示。恐懼需要你把它所說的任何事都當作是真實的、危險的、危及生命的。恐懼一旦博得了你的信任,便會扭曲你的心智,讓你的機體陷入癱瘓狀態。恐懼引起的痛苦、破壞、損失和疾病似乎看起來非常真實,而且十分嚴重,但是,所有這些背後還有一個秘密。恐懼的鬼把戲,真理當場就能揭穿。只需一丁點的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即便瞬間即逝的真相也會滿足我們永無休止的渴望。恐懼引起的所有痛苦、破壞、損失和疾病均能輕易地解脫,只要我們看清事情的真相,恐懼就無法再侵擾我們。只要我們掌握真相,永不放棄真相,愛的力量便會治癒一切傷痛。事實如此,這就像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是不容置疑的頭腦與心靈的定律。回想一個恐懼告訴你,而你也信以為真並且緊抓不放的謊言。現在,請你明白無誤地告訴自己:那是個謊言。用心想一會兒,更深刻地認識它。現在,想想另外一個謊言,重複上面的過程。恐懼毫無意義當恐懼出現的時候,你應該清楚地意識到:恐懼毫無意義。恐懼並不意味著你做了什麼錯事,你會受到傷害,或者你走錯了路(這些話更像是恐懼欺騙你的謊言)。恐懼只是一種條件反射性感覺,就像胃灼熱一樣。如果你吃了無法完全消化的東西,就會產生胃灼熱。恐懼也是如此,當你有了某種想法、經驗或者計劃,打算嘗試某種無法完全消化之物的時候,恐懼便會不請自來,這就是一種條件反射。(即便恐懼真的預示著某種危險,你也只有在完全拋開最初的恐懼之後才能更清醒地意識到事情真正的發展態勢,才能明辨是非。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詳細論述)。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意識到:大多數時候恐懼真的毫無意義。它拿並不存在的危險嚇唬我們,勾起我們災難性期待,甚至不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危險。我們正在學著放棄的正是這種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性的恐懼。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始終明白,恐懼只是我們的一種感覺。把恐懼當作一股能量波:把恐懼當作一陣來去自如的風。你只需看著它,感覺它。它究竟來自何方?去向何處?你身體的哪一部分感覺到了恐懼?你注意到它的活動了嗎?它是什麼顏色的?它會變大縮小嗎?你能讓它變大縮小嗎?你願意讓它變大縮小嗎?感謝恐懼恐懼可能在告訴你些什麼。如果是這樣,仔細聽,但不要把它的話當真。記住,這只是恐懼在說話。你可以謝謝它把這些話與你分享,然後任由它隨風逝去。有時候,恐懼只是需要得到承認、被人感覺或者聆聽,僅此而已。然後,它便會釋然離去。當你感謝恐懼與你分享的時候,它可能會揮揮手,悄然而逝。有時候,恐懼可能會凝聚成一副圖像。那麼,你就認真地看這幅圖,看它對你是否有任何意義。讓圖像自己慢慢展開,盡覽無餘,然後,你應該感謝圖像的顯現。通常情況下,這幅圖像將會自動發生變化,此時,恐懼也已改變了模樣,你便能看清它的本來面目——飛揚的輕塵,或是輕拂的微風——柔弱無力、毫無意義、轉瞬即逝。在以上這些情況下,你並沒有試圖逃避恐懼,沒有壓制或者抑制恐懼,但也沒有任由恐懼在你心裡紮根。你是在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觀察恐懼、關注恐懼。當你感謝恐懼現身的時候,你會意識到,原來自己並不是恐懼,恐懼只是你正在體驗的一種感覺。你永遠比恐懼略勝一籌。試試這種方法,看看效果如何。不要讓恐懼阻止你的活動。如果你有話要說,不妨說出來,不要管心裡的感受如何。在開口之前,深吸一口氣,將恐懼呼出來,想像著它已經蒸發不見,揮手與之道別,祝福它一路走好。你可採納這些建議中的任何一個或者全部採納,抑或尋找適合你自己的獨特方法。恐懼只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感覺,我們越反抗它,越相信它,它的力量就會越強。如果我們不把恐懼當回事,它自然便會悄然而去。這些練習你做得越多,就會越相信原本的自己,你也就會變得越強大,而恐懼則會越怯懦。不久之後,恐懼甚至無法在你心中掀起任何漣漪,至多只是浮現個影子,稍縱即逝。以恐懼為中心的生活恐懼不僅是一種感覺,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可以反映在許多方面,從根本上說,以恐懼為中心的生活意味著束縛、壓抑、壓迫、限制、懲罰、愧疚、背信棄義、偽善以及充滿戒備之心,害怕受傷。
生活在恐懼中的人往往會對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即便正興高采烈時也會黯然傷神。他們總是期待著壞事、錯事或者危險的事。有些人常常擔心會遭到責備、襲擊或羞辱,還有些人則不停地指責別人,詛咒生活、上帝、命運和霉運。有些生活在恐懼中的人則變成了背信棄義之徒。他們認為沒有理由要做正直的人,也不會相信任何人,他們本身就不值得信任。對這些人而言,生活已經變成了支離破碎的脆片,任何事都沒有任何意義,所有的一切終將是徒勞無益。還有些人認為自己遭到了搶劫,被剝奪了某些東西,或者認為自己總是處於最底層,是墊底的。即便生活富足,他們也視而不見,無法享受。然而,實際上充當強盜的正是他們自己的恐懼,恐懼就在他們眼皮底下搶走了他們的理智、善良、滿足和充盈。有些人則過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古板僵化的生活。他們固守著某些或許適合、或許不適合他們的觀念、習俗、規矩、安排和禁令,並且要求別人也如法炮製,否則便排斥、譴責人家。這些人害怕失去任何東西,不願承認變化。他們要求任何事情都要墨守成規,或者必須按照自己的願望或需求進行。這種生活方式不僅源於恐懼,而且也會加劇恐懼。這些人終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以恐懼為中心的生活必然會結出嫉妒的惡果。這類人嫉妒別人的成功,極易貶低、責難或排斥他人。他們拒絕幸福,拒絕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有益的事物。災難性期待恐懼從災難性期待中獲得力量。所謂災難性期待指的是某種可怕之事即將發生的想法或期待。有時候,某些人會把遇到的一點小問題擴大化,想像成災難的前兆。比如,某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持續疼痛,他就會把它當成癌症,繼而想像著癌細胞不斷擴散惡化。如果災難性期待由此而生,那麼任何治療都無濟於事。很快,這個人就會立下遺囑,開始準備後事。最終,當他得知自己只不過是肌肉扭傷而已,也許會感到悵然若失。有些人的腦海里老是想著災難,慶幸自己還活在世上,博得別人的關心,貌似與病魔作鬥爭,這樣一來,他們甚至會從中獲得一種扭曲的滿足感。某些人產生災難性期待的時候,即便事情並未發生(很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生),他們也會對各種可能性感到心驚膽戰。他們的選擇和行為都受這些可能性的控制,往往緊閉心扉,斷絕與他人的交往。這些人越依賴災難性期待,就越相信它們,而恐懼感就會越強。然而,當不好的事情,或者類似的災難真正出現的時候,恐懼將使他們無法看清形勢,自然也就無法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
當你產生災難性期待的時候,當你發現自己在為「可能」發生的事情寢食難安,或者將發生過的事情擴大化的時候,應該果斷地停下來。去找一張紙,在中間畫一條豎線,然後在豎線一邊的頂上寫下:正在發生的事;而另一邊頂端則寫上:「可能」發生的事。在寫有「正在發生的事」這一欄中認真細緻地寫上事實,比如,我肩膀疼,已經疼了一天。在另一欄中寫上「可能」發生的事,包括積極樂觀的結果。例如,這可能會妨礙我的正常生活。你同樣也可以這樣寫:這或許只是輕微的肌肉拉傷,很快就會康復。在你有意識地的預料各種後果的時候,你就會明白,所有後果都是你憑空想出來的。這些預期並非真的事實,而是你自己的幻想而已。每寫下一個預料的結果,就回過頭來看看事實,問問自己:就這件事而言,真正發生的是什麼?我能接受嗎?即便你想多考慮考慮「可能」發生的事情,也要考慮那些積極樂觀的可能性。你應該明白:選擇權在你自己手中。現在,請你再多想出幾個積極的預期,多考慮一下這些可能性。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明白,恐懼產生的誘因並非事件本身,而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期待和幻想。但是,此時此刻,你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遭遇恐懼就像被毒蛇咬到了一樣,它的毒液進入我們體內,使我們內心麻痹,手足無措。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消除恐懼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消除恐懼的方法我們應該每天練習,練習得越多,就會越容易,我們心裡也就感到越踏實。一旦恐懼消除了,我們就會恢復神智,自然便會知道如何採取有效的措施。實際上,消除恐懼的做法有助於避免許多消極事件,否則局面可能會無法收拾。如果壞事已成事實,通過消除我們自身的恐懼,事情便會逐漸平息,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相反,如果我們心裡老是想著某件事,盼著它發生,就可能將小事擴大化,甚至會引火燒身。停下來:回想一下你被恐懼控制,覺得無助的時候。還記得當時的恐懼是如何消失的嗎?是什麼讓恐懼消失的?用了多長時間?恐懼的振動恐懼的振動頻率能與某種人、某種事或者某種情況產生共鳴。一個人如果怕狗,狗就會感覺到他的想法,便會狂吠不止或者猛撲上去。然而,一個人如果喜歡狗,狗也會感覺到,便會友善相待。我們從內心深處可以識別某個人發出的振動頻率。武林高手往往藝高人膽大,敢於孤身一人在危機四伏的地方行走。他們發射出的力量和勇氣的振動頻率足以嚇退那些圖謀不軌的人,因為周圍的人能夠憑藉直覺感受到他們的氣勢。據說,修行很高的印度教聖人能夠發出一種明確無誤的愛的訊息,甚至野獸都會跑到他們身邊,溫柔地舔他們的手。
我們的國家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都生活在恐怖主義、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和遭受襲擊的恐懼之中。恐懼越猖獗,問題就會變得越嚴重。只要我們停下來,振奮精神,消除恐懼,很快就能獲得平和的心境,恢復聰明才智,找到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簡單易行的方法、出人意料的方法、化敵為友的方法。然而,如果我們的生活都基於恐懼,就無法找到這些方法。因此,至關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問題的緊迫性,下定決心擺脫恐懼,重新生活。要想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願意去做。一種新的振動:愛事實是,愛的力量遠遠大於恐懼。即使愛的一滴水就能溶解任何的恐懼,消除任何的痛楚。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愛;沒有愛,我們就無法生存。然而,我們卻如此吝嗇,不願敞開心扉,不願施與愛。這種吝嗇、這種束縛其實是控制我們的恐懼在作祟。因此,當我們學會消除恐懼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在得到愛的撫慰。消除恐懼也是愛的一種表現形式,學習愛的同時也是在消除恐懼。這恐怕是你所能做的最簡單、最實用、最緊迫、最快樂的行為了。停下來:回憶一下你的生命忽然充滿愛的時刻,可能是愛某個人、孩子、動物、日落、自己,或者是看到美的一剎那,也可能是你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善待,忘掉別人的侮辱,或者突然決定讓自己冒風險,也可能是忘掉個人利益,投身於更有意義的生活。重溫愛的美妙感受,不斷回想。這些愛的時刻隨時都在出現,但我們卻沒有駐足去留意它們。我們沒有注意它們,沒有接受它們,沒有享受它們對我們產生的影響。我們全神貫注於恐懼,以為愛的時刻似乎無關緊要。但是,它們並非無關緊要,它們經常出現,需要我們關注。無論我們關注什麼,什麼就會增長強大。你想關注什麼——愛,還是恐懼?你希望自己生活中什麼的分量更重?這是個重要的問題。你總能控制自己關注的對象,你可以選擇自己關注的對象。關注一個愛的時刻,然後再關注另一個。記下來它對你的影響以及對其他人的影響。結尾:練習關注一個愛的時刻,然後再關注另一個。記下來它對你的影響以及對其他人的影響。有意識地關注你每天的收穫,隨時記下來。每當積極的、珍貴的或者難忘的事情發生,不妨寫下來(可以隨身帶個小筆記本,將每天發生的好事記下來,經常讀讀)。好事發生的時候寫下來,有助於你適時駐足,品味幸福。我們往往會忽視美妙的成功時刻,反而專註於那些錯誤的、消極的或者有待完成之事。
現在,你正在為所有正確的事情傾注時間和精力。好好玩味吧,別忘了感恩。記住,我們關注什麼,它就會越強大。你越重視積極難忘的事情,它在你生活中的分量就會越重。至理名言本書的每一章均以一句至理名言收尾。這句話可以而且應該視為你的行為準則。牢牢記住這句話,多考慮考慮,讓它融入你的生活。如果有什麼事讓你煩心,不妨想想適用的至理名言,讓相關的真理取代內心的恐懼。應該用這些至理名言取代可怕的警示,因為它們就是各個時代永恆的真理,是消除災難性期待的靈丹妙藥。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你應該認真思考這些至理名言,細嚼慢咽,化為己有,使其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同樣重要的是,你必須在現實生活中檢驗這些至理名言,因為沒有人會強迫你盲目地相信什麼東西,你應該親自嘗試,才能發現它是否屬實。你們要嘗嘗生活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聖經》上說:「你們要嘗嘗生活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這句話是在直面恐懼,當面嘲笑恐懼,是對恐懼的反駁,是至理名言。對於那些終日生活在恐懼中的人來說,生活毫無美妙可言。然而,一旦恐懼煙消雲散,我們便會重新體驗生活的甜美和滋養。如果有人告訴了你一件可怕的消息,如果你的災難性期待開始增強,不妨立刻想想這句至理名言,告訴自己:嘗嘗生活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一定要記住這一點,認真思考。當恐懼消失之後,你便能更加冷靜、更加清醒、更加理智地對待獲得的任何信息。另外,如果需要你採取什麼措施的話,你的內心會告訴你如何去做。
第一章勇敢做自己
「如果你什麼都不堅持,做什麼都不會成功。」作家兼聖經學者馬丁?布伯在一所大學任教,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學習、寫文章、接待訪客,此外,他也接待前來求教的學生和其他人。布伯先生總是願意拿出一定的時間給別人,傾聽他們的問題,為其指點迷津。一天,有個學生去找他求助。與往常一樣,布伯先生認真傾聽這個學生的苦惱(或者他覺得自己在認真聽),然後竭盡所能地為其提供建議。這名學生道謝後離開了辦公室,而布伯先生則又繼續沉浸在書中。所有的一切都非常正常(或者他是這樣想的),直到第二天布伯先生才知道,見面之後,那個年輕人回到宿舍便上吊自殺了。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馬丁?布伯。他簡直無法思考,無法說話,無法看一眼書本。接連數日,他一直在想著這名學生,思索著一個同樣的問題:當深陷絕望的人向別人求助的時候,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經過數周的思考,布伯先生終於找到了答案。他的結論是,當深陷絕望的人向別人求助的時候,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關注」,通過對方的關注,他們才能在痛苦之餘感到生活還有意義。自此之後,馬丁?布伯合上書本,停止一切宗教活動,拋棄名利頭銜,因為這些事情讓他無法專註於別人的問題。現在,他唯一關心的是全身心地聆聽別人的傾訴,專註於他們的問題。他做的是真實的自己。拋棄了一切牽絆和紛擾,布伯先生終於可以發現每時每刻的真實。他讓自己直接感受別人的經歷,設身處地地為其排憂解難。有人向他求助的時候,會發現真的有人在那裡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的傾訴。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總是以面具示人,就會很容易忘記自己是誰,在哪裡,在做什麼。我們也會與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別人失去聯繫,聽不懂別人真正說的是什麼,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果我們局限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遊戲中,所說的每句話都將只是空洞的敷衍。人們會聽你說話,但不會相信你的話,他們對你的信任將會蕩然無存。然而,假如我們能夠跳出遊戲,忘記角色,摘掉面具,那麼虛假的自我便會不堪一擊,恐懼也將不復存在,而真正的關注之心和愛心便會應運而生。只有這樣才能治癒傷痛,才能帶給我們持久的平和心境,這才是我們每個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狀態。有人在嗎?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玩一種相同的遊戲——「讓我們假裝」。這個遊戲對我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特別是人際溝通產生了嚴重影響。我們會說,讓我們假裝你沒有說那些話而我也沒有聽見你說;讓我們假裝一切都沒關係。我幫你掩飾,你幫我隱瞞。從表面上看,這種做法讓我們感覺安全、放心。然而,虛假的偽裝卻奪走了我們真正的生活。如果有訪客敲響我們的家門,大多數時候卻沒人在家。生活在一個難以找到真正願意聆聽、回應和關心之人的世界中,將是多麼令人心驚膽戰啊。而真正能治癒我們內心的恐懼、孤獨和絕望的靈丹妙藥就是:找到一個真正在家的人,同時我們自己也要在家。所有人剛剛出生的時候,都帶著快樂,滿懷好奇,充滿力量,渴望生活。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有獨有的曲調要唱,有特別的知識要學習,有特殊的挑戰要面對,有獨特的天賦要展示。每個人降臨到這個世界,都懷著驚異的目光,他們無需知道前面等著的是什麼。他們盡情享受著每時每刻,餓了就要吃的,孤單了就要得到愛。每個孩子都以獨特的方式對自己的內在需求作出回應,與世界互動。在別人開始對他們指手畫腳之前,在家庭、社會、民族和宗教等因素入侵之前,小孩子都有一種天生的直覺,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可以給別人什麼,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他們就是生命的摯子,是宇宙的一部分。由此,他們也才有了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相信自然會賦予他們生活奮鬥所需要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完美的人生狀態。
隨著時光的流逝,孩子逐漸長大,與外界的交往逐漸增多,但是他們內心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卻漸漸淡化了。他們的心理產生了變化,不再把世界當作安全、依靠和充實之所,而是認為它處處與其作對,要想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們必須與外面的世界進行殊死搏鬥。他們開始感到恐懼、焦慮和害怕,覺得自己本身某些地方根本就不對勁;覺得自己不招人喜歡,不夠好,缺乏歸屬感。這些錯誤觀念可能會伴其一生,最基本的意思可以歸納為:這孩子這個樣子就不能得到愛,不能被人接受。如果要在這個世界安全地生活,他們必須贏得別人的愛和認同,必須變成另一個人,一個合時宜的、會取悅別人的人。實際上,許多人一生都揮之不去的恐懼就根源於這種觀念,它讓我們逐漸遠離原本的完整性和智慧。戴著面具生活,我們必然會失去賴以支撐的根基,整個世界將會搖搖欲墜,虛幻模糊、危機四伏。失去了童年時代真實自然的自己,我們開始對現在的自己感到羞愧,產生罪惡感和愧疚感。我們必須掩飾,必須隱藏,必須從那個安全的、富饒的、本來屬於我們的地方放逐。與此同時,我們也會模模糊糊地意識到自己似乎不知不覺違背了生活的某些基本規律,卻弄不清究竟是什麼。我們總是對自己妄加評論,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已經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我們真實的狀態和精神以及賴以生存的根基已經離我們而去,生活變成了充滿危險和痛苦的掙扎。恐懼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使我們覺得自己無法面對挑戰,因為我們已經失去了天生的、真正的自己。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意識到自己主動或被動地遠離了真實的自己。為了掩蓋自己的赤裸,我們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己,但這樣的生活令我們終日心驚膽戰,害怕被人看透,被人揭穿。我們生活在痛苦之中,擔心別人會發現我們的真正面目,發現我們差強人意或者弄虛作假。其實這種恐懼才是導致大部分恐懼的根本原因之一。這種害怕被人看穿,遭人拒絕的恐懼在戀人之間和工作場所表現得最明顯,因為此時的我們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希望表現得好,合時宜,能夠滿足別人對我們的要求。為了能夠做到這些,我們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聽從了蛇的引誘,接受了恐懼的誘導,聽信了它的謊言,朝著危險的方向發展。當然,這種事終有一日會事與願違,產生反面效果。虛假生活的壓力、憎恨和絕望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沒人能一直堅持承受。最終,它會導致驚恐、反叛行為、疾病、憤怒以及各種形式的反抗。只有接受真實的自己,真實地生活,我們才能獲得必須的基本的力量和智慧。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無論事態如何發展,只要我們擁有自己,便擁有了解決一切問題的固有能力。只要我們勇敢地做真實的自己,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窮的才能和智慧。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態,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老子尋找真實的人接下來,我們進一步分析人們為什麼要強迫自己戴上面具,在別人面前演戲,欺騙自己,欺騙他人。還有什麼原因使人們要遮蔽自己,逃避他人,製造一個虛假的自己?關於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曾經有個故事,說他提著燈籠在大街上尋找真實的人。這位哲學家極有可能很難找到一個符合要求的人。顯然,即便在古代,人們也非常渴望發現真實的人,但可能性卻極小。這個故事生動地表現了恐懼對我們的控制,它在我們身上編織的網多麼結實。由於害怕自己,我們也害怕責備、遭拒、嘲笑和羞辱。適應潮流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許多人已經認識到,如果自己與眾不同,便會麻煩纏身。而許多人確定自身價值的方式便是將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如此一來,他們實際上是從他人的視角來認識自己,變成了自己都不認識的物體和陌生人。通過他人的視角認識自己瑪利亞感到煩躁不安。無論丈夫給她買什麼禮物她都感覺到不如閨友老公買的好,要麼是包裝沒人家的精美,要麼是價錢比人家的便宜,要麼是倉促之間買的。而瑪利亞的閨中密友勞拉的老公卻不是這樣,他總是花很多時間、金錢和精力給妻子挑選禮物,而且買的次數也比瑪利亞的丈夫多。不知不覺,這件事產生了嚴重的後果。瑪利亞不僅與勞拉產生了摩擦,而且開始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丈夫送給自己的禮物。這些禮物不僅沒有表達出丈夫的愛,反而開始削弱她對自我價值的評價。瑪利亞認為,這些禮物說明了丈夫沒有善待她,她不值得丈夫關心。瑪利亞完全生活在虛假的陰影中,以一個註定要分崩離析的自我為基礎。她通過對比別人來認識自己,需要那些禮物認同自己的身份,需要朋友承認她在丈夫心目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對她的愛。瑪利亞的身份認同完全以外部條件為基礎,完全依賴別人不斷變化的行為和反應。然而,她卻完全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事實:她的丈夫深愛著她,而她也是一個非常可愛、值得愛的女人。虛假的自己如果我們活的是虛假的自己,就往往會把別人的反應、別人的話當作事實,反而忽略了自身真實的感受。我們認為別人的想法是對的,卻懷疑自己的感覺和反應。在這種生活狀態下,我們逐漸失去真實的、有意義的東西,成為恐懼襲擊的目標。我們能在別人的現實中堅持多久?我們能贏得別人的讚許嗎?有一天我們真的會成為一無是處的人嗎?別人得知真相之後會看不起我們嗎?這些深刻的問題不斷地折磨著我們,無情地吞噬著我們心境的平和。
恐懼告誡我們要融入別人的現實,否則我們就會感到羞愧,遭到拋棄。然而,這些都是彌天大謊,事實恰恰相反。我們應該脫離別人的生活,承認自己是誰,與自己保持密切聯繫,做真正的自己。越是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會變得越來越頑強,越來越鮮活,越來越有價值,而恐懼則對我們越來越束手無策。虛假的自己終日緊張兮兮、戒備森嚴、疑神疑鬼,總是擔心被人揭穿。它內心空虛、傲慢自大、妄自菲薄。從本質上看,虛假的自己破壞性極強;它尖酸刻薄、牽強做作、控制欲強,喜歡發號施令;它無法區分什麼是對我們毫無作用的,什麼是真實重要的。虛假的自己貪得無厭,往往作出錯誤的決定,拒絕面對事實。除此之外,它還需要別人大量的讚許來麻痹自己,才能勉強度日。無論抹了多少粉、化了多少妝,做了多少整形手術,戴了多少首飾,穿了多麼時髦的衣服,開了多麼名貴的車,虛假的自己從心底里仍舊覺得自己丑陋不堪,痛恨自己,也仇恨別人。它心裡十分清楚,自己是虛假的,是不真實的,因此它最關心的是如何自保,如何阻止真實的自己破繭而出。對於這種同伴,我們為何還要留戀不放呢?但我們就是不願放手。我們緊緊抓住虛假的自己,把它看得比性命還要珍貴。虛假的自己使我們承受焦慮、無助和困惑的折磨,迫使我們放棄一段感情;它逼迫我們尋求別人的認同,親近那些認同我們的人,躲避跟我們說實話的人。但是,所有的一切都無所謂,我們都不在乎。實際上,虛假的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是由別人操縱的木偶。無論是恐懼還是恐懼衍生出來的虛假的自己,它們在戀愛階段表現得特別活躍。對為數不少的戀人來說,初識的頭幾個月是最為甜蜜的時光,因為他們不僅幻想著對方的迷人之處,同時也驗證著對方的幻想,向另一半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他們實際上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隱藏了真正的自己。當然,這種狀態至多只能延續幾個月時間。通常情況下,交往六到九個月以後,戀人們其他的本性逐漸開始顯現,於是許多人會說,「我也不知道原來的愛情跑到了哪兒」或者「我愛你,但是已經沒有了談戀愛的感覺。」實際上,並不是他們的愛情跑了,而是那個虛假的、幻想中的自己逐漸開始幻滅。虛假的註定無法長久存在,當這個人的其他本性開始顯現的時候,原本以為的那種愛情通常會煙消雲散。查爾斯對醫生說:「我簡直要崩潰了。我一直深愛著弗朗辛,但她身上現在表現出的東西我原來根本就不了解。我又吃驚又害怕,覺得整個世界好像都要塌了似的。」
醫生的解釋是:「你根本不曾愛過弗朗辛,你愛的只是自己對她的幻想。只有當你徹底了解弗朗辛,並且依然愛她的時候,你才能說自己真正愛她。」當然,查爾斯和弗朗辛之間的關係絕不僅僅是兩個幻想中的自我產生的沉醉和迷戀。一個幻想愛上了另一個幻想,但雙方都害怕被對方發現真實的自己。安德里亞喜歡跟托尼跳舞。在長島一次專為四五十歲單身男女舉辦的派對上,兩人初次相識,跳舞非常默契,跳了一個晚上。次日一早,安德里亞的朋友們便紛紛向她道喜,祝賀她找到了如意郎君:托尼英俊瀟洒、氣宇軒昂、舞姿迷人。而安德里亞也為此激動不已,開始幻想與托尼未來的幸福美好時光。可是,一個星期過去了,托尼連一個電話都沒打過,於是安德里亞有些沮喪,但還是於一周后又去參加了派對,希望能夠碰上托尼。果然,兩人再次重逢,托尼看到安德里亞顯得非常高興,於是兩個人又開開心心地跳了一夜舞。安德里亞心想,可能凡事都得慢慢來,托尼現在還不習慣,以後肯定會給她打電話的。不管怎麼說,托尼快五十歲的人了,而且從未結過婚,安德里亞暗自思忖,也許他從未遇到過像她這樣的女人。或許托尼還從未遇到過像她如此稱心如意的女人呢。兩周後,安德里亞又去參加派對,再次見到了托尼。兩人仍舊高興得盡情跳舞。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兩年,這也是托尼唯一能做的,或者是他唯一想做的。後來,托尼對安德里亞說,他非常喜歡跟她跳舞,但卻不想進一步深交,不管是安德里亞還是別人,他都不想。實際上,在與他曾經接觸過的所有舞伴中,安德里亞是持續時間最長的。跳舞、音樂,夜晚的氛圍對托尼來說已經足夠,他為安德里亞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充滿幻想的夜晚,而這種幻想有時似乎那麼真實。有趣的是,人們之所以害怕遇見某個人,陷入愛河,建立戀愛關係,大部分都因為有著相同的顧慮。他們害怕對方發現真實的他們時會感到失望,害怕無力留住戀人,害怕雙方會彼此厭倦,害怕自己有朝一日會為了愛情變成另外一個人。實際上,事實恰恰相反。無論得到多少認可,虛假的自我從來不會真正體會到被愛的感覺;它得到的認可越多,要求的就越多。而且,虛假的自我也從來不會付出真愛。它至多可以製造幻想、迷戀、痴迷、認可,但它終究只是虛假的自我,因而不懂得真正的愛情。一旦真愛的力量破繭而出,我們便會立即重新獲得真正的自己。如果我們過的只是虛假的自己,一個別人需要的虛幻的形象,那麼我們的生活必然會變得狹隘,危機四伏。這種虛假的生活基礎可能會從我們的偽裝下面揭露出來,拽出來。沒有牢固的根基,我們便失去了隨心所欲地處理問題的平衡性、穩定性以及接近自然智慧的靈性。
相識將近兩年後的一個晚上,托尼第一次主動給安德里亞打電話,說他父親去世了,他想見見她。兩人稍微吃了點東西,然後驅車來到公園。他們坐在公園的一棵大樹下,托尼開始不無傷心地向安德里亞講述了他與父親的關係。父親在世時,父子倆平時很少交流。忽然間聽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托尼十分震驚,非常懷念父親。對於托尼和安德里亞來說,那個夜晚夜色迷人,是他們從未有過的獨特體驗。虛假自我的膨脹這種虛假的自我是如何生長,逐漸控制我們生活的呢?真實的自我為什麼難以突破藩籬呢?我們又在害怕什麼呢?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大部分人開始生活在一層一層的角色、遊戲和面具的包圍中。只有摘掉面具,我們才能自由地呼吸,清楚完整地了解周圍世界,更加充實地生活,人際關係也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這些面具可能不會輕易就摘掉。有些人對自己的面具已經習以為常,幾乎分不清哪是面具,哪是真實的自己。儘管面具無時無刻不在囚禁著我們,但我們卻寧死也不願去掉偽裝,甚至有些身患重疾的人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看起來怎麼樣,會不會給別人留下糟糕的印象。恐懼告訴我們的另一個謊言是:面具就是安全和美麗,而面具背後掩蓋的則是恐懼和醜陋。當然,這並不是真的。我們固執地牢牢抓住自己的面具和扮演的角色,彷彿一個落水之人抓住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有人質疑或者侮辱我們的面具,面具後面的恐懼就會勃然大怒。有些人寧死也要維護自己在公眾面前的形象,而一旦這種虛假的形象被人揭穿,有些人寧願選擇死亡。還有些人甚至認為自己除了面具一無所有,他們只是一片空白和空虛。然而,生活中的變化終究會沖刷我們的形象,揭開面具,放棄遊戲。那麼,當偽裝不再之時,我們又是誰呢?我們害怕暴露什麼呢?我們為何那麼害怕摘掉面具呢?注意:你戴的是什麼樣的面具?詳細描述一番,完成下列句子:大部分人認為我……我希望別人把我看作……在面具背後,我是……認真琢磨琢磨自己的答案,想想這個面具真正帶給你的是什麼?我們戴上面具去見別人的面具,然後懷疑自己為什麼不能愛,為什麼覺得如此孤獨?我們都迫切需要真正互相了解,能夠去愛,然而,我們所戴面具的一言一行卻只有一個目的——掩飾和隱藏。面具能彼此相愛嗎?面具知道如何交流嗎?你願意放棄多少面具?你願意讓自己的生活中充滿多少新鮮空氣?你知道面具阻隔的是什麼嗎?儘管我們都渴望愛,然而,難道愛卻恰恰是我們最大的恐懼嗎?
要想體驗愛和自然的人際關係,要想擺脫恐懼,我們必須心甘情願地逐步摘下經常戴的面具。許多人發現摘下面具本身就能令他們欣喜若狂,這是一種愛的行為,是一種接受真實自己的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摘掉面具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並且非常有趣。你不僅會感受自由,而且會高興地發現,壓力很快就會煙消雲散(戴著面具會帶來許多壓力)。許多人會才思如泉湧,驚喜地發掘出不可思議的洞察力,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自然的才是好的,容易的才是好的,做自己才是好的。做真正的自己才是你唯一能做的事,其他任何事都是誤入歧路。——巴關?羅傑尼斯發現真正的自己那麼,真正的自己藏身何處了呢?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們是怎樣躲著它呢?若要發現它為我們準備的豐富的勇氣、力量和幸福,我們需要做什麼呢?《楞伽經》(佛教經書)里有一句精彩的箴言,非常適合馬丁?布伯的心路歷程。「無需覓真實,只需忘虛幻,真實自到來。」我們必須首先了解自己是如何依賴虛幻的,我們是怎樣逃避自己的?我們依賴的是什麼玩具?是什麼讓我們產生虛假的自我價值感?當我們拋棄虛幻的時候,真正的自己將如約而至。稍停片刻:想想你現在每天花多少時間逃避那些真正令你幸福的東西;每天花多少時間逃避真正的自己;又花了多少時間真正開心地與他人交往。記下來你有多少次只是禮節性地、敷衍似的回應他人,卻沒有真正看看、聽聽、說說,或者主動要求得到對你至關重要的東西。你的生活和人際交往多大一部分都機械單調地耗費掉了?你知道這種做法剝奪了你生活的意義和快樂嗎?你知道是它擾亂了你平和的心境嗎?我們受到的訓練就是讓我們相信過這樣的生活是明智之舉,它使我們安全,我們無需為此付出任何代價。這是恐懼對我們的訓練,它教導我們要虛偽地生活,要我們待在安全地帶,說乖巧話,做漂亮事。我們應該作出合乎規範的答案,熟練地展現乖巧的笑容,竭盡全力保持小船穩定。然而,小船已經開始搖擺了,只不過我們接受的訓練讓我們忽略這一事實罷了。然後,小船忽然間傾覆,而我們卻不會游泳。清醒吧,你正在失去的是自己寶貴的生命。不僅那個年輕學生殺死了自己,我們每天也在以各式各樣的方法不經意間扼殺自己。我們拒絕活出真正的自己,拒絕承認真正的自己。我們作出傷害自己的決定,堅持閉目塞聽,從不主動要求對自己重要的東西。我們以為自己有大把時間靜待事情改變,但事實是——我們沒有。恐懼對我們說,真實是危險的。然而,真正的危險卻是相信以恐懼為基礎的訓練:不願清醒,不願發現並活出真正的自己。
美國偉大的哲學家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告訴我們:「進行自信訓練,便會獲得新的力量。——我請求大家改掉不良習慣。我一定要做自己,不能再為了你而分裂自己。我相信一個道理:深刻的才是神聖的。因此,我要做任何心之所指、讓我快樂的事。」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心之所指、讓自己快樂的事」呢?有多少人已經麻痹了自己,將快樂拒之門外?要想專註於別人的傾訴,真正關心別人,我們首先必須要學會如何專註於自身,如何真正關心自己。恢復自己:找回自我如今,社會上有許多康復群體。許多人正在試圖改掉某些不良嗜好,比如酗酒、吸毒、虐待、性癮、飲食紊亂及其他各種上癮症。有沒有恢復自己的項目呢?一旦找回了自我,平衡便會重新建立,一切都會恢復正常。其實,生活中的許多嗜好和貪戀均源於失去自我的空虛感,源於尋找自己的渴望。如要消除恐懼,我們首先必須找回真正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只要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接下來的步驟便易如反掌。首先,我們要停下來,拒絕恐懼的控制,直面恐懼。然後再循序漸進地採取接下來的步驟,真正的自己自然而然便會恢復。不妨試試看。讓我們接受《楞伽經》的忠告,拋開虛假之物,開始尋找自己的旅程吧。當然,開始旅途的前提條件是要知道哪些是虛假之物,這因人而異。放棄一件虛假之物,另一件可能會隨之而去。你無需同時拋棄所有虛假的東西,應該像剝洋蔥一樣,從外向里循序漸進,最終到達內核。你是誰?你不是誰?要想知道我們是誰,必須首先知道自己不是誰,知道我們生活中什麼是虛假的,什麼是不可行的。我們必須知道什麼令自己討厭,什麼對自己有害,什麼與真正的自己背道而馳。我們必須承認並且確認自己不能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許多人年復一年地掙扎著要讓自己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符合自己應該表現的形象。家裡人最喜歡將這些形象和要求強加於家人身上,這樣做的同樣還有「戀愛」中的人。然而,這些強加在我們身上的形象可能是致命的,它們可能讓我們感到痛苦、扭曲,缺乏自我接受感,不了解真正的自己。「囚禁我們的牢房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們想像中的自己。」花一些時間,看看對你來說什麼是自然、簡單、快樂的事,什麼能真正帶給你生活的激情和滿足。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再花些時間看看什麼是不自然、不簡單、不快樂的事,什麼會帶來矛盾、困難、迷惑和沮喪。是什麼將你摧毀,傷害你的感情,讓你食不甘味?我們通常並不注意這些,往往一味為了適應虛假的形象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現在,停止這一切的時候到了。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看清虛假的本來面目,然後對它說「不」。
如果你不能說「不」,就不能說「是」這是句至理名言,是一劑良藥,需要深刻體會。沒有這句話,我們就不可能變得無所畏懼,因為我們的恐懼大都源於我們不能說「不」。我說的不是由於抵制、生氣或者倔強而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不」,我說的是另一種「不」。它來自於了解並接受我們是誰,我們不是誰;它來自於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個「不」是自尊的表現,是對我們自身的承認。我們無需掩飾、歪曲或者拒絕真相,我們不必在所有人面前表現得八面玲瓏。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不是什麼,也不知道應該對什麼說「不」。如果在所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他們就會感到自責或愧疚。這些人可能覺得自己應該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否則便會產生挫敗感,覺得自己不對勁。他們擔心如果對別人說「不」會遭到對方的排斥,或者認為自己有能力做任何事,在任何地方都能如魚得水,對任何要求都能有求必應。實際上,這樣做分散了他們的力量,迷惑了頭腦。這樣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失去了真正的自我,無法鼓起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如果因為你說了「不」別人就排斥你,隨他們去吧。本書後面還會談到如何抵制別人的排斥。眼下,你只需明白,如果你不會說「不」,實際上就是在拒絕真實的自己。另外,你也要明白,如果不能說「不」,你就不能說「是」,那麼你的「是」就不是一個真正的肯定答覆,它只是個機械的、脫口而出的答覆。它的根源是責任和要求,以及被人接受的渴望,這不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是」。如果你不能完全地、無條件地、清清楚楚地說「是」,那麼你就不是真正的自己。相反,如果你能無條件地、發自肺腑地說「是」或者「不」,恐懼便無處藏身。偉大的中川宋淵禪師曾經這樣說,如果我們想發現房間的美,往往會往裡面搬很多漂亮東西:傢具、繪畫、地毯、裝飾。然而,要想發現房間真正的美,最好把所有東西都搬出去。空房間才能展示原本的美。當我們把所有東西都搬出房間,實際上是在對我們不想要的東西說「不」。我們將所有裝飾搬出房間是為了恢復它原本的面目。下面有些問題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這些問題將幫助我們清掃房間。找個本子,寫下你的答案,每天讀一讀。記下來我們拋棄的東西,對什麼說「不」,以及發生的事情,這種做法將會讓我們受益無窮。結尾:練習恢復自己的步驟:培養做自己的勇氣下面有幾個重獲自我的步驟,十分簡單,但非常有效。每天堅持做,每次只改變一點,等這一點做得非常完美之後再改下一個。將這個過程中以及隨後發生的變化都記錄下來。當你知道發生的奇妙變化時,將會獲得更大的勇氣繼續堅持下去。
1.一天摘掉一個面具你每天戴的都是什麼面具?你希望別人怎麼看你?你最怕別人看到你的什麼?你為此付出了什麼代價?一天摘掉一個面具。每天騰出那麼一小會兒時間做你自己。無論你擔心自己哪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每天花點時間試著喜歡它(掙扎和憤怒只會徒增自己的痛苦,讓它愈加頑固)。歡迎自己的不足之處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善意地對待它,給它些空間生存,允許它輕柔地表達自己,讓自己看到真相,說出真相。2.給快樂的事騰出一些時間和空間什麼讓你覺得最快樂,最有成就感?(快速回答,寫下第一個映入腦海的事情。)不必考慮別人會怎麼看。你在生活中給快樂的事多少空間?多少時間?多少精力?每天都將那些讓你快樂,給你帶來成就感的事情融入自己的生活。即便開始時每天只有幾分鐘也會產生極大的不同。3.說出你真實的想法,主動要求你需要的你需要說而未說的是什麼?你要跟誰說?你真正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你願意主動要求嗎?你希望得到的答覆是「是」和「不」嗎?這非常重要,你應該給別人說「是」或者「不」的權利,不要把對方的答覆當成是對你本人的看法。以溫和友善的方式,大聲說出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這並不意味著責備、憎恨或者攻擊別人,只是代表著你要為自己的感受、需求及想要表達的東西負責,態度堅決,不卑不亢。4.現在就明確自己的立場你願意維護自己的利益嗎?你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嗎?你會了解、欣賞並確認自己的經歷嗎?每天都抽出些時間與自己獨處,發現內心的想法。養成記日記的習慣,多多散步,到海邊去,流連於公園,靜靜地坐在靠墊上,一動不動,舒緩地呼吸,品味每一次呼吸。成為自己的好朋友。5.說「不」生活中有些事需要說「不」,但是你卻忍受了數年,都是哪些事?好好想想,然後一次一個,對其說「不」。每次只針對一件事,體味自己的感受。說「不」的時候不要帶著憤怒或仇恨之情,你之所以說「不」,只是因為你有權拒絕不適合自己的事物。這是發現並活出真正自己的唯一方法。6.說「是」你能真正地、發自肺腑地、毫無保留、毫不懷疑、斬釘截鐵地對什麼說「是」?列出來,認識它們,然後逐個地說「是,是,是」,體會一下完全接受和承認,以及坦誠地說「是」所產生的美妙感受。在生活中你能向誰說「是」?馬上給他們打電話,說出來。你對不適合的事說的「不」越多,就越有能力說「是」。隨著恐懼和猶疑的離去,你能說「是」的東西必將迅猛增長。7.選擇生活,選擇力量選擇做這些練習。記住,你擁有選擇的權利,恐懼不能控制你,除非你自己選擇受制於它。至理名言你有權主宰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你的生命是賦予你和整個世界的珍貴禮物。任何人、任何想法、任何感情都無權主宰你,只有你才有最終的權利選擇前進的方向。
第二章不再依戀坦然放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道德經》薩拉全副身心地要做個好母親,整天都圍著孩子們轉。為了能一直照顧家庭,她放棄了許多個人以及事業上的機會。孩子年幼需要母親時,這對薩拉來說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犧牲。然而,時光荏苒,孩子們長大後需要更多的獨立,此時,薩拉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強烈。如今的薩拉害怕邁出新步子,便更加想抓住家庭。然而,儘管她依戀著孩子們,但畢竟他們已經長大成人。當孩子們一個個離開家,開始自己生活的時候,薩拉受到了深深的傷害。於是,她開始抱怨:「我已經一無所有了!照顧了孩子們這麼多年,如今卻被無情地背叛了。」但是,究竟是誰或者什麼背叛了薩拉?她固執地以為,凡事都是一成不變,孩子們總是一如既往地需要她,她的角色永遠定格在母親上,生活不是由一系列的變化組成。我們總是抱著一種奇怪的看法,認為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會、也應該一成不變。我們對這種觀念深信不疑,因此,當我們喜愛的人離開的時候,當美妙的感情淡漠的時候,當我們的身體發生變化的時候,當他人的行為出乎意料的時候,當孩子們長大離家的時候,或者我們的運氣時好時壞的時候,我們總是會驚詫不已。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按照自然規律,這是必然現象),我們甚至會感到自己遭到了侮辱或者背叛。許多人會說:「這種事怎麼會在我身上發生呢?」有些人覺得自己是變化的受害者,似乎變化本身證明了他們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未能讓所有的一切完整,未能將事情保存原樣,未能實現某些期待,而這些期待實際上並未考慮變化的必然性。你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告訴我們:「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第二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時候,不僅河流本身變了,你也不再是原來的你:你的體溫和情緒變了,踏入河流的時間也不同了;此外,發生變化的還有你的細胞、思想、感情和理解力。過去的事情已經影響了你的一切。另一方面,河流也經歷了變化:它沖刷過了岩石,流過了灌木,翻卷了河裡的各種魚兒。所有的因素都改變了流動的河水,河不再是原來的河,而你也不再是原來的你。多麼美妙、多麼奇異啊!
然而,有些人卻沒有看到變化過程的美妙和奇異,相反,他們覺得變化十分可怕,想方設法要阻止它、抵制它、對抗它。他們在腦子裡和心裡用古板的觀念、想法和期望築起大壩,企圖將水流和生命逆轉如初。這些人其實並不明白,如果不是不斷進行的變化過程,凡事萬物都不會生長發展;我們對自己以及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無法加深;不能分辨幼稚的迷戀與真正的愛情的區別;吸氣之後無法呼氣。如果沒有變化,嬰兒就不會學會坐,學會爬,也不會學會走路,他們將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嬰兒,那麼他們的生活就無法完滿。變化是我們的朋友,是一件珍貴的禮物,我們必須學會認識變化的重要意義。然而,恐懼卻圖謀不軌。它告訴我們,變化是危險的。我們的安全感源自於固守過去,固守熟悉的東西,固守孩提時代學到的知識,固守家人相信的觀念。恐懼還告訴我們,老路子是正確的,而新方法無論看起來有多好,其實都是錯誤的。歸根結底,恐懼就是在告訴我們:不要長大。哲學家齊克果說,我們大多數人長到15歲就不再長了。這句話千真萬確:我們的年齡可能增加了,但其他方面卻裹足不前,沒有培養更進一步的質疑能力、靈活性和開拓性。相反,我們往往拘泥於老方法,不斷重複過去的錯誤。強迫性復現症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種叫作「強迫性復現症」的心理學現象。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強迫症,患者忍不住一遍遍地復現過去的事情或關係,而這些事情或關係要麼給他們造成過痛苦和創傷,要麼是他們從未真正明白或接受的事情或關係。患者時常機械地、無意識地被迫想起相同的關係或情景,因為在內心深處,他們希望自己康復。我們希望事情這次會與從前不同,但結果卻往往相反。事情本事不可能產生相異的結果,因為在復現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也在重複相同的反應。一切都一如往昔,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固有守舊的老方法、老觀念和老期望一遍遍地復現。相同的情景每重複一次,相同的結果每產生一次,大多數強迫性復現症患者的沮喪和絕望就會增加一分。穆拉?納斯魯丁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極好地說明了這種情況。一個人面前放著一碗極酸的泡菜,他一個接一個地嘗,每咬一個,都會酸得直咧嘴。一位朋友經過,看到了這一幕,便問他:「你為什麼一個接一個地吃這些泡菜呢?」這個人答道:「因為我想吃到那個甜的泡菜。」此人與我們所有人一樣,不去嘗試其他東西,不去找另一個碗,不去找另外一種食物,卻反而一遍一遍地重複同樣的事情,絕望地希望著痛苦和難以承受的東西會忽然間變成甜的。他實際上已經陷入了強迫性復現症的魔爪,變成了恐懼的囚徒。
當恐懼控制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出現一些機械的、無法停止的、千篇一律的動作,不敢離開這一碗酸泡菜,甚至不敢想像某些甜的、美味的、滋養的東西會在其他地方等著我們。恐懼阻止我們嘗試新的機會,阻止我們超越某些特定的行為。這樣的生活使我們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任由恐懼肆意控制。改變不是失去許多人拒絕放手,不願嘗試新鮮事物,原因在於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改變不是失去。改變就是改變,僅此而已。改變是必然的、自然的、健康的、必要的、真實的。這些人沒有意識到改變可以帶來新的生機和成長,而把它當作一個壞蛋,一個奪去他們所擁有的東西和所愛之人的壞蛋。他們還不明白一個道理:屬於他們的,誰也奪不走;不屬於他們的,無論怎麼抓,最後終將失去。東方有種觀念,叫作「因果報應」。它指的是,由於我們今生前世創造的因果報應,我們才會為了某種目的遇到某個人。因果報應的基礎是因果關係,我們的思想、行為和舉動形成了各種原因,或早或晚,這些因由的結果都會在我們生活中出現。某個時刻,因果報應便會瓜熟蒂落,我們因而會體驗一個新經歷,其形式可能是一段新感情,一份新工作,一場疾病或者一次經驗教訓。這種經歷是為了幫助我們成長、學習,抵消我們原來的某種因果報應。有時候,這種降臨的結果是痛苦的,但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長。我們需要學習對待這種經歷的新方法,需要平衡從前的因果報應。即便這種因果報應是一次積極的經歷,比如戀愛,它也只會逗留一段特定的時間,然後離我們而去。無論是挽留還是依戀都無濟於事,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生活自有其來來去去、相見分手的固有規律。一旦我們接觸過了,相見過了,分享過了,那麼在內心深處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就永遠不會失去什麼了,因為我們已經成了彼此的一部分。放手經歷的一切,我們才能學習、成長得更快;痛苦和掙扎也會更少,也才不會為未來製造更多的消極結果或者因果報應。按照因果報應的觀點,恐懼既是原因也是結果。恐懼警告我們只能生活在自己特定的社會、民族或宗教群體中,要時時刻刻小心其他群體。於是,因果報應就像「強迫性復現症」一樣,不斷地一次次重複。我們把那些跟自己不一樣的人當成危險分子,不能相信他們,要將他們拒之千里。有一家人新搬到了一個高檔社區,這個為人和善的家庭迫不及待地想見到新鄰居們。然而,僅僅因為這一家人的膚色與眾不同,那些老住戶們便心生警覺,家家關門閉戶。門裡面的那些人警覺地保護著自己、家人以及他們的信仰,卻從不知道新搬來的鄰居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帶來了什麼禮物,他們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同樣,他們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給那戶家庭帶來了多大的傷害。然而,無論我們知不知道,當我們給他人帶來痛苦的時候,實際上是給了恐懼膨脹的機會。在內心深處,我們期待遭到報復,或者千方百計地懲罰自己。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看清楚恐懼是如何狡詐地將一個可能是充滿希望、快樂滿足的生命變成了一個自我封閉、充滿恐懼的生命。當我們開始了解自己恐懼的嚴重程度的時候,不僅能開始同情自己(和別人),同時也已開始尋找逃避的途徑。只需一點光線進來,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恐懼的牆上已經出現了許多裂縫。在起初看起來固若金湯的石獄裡面,其實有許多隱蔽的大門、窗戶和裂口。思想的疾患為什麼人們難以自然而然地接受生活中的差異和變化,順應潮流,坦然放手呢?我們的生活如果被恐懼支配,就會對不喜歡的東西,威脅我們或者令人沮喪的東西充滿戒備之心。我們會躲避它、拒絕它,竭力將其拒之門外。與此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尋找自己喜歡、能帶來快樂、使我們感到穩定、溫暖和安全的東西。一旦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就會緊緊抓住,深深地依戀它,把它當作生命的至寶。如此一來,我們寶貴的生命就將一半的經歷拒之門外,而對另一半死抓不放。在這種生活狀態下,我們就會完全依賴外部條件和他人來獲得幸福感。由於人和條件都在不斷變化,我們永遠都不會獲得真正的安全感,也不會明白什麼是真正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我們往往拒絕那些可能是意義重大的、美妙的東西,卻迷戀那些自認為偉大、實際上卻是消極的東西。注意:你追求的、渴望的、想要抓住不放的是什麼?你經常躲避、拒絕、隱瞞和逃避的是什麼?你知道由此而帶來的巨大損失嗎?你知道它耗費了你多少時間、思想和精力嗎?這種生活狀態給你帶來了舒適、安全或幸福了嗎?不要欺騙自己,現在我們需要的只有一點:誠實。如果我們開始放手,開始敞開雙手,敞開思想和心扉,就會扭轉這個千年不變的固定模式。我們將意識到,個人的好惡並非衡量事物的標準,不能以此為生命的基礎。我們之所以不喜歡某物,通常是因為不了解它。另外,我們摒棄的也許是真正有益的東西。此外,我們的好惡也在不斷變化,今天喜歡的東西明天就可能避之不及。在我們學會消除恐懼的過程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務必要下定決心,不再清楚地區分自己喜歡或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單純地追求一件東西而拒絕另一件。相反,我們必須逐漸學會向生命中的一切敞開懷抱和心扉。道元是位偉大的禪師,他年輕時曾前往中國學禪。經過多年的潛心學習,他歷盡千辛萬苦重返日本。回到日本的時候,許多耳聞其事迹的人都前來拜訪,希望知道他在中國有何收穫。當他們問道元這些年在寺院里究竟學到了什麼時,道元禪師說:
「我帶回來的只有空空如也的雙手。」道元所說的「空空如也的雙手」具有非凡的意義。只有雙手空空如也,不抓任何東西,人們才會靈活自如,才會樂於奉獻。他們可以感覺、可以觸摸,可以向他人敞開懷抱,給與他人,同時也能接受禮物。道元張開的雙手樂於接受生活的全部,並不依戀自己喜歡的而拒絕其他的。他非常願意親身經歷所有的生活體驗。讓自己的雙手空空如也。你緊抓的是什麼?你能不能暫時張開雙手,坦然放手?你能否不再緊抓渴望的東西,不再拒絕自己討厭的東西?想像一下自己張開雙手,放手某些東西;想像一下張開那雙可能會握緊拳頭準備與生活搏鬥的手。停止掙扎,不再拒絕,坦然接受吧。不再拒絕生活,要拒絕恐懼在內心深處,我們並沒有給生活多少空間。相反我們以各種方式評價它、譴責它、拒絕它、拋棄它、傷害它。恐懼以傷害生命為樂,這就是它存在的主要任務。不要讓恐懼得逞,製造傷害從來不曾、也永遠不會產生好結果。我們必須把自己從恐懼中解脫出來,去尋求另外的興趣。當心中萌生傷害或者拒絕的念頭時,你要明白,這種想法不屬於你,它屬於恐懼,你無需聽任恐懼的瘋狂之舉。轉身面對恐懼,對它說「不」。不再拒絕生活,要拒絕恐懼。學會應該對什麼說「不」是對付恐懼最有效的藥物。我們使用這種藥物的方法有很多,當下最緊要的是對有害的依戀說「不」。練習一下張開雙手,敞開思想和胸懷,這樣便能重新獲得靈活性、自發性和真正的安全感。拒絕僵化。一旦張開曾經緊握的拳頭,伸出雙手,你就會驚喜地發現:所有美妙的人、經歷和內心的自由都會來到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樂意坦然放手的大師。事情發生了,他欣然歡迎;事情平息了,他也不強留。從前,一個小山村裡住著一位禪師,深受村民敬愛。這位禪師終日打坐冥思,而村民們則自發地給這位聖人送食物和其他貢品。所有人都對他讚不絕口。他在那裡的生活安詳、簡樸。忽然有一天,村裡一個未婚的姑娘發現自己懷孕了,但是孩子的父親卻說他要離開,因為他還沒有做好當父親的準備,不願照顧她和孩子。這個絕望的姑娘束手無策,沒有人能幫她,於是,她便對村民們說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是那位禪師的。消息傳到禪師的耳中,他只是淡然地說:「是嗎?」村民們大驚失色,對這位禪師的看法立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一提到這個人的名字也會怒不可遏。他們說禪師的壞話,不再拜訪他,也不再給他送食物。這位禪師聽說這些事之後,仍舊只是淡然地說了一句:「是嗎?」
孩子出生了,那個姑娘把孩子送到大師的面前說:「給,這是你的孩子。」「是嗎?」禪師說著,慈愛地伸手接過了孩子。禪師對這個孩子精心撫養。幾年後的一天,孩子的親生父親又回到了村莊。他對自己當初離開的行為非常後悔,希望能與那個女子和孩子團聚,照顧他們。那個女人欣喜不已,將事情的真相告訴了全村人。然後便和那個年輕人到禪師那裡要自己的孩子。禪師淡淡地問了一聲:「是嗎?」便慈愛地將孩子送還給了他的親生父母。於是,全村人又開始讚譽這位禪師,一談起他就紅光滿面,興奮不已。他們又開始拜訪他的草屋,給他送禮物和食物。「是嗎?」禪師說著,坦然地接受了村民們的禮物。這位禪師從來不受一切外來因素的影響,寵辱不驚,得失不計。他無所畏懼,能夠完全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而時機成熟之時,他也能夠完全坦然放手。「是嗎?」是一種練習,是對事件的一種回應方式,包括好事和壞事,快樂的和痛苦的事。上面提到的那位禪師並未匆忙跳上生活的過山車,體驗刺激,旅程結束後轟然倒下。相反,他自始至終只關注自己,不讓自己受制於各種變化。他清楚地知道,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好的可以變成壞的,壞的可以變成好的;快樂可以變成痛苦,痛苦也可以變成快樂。大師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懷著濃厚的興趣觀察生活,坦然接受並關心發生的一切,從而不為發生的事情擔心憂慮。他既不渴望獲得讚譽,也不害怕受到責備。當別人抓住不放或者產生依戀的時候,這位禪師卻不會恐懼,他有能力全心全力地去愛,去關心發生的一切;當它走的時候也會坦然放手。刺穿恐懼如果我們再仔細地觀察那位禪師的行為,便會很容易地看清恐懼的根源,知道如何擺脫恐懼。在上面這個故事中,假如那位禪師奮力保全自己的名聲;假如他因為村民們奪走了他的一切而對其懷恨在心,那麼麻煩就會增加,使他自己和其他人產生恐懼。然而,那位禪師卻拒絕仇恨、拒絕責備、拒絕怨憤,因為這些消極情緒只能使恐懼有增無減。如果那位禪師拒絕養育那個孩子,將那個女人拒之門外,不僅他的想法會深深地影響母子二人,還會在小山村引起軒然大波,而他也將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是,禪師卻坦然接受了發生的一切,因而可以維持相對平靜的生活,從而消除了他人和自己心中的恐懼。到了該放手的時候,如果這位禪師抱著孩子拒絕歸還,如果他不知道如何歸還給生活賦予他的禮物,那麼,痛苦和恐懼將會再次出現。不過,他十分清楚,什麼東西都不完全屬於他,所有的一切只是逗留片刻,最終仍要離去。因此,他便不再害怕失去,依舊保持平和的生活狀態。
這位禪師已經懂得如何張開雙手。他看到了生命的短暫,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只逗留片刻,終要離去。這個事實並未使他傷心,反而使他得到解脫,可以平靜安詳地生活。他並不依戀於某一種特定的結果,而是順其自然;他也不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而抓住或者歪曲正在發生的事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無法去愛。實際上,禪師只要放棄依戀和固守,他就已經能夠完全奉獻自己。這位禪師對生活的發展並沒有特別的計劃,對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自己的重要價值、理應得到的榮譽和名聲也沒有特定的想法。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永遠不受威脅的真正的安全之所。逃離恐懼或許那位禪師似乎不是凡人,但實際上他跟我們普通人一樣,就是凡人一個。他唯一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他明白擁有平和心境的基本原則,並且切實遵守。我們同樣也可以按照這些原則,每天實踐。本書就是要教你如何逃離恐懼,書中的每個練習、每條建議、每句至理名言都是恐懼編織的黑暗中的一絲亮光,我們應該讓這些光閃耀。有時,光線忽明忽暗,我們在光亮中看到了出口,旋即卻又落入恐懼的黑暗中。這種情況極為自然,只需繼續讓光亮閃耀,帶來更多的光線。當恐懼不期而至的時候,停下腳步,直面它,把它當作空氣一樣呼入體內,然後再呼出來。立即選擇你認同的建議,開始練習。如此一來,牆上的裂縫,也就是你逃離的方式,就會越來越大,而恐懼的攻擊力也會越來越弱。最終,恐懼欺騙我們的謊言也將逐漸被揭穿。亞歷克斯開始逃離恐懼,生活也因此揭開了新的篇章。周圍的人對他更好了,各種活動也變得更加容易了,而他也開始對生活方向有了新的認識。很多時候,他的確覺得心胸開闊,心情舒暢。然而,忽然之間,亞歷克斯又把自己凍結了。他說,事情簡單得讓人害怕,生活方式的變化也讓人心驚膽戰,他想再按照原來的生活方式過一段日子。於是,他暫時陷入了那種貌似安全的逃避之中。儘管如此,他已經嘗試了不同的滋味,因此,他的這種逃避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在內心深處,他已經知道了拜託恐懼的方法。為什麼逃離恐懼本身會讓人害怕呢?原因在於:假如放手恐懼,有些人不知道什麼能帶給他們安全感?他們早已相信了一個彌天大謊——恐懼可以讓他們安全舒適。因此,如果他們越害怕,就對危險越警覺;事情越穩定,生活就越安全。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我們越害怕,就越看不清事態的發展,也無法看清彼此,或者真正傾聽他人。我們腦海中縈繞的只有那些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恐懼凍結了我們正常的人際交往以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於是我們變得越來越僵硬,往往感覺生不如死。死人僵硬不動,而活人卻靈活自然,能夠適應各種條件,能夠自由地付出、接受,能夠坦然地放手。恐懼引誘我們牢牢地抓住一切。我們並沒有意識到,產生恐懼的正是我們的固執,攥得越緊,手裡的東西就會碎得越厲害。
停下來:想一想,你緊抓的是什麼?你害怕放手的是什麼?眼下,你只需留意一下這些問題,看看自己抓得有多緊,看看你如何拒絕失去和改變。你在與時間抗爭嗎?你不願失去所有想要的或者喜愛的東西嗎?這樣做對你喜愛的東西會產生什麼後果?隨時留心這些問題。我們拒絕放手,實際上是在與宇宙的一種力量抗爭,即變化的力量。當然,最終獲勝的必將是這種強大的宇宙力量。誰也不能阻擋潮漲潮落,誰也不能阻擋太陽朝升暮沉,哪個人願意這樣虛度光陰呢?然而,許多人偏偏要與事情、人們、信仰、思想、需求的變化抗爭,所有這些都是不請自來,最終都要悄然而去的。我們抱怨自己,謾罵他人,譴責上帝,發誓永不再愛,不再關心任何事。毫無疑問,這種狀態正是恐懼煽風點火製造的瘋狂行為。恐懼對瘋狂情有獨鍾。它不僅鼓動瘋狂,實際上就是瘋狂本身在千方百計地試圖擾亂我們的正常思維。然而,只要我們看透它的本質,只要我們把瘋狂當作瘋狂,神智便會恢復。瘋狂的生活方式非常危險,拒絕面對現實十分愚蠢。不過,人們的一些非理性行為同樣可以理解,t.s.艾略特對這種情況的描述極為貼切:「人們不能承受過多的現實。」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恐懼已經滲入了我們的骨髓,使我們無法體味現實。但是,真正能帶我們驅走恐懼、逃出牢籠的只有現實。現實有益無害儘管恐懼對現實編造了無數謊言,但現實的確有益無害。這至理名言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實際上,這句話是另一句至理名言的基礎),因為恐懼不斷訓誡我們:現實充滿危險,恐懼益處多多。現在,趕快放棄這種可笑的觀念吧。如果生活的現實有害無益,那麼我們的生存、成長、奮鬥、愛、笑、創造、崇拜從何談起呢?我們怎能看到周圍美麗的世界呢?我們又怎能在飢餓時吃飯,或者拉朋友的手呢?那麼,是誰把我們受邀參加的盛宴變成了囚禁的牢房?是誰懷著惡毒的眼光看待生活?停下來:想想生活的美好,它是如何給予你、支持你、滋養你的?停下來捫心自問,你有沒有感謝過這一切?你有沒有給予、支持、滋養過生活?對於生活饋贈的禮物,你是坦然接受還是斷然拒絕?除了「強迫性復現症」之外,人們通常易患另一種疾病,我稱之為「拒絕生活強迫症」。我們往往以各種方法拒絕生活,卻反而抱怨生活拒絕了我們。(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論述。)就目前而言,「拒絕生活強迫症」的直接根源就在於我們不願面對現實。一旦轉變這種錯誤的觀念,我們將會充分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幸福。
許多人之所以拒絕現實,主要是因為害怕變化,他們擔心自己體味到的美妙的東西會轉瞬即逝。不過,儘管一種體驗會消失,但立即會有另一種體驗等著你。只要你不忙著把它與曾經的或者即將到來的體驗進行對比,每一種體驗都將美妙無比。我們無需害怕短暫,而應全身心專註於短暫的過程,盡情享受其中的樂趣。轉瞬即逝的世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人生苦短,轉瞬即逝。我們來到世間,活上一遭,溘然而去。儘管這可能引起恐懼和悲傷,但同樣可以成為我們快樂簡單生活的理由,也可以讓每一天都顯得彌足珍貴,讓我們看清生活中真正重要的、珍貴的東西。面對並接受生命短暫這個事實可以讓我們享受生命的每時每刻,珍惜每次際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強我們的決心,不允許我們寶貴的生命之旅被恐懼充斥。「如果真正意識到相伴的人某天會離開人世,誰能不和善呢?」恐懼卻不願讓我們看到這個事實,它讓我們戒備短暫的生活,告訴我們目前的生活狀態將會永遠如此。恐懼提供各種方法試圖讓我們永葆青春,假裝時間永遠停滯不前。然而,生活的短暫性卻無法防備,它是生命最基本的事實。一旦我們明白這一點並坦然接受,一切都將開始改變。我們害怕短暫,企圖通過依戀和執著來躲避這種恐懼,試圖讓一切都顯得固若金湯,似乎生活本身便有賴於此。我們的生活本身似乎完全依賴人際關係、金錢、地位和成就,因此舉止言行處處體現著這種觀念。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生活依賴的是其他東西。當我們發現生活的真正根基之時,就會完全擺脫恐懼的控制;如果我們覺得生活依靠的是變化的、不穩定的、轉瞬即逝的東西,恐懼便會完全佔據上風。結尾:練習不再依戀,坦然放手1.鬆開緊攥的雙手你抓得最緊的是什麼?它妨礙了你什麼?你願不願意稍稍鬆開雙手讓它離開?今天,就請你稍稍鬆開雙手,明天再鬆開一點。2.別再區分好惡你是如何區分個人好惡的?你追求的是什麼?拒絕的是什麼?這樣做你失去的是什麼?今天,請你轉變一下。別再追求喜歡的東西,也別再拒絕討厭的東西。無論發生了什麼,只需坦然面對,淡淡地說一句:「是嗎?」3.來臨之時,欣然接受;離開之時,坦然放手。看看你的依戀和執著是如何製造恐懼的。請你下定決心:今天一整天都不強求任何事情,而是順其自然。來臨之時,欣然接受;離開之時,坦然放手。如此一來,你的感受將會與此前不同,而世界對你的回應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4.別再拒絕變化你是不是總想讓事情一成不變?這種一成不變的狀態持續了多久?事情是不是最終仍舊發生了變化?你過去是如何看待這些變化的?你為此譴責過自己或別人嗎?你有沒有試著改變這種狀態?現在,你能否讓凡事都順其自然?5.讓變化順其自然你有沒有迫切地想按照自己的時間和方式改變某件事?如果這樣,你實際上是把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強加於這件事本身。你能不能任事情順其自然,不再插手,讓變化按照其自身的方法、時間和節奏發生?即便你萬分不情願,變化也仍舊會按照自己的時間和節奏發生,插手又有何用?我們之所以插手是因為想要其他東西,想讓自己感到安全。但是,能帶來安全感的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遠離恐懼。當你不再推三阻四,不再試圖改變生活的時候,內心深處的恐懼便會逐漸消失,安全感自然會逐漸增強。你不妨試試看。至理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承認生命的短暫吧,與之和平共處。花些時間觀察那些自然而然發生的變化,擁抱這些美妙的變化,看看它們如何帶來新的經歷。接受你自己以及所愛之人的變化。對於你本來可能會拒絕的事物,同樣花些時間注意它們的變化,你現在還會拒絕它們嗎?練習一下如何享受變化,歡迎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注意到腦海中閃現出對改變的災難性期待,需要做的就是注意它、拒絕它,對它說「不」,然後放手。專註於生命賜予你的所有。你應該明白,那些期待只不過是恐懼這個跳樑小丑在蠢蠢欲動罷了。
第三章傾聽內心的呼喚
「只有真實地生活才能真正做到眼明心亮。」——愛默生桑德拉擔任公司高層已經十二年有餘。儘管公司遇到了一些困難,她仍然一如既往地盡職盡責,以為公司面臨的問題很快就會解決。她認為自己是公司團隊中的重要一員,自我評價頗高。可是,一個周五的早上,老闆走到桑德拉面前,對她說公司不再需要她,要立即將她掃地出門,她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桑德拉以前根本沒有意識到公司問題的嚴重性,也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被炒魷魚。老闆剛宣布完命令,桑德拉的電腦及所有的業務聯繫人均當即封存,貼上了封條,她只有幾分鐘時間收拾私人物品,甚至連與朋友和同事道別的機會都沒有。轉瞬間,她在公司的身份便被完全抹掉了。桑德拉震驚之餘,卻束手無策。這件事完全出乎她的意料,已經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桑德拉突然被炒這件事在同仁中引起了極大的混亂,一時間人心惶惶,不知道同樣的厄運接下來會降臨到誰的頭上。對於公司的實際狀況,桑德拉此前顯然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將現實拒之門外,忽略了一些明顯的跡象。假如她當初能注意到這些跡象,便會更好地準備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但是,忽然被辭退之後,桑德拉無法接受這個沉重的打擊,不知該何去何從。接下來,她也沒有積極地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者跟朋友傾訴苦惱,獲得安慰,並最終尋找新工作,而是完全隱退到幻想和夢想中。她變得不敢邁出家門一步,不敢嘗試新東西,終日回想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有時候,桑德拉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無可厚非,發生的變故根本不是她的錯,所以便花很長時間自怨自艾;而有時候她則幻想著去跟公司討個說法,重新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腦海里縈繞著報復的快感;還有些時候,她則會埋怨自己,覺得自己如今的狀況都是由於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於是便無情地懲罰自己,曆數從前所有的失敗經歷,為此而對自己深惡痛絕。桑德拉這種矛盾的狀態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方面,它們交替出現,控制了她的想法。事實上,這些相互矛盾的內心的聲音並沒有告訴桑德拉如何解決問題,反而讓她更加脆弱,更加不知所措。她不知何去何從。生活中發生意料之外或者令人震驚的事情時,許多人都無法承受。我們對變化猝不及防,從而受制於恐懼,似乎整個世界都危機四伏、缺乏理性。我們不知道下一隻鞋子什麼時候會落下來砸在自己頭上,不知道能真正相信誰,哪裡才是安全之所。我們不僅失去了依靠別人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依靠自己的能力。我們不再確信發生的一切,不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容易遁入幻想世界,似乎幻想可以帶來慰藉,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事實上,這些幻想只能切斷我們與現實、與可行的解決方法及平和心境之間的聯繫。虛幻的慰藉「人們不能承受過多的現實。」——t.s.艾略特許多人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幻想和空幻世界中,但是我們卻並未意識到,因為這是一種自發自覺的行為。一旦出現了棘手的問題,強烈的願望受到打擊,戀情危在旦夕,或者感到無助、受到傷害時,幻想就會作為處理困境的方式,像莊稼地里的雜草一樣冒出來,而很多時候甚至很難注意到它們的存在。這些幻想有許多作用。從表面上看,它們似乎給了我們些許慰藉,提供了一個解釋和解決方法,使我們認為自己是在切實地解決問題,自己是最終的勝者。通常,在我們的幻想世界中,我們往往會大獲全勝。我們找到了渴望已久的愛,重新獲得自信,除掉了敵人;有時會把自己當作一個倒霉的受害者。幻想就像毒品一樣,可以暫時撫慰我們的創傷,保持短暫的冷靜,讓我們誤以為一切正常。另一方面,幻想也可能強化我們對自己的消極看法,扭曲真正的自己,掩蓋業已取得的成就。
停下來: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遇到過棘手的問題。當時你是怎麼「考慮」的?你用什麼樣的夢想和幻想取代了問題本身?這些幻想真正帶給你的是什麼?你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因此而發生了改變或者改善?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了幻想世界?無論如何,這些幻想都十分危險。儘管它們起初會從某種程度上緩解壓力,但從本質上講,它們與恐懼乃一丘之貉。幻想讓我們逃避現實,使我們的精力浪費在痴心妄想上,卻未能真正面對或者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而問題本身以及背後隱藏的恐懼卻往往有增無減。由於無人問津,它們便肆無忌憚地進一步發展、惡化。這些問題可能令人震驚,因為我們極少意識到幻想的存在。它們往往不知不覺地侵入我們的大腦中,一遍遍地重現,直至跟我們熟稔得像老朋友一般。許多人精神高度緊張,往往將幻想誤認為現實,並未停下腳步仔細看看外部世界的真實情況。這些人與桑德拉一樣,終日生活在幻想中,以為一切正常,自己深受器重,卻並未覺察到現實生活中的諸多跡象和信息。最終,當殘酷的現實忽然間大張旗鼓地出現,當某個人突然被解僱,或者戀人要分手的時候,他們便會大驚失色,六神無主。因為這些人根本不知道會發生這種事,也從未打算真正聽到或看到事情的發展。停下來:回想一下你陷入幻想世界的經歷,看看你在這上面浪費了多少時間。將你主要的幻想以及背後的推動力寫下來。現在,你已經意識到了幻想的存在,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可以當即阻止幻想進一步發展。閉目塞聽幻想可以轉移我們對現實問題的注意力,從而使我們閉目塞聽。眼前無論是什麼,我們都熟視無睹,看到的只是自己腦海中的幻想;無論別人說什麼,我們都置若罔聞,聽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對其他內容肆意歪曲。我們的觀念和幻想就像一個過濾器,通過的是我們想聽的信息,而過濾掉的則是那些不喜歡或者與自身願望相悖的內容。盧對瑪拉情有獨鍾。一天,盧親耳聽見對方說也喜歡自己,便欣喜若狂,激動地告訴周圍的朋友,說他和瑪拉就要訂婚了。然而,他卻沒聽到瑪拉真正說的是什麼,也沒注意到她說話的語氣。瑪拉對盧說的是:如果有朝一日他能學會傾聽,理解她的感受,她可能會喜歡他。這番話的重點在於:瑪拉認為永遠不會有這一天,而她對此感到難過。當一段感情忽然結束的時候,許多人對曾經的戀人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無數次告訴你我的感受,可你卻從沒聽進去。是你自己把我拒之門外的。」你拒之門外的是什麼?每一天,現實都會帶來很多信息、跡象和機會,它也會帶來驚喜的禮物,等待有人接受。你準備好接受了嗎?抑或你正沉溺於幻想世界,想像著會發生什麼,應該發生什麼,或者這個世界會如何待你?
有些人以為,只要我們生活在幻想中,將不喜歡的信息拒之門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至少不必面對幻想背後隱藏的恐懼。但是,我們必須要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拒絕面對現實只會讓你更易受傷、更加迷茫、更加危險。這一點非常重要。不了解事態的發展,我們就無法採取必要的措施。由於問題得不到處理,潛伏的恐懼感便會日益加重。若要消除恐懼,最重要的是提高辨別力,明白現實帶給你的是什麼,避免陷入幻想或者迷失在幻夢之中。只要你能真正看清現實,自然便會找到應對之法。想一想:你喜歡幻想什麼?疲倦的時候、小憩的時候、喝咖啡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幻想?它能帶給你快樂嗎?或者它是對恐懼的幻想?了解自己經常出現的幻想,我們就能更清楚地認識到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處理解決,自己渴望或者害怕什麼。一旦發現需要處理的問題並切實解決,對應的幻想便會消失。把生活中隱藏的需要處理的問題寫出來。只要意識到它們的存在,白紙黑字寫在紙上,對它們的恐懼便會減弱。如果我們單純地壓制、掩飾自己的需求、慾望、恐懼和問題,恐懼並不會離開,而是變得越來越強大。強迫性行為受制於幻想和夢想的時候,強迫性思維便會應運而生。患有強迫症的人缺乏安全感,惶恐不安,甚至處於失控狀態。他們會對某件事反覆考慮,試圖弄清楚此事的來龍去脈,以便從內心深處接受目前承受的痛苦,或者確保未來安全無虞。這些人不願承認自己已經失控,反而藉助某些重複的行為和做法來製造出一種穩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然而,他們卻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這些重複性行為不僅限制了他們的生活,而且佔據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很快,這些行為就會變成強迫性行為,奪走此人的自由。以這種方式生活的人,幾乎沒有自由、自願或者快樂可言。此外,這種所謂的安全感並不能持久,基於人為的、不真實的安全感十分脆弱。一旦某個老做法沒有進行,或者某個行為沒有完成,危機感便會重新出現,人們就會感覺安全再次受到威脅,重新陷入失控狀態。強迫性的重複思維、行為和幻想並沒有積極地幫我們收集事實,看清事實,卻似乎在保護我們免受痛苦,它們似乎提供了一種獲得平衡或者重獲自我價值感的方法。不僅強迫症患者如此,泛言之,我們所有人都是這樣。所有人都想通過各種幻想、老習慣、老做法和不願放手這種自動的思維方式達到控制恐懼的目的。儘管這些幻想、觀念、習慣和強迫性行為看似能夠給人慰藉,但實際上背後指使它們的正是恐懼,同時它們也在為恐懼推波助瀾。我們越沉溺其中,現實就越可怕,而我們也就越無力進入現實世界,無法採取有效措施。對於這種困境,我們有許多處理方法,有許多適用的良藥。第一種方法是:
只管去做:採取行動「望洋興嘆而不乘風破浪者,必不能穿越大洋。」——泰戈爾說來奇怪,其實治療幻想和強迫性思維依賴症的良藥非常簡單,那就是:只管去做——採取行動。站起來,走出去,融入生活,只管去做些事情。無論你感覺如何,只管邁出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在這個過程中,恐懼會竭力阻止你,讓你再等等,再考慮考慮,掩飾一會兒,做好準備,推遲片刻,確保所有條件都完全具備之後再行動。當然,事實是:條件永遠不會完全具備,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恐懼對你說你還沒準備好,警告你要小心謹慎,否則會摔跟斗,當眾出醜。對恐懼說:摔跟斗,犯錯誤,當眾出醜又怎樣?沒關係的。跟活死人的生活相比,這根本算不得什麼。誰能為所有事都做好準備?如果我們非要等到時機成熟,將會永遠囚禁於幻想之中,什麼事都做不成。採取行動,我們才能準備妥當。找一件你拿不準要不要做的事,現在就開始付諸行動。停下手邊的其他事,別再三思,只管去做。一旦開始行動,接下來的步驟便會簡單許多,我們也會逐漸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麼。只要採取行動,我們便會從中發現、了解、挖掘自己巨大的潛力。我們了解了自己選擇的結果,便可以進行新的選擇。成功和失敗有何不同?如果終日害怕失敗,便會完全處於恐懼的魔爪之中。一位大師曾經這樣說:「生活就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道元禪師錯誤是朋友還有一劑葯也很有效。錯誤本身無可厚非,它們是我們的朋友。不跌倒就無法站起來,小孩子如果總是害怕摔倒就永遠學不會走路。跌倒了再爬起來其實非常正常。同樣,採取行動,從中學習,強健肌肉,繼續前進也極其正常。如果總是害怕失敗或者犯錯,我們就永遠無法進步。實際上,犯錯也是件好事,說明我們已經冒險了,已經開始與恐懼抗爭,從某種程度上已經戰勝了恐懼。你要明白:只要你做了戰勝恐懼的事,只要你反抗了這個恃強凌弱的傢伙,只要你敢於冒險,直面恐懼,並採取行動,你就是勝者。行為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削弱了恐懼對我們的控制。如果跌倒了一百次,這就意味著我們勝利了一百次,直面恐懼一百次,經過了不屈不撓的努力,又勇敢地站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變得越來越堅強,同時也削弱了恐懼的力量。我們已經重新發現了真實的自己——絕對比恐懼更加強大。想一下:你犯錯跌倒的經歷,仔細想一想。把它寫下來,描述一下發生了什麼,你從中學到了什麼,你沒有學到什麼。同時也寫下來你「認為」應該發生什麼。難道這就是你認為此事失敗的原因嗎?因為結果不在你的預料之中?因為你覺得痛苦?是誰說這是個錯誤?如果結果是另一種情形,是不是就沒關係呢?
一個錯誤之所以是錯誤,純粹是我們自己的判斷。但實際上,那只是發生了某件事,出現了某種結果而已。為什麼稱之為錯誤呢?難道就是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生活的所有方面?誰又能做到呢?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有意思的是,每個人都害怕犯錯,認為自己無論何時都必須完美。這些想法其實是恐懼之言,卻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幻想中。對於這些愚蠢的謊言,我們應該置之不理。如果真的犯了什麼錯誤,也不必害怕,要坦然接受。犯錯怎麼了?再想一想:犯錯怎麼了?將你犯錯的經歷都寫下來,誰在乎呢?發生了什麼呢?那是世界末日嗎?你從錯誤中汲取了什麼教訓?將你正確的時候也寫下來,那時又發生了什麼?你的生活有任何改善嗎?現在,請你寫出五種可能犯錯的方式,再寫出五種可能正確的方式,你確定嗎?是誰這樣說的?你想一輩子都生活在害怕犯錯的恐懼中嗎?害怕犯錯、永遠追求正確的做法會把自己和別人一起逼瘋。如果我們認為某人犯了錯誤,往往會不自覺地將其拒之千里;或者,如果我們認為某人比自己更正確,就會覺得不平衡。無論我們自己還是別人犯的錯誤都只能證明一點:我們非常糟糕,一無是處。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們就深深地陷入了海市蜃樓的怪圈。海市蜃樓不僅出現在沙漠里,同樣也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走在沙漠之中,我們會看到前面有一個虛幻的湖泊,看起來跟真的一樣。但實際上,那泊湖水只是口渴造成的幻覺。我們以為它是真的,迫不及待地跑過去喝水;但是,跑得越近,湖泊就離得越遠。湖水似乎只有咫尺之遙,於是我們在酷熱的沙漠中愈加奮勇地奔跑,越來越渴,愈加渴望喝到湖水。然而,近在咫尺的這個海市蜃樓(任何海市蜃樓)永遠都無法緩解我們的口渴。渴望完美、永遠正確、永不犯錯也僅僅是個海市蜃樓。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讓我們幾近瘋狂,卻從未讓我們得到智慧,體味完滿。只有看清海市蜃樓的本來面目,明白它並不存在,只是我們的幻覺,才能打破那種可怕的惡性模式。追求完美、擔心犯錯的觀念也是一樣的道理。生活就是不斷犯錯誤的過程。生活就是行動、反思、再行動的持續過程。重要的是,要敢於全身心地投入,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盡量關注現實,去看,去聽,去感覺,然後作出回應。首先,你要全力以赴地採取行動,剩下的就不單純是你自己的問題了,因為你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後果。不要擔心行為的後果當我們說「只管去做」的時候,意思是說,不要關注行為的後果,忘掉結果,關注行為本身。為了做而做,並不是為了得到回報。送給別人禮物的時候,不要暗自希望對方感謝你、回贈給你禮物或者恩惠。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是「只管去做」了,而是另有企圖。懷著某種企圖做事往往會造成一種失衡狀態,因為我們的一半注意力都集中在回報上面。如果沒有得到任何回報,有些人便會忿忿不平、懷恨在心。這時候,我們的禮物就喪失了其真正的價值,而變成了一種變相的操縱形式。
約會的時候,不要坐在那裡心不在焉,腦海里想著自己有沒有給對方留下好印象,說話是否得體,他覺得你漂不漂亮,或者他是否會再打電話給你。你應該做的就是去赴約,真的在那兒,跟另一個人在一起,把所有精力集中在這個人身上,認真傾聽,適時回答。享受這段時光,多多了解這個人,但不要抱有任何期待。期待會誘發對失望的恐懼。為了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樣,我們不知不覺就被分裂成了兩半,其中一半無時無刻不在審視另一半的表現,判斷我們是否得到了想要的結果。此時,我們就顯得心不在焉、六神無主。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其實把別人當作了一件滿足自己需求的物體。當然,我們也可能成為自己的物體,隨意擺布。如此看來,我們變得垂頭喪氣還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嗎?我們甚至可能會連自己都害怕。如果生活在期待的世界中,我們根本不可能時刻了解真正需要或正在發生的事。了解事情的發展,體味生活的酸甜苦辣,這是多麼美妙、多麼令人激動啊!然而,大多數人卻並未如此,相反,我們任由幻想和內心渴望的擺布。停下來:專註於你周圍的環境、身邊的人以及真正發生的事情。別再關注你的內心世界,全神貫注於現實世界發生的一切。如果你是獨自一人,不妨認真聆聽你聽到的,觀察你看到的,感受輕拂面龐的微風,注意身體的感覺和姿勢。此時此刻,你在做什麼?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件事上。如果你在切菜準備做飯,那就專註於切菜的每個動作;如果你在讀報,就放下報紙,注意一下賣報人,街上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以及正在進行的一切。如果你跟別人在一起,就要真的在那兒,不要有任何期待。讓每一刻都自然而然,不要填補短暫的沉默,不要預料對方要說什麼,不要插話,讓一切都順其自然。如果某種感受油然而生,你只需感受它,不要追求或者逃避任何事。同時,展現真實的自己,不要希圖從別人或者你花費的時間中求得任何回報。現在看看你的焦慮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過分關注行為的結果,就會出現焦慮、恐懼和惶恐情緒。反之,如果只是將自己完全置於行為本身,享受它,全力去做,必然會在做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而恐懼也將銷聲匿跡。此刻的你全心全意、心無旁騖,你的行為不是為了控制別人或者自己。這種全神貫注、全心全意的行為被稱為內觀的生活,或者隨時恭候的生活,是治療任何恐懼的靈丹妙藥。玩玩具「我們小時候玩玩具,長大後想要真正的東西。」
——內山禪師我們大半生時間都在玩各種玩具,甚至我們的孩子、朋友、愛人和家人都可以成為一種玩具,能帶給我們快樂,使我們不至於無所事事,讓我們分散注意力,幫助我們擺脫無聊,打發時間。當然,幻想和海市蜃樓同樣也是玩具,而且是最精美方便的玩具。無論何時,只要打聲招呼,幻想和海市蜃樓便會立即出現,帶給我們暫時的快樂,分散注意力;而且似乎能使我們擺脫無聊、孤獨和沮喪。幻想也能讓我們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因此我們很容易對其產生依賴感。有些幻想會讓我們覺得生活有了目標,然而,如果這些只是幻想,這種感覺遲早都會消退。一旦興奮感消失,我們可能會比原來更加消沉。在幻想世界中,我們根本無法找到真正的目標以及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那麼,我們真正的目標和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在哪裡呢?怎樣才能找到呢?它與玩玩具有何不同?當我們的玩具壞了或者幻想不管用的時候,我們通常不是問上面提到的這些問題,而是去尋找另外的新玩具。好像沒有玩具、沒有幻想的生活簡直無法想像。停下來:看看你的哪些玩具已經壞掉了。你仍然不願丟棄嗎?你想要新玩具嗎?你能不能暫時停下這一切,不要玩具,一無所有?儘可能多地保持一無所有的狀態,它其實是一個寶藏,各種新機會都將由此而生。真正的東西源於一無所有,而非其他。在第二章中我們曾經談到,放棄虛假的東西,真正的東西將會自然出現,在這裡同樣如此。只要你認識到了手裡的玩具,斷然將其丟掉,那麼,能給你帶來安全、快樂、活潑和真正目標的東西將會自然出現。「魚無水則亡。水是魚的生命,空氣是鳥的生命。」——道元禪師什麼是你的生命?給你提供飲食和營養的是什麼?如果找到了答案,你將會在這個世界上如魚得水,不會輕易受制於恐懼。列出來你喜歡玩的玩具。哪些你最捨不得?現在,放棄其中一個玩具幾天時間,看看感覺如何。取而代之的是什麼?也許你不再長時間看電視,你怎麼看待騰出來的這幾個小時?這段時間用什麼填補?你是怎麼利用這段時間的?它對你有何影響?耐心一些,只管去做,讓其他的結果自然出現。在放棄玩具的過程中,不要對自己有任何期待,讓接下來的事情自然顯現。如此一來,你將會從中獲得巨大的力量,焦慮也在不知不覺間逐漸消散。你並沒有控制結果,你只是全神貫注,興趣盎然、好奇地靜觀事態自然發展,耐心地等待接下來即將發生的事情。允許它自然顯現「允許」是個奇妙的字眼,它與恐懼水火不容。當我們允許真實滋養的事情自然顯現的時候,就不再插手生命,不再對其他的人或事或者我們自己指手畫腳。我們不再強求什麼結果,也不再干涉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如果需要作出選擇或者決定,我們不再手足無措,而是允許它自然顯現。在這種生活狀態下,我們將會獲得無窮的慰藉和能量。通常,我們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來歪曲自己和他人,推推搡搡,要求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為了解決面對的問題而逼迫所有人;但是,這些所謂的問題絕大部分卻並非真正的問題,它們只是玩玩具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問題剛一出現苗頭,我們往往會迫不及待地把它揪出來,讓它變成真的,然後便開始考慮、計劃、制定戰略、折磨自己,直至最終把自己困進一座沒有圍牆的監獄。
但是,如果我們允許答案自然顯現,就能擺脫這個過程。我們默默聽命於一個更大的智慧,一種解釋生命秘密的新方法。我們允許水漲水落,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種方向、一種生命力、一種嚮導時刻都知道什麼才是對的。當我們不再掙扎、不再緊張、不再強求、不再謀劃的時候,便會徹底放鬆,允許這種智慧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種智慧源泉知道對我們來說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好的,它無時無刻不在陪伴著我們。然而,我們卻還沒有允許它自然顯現,而練習「允許」這一良藥來消除恐懼的最佳時機就是現在。你允許某種簡單的事情發生,比如,允許朝陽在清晨升起,允許夕陽在傍晚落山。現在,允許某件稍難一點的事情發生,比如,允許你的伴侶暢所欲言,允許自己感覺疲憊,允許孩子一遍遍地要他想要的東西。不要責備他們,不要說「不」,只需允許。這個練習的目的在於體驗允許的感覺。大多數人往往與發生的一切作鬥爭,我們奮力回擊,意欲控制,試圖按照自己的要求塑造生活。現在,我們要徹底扭轉這個過程,學習如何允許。同意自己允許。你允許的越多,就會變得越和善、冷靜、快樂、安全,而身邊的人也會受到你的感染。試試看。允許的過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允許得越多,自己的直覺就會顯現得越多。只要我們了解掌握了自己的直覺,就可以獲得真實可靠的東西,同時也將切斷恐懼產生的根源。歡迎直覺:與內心的聲音對話若要了解自己的直覺,必須首先知道並傾聽內心的聲音。每個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面性,而內在的聲音便反映了我們性格的不同方面,它們表達了各種各樣的幻想、夢想、需求、信念和期待。這些聲音發出的信息往往互相矛盾,常常削弱我們的判斷力,破壞我們的努力。我們可能選擇了一條道路,但是走到半路,內心的一個聲音卻讓我們掉頭往回走。我們剛啟動一項新工程,忽然間另一個聲音卻讓我們懷疑、擔心。我們愛上了某個人,感到非常幸福,此時卻有一個聲音對此人橫加指責。究竟哪個聲音是真的?事實是什麼?我們應該相信哪個聲音?然而,我們卻從未想過這些問題,因為絕大部分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內心存在各種不同的聲音,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是相互矛盾的指令。我們只是按照一時的衝動,像沒頭蒼蠅一樣四處亂撞。實際上,這些衝動並非隨意,而是對內心各種聲音的直接回應。儘管內心的許多聲音可能會引發恐懼,但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傾聽它們,這一點至關重要。由於這些聲音可能會產生威脅,所以我們往往選擇充耳不聞,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潛意識中沒有聽到它們的話。在我們的潛意識中,這些聲音仍在跟我們說話,會對我們的行為和感受產生某種影響。將這些聲音拒之門外並非良策,這樣做只能讓我們聽從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的某種指令,使我們頭腦不清,失去選擇力。反之,如果我們能認真傾聽並判斷出內心的聲音,就可以重新聯繫現實,駕馭內在那些分散的力量。
當我們學會允許內在的聲音暢所欲言的時候,當我們認真傾聽它們的時候,不僅諸多的困擾和恐懼會自然消除;同時還會驚喜地發現,竟然有許多寶貴的信息在等著我們。僅僅是意識到這些不同聲音的存在就已經是一種巨大的解脫。如果我們內心的一部分終日生活在沉寂中,無人傾聽,不被接受,不為所知,就會產生混亂。反之,如果這一部分或者這個聲音可以暢所欲言,如果我們真心接受它、傾聽它、感激它,其中的大量能量便會得以釋放,許多愧疚和困擾也將不復存在。首先,不要說話,閉上眼睛,專註內心。你可以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呼吸,或者只是一動不動。體驗你正在感受的某種情緒,或者思考某個困擾你的問題,全身心地感受這種情緒或問題,體味內心和腦海中的感覺。只需感受,無需付諸語言,不用解釋。你需要做的只是專註於發生的事情,觀察、聆聽、允許。現在,捫心自問:是誰在體驗這些感受?令人吃驚的是,你會聽到一個答覆,但是每個人得到的答覆方式卻不盡相同。對有些人來說,他們真的聽到了某個聲音,有人想對他們說話;有些人可能會看到一個圖像,而有些人則僅僅只有某種模模糊糊的感覺。你需要做的只是提高意識,接受以任何方式出現的答覆。你越寬容,發現的就會越多。如果沒有得到答覆,也沒關係,坦然接受好了。現在,再問一下自己:那種感覺想對你說什麼?你需要知道什麼?僅僅是問問題本身就能產生各種回應。有些人開始痛哭,有些人卻大笑。被人關心照顧的感覺奇妙無比,畢竟,還有人在那兒傾聽你的內心世界。不要對這些回應品頭論足。無論得到什麼答覆,你只需說聲「謝謝」。一旦你對聽到的內容進行評論或者索性拒絕,那個聲音就會戛然而止,不再開口。你應該允許它暢所欲言,讓它知道你感謝它與你分享的一切。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遇到了一個難題。雖然聽到或者發現了什麼,卻不知道接下來應該怎麼做。事實上,你根本無需知道,只要認真傾聽。然後,你可以問問自己:還有沒有另一部分,另一個聲音,或者另外一種理解有話要說?十有八九,還會有另外的一部分(或者幾部分)以不同的方式應聲而答。你的內心對這件事還有其他看法,對這種情況還有不同的回應。有時候你甚至會忽然發現某種智慧或支持。允許內心的不同部分參與對話,允許他們相繼登台。問問各個部分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它們怎樣在這件事上實現和諧?有時候會出現僵局或者矛盾。這時候,你應該再問問自己的內心:是不是還有一部分,一個更加睿智、資歷更老或者更有經驗的部分知道如何處理,或者有什麼可以補充?
此時此時,你的直覺便會應聲而出,想方設法來填補缺口,創造和諧,提供解決方法,而且往往會帶來平和的心境。增強直覺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那麼一部分,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我們邀請這個部分參與其中,當其他部分暢所欲言,表達過自己的感受、需求、恐懼和慾望之後,這個資歷更老、更加睿智的部分便會將討論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找出一種可行的方法來滿足所有部分的需求。這個資歷更老、更加睿智的部分是個天生的協調者,它了解所有部分最真切的需要,知道如何以最佳方式滿足它們的需求,知道如何聯合矛盾各方,將原本可能在爭鬥、沉默和恐懼中耗費的能量收為己有。我們可以將這個睿智的部分稱為直覺、永恆的智慧、內心的主人。問問它,看它想讓你怎麼稱呼它。允許它掌控一切。直覺是通向遠離恐懼生活的直接途徑,它以我們真實的自己為基礎,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我們要向哪個方向走。與自己內心對話這種練習方式效果非常明顯。不過,真正進行起來可能有點困難,剛開始不要抱太大期望,只需循序漸進,接受出現的一切,一定要記得表示感謝。起初這可能顯得有點古怪,但很快就會變得十分自然。對自己本身來說,我們就是別人。當我們向其提供自己的時間、耳朵和心靈,當我們停下來聆聽內心,關注內心世界的時候,內心深處原本感到失落、孤獨、受人冷落的部分就會逐漸意識到有人在關心自己。多年之後,終於有人在那裡傾聽自己的傾訴了,而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如果某一部分向你要什麼東西,而你也答應給它,就一定要做到。你要經常這樣做,讓它們知道你什麼時候會去,確保它可以依靠你。在你重複這個過程的時候,其實是在建立信任。你在學著信任自己,把一直希望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東西送給自己,而內在的自我無法判斷其中的區別。如果你像別人那樣給它時間和關心的話,它就會感覺到自己被人愛、被人承認、被人關心和尊重。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完全控制了它們,幫助你戰勝孤獨感和失落感。這樣一來,你內在的自我便不必虛構那些幻想、夢境和海市蜃樓了,它們可以實實在在地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有人真的可以倚靠,我們就可以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必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放。請你務必明白這一點:你永遠都可以選擇在那裡陪著自己,可以選擇停下腳步、認真傾聽。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原本覺得不被需要、不被傾聽、不被關心的內在的自我就會逐漸強大。在你踏上無畏生活的旅途中,所有這些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結尾:練習聆聽內心的聲音
1.與內在的聲音對話每天花些時間與內心的聲音對話,跟它們見見面,歡迎它們,了解它們,最重要的是,允許它們暢所欲言。
2.練習允許無論今天發生了什麼,坦然接受。如果不接受,你可能是在將現實拒之門外。你越允許真實的生活展現,就會越清楚地意識到真正呈現給你的是什麼。只要允許事情發生,你就會做出自然、健康、富有建設性的回應。
3.辨別真假每天都要練習認識現實。別再沉溺於夢想,把注意力放在真實發生的事情上面,如果可能的話可以付諸筆端。將一頁紙分成兩欄,一側寫上發生的事情,另一側對應寫上希望發生的事。讓自己多考慮現實發生的事情,每天花的時間逐漸增加。這樣做得越多,你就越有能力生活在現實中,把無用的幻想束之高閣。你甚至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竟然喜歡現實發生的事情,同時也將了解現實的強大力量,明白它是在幫你成長;最重要的是,你會發現:現實其實一點都不可怕。
4.犯錯的時候不妨坦然接受犯錯的時候,你要立即承認,並且允許自己犯錯。你應該明白,犯錯本身並無不妥。你可以寫出在某種情況下易犯的五種錯誤,然後從中選擇一種,去有意識地犯錯,看看會發生什麼。當你對錯誤的恐懼消除之後,將會更清楚地看清現實、接受現實。
5.享受每個錯誤如果你在某件事上犯了錯誤,要勇於面對,還要為自己已經大膽採取行動而感到欣慰,因為現在你可以成長了。想想自己能從錯誤中學到什麼,其實錯誤並未產生什麼可怕的後果。如果要進行改正,應該儘快,不要感到愧疚,這毫無必要。只需認識到你也是凡人,然後繼續前進。至理名言沒有錯誤,只有發生的事人們逃避現實,沉溺於幻想世界的原因紛繁複雜,包括害怕做錯、羞愧等等。但是,說某件事做錯了只是人們自己給它貼上的標籤。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任何錯誤,只有我們做的事情,以及相應的後果。如果我們從某個角度看待發生的事情,可能會認為它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可能會覺得自己失敗了,進而剝奪了自己的能力。為了成長、學習、探索、快樂,我們必須採取行動。與其停滯不前或者遁入幻想和海市蜃樓中,還不如跌倒了再爬起來。記住,每一次跌倒爬起,每一次冒險,你都是勝利者,因為你已經削弱了恐懼對你的控制。
推薦閱讀:
※手相有三角紋和米字紋,容易獲得橫財、外財、或意外之財!
※什麼面相的人財運旺盛,一生中會有多次獲得橫財的機會
※崩壞3rd八重櫻怎麼獲得?
※[轉載]讀懂財神值日方,輕鬆獲得好財運
※修持財神法如何獲得成就的心要!